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汽车电子化、智能化浪潮下,车身总线作为车辆电子系统的 “神经网络”,其安全性直接决定整车运行可靠性;功率器件作为动力控制、能源管理的核心组件,其性能稳定性更是关乎行车安全。随着新能源汽车与自动驾驶技术的快速发展,车身总线面临的安全风险持续升级,功率器件的测试需求也日益复杂。本文将围绕车身总线安全参考体系构建与功率器件测试解决方案展开,为汽车电子领域提供技术支撑。
在新能源汽车的 “三电系统” 中,电机控制器作为协调电流与磁场的 “电动心脏”,其性能直接决定车辆的动力响应、续航能力与安全等级。如今,更小体积与更高智能的技术突破正重塑电机控制器产业格局,为 HEV(混合动力汽车)与 EV(纯电动汽车)市场注入强劲增长动能,推动新能源汽车向高效化、轻量化、智能化纵深发展。
汽车电源系统作为汽车的 “心脏”,为整车的启动、行驶以及各类电子设备的正常运行提供稳定的电能支持,其运行状态直接关乎汽车的可靠性、安全性与使用寿命。随着汽车电子化程度的不断提升,车载电子设备日益增多,电源系统承受的压力也随之加大,过压、过流问题愈发凸显,成为影响汽车正常运行的常见故障诱因。深入分析汽车电源系统过压、过流的成因与危害,并制定科学有效的应对策略,对保障汽车安全稳定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飞速发展的当下,消费者对车辆的关注已从最初的续航里程,逐渐转向更核心的可靠性与安全性。而在决定电动汽车可靠性的众多零部件中,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IGBT)无疑是 “心脏” 般的存在。作为电能转换与传输的核心器件,IGBT 直接控制着电机驱动、充电系统、空调变频等关键环节的能量流动,其可靠性不仅关系到车辆的正常运行,更直接影响用户的驾乘安全与使用体验,成为新能源汽车在市场竞争中致胜的关键因素。
AI 驱动的无人驾驶正终结汽车电子电气架构(E/E 架构)的分布式时代。L4 级自动驾驶需同步处理 8 个以上摄像头、5 个以上雷达及激光雷达的实时数据,算力需求较 2017 年飙升 200 倍,达到 2000+ TOPS。传统分布式架构下 70 余个独立 ECU、5 公里线束的复杂系统,已无法承载日均 4TB 的数据洪流与毫秒级响应要求。
2025年9月23日,中国上海——全球居先的综合电子元器件制造商村田中国(以下简称“村田”)亮相在上海举办的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CIIF 2025),展位号为【Hall6.1-A248】。村田携MLCC、电感、静噪滤波器、传感器、定位模块以及多款电池及电源模块产品参展,全力支持工业与新兴领域的智能化与绿色转型需求。
随着市场对电动、混合动力和自动驾驶汽车的需求不断攀升,汽车行业正迎来难得的发展契机。如今,行业能够重新审视机器视觉软件在视觉检测中的应用方法,确保制造商在初次进入汽车行业时少走弯路。
OBC(On-Board Charger)是车载充电机的简称,是一种为纯电动汽车(BEV)或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HEV)的高压电池组充电的电子设备。
发动机控制器具有连续监控并控制发动机正常运转的功能,发动机控制器根据各路传感器的输入数据测试和计算所需的空气与燃料混合比及发动机点火提前角度。
电动汽车的能效转换率,代表的是电池中储存的电能被转换为驱动汽车前进的动力效能。普遍而言,电动汽车在能量转换方面的效率是相对较高的,通常可以达到大约80%-90%的范围内。
变频器输入滤波器是一种用于抑制变频器高次谐波的滤波设备,主要应用于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及精密设备场景(如电机驱动、数控机床等),通过限制变频器整流过程中产生的谐波干扰。
随着科技的进步,锂电池已经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手机、平板电脑到电动汽车,锂电池的身影无处不在。
“摄像头说前面是卡车,激光雷达说那是墙,毫米波雷达干脆啥也没看见。”—— 这不是段子,而是工程师在雨夜高速上抓到的真实数据。在看似先进精密的自动驾驶领域,感知不一致的问题却频繁出现,犹如一颗隐藏的雷,随时可能引发严重后果。深入探究这一现象,对推动自动驾驶技术的安全发展至关重要。
在汽车工业不断发展的进程中,电气化趋势愈发显著,这一变革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政府对二氧化碳(\(CO_2\))减排标准的推动所致。例如,欧盟设定目标,要求到 2020 年新车辆的\(CO_2\)排放量仅为 95g/km ,中国等其他国家也在制定类似的严格法规。为了满足这些标准,汽车制造商纷纷将目光投向轻度混合动力电动汽车。这类汽车除了配备标准的 12V 汽车电池外,还使用了一个次级高压电池。在这种背景下,双电池系统中的 48V 和 12V 电源轨成为了汽车技术领域的关键研究与应用方向。
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持续攀升,充电桩作为新能源汽车能源补给的重要基础设施,其安全稳定运行直接关系到用户的出行安全与体验。在充电桩的运行过程中,温度是影响其性能和安全性的关键因素,过高或过低的温度都可能引发设备故障、缩短使用寿命,甚至导致火灾等严重安全事故。传统的温度监控方式存在响应滞后、精度不足、覆盖范围有限等问题,难以满足充电桩智能化、高效化的运营需求。而温度芯片的出现,为充电桩实现智能温度监控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撑,成为保障充电桩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 “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