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7日电 中国驻英国大使刘晓明17日向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教授克里斯托弗·皮萨里德斯颁发中国驻英国使领馆首张生物识别签证。
从解锁智能手机到授权付款,指纹广泛用于识别人员。然而,一组研究人员现在已经设法准确地复制真实指纹并创建了名为“DeepMasterPrints”的假指纹。研究人员 - 使用神经网络创建假印刷品 - 能够模仿超过五分之一的指纹。
2018中国(长沙)网络安全·智能制造大会成功举办,久安世纪参展并正式发布“生物指纹识别产品生态圈”,打造以“身份行为管控”的核心产品体系。
工信部赛迪研究院人工智能产业研究中心总经理张梓钧近日在高交会期间表示,预计2018年中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有望达到接近1000亿元。而随着产业未来的高速发展,到2020年甚至有可能超过1600亿元。
iPhone XS MAX后摄像头是1200万像素双摄,主摄F1.8,辅摄F2.4,前摄像头为700万像素F2.2支持1080P60FPS。Note9后摄像头同样是1200万像素双摄,主摄F1.5-2
NEC Corporation宣布投资总部位于美国的生物识别系统公司Tascent, Inc.,目的是加速其安全业务的全球扩张。
活体检测技术是防止系统遭受攻击的主要手段,其价值就在于判断操作用户身份,抵御照片、视频、模具等作弊攻击。活体识别技术包括静态活体检测与动态活体检测。与动态活体检测不同,静态活体检测是指判断静态图片是真实客户行为还是二次翻拍,用户不需要通过唇语或摇头眨眼等动作来识别。一般用在防攻击不高的场景中。
随着全屏幕成为现在的智能手机的新规格,指纹识别功能依旧不死,从电容式升级到屏幕下模块,其中屏幕下又分为光学、超音波方案,现在光学式市场几乎都被汇顶吃下,超音波目前为高通为首,并已经成功打入三星明年上半年将推出的新旗舰机市场。
微软发布了Build 17713,虽然同上个Build 17711更新幅度并不是特别大,但微软还是引入了大量新的功能。目前RedStone 5已经推出一些重大更新版本,而伴随着正式发布日期的临近该分支的后续预览版新功能会越来越少,最终RTM版有望在今年9月份发布。自然,微软也会启动并发布全新的Skip Ahead通道版本。
按照Windows操作系统的发布规律,微软也该着手推出下一代windows系统了,不过迟迟没有得到任何消息,近日一篇新闻的标题意外爆料了下一代windows OS的情况,向手机看齐,支持生物识别认证。
Nuggets是一款电商支付和身份验证平台。通过零知识安全存储将消费者的个人数据和支付数据存储在区块链上,消费者能够简便地进行电商支付和其他交易,且无需再与任何人(包括Nuggets平台)分享个人数据。
Google 表示,其计划定义一个更好的模型,来衡量生物识别的安全性。作为该公司手机操作系统的下一个重大版本,今夏到来的 Android P 会率先部署大幅改进,且弱化其认证方法。
自从2007年苹果推出iPhone开始,智能手机已经经历了整整十年。那么,在接下来的2018年里,智能手机还将发生哪些重大变化?
科技的进步,生物识别技术的革新是近年来最明显的变化之一,并已渗透到我们的生活工作中。与此同时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也令人类瞠目结舌,那么,人工智能与生物识别碰撞会擦出怎样神奇的火花呢?
随着人们对信息安全的意识越来越高,智能终端的解锁功能也越发受到重视。从图案解锁、密码解锁一步步发展到近年的指纹解锁,前不久刚上市的iPhoneX甚至推出了新的“Face ID”——人脸识别解锁。
毋庸置疑,指纹识别芯片行业经过 2015 年大爆发之后,到 2016 年已然成为主流手机的标配,2017 年也在呈现增长趋势。根据群智咨询的数据显示,2017 年第一季度全球指纹识别芯片出货量约 2.7 亿颗,同比增长约 60.4%。
从终端市场来看,据数据显示,2016 年全球企业级虹膜识别终端出货量1070万台,预计到2025年出货量将达到6160万台,复合年均增速为19.1%,对应市场规模将从2016年的6.77亿美元增长至2025年的41亿美元,复合年均增速19.7%。其中,2020年市场规模约为13.5亿美元。
苹果AirPods上市后受到了不少用户的追捧,价格也一度炒到近2000元。目前这款耳机在苹果在线商店的预计发货时间仍然是六个星期,可见其人气依然非常高。
2017年,随着超级快充、增强现实、人工智能、生物识别等新技术的突破,加上新材料、处理器及显示屏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智能手机将具备更多更新的属性,这将极大的提高用户体验。各厂商要做的,就是考虑受众人群、产品定位以及如何将合适的技术融入新产品,以突破同质化竞争。
没有两个人被认为具有相同的指纹,但是美国纽约大学坦登工程学院和密歇根州立大学工程学院的研究人员发现,指印之间的部分相似性是如此普遍,以至于手机或其他电子设备中使用的基于指纹的安全系统可能比人们之前想象得更加脆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