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的学生们,凭借着一款能够检测出皮肤癌的简易设备 Skan,拿下了 2017 年的戴森设计大奖。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德国于利希研究中心、荷兰莱顿大学和中国上海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优雅而又简单的方法来改进石墨烯传感器的灵敏度。
气味或许将成为未来更准确、更廉价而且非侵入式诊断测试的关键,疟疾、癌症以及帕金森症都有可能借助这种方法诊断出来。
每年,仅仅在美国就有40,000女性因乳腺癌死亡。当癌症在早期阶段得到发现,它们往往就可以被治愈。乳房X光检查是一个最佳的可选诊断方法,但是这种方法也有不足之处,它经常会得到假阳性的结果,从而导致不必要的手术。
大约每40秒,美国人就会发生一例中风。几乎每隔四分钟,就会有一个人因此而死亡。在这种情况下,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医疗中心已经正式启动了西海岸第一个移动中风病房,为中风患者提供快速的大脑抢救治疗。而在过去,这些患者可能会在治疗中面临令人无奈的延误。
在军事领域,3D打印又有了一个新应用,但这次不是打印无人机或武器,而是为在战场上失去四肢的士兵打印假肢。
近日,由南方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以下简称“浙大妇产科医院”)等多家单位联合完成的“第三代单分子测序仪的无创产前检测研究”结果显示,使用我国完全自主研发的第三代单分子基因测序仪,可成功应用于无创产前检测(英文简称NIPT),且检测结果100%准确。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在由非营利机构美国冷泉港实验室运营的BioRxiv网站上。
作为纳米前沿科技快速发展的产物,加州理工大学“钱实验室”的DNA机器人步子又小又缓慢。它走一步需要5分钟,步长6纳米,差不多是人类一步的600万分之一。
日本研究团队近日成功运用氨基酸开发出一种纳米机器人(nanomachine),能够顺利通过脑中血脑障壁(BBB)的屏障将药物送入脑内,预计未来将能用在治疗阿兹海默症等脑部疾病。
近日,由南方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以下简称“浙大妇产科医院”)等多家单位联合完成的“第三代单分子测序仪的无创产前检测研究”结果显示,使用我国完全自主研发的第三代单分子基因测序仪,可成功应用于无创产前检测(英文简称NIPT),且检测结果100%准确,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在由非营利机构美国冷泉港实验室运营的BioRxiv网站上。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近日报道,英国科学家利用2017年诺贝尔化学奖重要成果——冷冻电镜技术,攻克了与基因表达有关的一种重要蛋白的结构难题。发表在最新一期《科学》杂志上的相关论文称,蛋白结构显示,流感病毒可与该蛋白中特定位点结合,摧毁细胞的基因表达能力,为深入研究流感、癌症等疾病打开了一扇大门。
纽约康奈尔大学的一群生物学家3D打印了一个微型人造小肠,这个合成肠道可以帮助研究人员更好地了解细菌对肠道的影响和人体免疫系统。
据外媒Telegraph报道,日前,一项最新的研究表明,人类医生在外科手术方面的表现仍然会胜过“机器医生”。相比机器人,人类医生完成手术的时间要更短,失误率也不高。
致力于亚太地区市场的领先电子元器件分销商---大联大控股宣布,其旗下诠鼎推出基于MicroVision的微激光扫描投影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方案。
医疗设备器械尤其是大型医疗设备销售困难,一直是企业及经销商们头痛的事,大致原因有三,一是进口产品竞争,二是许多医疗机构对国产设备质量心存疑虑,三是目前大中型医院大型医疗设备基本饱和,即便是更新也主要瞄向国外进口货,因此从生产到销售,国产大型医疗设备市场一直疲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