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许多先进国家都正在规划下一代影响该国产业的科技,可是英国却是全球第一个国家由政府对外宣布,期望让无人驾驶车于2021年可以上路。
国内电力行业中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品牌电力展——上海国际电力设备及技术展览会近期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盛大举行,上海国际电力展(简称EP Shanghai)始于1986年,由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主办,是国内唯一获得UFI国际认证之专业电力展。
机器制造商启动新控制系统或系统整合商维修生产设备时,均会使用大量诊断工具。这些通常是被动工具,用于在调试或系统故障排除期间发现问题。然而一旦数字联机后,工业物联网(IIoT)则能用传感器、测量设备和视觉系统进行主动诊断。
恩智浦半导体NXP Semiconductors N.V.(纳斯达克代码:NXPI)近日宣布,将在2017年度AWS re:Invent大会上,通过在恩智浦Layerscape上运行的Amazon Web Services (AWS)服务,展示其微处理器(MPU)、微控制器(MCU)和应用处理器在多种物联网(IoT)和安全边缘处理应用中的运用。对安全边缘处理的支持可降低延迟和带宽需求,提高物联网解决方案的安全性。
Siemens 欲收购基于机器学习的对变化性可感知的设计和特征提取软件的领先供应商,强化对 Mentor IC 设计和验证技术的承诺,Siemens 将继续以数字化战略为基础,扩展其在北美和加拿大的软件业务。
播思通讯技术(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播思通讯”),应邀参加于中国广州召开的2017(第五届)中国移动全球合作伙伴大会。此次大会以“和创未来,智联万物”为主题,探讨万物互联时代的合作新机遇。作为中国移动的全球合作伙伴,播思通讯积极响应其移动物联网(NB-IoT)网络建设号召,将在会上展示基于NB-IoT和高通芯片的BoTree智能定位追踪器。
联发科技发布业界首款支持NB-IoT(窄带物联网) R14规格的双模物联网芯片(SoC)MT2621。该芯片支持NB-IoT及GSM/GPRS两种网络模式,具有优秀的低功耗和成本优势,将带来更加丰富的物联网应用,如健身追踪器等可穿戴设备、物联网安全设备、智能电表及各种工业应用。
联发科技今日发布业界首款支持NB-IoT(窄带物联网) R14规格的双模物联网芯片(SoC)MT2621。该芯片支持NB-IoT及GSM/GPRS两种网络模式,具有优秀的低功耗和成本优势,将带来更加丰富的物联网应用,如健身追踪器等可穿戴设备、物联网安全设备、智能电表及各种工业应用。
印度政府誓言将在未来数年打造百座“智慧城市”,虽然带动海外前进印度的投资热潮,但也引发部分人士批评该计划不切实际。
Gartner预测,到2022年,平均每个家庭中将有约500台智能互联设备。Wipro Limited 非洲保险业务负责人Jaqueline van Eeden表示这一预测为许多新创公司利用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 , IoT)趋势提供了机会。
我们正在经历一场世界性的争夺具有物联网能力的人才大战。
随着市场愈来愈多厂商推出智能喇叭,配合着不同类型连网装置降低售价的缘故,人们对于智能家居的概念与体验变得愈来愈清晰。根据研究机构Park Associates的调查发现,美国大约有三分之一宽带的家庭逐步体认到智能家居装置的用处与好处。
有人担心物联网引申新一轮资料外泄风暴,新增的设备并不是传统个人计算机或智能装置般具有一定防护功能,可能意味着为攻击者提供更多潜在切入点来入侵企业。很多这些设备都属于嵌入式系统范畴,该领域的专家担心,从嵌入式技术令人担忧的历史来看,这种技术可能给企业带来最严重的安全风险。
2017年11月23日,中国北京—All Programmable技术和器件的全球领先企业赛灵思公司(Xilinx, Inc.,(NASDAQ:XLNX))今天宣布推出一款单芯片Zynq®-7000 All Programmable SoC功能安全性解决方案,以帮助工业物联网边缘控制器、马达驱动、智能IO、智能传感器、网关、工业运输及电网等多种工业应用的客户缩短通过IEC 61508合规性认证所需的时间。
物联网是什么?是一张目前为止全球最大的网,它包罗万象,大到电信基站,小到智能手机,都可以用于计算、存储、数据分析……
很多企业已经主动拥抱信息技术,加速企业由生产型向服务型转化。
透过庞大数据数据的加以分析与比对,预测防范犯罪或意外的发生,更可能破解恐怖分子攻击的意图与目标地点等重要信息。
物联网(IoT)改善了人与万物的互动方式,Gartner研究预估,2017年全球的连网装置为84亿个,到2020年将达到204亿个。据RT Insights.com报导,物联网协助企业打造个人化体验,从物联网科技的发展来看,其对企业可产生五大贡献。
全球各地建设智慧城市的例子有很多,很显然,智慧城市的可能性是无穷无尽的。然而,成功的机会取决于多个重要因素,包括支持物联网的互联以及云端基础设施。
另一方面,说到要能完整实现万物互联的感念,汽车似乎更具说服力。的确,在汽车领域中,人、物、数据和程序除了可以在自己的生态系统中互动,还能通过网络和其他汽车甚至外部云端进行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