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芯晶圆项目仅是大江东重大项目推进的一个缩影。2017年以来,大江东新引进重大产业项目20个,总投资532亿元。目前,已在建的重大产业项目15个,其中格力电器杭州智能电器产业园项目已进入试生产、吉利新能源汽车整车项目计划于年底投产。
据悉,吉利将选址地定在新滩经合区二期用地,规划总用地800亩,总投资80亿元,建设电池及模组生产线和研发中心、综合办公楼、物流配选中心等。项目分两期实施建设,计划2018年完成选址和前期工作,2020年建成投产。
毫米波雷达是实现自动驾驶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以此为合作起点,恩智浦将围绕汽车ADAS传感器、数据融合,安全控制以及通信、车载网络等应用领域,为吉利汽车提供更具有针对性的国际领先水平解决方案。汽车从简单的交通工具,正在逐步演进成能够自主感知、响应客观环境的计算平台,最终,将成为移动的智能枢纽。
第一代产品Transition预售价约为19万美元,太力飞行车将在今年10月份左右开始第一款产品Transition的预订工作,但首批用户将主要针对美国市场。
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在北京表示,中国高铁的“铁粉”正在迅速增长,如果运营好这些“铁粉”,铁路未来很可能成为中国最大的互联网公司之一。
吉利全新混动K车型正式定名为“博瑞GE”,基于吉利KC平台打造,是“蓝色吉利行动”战略下的首款旗舰车型。继新车外观图片公布后,网上车市从吉利汽车官方获得了博瑞GE的内饰图。博瑞GE内饰设计较吉利此前车型有了颠覆性的创新,中控采用一体式的大屏所覆盖,实车将于4月9日正式发布。
据悉,阿里旗下高德地图和吉利汽车日前达成合作,双方将在车载导航、位置服务、交通大数据及阿里生态等领域展开深入探索。以2018款博越为代表的吉利汽车旗下全部车型均将搭载最新高德地图车机版。
比亚迪和吉利,这两个中国汽车工业发展中日益崛起的自主品牌,之前或许并不被国人看好,但是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国家汽车工业发展战略中的地位的升高,随着这两家企业新能源汽车产品的市场保有量的升高,这两家民企开始越来越多地受到了关注。
以甲醇为燃料的汽车。甲醇是主要由煤经过汽化加氢而生成的液体,其性能与汽油接近,也可以用于点燃式的发动机。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甲醇汽车也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
中国汽车制造商浙江吉利控股集团将会在近日发出投标,争取与陷入困境的马来西亚车企宝腾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并计划获得后者51%的股权。与此同时,法国汽车制造商PSA、雷诺及日本汽车制造商铃木也有意参与竞标宝腾股份收购,这无疑使得竞争更加激烈。如果吉利能够控股宝腾,将为该公司在马来西亚和东南亚市场的发展拓宽道路,中国自主品牌进军东南亚市场又添了一个生力军。东南亚市场人口众多,潜力巨大,再加上中国政府“一带一路”政策的持续推进,自主品牌纷纷出征东南亚市场。
根据吉利汽车“蓝色行动”的规划,到2020年其新能源车型将占到总体销售的90%,为此有必要进一步升级旗下新能源车型的相关技术。
在过去的2016年,可以说是自主品牌SUV集中爆发的一年。要知道以前排队等车的情况只会出现在合资车型中,而现在这种情况更多的是出现在了自主品牌车型中。
吉利旗下高端品牌LYNK&CO的首款量产SUV车型亮点在于将提供多种动力系统,包括1.5T三缸汽油发动机、2.0T四缸汽油发动机、混动系统以及纯电动系统。
吉利汽车曾宣布“2020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将占整体90%以上”的战略目标,吉利将在浙江义乌建立“吉利英伦新能源整车生产基地”。目前,吉利在新能源领域仅有帝豪EV一款车型。
吉利汽车此前提出过2020战略,眼下距离其战略实施仅剩下不到5年时间。网通社从吉利汽车官方获悉,“吉利汽车20200战略”已于本月5日正式发布:吉利汽车集团到202
通过语音驾驶控制车辆,现在已从好莱坞电影“007”中走向了现实。正在此间举行的第十三届长春国际车展上,多家中国自主品牌参展车企都发布了自行研制的智能网联汽
吉利汽车在广州车展前夕正式发布其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蓝色吉利行动”,这也是吉利集团第一次宣布公司的新能源汽车战略:2020年前后实现新能源车
日前,吉利宣布,即将在广州车展之前公布其新能源战略。这是吉利汽车近年来首次发布完整的新能源规划和蓝图。对于吉利汽车而言,可谓意义重大。值得注意的是,吉利并不是新
对于很多人来说,处理垃圾是一个很轻松的活。一般人看来,只需要开着垃圾车在固定的地点来回转悠,将垃圾装到垃圾车上,再把车开到指定的收放站倒掉就行。但其实倒垃圾也是个技术活,尤其是在电子产品的发展越来越快
如果没有李书福,没有吉利,诞生于2006年的冰岛碳循环国际公司(Carbon Recycling International,以下简称“CRI”)可能永远无法进入中国公众的视野。但现在,随着7月3日吉利集团以455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2.8亿元)收购该公司的部分股权,这家几乎是地球最北端的公司一下声名鹊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