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全球每年近2000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及相关疾病,包括心脏病发作、中风、脑动脉梗塞和其他循环系统功能障碍。为了预测这些疾病,许多医生使用美国心脏病学会(ACC)和美国心脏学会(AHA)提供的指南,包括评估年龄、胆固醇水平、血压等8个风险因素。但这些指标过于简单,无法解释患者服用多种药物、其他疾病及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影响。
随着各种可穿戴设备的蓬勃发展,对于各种可穿戴传感器的需求日益提升。这些传感器可以贴合于身体也可以整合到衣物内,使得运动员可以更好地监测他们的运动,而理疗专家可以用于帮助患者的康复,也可以帮助电脑游戏和动画做出精细的动作捕获,帮助工程师建立可以做柔和触摸的机器人,或者形成一种新的实时健康监测设备。
日前,Vishay Intertechnology, Inc.(NYSE 股市代号:VSH)宣布,推出新的单片SPDT模拟开关,并在业内首次采用了超小尺寸的新型μDFN6封装。Vishay Siliconix DG3257非常适合用在便携式消费产品和医疗设备中切换模拟和数字信号,在4.2V下的电阻为5Ω,并且提高了带宽,减少了寄生电容,还有掉电保护功能。
缝合伤口通常需要缝线和钉子,但这都无法形成完全的密封。当涉及到体内深处的损伤,例如内脏器官的伤口时,治疗更加困难。密封剂为这些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但此前的密封剂无法满足外科手术的所有要求。近期,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新的密封剂,可以满足所有要求。这项研究成果发表在本周的《科学转化医学》期刊上。
我见过许多奇怪的3D打印材料,但从未见过用鱼鳞来3D打印,而这正是新西兰梅西大学开发的一种新3D打印应用所使用的材料。具体来说,这项应用是3D打印人类角膜。
细菌性角膜炎(bacterial keratitis)是20世纪60年代最主要的感染性角膜疾病,70年代以后病毒性角膜炎、真菌性角膜炎、棘阿米巴性角膜炎迅速增多,但细菌性角膜炎仍是当前发病率和致盲率最高的感染性角膜病。
应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微流体在近几年也迅猛的发展。微流体是具有微尺度(几十到几百微米)集成通道系统的科学和技术。在其中,微量的液体(通常为10-9至10-18升)在系统的控制下进行特定模式的流动。
芬兰VTT技术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正在用纤维素纳米纤维开发3D打印材料,以制造一种可以监测伤口情况的3D伤口护理产品供医院使用。这些材料结合印刷电子产品,带来了下一个水平的医疗保健。这项研究已经发表在了《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上。
一种快速判断呼吸道疾病病原菌的生物芯片检测方法最近开始应用——只要检测患者痰液,2个小时就能判断出细菌感染种类,比传统方法快6倍至240倍。由于节省时间对症治疗,避免延误病情,北京博奥晶典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的这项技术,对于儿童和老人呼吸道疾病的治疗尤具价值。
当你必须一直做指尖采血来监测你的血糖水平时,微痛感的指刺就不再是那么愉快的事情了。幸运的是,近日,FDA刚刚批准了第一个无需刺破皮肤的血糖监测仪FreeStyle Libre Flash Glucose Monitoring System。这款产品也是美国FDA批准的首个成年患者可以使用的连续葡萄糖监测系统。
来自瑞典卡罗琳学院和卡罗琳大学医院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开发了一种新型的显微镜技术,相比当前的二维方法而言,这种新技术能够在三维环境下检测肿瘤组织并能更准确地对癌症进行诊断。
近日,芯片巨头 ARM 开发出一种大脑芯片,该新型芯片可被植入到人的头骨中。
脑震荡是大脑损伤的一种,人们在体育比赛和日常活动中,都可能在不慎受伤的情况下引发脑震荡。以往,大脑损伤的筛查和诊断需要在专业的医疗机构进行鉴定,在过程中会耗费很多的时间。
装有手术钳的机械臂伸缩,其中的芯片自动传输数据,记录完成的手术量。根据设在上海的长海医院手术机器人国际培训中心提供的数据,从2006年引进首台手术机器人至今年2月,我国已累计开展4万余例机器人手术,机器人走上手术台已成为现实。然而,当你真正躺在病床上,是否会有这样的担心,电压不稳它会乱挥刀吗?万一程序被黑客入侵……
俄罗斯公司 3D Bioprinting Solutions 的一组科学家成功 3D 打印出甲状腺并将其移植到一只老鼠身上。现在,科学家们又取得了新进展,为此发表了一篇名为“生物打印功能性的血管化老鼠甲状腺结构”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