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 射频小馆


现在市面上用的比较多的是双平衡混频器(Double Balanced Mixer)。本回答将主要参考NCSU的Ricketts教授的课程讲义介绍其原理。

混频器是一种能对电压(电流)做乘法的器件。虽然在数学上可以将其视为乘法器,但在现实世界中,并不存在直接对信号进行“乘法”的电路元件。在信号处理系统中,我们通常将混频器作为一个线性元件来处理。有趣的是,混频器本质上是利用非线性元件实现乘法功能的,而该非线性元件的泰勒级数中通常包含一个二阶项。

在上变频混频器中,输入信号通常是本地振荡器(LO,local oscillator)和中频(IF,intermediate frequency)相加;而在下变频混频器中,输入信号通常是LO和RF相加(如上图所示)。

在上图中,我们展示了以A1*COS(w1t)+A2*COS(w2t),

作为输入的示例。对输出进行泰勒展开后,我们可以观察到许多项。我们特别关注红色项,因为二阶项系数a^2 比高阶系数大,所以它的贡献最为显著。

在这一推导中,一个重要的观点是,利用这种非线性进行乘法运算会产生大量谐波。消除或补偿这些谐波将成为设计二极管混频器的主要挑战之一。

接下来,我们以一个简单的二极管为例,计算在 LO 和 IF 端口施加电压后通过二极管的电流。我们假设 IF 为 5 MHz,LO 为 105 MHz,RF 端口为输出(上变频混频器)。通过级数展开(假设a0=0),我们可以得到以下频率的电流:

  • LO(第2项)

  • IF(第3项)

  • 一个直流分量和一个两倍于 LO 的分量(红色标识,第4项)

  • 所需频率为LO±LF 的射频信号(第5项)

  • 一个直流分量和一个两倍于 IF 的分量(第6项)

第5项包含了几个谐波以及频率为LO±LF 的射频信号。可以清晰地看出,通过一个简单的 LC 滤波器,高频信号最终从 RF 端口中输出。这个例子生动地说明了在混频器工作中,信号相乘的同时也会产生许多谐波,而使用滤波器则能有效处理这些高频信号。

图中展示了从 RF 端口输出的功率情况。LO 功率为 7 dBm,IF 为 -5 dBm。混频器成功在 100 和 110 MHz 频率上生成所需的 LO ± IF 信号,然而,转换增益仅为 -11.6 dBm,表现出较大的损耗。值得注意的是,LO 在输出端的强度相当显著,仅有 8.67 dB 的隔离度。

平衡混频器使用两个极性相反的二极管来消除LO分量。图片中的变压器符号是一个巴伦(balun),可将LO信号从单端转换为差分。

计算二极管电流差值的数学计算看着冗长,但其实很简单。从上图的公式可以看出,我们已经实现了预期的乘法运算。此外,我们还可以看到,VaVa^2(��)2 的项已经被简单地消掉了。

现在,RF端口的频谱呈现出明显的变化。LO 和 LO 两倍频率处的分量显著减小。LO-RF 隔离度达到 65.5 dB。转换增益提高至 -6.6 dBm,这可理解为由于使用了两个二极管,信号大小是原来的两倍。然而,当前输出仍然存在一些谐波,包括 IF 信号。

双平衡混频器对 IF 信号的消除效果类似于平衡混频器对 LO 信号的作用。在这里,我们不再进行定量的数学计算,而是考虑 LO 信号非常强,因此可以将二极管视为开关。在正向偏置时,信号通过二极管;而在反向偏置时,二极管关闭。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思路仅在 LO 电压远大于二极管正向偏置电压的情况下才能发挥有效作用。

当 LO 极性如图所示时,左侧的两个二极管处于导通状态。混频器可以选择上变频或下变频,但在这里我们选择使用上变频混频器,因为这样更容易解释。

左侧二极管的中点保持在近似接地的电位(由于 LO 过巴伦后是差分信号)。假设 LO 频率低于 RF 频率,在 LO 的上半周期内,这个中点应为 RF 信号的固定电位。因此,在巴伦的左侧接地的一侧,没有圆点标记的一侧会有 -RF 信号。这意味着在 IF 上将看到反相的 RF 信号。

在 LO 的下半周期,右侧的两个二极管导通,巴伦没有圆点标记的一侧将接地。这样,IF端口将看到一个同相的RF信号。

双平衡混频器的工作原理可理解为方波与射频信号的相乘。实际上,LO 信号通过二极管对 RF 信号进行调制,产生了一个带有正负极性的振荡 RF 信号,相当于射频信号与以 LO 频率振荡的方波相乘。

通过这一理解,我们将方波展开为泰勒级数,在第一项中立即看到 LO 和 RF 的乘积项(文中只显示了差频分量,但和频也会存在)。级数展开中,IF 和 RF 信号已被去除,但在三次谐波处会有一个很强的分量。

由此产生的信号功率如图所示。在仿真中 LO-RF 隔离完美,转换损耗降至 -4.9 dBm。IF信号也被移除。尽管可以看到较强的3次谐波,但它们很容易被滤除。


本站声明: 本文章由作者或相关机构授权发布,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本站亦不保证或承诺内容真实性等。需要转载请联系该专栏作者,如若文章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