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外媒体报道,日厂Sony有意出售中小尺寸面板、电池部门“Sony Energy Devices Corp.”等“非核心事业”,而被“配对”的可能买主有鸿海、比亚迪等。鸿海对此仍以一贯的“不予置评”态度回应。国外媒体报道,Son
据Mobile Today报道,索尼移动在Q3英国市场以微弱优势打败了竞争对手HTC,取得第二名的成绩,将HTC挤到第三名位置。位列第一名的是韩国手机制造商三星。最新数据显示,索尼Q3在英国卖出50万部安卓手机,而HTC为44
交易有助于缓和“鸿夏恋”僵局,双方相互取长补短 尽管夏普引鸿海入股一波三折,但双方的合作并没停止。继今年将十代线一半产能转让给鸿海之后,近日又有传闻称,夏普将向鸿海出售中国大陆、墨西哥和马来西亚三家彩电
Safari 6.0.2 Mac OS X 10.8.2现在再讨论 1080P 已经太老土了, 随着科技进步 4K 影片与显示屏也要来到我们身边了. 自从苹果掀起了高清晰度的热潮后, 电视机制造企业纷纷开始转战高清电视机的另一个高峰
日本电子电器产品市场日渐式微,松下和索尼同时身陷信用等级泥潭。近日,知名信用评级公司惠誉同时将松下和索尼的信用评级下调至“垃圾级”。据分析,松下将比索尼更有机会实现复苏。本周四,惠誉国际把松
据路透社报道,至少已有三家投资银行与索尼展开了接触,希望帮助该公司剥离电池业务。作为索尼的电池业务,索尼能源设备公司创立于1975年,最初名为索尼-永备(Sony-Eveready),是与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Union Carbide
索尼公司在2009年是首个将触角伸及OLED电视的企业,当时这种电视机产品的问题就在于屏幕很小,只有11英寸,而且造价非常高。索尼在市场上独自坚持几年之后,由于产品销量实在可怜就停止了OLED电视机的生产。不过这次
索尼在2009年是首个将触角伸及OLED电视的企业,当时这种电视机产品的问题就在于屏幕很小,只有11寸,而且造价非常高。索尼在市场上独自坚持几年之后,由于产品销量实在可怜就停止了OLED电视机的生产。不过这次索尼却
曾经风光无限的日本电子电器企业如今却黯淡无光。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由于科技行业掀起以移动互联为主的革新浪潮,索尼、松下和夏普等传统电子巨头由于未能站在浪潮前端,不能见风使舵,导致近年来业绩滑坡和市场
日本媒体朝日新闻报导,东芝(Toshiba)社长佐佐木则夫20日接受专访时表示,分辨率达Full-HD 4倍的“4K电视”要热卖,最关键的因素在于支持4K规格的数字内容,故可拍摄4K影像的摄影机及4K影像的网络下载是
11月26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大约一年前《时代》杂志的前主编沃尔特-艾萨克森(walter isaacson)为苹果前首席执行官史蒂夫-乔布斯所撰写的自传正式与 全世界读者见面。艾萨克森在这本书中这样写到:“乔布斯非常想
日本媒体朝日新闻报导,东芝(Toshiba)社长佐佐木则夫20日接受专访时表示,分辨率达Full-HD 4倍的“4K电视”要热卖,最关键的因素在于支持4K规格的数字内容,故可拍摄4K影像的摄影机及4K影像的网络下载是
近日,日本松下宣布将继续裁员1万人的消息,再度引发了外界对于日本消费电子三巨头身陷困境的关注,上一财年巨亏之后,索尼、夏普、松下都陆续对旗下业务进行了调整,但从这半年的情况看,三巨头依旧深陷泥淖,近
面板大厂友达今天传出好消息,市场传出,日本索尼调整零组件及代工策略,扩大下单液晶电视组装订单给友达(2409-TW)集团底下的代工厂景智,就连LED厂隆达(3698-TW)、和背光模组厂辅祥(6120-TW)都跟进受惠,友达今天股
说起宽动态,大家可能在各大监控产品广告词里都见过,然而它到底是什么东西?有什么用?用在什么地方?在鱼龙混杂的安防监控产品中,宽动态到底伴演什么样的角色?这些非专业人士估计很难有人说得清,这也是此文的意义所
电视机业务低迷多年的索尼,将目光投向新一代的显示技术——4K,试图将之从商业领域运用到民用市场,重塑业务版图。近日,索尼首席执行长平井一夫在东京总部称,将整合整个索尼的力量,来推动4K业务,包括
北京时间11月16日晚间消息,索尼今日宣布,在6年的时间内,PS3视频游戏机的全球累计销量达到了7000万部。索尼周五称,截至11月4日,即距离PS3上市6周年只有几天时间,PS3在全球的累计销量达到了7000万部。相比之下,
索尼、松下、夏普,陷入空前危机的日本三大科技界巨头日子都艰难得很。索尼相对来说还是好一点的,夏普则已经近乎崩溃,松下同样不轻松。今天,松下就宣布了新一轮的裁员计划,涉及多达1万人。今年5月的时候,松下已
随着争夺智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市场霸主宝座的竞争日趋激烈,三星正在积极推进使用塑料取代玻璃来量产显示屏的计划,此类显示屏会降低移动产品的重量,令其不易损坏且可弯曲。 知情人士透露,三星旗下显
在创新过程中,失败几乎不可避免。 对任何企业来说,创新都是极为关键的要素。但在创新过程中,失败几乎不可避免。大部分产品未获成功,大部分并购效果不佳,大部分项目走入歧途,而大部分创业公司最终失败。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