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主要由哪些核心部件组成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光伏发电系统是利用半导体材料的光生伏特效应将太阳辐射能直接转换为电能的装置,主要由光伏组件、控制器、逆变器等核心部件组成。
光伏组件:核心部件,通过半导体材料(如单晶硅、多晶硅)将光能转化为直流电,单晶硅组件转换效率可达24%,多晶硅为14%。 23控制器:离网系统必备,负责调节蓄电池充放电,保障系统稳定运行。 3逆变器:将直流电转换为交流电,适配电网或家用电器。 3蓄电池:离网系统存储电能,保障夜间或阴雨天供电。 3工作原理太阳光照射到光伏组件表面,激发半导体材料内部电子运动形成电流,通过控制器调节后储存或直接使用。 光伏发电系统 (photovoltaic generation system),简称光伏(photovoltaic),是指利用光伏电池的光生伏特效应,将太阳辐射能直接转换成电能的发电系统。
光伏,即光伏发电系统,是利用半导体材料的光伏效应,将太阳辐射能转化为电能的一种发电系统。光伏发电系统的能量来源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太阳能,是一种清洁、安全和可再生的能源。光伏发电过程不污染环境,不破坏生态。 [11]光伏发电系统分为独立光伏系统和并网光伏系统。光伏发电系统是由太阳能电池方阵、蓄电池组、充放电控制器、逆变器、交流配电柜、太阳跟踪控制系统等设备组成。独立(或离网)光伏发电系统由太阳电池组件(方阵)、控制器、储能蓄电池(组)、直流/交流逆变器等部分组成。光伏发电系统的核心部件是太阳电池组件,它将太阳的光能直接转化为电能。太阳电池产生的电流为直流电,我们可以直接以直流电的形式应用,也可以用离网型直流/交流逆变器将其转换成为交流电加以应用。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对于光伏发电系统产生的电能我们可以即发即用,也可以用蓄电池等储能装置将电能存放起来,按照需要随时释放出来使用。(来源: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光伏专业委员会)
光伏发电是利用半导体界面的光生伏特效应而将光能直接转变为电能的一种技术。主要由太阳电池板(组件)、控制器和逆变器三大部分组成,主要部件由电子元器件构成。太阳能电池经过串联后进行封装保护可形成大面积的太阳电池组件,再配合上功率控制器等部件就形成了光伏发电装置。截至2023年底,中国光伏发电累计装机容量达6.09亿千瓦,十年增长了10倍。 [21]2024年7月25日,国家能源局发布2024年上半年光伏发电建设情况。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新增并网容量10248万千瓦。 [15]2025年4月25日,国家能源局发布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中国风电光伏发电合计新增装机7433万千瓦,累计装机达到14.82亿千瓦,首次超过火电装机。 [24]4月28日,国家能源局公告,2025年3月,全国新增建档立卡新能源发电项目共4455个,其中光伏发电项目4408个。 [25]5月,全国新增建档立卡新能源发电项目共4917个,其中光伏发电项目4875个。 [28]截至2025年5月底,全国累计发电装机容量36.1亿千瓦,同比增长18.8%。6月,福建省地方标准《户用光伏发电系统安装技术规范》正式获批发布。
早在1839年,法国科学家贝克雷尔(Becqurel)就发现,光照能使半导体材料的不同部位之间产生电位差。这种现象后来被称为“光生伏特效应”,简称“光伏效应”。1954年,美国科学家恰宾和皮尔松在美国贝尔实验室首次制成了实用的单晶硅太阳电池,诞生了将太阳光能转换为电能的实用光伏发电技术。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全球能源危机和大气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传统的燃料能源正在一天天减少,对环境造成的危害日益突出,同时全球约有20亿人得不到正常的能源供应。这个时候,全世界都把目光投向了可再生能源,希望可再生能源能够改变人类的能源结构,维持长远的可持续发展。太阳能以其独有的优势而成为人们重视的焦点。丰富的太阳辐射能是重要的能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无污染、廉价、人类能够自由利用的能源。太阳能每秒钟到达地面的能量高达800兆瓦时,假如把地球表面0.1%的太阳能转为电能,转变率5%,每年发电量可达5.6×1012千瓦小时,相当于世界上能耗的40倍。正是由于太阳能的这些独特优势,20世纪80年代后,太阳能电池的种类不断增多、应用范围日益广阔、市场规模也逐步扩大。
20世纪90年代后,光伏发电快速发展,到2006年,世界上已经建成了10多座兆瓦级光伏发电系统,6个兆瓦级的联网光伏电站。美国是最早制定光伏发电的发展规划的国家。1997年又提出“百万屋顶”计划。日本1992年启动了新阳光计划,到2003年日本光伏组件生产占世界的50%,世界前10大厂商有4家在日本。而德国新可再生能源法规定了光伏发电上网电价,大大推动了光伏市场和产业发展,使德国成为继日本之后世界光伏发电发展最快的国家。瑞士、法国、意大利、西班牙、芬兰等国,也纷纷制定光伏发展计划,并投巨资进行技术开发和加速工业化进程。世界光伏组件在1990年—2005年年平均增长率约15%。20世纪90年代后期,发展更加迅速,1999年光伏组件生产达到200兆瓦。商品化电池效率从10%~13%提高到13%~15%,生产规模从1~5兆瓦/年发展到5~25兆瓦/年,并正在向50兆瓦甚至100兆瓦扩大。光伏组件的生产成本降到3美元/瓦以下。
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前期投资涵盖了太阳能电池板、逆变器、支架、线缆以及安装等多项费用。太阳能电池板作为核心部件,其质量和功率不同,价格差异较大。以常见的多晶硅太阳能电池板为例,每瓦价格可能在2 - 5元不等,一个小型家庭用的5千瓦光伏发电系统,仅电池板的成本可能就在1 - 2.5万元左右。逆变器负责将太阳能电池板产生的直流电转换为交流电,其价格也不菲,大约在2000 - 5000元。再加上支架、线缆等材料费用以及专业的安装费用,整体前期投资可能高达3 - 5万元甚至更多。这对于许多普通家庭或小型企业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可能会给他们带来一定的经济压力。
尽管从长远来看,太阳能光伏发电可以为用户节省电费支出,甚至在一些地区还能通过余电上网获得收益,但收回前期投资成本所需的时间较长。一般来说,在光照条件较好、电费价格较高且有合适的补贴政策的情况下,投资回报周期可能在5 - 10年。然而,如果光照资源有限、当地电费较低或者补贴政策不稳定,回报周期可能会延长至10 - 15年,甚至更久。这意味着投资者需要在较长时间内持续投入,且收益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太阳能光伏发电的核心原理是利用太阳能电池板将太阳光能转化为电能,因此光照条件对其发电效率起着决定性作用。在光照充足的地区,光伏发电系统能够高效运行,产生可观的电量。但如果所处地区经常阴天、多云,或者存在长时间的雨季、冬季日照时间短等情况,发电效率就会大幅降低。例如,在一些高纬度地区或气候多变的山区,一年中可能有相当长的时间无法获得充足的光照,导致光伏发电系统的发电量不稳定,难以满足用户的用电需求。
除了光照条件,恶劣天气也会对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造成损害。强风可能会吹落或损坏太阳能电池板的支架,导致电池板移位甚至破裂;暴雨可能引发积水,浸泡电池板和相关设备,造成短路等故障;冰雹则可能直接砸坏电池板表面的玻璃,使其失去发电能力。此外,极端高温或低温环境也会影响太阳能电池板的性能,高温会降低电池板的转换效率,而低温可能导致电池板的材料性能发生变化,影响其使用寿命。
为了确保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高效运行,需要定期对太阳能电池板进行清洁。灰尘、污垢、树叶等杂物会覆盖在电池板表面,阻挡阳光照射,降低发电效率。一般建议每隔一段时间(如1 - 3个月,具体频率取决于当地环境)对电池板进行清洁,这需要耗费一定的人力和物力。同时,还需要定期对整个系统进行检查,包括电池板的连接是否牢固、线缆是否破损、逆变器的运行状态是否正常等。这些维护工作需要专业知识和技能,如果操作不当,可能会引发安全问题或导致设备损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