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正式进入5G商用元年。在5G技术下,医生可以更快调取图像信息、开展远程会诊及进行远程手术;偏远地区的医院可以与三甲医院的医生进行实时视频通话。
“互联网+医疗健康”纳入天津市智能科技发展重点任务,借助智能大会契机,智能医疗更得到了纵深发展。
数字科技不只颠覆通讯产业的面貌,也帮助人类更有尊严面对病痛与老化
浙江大学最新发布脑科学与人工智能会聚研究计划(简称“双脑计划”),并将在近期启动实施。“双脑计划”将瞄准国际科学前沿和重大挑战问题,推进脑科学和人工智能的交互探索和融合创新,推动“双脑”科技在脑疾病诊治、智能医疗、智慧城市等领域的创新应用。
因为在传统的介入手术中,医生往往是依靠C形臂旋转及对比剂应用成像,这些操作中存在着3D信息丢失和加重肾脏负担的问题,同时,操作者因为长期暴露在辐射环境中,承担了极高的职业风险。而磁导航外科手术系统的成功研发使得问题迎刃而解,它具有明显减少操作者X 射线暴露、成像定位精准、操作准确稳定的优点,在减少器械操作颤抖的同时,还能增加操作者舒适感。
应对人口结构高龄化所带来的长期照护需求,各国政府纷纷拟定政策,希望利用Wi-Fi、蓝牙、3G、GPS及RFID等无线技术,架构起移动式医疗网络;且在远距照护等议题发酵下,也带动医疗产业结合物联网进入下一个崭新的应用阶段。
医疗健康,恐怕是除了“衣食住行”之外人们最关注的话题了。伴随着智能科技的介入,医疗设备也在便携性和功能方面实现了全新的突破。凭借出色的底层技术保障,ARM powered智能设备拥有强大的安全支持、始终在线、时时提醒,为更多患者的病情监控和日常生活带来便利。
医疗健康,恐怕是除了“衣食住行”之外人们最关注的话题了。伴随着智能科技的介入,医疗设备也在便携性和功能方面实现了全新的突破。凭借出色的底层技术保障,ARM powered智能设备拥有强大的安全支持、始终在线、时时提醒,为更多患者的病情监控和日常生活带来便利。
RFID电子标签一般通过多种方式附着在资产、物品或者人员身上,作为其身份唯一性标识,并可能采集其他相关数据(比如血压、温度等)上传至阅读器,阅读器通过有线或者无线方式传输到后台主机系统,经过特定程序分析,解析出相关有用信息,激发应用系统后续控制机制。
物联网是指通过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实时采集任何需要监控、连接、互动的物体或过程等各种需要的信息,与互联网结合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其目的是实现物与物、物与人,所有的物品与网络的连接,方便识别、管理和控制。其在2011年的产业规模超过2600亿元人民币。构成物联网产业五个层级的支撑层、感知层、传输层、平台层,以及应用层分别占物联网产业规模的2.7%、22.0%、33.1%、37.5%和4.7%。而物联网感知层、传输层参与厂商众多,成为产业中竞争最为激烈的领域。
近日据外媒报道,一项最新研究指出,磁控微型机器人有朝一日或能帮助我们对抗癌症。在过去十年间,科学家证明了可以用磁力操控植入人体的医疗设备,如用磁场控制心脏导管、操控微型摄像头在肠道内穿梭等。此前的研究还能利用磁场同时操纵大量微型磁铁。从理论上来说,这些微型磁铁可用于解决癌症等严重健康问题。
近日,《Nature》杂志在封面发表一篇文章:利用深度学习算法诊断皮肤癌,准确度达到91%,可以与医生比肩。
2017 年第三届可穿戴设备展(WEARABLE EXPO 2017)随NEPCON JAPAN 2017同期举办,记者在展馆里采访观察发现,在研发领域方面,日本对可穿戴技术的研发集中在移动医疗以及健康领域。日本在赌,人口老龄化、超低生育率、看护人才供不应求、医疗成本攀升……于是就赌可穿戴设备这条路。
智能手环、智能腕表、云手机……在老龄化日益加剧的当下,智慧养老产品不断涌现。如何让这些科技产品更贴近老人,让老人更好地享受科技成果?日前,在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召开的“创新为老 科技助力产业升级”高峰论坛上,多位专家对此进行了深入探讨。
智能照护家庭时代的来临,或许是困境的解答。近年来,全球投入大量人力与资源,大举研发智能住宅相关技术。智能家居系指以“家”为中心,结合周边相关产业,共同推动智能家居服务,包含居家照护、安全监控、智能家电及家庭娱乐等。美国于2004年推动智能结构发展计划,积极研发资通讯、监测技术应用于建筑中,加速智能家居市场趋势。至今日本技术最为成熟,韩国亦急起直追。
ADI最近推出了一款高精度、低功耗片上计量仪ADuCM350,可用于多种便携式保健领域,如护理点诊断、家用/自测保健设备以及可穿戴式生命体征监护仪等,包括运动健身监护仪。
21ic讯,随着人们生活越来越智能化以及健康医疗政策改革力度的进一步加大,大数据、物联网、电子信息化等正在向医疗健康领域不断渗透,智能医疗也正在逐步走进我们的生活。电子元器件制造商村田制作所(以下简称&ldq
智能医疗是通过打造健康档案区域医疗信息平台,利用最先进的物联网技术,实现患者与医务人员、医疗机构、医疗设备之间的互动,逐步达到信息化。在不久的将来医疗行业将融入更多人工智慧、传感技术等高科技,使医疗服
0 引 言心率是人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生命信息,而传统的脉诊由于其定性化和主观性影响了心率测试的精度,成为中医脉诊应用、发展和交流中的制约因素。为了提高对此类生物医学信号的测试精度,必须结合现代科学技术。
血液分析仪最近的革新使其较之以往更轻松的实现快速测量,可对血液进行诸如血气含量(blood gases)、葡萄糖(glucose)、电解质(electrolyte)、血凝结(coagulation)、化学性质、血液学及心脏标记(cardiac mark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