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023年3月9日 /美通社/ -- 全球领先的半导体公司Analog Devices, Inc. (Nasdaq: ADI)宣布领先绿色科技企业远景科技集团旗下的远景能源在其新一代智能风机中,引入ADI MEMS传感器技术,通过加强对振动、倾斜和其他信息的实时监测,实现更安全的风机运行与设计,从而将风机安全等级提升到全新水平。ADI先进的MEMS传感器提供的新功能为边缘端增添了智能化,可实现实时监测,进一步推动绿色能源变革。 风电作为目前应用最为成熟的可再生能源之一,近年来在中国实现高速发展。据国家能源局数据,截至2022年底,中国风电累计装机容量达到约3.7亿千瓦,稳居全球第一大风电市场。随着风电规模逐步扩大,风电机组部件正在快速迭代,塔筒越建越高、叶片越做越长、机舱重量越来越重,为风电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营带来较大挑战。 其中,塔筒作为关键风机部件之一,需要对其进行监测,以确保风电设备安全可靠运行。塔筒从地面一直向上延伸到机舱和叶片,为了提升安全性、杜绝倒塔等极端安全事故的发生,远景能源与ADI携手合作,将预测性维护技术引入智能风机的核心控制。通过将ADI精密惯导测量单元(IMU)和低噪声、低漂移加速度计部署在不同位置,实现对塔筒关键状态量的实时监测,利用收集到的塔筒信息采取相应措施以避免事故的发生。 远景能源智能控制部总监陈海鹏表示:"在远景看来,风电和储能是新煤炭,在深入挖掘其价值过程中,安全始终是第一要素。我们很高兴能与ADI公司合作,通过搭载其高精度、高可靠性的可预测MEMS传感器为风机装上‘鼻子、眼睛、耳朵',有效保障塔筒安全,更将叶片直径和塔筒高度带入了新的边界,持续引领行业进步。" ADI公司亚太区微机电产品线总监赵延辉指出:"ADI在MEMS传感器领域有着数十年的深厚积累,我们通过高性能的方案和全方位的支持助力客户解决不同场景的应用挑战。此次与远景能源的合作,将为推进智能分布式风机保驾护航。"
北京2023年2月28日 /美通社/ -- Analog Devices, Inc. (Nasdaq: ADI)宣布推出完全集成的开放式射频单元(O-RU)参考设计平台,能够帮助无线通信设计人员降低开发风险,缩短产品上市时间。该平台是一套涵盖从光学前传接口到射频的完整解决方案,可对宏基站和小基站的射频单元(RU)进行硬件和软件定制。平台采用业界前沿技术,将推动对先进4G和5G RU的需求,并且支持所有6GHz以下频段和功率版本,包括多频段应用。 如今,O-RU的开发时间计划日益紧迫,运营商的要求也越来越苛刻且复杂,RU开发人员的资源可谓捉襟见肘。通过ADI这套具有全面辅助资源的完整RU解决方案,设计人员可以专注于产品创新,使其公司能够赢得更多RU设计机会。 ADRV904x-RD O-RU参考设计平台内含ADI第五代8T8R RadioVerse® SoC,其先进数字前端包括了经过现场验证的数字预失真(DPD)。ADI全功能商用O-RAN 7.2a IP堆栈托管在Intel Agilex 7 F系列FPGA上,具有卓越的能效比。针对8T8R宏站部署场景,平台已利用运行在Intel FlexRan服务器硬件上的Radisys® Layer 2/3软件进行过相关测试。 ADI通信和云业务事业部市场、系统与技术副总裁Joe Barry表示:“要完成先进RU设计,所需的设计资源不容小觑。通过与Intel和Radisys的携手合作,ADI提供了一套具有已验证的互操作性的完整RU设计平台,以此构建了一个更加强大的O-RAN生态系统。我们很高兴能与Intel和Radisys合作,加速释放Open RAN的潜力。” Intel网络业务事业部副总裁兼总经理Mike Fitton表示:“在如今的射频市场领域,客户需要打造满足不断变化的标准要求的前沿系统。ADI ADRV904x-RD O-RU平台与我们高性能Agilex 7 F系列FPGA形成互补,助力客户实现这一目标。我们丰富的芯片产品系列,加之ADI第五代带DFE的8T8R RadioVerse SoC,能够帮助客户满足具有不同功能要求的各种应用。” Radisys软件和服务高级副总裁兼总经理Munish Chhabra表示:“Radisys很高兴能与Intel和ADI持续合作,提供我们屡获殊荣且符合Release 17标准的Connect RAN 5G软件。该先进的开放式射频设计易于集成,树立了性能标杆,是释放Open RAN全部潜能的关键一步。” 更多详情,请访问ADI O-RU射频平台网页了解。在世界移动通信大会(MWC)的ADI展位(2号展厅2B18号)上,将展示该款互操作性经过验证、能够实现全功能端到端呼叫的平台。欲了解更多信息,请访问ADI MWC 2023网页。 关于ADI公司 Analog Devices, Inc. (NASDAQ: ADI)是全球领先的半导体公司,致力于在现实世界与数字世界之间架起桥梁,以实现智能边缘领域的突破性创新。ADI提供结合模拟、数字和软件技术的解决方案,推动数字化工厂、汽车和数字医疗等领域的持续发展,应对气候变化挑战,并建立人与世界万物的可靠互联。ADI公司2022财年收入超过120亿美元,全球员工约2.5万人。携手全球12.5万家客户,ADI助力创新者不断超越一切可能。
此次合作将业界领先的数字波束成形和收发器芯片结合在一起,以期推动先进的大规模MIMO普及 北京2023年2月27日 /美通社/ -- Analog Devices, Inc. (Nasdaq: ADI) (全球领先的半导体公司,致力于在现实世界与数字世界之间架起桥梁,以实现智能边缘领域的突破性创新)与Marvell Technology Inc. (Nasdaq: MRVL) (数据基础设施半导体解决方案领导者)近日宣布推出一款支持开放式无线接入网(Open RAN)的新一代5G大规模MIMO (mMIMO)参考设计平台。通过将ADI最新的RadioVerse®收发器SoC与Marvell® OCTEON® 10 Fusion 5G基带处理器(业界首款5nm 5G数字波束成形解决方案)相结合,大幅提升先进mMIMO射频单元和支持O-RAN特性产品的上市时间,同时可降低高达40%的能耗,并缩小尺寸、减轻重量。OCTEON 10 Fusion基带处理器还可提供灵活的L1实现,并可在RU(射频单元)和DU(分布式单元)之间实现硬件和软件复用,从而促进未来几年全球运营商之间的L1分割;RadioVerse SoC则能提供丰富的数字射频前端功能,包括经过现场验证的DPD(数字预失真)。 ADI联合Marvell在MWC 2023上展示新一代5G大规模MIMO射频单元平台 O-RAN联盟主席Alex Jinsung Choi表示:“随着mMIMO射频功能日渐复杂,需要更专业化的芯片解决方案。ADI和Marvell共同打造的参考设计可实现高级配置,满足网络运营商对功率效率和性能的高期望,有助于促进面向5G mMIMO射频单元的O-RAN市场发展。” RadioVerse收发器SoC与OCTEON 10 Fusion处理器的组合支持整个信号链,且具有无与伦比的RU系统效率。ADRV9040 RadioVerse收发器SoC具有许多数字功能,包括能够提高功率放大器效率和性能的线性化算法,以及降低接口速率的数字通道滤波器。OCTEON 10 Fusion 5G基带处理器带有经过专门优化的加速器,可高效处理复杂的波束成形算法。同时,该处理器还带有适用于低PHY基带的专用处理器,可设置为多种O-RAN分割7.2x配置。 ADI通信和云业务事业部市场、系统与技术副总裁Joe Barry表示:“基础设施供应商在开发O-RAN mMIMO射频单元时面临着许多挑战,包括如何获取经过优化的半导体器件。而该平台的性能和效率可确保为成熟及新兴供应商提供业界领先的技术。” Marvell处理器业务事业部高级副总裁Will Chu表示:“Marvell非常高兴能够与ADI合作,将mMIMO无线电推向更高水平。Marvell OCTEON 10 Fusion 5G基带处理器与ADI领先的射频收发器技术相结合,为OEM提供了5G开放式射频单元参考设计,从而以尽可能低的功率扩展新一代mMIMO波束成形的功能和性能。” 该参考设计支持32路发射和接收天线(32T32R),工作带宽为400MHz,瞬时带宽为300MHz,同时可扩展为支持64T64R配置。OCTEON 10 Fusion 5G基带处理器和RadioVerse SoC充分利用了硬件加速器以及业界领先的商用射频和数字基带工艺节点(分别为16nm和5nm),与上一代产品相比,每比特的能耗降低高达40%。该平台支持网络节能(NES)模式,可实现进一步节电。 该平台将在世界移动通信大会ADI展位(2号展厅2B18号)和Marvell展位(2号展厅2F34号)上同步展示。
越来越臃肿的微信,在解决一个问题的同时,往往会造出一个新的问题。 比如,为了解决微信公众号对用户的信息骚扰问题,微信选择将微信公众号统一折叠进“订阅号”内,用户再也不用感受微信公众号频频发出新消息提示音的烦恼。然而,微信公众号订阅号经过此次折叠后,整体流量出现下滑。用户受益,创作者受损。 随着微信公众号数量的增加,新的微信公众号主很难获得展现。微信的做法是:向个性化阅读平台“学习”,“订阅号消息”的Feed流也按照个性化阅读来呈现,而不是按照时间先后排列。更新频率高的微信公众号创作者优势明显,更新频率跟不上的创作者只能在后面吃亏。 微信公众号曾经是国内流量最大的内容平台,但是越来越多的App开始分流微信公众号,今日头条等新闻资讯类App分流了微信公众号在媒体端的影响力;抖音、快手则通过视频介质分流了微信公众号在娱乐类的流量;小红书这类种草社区对微信公众号在图文领域进行了分流。 微信公众号还剩下什么?或者说究竟还有多少人会看微信公众号上的消息?显然,微信也想解决微信公众号的流量问题。 张小龙曾提到,“在中国,每天有5亿人说产品不好, 有1亿人想教我怎么做产品。”对于一款月活超过13亿的App来说,要想在产品端有较大的创新并不容易,万一改不好很容易成为被骂的对象,所以,当市场上新的产品和新的内容形态出现后,微信很难做出相对应的调整,微信公众号的多次改版似乎也未起到明显效果。 日前,微信公众号再次求变,“学习”小红书,创作者可以在微信公众号上发布图片消息,其内容呈现风格与小红书的图文消息非常类似。 据郭静的互联网圈观察,微信公众号的图片消息目前仅支持PC端编辑,用户可在微信公众号后台“新的创作”区域选择图片消息即可,最多支持上传9张照片,标题字数限制为64字,描述内容字数限制为1000字。 与原图文消息模式相比,图片消息模式提升了图片介质的价值。微信这样做的目的,可能是想提升微信公众号的活力,降低微信公众号的媒体属性,让种草类用户也能在微信公众号上进行创作。微信公众号此前的图文模式对于以图片介质为主的创作者并不友好,用户需要一张张下拉才能查看图片内容,而小红书、识货、nice这类内容平台早采用左右滑动模式,微信公众号总算跟上内容行业潮流。 乍看之下,微信公众号似乎想要做社区,跟小红书进行PK,真是这样吗?微信公众号能做成类似小红书这样的社区吗? 据郭静的互联网圈观察,微信公众号的图片消息,目前存在三个问题。 (1)图片消息与广告的冲突。如果微信公众号主开通了流量主功能,在图片消息的底部,同样会展示广告内容,而小红书的图文类内容页下方,并没有广告呈现。加上广告能够增加微信公众号主的营收,但广告的加入大大降低了用户体验。究竟是让创作者赚钱,还是讲究关心用户体验?微信目前还没给出答案。 (2)社区的评论和互动。小红书是典型的社区产品,它不像微信公众号那样有媒体属性的底子,小红书的内容要轻松得多。图片消息只是种草类内容的展现形态,社区的特征是评论和互动。而微信公众号在评论和互动方面相对克制,截止到目前为止,留言和评论功能只是少数微信公众号才可以使用,个人新注册的微信公众号基本上没有留言评论功能。 没有留言和评论做支撑,微信公众号图片消息的社区氛围就很难形成,说到底它还是一个号主自说自话的工具,只有留言和评论的互动彻底打开,这才是真正的社区,可问题是,微信公众号会放开留言和评论吗? (3)社区是强运营产品。当前微信公众号的图片消息仅仅只有社区的影子,要想真正踏入社区的门槛,就看微信公众号就没有运营人员来配合。小红书的图文消息,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是“话题”,“话题”功能大大增加了内容的热度,同时也让图文内容有更多的展示空间,而微信公众号的图片消息目前还没有“话题”选项。 “话题”背后,则需要相对应的运营人员类配合,微信会投入运营方面的人力来做好微信公众号的社区吗?从微信以往的风格来看,微信推出图片消息这类功能,就是最大的支持,至于进行更多的运营人力投入,几无可能。就像小红书会跟一些垂直领域的优秀主播/创作者之间建群合作,微信公众号就不存在这类微信群。 没有运营来支持,光靠号主自己来维持运转,很难实现流量扩大化。 实际上近几年来,几乎所有的内容产品都在推动创作者与平台的联动,比如今日头条、企鹅号、知乎、百家号等,他们的运营人员会与垂直领域的创作者进行联动,一方面,让更多优质内容得到展现,鼓励优质内容创作;另一方面,也通过各种合作关系,提升内容创作者的收入。 相对来说,微信公众号就比较佛系,从2012年8月17日上线至今,微信公众号的惯常思路是:“我们只做平台,我们有流量,至于能做成什么样子,就看你们微信公众号主自己,。”相对松散的关系,大大降低了微信公众号的运营成本,但也让内容创作者出现了流失。 微信公众号早期也曾做过社区方面的尝试,为公众号主提供“微社区”功能,不过,该功能推出不久后就关闭了。 与小红书相比,微信公众号还有一个算是优势也算是问题的特点,即对微信的依赖。张小龙曾透露,每天有3.6亿用户读公众号文章,论日活用户数微信公众号比小红书强,但在产品端,微信公众号远远无法与小红书相比。小红书是独立的App,它能够加载更多的功能,而微信公众号只在微信App里面,并且还夹杂在“订阅号消息”里面,这就大大束缚了微信公众号推出新功能的可能性。 比如,小红书的Feed流页面是双列展示,竖屏的展示形式更侧重于图片的内容,图片是否吸引眼球,用户可以在“推荐”页看到任何想要看到的信息,小红书的个性化推荐形式,让很多新用户能够在这个流量池内得到展现。订阅号消息更侧重于文字信息,除非微信公众号彻底改版,否则,它的社区属性很难像小红书一样得到展现。 不过,换个角度来看,微信公众号的图片消息功能也促进了微信公众号主的更新频率,虽然说微信公众号的数量有近3000万多,但能做到日更、周更的微信公众号数量并不多。与深度文字内容相比,图片消息的更新就没那么大压力。 有的人看到危机,有的人看到机会。 作为一款月活超过13亿的App,要说微信没有流量,谁都不信,微信公众号的图片消息功能,或许也是种草、旅游、摄影等品类创作者的机会,毕竟,微信的流量池足够大,什么时候开通微信公众号或许都不晚,开通本身没有成本,具体看你怎么做。 微信这次又造了一个新问题,微信公众号推出了社区,但如何解决社区的运营问题呢?
北京2023年2月13日 /美通社/ -- 日前,全球市场分析机构Gartner®发布《2022 云数据库管理系统魔力象限》报告(2022 Gartner Magic Quadrant™ for Cloud 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s)。Gartner数据显示,整个数据库管理系统市场在2021年实现强劲增长22.3%,达到803亿美元。2023年,这一数字将达到1000亿美元。2021年,数据库管理系统整体市场超过84%的增长来自云数据库管理平台服务(dbPaaS)。 在Gartner本次魔力象限报告评估的20家供应商中,亚马逊云科技在纵轴"执行能力"和横轴"愿景完整性"两个维度分别处于最高、最右位置。这是亚马逊云科技连续八年在Gartner云数据库管理系统魔力象限报告中被评为"领导者"。 (报告全文请访问:2022 Gartner Magic Quadrant for Cloud 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s) 亚马逊云科技认为数据库很难实现"一库通用",而应进行"专门构建"。2007年,亚马逊云科技发布了首个数据库服务,随后在2009年推出了首个完全托管的MySQL数据库服务——关系型数据库Amazon RDS。2012年,亚马逊云科技推出了首个无服务器数据库Amazon DynamoDB,并推出了分析数据库Amazon Redshift,继续扩大产品组合。之后,亚马逊云科技在2014年推出了云原生关系数据库Amazon Aurora,与 MySQL 和 PostgreSQL 兼容,性能与商业数据库相同,但成本只有商业数据库的十分之一,而且可以满足客户最苛刻的工作负载需求。 如今,亚马逊云科技提供了广泛的数据库管理服务,针对运营场景的服务有Amazon RDS(托管式关系数据库)、Amazon Aurora(云原生关系数据库)、Amazon DynamoDB(键值数据库)、Amazon Neptune(图数据库)、Amazon DocumentDB(文档数据库)、Amazon Keyspaces(适用于Apache Cassandra)和Amazon MemoryDB(内存数据库);针对分析场景的服务有Amazon Redshift(数据仓库)、Amazon Athena(交互式数据查询服务)和Amazon EMR(大数据处理服务)。亚马逊云科技还提供专门构建的数据库服务Amazon Timestream(时序数据库)和Amazon Quantum Ledger Database(分类账数据库)等,以及兼容Redis和Memcached的数据库缓存服务 Amazon ElastiCache。 同时,亚马逊云科技还提供多种解决方案,帮助客户将亚马逊云科技与其他厂商提供的服务在多个堆栈层次上实现集成。 强大的产品组合让亚马逊云科技在数据库市场日益受到客户欢迎。西门子位于成都的数字化工厂、美国金融业监管局(FINRA)、杨森制药(Janssen Pharmaceuticals)等全球数十万客户正在采用亚马逊云科技数据库和数据分析相关服务与功能,加速企业端到端的云原生数据战略构建,充分发挥数据潜力,更快地做出数据驱动的决策,同时降低业务成本。 引用来源: Gartner, Magic Quadrant for Cloud 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s, 2022.12.13;此报告2019年及之前名为Magic Quadrant for Operational 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s。 免责声明: Gartner未在其报告中支持任何厂商、产品或服务,也并不建议技术用户只选择有最高评分或其它特征的厂商。Gartner研究出版物代表的是Gartner研究机构的意见,不应解释为对事实的陈述。Gartner对与本研究有关的所有明示或暗示的保证概不负责,包括对适销性或特定用途的适用性的任何保证。Gartner和Magic Quadrant是Gartner 有限公司和/或其附属公司在美国及全球的注册商标和服务商标,经许可在此使用。保留所有权利。
当苹果公司真正走下“神坛”的时候,外界的关注度反而没那么高。一方面,手机、电脑这类数码产品市场早已趋近饱和,消费者对电子数码产品“见怪不怪”;另一方面,苹果公司早就不是那个引领智能手机行业潮流的公司,没了神秘光环的因素在,平庸的苹果自然少了关注度。 苹果公司公布的2023财年第一财季业绩报告显示,苹果公司2023年第一财季净营收为1171.54亿美元,同比下降5%;净利润为299.98亿美元,同比下降13%。苹果公司本季度净营收是自2019年以来首次出现营收同比下降,并创下自2016年9月以来最大的季度营收降幅。 需要明确的是,“苹果走下神坛”、“苹果走下坡路”这类观点并不会典型的标志性事件出现,即使有,也是后来者为证明这类观点而做出的总结,对于当前正发生的情况,反而会出现“当局者迷”的现象。营收、净利润双双下滑,已经预示着苹果正在走下坡路。 iPhone 14销量不佳,苹果失去“增长飞轮” AppleWatch、AirPods、Apple Pay、HomePod、Apple TV+、AppStore等产品线固然能为苹果增色添彩,但推动苹果从几千亿美元到近3万亿美元巅市值巅峰的却是iPhone产品线,苹果的营收中iPhone占了半边天。2022年Q4季度(即苹果提到的2023财年第一财季)iPhone在苹果总营收中占比达56%。 iPhone14 Pro 和 iPhone 14 Pro Max的预售时间是2022年9月8日,但实际上2022年Q3季度并不能检验苹果iPhone14系列销量成色,要到 2022年Q4季度才能真正体现出来,2022年Q4季度是iPhone 14系列完整销量的季度。 财报显示,2022年Q4季度,苹果来自iPhone的营收为657.75亿美元,较去年同期的716.28亿美元下滑8.2%。考虑到iPhone14系列的起售价要远远高于iPhone 13系列,iPhone14系列的销量还要再打一层折扣。 Q4季度苹果还有一大优势是中国的“双11”购物节、美国的“黑色星期五”和圣诞节购物季,然而,即使有这两类利好因素在,iPhone14同样卖不动。 IDC的数据显示,2022 年第四季度,苹果以7230 万台出货量的数据稳坐该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NO.1的宝座,但在整个市场低迷的情况下,苹果也没能抗住,其出货量同比下滑14.9%。中国市场上,苹果也夺得了NO.1的宝座,不过销量也出现同比下滑12.7%。 从iPhone在全球和中国市场的出货量数据来看,iPhone 14系列销量明显不佳,iPhone 14的“失灵”意味着苹果失去了“增长飞轮”。 我们来看苹果其他业务线的表现:2022年Q4季度,苹果来自于Mac的营收为77.35亿美元,较去年同期的108.52亿美元下滑28.7%;来自于iPad的营收为93.96亿美元,较去年同期的72.48亿美元增长29.7%;来自于可穿戴设备、家居产品和配件的净营收为134.82亿美元,较去年同期的147.01亿美元下滑8.3%;来自于服务的净营收为207.66亿美元,较去年同期的195.16亿美元增长6.4%。只有iPad和服务营收出现增长,Mac、可穿戴设备、家居产品和配件的营收均出现下滑。 库克在与投资者的电话会议上表示,在上一季度购买 Apple Watch 的客户中,有近三分之二是第一次购买。Apple Watch的增长能够冲抵iPhone销量不佳所带来的损失吗?答案一目了然。 对于庞大的苹果来说,iPhone推动苹果步步高升,却也让苹果过于依赖iPhone的具体表现,Apple Watch、AirPods、Apple Pay、HomePod、Apple TV+、App Store即使表现再好,也弥补不了iPhone所带来的差距。 首先,是来自销量上的压力,Apple Watch、HomePod、iPad、Mac很难像iPhone一样,单季度有7230 万台出货量的成绩,智能手机依然是诸多消费电子产品中用户群最多的产品,智能手机、无线蓝牙耳机、平板电脑都没这个影响力。 其次,是业绩上的压力。2022年秋季,苹果公司推出了三款新的 Apple Watch:Apple Watch Series 8,Apple Watch Ultra,以及更实惠的第二代 Apple Watch SE,Apple Watch系列的起售价为1999元,iPad、HomePod的起售价也远远低于iPhone。 至于苹果“躺赚”的App Store业务线,虽然也能为苹果带来源源不断的收入,但它并不能像硬件业务一样突飞猛进,App Store的营收增速相对平缓,一部五六千块的iPhone,需要N多个用户在App Store上订阅才能实现平衡。 很难有一款产品/业务能够像iPhone一样,产品的客单价够高、消费群体又广,因此,即使Apple Watch、App Store、AirPods、AppleMusic等业务再能“缝缝补补”,也很难带动苹果这艘大船前行。 行业萎靡不振,苹果能否逆流而上? 回到苹果iPhone14系列来看,苹果除了定价“不厚道”外,似乎没犯什么大的错误,为什么突然苹果就“不行”了呢?苹果的招牌还是非常有用的,不然苹果也不能重回中国市场和全球市场智能手机出货量NO.1的宝座,但苹果同样受到了大环境的影响,智能手机行业萎靡不振。 IDC的数据显示,2022 年第四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下降 18.3% 至 3.003 亿部,创有记录以来最大的单季度跌幅。2022 年全年出货量同比下降 11.3% 至 12.1 亿台,创 2013 年以来的最低年度出货量。 面对市场的低迷,苹果能否逆流而上?很有可能苹果也没辙。 1.市场饱和后,消费者降低换新机的频率。iPhone的稳步增长,得益于智能手机市场的增量,但从2018年后,整个智能手机市场就逐渐趋于饱和,一开始消费者还有可能受到手机厂商各种新功能、新技术的安利后而去换新,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消费者换新机的乐趣阙值在变低,即换新手机也不新鲜。 消费者从iPhone11换到iPhone 12,再到iPhone 13、iPhone 14,换来换去,最终还是拍照、微信、支付宝、爱优腾、抖快。至于5G所带来的用户体验,远远没有4G对比2G的差距那么大。多重因素,让消费者降低了换新手机的频率。 数据显示,全球智能手机换机周期将达到43个月,中国智能手机换机周期预计增加到34个月。据郭静的互联网圈了解,从iPhone 6到iPhone X这几代产品,很多人都是一年一换,但是从iPhone 11到iPhone 14后,一些果粉已经由一年一换新,变成两/三年一换新,苹果的换新市场,很大程度上来自于老苹果用户,如今,连他们都不愿意做苹果新品的第一批用户。 2.高售价让消费者“望而却步”。iPhone能在2022年Q4季度占据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第一名的宝座,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华为、小米、vivo、OPPO、荣耀等手机厂商的推动,其他手机厂商旗舰机的售价上涨后,部分消费者反而选择被逼去了苹果。 电子产品是典型的消费品,消费者的购买欲与消费能力直接相关,当消费者感到“钱袋子”不饱的时候,会降低消费频次。iPhone的售价并不低,iPhone 14的起售价达5999元,而要想买到苹果最新处理器的iPhone 14产品,则需要花更多的钱去买iPhone 14 Pro。早几年消费者还有信心花费近8000元买一部新手机,但在当前的形势下,消费者则是能不换就不换。 iPhone的高售价让消费者“望而却步”,要知道原来5000多元就能摸到苹果新iPhone的门槛,现在却远远不够。 苹果要想打破高售价的困境只能不断降价,但降价又会带来一个新问题,即利润率低,2022年Q4苹果的净利润降幅达13%。 苹果遭遇的新困境,则是来自于“躺赚”的App Store业务。根据欧洲相关规定,苹果公司可能将于 2024 年允许在 iPhone 和 iPad 等苹果设备上侧载和运行第三方应用商城。最近,美国也有可能跟进这项规定,即要求苹果和谷歌在 iOS /Android 系统中开放第三方应用商城。 苹果在App Store中的抽成近30%左右,如果App Store放开的话,对App Store的营收显然会有非常大的影响。 说到底,苹果还是要想办法提升iPhone的销量,苹果的系统和品牌占了一半,另一半还是要靠产品说话,“灵动岛”这种伪创新没用,苹果得拿出点真本事才行,忽悠消费者越来越难。
相比较当前爆红的淘宝、京东、拼多多,“过气”的当当网在电商界几乎处于“噤声”状态,要不是李国庆与俞渝之间的“狗血剧情”将当当网多次送上头条,当当网的声音还要小。 但就在大家都以为当当网快要不行的时候,俞渝却表示,当当网处于盈利状态。当当副总裁陈立均曾透露,当当网2018年销售额118亿元,同比增加14.4%,净利润4.25亿元,同比增加34.9%,保守预计2019年将实现6亿元净利润。 过去三年,中国互联网行业面临巨变,阿里巴巴、京东、拼多多都在想办法降本增效,比它们更小的当当网能够幸免吗?答案很明显。阿里巴巴、京东、拼多多等互联网公司,都在考虑未来该怎么办? 当当网率先做出了选择。 2023年1月10日,当当网正式入驻京东。据悉,双方将在货品融通、客户服务、整合营销、供应链协作等领域持续深化合作。 早在2012年10月,当当网就曾入驻天猫,但当当网与京东之间,却一直处于竞争状态,双方的“恩怨”还要回溯到2010年12月21日,刘强东亲自发起了与当当网之间的价格战,当当网很快斥资4000万元促销反击京东,京东又用斥资8000万元的促销额来反击当当。此后,当当网和京东之间又打了多次大战,至今约有13年左右。 从当初的争锋相对、你死我活,到如今的握手言和、互相合作,当当网妥协的背后,或者说是为命运低头的背后,其实是垂直电商与综合电商PK的缩影,当当网主做图书,而京东则从家电数码3C拓展到全品类,最终发展成一家综合型电商平台。当当网入驻京东,垂直电商终究败给综合电商。 当当网的困境 2020年之前,当当网扮演了一家不声不响,但是能“赚点小钱”的“小而美”类公司,外界对它的影响并不大。一方面,淘宝、京东、拼多多等电商巨头的兴趣不在图书身上,另一方面,当当网多年来培养了大量忠诚度较高的用户群,数据显示,2019年当当累计图书顾客超过3.5亿,年度活跃用户超5000万。 “小而美”类公司的优势是“闷声发大财”,但是它的弊端也很明显,即抗风险能力较弱。当当网想在图书领域赚点“小钱”没错,但“家门口的野蛮人”会不断出现,面对“家门口的野蛮人”所带来的冲击,当当网就会逐渐陷入困境之中。 当当的新对手主要有两家,一是拼多多。从2021年起,拼多多就突然杀入图书市场,它的入侵,完全不像当初刘强东跟当当网一样还需要喊口号,拼多多在业界的口碑就是“便宜”,图书作为消费品,很容易受到“低价”的影响。 回顾近几年电商行业的竞争来看,消费者并不会只在某一个平台购物,在不同的时间段、不同的产品、不同的需求下,消费者会在淘宝、京东、拼多多之间跳来跳去。当用户购买一些小件的时候,会优先选择淘宝;当用户只想便宜的时候,会优先选择拼多多;当用户想要“靠谱”且送货快的时候,会优先选择京东。电商平台平时所积攒的人品,会直接影响消费者的购物决策。 当当网想独占图书市场用户的可能性几乎没有,所以,千万不要以为消费者只会在当当网上买书,而不会跑去拼多多,别高估用户忠诚度,最终还是“谁能便宜我买谁”。 当当网的第二大竞争对手是抖音。最近几年,抖音力推电商业务,图书领域也是重点之一。抖音电商公布的图书消费数据显示,2022年销售图书2.5亿单。尽管GMV与当当网还有差距,但是抖音电商抢走了本属于当当网的用户。 图书并不像家电数码、服饰、化妆品等热门品类,它的市场相对稳定,并不会急剧增加和扩张。拼多多和抖音进入图书市场,是顺势而为的事情,它们同样会进入其他各个领域,但它们的进入会无形中造成对当当的降维打击。 抖音日活跃用户数超过6亿,拼多多在截至2022年3月31日的12个月内的活跃买家数量为8.819亿,它们的用户规模远超当当网。曾经的当当网位于中国电商领域的一线阵营,但现在的它已远远跟不上其他电商平台的节奏。 为什么当当会选择入驻京东?核心原因还是竞争压力使然,特别是近三年的冲击。七麦数据显示,最近一年内,当当网在App Store免费总榜中的排名在200~600名之间,远远落后于淘宝、京东、拼多多,同样低于其在2019、2018年的表现。 实用主义,走向竞合 近几年,国内科技公司不再执着于“口水战”,彼此相对平和,雷军所说的“生死看淡,不服就干”这类几乎看不到,腾讯、阿里巴巴、字节跳动、百度、京东等互联网巨头之间也很“友好”。 据郭静的互联网圈观察,在具体业务上,互联网巨头之间的合作要大于竞争。某搜索引擎公司,连旗下产品的关键词都卖给了竞争对手。某产品与TME在视频号上的直播,购买的跳转链接是淘宝,而不是微信小程序。在抖音上,也能看到腾讯相关产品线的广告。腾讯、阿里巴巴、字节跳动、百度、京东们在对方广告平台的合作关系则更是常见。 互联网公司各个业务线在挑选合作对象的时候,讲究实用主义,走向竞合路线,而不是只有外界看到的竞争。 当当网入驻京东,同样是实用主义思路,走的也是竞合路线。具体合作关系表现在: 第一,京东平台的用户和流量; 第二,京东的物流仓储和供应链; 第三,货品互通。 实际上在京东之前,当当网就在抖音、拼多多上开设了账号和店铺。与京东的合作,当当网算是真正放下了执念,直管卖货,而不是彼此间的竞争关系。 同样是垂直电商,聚美优品、美丽说、乐蜂网、蘑菇街、寺库等曾经盛极一时的垂直电商平台,或面临关停,或面临艰难转型,或在苟延残喘。当当网在具体业务上的灵活性,反而提升了自身的生存空间。 就当当网目前的情况来看,与京东、淘宝、拼多多、抖音等平台合作确实很有实际意义,但对于当当而言,与这些平台合作同样有风险。 第一,容易被大平台给吞噬,以往的垂直电商平台给某电商平台“打工”后,平台发现自己也能做,于是,该电商平台沦为弃子。 第二,夹缝中艰难求生。当当看中的是其他平台的流量,但对于大平台而言,其流量也是有限的,既有可能给当当,也有可能给其他商家,甚至优先给平台自身,当当这类垂直电商的生存就会很艰难。 第三,面临用户流失。有些用户最初就是冲着当当网去的,现在京东、淘宝、拼多多、抖音等平台都有当当,就意味着用户会面临更多元化的选择,这种情况下,为什么要选择当当呢?事实证明,用户的忠诚度根本经不起考验。 当然,对于当当来说,考虑眼前的危机更为重要,至于未来与大平台的关系,或许只有等大平台发现图书根本不赚钱而放弃图书业务的时候,当当网才会重新崛起。当当网没被甩出电商行业,靠的就是过往脚踏实地的经验。 当当和京东斗了那么多年,最终,还是京东赢了。当当网在微博上称:“对手变队友,你好,新队友。”当当网的姿态真是够低,看来,商场没有永远的敌人。
进入2022年后,腾讯、阿里巴巴、百度等互联网巨头们不再频繁地推出新产品,一方面,巨头需要降本增效,另一方面,巨头们此前搞出的“App工厂”模式在当前的环境下行不通,哪怕推出再多新产品,失败的概率远远高于成功的概率,巨头们早就将彼此各自的出路给堵死,谁也别想好过,整个互联网行业显现出一片“祥和”地景象。 其他公司另说,腾讯的“油箱”里还有“油”,更准确地说,是微信还有“油”。 七麦数据显示,12月18日,微信旗下的输入法产品“微信键盘”App正式在App Store上线,安卓版也先后在应用宝、华为应用商店、360手机助手等应用商店上线。其App介绍里提到称,“微信键盘”是腾讯微信团队打造的一款中文输入法,提供高效的输入体验、精准的推荐策略、多元的创新玩法。在微信聊天会话中,输入文字,即可便捷分享与其相关的书影音、小程序、公众号等内容。 早在2021 年 1 月份的 2021 微信公开课上,张小龙即提到称,微信将上线属于自己的专属输入法,其目的并不是为了抢夺输入法市场,而是为了更好的保护用户的隐私。到2022年9月,“微信键盘”即开始在微信读书上进行测试。 尽管张小龙提到微信键盘不是为了抢夺输入法市场,但考虑到微信的体量之大,不得不让人进行联想,微信键盘推出后,搜狗输入法、百度输入法、讯飞输入法会受到冲击吗?会不会有大量用户转而使用微信键盘?微信键盘会不会“高开低走”? 产品优劣势对比 输入法是典型的工具型产品,对于用户来说,要想更换一种新产品,产品的品牌固然能起到一定的吸引力,但最核心的还是工具是否好用,即微信键盘与搜狗输入法、百度输入法、讯飞输入法们相比,微信键盘是否有足够多的亮点。 郭静的互联网圈体验后发现,微信键盘在UI风格上与苹果自带的输入法近似,但功能上更全面,比如,单手模式、拼写检查、手写找字等,它比苹果自带输入法更符合国内用户的需求。 微信键盘App最大的亮点在于,它与微信App的联动,当用户打开智能拼写、智能推荐按钮后,用户在微信内使用维系键盘时,输入相关的关键词后,系统即可自动推荐对应的音乐、视频、微信读书、小程序、视频号和微信公众号,省去用户查找对应内容的时间。其中,音乐内容源自QQ音乐,视频内容与豆瓣相关联。当系统无法出现推荐内容时,用户可以点击“微信键盘”图标,在智能推荐中查找相关音乐、视频、微信读书、小程序、视频号、微信公众号内容。 然而,如果与搜狗输入法、百度输入法、讯飞输入法对比的话,微信键盘的劣势就显现出来,其他输入法的优势: (1)更换皮肤和字体,让不同的用户拥有不同的使用体验。 (2)拍照识文字/文字扫描。 (3)语音速记。 (4)拥有更丰富的词库。 从上面的对比来看,微信键盘的优势是与腾讯相关内容的联动,但这些功能只能在微信App内使用,在QQ的App内,就没有智能推荐选项。同时,微信键盘App也没有其他输入法的多元化体验,这就意味着微信键盘更适合一些微信“发烧友”使用,在皮肤、字体、词库等方面,微信键盘完全没办法与其他App PK,若非微信“发烧友”,微信键盘的用户体验远远不及搜狗输入法、百度输入法、讯飞输入法。 当然,考虑到微信键盘还有“保护隐私”的因素在,注重用户隐私的用户,可能也会是它的簇拥。 会不会“高开低走”? 张小龙的“光环”加持,让微信键盘还没推出,就获得了空前的关注。但一款产品的成功,仅靠“明星光环”远远不够,“明星光环”在产品初启动阶段会体现出价值,而后续的产品留存率和用户量的扩张,就需要做得更多。 近几年来,“明星光环”加持的产品大多数都无疾而终,比如,字节跳动的多闪,王欣的马桶MT,罗永浩的聊天宝。 微信键盘的推出,会不会也跟那些“明星”产品一样,出现“高开低走”呢? 回顾微信的产品线来看,包括微信公众号、微信支付、微信小游戏、小程序、视频号等,它们的成功源自一点,即微信的流量漫灌。 腾讯2022年Q3季度财报显示,截至2022年9月30日,微信及WeChat月活跃用户13.09,同比增长3.7%。当初微信月活达10亿之后,很多人就在怀疑微信还能不能继续增长,但没想到微信的月活还能涨。 在微信庞大的流量池面前,微信对任何产品的强力支持,都会带动这款产品实现指数级增长,而腾讯如果再在内部力推,这款产品离成功就不远了。但获得微信流量漫灌的前提是,这款产品本身获得腾讯足够的重视。综合微信公众号、微信支付、微信小游戏、小程序、视频号等产品来看,获得支持的前提是: (1)能带来巨额收益,比如,微信支付和微信小游戏。 (2)能提升用户日活和用户留存率。 (3)能与腾讯公司的战略协同,比如,视频号。 微信键盘并不满足上面三大情况,所以,很有可能并不会获得腾讯和微信的支持,在没有大量流量漫灌的情况下,微信键盘很难完成对搜狗输入法、百度输入法、讯飞输入法的替代。 据郭静的互联网圈观察,腾讯旗下的应用商店应用宝并未在重要位置对微信键盘App进行推荐,截至稿前,微信键盘在应用宝内的下载量为103次。 腾讯系产品要想火,必须有腾讯公司整体资源的大力支持。短视频火的时候,腾讯陆续推出了下饭视频、闪咖、速看、DOV、MOKA魔咔、猫饼、MO声、有视频、哈皮等14款产品。社交产品火的时候,腾讯陆续推出了视频社交的App“猫呼”,主打恋爱交友App“轻聊”,图片朋友圈App有记”,半熟人职场社交App “朋友”,陌生人语音社交App“回音”,独立的类漂流瓶App“灯遇”、视频直播相亲App“欢遇”等。如今,这些产品不少已悄然关停。 微信键盘的未来,取决于腾讯对它的重视程度。 输入法的巅峰时期是PC时代。搜狗CEO王小川曾提到“三级火箭”战略,即“输入法→浏览器→搜索”,搜狗搜索后来的成功与搜狗输入法有着莫大的关系。但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三级火箭”战略开始失效,搜狗的这条路径无法成功。 而输入法自身在盈利上也存在困境,它们目前的主要盈利点是卖皮肤和字体、广告和会员包年,与各个巨头自身的体量相比,输入法的营收占比非常小。 工具型产品的一大痛点就是商业化变现,输入法也没能避免。微信会不力推一款空有用户量而不会变现的产品呢?这个概率非常低,当前的互联网巨头都在想办法降本增效,微信就算还有“油”,也断然不会在当前阶段对微信键盘有过多投入。 实际上微信这些年来也关闭过不少产品,比如,微信圈子、漂流瓶、微信时刻视频等。微信是一款非常大的产品,产品越大,其新功能被沉默的可能性就越高。 有不少微信用户,都是中老年群体,对于他们来说,要主动换一一款新输入法,难度很高。年轻人对搜狗输入法、百度输入法、讯飞输入法的偏爱是酷炫的字体和各种明星皮肤。微信键盘的用户在哪儿?或许,只有张小龙的粉丝。
“ChatGPT好到吓人,我们离强大到危险的AI不远了”。马斯克在社交网络上发表了自己对ChatGPT的评价。 最近,由人工智能研究公司 OpenAI 发布的聊天机器人模型ChatGPT,开始在网上爆红,仅用5天时间用户数便突破100万。某电商平台平台上,一个ChatGPT账号的价格卖到了5——40元不等,其中,销量最高的店铺显示月销6000以上。 ChatGPT在国内的爆红,是因为它不仅能识别英文,它对汉语的理解程度也很高。有诸多网友都对ChatGPT进行了相关测试,结果让人惊讶,甚至比知乎、百度知道上的很多答案都要“靠谱”。考虑到它目前仅仅只是一款内测期的产品,只要给予它足够的时间去成长,ChatGPT未来会怎么样?谁会最先受到ChatGPT的冲击? 谷歌、百度、搜狗、360等搜索引擎很容易就沦为第一个被冲击的对象。ChatGPT如果能够为用户提供足够精准的内容,其他搜索引擎自然就会被用户放弃。搜索引擎是典型的工具型产品,当更好用的工具出现后,用户自然而然就会换新。头条搜索、微信搜索刚出来的时候,用户也对它们产生过美好的期待。 用户对ChatGPT的期待,实际上也有一层隐性含义在,即对现有谷歌、百度、搜狗、360搜索、神马搜索等搜索引擎的表现不满,ChatGPT越火,搜索引擎似乎愈发尴尬。使用的人多没什么了不起,竟然会有那么多人不喜欢这些搜索引擎的用户体验。 对用户体验不满 天下苦搜索引擎久矣。 国内用户对百度、搜狗、360搜索、神马搜索等搜索引擎的表现普遍不满。一方面,广告越来越多,以往广告只会出现在头部和尾部,现在不仅增加了头部和尾部的广告数量,而且还在中间内容页出现广告,搜索引擎首屏展示的搜索结果中,非广告内容没几条。 另一方面,搜索引擎向用户推送的结果越来越不精确,要么搜不到,要么翻好几页才能找到想要的结果。 在搜索引擎尚是用户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时,用户不能拿搜索引擎如何,但短视频和社交网络的出现,让用户不再受到搜索引擎的掣肘,再加上每一个App几乎就是一座“孤岛”,搜索引擎的地位日趋下降。 CNNIC发布的《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6月,我国搜索引擎用户规模达8.21亿,较2021年12月减少737万,占网民整体的78.2%,2020年6月,我国搜索引擎用户的使用率为81.5%。2年时间,搜索引擎网民使用率同比下降3.3%。 用户逃离搜索引擎的做法,加剧了搜索引擎对广告的压榨。搜索引擎没能力寻找新业务来扩大营收,只能在现有的基本盘业务上想办法,最易操作且容易实现的方法,就是加大广告的容载量,于是,广告满天飞。 越是对广告依赖的互联网公司,越是在这方面没有底线。某社交网络平台,已经上线了所谓的“橱窗广告”,主素材和副素材的框已经搭建好,广告主可竞价购买。没想到搜索引擎搞出的竞价排名广告,竟然在社交广告上复活了,再想想这家公司创始人提到的“克制”,是不是很讽刺? 实际上把广告值拉满,并不一定有用。 百度2022年Q3季度财报显示,百度第三季度总营收为325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2%。归属于百度的净亏损为1.46亿元。其中,网络营销营收为187亿元,同比下滑4%。 搜狗母公司腾讯集团2022年Q3季度财报显示,网络广告业务收入同比下滑5%至215亿元;其中,社交及其他广告收入下滑1%至189亿元;媒体广告收入下滑26%至26亿元。 360公司2022年Q3季度财报显示,360公司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69.35亿元,同比下降18.79%。2022年前三季度互联网广告及服务收入同比下降11.21亿,占营业收入降幅69.86%。 至于搜索引擎结果页的准确性,这一点搜索引擎也算是“受害者”。搜索引擎的作用是帮助用户找到他想要去的地方,而最终的“结果”,归内容方所有。 互联网行业发展早期,网站是内容产品的主要形态。到移动端,各个内容提供方都是独立的App,App Store排行榜前100名的内容类App中,有多少App是能够被百度、搜狗、360搜索、神马搜索等搜索引擎搜到的呢?如果App的内容都不能被搜索引擎搜到,用户得到的结果就更少。 这些大型App为什么不愿意跟搜索引擎合作呢?郭静的互联网圈认为: 1.想把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 2.App的形态决定,内容平台把流量留在自己手里更重要; 3.搜索引擎能提供的价值有限。 过去是内容方需要搜索引擎来帮忙展现,从而获取更多流量,现在则是搜索引擎需要App的内容,来扩充内容库。 为了弥补搜索引擎在内容方的不足,百度、搜狗、360搜索、神马搜索纷纷推出力推自己的内容平台,百度有百家号,360有快传号,搜狗有搜狗号(与腾讯合并后,搜狗号已关停)。 搜索引擎扩大了内容库,但也让其他内容方失去了从搜索引擎平台获取流量的机会,这就更加大了双方的对立,越来越多的中小站长看到通过搜索引擎无法赚钱后不得不关闭站点。 据郭静的互联网圈观察,10年前甚至更久之前的互联网内容在搜索引擎中越来越难看到了,这里面固然有搜索引擎的因素,关站也是一方面原因,新的内容又去哪里了?它们都成了独立的App“孤岛”。所以,在用户端呈现的就是搜索结果不精确,垃圾信息越来越多。 ChatGPT无法冲击搜索引擎 不可否认的是,从用户测试的结果来看,ChatGPT展示的结果,比搜索引擎推荐的结果要好得多,与“傻乎乎”的搜索引擎相比,ChatGPT能根据既有的内容进行分析和学习,从而给出答案,这比只知道展示内容页的搜索引擎,整整高了一个段位。但是,ChatGPT无法冲击搜索引擎的地位。 就目前的案例来看,ChatGPT回答问题的质量很高,但ChatGPT给出的就是标准答案吗?另外,用户通过搜索引擎获取信息,其实是想要通过搜索引擎将信息相互联系起来,用户需要多次搜索,才能获取“最终”或者说心里想要的答案,这种关联性,并非简单地对语义进行分析就可以做到。 如果你是怀着对“ChatGPT能告诉你答案”这种想法,最终必然会对ChatGPT失望。AI不是裁判,只有用户才能判定哪个是“标准答案”。想必不少人都或多或少用过百度、腾讯、阿里巴巴这些大公司的人工智能产品,在某种程度上,这些产品确实非常智能,但经常会出现“人工智障”,这种情况下,你就会想念人工服务。 与ChatGPT相比,百度、搜狗、360搜索、神马搜索等搜索引擎的优势在于: 第一,内容库存量。尽管百度、搜狗、360搜索、神马搜索们挤压了其他内容平台的空间,但是它自身的内容此时就成为一种优势,比如百家号、百科、文库、知道、贴吧等,如果这些内容库不对ChatGPT开放,ChatGPT的内容库就不够,这样答案就很难精准。 第二,用户习惯。好的产品一定能打败差的产品吗?在传统生产力工具上,确实会这样,但互联网行业的产品并没有一个衡量标准,“好产品”本身是一个很虚的概念,就像听歌App,确实有App在用户体验上做得够好,但是它却没有某些歌曲的版权,而用户就是想听某些歌曲,只要给用户时间,它很快就会适应“差”的用户体验,毕竟此时版权也成为衡量用户体验的标准之一,而版权只与钱相关,与用户体验无关。 俞军曾提到过一个等式,即用户体验=新体验-旧替成本。在当前的互联网环境下,旧替成本需要花钱砸才有可能出成绩,并非依靠产品的新体验就能完成代替。就像某“App工厂”最近推出的一款内容社区产品,其产品非常好用,也没广告,按道理这类产品会非常好做,但App想出成绩,就要花钱推广拉新,在没有预算且自身没有盈利能力的情况下,这款产品最终悄然关闭。 ChatGPT如果想跟搜索引擎抢生意,那同样需要跟其他所有App一样花钱拉新,对ChatGPT来说,就会花费较高的成本。 实际上头条搜索、微信搜索推出的时间也不短,但百度、搜狗、360搜索依然有许多人在用,仅靠用户体验或用户习惯上的自然增长,很难代替旧产品。 第三,商业化难题。工具型产品的难点之一就是商业化变现,2013年,某搜索引擎推出后,其创始人提到称,坚决不接某类广告,但几年过去后,它们接的某类广告一点不少,该赚的钱一分没少赚。 ChatGPT同样面临商业化的问题,就现阶段而言,提到商业化为时尚早,但商业化是工具型产品必然要经历的阶段,如果它延续谷歌、百度、搜狗、360搜索的老路,那么,它现在的用户体验优势就会迅速下降,而新的盈利点并不容易找到,大量互联网公司兜兜转转之后,还是回到了电商、游戏、广告这三大主要盈利模式上。 就ChatGPT目前的表现来看,它的优势是技术方向,但具体到搜索引擎、绘画、写作、营销等领域,最终究竟能否可以成,要看这家公司的能力,OpenAI 的ChatGPT更像是为科技行业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方向,并不关乎商业问题。 对于谷歌、百度、搜狗、360搜索、神马搜索等搜索引擎而言,或许他们并不在意尴不尴尬,他们只想“搞钱”。
产品概览 泰克 MDO4024C 泰克 MDO4024C 示波器是一款 6 合 1 集成示波器,可以配置可选的频谱分析仪、任意波形/函数发生器、逻辑分析仪、协议分析仪和 DVM/频率计数器。当配置集成频谱分析仪时,它是唯一能够同时同步采集模拟、数字和频谱的仪器。 TEK MDO4024C 是完全可定制和完全可升级的。现在添加您需要的工具......或稍后添加。如果您面临的挑战包括无线模块集成或 EMI 故障排除,那么这就是您希望放在工作台上的示波器。 泰克 MDO4024C 示波器的特性和优势包括: 20 Mpoint 记录长度:获取更多时间,同时保持分辨率以放大精细信号细节。 Wave Inspector® 导航:使用直观的前面板控件轻松导航长记录。自动搜索以查找并标记事件的每次发生。 FastAcq 快速波形捕获:以超过 340,000 个波形/秒的速度快速识别毛刺和其他不常见的瞬态信号。通过颜色分级显示了解感兴趣的事件。 4 个模拟通道 – 可选的 16 个数字通道和 1 个射频通道:模拟、数字和射频信号的同步分析,便于系统级故障排除。在任何通道上触发。 具有宽捕获带宽的集成频谱分析仪:准确分析具有 -65 dBc(典型值)动态范围和高达 6 GHz 频率范围的 RF 信号。高达 3.75 GHz 的超宽捕获带宽可同时查看整个频谱。 使用 SignalVu-PC 矢量信号分析软件进行高级射频分析:启用蓝牙和 WLAN (IEEE 802.11 a/b/g/n/p/ac) 信号质量分析、脉冲分析、音频测量、AM/FM/PM 调制分析、通用目的数字调制等等。 集成任意波形/函数发生器:手头总是有一个内置的 50 MHz 函数发生器。通过示波器和 128 kpoint 任意波形发生器之间的紧密集成,轻松捕获真实信号、对其进行编辑和回放。 集成逻辑分析仪:调试设计的数字部分,时序分辨率低至 60.6 ps。通过更广泛的系统可见性跟踪系统计时问题。 串行总线触发和分析:同时自动触发和解码多达三个串行总线。节省定位感兴趣事件的时间并避免手动翻译位。 集成数字电压表和频率计数器:产品注册免费!可快速测量直流电压、AC+DC RMS、AC RMS 和频率。 可升级性 可升级到模拟带宽、频谱分析仪任意函数发生器、数字通道 (MSO)、串行触发和分析包等——确保在未来数年内有用。 离线波形分析:实现更好的时间和资源利用;使用 TekScope AnywhereTM 独立于示波器硬件查看、测量和分析实验室中捕获的数据 泰克 MDO4024C 的规格包括: 4个模拟通道;16 个可选的附加数字通道 200 兆赫带宽 高达 2.5 GS/s 的采样率 所有通道上的 20 M 记录长度 > 340,000 wfm/s 最大波形捕获率 具有 3.9 pF 电容负载和 500 MHz 模拟带宽的标准无源电压探头 独特的可选内置 3 GHz 或 6 GHz 频谱分析仪 可选任意波形/函数发生器 可选的 16 通道逻辑分析仪,所有通道均具有 20 M 记录长度 可选协议分析仪 数字电压表/频率计数器 - 泰克免费提供注册 可升级性:根据需要添加模拟带宽、频谱分析仪、函数发生器、数字通道或协议分析
北京2022年11月18日 /美通社/ -- 亚马逊云科技宣布,金风零碳利用亚马逊云科技的物联网、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等服务,面向汽车、制造、零售等行业客户推出"3减碳1平台零碳解决方案",利用数字化技术帮助工商业客户进行能源优化运营,实现节能减排,达到可持续发展,让零碳更经济。采用该解决方案,金风科技亦庄智慧园区每年实现碳减排4950吨,年用电成本降低近400万元,成为北京绿色交易所认证的全国首个可再生能源"碳中和"智慧园区。此外,该解决方案也已应用于多个企业客户,助力其实现双碳转型。 金风零碳是金风科技旗下从事能源应用的业务板块,致力于赋能广大工商业企业实现零碳目标。借助亚马逊云科技的赋能,金风零碳推出"3减碳1平台零碳解决方案",利用α能源聚合平台进行能源管理及碳排管理,包括通过提升能碳效率实现用能侧的减碳;通过使用分散式风电、分布式光伏、水电储能等清洁电力实现供能侧的减碳;通过绿电交易和碳交易实现交易侧的减碳。 在"3减碳1平台零碳解决方案"开发过程中,金风零碳获得亚马逊云科技的多重支持。首先,在物联网方面,通过亚马逊云科技的亿级设备接入能力的物联网平台,金风零碳实现了大规模的设备接入、设备管理、数据路由和和数据分析,满足了在供给侧和负荷侧的大量设备接入的需求,加速了智慧园区物联网应用开发;第二,在数据分析方面,利用亚马逊云科技开箱即用的数据分析服务如Amazon Managed Streaming for Apache Kafka (Amazon MSK)和Amazon RedShift,对设备接入产生的大量数据进行存储,处理和分析,快速构建数字化能源管理和运营平台,实现运行监控,策略优化和智能调度控制;第三,借助亚马逊云科技机器学习服务Amazon SageMaker,金风零碳与亚马逊云科技共同开发了功率预测模型,支持能碳平台的发电和负荷预测需求。目前,金风零碳在山东对电价进行的日前预测准确率可以达到90%以上。 金风科技亦庄智慧园区是获得北京绿色交易所认证的全国首个"碳中和"园区,通过"3减碳1平台零碳解决方案",将风力发电机、光伏发电设备、储能系统、蓄能系统、备用电源等可调度资源进行寻优,实现最优的能源供给调度策略和优化调度运行。每年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达750万千瓦时,占园区供电的50%,年碳减排4950吨,年降低用电成本近400万元。 "3减碳1平台零碳解决方案"也已应用于众多行业客户,帮助他们通过数字化技术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实现双碳转型。山东某水泥企业面临能源成本控制和碳排放降低的双重挑战。借助金风零碳"3减碳1平台零碳解决方案",该水泥企业将生物质发电、余热发电、分布式光伏和分布式风电等实现最优的能源供给调度策略。目前,该水泥企业实现了年发电6443万千瓦时,年减排二氧化碳5.70万吨。 为节能减排,上海青浦某商业广场采用了分布式能源供电,但新能源供电有一定的波动性,有时难以满足实际用能需求。在金风零碳的帮助下,该客户搭建了分布式储能系统,通过用户侧储能系统和能碳平台,减少碳排放的同时实现了成本优化。目前年放电量超过115万千瓦时,实现了10%的投资回报率。通过每天2充2放的削峰填谷,进一步提高供电可靠性。 金风零碳还为2022博鳌亚洲论坛年会海南可视化指挥中心设立了专门的数字化绿色低碳模块,该模块利用金风零碳的解决方案,通过数字化手段清晰统计大会各项绿色降碳指标,为大会装上低碳"引擎"。此外,金风科技还为大会提供2022年度碳中和实施路径报告,梳理论坛期间减碳活动,量化减排量,并对持续减排提出清晰地路径规划。 金风科技总裁助理兼天诚同创执行董事及总经理胡江表示:"比特和瓦特是天然联系在一起的,亚马逊云科技是金风零碳最理想的合作伙伴之一。金风零碳将发挥在能碳管理方面的优势,借助于亚马逊云科技提供的丰富服务,例如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帮助工商业企业实现高质高效可持续的双碳转型。未来,我们双方将继续在ESG、碳数据湖、碳区块链等技术领域的合作,不断帮助汽车、制造、能源与零售等行业加速节能减排,推进可持续发展。" 亚马逊云科技大中华区战略业务发展部总经理顾凡表示:"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推动者和变革者,亚马逊云科技非常高兴与双碳能源转型APN合作伙伴网络成员金风零碳一起提供可持续性解决方案。未来,我们将不遗余力地在云基础设施和服务中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提供更多的技术和工具赋能合作伙伴开发更多解决方案,满足客户不同业务场景的节能减排需求,赋能客户实现双碳目标。"
人工智能在工业4.0中的应用 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传统以产品为导向的工业生产形式正在被以解决方案和以客户为导向的理念所取代。工厂收到的生产订单批量越来越小,差异越来越大,直至完全的个性化生产。但是由于成本、速度、精度等因素,或者问题的解决超出人类能力范围,完全的个性化生产需要生产过程具有更高水平的自主性,而这需要提升生产系统的认知能力,只能通过AI技术来实现。以定制化的客户需求为出发点,生产系统将从"自动"转为"自主",生产和物流策略将在AI的帮助下进行自我优化。 AI的使用旨在提高工业流程的效率和有效性。从工业的角度来看,AI技术可以被理解为能够帮助制造系统感知环境、处理所感知的事物、独立解决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做出决策的方法和程序,尤其是从经验中学习,以便制造系统更熟练地完成动作和任务。过程中对人工干预的需求减少了。 在工业4.0的语境下,在工业流程中实施AI的关键是资产管理壳(Asset Administration Shell),它可以连接数据源、学习机制、系统边界和人工干预。工业4.0的参考模型架构 (RAMI 4.0) 的结构化网络组件和标准化功能接口也为将 AI技术集成到工业生产过程中提供了基础。 AI在工业环境中广泛应用的一个领域是对传感器数据的分析和解释,这些数据分布在机器和生产设施中。 它记录机器各个不同方面的状态,并据此执行动作。其核心目的是识别不明显的相关性,比如实现预测性维护工作。AI还可以用于工业生产过程中的流程、物流和能耗优化,例如,为了响应环境中的波动,必须调整复杂的相互关联的机械设定参数。"物联网",即分布式数据提供者和数据用户的相互通信,是AI的基础。 人类定义系统边界 AI包括一系列应用程序和技术。这些应用程序和技术能够使系统实现自主功能,并使资产增值。"自主"的能力必须控制在人类定义的系统边界内。由人类定义整体系统要达到哪一等级的自主能力,并决定允许AI运行的区域和功能。一个系统的自主程度不一定由AI的技术限制决定,还可能受到法律框架、人类行为的预估或数据保护要求等方面的影响。 自主等级定义了所使用的AI技术的系统边界,即允许执行哪些任务。举一个大众更加熟悉的例子,自主等级3的自动驾驶汽车可以独立在高速公路上行驶,但不能独立的离开高速公路。等级3以上的自主系统必须能够独立感知环境并在指定的系统边界内做出"真正的"自主决策,而无需进一步的人工干预。这引发了重要的法律问题,例如关于决策的责任和可理解性。这些是整个社会需要讨论的问题,超越了工业和政治领域,无论是自动驾驶还是工业生产过程中AI的使用。 与简单自动化过程的经典程序相比,在流程更复杂、决策要求更高的情况下,AI的使用意味着不能每次都获得完全相同的结果。这是因为学习过程使用了大量的数据和信息。 使用AI追求的是不断优化流程并在出现问题时做出"正确"的决策。 允许AI系统提出的并非完全符合预期的方案建议, 但是做出的决定必须始终是合理的,并且尽可能符合预期。 AI对工业过程的冲击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决策(规则创建/设计)和执行(规则执行),可以认为分别是决策所需的技能(在编程时确定)和执行决策的动作(在执行时产生影响)。在采用了AI辅助技术的工业系统设计中,系统通过初始学习过程进行训练,并与部分经典编程一起执行工业过程。在初始"设计"阶段,扮演"监督者"角色的人类需要提前决定学习过程的许可程度,即哪些数据可以用于第一个学习阶段。以及允许AI系统在过程控制期间接收哪些数据以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尽管优化过程需要数据,但必须避免过拟合。这是因为数据分析的过拟合会对现有的问题解决模型产生负面影响。规则的执行可以按自主等级分类。如下图所示。 图示:学习能力等级与自主等级 人工智能在工业应用中的伦理讨论 工业生产,特别是工业4.0中使用AI,有很多伦理方面的问题,但是一般来说"强人工智能"不在讨论范围。可以一般性的认为,用于工业过程的AI旨在通过自动化流程扩展人类的能力。工业AI应用在本质上主要是技术性的应用程序,不会对人类生活产生重大冲击。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这些应用程序不用受制于工业法规,例如职业安全法规或功能安全法规。这些法规,无论是在欧洲或世界各地,都是基于人类社会长期发展而来的基本的伦理原则。 关于"自主原则",值得一提的是,机器的决策传统上是基于预先编程的算法做出的,因而是确定性的。但是尽管深度神经网络可以被人类将参数设定在非常狭小的范围内,仍然可能以不确定的方式行动。因此,现代AI研究人员将"可解释性"视为人类增强对自主AI的信任的重要领域之一。 人工智能对机械安全的冲击 随着AI,物联网和机器人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不依赖于人类操作员的先进机械投放市场。特别是协作机器人,由于可以在环境中学习新的动作而变得更加自主。这些先进机械可以实时处理信息,自学习,自主规划移动路线,根据环境动态调整或改进动作,因此给传统的基于考虑"最坏可能"的风险评估并固定安全保护设置的机械安全理念提出了新的挑战。 新版机械指令草案对于采用AI的机械产品及其控制系统增加了很多具体的要求:例如: 在核心职业健康安全要求(EHSR)中,制造商或其欧盟代理需要执行的风险分析和风险降低流程的c)条修改如下: 确定机械产品生命周期内可能产生的危险及其关联的危险场景,包括在机器投放市场的时刻起可以预见的,机器设计达到的自主等级决定的,全部或部分介入的行为或逻辑可能产生危险。就此而言,当机械产品集成了AI系统,机械产品的风险评估必须考虑为满足欧洲议会和欧盟理事会提出的AI法案所执行的风险评估。 高风险机械产品清单中增加了两项与AI相关的产品(软件): 24.保证安全功能的软件,包括AI系统 25.嵌入了保证安全功能的AI系统的机械 人工智能在工业4.0中的信息安全 人工智能与边缘计算 由于电子产业的飞速发展,AI的应用也逐渐边缘化(边缘计算)。大部分AI只有在训练的时候需要大量计算能力,而在使用时,小型设备即可满足其运算要求,比如手机。在工业4.0中,AI的应用也逐渐从云中转移到公司内部运行维护,这样也可减少远程的成本和风险。但是,虽然在边缘计算中的AI应用可以极大地提高产业效率和智能化,但同时其本身也存在信息安全风险,需要以最新的标准来创建和维护基于AI的产品可信度。 "Zero Trust Concept"--零信任理念的提出和使用是为了构建可信任的、安全的AI系统应用。这一理念是在大量迅速且不断变化的数据通信中,这些参与者最初应被分配零信任值,随后在信任评分系统中"赢得"其他参与者的信任,任何组件都将在数据访问之前先检查所涉及的身份认证和授权。 同时,AI的设计也应提高互操作性,这样在整个工业4.0的流程中获得更快的速度和更高的稳定性。 人工智能与工业4.0价值链 AI也可以为公司价值链提供重要贡献,可以评估价值链参与者的各方面,如交付可靠性,支付行为,公司状态,产品质量,市场定位,定价策略,经济形势,环境保护,等等。在所有生产参与者运行期间,杜绝任何异常情况,迅速采取行动并更换参与者。但在此类大数据互联互通的过程中,各数据链参与者的数据访问以及数据保护的问题便显露出来。严格的数据分离才可以提高此部分的安全性:严格的设置权限,只有确切相关方才可以访问或修改数据。 安全数字身份 在工业4.0中,会有大量分布式的智能设备参与共建整体智能制造的生产流程。也由于这些去中心化的架构,设备数字身份的分配和管理也变得复杂。在大规模生产中,出于成本原因,可能很难要求每个产品或组件在整个价值链中都有唯一不可伪造的身份证明。但是AI可以通过一些其他的数据来评估安全身份,如:使用软硬件、工牌、生物特征来确认身份真实性;要求通信参与者的安全通信属性(如加密和通信的方式和级别);数据的可审查性和可追溯性。AI也可以通过学习行为模式来检测伪造身份的攻击,如:沟通频率的变化,通信时的安全属性区别,响应速度的区别,网络地址的异常,数据非常规变化等。 信任基础设施 目前工业4.0相关工作组仍在讨论应如何建造全球AI信任基础设施(Trust infrastructure)。但这个信任基础设施是对全球价值链安全运行的先决条件,可以提供必要的安全功能从而使各价值链来建立安全的身份认证和通信,同时保护网络攻击。在现有设施,如PKI(Public Key Infrastructures)和CA(Certificate Authorities)中,AI可以通过识别异常通信来保护此类设施,如:非常规通信路径,异常证书组合,首次认证后的异常行为等。 基于特性的访问控制 可以对每个组件设置在不同生产状态下基于不同条件的规则集(如时间、数据类型、天气、温湿度、功耗转速、依赖关系等)。对于如此庞大的规则集,使用AI可以对其模拟进行复杂测试,并在使用过程中迭代更新,而且可以实时监控分析出现的任何异常情况。 协同状态监控 协同状态监控(Collaborative Condition Monitoring)可以应用在以上组件的协作场景。在一条价值链中,两个安全组件通过安全通信相互沟通,基于信任基础设施确保认证安全,并通过基于特性的访问控制读取数据。AI可以在其中检测未经授权或异常的访问和任何异常数据流,监控人员也可以通过AI的汇总报告检索所有信息。 资产管理壳 资产管理壳在工业4.0中的应用是极其重要的,不只因为其负责了整体系统的信息安全,更因为它包含了各种生产数据和商业机密。AI在监控数据间谍活动和数据篡改操纵方面非常有用,而人类很难对这些不同属性的庞大数据进行实时分析和管理。但AI的分析结果很难用同一AI软件进行解释,因此也同时需要辅助工具,以便人类对其警报进行最终分析和做出决定。 结语 AI的应用可以极大的提高工厂的智能化程度,如:自动化、驱动控制、生产维护、生产优化、异常及残次品检测。但同时AI方案在工厂的应用中也有很多局限性因素:不能达到100%的覆盖率,很难分析错误原因,数据质量难以保证,在实施中太过专业性,先进机械日益提升的自主性和协作性给机械安全带来的挑战,边缘计算带来的信息安全等问题。 在选择适合工业4.0的AI应着重考虑以下属性:基于产线机械及传感器数据的应用;使用迁移学习的方法以更容易适应新工厂环境;适用复杂的传感器数据网络;易用性;信息安全。 对于日益采用AI实现自主和协作功能的智能机械设备,其制造商,系统集成商和终端业主都必须执行全面的,覆盖机械安全和信息安全的风险评估,并向欧盟公告机构申请合规性评定。
擅长搞销售的苹果,让外界想破头也无法理解,为什么苹果看起来平平无奇、其貌不扬,消费者依然挤破头也要去买苹果,近几年虽然没人去实体店排队抢购新iPhone,但是只要新iPhone一出来,依然有不少人溢价从黄牛手里抢购,苹果公司究竟有什么魔力? 揭开裹挟在苹果身上的神秘面纱来看,并非苹果有多努力,而是行业的红利被挤压到苹果身上。一方面,华为在高端智能手机市场的失位,另一方面,则是小米、vivo、OPPO等手机厂商的售价不断上涨,它们旗舰机的售价一度突破5000元,而售价到5000元,有些消费者就想,“都花了5000元,为什么不去买苹果手机?”苹果在高端智能手机的心智影响依然牢不可破。 所以,即使全球智能手机市场排名前五的其他手机厂商出货量都在急剧下滑,苹果却没受到太多的影响,苹果公司市值一度超过3万亿美元。 “巨无霸”级别的苹果收割了智能手机行业的多数红利,不过,船大调头难,苹果公司下一年度的成败与否,与其当年秋季发布的新产品销量直接挂钩,2017年秋季发布的iPhone X大卖,让苹果公司营收创下新的记录;2018年秋季发布的iPhone XR拉胯,导致该年度iPhone销量不佳,直到新产品iPhone 11出来后,苹果才再次走上新的增长曲线。 拉胯不可怕,苹果通过降价策略让iPhone XR再度变香。 “吃老本”才可怕。 最近几年行业就不断声称苹果在“吃老本”,iPhone 6、iPhone 6s、iPhone7、iPhone 8几代产品外观神似,而iPhone 11、iPhone 12、iPhone 13、iPhone14几代产品的外观也很神似,除了芯片升级,苹果似乎也跟其他手机厂商一样,开始玩堆料,比如,增加摄像头的数量,增强摄像头的像素,再也不能无法看到拥有绝对领先优势的苹果,苹果近几年都没有推出能让人眼前一亮的产品,只在旧产品上“升级”,这不就是典型的“吃老本”吗? 话虽如此,iPhone销量的不断攀升,让不看好苹果的人闭上了嘴巴。 苹果公司2022年第四财季财报显示,该季度总净营收为901.46亿美元,同比增长8%;净利润为207.21亿美元,同比增长1%。其中,大中华区营收为154.70亿美元,同比增长6%。财报发布后,苹果公司股价盘后一度跌超5%。 苹果“吃老本”,害惨iPhone 14 熟悉的“剧情”,营收、净利润再度增长,在当前这种形势下,苹果交出的“答卷”似乎还不错,事实并非如此。iPhone 14系列发布后,外界就盛传iPhone 14销量不佳,iPhone 14Plus发布后,“砍单”的消息更是铺天盖地,不过,这类消息被iPhone 14 Pro和iPhone 14 Pro Max销售火爆所掩盖。 iPhone14系列销量究竟如何?我们从苹果公司2022年第四财季财报进行分析。 财报显示,2022年苹果公司第四财季来自于iPhone的营收为426.26亿美元,同比增长9.7%。然而,iPhone 9.7%的增速与两个因素有明显关系。 第一,iPhone 14系列的发售时间更早。iPhone 14 Pro 和 iPhone 14 Pro Max于9月9日晚8点接受预购,9月16日正式发售。iPhone 14于9月16日正式发售 ,iPhone 14Plus于10月7日正式发售。 iPhone14系列产品最早的预售时间到2022年9月9日,iPhone 13系列的发售时间比iPhone14要晚得多。iPhone 13系列是2021年9月17日晚上8点,2021年9月24日正式发售。 iPhone14 Pro和iPhone 14 Pro Max的正式发售日期比iPhone 13系列早了8天,苹果公司2022年第四财季来自iPhone的营收增长显然与更多的销售天数有关。 第二,iPhone 14系列售价上涨。iPhone 13系列的最低售价为5199元(iPhone 13 mini),不仅如此,iPhone 13 mini的储存空间更是达到了128GB起步,算是“加量不加价”。 iPhone14系列的起售价为5999元,与上代产品一致,但是苹果直接取消了mini系列,导致iPhone 14系列整体门槛变高。 另外,苹果9月份销售的仅有iPhone 14、iPhone 14 Pro、iPhone 14 Pro Max,iPhone 14 Plus直到10月份才发售,业绩并未算到第四财季。iPhone 14系列的主力机型iPhone 14、iPhone 14 Pro和iPhone 14 Pro Max售价均高于上代机型。 在上述两重因素之下,苹果的iPhone才能保持继续增长,由此可以推算,iPhone 14系列的销量并没有比上代产品更好。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与苹果“吃老本”有非常大的关系。 “芯片”是手机最重要的元器件之一,但是iPhone 14和iPhone 14 Plus采用的都是苹果上一代的A15仿生芯片,苹果最新的A16仿生芯片只有iPhone 14 Pro和iPhone 14 Pro Max才能享受。 在以往苹果的历代机型当中,比如iPhone 6、iPhone 8、iPhone12、iPhone 13,苹果会从摄像头、内存、屏幕,来体现产品的差异化,iPhone 14系列是苹果首次在芯片上搞差异化,从苹果的销售策略来说,搞出产品端的差异化无可厚非,因为这样会潜在刺激更多的用户购买价格更高的iPhone 14 Pro和iPhone 14 Pro Max。 但是苹果这样做就害惨iPhone14和iPhone 14Plus,这两款产品成为苹果差异化的牺牲品。在小米、vivo、OPPO等旗舰机上涨的情况下,确实有不少用户倾向于购买iPhone,问题在于,这些用户的预算就是五六千块钱,iPhone 14 Pro和iPhone 14 Pro Max将这部分用户的预算提到了7999元,再考虑储存空间需求,现在入围苹果的门槛达到了8899元。 在门槛如此高的情况下,用户要么坚持用手中的旧手机,要么干脆就买荣耀、小米、vivo、OPPO的旗舰机,毕竟,iPhone14就算再好,起售价也达到近6000元,这个价格基本上可以买安卓旗舰机的顶配。“吃老本”用A15处理器,苹果这是看不起谁呢? 话又说回来,如果真要买A15处理器的产品,为什么不买价格更便宜的iPhone 13 系列?没有理由去买低配的iPhone 14和iPhone 14Plus。 iPhone的营收是跟上来了,然而,销量很难再进一步。 App Store营收触顶 与华米OV所不同的是,苹果不止赚硬件的钱,同时还赚软件的钱,而最赚钱的莫过于App Store。苹果曾在2020年公布的数据显示,自2008年到2020年初,自2008年上线以来,App Store应用商店已为开发者带来1550亿美元的收入。 财报显示,2022年第四财季,苹果公司来自于服务的营收为191.88亿美元,同比去年同期增长5%,环比上季度同比下降2%。苹果的硬件会受到季节和新产品的影响,但是软件营收并不会出现较大幅度波动,此前,苹果来自于服务的营收还是两位数增长,2022年Q3季度竟然出现下降,这从侧面也反映出App Store营收触顶。 为了提升AppStore的收入水平,苹果甚至不惜降低用户体验,不断增加App Store的广告位,日前,苹果即宣布在App Store加入系统广告,包括底部“猜你喜欢”、标签页面、产品页面的广告投放,虽然这一策略暂未在国内上线,长期来看,苹果必然不会放弃这块蛋糕,毕竟,在头部的搜索框内已经有了广告,后面新增的广告位只是“顺便”的事。 除了增加广告位外,苹果还在多个国家隔和地区对App Store进行涨价。 AppStore营收触顶某种程度上,也与苹果在硬件端的销量不佳有关。2022年第四财季,苹果公司来自于iPad的营收为71.74亿美元,同比下降13%。iPhone 14系列销量不佳,iPad销量放缓,没有庞大的硬件销量作为增量,只能靠存量用户来消费,App Store的营收自然不会出现增长神话。 光靠营销手段不灵 苹果的成功也带动了诸多供应链企业的“神话”,只要相关供应链企业一被苹果相中,很容易一飞冲天,反之,则被“抛弃”,国内不少公司都曾沾过苹果的光,然而,当甲方过于强硬,作为乙方的供应链企业很难有话语权,曾经风光过的这些“果链”企业如今都回到了底部。 苹果固然能影响供应链企业,但无法影响相关元器件的成本,比如摄像头、屏幕、内存、电池等,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智能手机行业,需要靠它们赚钱的企业也变多,iPhone整体成本自然就会不断上涨。而在成本上升的情况下,苹果光靠营销手段不灵。 为什么其他手机厂商的出货量在下滑,只有苹果能保持增长?品牌是一方面,但核心还是靠谱的产品在背后支撑。iPhone 14和iPhone 14 Plus这种典型减配的玩法,无形消耗了用户对苹果的信任度,并没有那么多人舍得/愿意花费近9000元去换一部新iPhone,较高的门槛拒绝了许多想要跨过iPhone起步门槛的人,iPhone 6、iPhone 6s、iPhone 7等机型的起售价都没有iPhone 14系列高。而在销量不足的情况下,App Store的营收也会间接受到影响。 苹果同样也遭受到行业的问题,即智能手机行业增速放缓。IDC预计,2022年智能手机的出货量将下降6.5%至12.7亿部。信通院的数据显示,2022年1-8月,国内市场手机总体出货量累计1.75亿部,同比下降22.9%。 受整个行业的影响,苹果只能算是“稳住”,但远远称不上有多好。与苹果相比,华为、荣耀、小米、vivo、OPPO等厂商早就开始在其他领域寻找机会,比如,智能家居、电视、厨电卫浴等。 正所谓“卖东西要诚心诚意”。苹果在iPhone 14和iPhone14 Plus身上玩出的“花样”,最终只能让用户重回安卓。不知道苹果这次又要降价多少,才能带动iPhone14的销量。
ASIC设计服务暨IP研发销售厂商智原科技(Faraday Technology Corporation,TWSE:3035)今日推出支持多家晶圆厂FinFET工艺的芯片后端设计服务(design implementation service),由客户指定制程(8纳米、7纳米、5纳米及更先进工艺)及生产的晶圆厂。这个设计服务项目运用了智原ASIC设计经验与资源,主要客户为无晶圆厂的IC设计公司、系统厂、ASIC服务公司或晶圆厂,客户可依据自己的研发资源进行分配,将特定设计模块委由智原协助完成,以加快产品上市时间。 智原科技自1993年成立以来,已广泛地在各个应用领域累积丰富的设计与量产经验,熟悉IC芯片设计流程的每个环节与量产的各项预备工作。这项新推出的设计服务项目包含专属的研发团队与项目管理人,可协助客户完成系统整合、系统验证、电路验证、电路合成、DFT测试用电路的导入、或后端布局设计实现及验证等阶段。 为保障客户信息安全,智原工程师通过专用的机房远程联机到客户端,设计数据库完全由客户掌控,全程监控录像管理。此外,设计团队通过智原内部流程系统管理设计项目,确保工作进度及质量,达到首次流片便顺利量产。 智原科技营运长林世钦表示:“智原每年交付50个ASIC设计案,其中20%属于大型SoC设计,无论服务质量与信息安全都深获客户的信任。这次新推出的设计服务便是充分善用我们30年来丰富的设计经验;相信智原的SoC专业技术与稳定的人才资源都将有效地满足市场上日益增加的前段与后段设计服务需求。”
ASIC设计服务暨IP研发销售厂商智原科技(Faraday Technology Corporation,TWSE:3035)今日宣布其支持三星14纳米LPP工艺的IP硅智财已在三星SAFE™ IP平台上架,提供三星晶圆厂客户采用。此次发表的FinFET IP组合包括LPDDR4/4X PHY、MIPI D-PHY、V-by-One、FPD-link、LVDS I/O、ONFI I/O与内存编译程序,皆经过芯片制作验证且已实际应用在SoC项目中。 智原新上市的三星14纳米IP硅智财继承其多元应用的ASIC设计经验,如边缘人工智能、高清显示器、多功能事务处理机与网络应用等,适用于需要提升数据传输效能的各式应用,并提供客户具有成本效益的设计优势。此外,所有高速接口IP均经过子系统整合验证,包含PHY物理层电路、链接层控制器及软件驱动程序等,可加速SoC芯片开发且降低客户整合风险。 智原科技营运长林世钦表示:“智原的14LPP应用专属IP提供客户便捷的FinFET芯片开发途径。智原丰富的成功案例经验涵盖广泛制程的各种应用。为满足客户的技术规划与制程转移需求,我们会持续开发FinFET IP解决方案以协助客户加快产品上市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