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通信原理角度看待缓存机制

    从通信原理的角度看,缓存机制是通过在通信链路的关键节点存储数据副本,以空间换时间的核心优化策略。它通过减少冗余数据传输、降低延迟和提升系统吞吐量。

  • 什么是频分复用

    频分复用(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FDM)是一种将通信信道的总带宽划分成多个互不重叠的子频带(子信道),并将这些子信道分配给不同信号独立传输的技术。它是实现多路通信的核心方法之一,尤其在模拟通信时代应用广泛。

  • 信息量和信息熵

    从离散消息的角度来深入理解信息量和信息熵。这是信息论最核心、最基础的概念,由克劳德·香农在1948年奠基性论文中提出。

  • RISC-V向量扩展的微架构优化,指令集与乱序执行单元的协同设计

    RISC-V向量扩展(RVV)通过动态矢量架构与乱序执行单元的协同设计,正在重塑边缘计算与高性能计算领域的硬件范式。这种协同不仅体现在指令集与执行单元的物理耦合,更涉及编译器、缓存策略与分支预测算法的深度联动。在阿里巴巴T-Head C910/C920与SiFive高端SoC中,RVV已实现“指令集驱动硬件重构”的闭环优化,使INT8卷积速度较传统ARM NEON方案提升3.1倍,同时功耗降低25%。

  • LoRa在中国的“频谱博弈”,470-510MHz授权与5G RedCap的替代威胁

    LoRa技术在中国的发展始终伴随着频谱资源的博弈。自2017年工信部明确470-510MHz频段的使用规范以来,LoRa凭借其超低功耗与长距离传输特性,在智慧农业、工业物联网等领域占据一席之地。然而,随着5G RedCap技术的成熟,LoRa正面临来自授权频谱技术的替代威胁。这场博弈不仅关乎技术路线选择,更涉及频谱资源分配、产业生态构建与市场需求适配的深层逻辑。

  • LoRa与UWB的“定位之战”,成本敏感场景高精度需求的场景切割

    LoRa与UWB作为物联网定位技术的两大代表,在成本与精度的权衡中形成了鲜明的技术路线。LoRa凭借其超远距离传输与低功耗特性,在智慧农业、工业监测等成本敏感场景中占据主导;而UWB则以厘米级定位精度与强抗干扰能力,在工厂数字化管理、煤矿安全监控等高精度需求领域展现优势。这种技术切割本质是应用场景对定位精度、部署成本与系统复杂度的差异化需求。

    消费电子
    2025-06-07
    LoRa UWB
  • LoRa物理层深度解析,CSS调制、扩频因子(SF)的抗干扰机制设计

    LoRa物理层作为低功耗广域网(LPWAN)的核心技术,通过线性扩频调制(CSS)与扩频因子(SF)的协同设计,构建了兼具远距离传输与强抗干扰能力的通信架构。这种技术特性使其在农业监测、工业自动化等场景中展现出显著优势,但同时也对参数配置与系统设计提出了精细化要求。

  • LoRa信号穿透力极限测试,地下管网到混凝土建筑衰减模型研究

    LoRa信号在复杂环境中的穿透能力是物联网部署的核心挑战之一。从地下管网到混凝土建筑,信号衰减机制涉及介质吸收、反射与多径效应的叠加作用。本文通过实际测试数据与衰减模型分析,揭示LoRa信号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特性,为智慧城市、工业物联网等场景提供部署参考。

  • LoRa芯片的能效革命,SX126x新一代低功耗SoC的功耗曲线对比

    LoRa芯片的能效演进是物联网技术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之一。从SX126x系列到新一代低功耗SoC,芯片设计通过架构创新、工艺优化与算法升级,构建了覆盖毫秒级通信到十年电池寿命的能效曲线。这场革命不仅重塑了LoRa设备的部署边界,更推动了智慧农业、工业物联网等场景的规模化落地。

    通信技术
    2025-06-07
    LoRa SX126x
  • LoRa多跳中继的“隐形代价”,时延增加和电池寿命缩短的权衡分析

    LoRa多跳中继技术通过节点间数据转发扩展通信范围,在农业监测、地质灾害预警等场景中展现出显著优势。然而,这种技术架构的扩展性背后,隐藏着时延累积、电池寿命衰减与网络容量下降等多重代价。当多跳中继从实验室走向规模化应用时,这些隐形代价逐渐成为制约系统可靠性的关键因素。

  • LoRa+NB-IoT双模融合,地下车库信号盲区电梯场景等的冗余通信

    智慧城市与工业物联网的深度融合,地下车库、电梯等封闭空间的通信盲区正成为制约物联网应用落地的关键瓶颈。LoRa与NB-IoT作为低功耗广域网(LPWAN)的两大主流技术,通过双模融合实现优势互补,为地下空间通信提供了从信号穿透到冗余备份的完整解决方案。这种技术融合不仅解决了单一协议的覆盖缺陷,更开创了物联网通信可靠性的新范式。

    消费电子
    2025-06-07
    NB-IoT LoRa
  • LoRa vs. Zigbee 3.0,智能家居到工业场景的协议选择“罗生门”

    半导体技术持续向纳米尺度推进的过程,晶体管结构的创新成为突破物理极限的关键。从FinFET到GAA(全环绕栅极)晶体管的技术迭代,本质上是对量子隧穿效应、短沟道效应等微观物理现象的主动应对。GAA晶体管通过纳米片或纳米线结构实现栅极对沟道的四面包裹,而FinFET则依赖三维鳍片结构抑制漏电流。两者在技术路径上的差异,折射出半导体行业在追求更高集成度与更低功耗过程中面临的深层挑战。

    通信技术
    2025-06-07
    Zigbee LoRa
  • GAA晶体管的物理极限,纳米片结构FinFET的量子隧穿抑制策略

    在半导体技术持续向纳米尺度推进的过程中,晶体管结构的创新成为突破物理极限的关键。从FinFET到GAA(全环绕栅极)晶体管的技术迭代,本质上是对量子隧穿效应、短沟道效应等微观物理现象的主动应对。GAA晶体管通过纳米片或纳米线结构实现栅极对沟道的四面包裹,而FinFET则依赖三维鳍片结构抑制漏电流。两者在技术路径上的差异,折射出半导体行业在追求更高集成度与更低功耗过程中面临的深层挑战。

  • C语言中的输入验证,从格式化字符串到整数溢出的处理

    C语言因其高效性和底层控制能力被广泛应用于系统编程,但其缺乏内置的边界检查和类型安全机制,使得输入验证成为保障程序安全的核心环节。从格式化字符串漏洞到整数溢出攻击,未经严格验证的输入可能导致缓冲区溢出、权限提升甚至远程代码执行。本文将从格式化字符串漏洞、整数溢出风险、以及输入验证的通用策略三个层面,深入探讨C语言中输入验证的关键技术与实践。

  • C语言整数溢出的攻击面,符号转换漏洞unsigned绕过安全检查的案例

    C语言因直接操作内存和高效性被广泛应用于系统级开发,但其缺乏边界检查的机制导致整数溢出成为安全漏洞的高发区。从符号转换漏洞到无符号整数(unsigned)绕过安全检查,攻击者通过精心构造的输入触发溢出,进而实现缓冲区溢出、权限提升甚至远程代码执行。本文结合典型漏洞案例,深入剖析整数溢出的攻击原理与防御策略。

发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