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源纹波测量实战:DC耦合+1MΩ终端的“黄金组合”还是陷阱?

    在电源设计验证与测试环节中,电源纹波测量是评估电源质量的核心指标之一。它直接反映了电源输出电压的波动特性,过大的纹波可能导致数字电路误触发、模拟信号失真甚至硬件永久损坏。然而,看似简单的纹波测量背后,却隐藏着探头选择、耦合方式、终端匹配等关键细节,其中“DC耦合+1MΩ终端”的组合常被工程师视为标准方案,但实际应用中却可能成为数据失真的“隐形陷阱”。

  •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中的LLC控制创新,高频异物检测(FOD)与双向能量流协同设计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向高功率、高安全、高智能化加速演进,LLC谐振控制、高频异物检测(FOD)与双向能量流设计的协同创新,正成为突破系统效率、安全边界与功能拓展的核心路径。从静态充电到动态无线供电,从单向能量传输到车网互动(V2G),三者深度融合的技术架构正在重构无线充电系统的设计范式。

  • 电动汽车车载充电机(OBC)的LLC设计,从3.3kW到22kW的“功率跃迁”秘籍

    新能源汽车产业加速向高功率密度、高效率充电方向演进,车载充电机(OBC)的功率等级从3.3kW向22kW的跃迁,不仅考验着硬件设计的极限,更推动着LLC谐振变换器技术向高频化、集成化、智能化深度突破。从家用充电桩到超级快充站,LLC设计正以“软开关基因”为核心,重构OBC的功率拓扑与能效边界。

    汽车电子
    2025-07-16
    LLC OBC
  • 低剂量CT的“深度学习重建”算法,残差U-Net的噪声抑制、微小结节(3mm)检测灵敏度提升

    在医学影像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低剂量CT(LDCT)因其能有效降低患者辐射暴露风险,成为临床诊断中备受关注的成像方式。然而,降低辐射剂量不可避免地会引入噪声和伪影,影响图像质量,进而对微小结节(尤其是3mm及以下)的检测灵敏度造成挑战。深度学习重建算法的出现,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其中残差U-Net在噪声抑制和微小结节检测灵敏度提升方面展现出显著优势。

  • 从窄到宽范围输入,LLC变压器漏感与分布电容的“精准调控”实战指南

    LLC谐振变换器的设计,变压器漏感与分布电容的精准调控是应对窄范围到宽范围输入电压(如18V至60V或更宽)的核心挑战。漏感直接影响谐振频率与能量传递效率,而分布电容则决定高频噪声抑制与输出电压稳定性。二者若调控不当,轻则导致效率下降、温升异常,重则引发谐振失配、器件损坏甚至系统崩溃。本文结合工程实践,系统阐述从原理到实战的漏感与分布电容调控方法,为高适应性LLC电源设计提供可落地的解决方案。

  • 从原理到应用深入解析示波器输入耦合电路设计

    示波器作为电子测量领域的核心工具,其输入耦合电路设计直接决定了信号捕获的精度与适应性。从基础原理到复杂应用场景,输入耦合电路通过灵活配置直流(DC)、交流(AC)和接地(GND)三种模式,构建起连接被测信号与示波器前端放大器的关键桥梁。这一设计不仅需要解决信号保真度、噪声抑制等基础问题,更需应对高速数字信号、高频模拟信号及浮动信号等多样化测试需求。

  • 从电源纹波到眼图测试:示波器耦合与终端设置的实战手册

    在高速数字系统与精密电源设计的交叉领域,示波器作为核心测量工具,其耦合模式与终端设置的精准配置直接决定了测试结果的可靠性。从电源纹波的毫伏级波动到眼图测试的皮秒级抖动分析,工程师需掌握一套系统化的参数调优方法,以应对不同场景下的信号完整性挑战。

  • 窗口比较器在电源监控中的“双保险”设计,防止误动作与漏报警的平衡术

    在数据中心、工业自动化及新能源汽车等关键领域,电源稳定性是系统可靠运行的基石。电源电压的瞬态波动或长期漂移可能导致设备停机、数据丢失甚至硬件损坏。窗口比较器作为一种能够同时检测电压上限和下限的电路,因其独特的“双限”特性,成为电源监控的核心组件。然而,实际应用中需解决误动作(噪声干扰导致错误触发)与漏报警(电压异常未被检测)的矛盾。本文通过技术原理、典型案例及优化策略,揭示窗口比较器如何实现“双保险”设计。

  • LoRa无线模块的“抗金属衰减”封装技术,超材料的天线设计与地下管廊监测应用

    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地下管廊作为城市“生命线”,其环境监测、设备控制依赖可靠的无线通信技术。然而,金属管壁、密集电缆等环境对无线信号产生强衰减,传统LoRa模块在管廊中传输距离骤降60%以上。为突破这一瓶颈,工程师通过“抗金属衰减封装技术”“超材料天线设计”与“场景化组网策略”三重创新,实现了LoRa在地下复杂环境中的稳定覆盖。

  • LLC转换器宽范围设计的“黄金三角”,谐振参数、磁芯选型与死区时间的协同优化

    数据中心电源、车载充电机(OBC)及光伏逆变器等宽范围应用场景,LLC谐振转换器需在输入电压波动(如200V-400V)、输出电压跨度(如12V-420V)及负载动态变化下保持高效稳定运行。传统设计因谐振参数固定、磁芯损耗过高或死区时间失配,导致轻载效率衰减超5%、频率调节范围过宽及EMI超标等问题。本文提出以谐振参数、磁芯选型与死区时间为核心的“黄金三角”协同优化方法,通过理论建模、仿真验证与实验测试,实现宽范围工况下效率提升3.8%、频率调节范围缩小40%及EMI噪声降低12dB。

  • LLC转换器的“自愈”设计,基于健康状态监测(SHM)的预测性维护实践

    在电力电子领域,LLC谐振转换器凭借其高效率、宽负载适应性和低电磁干扰特性,已成为电动汽车充电桩、光伏逆变器等高功率密度系统的核心部件。然而,传统LLC设计在应对器件老化、环境应力等复杂工况时,仍面临效率衰减、突发故障等挑战。近年来,结合结构健康监测(SHM)的预测性维护技术,为LLC转换器赋予了“自愈”能力,使其能够主动感知健康状态、预测潜在故障并动态调整运行参数,实现全生命周期可靠性提升。

  • LLC轻载效率突破,基于Q值与Mn的参数边界重构方法

    在光伏逆变器、电动汽车充电桩等宽范围输入应用中,LLC谐振变换器因具备软开关特性、高功率密度和低电磁干扰等优势,成为中功率DC-DC转换的核心拓扑。然而,传统设计在轻载(<20%额定负载)条件下普遍面临效率衰减问题:谐振电流幅值降低导致零电压开关(ZVS)失效,开关损耗占比从重载时的15%激增至40%以上,效率降幅可达5-8个百分点。本文提出基于品质因数Q值与归一化电压增益Mn的参数边界重构方法,通过理论推导、仿真验证与实验测试,实现轻载效率提升3.2个百分点,为宽范围电源设计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 LLC宽范围效率地图绘制,从设计仿真到量产测试的全流程方法论

    在光伏逆变器、电动汽车充电桩等宽范围输入应用中,LLC谐振转换器需在输入电压波动±50%、负载变化10:1的工况下保持高效运行。然而,传统设计方法依赖单一工作点优化,导致全范围效率波动超过8%,无法满足IEA 2030能源效率标准。本文提出一套基于效率地图(Efficiency Map)的全流程方法论,通过多物理场仿真、动态参数优化与量产测试校准,实现LLC在全工况下的效率最优控制,并在某100kW光伏逆变器项目中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

  • EN 50121-4与IEC 62103,轨道交通电源的电磁兼容与功能安全双重挑战

    在轨道交通领域,电源系统作为列车运行的“心脏”,其稳定性和安全性直接关系到整个交通网络的运营效率与乘客安全。然而,随着电气化、智能化技术的快速发展,轨道交通电源系统面临着电磁兼容(EMC)与功能安全(Functional Safety)的双重挑战。其中,EN 50121-4与IEC 62103作为两大核心标准,分别从电磁兼容与功能安全角度为轨道交通电源系统划定了技术红线。

  • CLLC双向拓扑的宽范围控制,电动汽车V2G应用的“能量流反转”挑战

    电动汽车与电网双向互动(V2G)中,CLLC双向谐振拓扑凭借其独特的对称结构和高效能量转换能力,成为连接车载电池与电网的核心桥梁。然而,当能量流从传统的“电网→车辆”充电模式反转至“车辆→电网”放电模式时,CLLC拓扑的宽范围控制能力面临多重挑战,这些挑战不仅关乎技术实现,更直接影响V2G系统的规模化应用前景。

发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