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电容在高频环境下表现出的等效电容特性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寄生电容是电路中非人为设计的电容效应,由导线、元件或导体间的互容形成,又称杂散电容。其本质是电感、电阻或芯片引脚在高频环境下表现出的等效电容特性,通常由等效串联电阻(ESR)和等效串联电感(ESL)组成。在低频电路中影响较小,但在高频环境下可能导致信号干扰或系统不稳定,常见于PCB布线、半导体器件内部结构及磁性元件中。随着高频电路发展,寄生电容的影响在工程实践中得到更深入研究。动态随机存储器(DRAM)利用其充放电特性存储信息;不同电容器(如陶瓷、铝电解)因寄生参数差异适配不同频段需求 [1]。半导体器件如MOS管中的寄生电容(如Ciss、Coss、Crss)由结构参数决定,其非线性特性对开关性能有显著影响。电路设计中通过优化布线、屏蔽技术及层叠结构降低其效应。寄生电容一般是指电感,电阻,芯片引脚等在高频情况下表现出来的电容特性。实际上,一个电阻等效于一个电容,一个电感和一个电阻的串联,在低频情况下表现不是很明显,而在高频情况下,等效值会增大,不能忽略。在计算中我们要考虑进去。ESL就是等效电感,ESR就是等效电阻。不管是电阻,电容,电感,还是二极管,三极管,MOS管,还有IC,在高频的情况下我们都要考虑到它们的等效电容值,电感值。
寄生电容是指本来没有在电路特定位置设计电容,但由于布线之间存在互容,或者两个相互靠近却绝缘的金属存在互容,就像寄生在布线之间、金属导体之间、金属平面之间而产生的电容,又称杂散电容。以下从其产生原因、存在形式、影响、常见类型及解决措施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元件之间的绝缘层:在电路中,元件之间通常需要绝缘层来防止短路或漏电,但绝缘层的存在会引入额外的电容,影响电路的性能。导线和接头:导线和接头是电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高频情况下,导线和接头的电感效应会更加明显,从而加剧寄生电容问题。接地和电源:接地和电源引脚与地或电源之间的绝缘层会形成电容,影响电路的性能。电感绕线间:电感线圈在交流电的作用下,相邻两匝导线间存在着一定的寄生电容,多层线圈的层间电容更大。功率半导体引脚间:功率半导体器件的引脚之间存在寄生电容,如MOSFET的栅极、漏极及源极通过栅极氧化膜被绝缘,会产生栅极-源极间电容、栅极-漏极间电容和漏极-源极间电容。
互相绝缘的金属导体之间:两个相互靠近却绝缘的金属导体之间会形成寄生电容。功率半导体与金属参考平面之间:功率半导体器件与金属参考平面之间也会存在寄生电容。磁性器件:开关变压器绕组与绕组之间、同绕组之间存在分布电容,为高频噪声电流的耦合提供了耦合路径;电感器件、共模电感器件绕线之间的分布电容,高频噪声通过分布电容直接耦合到后端,将电感短路掉,失去高频滤波效果;应用与高压场合的磁性器件,磁芯本身就是良导体,磁芯与参考地之间的分布电容为高频噪声耦合提供了路径,使部分高频噪声未经过磁性器件滤波。金属结构导体:金属结构体之间存在分布电容。PCB布线之间:PCB板上两个彼此靠近的布线之间存在寄生电容,是引发串扰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PCB布线与临近参考平面之间的分布电容是高频噪声耦合回源的主要路径,会缩小信号的高频回流路径,降低高频噪声的发射能力。其他类型:半导体芯片管脚之间、线缆内部线与线之间、线缆内部线与金属屏蔽层之间、金属导体与磁性器件磁芯之间、半导体芯片与散热片之间、PCB叠层之间等都存在寄生电容。
信号延迟增加:寄生电容会储存电荷,导致信号在电路中的传输延迟增加,影响电路的整体性能和稳定性。输出波形失真:在高频应用中,寄生电容可能导致输出波形失真,降低电路的性能和可靠性。功耗增加:寄生电容会储存电荷并在切换过程中释放,导致器件的功耗增加,特别是在高频应用中,这种功耗增加可能更加明显。引起干扰:寄生电容是引起干扰的重要原因,如分布在导线之间、线圈与机壳之间以及某些元件之间的分布电容等,它们的数值虽小,但会对电路造成干扰。产生寄生振荡:二极管、MOS管、半导体芯片等功率器件引脚间的寄生电容与线路中电感器件、变压器、磁珠及PCB Layout布线的寄生电感之间往往会产生寄生振荡,是EMI测试不达标的重要原因之一。形成电偶极天线:金属导体之间良好搭接是保证实现高质量屏蔽效果的前提,而实际结构设计时,在金属表面喷涂绝缘漆避免金属氧化,喷完绝缘漆的两个金属搭接在一起时,不能良好导通形成等电位体,当高频噪声电流流过其中一个导体,就会在另一个导体上产生感应电动势形成电偶极天线,将噪声辐射出去。
MOSFET寄生电容:MOSFET裸片结构中,由于结构中的各种器件和材料的非完美性,导致源、漏和栅与基板之间形成的电容。这种寄生电容对MOSFET的性能、速度和功耗等方面具有显著的影响,如漏电流增加、响应时间缩短、功耗增加等。传感器寄生电容:传感器除有极板间电容外,极板与周围体(各种元件甚至人体)也产生电容联系,这种电容称为寄生电容。它不但改变了电容传感器的电容量,而且由于传感器本身电容量很小,寄生电容极不稳定,导致传感器特性不稳定,对传感器产生严重干扰。合适的线路布局:采用合理的线路布局设计,减少信号线或电源线之间的平行走向,增加线间间隔,可以有效减小线间寄生电容的影响。优化PCB板层叠:在多层PCB板设计中,合理规划不同层间的信号线和功率线,减少层间寄生电容的产生。调整元器件引脚布局:增大元器件引脚之间的距离,以及引脚与周围金属区域之间的距离,以降低寄生电容。改进地线布局:优化接地设计,减少地线与其他信号线之间的寄生电容,提高电路的稳定性和性能。
选择合适的封装方式:某些元器件的封装方式会影响寄生电容的大小,选择合适的封装可以降低寄生电容的影响。减小器件尺寸:器件规模越小,其寄生电容通常会越小,采用更小的器件可以降低寄生电容的影响。优化材料和制造工艺:通过优化元器件的材料和制造工艺,可以降低寄生电容的大小和数量。采用驱动电缆技术:在电路中采用双层屏蔽电缆和驱动放大器等技术,可以减小寄生电容的影响。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寄生电容的概念。寄生电容,又称杂散电容或未预期电容,是指电路中原本并未设计存在的电容,但由于电路元件之间的布局、导线、绝缘层等因素,使得在电路中形成了额外的电容效应。这种电容效应虽然并非设计初衷,但却无法完全避免,因此被称为寄生电容。
元件之间的绝缘层是寄生电容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在电路中,为了防止元件之间发生短路或漏电,通常需要在元件之间添加绝缘层。然而,绝缘层的存在也会引入额外的电容。这是因为绝缘层本身具有一定的介电常数,当两个金属导体(如电路元件的引脚)之间被绝缘层隔开时,就形成了一个电容器的基本结构——两个极板和绝缘介质。尽管这种电容效应通常较小,但在高频电路中,其影响却不容忽视。因为高频信号具有较短的波长和较高的频率,使得电容的充放电过程更加迅速,从而加剧了寄生电容对电路性能的影响。导线和接头也是寄生电容产生的重要因素。在电路中,导线和接头用于连接各个元件,形成完整的电路通路。然而,导线和接头之间也会形成电容效应。特别是在高频情况下,导线和接头的电感效应会更加明显,从而加剧了寄生电容问题。此外,导线和接头的布局也会对寄生电容的大小产生影响。如果导线和接头布局不合理,如导线过长、接头过多等,都会增加寄生电容的值,进而对电路性能产生不良影响。接地和电源同样会引入寄生电容。在电路中,接地和电源是提供电能和保证电路稳定工作的重要部分。然而,接地和电源引脚与地或电源之间的绝缘层也会形成往外的电容。这种电容效应会影响电路的性能,特别是在高频电路中,其影响更为显著。因为高频信号容易通过寄生电容耦合到地或电源上,从而造成信号的损失和干扰。
除了上述因素外,电路布局及元件排列也会对寄生电容的大小产生直接影响。在电路设计中,合理的布局和排列可以有效地降低寄生电容的值。例如,将高频元件尽量靠近以减少导线长度、避免元件之间的过度密集排列、使用低介电常数的绝缘材料等,都可以有效地降低寄生电容的影响。此外,温度变化也会改变介电常数,进而影响寄生电容的大小。在电路中,元件和绝缘材料的介电常数通常会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当温度升高时,介电常数通常会增大,从而增加寄生电容的值。因此,在电路设计中需要考虑温度对寄生电容的影响,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补偿或调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