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7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微软高级产品经理格雷格·沙利文(GregSullivan)在巴塞罗那举行的移动世界大会的会场外接受路透社采访时称,随着微软移动平台应用的增长,微软计划向高通以外的其它芯片组供应商开放其移动平台。他说,增加对新硬件的支持绝对是我们的战略的一部分。微软上个星期与诺基亚签署了一项在诺基亚智能手机中应用WindowsPhone软件的协议。第一款诺基亚WindowsPhone预计最早在今年年底推出。一些主要智能手机厂商已经推出了WindowsPhone手机。但是,微软在去年第四季度仅占智能手机市场份额的2%。诺基亚的智能手机市场份额是大约30%。高通较小的竞争对手ST-Ericsson(意法半导体和爱立信的合资企业)对路透社称,它将把重点放在微软的平台上以便提供这种芯片,并且在诺基亚开始提高新的WindowsPhone手机的时候做好准备。
2010年,集成电路产业有着过山车般的表现,大跌之后大涨,创造了难以置信的30%的增长。而这一年,展讯给力,Foundry扬眉吐气,打赢“武汉保卫战”;而同时ABS-S成浮云,多家中国公司被外资并购。我们共同见证着——喜悦与遗憾;幸福与骄傲;忧心与憧憬 淡定之后,在众多对中国集成电行业有着重大影响的事件中,“做了一个艰难的决定”,选出2010年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十大新闻。(前六个以时间为序,后四个具备总结意义) 1:国家意志延续, “909”工程升级改造——华力微电子起航 1月19日,“909”工程升级改造——华力微电子建设12英寸集成电路芯片生产线项目启动仪式在上海举行。华力微电子将建成第一条国资控股、主要面向国内市场、90-65-45纳米技术等级、月产3.5万片的12英寸集成电路芯片生产线。项目投资总额人民币145亿元。 点评:华力微电子的起航标志着国家对集成电路产业尤其是制造业的高度重视,承载着中央和上海对集成电路制造业的殷切期望,华力微电子将成为国家在十二五期间最重要的一个集成电路项目。虽然面临着种种挑战,但是华力微电子具备高度战斗力的管理团队还是让我们相信:只要坚持下去,华力会给力。 2:资本市场活跃,集成电路企业纷纷上市 2月11日,珠海欧比特公司成为第一家在创业板上市的集成电路公司。这也拉开了国内集成电路企业上市的大幕:国民技术,国腾电子,福星晓程,东光微电子,湖北台基,君正集成电路也纷纷紧随其后。国民技术更以其在多个产品的精准定位和战略布局,成为创业板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第一股。同时锐迪科和新进半导体也成功在Nasdaq上市。 点评:这是有史以来中国集成电路行业上市家数最多的一年,标志着中国集成电路产业进入资本整合期。但虚火的资本市场,也影响了部分企业的心态:不再踏踏实实做事,追求业绩,而是整天想着怎样能够迅速跻身“资本圈”。“莫为浮云遮望眼”,中国的企业大多还是很弱小,还是要老老实实做把业绩做好。“高筑墙,缓称王”。 3:整合加剧 多家国内公司被外资收购 7月22日,Atheros收购上海普然;10月15日,德州仪器收购成芯;同时联发科并购苏州傲视通;豪威科技收购上海捷顶。随着IC(Integrated Circuit)变为In China,中国市场越来越重要,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外国公司通过并购直接进入中国,实现从设计到销售,全方位进军中国市场。 点评:在整合中比较遗憾的是中国公司往往是被整合者,而更应该通过整合做大做强的中国公司却很少“内内联合”。而在中国公司选择出售时,何时不再“传外不传内”,也成为业内所期待。而2011年初晶源电子收购同方微电子;华大可能并购北京华虹集成电路或许会揭开国内企业整合合作的大幕, 4:引领代替跟随,展讯研发成功全球首款40nm技术TD-SCDMA多模通信芯片 10月,展讯成功研发出40nm TD基带芯片。这是全球第一款40nm的TD芯片。标志展讯的研发能力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的水平,这也是我国集成电路行业和电子信息产业一个重要的技术突破;同时去年1月福州瑞芯成功大规模商业化国内第一款65nm芯片;9月14日新岸线发布全球第一款基于ARM 9双核40纳米2.0G处理器,全球最高主频2.0GHz ARM处理器。 点评:引领代替追随,这对展讯是一小步,但对中国集成电路行业却是一大步。一直以来,国内的集成电路设计企业在技术和市场上都是采用跟随战术,研发技术与国际竞争对手差3-5代。这是第一次中国的集成电路设计企业在某个产品上走在了全球的前列。同时去年国内进入65nm,45nm研发的公司已经超过20家。十年磨一剑,中国的集成电路行业终于可以和国际竞争对手进入同台同步竞争。 5: 中芯国际注资武汉新芯,打赢武汉保卫战 10月29日中芯国际和武汉市政府签订合作协议,武汉和中芯国际将通过现金注资的方式,对武汉新芯实施合资经营:新芯正式成为中芯国际武汉厂。中国集成电路行业打赢“武汉保卫战”。 点评:这不仅仅是中芯国际和武汉政府的胜利,更是整个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胜利:既为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尤其是存储器产业发展保留了一个重要的平台,还体现了所有中国集成电路人在关键时刻献言献策,群策群力,积极发展高科技的决心和信心。同时对外资收购中国集成电路企业也要辩证来看:对收购一般的行业和企业,对中国公司提高研发能力,管理能力和参与全球竞争是有益的,也是应该支持的;同时对重要龙头企业和重要科技发展平台还是应该坚持自主可控,以我为主。而同时2011年初出台的《关于建立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安全审查制度的通知》也呼应了这个重要性。 6:新时代如何发展“中国芯”,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召开“中国芯”研讨会 11月18日,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召集国内业界精英,超过50多家设计,制造,封装,设备和材料龙头企业的CEO,数十位各部委领导,以及多位行业内院士和专家在北京参加“中国芯”研讨会,共商如何在十二五把集成电路上升到更高的战略层次,如何实现中国集成电路在新时代的跨越式发展。 点评:这次群英会的召开,为如何在更高层次上,在新时协同发展集成电路产业提出了很好的方向和建议。而在2011年出台的“四号文”(新十八号文)里面可以看到“中国芯”研讨会的一些政策影子。 7:让业绩飞,展讯成为大陆第一家过3亿美金的设计公司,带领中国集成电路产业进入全球竞争新时代 毫无疑问,展讯是牛年最牛的中国集成电路公司,3.43亿美金的销售额使展讯成为大陆第一家过3亿美金的芯片设计公司。而中国集成电路设计行业销售额也从2009年的41.7亿美金增加到2010年的50.6亿美金,增幅达到21.3%。 点评:与展讯业绩突飞猛进相比,中国的集成电路行业再2010年开始了两极分化:大者恒大,马太效应开始显现。随着向先进工艺的加速过度和以主芯片为核心的高集成高整合竞争开始,寡头竞争在数字集成电路行业已经形成。大多数中小公司将会逐渐被淘汰,而以展讯,海思,RDA,澜起,格科等具备资金和技术平台的公司;国民技术,欧比特,福州瑞芯,安凯微电子,君正集成电路和博通集成电路等具备资金和市场平台的公司将会在寡头竞争中确立先发和平台优势,而未来中小公司将会加入到整合的大潮中。 8:抓住难得机遇,中国Foundry产业创新高 2010年中国Foundry公司抓住历史机遇,表现纷纷创新高:中芯国际2010年收入15.5亿美金,华虹NEC收入3.7亿美金,宏力收入2.5亿美金。均是公司成立来的新高(以美元计算)。并且中芯国际实现了2004年以来第一次全年赢利,宏力则是公司有史以来第一次全年赢利;而华虹NEC更是在特色工艺上取得丰收成果,在嵌入式存储器,分立器件和锗硅等特色工艺上也成为全球领先的代工供应商。 点评:人无近虑,必有远忧。虽然中国代工公司去年取得丰收,但是残酷的行业规律和激烈的市场竞争,导致中国的Foundry产业依然面临内外交加的挑战:对内,如何在国际产业的国际竞争中,打造一批精干的,规范化管理的,具备国际视野的团队还是重中之重;对外,在这个比拼砸钱的行业,国外竞争对手纷纷增加投资,巨额资本支出让国内公司汗颜。这一内一外的压力仍然是压在国内Foundry产业的两座大山。 9:中国存储器产业实现零的突破:兆易创新Flash产品出货超过1亿颗,山东华芯在DRAM领域取得重大发展。 随着中国公司在数字和模拟领域的先后突破,存储器成了中国集成电路行业最后的荒地。但在2010年随着北京兆易创新Flash出货超过1亿颗,标志着中国集成电路在这存储领域也有了重大的进展。同时2010年山东华芯在DRAM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点评:Flash还是DRAM?IDM还是Fabless这是个问题。或许现在还不是给出答案的最佳时机,但是机遇只会垂青有准备的人,无论发展何种技术,采用哪种模式,中国的公司必须先做好准备,增强积累,等待合适的时机再选择合适的技术,合适的模式,来发展中国自己的存储器产业。 10:坚持市场导向,福州瑞芯进军智能机和平板电脑市场,引领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公司突破市场短板。 在复读机,MP4,智能手机多个市场取得成功,又精准布局平板电脑市场的屡战屡胜也让瑞芯成为中国“最会做市场的公司”;同时国民技术不走寻常路,专注高端安全和移动支付等也标志着中国集成电路行业不再总是涛声依旧的3C;而安凯微电子和君正集成电路在教育电子等多个细分市场的耕耘和成功,标志着芯片的“红海”里面还有“蓝海”;而中天联科,博通集成电路,澜起科技和芯原微电子等纷纷进入三星,AT&T,HP,Google和微软等国际巨头,则可以说是小公司也有大智慧。 点评:计划经济和制造为主导致中国企业多年来在市场选择和定位上举步维艰,多以做Pin-Pin产品为主。然而2010年如此多公司遍地开花,不再局限于传统的3C领域,也预示着中国企业在市场方面的突破。找市长,更要找市场。取得市场突破的中国集成电路行业在新时代更会百花齐放,走向新的辉煌。
市场研究机构iSuppli的最新调查报告显示,全球半导体供应商库存水位在2010年第四季升高到两年半以来的最高点,而如果今年芯片产业成长动力不足,此趋势恐怕会带来麻烦。根据iSuppli的调查,全球半导体供应商在2010年第四季末的库存天数(daysofinventory,DOI)来到83.6天,较上一季的78.1天增加了5.5天、幅度达7%;iSuppli原本预测,2010年第四季的半导体库存天数增加幅度为2.5天。这也是自2008年第二季以来的最高水平──正值上一轮半导体景气衰退期发生之前,当时库存天数为84天。“无论从哪一种标准来衡量,目前的半导体库存水位都算是高,这显示了尽管半导体供应商非常努力地想控制库存水平,要达成目标仍有其困难度。”iSuppli半导体市场分析师SharonStiefel表示,2010年半导体库存大幅增加的情形与预期相违:“如果半导体产业的2011年成长表现又未能达到预测水平,此状况将成隐忧。”iSuppli目前预测,2011年半导体市场营收将较2010年成长5.6%,该机构表示,如果实际情况与此预测相符,目前的半导体库存水平应该还是可以获得控制。但iSuppli也警告,如果芯片产业成长表现不如预期,偏高的库存水位趋势可能导致市场供过于求,并使芯片价格下滑速度高于正常情况,让半导体市场的成长趋缓/衰退规模扩大、时间拉长。而iSuppli也指出,包括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热门应用领域,持续为半导体市场带来强劲的成长动力;其它较不显著的领域如汽车与工业市场,亦可望刺激芯片销售。
据欧洲太阳能产业协会(EuropeanPhotoVoltaicIndustryAssociation;EPIA)统计,2010年全球太阳能装置量新增160亿瓦(16GWp),较2009年的72亿瓦新增装置量成长1倍余。德国、意大利因太阳能收购电价(Feed-In-Tariff;FIT)补助政策,毋庸置疑为产业成长主要推手。2010年因金融危机与太阳能面板价格走跌,加上意大利、德国等国祭出补助政策,全球太阳能装置量劲扬。全球太阳能装置量于2010年累计上探400亿瓦,较2009年的230亿瓦成长70%左右。EPIA经济学者GaetanMasson指出,政府补助政策然为产业成长主要动力,太阳能装置持续成长的地区皆赖相关政策推动。2010年新增太阳能装置仍以欧洲为主要地区,近达130亿瓦,其中尤以德国与意大利表现抢眼,分达70亿瓦与30亿瓦。欧洲以外地区,则以日本为大,新增装置量约达10亿瓦,美国地区装置量则约莫为8亿瓦,大陆则为4亿瓦左右。太阳能面板价格于2010年底,每瓦价格已跌至1.8美元。与2007年每瓦价格3.7美元相较,跌幅达5成左右。分析师认为,洁净能源发展太阳能市场表现已较风力发电市场良好。受法规补助未明、项目融资困难等因素拖累,风力发电市场规模2010年萎缩,为近20年来首见。
立碁电子布局LED与太阳能2大绿能明星产业,旗下子公司立碁光能与日本WestHoldings成立合资公司「LigitekJapan」,接获新台币10亿元大单开始出货,挹注立碁集团2011年1月合并营收达到1.99亿元,年增率达到116%,其中立碁光能营收贡献约1亿元,市场预期,立碁光能2011年营收可望达到新台币15亿~20亿元。立碁集团母公司LED封装业务营收约7,321万元,较2010年12月的6,100万元,成长近2成,年增0.39%,不过在母凭子贵的带动下,立碁表示,集团1月合并营收达1.99亿元,年增率达116.12%,创下历史新高纪录。立碁于2007年将太阳能事业部分割为立碁光能,资本额约2.1亿元,由立碁持股达78%,立碁光能过去曾因受到太阳能产业景气波动冲击,导致备料跌价损失,2010年10月1日立碁光能与日本WestHoldings在日本设立从事太阳能发电系统公司,产品包含太阳能模组、电力调节装置等,日本公司资本额暂订为3,000万日圆,由WestHoldings持股80%,立碁光能持股20%。由于立碁光能与WestHoldings合资公司后,获WestHoldings下单约达10亿元规模,立碁光能的太阳能模组将透过「LigitekJapan」认证,出货给West集团旗下的营建公司,?瓣w正式出货,预估2010年平均每月可安装1,000户,未来可将抢攻日本家庭安装太阳能的庞大商机,而立碁也会透过West集团资源,将LED照明带入日本市场。立碁光能2010年第4季登录兴柜交易,上半年营收约9,500万元,营业与税后净损皆为600万元,每股税后净损0.29元,虽然上半年仍处亏损,但从下半年起,受惠于海外订单出货挹注下,推估可望由亏转盈,据市场估计,2011年起,除了2月外,立碁光能单月营收可望超越1亿元大关,推算全年营收可望上看15亿~20亿元,并可望在2011年下半申?W柜。立碁表示,LED市场在1月相对持平,2月受到工作天数少,业绩成长动能有限,3月已看到需求明显成长,据估计,立碁2010年LEDTV背光封装产品营收占母公司比重约2成,2011年估计将可达到3成比重。
近日,韩国知识经济部长官崔景焕指出,在产业融合化的大背景下,IT产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系统半导体和软件是IT产业发展的重点。如今韩国认识到要想保持汽车、手机等重点产业的未来竞争力,就必须提升系统集成半导体和软件的竞争力。系统半导体和软件不仅能够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还能推动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共同成长。崔景焕表示,2011年韩国整个半导体行业的出口有望比去年增加3.5%,达到525亿美元。存储半导体受到价格回落因素的影响,出口可能会下降9.3%。但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市场需求增长的背景下,系统集成半导体2011年的出口额将有望增长18.7%,达到191亿美元。另外,2011年韩国半导体设备投资也将增长4.5%,达到124亿美元。其中,系统集成半导体设备投资的增长率有望达到96.8%,至21亿美元。韩国知识经济部还发布了2011年重点促进政策:①核心技术的战略研发根据“未来产业领先技术研发项目(2011年投资191亿韩元,2013年总投资700亿韩元)”,到今年4月底将推出促进4G移动通信芯片、AP、RFIC等核心零部件研发的计划。根据“系统集成半导体商用技术研发计划(2011年投资150亿韩元,到2015年总投资1138亿韩元)”,今年将进行汽车(刹车控制芯片、车距控制芯片、发动机控制芯片等)、D-TV等新一代重点产品的核心芯片研发。2月中旬将进行需求调查(由产业技术评价管理院负责),5月将进行规划,7月将确定研发任务和项目负责人,以此推进核心芯片的研发。②支持培养创新芯片设计人才由韩国ETRI主管,首尔大学、高丽大学、汉阳大学、广元大学、成均馆大学和KAIST等共同推出了融·复合研修课程。另外还指定ITRC为媒体系统集成半导体的研究中心,主要促进高级设计人才的培养。通过“电子信息装置自主研发技术项目(2011年新增投资24亿韩元)”,培养手机、智能家电、汽车、生物等IT融合领域的高级人才。③促进企业间关系的良性循环发展半导体基金2011年计划将在下半年增加900亿韩元。为改善韩国国内无晶圆厂公司(半导体集成电路行业中无生产线设计公司的简称)与生产商之间的关系,将推动三星电子、海力士和东部高科等三大半导体生产商与中小无晶圆厂公司或政府项目参与的企业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为促进现代汽车、三星电子等需求较大企业与无晶圆厂公司之间关系的良性循环发展,将召开需求企业、研发企业及知识经济部领导层参与的洽谈会。④培养系统集成半导体领军企业以及组建半导体产业园针对具有创业潜力或者处于创业初期的企业,通过提供从研究开发到打开销路的支持,到2015年培养出10家明星无晶圆厂公司。计划今年内将首先对3~4家公司提供支持。
北京时间2月18日消息,根据国外媒体报道,芯片制造商英特尔表示,由于诺基亚选择专注于微软的WindowsPhone操作系统,他们将为MeeGo移动操作系统寻找新的合作伙伴。英特尔CEO保罗-欧德宁(Paul-Otellini)今日在伦敦表示,诺基亚选择微软操作系统而不是谷歌的Android,同时把MeeGo晾在一边是一个经济决定。他说,“如果是我,我不会做出埃洛普做出的决定,我要是他的话,或许就选择Android了。MeeGo可能是最佳的战略了,但是埃洛普说支付不起”。欧德宁表示,诺基亚使用Windows操作系统难以做到差异化,“要是使用Android本不会这么难,而要是使用MeeGo则会完全做到差异化”。他进一步指出,“我们会找到其他伙伴的。运营商依然希望有第三个生态圈的出现,运营商同时还希望得到一个开放的生态圈,这就是推动我们的东西”。MeeGo是去年在综合了诺基亚和英特尔基于Linux的Maemo和Moblin平台上开发的。
全球光伏产业正在走向调整。在中国和美国的大型太阳能电池组件制造商争夺欧洲市场主导地位的同时,规模较小的制造商则遭受到价格暴跌和补贴减少的打击。总部位于巴黎的国际能源机构(IEA)上调了对太阳能电力需求的预期,令上周在意大利光伏峰会及维罗纳光伏展会上发言的行业高管们倍感鼓舞。但高管们同时警告称,在去年西班牙市场崩盘之后,发展迅速的意大利市场有形成泡沫的危险。中国尚德电力(SuntechPower)欧洲业务主管戴维•霍格(DavidHogg)表示:“业内将出现更多的整合,只剩下少数超大型制造商。”尚德计划今年把产出从去年的700兆瓦提高到1250兆瓦。该公司还在开发新一代高效冥王星(Pluto)电池板。霍格强调了规模经济的重要性:“随着行业走向成熟,只有成本基础较低的公司能够生存。”过去18个月,太阳能电池组件价格暴跌约50%,致使一些公司处境岌岌可危。德国的情况尤其如此。今年3月,安东•米尔纳(AntonMilner)辞去了德国Q-Cells公司首席执行官一职。此前,公司2009年出现了他称之为“非常负面”的业绩。Q-Cells曾是全球最大的太阳能电池制造商。FirstSolar公司副总裁卡伦巴赫(TKKallenbach)表示,光伏行业当前的状况与汽车业历史上的周期性整合类似。这家总部位于美国亚利桑那州的公司声称自己是全球最大的太阳能薄膜组件制造商。他向英国《金融时报》表示:“规模很重要。拥有在全球名列前茅的吉瓦级产能,是有价值的。”在被问及FirstSolar是否正准备收购其它公司时,卡伦巴赫答道:“我们关注着行业动态,日后会有结果。目前而言,我们并没有着手收购某家具体的公司。”意大利国家电力公司(Enel)可再生能源部副总裁英格马•威尔海姆(IngmarWilhelm)表示,这家意大利公用事业公司无意参与预期的整合过程。Enel与日本夏普(Sharp)及意法合资企业意法半导体(STMicroelectronics)共同在西西里投资了一家工厂,利用最新的三接合点薄膜技术生产电池组件。高管们谈到了去年太阳能电池组件市场的“痛苦”与“动荡”,并强调政府(尤其是意大利政府)在优惠上网电价方面做出可持续的长期决策十分重要。优惠上网电价是为太阳能发电支付的补贴,随着太阳能行业逐步实现“入网平等”(gridparity,即太阳发电成本下降至与传统发电成本相当),其价格相较其它发电模式将具有竞争优势。卡伦巴赫表示,总体来说,今年可能出现的危险是供应不足,而不是产能过剩。“全球市场正在逐步复苏,”他说道。在尚德和英利绿色能源(YingliGreenEnergy)等中国公司进军欧洲市场的同时,外资企业对于中国市场开放速度之慢颇感沮丧。英利绿色能源欧洲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斯图尔特•布兰尼根(StuartBrannigan)称,中国政府平均每月在可再生能源开发方面的投入为90亿美元,并正在研究确定优惠上网电价。“两三年内,中国将成为一个大得多得多的市场。现在这个市场还处于襁褓之中,”他表示,并强调中国希望向外资企业学习。但FirstSolar表示,它认为中国政府要到明年才能就优惠上网电价做出决定。当被问及中国是否在公平竞争时,卡伦巴赫称FirstSolar正努力鼓励中国开放市场,但就目前而言,中国采取的是特许权投标的方式——由各家公司报出自己能够接受的太阳能发电电价。他指出,中国风电行业也曾采取类似程序,但该行业并没有向外资供应商开放。
根据市场研究公司IHSiSuppli的最新数据显示,全球半导体芯片库存在2010年的四季度达到了两年半来的最高点;分析师认为如果今年芯片工业增长失去动力,这种状况可能会对该行业的发展造成困难。根据该公司的数据显示,截止到2010年第四季度半导体厂商的库存已经达到了83.6的库存天数。与2010年第三季度的78.1天相比上升了5.5天。2008年二季度的库存量达到了84天,不久之后半导体行业就跌入了低迷期。HIS半导体情报分析师沙龙施蒂费尔表示,目前的库存水平无论以任何标准来说都已经比较高。他表示,在去年四季度的半导体库存的急剧增加非常出乎预料2011年如果半导体行业的增长达不到预期要求,这种库存的膨胀趋势可能会造成困难。IHSiSuppli预测库存天数在今年四季度可能会下降2.5天;不过该预测是在假设半导体厂商收入与2010年相比比增长5.6%的基础上做出的。如果该预测结果能够实现,那么当前的库存水平应该在可控范围之内。但是该公司警告,如果芯片市场增长低于预期水平,高库存量能导致市场过度供应。这将推动芯片价格更加快速的下降。进而可能扩大半导体市场的范围和延长低迷期。IHSiSuppli表示,热门领域像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将继续强劲推动半导体市场的发展。其他的领域像汽车和工业市场也会产生很强的推动作用。
EnergyTrend消息,业内透露,英特尔(Intel)分割出去独立的太阳能电池供应商SpectraWatt已停止营运,位于纽约州HopewellJunction的工厂也已停工。NewBusinessInitiatives将停工的原因归咎于景况不佳的太阳能市场。2008年,英特尔宣布将旗下新事业计划(NewBusinessInitiatives)部门中的太阳能业务独立出去,成立一家名为SpectraWatt的新公司;英特尔的投资部门IntelCapital还发起一轮募资,为这家新公司筹得5,000万美元的资金。2009年,SpectraWatt将总部由纽奥良迁移至纽约州,并在HopewellJunction的HudsonValley研发园区兴建该公司首座工厂。2010年5月,SpectraWatt位于HopewellJunction的工厂正式开幕。6月,该公司还宣布取得了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的一笔研究经费。11月,SpectraWatt曾获纽约州达奇斯县经济发展公司(DutchessCountyEconomicDevelopmentCorporation,DCEDC)颁发的奖项,以位于纽约州的第一家太阳能厂接受表扬。
北京时间2月16日早间消息,英特尔CFO史塔西·史密斯(StacySmith)在高盛投资会议上表示,发达国家的经济复苏仍然“乏力”。史密斯说:“发达国家市场的宏观经济复苏依然乏力,我对此感到有些担忧。”他并未指明是哪些国家。英特尔上月预计,今年的销售额将比2010年增长10%。服务器、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芯片的需求将推动销售额的增长。史密斯还表示,英特尔今年将在平板电脑芯片市场中占据“极为稳固”的地位,并进军智能手机市场。史密斯称,英特尔最新的Medfield芯片的功耗与ARM芯片类似,计算速度却是后者的两倍。
有关MEMC与三星合作的传闻近日得到了证实,MECM(NYSE:WFR)将与三星精密化学(SamsungFineChemicals,简称SFC)共同组建一家合资公司为太阳能行业生产多晶硅。MEMC新加坡分公司与SFC签署了合作协议,前者将在韩国蔚山SFC化工厂附近修建一座10000吨级多晶硅生产厂,预计2013年正式投产。“此次合作表明SFC也踏入了快速增长的可再生能源市场,这将有效带动公司的长期发展,”SFC战略企划部的执行总监Hyun-minHong表示。MEMC也于近期宣布将扩大生产以满足客户对硅片的需求。MEMCSolarMaterials的总经理肯?汉纳(KenHannah)表示,“这项合作也会促进MEMC自身的发展,同时为我们向该地区的客户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提供了另一条渠道。”Jeffries的分析师杰西·皮切尔(JessePichel)在一份有关MEMC与SFC合作生产多晶硅的研究报告中预计新建工厂的总投资约为10亿美元。MEMC与三星将各出资25%,其余50%则向银行贷款。MEMC的直接投资在2.5亿美元左右。而SFC合作的兴趣则在于利用MEMC的经验及其独有的低成本技术来降低生产风险。
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在马来西亚马六甲市附近的一座工业园,建筑工人正忙着为台湾最大的平板制造商友达光电(AUOptronics)建造一座世界一流的工厂。2013年竣工后,它将成为世界上同类工厂中最大的一个。这座耗资13亿美元的工厂不会制造友达光电广为人知的电视屏幕或电脑显示器,而是将与美国SunPower公司合资生产用于发电的高效太阳能电池。亚洲科技企业正纷纷投资于太阳能产业,上述马来西亚工厂只是其中一例。这种新兴趣表明,大型科技集团相信,全球太阳能产业正处在经济突破的开端。现金充裕的韩国和台湾公司的进入,可能还会引发这个支离破碎的产业实现整合。全球最大代工芯片生产商台积电(TSMC)2009年收购了台湾最大太阳能电池制造商茂迪(Motech)20%的股份,如今正在台湾建设其首座太阳能电池厂。而韩国的三星(Samsung)去年表示,该公司计划在未来十年向太阳能电池产业投资60亿美元。世界最大代工电子产品制造商、台湾的鸿海(HonHai)也已表示,该公司正考虑投资太阳能电池产业。欧洲光伏产业协会(EuropeanPhotovoltaicIndustryAssociation)和绿色和平组织(Greenpeace)本月联合发布的一份报告称,到2015年,全球太阳能产业的年投资额可能会在目前340亿欧元(460亿美元)的基础上翻一番,达到700亿欧元。过去几年,太阳能产业增长迅猛,新装机容量翻了一番,从2009年的约7000兆瓦提高到了去年的1.5万兆瓦。按每兆瓦4美元的平均价格计算,市场规模接近600亿美元。但太阳能的商业可行性仍然有赖于作为最大太阳能市场的德国和意大利等国政府提供的补贴。分析人士和企业高管认为,太阳能的广泛应用只有在达到“电网平价”(gridparity)时才会出现,即太阳能发电成本降低到与传统发电方式相当的水平。友达光电太阳能事业群副总经理陈建斌(JamesChen)称,欧洲在三年内可以达到电网平价。他表示:“在这两三年中,产业(结构)仍会发生很多动态变化,不过之后市场就会更为成熟。如果我们等到那时候再进入市场就太晚了。”陈建斌指出,习惯于管理大规模生产活动和复杂供应链的大型科技制造企业的参与,可能会让成本以更快的速度下降。他说:“许多太阳能公司对于一些生产概念并不熟悉,比如如何提高产量,或降低成本的最佳方式,因为他们往往是致力于研发的初创企业。”三星负责太阳能业务的执行副总裁崔昌植(ChoiChangsik)称,除了技术以外,三星在“生产力、设备创新能力及差异化供应链管理”方面的实力将使三星具有一定的优势。和友达光电一样,台积电也想实现在这个新业务领域的纵向整合。台积电财务长何丽梅(LoraHo)称,台积电将在欧洲发展自己的客户群。她说:“我们在欧洲已有销售,已经准备好建立(客户)网络。”在这些新投资到来之际,由于政府削减补贴导致供过于求,太阳能产业预计将迎来艰苦的一年。摩根士丹利(MorganStanley)分析师苏尼尔?古普塔(SunilGupta)表示,他预计太阳能产业的发货量今年将出现有史以来的首次下降,降幅达到12%。其他多数分析师预计会出现缓慢增长,而不是实实在在的下降。瑞信(CreditSuisse)分析师DarrylCheng表示,从长远来看,太阳能产业的整合是不可避免的。他说:“随着市场规模逐渐变大,成功的企业将需要规模经济。在单打独斗的太阳能企业未来可能会面临更激烈的竞争环境。”但在太阳能产业去年实现盈利后,今年增长的放缓可能还不够严峻,不足以引发大规模的整合。
日本太阳能发电协会16日发表的统计数据显示,受政府恢复对住宅安装太阳能发电设备补助金制度等措施的刺激,2010年日本国内市场太阳能电池出货量达99.192万千瓦,连续两年环比增加一倍。有分析说,太阳能电池价格大幅下降也是日本国内市场太阳能电池出货量持续增加的原因之一。如功率1千瓦的太阳能电池模块售价从2009年的62万日元(1美元约合83.6日元)下降到2010年的50多万日元。统计显示,日本国内约80%的太阳能发电设备为住宅使用。2010年,住宅用太阳能电池出货量为80.347万千瓦,比上一年增加87.3%。另外,2010年日本出口国外市场的太阳能电池为114.5106万千瓦,是上年的1.6倍,其中近70%出口欧洲市场。
美国第一太阳能(FirstSolar)公司与印度莫泽贝尔清洁能源有限公司(MBCEL)2月14日联合宣布,第一太阳能将向莫泽贝尔提供先进的25兆瓦直流电薄膜太阳能模块,用于其太阳能发电项目,预计于2011年6月30日前交付。第一太阳能全球市场营销及产品管理执行副总裁TK·卡伦巴赫(TKKallenbach)先生表示:“印度拥有丰富的太阳能资源,独特的能源需求,以及致力于发展太阳能的决心。随着第一太阳能全球业务拓展到新兴市场,我们将抓住其中蕴藏的巨大发展机遇,与合作伙伴共同为印度发展清洁、经济、可持续的太阳能电力做贡献。”莫泽贝尔公司国际业务首席运营官拉力·杰恩(LalitJain)先生表示:“选择第一太阳能公司提供太阳能模块十分明智。莫泽贝尔清洁能源公司目前已在德国、意大利、美国、澳大利亚和印度开展太阳能项目,总容量超过300兆瓦。与第一太阳能公司的合作标志着双方正式建立了互惠互利的长期业务关系。”第一太阳能公司以先进的半导体技术制造太阳能模块并提供全方位的光伏系统解决方案。莫泽贝尔目前是印度最大的太阳能开发企业,在建太阳能发电项目覆盖印度多州,总容量约500兆瓦,2012年之前还将在欧洲开发总容量逾200兆瓦的太阳能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