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亚马逊云科技赋能知行志成打造技术共推西南地区企业数字化转型

    北京2022年4月21日 /美通社/ -- 亚马逊云科技助力四川知行志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知行志成)从零成长为亚马逊云科技西南地区重要合作伙伴网络成员。自双方合作以来,知行志成已服务涵盖15个行业的超过170家客户,共同助推西南地区企业数字化转型和创新。 随着数字化开始成为推动产业升级改造的重要引擎,西南地区企业数字化转型加速,当地云计算产业也从起步较晚进入到高速发展期,以成都为首的西南地区企业上云意愿和主动性越来越强,已从西南地区优势互联网游戏行业向传统行业延伸和发展。知行志成于2016年应运而生,成为一家云管理服务商,并在成立之初就选择加入亚马逊云科技合作伙伴网络(APN),为企业提供咨询、规划与迁移,以及定制化、场景化的解决方案及全生命周期的云端管理和运维。 亚马逊云科技针对知行志成的特点为其规划了云上能力的成长路径,并协助其优化公司发展战略。随后通过技术培训、工作坊持续赋能知行志成技术团队,极大提升其云服务水平,并利用丰富的能力认证体系,助力其打造差异化优势。基于此,知行志成早在2018年即成为亚马逊云科技大中华区第二家获得“迁移能力认证”的合作伙伴网络成员。同时,亚马逊云科技也为知行志成提供业务拓展机会,实现商机共享。2021年,知行志成将自研解决方案上架到亚马逊云科技Marketplace,实现全球范围的销售渠道拓展。经过6年的西南地区深耕与高速发展,知行志成陆续荣获了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四川省瞪羚企业、四川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等称号。 迄今为止,知行志成已在制造、生物制药、食品、农牧、零售快消、物流、游戏和金融等行业服务近200家西南地区客户。在众多通过上云开启数字化转型的传统企业中,科伦药业和通威股份具有代表意义。科伦药业是一家年销售收入超过400亿元的高度专业化创新医药集团。知行志成帮助其在亚马逊云科技上实现了SAP系统部署,大幅缩短了SAP ERP项目的开发、测试环境交付周期,同时提升了系统的安全性与稳定性,节约了成本,加速了科伦药业数字化转型的步伐。 通威股份是以农业、新能源双主业为核心的大型民营科技型上市公司,拥有数十套核心业务系统和上百个业务子系统。随着规模不断扩张,业务对IT系统的依赖性越来越高,对安全性、延续性、稳定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知行志成帮助下,通威股份利用亚马逊云科技构建企业级混合云,有效应对月结等峰值计算压力;并完成企业核心应用系统容灾,以低成本、高效的方式实现应用系统云上、云下双向保护,整体容灾切换时间小于30分钟。 知行志成也服务众多数字原生企业的云上创新。嗨翻屋(HIFIVE)是在AI音乐技术和版权内容拥有核心竞争力的音乐开放平台,为不同行业客户提供音乐正版化的解决方案。随着曲库存储量和用户的持续增长,IT基础架构需要大量投入,成本支出增大;此外,业务中引入AI技术需要强大的技术研发能力和资源投入,嗨翻屋需要更加经济高效的方式实现业务与AI的结合。在知行志成的支持下,嗨翻屋成功将近30TB数十亿条数据安全迁移至亚马逊云科技,大幅降低IT基础设施支出,相比传统构建模式可以节省近80%的费用。此外,知行志成帮助嗨翻屋利用Amazon Redshift部署云上数据仓库,同时在业务中引入Amazon SageMaker等机器学习服务,实现音乐场景的自动化识别、推荐,为用户提供更多新鲜音乐流派、内容搜索和使用体验。基于Amazon Elastic MapReduce (Amazon EMR) 的音乐大数据分析平台投入使用后实现了作品规范、粉丝画像、评论分析、音乐热度预测等功能。这些业务创新都使嗨翻屋在音乐版权内容交易行业占据有利位置。 四川知行志成科技有限公司CEO孟伟表示:“在亚马逊云科技在技术和业务上的全方位支持下,知行志成一成立就驶入发展快车道。亚马逊云科技在今年全新推出合作伙伴路径后,知行志成也将采用服务与软件并行的多合作伙伴路径,拓展服务的广度和深度,开发更多场景化解决方案,携手亚马逊云科技,加速西南地区企业云上数字化转型。”

    产业新闻 亚马逊 数字化 SAP

  • 为什么百度、搜狗、360搜索这类搜索引擎工具越来越没用了?

    人们常常认为,工具会随着时代和科技的进步而不断进化,事实并非如此。搜索引擎有着20多年的发展历史,但移动互联网开始后,搜索引擎的价值便逐渐降低,特别是作为工具的有效性方面,更是面临失效的窘境。 包括百度、头条搜索、微信搜索、搜狗、360搜索在内,用户要想在网上搜到自己想要的信息越来越难。一是信息噪音越来越多,即使是搜索引擎首页的内容,也很难找到与用户需求匹配的网页;二是广告无处不在,肆意侵占本就拥挤的屏幕空间;三是各平台自有内容排挤了其他网页的内容,让更加准确的信息很难得到展示。 PC时代,搜索引擎是所有网站的“入口”,若没有搜索引擎存在,用户很难从数万个网站中找到想要的信息。移动互联网对整个内容产业产生了重构,各个独立的App成为彼此互不相通的“信息孤岛”,比如微信公众号、小红书、抖音、爱优腾等,用户通过App来获取信息,搜索引擎的“入口”地位被彻底打破。 某种程度上,App的“信息孤岛”压缩了搜索引擎所能搜索到的内容量,也就造成部分内容的缺失。移动互联网的内容化渗透在各个方面,电商、新闻资讯产品、微信公众号、社区等都开始全面内容化,短视频、图文等内容参杂其中,数百万内容行业从业者在相关App内创造内容,虽说这些内容当中不少是价值低的信息,但也不乏有价值的内容产生,可这些内容并不被搜索引擎索引。 运营网站本身需要不少成本,比如,域名和服务器,对于网站开发者来说,开发App比运营网站赚钱的可能性更高,而网站挂在那里只能亏钱,因此,越来越多的开发者选择将网站关闭了事,这意味着越来越多的网站内容开始变少。CNNIC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网站数量为418万个,较2020年12月减少25万个,同比下降5.5%,比2017年少115万个。 大量内容的减少是导致搜索引擎失效的因素之一,SEO(搜索引擎优化)的全面入侵同样也导致了搜索引擎的失效,互联网行业早期,搜索引擎对SEO是非常欢迎的,这有利于搜索引擎对网站进行更好的索引,同时也能让长尾词发挥更好的效应。 但SEO的渗透却无处不在,当用户在搜索引擎中输入关键词后,SEO的内容往往会优先展示,而SEO的内容要么是营销内容,要么是纯粹为了骗流量,吸引用户点击,真正有价值的内容很少。 为了让更多优质内容得到展现,搜索引擎更偏好原创内容,大量SEO为了欺骗搜索引擎,制造了非常多的伪原创内容,而这些伪原创内容要么是东拼西凑,要么是通过工具胡乱摘编,常常上下文读不通顺。某些专业的网络营销团队中,可能会有专门的伪原创编辑来制造相关内容。 搜索引擎并不会清理这些伪原创内容,而且由于网站的减少,这些伪原创内容反而得到展现的机会。 SEO入侵的另一个领域是向新闻网站投放软文广告,新闻网站在搜索引擎中的权重比普通网站更高,而SEO早就将新闻网站作为营销重点。SEO入侵对用户端的影响就是,要么很难搜到想要的信息,要么搜到的大多数无用的垃圾信息。搜索引擎无法对内容优劣进行判别,用户却很容易判断这些内容是否有效。 搜索引擎失效的第三个因素是信任感的丧失。搜索引擎并不对信息的真假负责,但它是用户检索信息的工具,如果用户浏览到的信息都是虚假且无用的,作为工具的搜索引擎自然也有责任,搜索引擎不能只想着靠铺天盖地的广告赚钱,对于劣质信息却视而不见。 就像医疗信息,对于许多用户而言,现在通过搜索引擎搜索医疗信息经常会遇到一个问题,不管啥毛病,网上一搜,全是各种极端的案例,弄不好就是“癌症”,而很多人可能只是头痛脑热之类的小毛病,并没有那么夸张。长此以往,用户只会对网上的信息丧失信任感,连带着搜索引擎这款工具也不再信任。 有网友会认为,换一款搜索引擎,会不会比百度更好?其实用处并不大,因为很多问题是搜索引擎行业的通病,百度身上所没有的问题,其他搜索引擎身上并不一定就能彻底杜绝,考虑到信息的有效性,用户可能不得不用回百度。 信息流的好处是用户可以自然获得感兴趣的内容,却也逐渐消灭了用户的好奇心,用户不断等着平台“喂”信息,而不是通过搜索引擎来查找信息。面对信息流的强势冲击,搜索引擎也不得不走上信息流推荐的道路。 搜索引擎的失效,还与商业化有关,平台需要考虑赚钱的问题,而商业化的最好变现方式就是广告,平台要想做赚钱,只能不断增加广告密度。最初,广告只在搜索引擎头部占据3条,尾部3条,如今头部最多可能多达8条,而正常内容展示页中还会出现两三次广告,如此奇低的用户体验,只会让用户越来越讨厌使用它。 用户想要的是检索信息工具,而不是一个广告机。

    郭静的互联网圈 百度 搜索引擎

  • 芯原股份 正式加入UCIe产业联盟

    领先的芯片设计平台即服务(Silicon Platform as a Service,SiPaaS®)企业芯原股份(芯原,股票代码:688521.SH)今日宣布正式加入UCIe(Universal Chiplet Interconnect Express)产业联盟。作为中国大陆首批加入该组织的企业,芯原将与UCIe产业联盟其他成员共同致力于UCIe 1.0版本规范和新一代UCIe技术标准的研究与应用,为芯原Chiplet技术和产品的发展进一步夯实基础。  UCIe产业联盟由日月光、AMD、Arm、Google Cloud、英特尔、Meta、微软、高通、三星和台积电十家企业于今年三月共同成立。联盟成员将携手推动Chiplet接口规范的标准化,并已推出UCIe 1.0版本规范。UCIe是一种开放的Chiplet互连规范,它定义了封装内Chiplet之间的互连,以实现Chiplet在封装级别的普遍互连和开放的Chiplet生态系统。  根据研究机构IPnest统计1,芯原是中国大陆排名第一、全球排名第七的半导体IP供应商,成长率在前七中排名第二,IP种类在前七中排名前二。芯原拥有图形处理器IP、神经网络处理器IP、视频处理器IP、数字信号处理器IP、图像信号处理器IP和显示处理器IP六大类处理器IP核,并具备领先的芯片设计能力,近年来一直致力于Chiplet技术和产业的推进。基于“IP芯片化,IP as a Chiplet”和“芯片平台化,Chiplet as a Platform”两大设计理念,芯原推出了基于Chiplet架构所设计的高端应用处理器平台,目前该平台12nm SoC版本已完成流片和验证,并正在进行Chiplet版本的迭代。  “平板电脑、自动驾驶、数据中心将是Chiplet率先落地的应用领域。平板电脑需要较多不同功能的异构处理器IP,数据中心要集成很多通用的高性能计算模块,车规级Chiplet则可以大幅提升汽车芯片的迭代效率和降低单颗芯片失效可能带来的安全隐患,这些都是Chiplet的最佳使用场景。”芯原股份创始人、董事长兼总裁戴伟民表示,“这些年芯原在Chiplet项目上所作出的努力,不仅促进了Chiplet的产业化,而且把芯原的半导体IP授权业务和一站式芯片定制服务业务推上新的高度。芯原有可能是全球第一批面向客户推出Chiplet商用产品的企业。”  关于芯原 芯原微电子(上海)股份有限公司(芯原股份,688521.SH)是一家依托自主半导体IP,为客户提供平台化、全方位、一站式芯片定制服务和半导体IP授权服务的企业。在芯原独有的芯片设计平台即服务(Silicon Platform as a Service, SiPaaS)经营模式下,通过基于公司自主半导体IP搭建的技术平台,芯原可在短时间内打造出从定义到测试封装完成的半导体产品,为包含芯片设计公司、半导体垂直整合制造商(IDM)、系统厂商和大型互联网公司在内的各种客户提供高效经济的半导体产品替代解决方案。我们的业务范围覆盖消费电子、汽车电子、计算机及周边、工业、数据处理、物联网等行业应用领域。  芯原拥有多种芯片定制解决方案,包括高清视频、高清音频及语音、车载娱乐系统处理器、视频监控、物联网连接、数据中心等;此外,芯原还拥有6类自主可控的处理器IP,分别为图形处理器IP、神经网络处理器IP、视频处理器IP、数字信号处理器IP、图像信号处理器IP和显示处理器IP,以及1,400多个数模混合IP和射频IP。 芯原成立于2001年,总部位于中国上海,在中国和美国设有7个设计研发中心,全球共有11个销售和客户支持办事处,目前员工已超过1,300人。 

    科技最前沿 芯片设计 芯原 UCle

  • 网上下载歌曲开始“收钱”,但腾讯音乐、网易云音乐并不“开心”

    视频网站在会员付费方面有着明确的分水岭。2015年,爱奇艺上线了网络热播剧《盗墓笔记》,不过需要会员才能观看,瞬时涌入的流量导致爱奇艺的服务器都爆了。此后,爱奇艺开始“押宝”会员付费,腾讯视频、优酷也开始加大对会员付费的建设力度。与会员付费同时兴起的还有自制剧、自制综艺等,越来越多的优质内容导致越来越多的用户为之付费。截至2021年,爱奇艺、腾讯视频、优酷三大视频网站累计付费会员数超过2亿。 数字音乐收费却像“狼来了”的故事,用户嗤之以鼻,艺人、歌手唱片公司也未想过要靠数字音乐赚大钱。早在2013年,高晓松即提到:“7月1日开始,音乐版权将正式走向正版化,网络音乐下载开始收费,好的音乐人终于可以靠音乐为生了。”然而,直到2021年为止,数字音乐不给钱不能听歌/下载的情况并未出现,甚至用户依然可能在免费的情况下找到本该付费的歌曲资源。 数字音乐迈入收费时代 免费是互联网行业的基因,视频网站打破了免费模式,数字音乐何时能迎来会员付费的高光时刻?不同于视频网站的大起大落,数字音乐的付费策略要低调得多,潜移默化,步步为营。 据郭静的互联网圈观察,进入2022年后,QQ音乐、酷狗音乐、酷我音乐、网易云音乐纷纷开始收费,一个非常明显的现象是,越来越多的歌曲开始进入“会员库”,用户想要听歌必须买会员,至于下载方面,“会员库”的歌曲就更多。曾被称为“QQ音乐三巨头”之一的某位歌手的歌曲现在都需要付费才能下载,此前一直免费。 视频网站的会员付费与内容吸引力有关,平台主要靠优质内容来吸引用户付费。QQ音乐、酷狗音乐、酷我音乐、网易云音乐并没有明确的时间表或大事件来体现出会员付费,但免费曲库的减少,会“逼着”用户付费。 网易云音乐2021年财报显示,在线音乐服务收入为33亿元,同比增长25.4%。在线音乐服务月付费用户数达2890万,同比增长超80%,在线音乐服务付费率提升至15.8%。 腾讯音乐2021年Q4季度财报显示,腾讯音乐第四季度在线音乐服务的付费用户人数达到7620万人,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36.1%。环比而言,付费用户人数增长了500万人。第四季度的付费率为12.4%。 从网易云音乐、腾讯音乐财报来看,在线音乐服务的付费用户规模都在暴涨,尽管与视频网站的付费会员数有差距,但不得不说的是,数字音乐已迈入收费时代,促使这一情况出现的原因在于: 第一,盗版内容的减少,互联网行业早期的盗版内容泛滥,包括网络小说、网络视频、网络音乐等都是如此,如今盗版在整个互联网行业都不流行。 第二,用户付费意愿的提升。10年前让用户在网上花钱去购买虚拟商品,无异于天方夜谭,但现在的用户每年在网上的消费越来越高。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优质内容出现,另一方面,用户更加注重用户体验,与其在网上浪费时间找资源,不如花点“小钱”付费的体验更佳,95后、00后们更是如此,他们与70后、80后这代网民大有不同。 第三,平台的减少,导致用户能选择的平台有限。数字音乐行业经过洗牌之后,如今仅剩QQ音乐、酷狗音乐、酷我音乐、网易云音乐四大主流平台,曾经的千千静听、虾米音乐、多米音乐、天天动听等音乐网站都已成为过去式,用户要想听歌,只能听四大主流的App。 数字音乐付费终于不再是“狼来了”的故事,而是现实,用户对此并没有选择,当所有大平台都开始收费后,用户只能选择付费。对于数字音乐平台来说,会员付费虽迟但到,熬了那么多年,终于等来了用户付费,虽然形式上不太光彩,可只要能促进公司在在线音乐业务上的营收,一切都是值得的。 腾讯音乐、网易云音乐并不“开心” 用户终于开始为数字音乐付费,对于腾讯音乐、网易云音乐来说,自然是好事,不过若从公司整体业务来看,腾讯音乐、网易云音乐却并不开心,因为平台的另一项主营业务网络直播遭遇了增长的天花板。 数字音乐会员付费处于萎靡的时期,平台另辟蹊径,搭上了网络直播的快车,并由此找到盈利途径。 腾讯音乐2021年Q4季度财报显示,来自于社交娱乐服务及其他业务的营收为47.3亿元,社交娱乐业务占腾讯音乐总营收的62%。 网易云音乐2021年财报显示,社交娱乐服务及其他收入为37亿元,同比增长63.1%,当中绝大部分来自直播服务。社交娱乐服务收入首次在网易云音乐年度占比中超过50%。 网络直播让腾讯音乐避免了像视频网站一样陷入连年亏损状态,网易云音乐亦靠直播服务获得了远超互联网行业的增速。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从2021年开始,泛娱乐直播开始走向下坡路,这里面既有带货直播的冲击,同时也有网络直播行业的因素。 腾讯音乐2021年Q4季度财报显示,该季度来自于社交娱乐服务及其他业务的营收为47.3亿元,同比下降15.2%,其中,付费用户人数减少了16.7%。 网易云音乐2021年财报显示,社交娱乐服务及其他业务营收同比增长63.1%,营收增速放缓。社交娱乐业务方面,网易云音乐每月每付费用户收入448.1元,同比下降21.9%。 与腾讯音乐和网易云音乐类似,曾成功由陌生人社交平台转型为社交平台的挚文集团(陌陌)直播业务同样出现下滑,财报显示,2021年Q4季度,挚文集团的直播服务业务营收为21.488亿元,同比下滑7.7%,2019年Q4季度,挚文集团的直播服务业务营收高达33.835亿元,也就是说,陌陌2021年Q4季度直播服务业务营收比2019年Q4下滑了近35%。 快手和映客则减少了对娱乐直播业务的依赖。 快手2021年财报显示,2021年全年,快手的直播实现营收309.95亿元,较2020年减少22.14亿元,同比下滑6.7%。线上营销服务则由2020年的37.2%增长至52.6%,成为快手的第一大收入来源。 映客2021年财报显示,社交、直播、相亲三个板块在2021年的营收分别为57.44亿元、25.63亿元及6.14亿元,占总营收的62.6%、27.9%和6.7%。2018年,直播业务占映客总营收的96.59%。 从腾讯音乐、网易云音乐、快手、映客和挚文集团来看,属于泛娱乐直播的巅峰时期已然过去,虽然过去它们依靠泛娱乐直播大赚,但未来的泛娱乐直播很难再有起色,这样既会影响平台的营收和净利润,同时还会影响资本市场对数字音乐平台的估值。 付费会员数增长,并不能掩盖腾讯音乐、网易云音乐在网络直播业务上的阵痛,若仅靠付费会员支撑,平台很难在做大营收规模的同时,还保持盈利,未来的互联网行业,盈利会是所有公司的侧重点。 提到会员付费,用户往往会批评平台“吃相难看”,但从视频网站的情况来看,会员付费的好处是激励平台和整个影视业产业链上下游,当用户付费规模达到一定量级后,必然会有影视公司赚钱以及艺人的影响力得到提升,由此会催生出更多好的内容产生,近几年就有不少优质网络自制剧和网络综艺爆款出现。 借鉴视频网站的路线来看,当网络直播业务萎靡,会员付费业务增长的时候,数字音乐平台可以重回“初心”,回归音乐产业本身,比如,数字专辑、原创歌手、音乐综艺等,据郭静的互联网圈观察,与视频网站相比,数字音乐平台在音乐业务方面,既缺乏专注度,同时也没有高额投入的决心,周杰伦、、王一博、Bigbang等人气明星固然能取得不错的效果,但更多的爆款和优质内容,才能吸引更多的用户付费。

    郭静的互联网圈 腾讯音乐 网易云音乐

  • 阿里云盘也开始收费,百度网盘和阿里云盘,你选谁?

    互联网公司进入2022年后,都在考虑一个现实问题——赚钱,就连互联网巨头也没能幸免,某巨头公司曾连续推出十几款短视频和社交产品,如今还在坚持运营的产品寥寥无几。一方面,资本市场对互联网行业的态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另一方面,互联网公司也面临着增长的天花板,2021年许多互联网公司的营收增速仅为20%左右,系近几年来新低,巨头也在考虑止损。 2021年3月22日,阿里云盘正式启动公测,其打出的口号是“免费、不限速”,一时好评如潮,阿里云盘App一度登上App Store免费总榜榜首。 充当阿里云盘背景板的是百度网盘,其上传下载限速问题屡遭用户吐槽,直到百度网盘推出单次付费下载,以及下载提速后,才没有被用户口诛笔伐。 屠龙少年会不会成为恶龙?互联网行业不乏此类故事。某搜索引擎曾公开宣称不会做医疗广告,但很快它的医疗广告数量就悄悄摸摸安排上了,面对“打脸”丝毫不惧。谷歌公司曾有一个非正式的公司口号“不作恶”,几年后谷歌就删除了“don’t be evil”的行为准则。当用户还是新用户的时候,平台会发放大量优惠券,一旦用户成为“会员”后,竟然悄悄成了“韭菜”,“会员”的价格竟然也没变便宜。 阿里云盘会不会变成恶龙?阿里云盘能免费多久?想必不少用户对阿里云盘都存在这样的疑问,因为以往类似的套路用户见得太多太多。 网盘用户担心的还有另外一个问题,即是否会倒闭,网盘空间大战时,某网盘曾说会永远不限空间,注册用户数甚至达到1.5亿人,可当网盘关闭潮来临的时候,它也没能幸免,当360云盘、UC网盘、新浪微盘、乐视云盘等网盘先后倒闭之后,用户能用的网盘产品越来越少。网盘关闭所导致的问题是数据转移,如果数据较少导入还很方便,但如果是几十GB,或几百GB,重新导入到别的网盘就非常麻烦,万一转移到别的网盘后,它也关闭怎么办? 其他网盘纷纷倒闭后,百度网盘成了最大的受益方,用户数超过7亿,在国内网盘市场的占比达80%以上。然而,上传下载限速却成为它的“软肋”。 上线一年后,阿里云盘有了新动作。日前,阿里云盘付费会员正式上线,其中,普通会员12元/月,拥有6TB云盘空间,可同时支持5台设备登录;超级会员30元/月,拥有20TB云盘空间,可同时支持10台设备登录。 用户担心的第一个问题“阿里云盘能免费多久?”终于浮出水面,用户此前享受的“免费午餐”时间到此结束,不过,并不是阿里云盘不支持免费用户,而是免费用户的权益有限,其中,非会员用户的储存空间为100GB+。 对于非深度网盘用户来说,100GB储存空间足以支持日常使用,但若是深度网盘用户,100GB储存空间可能远远不够。 2016年9月8日苹果推出的iPhone 7 Plus让智能手机行业进入多摄像头时代,哪怕是价格1000多元的手机,也可以拥有多个摄像头,手机摄像头的进步让用户进入影像时代,用户不需要再有多高的拍摄技巧就可以拍出不错的照片和视频,由此就导致用户拍摄的照片和视频越来越多。为了解决这个问题,iPhone 13的起始内存提升到128GB,用户最高可以选择1TB(1TB=1024GB)版本。 如果现在让用户换新手机,128GB内存是最低需求,256GB/512GB才是多数人的理想选择。 连智能手机的储存空间都超过100GB,阿里云盘免费用户只有100GB显然不够看,除非用户升级成付费用户。总之,阿里云盘的“免费”倒是没有消失,而是“打折”了。 关于网盘上传下载限速问题,阿里云盘没有食言,免费用户依然享受不限速服务。 可以看出来,阿里云盘还是很有“良心”的,虽然开始收费,但免费用户不限速,再加上100GB储存空间,足以满足许多普通用户的需求。 可问题在于,开始收费后的阿里云盘,能够冲击百度网盘的地位吗?在同时付费的情况下,用户会选择阿里云盘还是百度网盘?我认为压力方在于阿里云盘。 百度网盘最大的痛点在于上传、下载限速,如果没有这个痛点的情况下,用户对于百度网盘并无不满,而在同时付费的情况下,这个痛点就不复存在。对于阿里云盘而言,或许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既然都是要花钱,为什么用户要选择阿里云盘? 与新兴的阿里云盘不同,百度网盘的品牌知名度更高,跟消费品一样,用户天然会选择知名度更高的产品。除产品知名度外,百度网盘还有一大优势是文件共享功能,好友之间可以对文件进行相互分享,而作为内容分享的双方,自然会使用知名度更高的产品,否则,对方还需要去下载注册一个新的App。 据郭静的互联网圈观察,用户对于新产品的关注度并没有那么高。 七麦数据显示,最近一年内,阿里云盘在App Store免费总榜中多数均位于100名以后,百度网盘在App Store免费总榜中多数位于前50名以内。由此可见,即使阿里云盘打出“免费、不限速”牌,其对百度网盘的冲击力也没想象中的那么大,并不是市场上有一款“免费、不限速”的产品,百度网盘就会摧枯拉朽一般给挤掉。 现在阿里云盘也跟百度网盘一样搞会员收费,其对百度网盘的优势就更不明显,这种情况下,要想冲击百度网盘的地位,概率非常低。 当然,百度网盘也不能掉以轻心。去年是阿里云盘的初启动期,阿里巴巴并未对其有过多重视,如今,阿里云盘已然被重视起来,如果阿里巴巴投入巨额人力、物力、财力资源来支持阿里云盘,其崛起的速度也会很快。 早期个人网盘的价值是to C,主要是给用户使用,但当下的网盘产品已然具有to B的价值,越来越多的企业用户开始成为网盘用户,它与to B类产品的协同就非常重要,比如阿里云、钉钉等。 网盘的另一重价值在于个体的数字资产,尽管当前的用户对于个人数字资产重视度不够,但长期来看,随着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深度普及,个人数字资产会越来越多,这意味着用户必然会找一个多元的数字存储解决方案,网盘是其中的一种。 网盘的价值还体现在家庭用户之间,特别是跟电视端的联动,家庭用户很有可能通过电视端来共享照片和视频。 综上来看,阿里很有可能会加大对阿里云盘的支持,百度网盘能否稳住犹未可知。 回到互联网行业的情况来看,哪怕是阿里云盘,也要面对一个问题——赚钱,也就是自我造血能力,能否吸引更多的用户付费才是关键,否则,光靠平台输血,肯定走不远。 过去,网友们常常嘲笑百度网盘为了赚钱用尽手段,当前的阿里云盘固然看起来一切都好,可如果也要面临盈利问题,将来如何还真不好说。 网盘行业的难题在于用户付费率,尽管百度网盘有7亿用户,但一提到付费率,情况并不乐观,数字音乐、网络视频等互联网产品也是近几年才把付费率提起来,它们尚属于内容驱动型产品,与网盘这类纯工具产品还不同,网盘要单靠用户付费撑起一家公司,难度不小。 网盘行业的低付费率与网盘企业自身有关,2013年,各大网盘平台为了吸引用户,纷纷打出免费牌,免费送用户存储空间,当免费这颗种子被种下的时候,就意味着今天低付费率是必然的,用户被免费惯了。 好在国内用户的收入水平有所提升,越来越多的用户开始考虑互联网的使用体验,而不是钱,当用户注重工具使用效率的时候,一年两三百块钱完全掏得起,只要网盘平台不没事删用户文件就是万幸。

    郭静的互联网圈 百度网盘 阿里云盘

  • LEKIN完成对LG Innotek光电化合物半导体资产的收购

    苏州2022年3月11日 /美通社/ -- 近日,苏州乐琻半导体有限公司(LEKIN)宣布完成对LG Innotek光电化合物半导体业务的收购交割。该收购交易涵盖了近1万项专利、以及相应的设备和技术。该交易完成后,LEKIN拥有完整的GaN/GaAs等化合物半导体光电子材料与器件技术平台和相关发明专利,目前已成为我国拥有化合物半导体高价值专利数最多的公司之一,专利保护范围涵盖美国、欧洲、日韩及中国的光电化合物半导体全产业链。 半导体行业尤其是光电化合物半导体行业近年来国际市场专利纠纷不断,国内企业持有完备的高价值专利资产将有利于我国快速获得光电化合物半导体行业的国际话语权。 LEKIN成立于2021年,是一家专注于光电化合物半导体产品研发、生产与销售的IDM公司。项目一期总投资10亿人民币,公司在苏州太仓高新区建设光电化合物半导体生产制造基地,同时在苏州工业园区设立研发中心。LEKIN致力于为客户提供光电子芯片、智能传感、新型显示等战略新兴领域的化合物半导体光电产品的创新解决方案。 LEKIN第一期厂区鸟瞰图 资料显示,LG Innotek是LG集团控股的一家独立上市公司,涉足汽车、消费、显示等产业,客户遍及全球,包含众多行业一线客户,2020年营业额折合人民币503.3亿元。LG Innotek 的光电化合物半导体业务累计投资超过1万亿韩元(约53亿人民币),具体涵盖紫外LED、红外激光器、汽车光源、新型显示、通用照明等业务。        

    产业新闻 半导体 LEKIN

  • iPhone 13“变绿”、iPhone SE涨价,能否帮助苹果坐稳第一?

    手机行业的发布会越来越没看点,乔布斯时期的“神秘”营销策略现在已经被手机厂商彻底抛弃,在发布会的前几天,新机的信息便会在网上泄露出来,手机厂商自身创新乏力也让手机“围观者”失去兴趣。苹果2022年春季发布会前一天,iPhone 13 Pro的新款颜色便被提前泄露,这让果粉情何以堪,当然,现在果粉对发布会本身已经没有想法,就等着发布会结束的信息汇总,或是直接等正式开售后购买。 每年4、5、6月都是智能手机销售淡季,对于每年只推出一款新iPhone的苹果而言劣势尽显,华为、荣耀、vivo、小米、OPPO等手机厂商推出新手机的频率比苹果要高得多,这意味着华米OV、荣耀等手机厂商能够有更多的市场刺激手段,而苹果只能坐等iPhone在该年度走向下坡路,直到下一代新机出现才能有所改善。 对苹果不利的另一个问题是iPhone的高售价,一部iPhone至少要5000多元,而华米OV的旗舰机比iPhone要便宜得多,iPhone的高售价会让苹果无法继续扩大市场规模,由此所带来的连锁反应是消费者没办法进入苹果的生态体系,特别是App Store,苹果需要让更多的消费者进入苹果体系。 由此,苹果便在2016年春季推出了iPhone低端产品线iPhone SE,不过,第一代iPhone SE的表现并不成功,苹果连续3年都未对iPhone SE产品线进行更新,直到2020年春季,苹果才再次推出iPhone SE2代产品。2022年3月9日,苹果再次更新iPhone SE系列,推出iPhone SE三代产品,起售价为3499元,比上代产品涨价200元。 此次春节发布会上,苹果还推出了苍岭绿色版iPhone 13 Pro & 13 Pro Max 和绿色版iPhone 13 & 13 mini。尽管iPhone 13的相关参数并未变化,但是苍岭绿色版iPhone 13 Pro还是让不少果粉感到惊艳。 IDC公布的2021年Q4季度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数据显示,苹果以1720万台的出货量排名第一。时隔6年,苹果终于在中国市场再次回到第一宝座。iPhone SE涨价、iPhone 13“变绿”,能否帮助苹果坐稳第一宝座呢? 华为的空缺,让苹果在高端市场很难找到对手。不过,仅以出货量来看,苹果要想坐稳第一的变数很大。2021年Q4季度,排在第二名的荣耀与苹果的出货量仅相差300万台,vivo、OPPO、小米与苹果的差距都没有像当初华为与其他手机厂商一样那么大,由此来看,苹果的位置并不稳,特别是荣耀,独立后的荣耀势头非常迅猛,其出货量超过苹果的概率很高。 对于苹果来说,是否排名第一并不关键,关键的是要提高销量和市占比。与华米OV和荣耀不同,苹果不止赚硬件的钱,同时它还要赚软件的钱,随着苹果终端设备数的增多,软件端为苹果贡献的营收也越来越多。 苹果公司2022财年第一财季财报显示,来自于服务的营收为195.16亿美元,同比增长23.8%。iPhone、iPad、Mac等硬件产品会因产品或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波动,但服务营收已成为苹果最稳健的业务线,并不会因为某款苹果产品销量不佳就出现业绩下滑。 蒂姆·库克曾在财报会议上表示,2021年Q4季度,苹果现在有18亿的活跃设备,跨平台的付费订阅用户数量超过7.85亿。库克此前还表示,iPhone在全球的活跃设备量已超过10亿台。 光靠App Store、Apple Pay等软件端,并不能为苹果带来效益,只有不断增多的终端设备数,才能让苹果在服务业务上的营收更高。 作为“定价大师”的苹果,此次在iPhone SE产品线上同样玩了个小花招,即涨价200元。要知道iPhone 13 mini的起售价比上代机型低300元,为什么3代iPhone SE比2代iPhone SE更贵呢?苹果为什么没有将3代iPhone SE的售价定得更低? 这里面与两个因素有关:第一,智能手机行业都在涨价,华米OV、荣耀、三星等手机厂商都在涨价,有了主流手机厂商的带动作用,苹果自然有样学样,而不是继续降低售价,因为iPhone SE并不是苹果的主力产品。 第二,“吃定”消费者。苹果之所以能够时隔6年重回市场第一,很大程度上跟用户回流有关,华为崛起期间,不少果粉转向华为,如今这部分用户又试图回到苹果阵营,而用户又不想花费高价去购买iPhone 13系列,就只能选择iPhone SE,苹果就是“吃定”了消费者这种心理,反正不怕消费者不来,只要想回到iOS系统,又不想花高价,iPhone SE就正合适。 苹果对3代iPhone SE的期望是不断扩大iOS市场,对iPhone 13系列的期望则完全不同。推出苍岭绿色版iPhone 13 Pro & 13 Pro Max 和绿色版iPhone 13 & 13 mini对苹果而言,难度并不算大,包括芯片、内存、电池、摄像头等元器件都可以与iPhone 13系列共用,苹果只需要在外壳上重新设计即可。 新款iPhone 13系列主要刺激的是老iPhone用户。苹果在全球活跃的10亿iPhone用户中,并非所有人都是iPhone 13。坊间有段子称,苹果的手机太经用,确实,有不少iPhone 6S、iPhone 8、iPhone XR等几年前的果粉手机依然在使用。可能很多人无法想象iPhone 6S可是7年前的机器,到现在竟然还能使用,一方面,是iOS系统的优势,另一方面,则与用户对老手机的维护有关,比如升级内存、换电池等,老iPhone用起来毫无问题。这在安卓机方面简直不可想象,7年前的安卓机如何用到现在,肯定卡得厉害,但iPhone就是能用。 绿色版机型在市场上并不稀缺,实际上安卓机早就将颜色玩出花来,比iPhone要好看得多。但苍岭绿色版iPhone 13 Pro & 13 Pro Max颜值也很不错,对于女性用户来说,无疑击中了“红心”。 不过,尴尬的地方在于,第一,想要换新iPhone 13的用户,可能早在去年底就已更换,苍岭绿色版iPhone 13 Pro & 13 Pro Max推出的时间过晚。第二,脆弱的手机外壳,让用户不得不戴上手机壳才能保证手机不被损坏,而一旦戴上手机壳,外表再好看的手机都相差不大,时间一长,外观的优势更加荡然无存。 考虑到苹果是为了促销而推出的新配色,苍岭绿色版iPhone 13 Pro & 13 Pro Max具体销量究竟如何,还要看市场消费者是否接受。 iOS和Android的拉锯战在最近几年出现变化,越来越多的用户转向iOS。信通院的数据显示,2022年1月,国产手机品牌出货量为2565.2万部,同比下降24%,占同期手机出货量的77.7%。3年前,国产手机品牌出货量在同期手机出货量的占比高达94.2%。非国产手机品牌中,显然不是三星出现了高增长,而是苹果。财报显示,2021年Q4季度,苹果在大中华区营收为257.83亿美元,同比增长21%。 iPhone SE涨价、iPhone 13“变绿”都是苹果刺激智能手机淡季的销售手段,如果华米OV和荣耀没能做出应对策略,确实很有可能让苹果抢夺更多的市场。毕竟,同样是花费三四千元去买一部手机,究竟是买苹果,还是买Android,过去,消费者可能会选择Android,但现在可能会摇摆不定。 当然,苹果就算再降价,3000元以上市场是干不过华米OV和荣耀的,就算苹果手机再好,用户没钱也是枉然。苹果的目的是让老果粉变成新用户,实际上华米OV和荣耀也面临这个问题,即如何让老用户换新。苹果的核心优势,并不只是iPhone,而是一整套苹果产品,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耳机、智能手表以及iOS系统,这才是老用户离不开苹果的原因。 近两年来,手机厂商“口水战”现象越来越少,“碰瓷”苹果的情况也愈发少见,这对行业来说可能是好事,手机厂商有更多的精力专注于产品和服务,只要自身够硬就很有可能超过苹果。 或许,苹果并不像华米OV和荣耀等一样,关注市场排名,它们只想卖货和赚钱,看,iPhone SE就涨价200元。

    郭静的互联网圈 苹果

  • 从女性社区“她”社区的关停看,互联网社区为何会走下坡路?

    近日,注册用户数近1亿人、日发帖量超270万、运营时间2445天的女性社区“她社区”发布了停止运营公告,据介绍,因业务发展上的调整,她社区App将于2022年3月2日停止所有服务。 “她社区”的关停只是互联网社区类产品走向下坡路的缩影,辣妈帮、宝宝树、亲宝宝、宝宝知道等曾经红极一时的母婴社区如今都已失去昔日的光彩。宝宝知道早在去年即发布通知,宝宝知道App主要服务将升级至宝宝知道智能小程序,而百度知道App内的“付费精品课、问专家、宝宝相册”等功能将会下线,宝宝知道App的iOS版从2021年8月3日下线,至今仍未重新上架App Store。 猫扑、铁血、天涯、百度贴吧等网络社区曾是中国互联网行业中流量和影响力最高的产品,丝毫不亚于当前火爆的短视频和直播,然而,到移动互联网时代后,网络社区逐渐掉队。移动互联网的主要载体是App而不是网站,这意味着网络社区平台需要从新开始,PC时代的根基是流量,而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根基是用户。除了开发和设计App外,最重要的便是推广和运营,而后者是建立在“烧钱”的基础上,对于“草根”式的网络社区平台而言,让他们学会“烧钱”推广拉用户量,难于上青天。 没有用户量作为基础,平台便无法进行有效变现,当平台不赚钱后,很难想象平台会对产品花费多少心思,也就造成网络社区从巅峰滑落的现状。 宝宝树、辣妈帮、亲宝宝、宝宝知道等母婴社区赶上了移动互联网的红利,短期内即获得大量用户。她社区仅用一年时间便达到了用户量4000万,日活320万(DAU),月活(MAU)1200万。中国移动互联网爆发期,也赶上了资本对移动互联网企业的“恩宠有加”,母婴社区产品纷纷获得巨额融资,企业的估值也一路青云直上。 母婴社区与猫扑、铁血、天涯、百度贴吧等并不是替代关系,而是不同时期发展出来的产物。母婴社区平台虽然吃到移动互联网的红利,却也遭遇到新问题,即变现困境。 宝宝树2021年公布的中期业绩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6月30日,宝宝树实现营收1.35亿元,同比增长44.2%,净亏损为1.22亿元,其中,宝宝树孕育App平均月活用户为2180万。从宝宝树的情况可以看到,尽管宝宝树的月活用户数达千万级别,但在变现方面的表现仍然不佳。 垂直社区的变现一般有两种路径:广告和电商。垂直社区在广告的变现上面临一大痛点,要想提升广告收入,只能不断增加广告密度,而一旦像百度贴吧一样,不断增加广告密度,就会导致用户体验急剧下降,由此造成用户的流失。电商业务方面,母婴电商同样面临痛点,一方面,它们在供应链能力上无法与淘宝、京东、苏宁等电商平台相抗衡;另一方面,在物流、支付、客服等综合体验上也无法与大平台竞争,看似母婴社区到母婴电商的变现会非常顺利,但实际上不是那么回事。 互联网社区在移动互联网走下坡路,除了环境发生变化外,跟它自身与移动互联网的适应程度也有关系。中国互联网行业发展早期,大量网民趋向于“聚合”在一起,在同一个圈层中彼此交流互动,但移动互联网是以独立形态出现的,各个App之间并不互联互通,这就大大缩小了用户交流的可能性。 另外,互联网社区崛起的时候,整个互联网络的信息量有限,许多用户通过社区可以了解到更多的信息。移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络的信息呈现信息“大爆炸”的状态,不只是图文,各类短视频App不断地向用户Push大量信息,短视频和直播带来对互联网社区最大的冲击,是它对用户时长的消耗,用户有限的网络使用时长被短视频和直播给“吞噬”,再加上新闻资讯、网络小说、微信等App的挤压,留给其他中小型App的使用时长就非常短。 短视频和直播对用户习惯的培养还表现在,用户越来越习惯“速食”,比如,某个社区里的内容,一旦用户觉得误无趣,就会迅速逃离,这对社区的内容质量要求更高,而塑造高质量的用户社区,难度非常高,女性情感、母婴等社区完全不能满足用户需求。 当用户有足够的渠道获取信息,社区中的信息提供价值就非常有限。 社区与移动互联网的不适应还表现在,急剧增加的移动互联网用户,让更多的人拥有话语权,这让很多价值观、消费习惯、认知能力相距天差地别的人在一起社交,就很容易造成“鸡同鸭讲”,彼此互相看不惯的局面,高质量内容,别人看不懂,低质量内容,想要看的人根本不想看。 2008年,中国网民规模只有2.98亿人,到2021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已达10.32亿人。早期在互联网社区上交流的人,本身就有一定的知识水平,且彼此都对互联网充满好奇,而现在的网民水平则参差不齐,这就导致要想在社区中“友好”交流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 互联网社区没有适应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网民规模“大爆炸”。 越来越高的移动互联网运营成本,也导致越来越多的中小型互联网公司转行。工信部的数据显示,截至12月末,我国国内市场上监测到的APP数量为252万款,数量比11月末净减少21万款。巅峰时期,国内App数量达400多万款,这意味着短短时间之内,越来越多的App开发者选择退出市场。更多的互联网公司可能像她社区一样进行转行,比如,当前火爆的元宇宙。 互联网行业的“老人”可能比较怀念猫扑、铁血、天涯、百度贴吧等社区爆红的时期,用户相对“友好”,社区的内容质量也很高。为什么现在互联网社区就做不好了?可能还是跟人有关,我们所有人都变了。

    郭静的互联网圈 互联网

  • 前程无忧女性高校生就业观察:就业求安稳,预期薪酬低于同等学历男性

    上海2022年3月8日 /美通社/ --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坚决防止和纠正性别、年龄等就业歧视,着力解决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的突出问题。”根据国家教育部《2019教育统计数据》,本科毕业生中女性已经超过半数,达到55.3%。伴随着近年来高等院校毕业生人数的不断扩张,占比过半的女性高校毕业生的求职就业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点。对此,中国领先的人力资源服务商前程无忧面向全国65所知名大学的近8,000名应届毕业生继续调查与访谈,试图了解女性高校毕业生的求职意愿、职业和方向等。 女性在高学历者中正快速比肩男性 此次调查样本中,应届毕业生中女性占比54%,符合目前高校中男女毕业生比例。受访的硕士应届毕业生中女性占比也超过了男性,女性在高学历者中正在快速地比肩男性。 理工科中男性毕业生更多,而在文、商、医和法科毕业生中,女性占到绝对优势。中国顶尖的C9高校联盟(清华、北大、复旦、交大、浙大、西安交大、哈工大、南京大学和中科大)的受访者中,理工科男女比差异最大,接近为60:40,仅985工程的大学为56:44,仅211大学工程的大学平均为54:46。 文科和法科毕业生的情况正相反。9所顶尖大学的男性受访者仅占20%,法科毕业生受访人数更少12%。仅985工程和仅211工程的大学生文科和法科毕业生中,男性毕业生均占22%和25%左右。 女性毕业生求稳避险心态更明显 调查显示,61%的毕业生认为“找工作比较难”,其中,女性毕业生的感受更强烈。 国家教育部公布了2021考研报考人数377万人,再创新高。选择读研与感觉就业难的人群基本一致,显示出“毕业后继续深造”的毕业生避险心态明显。女生(26%)比男生(22%)更多人选择读研。 国有企业成为毕业生最青睐的职业起点。受访的毕业生投票两类“企业类型”时,79%的毕业生两个选项中包含了“国有企业”,国有企业占了总票数的39%。从“求稳”等因素考虑,女性毕业生希望能在“政府部门”工作的比例最高。 毕业生们对于“能否接受非正式工作”选择也反映了“求安稳”还是“求成就”的态度。男性毕业生更能接受灵活就业,但是前程无忧的调查也显示,在有了正式工作后,女性兼职的现象更常见。 女性毕业生预期和实际薪酬均相对较低 调查显示,本科毕业生们月薪预期多数在8,001~10,000元,实际也是如此,获得offer 的本科毕业生中,43%的人薪酬在这一水平。女性大学生毕业生不仅薪酬预期相对较低,实际的薪酬获得也相对低。以月薪过万计,女性本科毕业生中有30%如此要求,但实际获得者约为13%。男性本科毕业生中,有此期望者达到44%,如愿以偿者24%。 在硕士毕业生中,女生对月薪过万的期望人群达到66%,实际达成的有40%,男性硕士毕业生期望月薪过万元者高达78%,拿到月薪过万offer的有59%。 针对女性就业的求稳避险态度,好人生咨询CEO Selina Zhang在与前程无忧的相关讨论中表示,“传统社会的认知决定了女性要更多地承担家庭的责任,无形之中加重了女性的压力:好人生咨询心理研究中心统计了2017-2021年期间心理咨询总量(覆盖300多万的企业员工),女性咨询量占比达69.59%,男性占30.41%;过去女性咨询最多的问题一直是“婚恋家庭”,但是从2020年开始已转变为“自我成长”成为排名第一的咨询问题,说明女性越来越关注职业追求和个人成长。可见,求稳或求变,家庭与工作,对于现代女性而言都是个人的选择,如何找到平衡点、直面压力,突破职场的天花板才是这几年来女性越来越关注的方向。” 前程无忧也呼吁保障女性拥有平等的就业权利,提升女性就业质量,实现“同工同酬”、“同工同成本”。同时,以“生育假”为例,建立完善女性生育保障和弹性工作制度。前程无忧也将投入针对女性就业的公益科普培训,帮助提升女性的就业能力,实现女性的高质量就业。

    产业新闻 前程无忧 就业

  • 微信视频号上位后,尴尬的腾讯微视何去何从?

    2022年,短视频行业还有机会吗?腾讯给出了答案。“2022 微信公开课PRO”活动上,微信视频号以演讲顺序第一位妥妥地占据“核心位置”,视频号直播还宣布未来一年扶持不少于10万个优质商家。视频号也为翘首以盼的内容创作者指明了方向,重点扶持泛知识/泛生活/泛资讯方向。 尽管视频号并未公布相关DAU(日活跃用户)数据,但谁都不敢小觑微信所带来的影响力,就像最初外界并不看好的小程序一样,仅用4年时间,微信小程序日活即达到4.5亿。 腾讯2021年Q3季度财报显示,微信及WeChat月活12.6亿,同比增长4.1%。当一个12.6亿月活的产品决心推动某项业务的时候,很难想象这项业务最终会如何。过去是微信公众号、微信支付、小程序,现在,轮到视频号上位。 视频号压力不小 视频号面临的压力并不小。一方面,抖音、快手的推出时间比视频号更早,其积累的用户、主播、商家资源都比视频号要更加丰富。 《2020抖音数据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8月,抖音日活跃用户突破6亿。截至2020年11月,抖音财经垂类总创作者数量2900万+。截至2020年12月,抖音艺术视频播放量超过2.1万亿,粉丝数量过万的艺术创作者超过20万名。 快手2021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快手应用的平均日活跃用户3.2亿,平均月活跃用户达5.73亿。 视频号要想做出成绩,就必须在日活用户、主播、商家资源等数据方面追赶或超越抖音、快手。 另一方面,充当腾讯在短视频领域的抓手。 CNNIC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6月,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为8.88亿,占网民整体的87.8%。2021年3月,短视频应用的人均单日使用时长为125分钟。 随着智能手机的升级以及基础网络设施的提升,移动互联网行业已然全面短视频化,不仅社交、短视频应用,电商、外卖、新闻资讯等领域,短视频无处不在,因此,互联网巨头们没人敢彻底放弃短视频,这就造成短视频行业的竞争异常激烈。 视频号需要帮助腾讯解决: (1)继续提升微信的日活; (2)提升微信的使用时长,让用户留在微信上; (3)让腾讯在短视频领域有一席之地。 互联网行业的显性竞争是产品形态和流量,隐性竞争则是用户停留时长。抖音对微信最大的冲击是短视频和直播吗?其实并不是,而是抖音对微信用户使用时长的侵蚀。我曾在一次坐火车的时候,看到有用户持续刷了四五个小时抖音。微信最核心的点就在于,用户能够持续停留在微信之上,由此才会有广告、游戏、小程序等其他形式的演变,反之抖音同样如此,微信需要让用户留在微信上,而不是跑到抖音、快手。所以,某种程度来看,视频号于腾讯而言,是一场“不能输的战争”。 将视频号的演讲顺序放在第一位,只是表明微信会力推视频号的信号之一,微信对视频号的重视主要还是体现在产品端。 视频号团队介绍称,视频号的产品逻辑是:“作为基础内容组件,在微信生态内流转”。微信在这方面已经有所动作,比如,跟微信公众号的联动。当用户将视频号与微信公众号绑定后,会在视频号资料页展示公众号,公众号资料页展示视频号。视频号直播开播时,公众号粉丝还会在公众号看到“直播中”状态。 微信为了力推视频号,还在微信公众号中增加了视频号的权重,订阅号消息列表中,视频号内容也会随之展现,也就是说,视频号内容不仅在用户朋友圈展现,还会向微信公众号的粉丝展现。 腾讯微视何去何从? 视频号的火爆,恰恰掩饰了腾讯微视的尴尬。 2018年4月,腾讯将此前关闭的微视进行复活,并且投入数亿元补贴内容创作者,就连微信也对微视做出了倾斜,当用户点击“朋友圈”的发布按钮时,系统会显示用“微视”拍摄,微视的日活曾一度过亿。 然而,视频号的推出,导致微视无法再度获取微信的流量和影响力,失去一款12.6亿月活产品的支持,让微视的日活很难再度突破,也造成了微视地位的尴尬,究竟是支持视频号,还是支持腾讯微视? 为了不让微视和视频号之间直接竞争,腾讯对两者的定位进行了差异化,微视不仅是短视频,同时还有微剧和长视频,俨然是西瓜视频的样板。 微信指数显示,从2021年4月至今,“微视”的指数仅为“视频号”的零头。 据郭静的互联网圈观察,最近两个月内,腾讯微视App的iOS版都没有更新,此前微视的App几乎每月都会更新,这会不会成为微视被放弃的开始? 对微视而言,有两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是: (1)当视频号风头超过微视的时候,微视如何保持持续增长? (2)如何跟抖音、快手竞争? 实际上腾讯在微视上已投入不少资源。2020年春节期间,微视投入10亿元现金加入“红包大战”。此前,微视还表示2021年将投资10亿元资金、100亿流量扶持微剧。 腾讯微视的巨额投入,并未获得显著效果。七麦数据显示,最近三个月内,“腾讯微视”App在App Store免费榜总榜中的排名均位于100名以后,而抖音和快手的排名在位于前30名以内,微视与抖音、快手的差距可见一斑。 腾讯微视既面临着与视频号竞争的压力,另一方面,也面临着短期内无法追赶上抖音、快手的压力,此时的微视又该何去何从呢?对于腾讯而言,要想做出取舍,怕是不易。 实际上腾讯在短视频领域做过不少尝试,从2017年起,腾讯陆续上线了近15款短视频APP,这些APP之间相互“赛马”,看谁能获得领先,就连字节跳动和快手,也曾尝试推出新的短视频App,然而,大家都没有做成下一个“抖音、快手”。 微视到如今这种不上不下的境地,究竟是谁的问题?最终还是要落到微信身上。腾讯最近几年获得成功的产品,比如微信支付、小程序等产品的成功,都离不开微信的支持,视频号用户量的快速增长同样得益于微信的支持。 微视没有微信作为后盾,要想成功的概率本身就很低,因为它是作为一款独立App存在,而不是在微信生态内,也就是说,要么微视在用户体验上超过抖音、快手,要么在对MCN、商家等方面的运营能力上超过后者,而腾讯在这两方面都不存在优势,靠着不断“砸钱”的形式只可能短期有效,长期还是要靠产品和运营来建立底层架构。时间拖得越久,对微视越不利。 视频号还值得做吗? 腾讯对微视的取舍,并不影响视频号的地位,相反,视频号如今已站在“C位”。对于不少内容创作者来说,一个最大的疑问就是,视频号还值得做吗?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 首先,视频号的流量。微信暂时还未对视频号马力全开,微信如果继续加码对视频号的支持,很难预见它的未来,如果它跟小程序一样,达到日活4.5亿,要说这样一款产品都没有机会,谁都不信。 其次,视频号是否适合个体?像我一样的自媒体都曾享受过微信公众号时期的红利,但视频号并不适合某些图文自媒体。一方面,图文跟短视频是完全不同的表现形式,创作者除非找到合适的“姿势”,否则没戏;另一方面,短视频更强调“工具的能力”,比如剪辑、声音、速率、拍摄技巧、素材等等,这远非图文自媒体时期一个人包办所有就能完成,“工具能力”背后则是短视频的制作成本。 从流量和影响力来看,视频号仍有前景,但对个体而言,视频号这个行业机会可能并不适合“个人”。 据郭静的互联网圈观察,当前的视频号仍面临一个新问题,即有流量,但变现难,广告主还没有认识到视频号的流量价值,视频号的电商体系也在搭建之中,这就要求视频号创作者要有更长久的耐心。 短视频行业当然还有机会,不过,在一票人赚钱的背后,必然有一票人会成为行业的“炮灰”,谁会成为“炮灰”? 文/郭静,微信公众号:郭静的互联网圈

    郭静的互联网圈 视频号

  • 喜马拉雅想学腾讯音乐、网易云音乐,走向直播赚钱,能行吗?

    CNNIC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10.11亿,近20%的人是大学及以上学历。不过,如此优质且庞大的用户结构背后,愿意为内容买单的人却极其稀少。 知乎2021年Q3季度财报显示,平均月活跃用户(MAU)数达1.012亿,平均月付费用户550万,付费率只有5.4%。数字音乐、网络视频的情况比知乎要略好,但与国外同类型公司相比,付费率仍旧偏低。 用户不愿意为内容付费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互联网早期的“免费”思维是主要根源,互联网公司用免费模式滋养出一代代用户,造成用户对今天的付费意愿不强。 甚至到今天为止,依然有互联网公司用免费模式来吸引用户,比如,免费阅读网络小说,网络文学行业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付费阅读模式,瞬间被免费小说给击溃,这背后其实是对小说作者的无情压榨,但平台并不太在乎作者的价值,要么接受广告返利,要么去别的平台。 免费模式是一把“无形的剑”,损人利己,免费小说平台短期内用户量暴增,可免费模式一旦过头,最终也会伤到自身。据郭静的互联网圈观察,最近某免费网络小说平台也跟风推出付费阅读App,这是打算让自己的右手跟自己的左手竞争吗? 内容行业要想赚钱很难,罗辑思维是唯一的例外。“罗辑思维”母公司北京思维造物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招股书显示,2017年、2018年、2019年、2020年前3个月,思维造物净利润分别为6131.96万元、4764.41万元、11505.4万元、1327.82万元。 考虑到罗辑思维的营收规模,它的代表性有限。 内容行业还有没有别的赚钱路径?数字音乐平台趟出了一条路,即依靠泛娱乐直播。腾讯音乐2021年前三季度财报显示,来自于社交娱乐服务及其他业务的营收累计150.6亿元,在线音乐服务的月度ARPPU(平均每付费用户收入)仅8.9元,社交娱乐服务的月度ARPPU高达163.9元,后者是前者的18.4倍。网易云音乐招股书显示,2021年前三季度来自社交娱乐及其他板块收入26.7亿元。 普通用户不爱深度/有价值内容,却对泛娱乐直播情有独钟,并愿意为之付费,让不少人感到意外。一方面,网上不乏用户对大量劣质内容、盗版内容的批评声音;另一方面,网络直播在一些人眼里“拿不上台面”,哪里会有那么多人天天在网上看人唱歌、跳舞,并且还给主播打赏,他们哪里来的那么多钱? 然而人性就是如此,用户宁愿花钱给主播打赏,也不愿意付费购买深度/有价值的内容。从腾讯音乐、网易云音乐的路径来看,内容产业走泛娱乐直播或许是一个不错的模式。 喜马拉雅想学腾讯音乐、网易云音乐 被荔枝FM抢走“在线音频第一股”称号后,压力一度来到喜马拉雅身上,在各种营销宣传过程中,喜马拉雅都略微吃亏,幸亏喜马拉雅递交的招股书数据为其扳回一局,无论是营收还是月活等方面,喜马拉雅都超过荔枝。 不过,喜马拉雅的亏损问题依然严重。招股书显示,2018年、2019年、2020年及2021年上半年,喜马拉雅亏损分别为7.55亿元、7.47亿元、5.39亿元和3.24亿元,三年半的时间总亏损近24亿元。 喜马拉雅急需解决盈利困境。 喜马拉雅的营收主要分为四个版块:订阅(会员订阅、付费点播收听服务)、广告、直播、其他创新产品及服务。2020年,这四个业务的营收占比分别为49.2%、26.3%、17.6%、6.9%。 直播业务方面,喜马拉雅2018、2019、2020年的营收分别为3.16亿元、6.18亿元、7.175亿元。直播并非喜马拉雅最主要的盈利点,但对于喜马拉雅而言,直播业务显然有着很大的提升空间。 招股书显示,截至2020年6月30止6个月内,直播营收占比甚至超过了广告营收。2019年全年,直播营收也超过了广告营收。 就腾讯音乐、网易云音乐来看,泛娱乐直播显然大有可为,喜马拉雅显然也看中了泛娱乐直播。 据郭静的互联网圈观察,1月10日,喜马拉雅上线了一款“喜马拉雅直播”App,产品的slogan是“声优交友电台”,其产品描述里提到称,喜马拉雅直播是喜马拉雅旗下一款主打全民直播,音频聊天的软件。 实际上“喜马拉雅直播”与喜马拉雅主App中“直播”频道的内容一模一样,由此可以看出,“喜马拉雅直播”是从喜马拉雅上拆分出来的。类似的操作在互联网行业中非常常见,比如,酷狗音乐将K歌功能拆分,推出了“酷狗唱唱”;网易云音乐将直播功能单独拆分后,推出了“LOOK直播”。 将某个业务版块拆分的优势非常明显,即让该项业务能够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毕竟主App所能承载的功能有限,无限加载新功能项会压缩某项业务的空间。 喜马拉雅将直播业务分拆,显然也是希望该项业务能有更好的发展,这也意味着喜马拉雅也想跟腾讯音乐、网易云音乐一样,用内容作为基本盘,再借泛娱乐直播来赚钱。 泛娱乐直播能行吗? 据郭静的互联网圈观察,近几年泛娱乐直播行业呈现后来居上的态势,有些公司进入直播行业较早,很快就赶上第一波直播浪潮并吃到红利,比如腾讯音乐和陌陌,但这些公司进入顶峰后出现下滑。 腾讯音乐2021年Q3季度财报显示,来自于社交娱乐服务及其他业务的营收同比下降6.4%,每付费用户平均收入和付费用户人数分别下降了1.7%和4.8%。 陌陌2021年Q3季度财报显示,直播服务营收21.667亿元,同比下滑8.76%。2021年第三季度,陌陌直播服务和增值服务的付费用户总数为1220万,同比减少90万。 网易云音乐进入直播行业的时间较晚,但其增势比较迅猛。招股书显示,2021年前三季度,网易云音乐社交娱乐服务MAU为2110万;付费用户数达58万人,同比增长93%;社交娱乐服务月度ARPPU为504.1元。 2019年网易云音乐社交娱乐服务营收仅为5.41亿元,2020年则大幅增长319.8%至22.73亿元。受直播业务的影响,网易云音乐2020年毛亏损由2019年的11亿元减少43.7%至5.95亿元,毛亏率由2019年的45.6%收窄至12.2%。 就喜马拉雅的直播业务来看,其与腾讯音乐、网易云音乐相比,差距并不小,但同时也意味着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喜马拉雅的竞品荔枝早就开始转型。荔枝2021年Q3季度财报显示,荔枝音频娱乐业务营收为5.01亿元,同比增长40.7%;播音、广告及其他业务营收仅为405万元。荔枝的营收结构中,音频娱乐业务已占荔枝总营收的99.2%。 显然,荔枝也为喜马拉雅提供了很好的“样板”,即在线音频靠语音直播+交友业务可以赚钱,腾讯音乐2021年Q3季度财报中也提到,“音频直播的收入强劲增长”。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喜马拉雅的直播业务同样面临一定的压力。 首先,来自抖音、快手等更大平台的竞争。音频在短视频面前并不占优势,抖音日活超过6亿,快手日活超过3亿,大多数愿意做娱乐直播的用户,其首选平台就是抖音、快手,这在无形中挤压了喜马拉雅直播的生存空间。 其次,语音主播前期同样需要巨额投入,对于目前已经处于亏损状态的喜马拉雅而言,是否愿意在新业务上做投入呢? 荔枝此前公布的招股书显示,2019年荔枝给主播的分成占总营收的72.8%。映客此前公布的招股书显示,2017年其主播费占营收比重高达56.1%。腾讯音乐2021年Q3季度财报显示,腾讯音乐第三季度营收成本为55亿元,同比增长7.4%,主要由于收入分成费以及与版税相关的其他内容成本增加。 招股书显示,喜马拉雅营业成本包括内容分成费用、版权授权、支付处理费用、互联网设备采购、带宽等,2018年、2019年、2020年、2021年一季度的营业成本分别为4.62 亿元、8.98 亿元、12.93 亿元、6.64 亿元占其总收入的比例分别为31.2%、33.3%、31.7% 及26.4%。 对喜马拉雅而言,要想将语音直播业务做大,人力成本、主播分成等费用都会上升,他们是否愿意在这方面进行投入,会是很大的考验。 泛娱乐直播某种程度上将喜马拉雅拉向了更广义的竞争,比如抖音、快手。音频业务方面,喜马拉雅也面临着巨头的冲击,比如番茄畅听、懒人听书等。 对于喜马拉雅而言,喜的是音频市场终于得到市场的验证,忧的是越来越多的人来“抢蛋糕”。

    郭静的互联网圈 喜马拉雅

  • 从体育明星的爆红看,互联网还有没有红利?

    最近,谷爱凌、苏翊鸣、张雨婷等体育明星彻底爆红。谷爱凌夺冠后,“谷爱凌”相关话题即火速窜上微博热搜,微博热搜榜前20条里占了7条,并且和她有关的热搜话题,在夺冠一周后的今天,我依然可以看到。所以从体育明星屡上热搜的背后不仅可以再次看到国民事件下,微博这个被称为最大公域流量池的平台所爆发出的力量,并且明显的看到微博已经成为体育明星影响力的放大器。 对明星而言,影响力无疑是商业化变现最有力的武器。谷爱凌、苏翊鸣、张雨婷们爆红后,与其合作的品牌主也活跃起来,希望借助体育明星的影响力,来提升品牌力。比如安踏和蒙牛,这次就通过跟谷爱凌、苏翊鸣、张雨婷等运动员合作而蹿红,相关商品在天猫、京东等平台上的销量暴增。 最近两年,互联网行业红利消失的声音不绝于耳。一方面,互联网行业的创业成本变高,各种营销玩法上也受到诸多掣肘,再想跟10年前一样,随手在互联网行业挖到“金子”的概率极低。 另一方面,即使如BAT等互联网巨头们亦面临增速下滑。信通院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2月底,我国上市互联网企业总市值达12.4万亿,环比下降8.8%。2021年Q3,我国上市互联网企业总营收同比增速为12.9%,较去年同期下降3.4%。 一边是谷爱凌等体育明星的爆红,一边是互联网到底是否还有红利的灵魂问题。如果有红利,品牌方应该怎么做?如果没有,品牌方应该去哪里寻找机会? 时代变了 《爆款文案》、《引爆流量》、《销售就是做渠道》这类书籍往往被摆在书店中较为醒目的位置,品牌方和营销从业者很容易被这种营销“秘籍”所打动,但如果将书中的“绝招”用在企业自己身上,就会发现,轮到自己就不灵了。 “营销秘籍”的失效,主要还是因为营销方法没有跟上时代的变化,商业市场并不存在万年不变的营销法则,消费者在变、市场环境在变、受众获取信息的载体在变,若依旧沿用过去的玩法,显然行不通。 (1)体育明星崛起。过去,只有像房地产、制造业或鞋服等相对传统的品牌方会选择运动员或体育相关类名人做代言。其主要的原因是曾经和体育相关的话题热度更多只沉淀在某垂直体育项目的小圈层兴趣人群中,影响范围不够广。其次是体育明星日常的训练和比赛基本上占据了生活的大量时间,对于商业代言来说机动性不够强,所以很难全方位的迎合品牌的营销策略,玩出花样。 但随着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如今体育明星开始迅速蹿红,比如谷爱凌、苏炳添、孙一文、杨倩、马龙等,可以说已经成为了绝对的顶流明星,也成为品牌方的新宠。一方面,体育明星的国民口碑属性,能赋予品牌极强的品牌力;另一方面,国人的文化自信上升后,中国本土的体育明星早已成为年轻人心中的绝对偶像。 实际上体育明星们也在变化,此前体育明星们可能只专注于体育成绩,因为只有获得成绩才能在电视上收获更多曝光。但当前的体育明星们已然注意到社交网络的价值,全红婵、苏炳添、谷爱凌等体育明星都开通了微博,并积极和用户互动,全红婵曾经还在微博超话跟粉丝进行了互动。微博已成为体育明星们的另一个“战场”。 (2)年轻人的阵地发生变化。品牌方为什么喜欢讨好年轻人?第一,年轻人的消费意愿更强烈;第二,年轻人付款更爽快;第三,年轻人的用户基数够大。当然,外界对年轻人的定义也在发生变化,过去是80后、90后,现在是00后、Z世代。年轻人是谁固然重要,但年轻人经常在哪里活动,也是品牌方关注的重点。 如今的Z世代年轻人更青睐微博、得物、小红书、QQ等这类具备强社交属性的平台。微博招股书显示,2021年6月,月活跃用户中有超过75%属于年轻人和Z世代,即1990年或之后出生的一代。 没错,时代变了,面对变化的环境,旧的“营销秘籍”没用。 会玩是关键 CNNIC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1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1.6%。工信部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我国4G和5G用户分别达到10.69亿户和3.55亿户。截止到2020年9月30日,中国共有上市互联网企业181家。 从上述数据来看,基于中国庞大的网民基数和互联网基础设施,说中国互联网行业红利消失是个伪命题,互联网行业肯定存在机会,会玩是关键。 比如,2月6日,中国女足3:2战胜韩国队夺得亚洲杯冠军后,蒙牛即宣布给予中国女足1000万元奖金,“蒙牛首个奖励中国女足夺冠”话题迅速登上微博热搜榜首,蒙牛的这一操作迅速获得了网友的点赞,大量网友都表达了对蒙牛的支持。蒙牛奖励女足相关话题总计为品牌带来超5亿的阅读量。 谷爱凌夺冠后,安踏迅速在微博上表达了对谷爱凌的支持,这条微博迅速被引爆,两万多用户为之点赞。 对于品牌方而言,代言人夺冠固然是好消息,但要想玩好: (1)主动“出击”,扩大品牌的影响力。女足夺冠显然是一大热点,但蒙牛却通过主动“出击”、出奇制胜的方式,推高了话题热度,从而提升品牌影响力。 (2)唤醒用户情绪。《疯传》里曾提到,只要简单地把一些有唤醒作用的情绪元素加入到故事或广告中,就能激发人们的共享意愿。女足夺冠、谷爱凌夺冠无疑是热点事件,但只有唤醒用户情绪,让用户与品牌之间产生联动才能有效。 每当出现新闻热点的时候,用户会从各处获取信息,不过,要想看篮球评论、足球评论一样来自第三方的观点和看法,用户都会不约而同去微博围观,人气最旺的地方非微博莫属,品牌方要想把体育营销玩好,微博是必不可缺的阵地。 找对平台 移动互联网时代,对品牌方提出了新的挑战,一方面,平台越来越多,微信、小红书、京东、天猫等,可能都需要品牌花心思建设;另一方面,形式越来越多样化,早期曾流行H5,后来又流行短视频,再后来又流行带货直播。 面对“花里胡哨”的平台和玩法变化,品牌方很可能陷入无从下手的窘境,或者说他们玩怕了。从H5到短视频到带货直播等,品牌方几乎都试了一遍。然而,品牌方在千变万化的玩法面前似乎成了互联网平台的“打工人”。因此,品牌方必须找对平台,才能既不“烧钱”,又有效果。 对于品牌方而言,在不同的时间段内,面对不同的热点必然需要配置不同的营销策略。比如,双11、618等电商平台大促期间,品牌方更想卖货。而像奥运会、冬奥会这类活动期间,直接卖货难度很大,但此时却是企业进行品牌建设的好时机。 提到经营品牌,营销从业者可能有几百副“秘方”。但从谷爱凌等体育明星在微博爆红看,微博这类社交网络平台依然有红利可挖,特别是对于品牌建设。 首先,微博的公共性和媒体属性。 就像“谷爱凌夺冠”,用户能从朋友圈获取相关信息,也能在微信群内与其他人进行讨论,但这里缺少谷爱凌的参与,并且微信群和朋友圈的数量是有限的。如果只从微信朋友圈里获取消息,很容易陷入“信息茧房”。而微博上却可以看到数亿用户的声音和讨论,它是一个公共平台。微博上众多媒体账号的内容,也能增加内容的真实性,让所有讨论内容不至于是一锅“大杂烩”。 其次,微博的全面性,品牌方、体育明星、用户、媒体四者可以形成完整链路。 还以这次谷爱凌夺冠为例,她自己发出的夺冠内容无形中增加了“谷爱凌夺冠”话题的热度,这样品牌方就能有更好的发挥空间,而用户看到有体育明星亲自参与,其参与热情也会更高。 在微博上,品牌方、体育明星、用户、媒体四者可以形成完整链路,这对品牌方建设品牌大大有利。 企业在建设品牌的过程中,企业能清晰的在微博上看到自己所运营事件相关话题的数据,比如蒙牛奖励女足相关话题阅读量达5亿,话题每天的阅读量和讨论数量也能实时显示,企业可以快速实施调整。 实际上早在2021年东京奥运会期间,微博就展现出了自身的能量。东京奥运会期间,苏炳添以9.83秒打破了亚洲记录,广汽传祺感受到微博网友喊话改价信息后,立即将将新车定价由9.88万元改为9.83万元,活动期间影豹车型声量为活动前声量的2.6倍,收获的整体流量为商业投放流量的12倍。 微博的聚众效应,无疑是企业建设品牌的利器,只要企业用心“挖”,必然能找到红利。 互联网行业和消费市场的变化速度越快,品牌方越容易浮躁,既怕自己没跟上浪潮,错过热点,又怕浪费钱,竹篮打水一场空。从安踏、蒙牛和谷爱凌、苏翊鸣、张雨婷等体育明星在微博上的营销动作来看,借势很重要,但更要注意互联网的特色——社交网络,利用微博这类平台的“放大镜”效果,将品牌声誉最大化。 时势造英雄,当前情况下,谷爱凌、苏翊鸣、张雨婷等体育明星们正处于浪潮之巅。丘吉尔曾说过:“不要浪费一场危机”,反过来看,不要浪费一次热点。

    郭静的互联网圈 互联网 社交网络

  • 网络招聘这门传统生意,会因为快手、赶集网入局,产生变量吗?

    网络招聘率先打响了2022年中国互联网行业的战争。2022年1月20日,58同城宣布,旗下“赶集网”改名为“赶集直招”,专注招聘市场。2022年1月26日,快手推出了针对蓝领市场的网络招聘平台“快招工”。 58同城、快手先后加码网络招聘市场,能否改变网络招聘市场现有的格局?赶集直招、快招工的到来,会跟社区团购、在线办公一样,让网络招聘市场也变成“风口”吗? 网络招聘迎来高增长 中国网络招聘市场从不缺乏挑战者。2008年后,互联网行业即兴起对标linkedin的职场社交浪潮,比如天际网、若邻网、联络家、人和网、大街网、优士网、恒知网等,这波职场社交产品很快就成为“炮灰”。 2014年,网络招聘行业真正迎来“第二春”,拉勾网、猎聘网、内推网、周伯通招聘、BOSS直聘等新兴招聘平台如雨后春笋般崛起,势头远超行业“老前辈”前程无忧和智联招聘。 这波公司的命运比上一波做职场社交的创业公司好得多,一方面,互联网公司融资变得更容易,另一方面,他们更专注于网络招聘本身,移动互联网的崛起,也让网络招聘平台拥有更多的契机。 2021年,网络招聘行业罕见迎来高增长。与生鲜电商一样,网络招聘也是被疫情改变的行业。 2019年,生鲜电商行业出现危机,呆萝卜、妙生活、吉及鲜等多家公司或关闭门店、或暂停运营、或关仓削减规模。疫情后,每日优鲜、叮咚买菜、京东到家、美团等平台都出现订单量翻倍情况,生鲜电商死而复生。 2020年对网络招聘行业影响巨大。 BOSS直聘招股书显示,2019年、2020年,BOSS直聘净亏损分别为5.02亿元、9.42亿元。 前程无忧2020年财报显示,前程无忧2020财年总营收为36.89亿元,同比下降7.8%。运营利润为8.671亿元,同比下降28%。 2021年,猎聘网、BOSS直聘、前程无忧三家网络招聘平台营收增速均超预期。 同道猎聘2021年中期业绩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公司总收益为12亿元,同比增加48.3%;毛利为9.54亿元,同比增加47.6%。 BOSS直聘财报显示,2021年Q2季度,BOSS直聘实现营收11.68亿元,同比增长173.9%。截至2021年6月30日,BOSS直聘付费企业客户数达到361万家,同比增长135.9%。2021年Q3季度,Boss直聘营收为12.118亿元,同比增长105.4%,净利润为2.862亿元。 前程无忧财报显示,2021年Q2季度,前程无忧净营收为10.987亿元,同比增长32.6%。2021年Q3季度,前程无忧净营收为10.814亿元,同比增长19.3%。 是不是机会? 2021年中国互联网行业面临巨变,一方面,网络广告市场整体增速放缓,《2021中国互联网广告数据报告》显示,2021年互联网行业实现广告收入5435亿元,同比增长9.32%,增幅较上年减缓4.53%;另一方面,包括巨头在内,都在进行业务收缩,对于不赚钱的新业务,能砍则砍。 互联网行业的机会究竟在哪?互联网公司都在思考这个问题。猎聘网、BOSS直聘、前程无忧的成绩让快手和赶集网看到机会。 中国互联网行业还有哪个领域巨头们没有涉足?网络招聘就是其中一个。巨头们之所以不愿意进入网络招聘领域,其原因在于: 第一,市场规模有限。艾瑞咨询的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网络招聘市场规模为108亿,与2019年基本持平。与网络招聘的市场规模相比,巨头们更愿意在电商、游戏、广告这三大高收入版块发力,网络招聘难入巨头“法眼”。 近几年来,互联网行业“风口不断”,智能硬件、O2O、网络直播、社区团购、打车、元宇宙等,每一个新的“风口”上都能看到远比网络招聘前景更广阔的机会,巨头们自然对网络招聘意兴阑珊。 第二,网络招聘很难“大干快上”。互联网公司的惯常玩法儿是“大干快上”,短期内迅速将用户量规模化,待用户规模化后,再想办法赚钱。互联网巨头更喜欢做to C的项目,直到最近几年才开始往云计算、在线办公领域渗透。网络招聘看似是to C类产品,其实主要盈利点仍旧是to B,靠大量中小企业付费。无法迅速规模化,导致巨头们不愿意做这类“长期主义”的事情,巨头也很现实。 巨头们没有涉足,意味着竞争力会小很多,猎聘网、BOSS直聘、前程无忧的高增长则意味着网络招聘市场很有可能成为新“蓝海”。不过,网络招聘对快手和赶集网而言,究竟是不是机会呢?这里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首先,我们先来看快手。从快手已公开的信息来看,快招工主打的是蓝领市场,特色是通过“直播招聘”,用户无需投递简历,只需留下联系方式,即可完成职位投递。其优势有两点:一是依托快手庞大的用户量,二是招聘模式的简洁。 论用户规模和用户量,快手远超猎聘网、BOSS直聘、前程无忧。快手2021年Q3季度财报显示,2021年第三季度,快手应用的平均日活跃用户3.2亿,平均月活跃用户达到5.73亿。BOSS直聘2021年Q3季度财报显示,平均月活跃用户(MAU)为2880万。截至2021年6月30日,同道猎聘注册个人用户数为6850万。 不过,快手的3.2亿月活用户中,究竟有多少用户是真正有网络招聘需求的用户呢?除非快手彻底将网络招聘功能全平台铺开,辐射整个平台的用户,否则,其精准用户量远远不及猎聘网和BOSS直聘。 用户是网络招聘平台的基底,B端才是网络招聘的核心。BOSS直聘2021年Q3季度财报显示,在截至2021年9月30日的12个月里,付费企业客户总数为400万。同道猎聘2021年上半年业绩报告显示,截止到2021年6月底,猎聘平台验证企业用户数88.2万家,付费企业用户数6.6万家。 快手目前的策略是企业和劳务中介等招聘方主动上传确认资质后,才能发布相关招聘信息,拉动招聘方来平台招聘并不容易,快手如果只是“等待”招聘方加入,不知道何年何月才会追上猎聘网、BOSS直聘、前程无忧,如果快手也像其他招聘平台一样,主动拉动企业主入驻,那就会涉及到运营能力和运营成本,对于快手而言,并非易事。 快手2020年经调整后净亏损为79.5亿元,2021年Q3季度,快手经调整净亏损额48亿元。对于快手而言,面对如此巨额的亏损,要对一块新业务进行巨额投入,概率很低,快招工目前也是处于试水状态,而非力推,显然,快手也在考虑是否有必要力推招聘业务。 所以,网络招聘对于快手而言是否是机会,要看快手日后对快招工有多大投入,互联网巨头们短暂试水不利后迅速关停的情况,在互联网行业非常常见。 如果说快手是网络招聘行业的“新手”,那赶集直招算是行业“老手”。赶集网从2005年诞生起就是集房屋租售、二手物品买卖、招聘求职等为一体的分类信息平台。 2015年3月,赶集网即宣布,2014在线招聘营收为7.68亿,同比160%,2015年在线招聘营收将超过15亿元。赶集招聘的企业用户达548万。 招聘系当时赶集网最重要的三块业务之一。不过,就在赶集网发布招聘业务成绩单一个多月后,它就跟58同城进行了合并,两者的合并也让58同城集团彻底坐稳中国信息分类领域第一名位置,58同城由此一路高歌猛进。 然而,好景不长,58同城与赶集网的合并虽然让其他分类信息网站失去了机会,却也让自身陷入了危机,即错失移动互联网的机会。 58同城与赶集网合并的时候尚能双方品牌独立,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必然会有一个品牌转型,比如,优酷和土豆网的合并,爱奇艺收购PPS。2020年58同城正式从纳斯达克退市。 对于58同城而言,当前的赶集网需要发挥应有的价值,从赶集网到赶集直招很有可能是赶集网最后的机会。多年来,58同城积累了不少中小企业主,但是竞争对手也很多,特别是BOSS直聘,某种程度上,两者的客户是重合的,这远比前程无忧、智联招聘、同道猎聘所带来的压力更大。 对赶集网而言,网络招聘确实是机会,但同样考验运营能力以及58同城对它的财力支持。 网络招聘市场能否被改变? 快招工的推出,是从信息沟通效率上考虑的,即打破求职者和招聘方的信息壁垒,让双方在最短的路径上进行沟通,考虑到中国拥有足够庞大的蓝领群体,依靠打破信息不对称模式,再加上如今短视频的风靡,确实有可能诞生新的机会。 赶集网变身赶集直招,既能保留赶集网的品牌,同时又能让它更专注于招聘业务。 但网络招聘行业要想改变的难度很大。 (1)网络招聘目前仍是以to B类业务为主,主要靠企业主付费,而企业主端的业务,除非像微信、阿里钉钉一样,本身就有庞大的集团资源支撑,否则,要想规模化难度很大。 (2)缺乏创新和巨额营销投入。BOSS直聘之所以能从拉勾网、猎聘网、内推网、周伯通招聘等平台中脱颖而出,很大程度上市因为它采用了移动+直聊+智能匹配模式,再加上巨额营销投入,才换来最终回报。 2018年世界杯期间,BOSS直聘即在广告投放上花了一个多亿。BOSS直聘还先后邀请盖尔·加朵、刘涛、沈腾等明星做代言。 BOSS直聘招股书显示,2020年销售和营销支出13.48亿元,占到总运营成本46%;2021年Q1季度,这一数据上升至6.19亿元,同比增长64.2%。 从营销来看,BOSS直聘的玩法就是高举高打。快手、赶集网如果想对影响现有的网络招聘行业格局,除了能够像BOSS直聘一样,再找出一个创新点,以及做出巨额营销投入。 考虑到互联网行业的现状,企业未来对于营销投入必然也会更加审慎,包括BOSS直聘也是如此,当前固然可以进行巨额营销投入,甚至它还实现了盈利。 生鲜电商渡过高峰期后,便出现一定程度的下滑,而此时对于生鲜电商平台而言,很有可能面临生死窘境,每日优鲜、叮咚买菜目前股价均处于历史低位。 有生鲜电商的例子在前,BOSS直聘必然也会随着时势的变化而变化。 回过头来看,网络招聘行业的老牌玩家前程无忧虽然没能实现暴增,甚至被BOSS直聘抢了风头,但它在赚钱能力上,倒也未大幅下滑。2021年Q3季度,前程无忧营收甚至超过2019年Q3季度。 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全国登记在册个体工商户已达1.03亿户,占市场主体总量的三分之二。如果说庞大的网络招聘平台不赚钱,那么,中国那么大的招聘市场究竟被谁给“吃掉了”?或许,分散在全国各个城市细小角落的中介所、人力资源才是真正赚钱的,与招聘平台相比,他们既赚工厂的钱,同时也赚求职者的钱,而平台方只能赚企业的钱,盈利能力自然跟不上。 还有就是,中介所、人力资源公司比平台扎根更深,深入各个城市毛细血管的内部,互联网公司的服务更浅。所以有时候巨头与小公司竞争,并不总是会赢。

    郭静的互联网圈 快手 前程无忧 网络招聘

  • 英飞凌大中华区首届生态圈大会成功举办

    上海2022年1月25日 /美通社/ -- 2022年1月6日 ,英飞凌科技(中国)有限公司在深圳举办了其大中华区首次同时覆盖万物互联、未来出行、低碳节能三大领域、以“低碳互联、聚势共赢”为主题的跨行业生态圈大会,诠释了在电气化、数字化大潮的推动下,英飞凌由产品和技术供应商向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的战略转型之道,并展示了英飞凌联合各方合作伙伴打造全产业价值链生态圈,助力本土产业跨界融合、创新发展的愿景,以及取得的部分最新成果。 本次英飞凌生态圈大会由主题演讲、圆桌论坛以及万物安全互联、高效智能家电、未来智慧出行、感知智慧生活四大平行分论坛组成,盛况空前。深圳市相关领导莅临致辞。多个产业生态链领军企业和机构的企业家、技术专家,与现场来自各应用领域价值链、高校和行业协会的众多嘉宾及观众共同分享了电动汽车、物联网、能源效率等方面的宝贵经验和前瞻性洞察。 英飞凌科技首席营销官Helmut Gassel博士在视频致辞中表示:“数字化和电气化将加速社会和经济的转型。这为我们的行业提供了巨大的商业潜力。英飞凌确信,伙伴关系是未来业务的重要推动力和加速器。我们希望向合作伙伴学习,与你们一起开发新的应用。作为一家领先的半导体公司,英飞凌已准备好与行业内的合作伙伴们共同发挥互补性优势。我相信,进一步加强创新生态系统的合作将使我们所有各方受益。” 英飞凌科技全球高级副总裁、大中华区总裁苏华博士发表主旨演讲 英飞凌科技全球高级副总裁、大中华区总裁苏华博士在主旨演讲中指出:“从产品技术到解决方案,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并非仅靠一己之力就能顺利实现,需要构建一个完善的全价值链生态系统。”他同时表示:“英飞凌作为半导体技术的领导者,愿意主动牵头,打造一个将具有全球服务能力的全价值链本土生态圈,不仅能服务好大中华区本地的客户与合作伙伴,同时也能顺应历史潮流,支持本地客户及合作伙伴走向海外,向全球输出优质产品与服务。” 英飞凌家电主流产品汇总 事实上,英飞凌大中华生态圈此前早有布局,并取得了骄人的成就。在家电智能化(感知、互联、智能)、变频化(高效节能)的大潮下,英飞凌作为上游半导体公司,更早在2017年,率先在众多芯片企业中搭建起家电生态圈,以领先的技术、完整的产品线和全面的解决方案,和对半导体技术的深刻理解,汇聚产业链包括主机厂、一级供应商等众多合作伙伴,破界、聚力、创新、共赢,在家电变频化、智能互联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此次,“高效智能家电”分论坛吸引了逾250名观众,作为“第五届家电生态圈大会”,“高效智能家电” 专场论坛围绕如何让家电更高效、更智能展开。话题内容聚焦家电领域先进电机驱动控制技术,双碳目标下家电变频控制器关键技术,家电智能互联,宽禁带半导体等热点话题。应用领域覆盖了变频空调,变频冰箱、厨房电器,以及智能家电等多个家电应用领域,演讲直击应用方案和设计要点,更包括行业最新趋势前瞻。 本场分论坛,来自IEEE(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阳光电源、美的、中家智康、加西贝拉、产业在线以及WPC无线充电联盟等企业的嘉宾均发表了主题演讲。同时,展会还展示了10多个来自家电生态圈合作伙伴的创新方案,充分展现了生态圈协同创新的宗旨。 其中美的电磁产品公司总经理王志锋先生表示:未来,电气化会催生更多节能减排的智能家居,电气化成为核心链接、低碳减排、智能化、场景化成为家电基础。美的以低碳智能电磁灶为撬动点,革新了中国传统厨房模式,实现了从明火厨房油烟、火险、闷热、孤独痛点,到电磁灶智能化厨房的安全、干净、健康、互动厨房升级,中国人对美食、厨房的情怀精髓,在厨房烹饪互动和情感交流中得以保留,生活方式更开放、健康、智能,又更轻松和亲密。 产业在线董事长杨洁女士指出:中国在全球家电市场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其中,家用空调生产占据了82%的市场份额,制造核心优势稳固,随着能效要求不断升级,三大白电变频加速发展,空调,冰箱和洗衣机的变频率明显提升,未来还有更大的空间。智能技术的发展也推动了家电持续升级,政策推动节能产品市场提升。总体而言,中国变频家电市场未来可期。 加西贝拉压缩机有限公司电子控制部部长胡菲凡先生表示:作为中国领先的冰箱压缩机生产企业,加西贝拉在全球的快速成长得益于与英飞凌的紧密合作,产品和技术优势,以及稳定的供货。而英飞凌的生态圈给未来的合作带了更多的可能,在实现高效的同时促进智能,通过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以及跨行业的交流,也给了我们更多的创新设计启示,这是企业立于行业前沿的源动力,也是生态圈带给我们的最大价值。 英飞凌工业功率控制事业部负责人 大中华区副总裁于代辉先生发表“高效智能家电”分论坛开场致词 未来,英飞凌将推出三大举措,促进英飞凌大中华区低碳互联生态圈发展,使之更加丰富、完善、繁荣: 第一,通过本土应用开发团队和应用能力中心的建设,赋能合作伙伴,鼓励跨界创新,提升本土设计、开发、制造能力。 第二,积极培育本土产业价值链上的优质合作伙伴,不断推进创新,提质、降本、增效。 第三,围绕未来出行、高能效、物联网与大数据、安全等与时代发展大势密切相关的核心领域,构建虚拟生态集群,通过在线社区、用户互动、知识共享等多种方式,增进生态圈合作伙伴之间的协作深度和广度,共创未来。

    产业新闻 英飞凌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成为ASC22世界超算大赛东道主

    北京2022年1月20日 /美通社/ -- 1月19日,全球最大规模的超算竞赛2022 ASC世界大学生超级计算机竞赛(ASC22)启动会在北京、合肥两地及线上同步举行。多位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超算与人工智能领域专家及参赛队师生代表等参加了会议。ASC22吸引了全球超过300支参赛队伍报名参加,通过预赛选出的队伍将参加5月7日-11日在位于合肥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举行的总决赛。 启动会上公布了ASC22竞赛时间线。ASC22采用“预赛+决赛”的赛制。2022年1月5日-3月4日为预赛阶段,参赛队按要求提交超算应用优化提案。3月21日将公布预赛结果及决赛名单。决赛将于5月7日-11日举行,入围总决赛的中国大陆队伍将参加现场总决赛,中国大陆之外的晋级队伍将通过在线方式参与总决赛,他们将比拼基准测试、高性能计算和人工智能等应用赛题,并参加英文答辩,角逐冠亚军、e Prize计算挑战奖、最高计算性能奖等诸项大奖。 ASC22赛题聚焦高性能计算与人工智能(AI)的融合,所有参赛大学生队伍需要在预赛中完成两道极具挑战性的尖端应用赛题,分别是“源”AI语言大模型和AI+Science代表性软件DeePMD-kit,这对参赛队伍的超算应用与创新能力将是巨大的考验。 ASC22现场总决赛举办地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科大是享誉海内外的世界一流大学,在量子信息、单分子科学、高温超导、纳米科学、地球环境、生命与健康等前沿科学和高新技术领域取得了一批具有世界水平的科研成果。中科大超算代表队也是世界超算竞赛舞台上的老牌劲旅,多次荣获冠亚军等重量级奖项。 ASC竞赛发起人、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恩东表示:“今年恰逢ASC竞赛举办10周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推动超算年轻人才培养正是ASC竞赛发起举办的初心。相当部分的同学通过比赛增加了对超算的认识,开阔了视野,在毕业后投身超算和应用一线并已经有所建树,成为新生代的‘超算力量’。ASC竞赛‘以赛促学、以赛会友’的办赛模式,在人才培养上已经取得明显成效,特别是在国际青年人才交流方面,这样的作用很明显,为参赛大学生们提供了交流协作的国际化舞台。经过十年发展之后,ASC竞赛已经形成了独特的赛事文化,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投身其中。”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周丛照指出,高性能计算、人工智能是关系到科技与产业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问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高性能计算方面的研究和应用几乎涵盖了科学与工程的各个学科,不仅在量子计算等前沿技术路径上取得突破,而且在灾害性气象预报、城市社会应急系统等应用领域实现了重要进展,并形成了完善的高性能计算人才培养体系。今年恰逢ASC十周年,举办ASC22总决赛将进一步推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高性能计算领域的人才培养与前沿技术突破。 ASC竞赛专家委员会主席、全球超级计算机排行榜TOP500发起人、美国工程院院士、橡树岭国家实验室及田纳西大学杰出教授杰克·唐加拉(Jack Dongarra)表示:“ASC竞赛旨在培养下一代的年轻人才,激发他们在超级计算机和人工智能领域的探索、创新和合作。参赛学生将会更好地理解如何作为一个团队一起工作、互相帮助、协作,成长为下一代的计算科学家。” 启动会上,往届参赛师生代表围绕ASC十周年畅所欲言,交流ASC带来的价值和收获,分享自己与团队的成长和体会。 为了帮助参赛师生更好地备战,ASC组委会将于1月20日-21日举办线上集训营,邀请世界知名学术机构、高科技企业的高性能计算及人工智能专家解读竞赛规则,详解集群设计与评测、加速计算、并行优化等超算知识和赛题背景,并进行深度学习训练优化等人工智能方面知识的培训。往届ASC获奖团队的师生代表也将分享他们的成功经验与宝贵建议。 ASC世界大学生超级计算机竞赛(ASC Student Supercomputer Challenge)由中国发起组织,并得到亚洲及欧美相关专家和机构支持,旨在通过大赛平台推动各国及地区间超算青年人才交流和培养,提升超算应用水平和研发能力,发挥超算的科技驱动力,促进科技与产业创新。ASC超算大赛迄今已举行至第十届,吸引超过万名世界各国大学生参赛,是全球最大规模的超算竞赛。

    产业新闻 大赛

发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