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际学术期刊Small 以封面论文形式刊载了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微纳米课题组在微纳机器人与生物医学交叉领域的最新成果High-Throughput Fabrication and Modular Assembly of 3D Heterogeneous Microscale Tissues,该研究同时被ADVANCED SCIENCE NEWS 以《微组织3D生物制造的新方法》为题进行了专题报道,并连续多天位于新闻阅读量排行之首。
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是由美国直觉外科(Intuitive Surgical)公司研制的一款高级外科手术机器人系统,此后获得美国FDA批准,被用于腹腔镜微创手术。
Ana Maria从未去过马丘比丘。这位61岁高龄的老人总想着能去看一看当地的高山遗址,但她饱受高血压折磨。医生也警告说,极端的高度有可能影响她的血压,甚至酿成危险。今天,身着手术服的她,即将初次游览当地古老的城墙和金字塔。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细分发展,医疗服务逐渐开始加入智慧化建设的阵营,O2O智能分诊、医药电商、远程医疗、医院信息化建设等都在加速医疗行业的互联网化甚至物联网化。
关于智能眼镜在医疗行业的应用,我们最早是从关注谷歌眼镜的医学视频直播开始的。谷歌眼镜的问世,曾带来一片叫好声,感觉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个全新的直播时代。但最近两年,谷歌眼镜用于医学方面直播的文章几乎消失了,甚至谷歌眼镜本身都已经停产。
近日,《Nature》杂志在封面发表一篇文章:利用深度学习算法诊断皮肤癌,准确度达到91%,可以与医生比肩。
据报道,科学家说,那些彻底丧失任何能力的病人终于可以交流了。医学人员利用一种可以识别人脑信号的电脑来读懂病人的想法。这些病人在医学上被称为闭锁综合征(locked-in patients)。
去年感恩节时,美国斯坦福大学心血管外科的一位医生造访了印度,那次访问对他感触颇深:一台救治同种心脏疾病的手术在美国的花费需要90000美元(约合62万人民币),但在印度,费用却只需要1800美元(约合1万2千人民币),不仅价格只有美国的2%,就连医疗效率也远超美国:这里一个月大约要做900台心脏外科手术,而这几乎是美国一所普通的大学医院做一年的量。
新年伊始,万象更新。春节假期的结束,意味着大家已经正式步入2017年的繁忙中。回首2016年,我们亲历了互联网医疗行业的风波频发、人工智能的火热不断、基因领域的资本蜂拥、医药电商的政策收紧.
心电图是心脏疾病诊断的重要工具之一,目前在医院临床中有广泛的应用,给医生诊断病症带来很大的帮助。传统的心电仪虽能有效地监测心电、降低心脏病患者的死亡率 ,但不能对患者进行长时间的实时监护,而且存在体积大、功耗高、携带不便等缺点。鉴于此,本文设计了一种结构简单、性能稳定、可靠的便携式心电仪,能够在家庭、野外等一些场所对心电进行实时监测,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家族形态也在发生着一定的变化,医疗、护理等社会保障制度也相应进行了各种各样的制度改革。云服务的普及以及网络利用范围的扩大,使得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以下称ICT)等技术也在不断发展,人们能够更好地利用大数据和开放数据信息,创造更多的附加价值。
由于缺少早期诊断的机会,低收入国家乳腺癌患者的存活率只有40%,仅仅是发达国家的一半。但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全新的方法,仅需要一台普通的喷墨打印机,就可以生产便宜而且可以重复使用的诊断用途的“芯片实验室(Lab-on-a-chip)”。
今年的CES展,大多数参展代表都会同意这个观点:这里几乎没有什么颠覆性的产品。2016年的CES展上更多的是更新而不是创新。
预计今年之内会正式发布可穿戴产品的国家标准。第一就是分类和标识;第二是数据规范,比如很多数据的格式衔接,硬件和软件供应商间的结合;第三是服务架构,第三方算法和不同的设备厂商之间的互通。相信标准出台后智能可穿戴设备会更加有的放矢。
正如同汽车仪表盘可以提前显示汽车快没油了,可穿戴设备也有望成为人们健康的“仪表盘”。美国一项新研究显示,不久的将来,可穿戴设备可通过追踪人们的运动、生活、睡眠习惯,在潜在的疾病出现前就发出预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