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很酷”的电子医疗人们首先会想起日益普及的穿戴健康产品,比如“iWatch”。或者就是传统的生物医学工程技术,象人工器官、生物医学信号处理、医学成像等。这些现代医疗技术对人类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康复等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改变了人类生命的轨迹。但今天笔者要介绍的是医药和微电子技术擦出火花的一些“很酷”电子医疗发明。
目前,仅有极少量机器能够作为独立的智慧形式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更多的智能产品只具备某一种拟人化特性。这类产品与人体的结合往往更加紧密,对相应器官的功能有着很好的补充或者加强。由此看来,人类与智能硬件之间还存在着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这些与人体紧密结合的产品按照功能可以划分为以下三类。
据英国媒体报道,东京大学研究小组研发出了一种轻型传感器。只需将传感器置于人体皮肤之上,就可以监测人体体温的微小变化并且及时做出反应。该温度传感器不仅能应用于婴儿还能够应用于处于重症监护的易感患者。
验血能测出人的寿命?澳大利亚与芬兰科学家认为这并不是没有可能。据澳洲网报道,近期,两国科学家在一项联合研究中发现,血液中某些常见蛋白含量较高的人较他人更容易死于严重感染,且一个人是否会死于严重感染的几率最早可提前14年预测。这意味着,只要通过一次简单的血液测试,一个人死于诸如败血症或肝炎等严重感染型疾病的几率便可以提前得知。
三星半导体部门近日宣布开发出了一款专为可穿戴设备设计的芯片,这款Bio处理器采用了嵌入式设计(就像Apple Watch所使用的处理器一样),包括了心电图阅读器、应用处理器以及蓝牙模块。三星特别强调了心电图监控功能,表示这款传感器不仅可以监控一个人的健康状况,同时还可以获取心跳信息作为身份识别验证工具,用来给个人信息加密上锁。
意法半导体(STMicroelectronics,简称ST)拥有性能强大的STM32微控制器,可保证HTEC穿戴式心电图记录仪(ECG recorder, electrocardiogram recorder)能够长时间持续运行,远程监测心脏健康状况。
为监察血糖水平,糖尿病人常常要“扎手指”取血样检测,惟病人却会因而感到痛楚及不愉快。据香港媒体报道,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物理学系成功研发极灵敏的晶体管生物传感器,能针对性地反映唾液中的糖分水平,声称只须小量唾液即可反映其中的糖分水平,更属全球首项同类成功研究。他表示,研发过程中面对不少挑战,包括现时技术还未具有足够灵敏度实现对人体唾液中微量葡萄糖含量的测量,“人体唾液中的葡萄糖溶度很低,仅为血液中溶度的1%至10%。”
你可知道特定时间特定身体状况下,多少血流淌、贯穿于静脉、动脉或毛细血管?通常,这些数值只能在静止状态下监测。现在,美国工程院院士、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UIUC)材料工程系教授John Rogers带领团队研发出一种新型可穿戴设备,能够在正常活动状态下实时测量血液流量等数据。
如果能有一种方法,在家门口就能轻松完成看病的流程,既不用找车位、排长队、等专家、挤公交,该有多好。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传统的就医模式正在悄悄发生着改变,而远程医疗就能使之变为现实。
很长时间以来,进口医疗器械都垄断着中国中高端市场,国产品牌因“产品低端、技术落后,创新不足”备受冷落。这种情况还将持续多久?
Analog Devices, Inc.,近日推出业界最鲁棒的数字隔离器系列,是具备信号可靠性、安全性和性能的最佳组合。 新型隔离器基于ADI公司的 i Coupler专利数字隔离技术。对于工作在高噪声、恶劣、无法预测的医疗保健和工业环境下的应用,新型隔离器可确保系统安全运行。
近日,美国亚特兰大举办的BioCAS 2015大会上,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EPFL)的科学家们展示了一款独特的3D打印医疗装置,该装置能够实时监测人们血液关键指标的水平。这是一款微型化的微流控装置,使用了一系列的生物传感器,可能还没有一包口香糖大,但是却能够让医疗专家随时查看病人血糖、乳酸和其他血液中的物质含量。
四川一家公司近日在成都宣布,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3D生物打印血管项目获得重大突破,3D生物血管打印机成功问世。
曾经,大约也就是一年前,医院是移动医疗领域争夺最激烈的“战场”。那个时候,“占领”足够多的医院几乎是各种移动公司的唯一宗旨。
中美研究人员近日在新一期美国杂志上报告说,一种叫受激拉曼散射显微镜的新型成像技术可快速、精准探测脑瘤组织,从而帮助外科医生更加安全、有效地实施切除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