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外媒报道,华为将在德国开设一个新实验室,核心是保证华为在德所售设备符合当地信息安全标准,而并非获得5G牌照。另外该实验室将启用源代码审查,华为希望在德国5G频谱拍卖之前通过安全审查。华为成立德国实验
联发科执行长蔡力行10月31日指出,明年上半年将正式推出5G基带芯片M70,明年底再推出5G系统芯片(SoC),为2020年5G换机潮做最好准备。他还表示,对于5G系统芯片,首个产品会是针对大陆地区所需求的频段。
华为消费者业务CEO余承东今日在发布会后的采访中表示,华为正在研发的折叠手机会是华为的第一款5G手机,但目前命名还没确定。回应与小米相机争议:华为没有水军近日雷军在小米MIX3发布会上将相机与华为的产
IBM Watson可谓典型的人工智能云端应用以医学领域为例,通过医学影像分析诊断皮肤黑色素瘤时,人类专家平均水平准确率为75%-84%,而Watson的准确率则达到了97%。Watson通过对庞大病
综观亚洲资费来看,日韩的电话资费相对高出许多,韩国的确也在5G发展上扮演着领头羊的角色,而日本预计明年9月让5G正式商用化。在5G设备上发展相当迅速的大陆地区,整体的商用化要稍慢些,目前中国联通、中国移动和中国电信亮出5G商用化时间表,预计要到2020年才能实现5G正式商用。
从未来的发展角度来看,在机器语音、机器识别、大数据、云服务的支撑下,手机端智能的能力还会进一步增强,尤其5G来临,人工智能AR、VR的能力AI+AR+5G,智能终端能力会增强,有大量的交互方式。
从工信部获悉,5G系统频率使用许可将于年内发放,物联网、车联网的频率使用规划也即将制定。
一加手机昨晚在美国纽约举行了新品发布会。一加手机在印度取得了非常好好的成绩,趁着新机发布,一加要开始大举进军美国。在会上,一加正式宣布,和美国运营商T-Mobile达成合作,在美国发售新手机。
华为Mate 20和华为Mate Pro已经发布一段时间了,这款手机受到了世界多家媒体的高度评价,可以说是最优秀的手机,但可惜,华为的两款旗舰机产品都不在美国发售。
同时,为了推进Arm在服务器市场攻城略地的速度,Arm祭出了ServerReady一站式服务,这是让Arm服务器开箱即可用,降低部署Arm架构到云端的成本的办法。通过解决方案整合,把不同IP、不同部件的Arm技术模块进行系统性包装,简化Arm架构的软硬件研发。
对此有人在魅族社区询问,黄章对此回复道,“5G第一波只是试验版,合适的阶段我们必然会推出5G手机”。也就是说魅族的5G手机肯定是会有的,但不是现在,等到5G技术成熟了在推出魅族5G手机。
此前的报道称,AT&T的5G移动服务最初将通过一款“puck”设备进行接入。该公司最新宣布的消息称,AT&T已在得克萨斯州韦科成功完成了“全球首个使用基于标准的5G移动网络终端设备的毫米波5G移动服务浏览会话”。
日前,格芯与成都合作伙伴签署了投资合作协议修正案。基于市场条件变化、格芯于近期宣布的重新专注于差异化解决方案,以及与潜在客户的商议,将取消对成熟工艺技术(180nm/130nm)的原项目一期投资。同时,将修订项目时间表,以更好地调整产能,满足基于中国的对差异化产品的需求包括格芯业界领先的22FDX技术。
那么,谁会最先推出5G手机?大概率是最初加入高通“5G领航计划“的手机厂商,包括联想、OPPO、vivo、小米、中兴通讯和闻泰科技。OPPO此前就表示会和高通紧密合作尽快推出5G手机。峰会现场,一加科
SiTime高精度温补振荡器SIT5356/SIT5156系列基于Elite Platform™,在动态性能,环境抗扰性和小型蜂窝、同步以太网、时间同步的可靠性方面树立了新的基准。 利用SiTime革命性的DualMEMS™无噪声温度传感
据外媒报道,三星电子周三宣布收购人工智能技术公司Zhilabs,以增强该公司的5G能力。这是三星进军5G市场的又一重要举措。三星电子在声明中表示,Zhilabs将在原有管理下继续独立运营,但没有披露交
面对明年即将开启试商用的5G时代,美国高通公司宣布自身在5G商业化上的多项进展。在目前正在香港召开的高通4G/5G峰会期间,高通正式发布向智能手机和其他类型移动终端的QTM052毫米波天线模组系列的最
成都股东方认为,“此次格芯成都项目的调整变化为合作双方留出充分时间进行评估,以更准确地掌握中国市场需求,为未来新的产能规划和项目实质性启动做好前期准备”。
深圳最开始拥抱5G时代的,是坪山这个年轻的行政区。今年3月6日,坪山区成为深圳首个行政区5G试点,共同推动辖区基站建设,完善辖区公众移动通信网络信号覆盖。这意味着,坪山在5G时代率先抢占先机。
GSMA在9月最新发布的《2018年全球移动趋势报告》揭示:5G已经到来。到2025年,5G将占全球移动连接的15%。5G/IoT机会正在向企业转移。5G和物联网将在企业领域开辟一系列新的机会,从现在到2025年,将再增加100亿个工业物联网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