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LG显示有限公司表示,第三季度营业利润飙升约八成,超出市场预期,原因是面板价格回升,假期前移动设备需求增加。
MicroLED首次亮相是在2012年CES上,当时Sony推出“Crystal LED Display”,这台看来跟一般电视没两样的产品,在当时是集合尖端技术的昂贵之作。但是抓住市场关注后,Sony却迟迟没有续作,而是等了足足四年多才有了新动作。
众所周知,2017年智能手机最大的热点莫过于全面屏,可谓亲眼目睹全面屏的发展历程,从2016年下半年开始,手机产业链以及相关终端厂商就已经开始蠢蠢欲动,时至今年年初,全面屏如同雨后春笋一般迅速涌出,时至如今,从手机风向标的苹果,到华强北白牌市场,一大批手机厂商纷纷推出全面屏手机,更有趣的是,在手机品牌全面屏还未起量之际,反而是华强北市场“洞察”先机市场出货占比已经超过品牌厂商!
“缺芯少屏”曾经是大陆液晶电视品牌厂商的“大烦恼”,现在这种情况正在快速改变,而且到2019年有望逆袭为产能全球第一。
过去一直传闻红米系列将有全面屏新机登场,而随着小米旗下型号为MET7和MEE7两款新机的入网和证件照的公布,传说中的首款红米全面屏新机也终于浮出了水面,并被推测为是即将发布的红米Note 5。而现在,不仅有国外媒体根据工信部的证件照制作了红米Note 5的渲染图,而且还有网友在微博上泄露疑似该机的前面板谍照,同时据传还有一款红米全面屏新机将首发骁龙636处理器,并会搭载双摄像头。
在OLED面板竞争者量产进度不断递延,加上Flash、DRAM报价因市场寡占结构确立,后续易涨难跌格局难变,三星电子(Samsung Electronics)2017年第2季获利以逾136亿美元首度超前苹果(Apple)的财报内容,未来一段时间内恐成常态。
芯片领域技术门槛很高,千人专家胡川是少数贯穿学术界和工业界的人。他曾在Intel负责大学研究和最尖端科技的导入,多项发明被应用到Intel产品和生产工艺中。他于2016年创立的修远,是世界唯一一家齐聚Intel、摩托罗拉、英飞凌扇出封装背景核心成员的公司。
日本半导体设备市场,从2016年夏季日圆对美元汇率下跌以来,便持续成长,现在除短期的存储器与面板设备需求畅旺外,中长期还有5G与物联网(IoT)相关设备需求,市场开始认为这波不是传统的2年景气周期,而是更长期设备市场荣景的开始。
鸿海去年将陷入经营危机的夏普纳入旗下,随后,面板、手机业务开始恢复生气,同时由于富士康对日本员工慷慨的柔性政策,基本保证了人员的稳定,对方也是信心满满,保证尽快重新实现高盈利。然而,另一家面板大厂JDI日
虽说OLED显示面板成为显示器业界的热门话题,主因还是在苹果(Apple)带来的中小型面板议题。但2017年的Panasonic、Sony、与东芝(Toshiba)都在日本推出OLED电视,让OLED显示器话题,从中小型面板延伸到大型面板。
据国外媒体报道,三星电子(Samsung Electronics)将从LG集团(LG Group)采购液晶显示面板,这是两家长期竞争以来,首次成为合作伙伴关系。
三星关闭L6五代线影响最大为Apple,虽然Apple的第二供货商夏普可望取代三星位置,但市场传出夏普在IGZOoxide生产良率无法符合Apple预期,以及接下来的成本降价计划,Apple将像其他面板厂征询能否生产Retina分辨率面板...
根据群智咨询(Sigmaintell)调查数据显示, 2017年上半年由于中国、北美、欧洲地区TV需求转淡,全球出货量同比下降了6%,出货规模为1亿69万台(100.69M)。
据韩媒 The Investor 报道,苹果最近为刚挠印制电路板(RFPCB)购入了昂贵的生产设备,该部件是尚未发布的 OLED iPhone 新机的关键组件,可将芯片、显示屏以及相机等部件连接起来。
为了实现2017年的出货目标,电视制造商的面板需求预计将在第三季回升…
上周,家电圈内掀起了一场品牌控制权争夺战。交战双方,是曾经的日系品牌夏普和中国家电品牌海信。交战原因,是夏普欲收回海信在美洲地区...
据笔者从群智咨询(Sigmaintell)网站上了解到,其日前发布的6月全球IT面板价格风向标中表明,笔记本显示器面板价格水位处于高位,为减少整机厂成本压力,缓解库存风险,二季度面板厂持续对低端和高端面板价格进行调节。
近来,柔性AMOLED面板受到的关注越来越多。自三星推出Galaxy S edge系列智能手机以来,柔性AMOLED面板出货量迅速增长。现阶段,大多数柔性AMOLED显示产品都并非可反复弯折
当下,显示屏已经成了视觉的延伸。不仅手机越来越让人放不下,电子书、电脑、电视、橱窗显示器、广告牌等也随时准备“霸占”人们的视线。一定程度上,“互联
萨德系统最快在4月即可布署完成,最慢在今年底之前开始服役,届时政府可能展开进一步行动。专家警告,易取代的消费产品如钢铁、石化、手机、汽车与零组件等,可能是中国官方下个锁定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