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毫米波通信与量子计算技术加速突破的今天,射频器件的测量精度已从“工程需求”跃升为“物理定律验证”的基础。IEEE P370标准委员会联合是德科技、NIST等机构,通过构建从50GHz夹具设计到跨平台数据一致性的完整技术体系,正在重塑射频测量的可信度边界。
矢量网络分析仪(VNA)作为射频测试的“黄金标准”,正经历着从传统硬件主导到AI深度融合的范式变革。深度学习技术通过重构误差修正、动态校准与缺陷识别等核心环节,将VNA的测试精度提升至亚微秒级,同时将自动化测试效率提升300%以上,重新定义了射频测试的效率与精度边界。
在6G通信、量子计算和卫星互联网等前沿领域,射频信号的频率已突破110GHz,信号调制带宽超过10GHz,这对测试仪器的动态范围、相位精度和时域分辨率提出了严苛要求。矢量网络分析仪(VNA)作为射频测试的核心工具,通过时域-频域联合分析技术与误差补偿策略的突破,正在重新定义高频测量的精度边界。
矢量网络分析仪(VNA)作为射频与微波领域的核心测试设备,其测量精度直接决定了通信系统、雷达组件及半导体器件的性能边界。本文以S参数测量为核心,结合12项误差模型的全链路拆解,揭示VNA如何通过信号激励、误差补偿与矢量合成,实现亚纳秒级相位精度与120dB动态范围的突破。
随着5G向6G的演进,毫米波频段因其大带宽、低时延特性成为关键技术载体。然而,毫米波信号的高路径损耗、易受环境干扰等特性,对射频前端(RFFE)的测试精度与效率提出了严苛要求。矢量网络分析仪(VNA)作为射频测试的核心工具,其高动态范围、宽频带覆盖及多端口扩展能力,成为毫米波滤波器、天线阵列等核心器件测试的“黄金标准”。本文将结合实际测试场景,解析VNA在毫米波射频前端测试中的关键实践。
共模电流与差模电流的本质区别,在理解共模电感的作用前,需明确两种电流模式的定义:共模电流:指在两条信号线上以相同方向、相同幅度流动的干扰电流。
电子系统中的噪声有多种形式。无论是从外部来源接收到的,还是在PCB布局的不同区域之间传递,噪声都可以通过两种方法无意中接收:寄生电容和寄生电感。
传感器是智能冰箱的“感知器官”,它能够实时监测冰箱内部的温度、湿度和食物状态,确保食物始终处于最佳储存环境。
车规级传感器的电磁兼容性(EMC)成为保障行车安全与系统可靠性的核心指标。CISPR 25标准作为全球汽车行业公认的EMC测试规范,对传感器的辐射发射与抗扰度提出了严苛要求。本文从标准解读、测试方法、工程实践三个维度,系统阐述车规级传感器在CISPR 25框架下的EMC验证体系。
在5G通信技术中,大规模多输入多输出(MIMO)技术是提升频谱效率、扩大网络容量和改善用户体验的核心手段。作为大规模MIMO的典型配置,32T32R(32发射天线×32接收天线)阵列通过波束成形技术实现信号的定向传输,结合智能用户调度算法优化资源分配,成为5G基站性能验证的关键环节。本文将从技术原理、测试方法及实际挑战三个维度,系统阐述32T32R天线阵列的波束成形与用户调度算法验证流程。
模拟数据(Analog Data)是由传感器采集得到的连续变化的值,例如温度、压力,以及目前在电话、无线电和电视广播中的声音和图像。
电容是电路元件中的一种基本无源器件,其主要功能是储存电能并在电路中起着滤波、耦合、谐振、储能等多种作用。
电路设计中,耦合方式的选择直接影响信号保真度与系统稳定性。AC耦合与DC耦合看似仅是电容的“有无”之别,实则涉及信号频率、直流偏置、动态范围等多维度的技术权衡。本文将从信号特性出发,解析两种耦合方式的适用场景,为工程师提供可量化的决策框架。
高速数字电路向56Gbps PAM4、112Gbps NRZ等超高速率演进,电磁兼容性(EMC)问题已从辅助设计环节跃升为决定产品成败的核心要素。传统“设计-测试-整改”的串行模式因周期长、成本高,难以满足AI服务器、800G光模块等高端产品的开发需求。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原理图-PCB-测试验证”的全流程闭环控制方法,通过电磁仿真前置、信号-电源协同优化、动态阻抗补偿等技术创新,实现EMC问题从被动整改到主动预防的范式转变。
在传统滤波器设计中,工程师通常基于目标频段的衰减需求选择元件参数,通过正向计算确定滤波器拓扑与数值。然而,面对复杂电磁环境中的多源干扰、非线性耦合及空间辐射问题,正向设计往往难以精准匹配实际场景。此时,采用反向思维——以干扰源定位与耦合路径分析为起点,通过近场探头扫描获取干扰特征,再针对性设计滤波器,可显著提升设计效率与抑制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