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流示波器耦合功能横评,是德科技泰克罗德与施瓦茨谁更胜一筹?

    在电子测试测量领域,示波器的耦合功能直接影响信号观测的准确性。作为全球测试测量行业的三大巨头,是德科技、泰克、罗德与施瓦茨的示波器在耦合技术上各有千秋。本文将从技术原理、性能参数及典型应用场景出发,结合真实测试数据与案例,深度解析三家产品的耦合功能差异。

  • 音频放大器THD测量,AC耦合的“隐形杀手”与解决方案

    音频设备研发,总谐波失真(THD)是衡量信号保真度的核心指标。当THD低于0.1%时,设备被视为高保真;若超过1%,则可能引发可闻失真。然而,在THD测量过程中,AC耦合电路常成为被忽视的“隐形杀手”——其设计缺陷可能导致测量误差扩大10倍以上,甚至掩盖真实失真特性。本文将结合工程案例与实验数据,揭示AC耦合对THD测量的影响机制,并提出系统性解决方案。

  • 压阻式压力传感器的“四线制”调理电路,斩波稳零运放的0.01%FS零点漂移抑制

    在工业自动化与精密测量领域,压阻式压力传感器凭借其高灵敏度与宽量程特性,成为压力监测的核心器件。然而,传统调理电路中存在的零点漂移问题,常导致测量误差超过1%FS(满量程),严重制约了其在高精度场景中的应用。通过“四线制”电路设计与斩波稳零运放技术的协同创新,可将零点漂移抑制至0.01%FS以内,为航空航天、半导体制造等领域提供可靠解决方案。

  • 无线振动传感器的“能量-信息”协同传输,环境振动能量收集的预测性维护方案

    工业4.0与物联网技术的驱动下,无线振动传感器正从单一数据采集工具向“能量-信息”协同传输的智能终端演进。通过整合环境振动能量收集技术与多模数据融合算法,新一代传感器实现了自供电与精准预测性维护的双重突破,为工业设备、轨道交通、能源设施等领域提供了高效、可靠的运维解决方案。

  • 未来趋势智能耦合技术在示波器中的应用

    在电子测量领域,示波器作为核心工具,其技术演进始终与信号处理需求深度绑定。随着物联网、人工智能、5G通信等技术的爆发式增长,示波器正从传统时域分析向智能化、多域融合方向转型,而智能耦合技术作为连接信号采集与处理的关键环节,正成为推动这一变革的核心驱动力。

  • 伺服驱动器的“共模干扰主动抑制”技术,SiC MOSFET与LCL滤波器的协同设计

    在工业自动化与精密控制领域,伺服驱动器作为核心动力控制单元,其电磁兼容性(EMC)直接影响系统稳定性。随着第三代半导体器件SiC MOSFET的普及与LCL滤波器技术的成熟,两者协同设计的“共模干扰主动抑制”方案成为突破高频电磁干扰(EMI)瓶颈的关键路径。

  • 双电源热备份架构:工业PLC功能安全电源的“零中断”实现方案

    在工业自动化领域,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作为核心控制设备,其电源稳定性直接关系到生产线的连续运行与设备安全。某钢铁企业因PLC电源故障导致高炉停产12小时的案例表明,单电源架构下0.1秒的断电即可引发设备停机,造成日均百万级经济损失。双电源热备份架构通过冗余供电与智能切换技术,将电源中断风险降低至10^-9次/年,成为功能安全电源的关键解决方案。

  • 数据中心48V供电架构升级,LLC转换器如何实现97%峰值效率的宽范围输出?

    在数据中心向高密度计算演进的过程中,48V供电架构因其低线路损耗、高能效优势成为主流选择。然而,如何实现从48V输入到12V/5V等多路输出的高效转换,同时满足动态负载下的宽范围电压调节需求,成为制约系统能效的关键瓶颈。LLC谐振转换器凭借其软开关特性与谐振能量传输机制,在48V供电架构中展现出独特优势,通过多维度技术优化可实现97%峰值效率的宽范围输出。

  • 示波器输入耦合方式全解析:DCACGND的原理与应用场景

    在电子测量领域,示波器作为观察电信号波形的核心工具,其输入耦合方式的选择直接影响测量精度与信号完整性。示波器通常提供直流耦合(DC)、交流耦合(AC)和接地耦合(GND)三种模式,每种模式通过不同的电路设计实现对信号的处理。本文将结合技术原理与典型案例,解析三种耦合方式的特性及适用场景。

  • 示波器耦合方式与探头衰减比的协同优化

    在电子测量中,示波器耦合方式与探头衰减比的协同设置直接影响信号保真度与测量精度。某通信设备调试案例中,工程师因未协调AC耦合与10:1衰减比,导致100MHz时钟信号相位误差达15°,误判为电路设计缺陷。这一典型问题揭示了协同优化的核心价值:通过耦合方式与衰减比的动态匹配,可实现信号完整性保护与测量范围扩展的双重目标。

  • 示波器耦合方式设置误区与优化实践

    在电子测量领域,示波器作为观察电信号波形的核心工具,其耦合方式设置直接影响测量精度与信号完整性。然而,工程师在实际操作中常因对AC/DC耦合原理理解不足或操作习惯不当,导致测量误差甚至误判电路特性。本文结合典型案例与实验数据,剖析常见误区并提出优化策略。

  • 三电平LLC拓扑:实现1000V输入宽范围的高效解决方案

    新能源发电、电动汽车充电及工业电源,1000V输入电压的宽范围高效转换需求日益迫切。传统两电平LLC变换器因开关器件电压应力高、谐振参数设计受限,难以兼顾宽输入范围与高效率。三电平LLC拓扑通过引入中点钳位技术,将开关管电压应力降低50%,同时结合多模态控制策略,实现了1000V输入下电压增益动态调节与全范围软开关,为高压宽范围电源设计提供了突破性方案。

    电源
    2025-07-16
    三电平 LLC
  • 热电偶冷端补偿的“模型预测控制”,基于FPGA的动态非线性校正算法与毫秒级响应

    在工业测温领域,热电偶因其宽温度范围和高可靠性被广泛应用,但其输出信号受冷端温度波动影响显著。传统冷端补偿方法如冰点补偿、固定补偿等存在响应滞后、环境适应性差等问题,难以满足现代工业对毫秒级动态响应的需求。基于FPGA的模型预测控制(MPC)技术通过构建动态非线性校正模型,结合硬件并行计算优势,可实现冷端补偿的毫秒级响应与亚摄氏度级精度。

  • 能安全电源的FMEDA分析实战,故障模式和SIL等级的量化推导

    能源转型与工业智能化双重驱动,电源系统的功能安全设计已成为保障电网稳定运行的核心课题。FMEDA(失效模式、影响及诊断分析)作为量化评估硬件安全性的关键工具,通过系统化分析故障模式、失效率及诊断覆盖率,为电源系统SIL(安全完整性等级)等级的推导提供数据支撑。本文以某数据中心24V直流电源模块为例,解析FMEDA在功能安全电源设计中的实战应用。

  • 集成式LLC模块设计,磁元件与功率器件的“三维堆叠”降本秘籍

    电力电子技术向高频化、小型化、高效率演进,集成式LLC谐振变换器凭借其宽输入范围、高效率与低EMI特性,成为数据中心电源、电动汽车充电机等领域的核心拓扑。然而,传统设计中磁元件与功率器件的平面布局导致系统体积庞大、成本高昂,且散热效率低下。三维堆叠技术通过垂直方向的空间复用,为磁元件与功率器件的集成提供了突破性解决方案,在提升功率密度的同时实现成本优化。

发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