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近日,互联网上曝光了一组疑似国产宝马5系插电式混动版的测试车照片,新车或命名为5系Le,并有可能于今年7月对外发布。 近日,媒体从互联网上获得了一组疑似国产宝马5系插电式混动版的测试车照片,
[摘要] 除了技术因素,严苛的排放法规和大排量汽车征收的税费也影响了宝马的决定,小排量涡轮增压的发动机会增加宝马i8的竞争力。 近年来,涡轮增压流行成为近年来的一个趋势。像宝马i8插电混合动力使用了
[摘要] 近期记者多次接到消费者致电咨询新能源车的价格及补贴政策是什么、自身是否符合买新能源车的条件、哪些品牌或车型可供选择、去哪儿买新能源车等等问题,记者将为您详尽介绍新能源车购买使用全攻略。
2014年3月4日报道首批《北京市示范应用新能源小客车生产企业及产品目录》发布后,市场反应迅速,先期入围北京汽车和比亚迪开始积极为市场做准备,而江淮汽车、华晨宝马、长安汽车等入围车企也开始跃跃欲试,谋划着加
[摘要] 均胜电子日前发布消息称,均胜电子旗下的普瑞公司向宝马 i3 纯电动汽车提供电池管理系统,普瑞为宝马i3研制了两种电子控制器电池管理单元和电芯监控传感单元。这两种控制器均在普瑞德国总部巴德诺伊施塔特生产
据香港《南华早报》3月5日报道,苹果公司将推迟车载系统CarPlay服务在大陆的推出时间,评论称此举可能会让竞争对手抢占先机。3日,苹果正式在日内瓦国际车展上发布CarPlay服务。在支持CarPlay的新车中,通过与iPhone
[摘要] 德国联邦运输管理处(KBA)3月1日公布 ,宝马i3超过日产聆风,成为德国销量排名第一的插电式汽车。 德国联邦运输管理处(KBA)3月1日公布 ,宝马i3超过日产聆风,成为德国1月销量排名第一的插电式汽
[摘要] 欧洲议会设定了一项当今全球最严格的汽车碳排放控制目标,此次欧盟通过的汽车碳排放控制计划适用于所有在欧盟28个成员国内销售的汽车。 欧洲议会设定了一项当今全球最严格的汽车碳排放控制目标,
[摘要] 日前,宝马官方表示路易威登为BMW i8量身定制的一套箱包,这套箱包全部采用碳纤维复合材料,在设计风格和尺寸上与BMW i8完美契合。 日前,宝马官方表示路易威登为BMW i8量身定制的一套箱包,这套箱
作为全球知名的汽车品牌,宝马与奥迪常常在争夺豪华车市场份额时剑拔弩张,你争为夺。最近,这两大德系汽车巨头将PK的战场延伸至前沿科技——汽车激光大灯的较量中。 就在宝马宣布激光大灯应用计划后不久,一向擅长“
[摘要] 在结合了可变气门正时、缸内直喷及闭缸燃烧等技术后,小排量涡轮增压发动机将成为新能源汽车成熟前,汽车界节能减排的一把利器。 109年前,它诞生了;53年前,它被首次应用在汽车上;37年前,使用
[摘要] 之诺品牌首家展厅于2月17日在北京正式开业,旗下首款纯电动车型之诺1E采取租赁的方式进行推广,预计租赁价格为每月8000-10000元。 (记者 杜俊仪)2月17日,华晨宝马合资自主品牌之诺首家展厅在北京
[摘要] 已被中国航空汽车工业控股有限公司、北京亦庄国际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联合收购的耐世特汽车系统公司宣布:将为宝马i3车型提供单齿轮电动助力转向(EPS)系统。 2014年下半年,宝马i系列的两款新能源车型
[摘要] 北京市示范应用新能源小客车产品目录将于本周出台。目前符合标准的车型只有北汽E150纯电动、比亚迪e6、上汽荣威E50、华晨宝马之诺等8款车。 记者日前从相关渠道获悉,《北京市示范应用新能源小客
作为首个发布合资自主品牌的豪华汽车生产商,华晨宝马或许能在北京的新能源政策中抢跑。“我们的产品将完全符合北京市有关新能源汽车的相关规定,目前的申报工作正在进行中。“2月17日,之诺北京品牌展厅在
虽然资本市场对于均胜电子汽车电子业务板块的发展一致存乐观预期,但是前行路上依然面临诸多路障,除了宝马电动汽车销量存在不达预期的风险之外,其他汽车电子巨头的整体竞争实力也都远超均胜电子。 采访中不
[摘要] 除了特斯拉Model S外,宝马i3、大众e-up!今年也将引入国内,加上腾势、之诺1E、启辰晨风等品牌,至少11款车型有望在今年上市销售,2014年可谓是纯电动汽车在中国市场直面竞争的一年。 近年来中国不
[摘要] 近日,宝马正式对外发布了新一代X5插电式混合动力的原型车,并表示新车未来有望被命名为“X5 eDrive”,百公里综合油耗将在3.8L左右,同时还表示新车很快就会进入量产阶段。 日前,宝马发布了全新X
[摘要] 凯迪拉克市场总监Uwe Ellinghaus在接受采访时称,公司将凭借新款ELR插电式混动豪华轿跑来提高销量,迎战特斯拉。 据《福布斯》报道,随着电动车巨擘特斯拉的崛起,凯迪拉克日益感受其所带来的威胁。
[摘要] 东风日产启辰事业部一位内部人士透露,目前东风日产正在北京、上海对充电桩企业进行招标,以完善电动车在私人住宅领域等方面的布局。 随着新能源汽车政策层面的”暖风”劲吹,相关能源企业也开始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