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移远通信、紫光展锐等产业创新力量的共同推动下,5G LAN(5G局域网)技术在工业生产、智能制造等领域已实现多个场景商用落地。 作为R16定义的关键特性之一,5G LAN是实现工业互联网IT(信息技术)/OT(操作技术)深度融合的基础技术,对5G+工业互联网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5G LAN技术商用落地的进程中,紫光展锐率先发布的支持5G R16 Ready的基带芯片平台——V516发挥了巨大作用。基于该平台,移远通信与紫光展锐通力合作,推出了5G R16系列模组,助力5G LAN技术逐步走向成熟。 5G LAN技术,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的重要工具 顾名思义,5G LAN 是基于5G网络和5G终端接入能力的LAN服务,同时,5G LAN具有二层转发能力,组建灵活、直接互通,且在空间拓展性、移动性、安全性等方面表现优异,可为LAN内的5G终端提供终端互通或终端隔离等灵活的通信服务。 随着5G技术的迅速发展,5G LAN在专网部署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特别是在工业场景下,5G LAN成为了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的重要工具。有了5G LAN技术的参与,不仅能节约工业互联网建网成本,还能降低产线5G改造以及工业互联网维护难度,实现灵活适配,从而大大提高生产效率。 一网多用,5G LAN赋能柔性生产 由于5G LAN技术具有即插即用、跨域组网、网络确定性等明显优势,因此在园区网络搭建、工业PLC等领域有着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在网络运营商及相关产业的大力推动下,5G LAN技术在工业生产、智能制造等领域已实现商用落地,对推动工业互联网的实施以及智能制造的深化转型有着积极意义。 5G LAN技术可赋能5G专网的升级,以5G LAN一张网络替代多张物理网络,简化了网络架构的同时还提升了网络效率和产线可用性,实现了组网成本和维护成本的同步下降。得益于移远模组成熟的5G LAN技术,国内基于5G LAN技术的“5G专网PLUS”已在某汽车品牌生产车间实现商用,全方位验证了5G LAN在工业控制层的技术可行性和生产可用性,为柔性生产提供了新型网络基础。 将5G LAN技术应用于工业生产内网,不仅能为产线设备 “剪辫子”,还不用增加额外配置,部署效率非常高。浙江宁波某企业作为全国5G LAN工业互联网商用试点,在移远模组的赋能下,已经对其精密压铸件制造工厂进行升级,打造了柔性编排工业现场网,让5G深入工业生产现场,通过极简工业互联网,实现下挂设备即插即用、动态产线调整等,解决了企业过去面临的网络部署繁琐、网络调配难度大等痛点,展现了5G LAN在赋能柔性生产方面的强大能力。 携手紫光展锐,助推全连接工厂建设 目前,移远通信拥有多款支持5G LAN技术的5G模组,且已实现商用,包括RG500U、RG200U、RM500U等LGA、M.2、Mini PCIe封装模组。 上述支持5G LAN技术的移远模组均基于紫光展锐V516芯片平台开发,在V516多项5G R16关键技术的加持下,除了5G LAN,移远5G模组还支持CAG、网络切片、uRLLC等特性,可靠性达99.99%,并支持毫秒级空口时延以及精度达1us的5G网络高精度授时,可满足智能电网差动保护、工业制造高精度机器协作、仓储物流多车协同以及工业局域网等诸多行业应用的需求,有效降低5G R16技术的行业应用门槛,推动5G技术惠及千行百业。 与此同时,搭载展锐V516芯片平台的移远5G模组还支持QuecOpen CPU开发,支持Wi-Fi 6方案、WebUI方案、语音方案、FOTA方案、SLA方案、功耗控制方案,并可提供丰富易用的API接口,方便客户进行二次开发,最大程度地满足客户定制化开发以及行业低功耗的需求。 移远通信首席运营官张栋表示: “紫光展锐是移远通信重要的芯片合作伙伴,特别是在5G领域,近年来,在紫光展锐等伙伴的大力支持下,移远通信在5G模组的开发以及5G技术的创新方面取得了领先的成绩。接下来,移远通信将持续深耕R16等物联网产业前沿技术,聚焦行业痛点和客户需求,携手紫光展锐,不断推出性能更好、性价比更优的产品,为各行各业的数字化转型赋能。” 紫光展锐工业电子执行副总裁黄宇宁表示: “紫光展锐作为当前全球公开市场3家能够提供5G芯片的企业之一,致力于支撑工业体系和社会的智能化,始终通过5G底层核心技术赋能合作伙伴实现创新。紫光展锐V516面向垂直行业,可满足智能电网、智能制造、智慧建筑、智慧物流、智慧港口等5G R16应用场景需求,催生新的数字生态。我们愿与移远这样的全球领先模组伙伴持续深化合作,共同推出更丰富的5G R16行业解决方案,加速5G R16应用规模落地。” 在推进5G LAN相关技术走向成熟的道路上,移远通信与行业伙伴积极合作,共同推进5G专网发展。在第五届 “绽放杯”5G应用征集大赛通用产品专题赛中,移远通信参与联合申报的“基于R16的5G LAN网关“项目荣获二等奖和最佳创意奖。 目前,5G LAN技术已经具备了规模部署的条件,将有效推动工业互联网IT/OT深度融合。无论是在5G产品的开发还是在5G技术的创新应用方面,移远通信一直走在前列,未来,移远通信将继续深耕5G领域,携手上下游伙伴,不断探索和创新,在R16时代继续助推各行各业的智能化、数字化升级。 移远通信5G R16系列模组支持5G LAN技术,已在多个多个场景实现商用落地 (Photo: Business Wire)
如果智能手机行业不行了,哪个领域还有机会?答案还在手机身上。苹果、三星、华为等智能手机厂商的新技术获得成功后,开始在其他领域溢出,比如指纹识别和人脸识别就开始在智能门锁上广泛运用。2016——2018年,上千家厂商涌入智能门锁领域,大量厂商的推动,将智能门锁打造成了一个热门品类。 不过,此时的智能门锁行业仍属于起步阶段,凯迪仕、欧瑞博、鹿客等创业公司率先嗅到行业的契机,从而开启了智能门锁行业的竞争,竞争对手的增多,跟当年的O2O、智能硬件、共享单车等行业颇为相似,有的公司是为了“占坑”,有的公司想浑水摸鱼,有的公司则想to VC,看能否获得资本市场的青睐。智能门锁行业很快遭遇瓶颈,一方面,增速放缓,另一方面,资本市场在投资方面变得愈发谨慎,不少创业公司只能选择退出。 经过大浪淘沙后的智能门锁行业并未阻碍竞争者的步伐,恰恰相反,越来越多的厂商开始进入智能门锁行业。据郭静的互联网圈观察,这里面主要分为两类: 第一类,知名大厂。比如,华为、小米、京东京造、苏宁小biu、360、联想等,与许多不知名的品牌相比,大厂的名头就有很大的优势,而大厂在营销、销售等方面更是有着创业公司无法比拟的优势。 第二类,跨界而来的名企。公牛做插座出身,TPLINK主要做路由器(消费端),萤石是做摄像头后火起来的,美的、海尔、TCL、创维则是家电为主。如今,他们都推出了智能门锁产品线。就连做智能电视出身的乐视,竟然也推出了智能门锁产品。 公牛、TPLINK、华为、美的等厂商的涌入,让智能门锁的竞争对手变得无处不在,谁都不知道会不会有新的大公司开拓出智能门锁业务线。总之,在一切都可以模块化定制的情况下,似乎谁都可以来做一款智能门锁,再贴上自己的牌子,就可以进入市场卖。 惨烈的价格战 华为、小米、京东京造、美的、海尔、TCL、创维等厂商的加入,对智能门锁行业来说意味着什么?它们改变了什么? 毫无疑问,大厂和名企跨界,大大提升了智能门锁的普及度,让更多的消费者了解到智能门锁的这一产品。奥维云网统计的2021年中国智能门锁线上市场运行情况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智能门锁市场销量为458万套,同比增长31.4%;销额为71亿元,同比增长35.5%;均价为1544元,同比增长3.1%。照此趋势来看,智能门锁未来的市场规模很有可能突破百亿元。 然而,厂商的增多也让智能门锁行业的竞争更加激烈。中关村在线的数据显示,各类智能门锁的品牌超过200家,相关产品多达1017款,最便宜的智能门锁不到400元,而最贵的产品超过1万元。 当产品的差异化不存在明显区别的情况下,行业常常会陷入一个最简单刺激的竞争方式——惨烈的价格战。 几年前支持3D人脸识别的产品价格通常在3000元以上,现在则降到2000元以内,C级指纹锁价格被打到1000元以内,此前价格在2000元以上。 某电商平台的数据显示,月销量最高的前4款产品,价格都不足1000元。消费者只需要花费不到600元,就可以买到一款支持密码、临时密码、钥匙、指纹、磁卡五种方式开锁,同时还有内置可视猫眼的智能锁,消费者对门锁的大部分需求,它几乎都能门锁,这样的产品只要600元左右。再去看一些三四千甚至更贵的智能门锁产品还有必要吗?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就这样被价格战一步步给养叼了,有便宜货为什么还要去买贵几倍的同类产品呢? 价格战的优势是用低价带动销量,但从科技行业的历史来看,价格战的后果是: 第一,消费者过分关注低价,并且心理价格不断下探。 第二,市场上的高端产品很难卖,因为大部分人被廉价货给吸引走了。 第三,大家都不赚钱,就像智能手机。 第四,都在想办法搞营销,而不关注产品和服务。 智能手机行业就是智能门锁行业的前车之鉴,当千元机泛滥成灾后,中高端机型根本卖不动。价格战进行到最后,很有可能就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最终谁都没得赚。 线上线下两个世界 智能门锁有两个市场,一是存量市场,即老锁换新锁;一个是增量市场,即新装修用户/新换门用户,直接上智能门锁。不同于手机等数码3C产品,智能门锁对线下市场的依赖度依然很高,因为装修或者新房换锁的话,不可避免地会与线下市场接触,这就导致很多人选择在线下购买,而一些习惯互联网式生存的用户则偏向于线上购买。 智能门锁在线上和线下完全是两个世界。 线上方面,消费者可以清晰地看到自己想要的品牌、参数等,互联网公司擅长营销的痕迹会在线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比如代言人、某主播推荐等。 线下分得更细,既有凯迪仕、鹿刻等专卖店,同时也有建材市场中一店多卖的情况,TATA、盼盼、星月神等防盗门商店中也会有相关的门锁与门搭配出售,建材市场中的智能门锁品牌很多人可能都没听过,即使在网上售卖,价格也比线下高出很多,线下的智能门锁会有人买吗?当然会有人买,一是图方便,二是有售后保障,售后商家会向消费者承诺多长时间保修,这样消费者就很容易被打动。 线下智能门锁的特点是:品牌杂,但是功能齐全,人脸识别、支持密码、临时密码、钥匙、指纹、磁卡、指静脉等功能全都有,只不过品牌知名度方面没那么高。 与线上相比,线下的智能门锁单价普遍在1000元以上,很难见到1000元以下商品。商家本身可能也只是代理商,万一因为商品出现问题,最终消费者还是找他们,得不偿失。 事实上,最近几年智能门锁出现问题的情况并不少见,黑猫平台显示上即能见到相关投诉,比如,不到一年就坏了,售后找借口不给修;出现黑屏;使用一段时间后,间断性出现门锁不能正常关闭;安装不专业,打孔混乱;反锁在屋内出不去;突然打不开锁…… 门锁与用户的安全息息相关,无论是进不去,还是出不来,都非常麻烦,用户只要体验过一次这种感受,肯定会非常不爽。 所以,智能门锁光便宜没用,安全可靠才是根本。消费者在线上购买智能门锁,可能更多地关注相关功能和品牌,而不会去关注材质、锁体等细节部分,这恰恰就是线下的优势,更别谈线下的服务优势。 智能门锁线上线下的分化,不仅是消费理念的区别,同时也是因为在不同场景下,消费者的心理也发生变化,用户在实体店一眼即可区别出产品的好坏,而在线上没有这种直观地对比存在,消费者只能比价格。 门锁不是重点 智能手机行业的技术溢出不只是体现在智能门锁上面,电灯、洗衣机、冰箱、电视机、扫地机、窗帘、晾衣机等设备都开始智能化,所以,如果厂商只做智能门锁,就很难跟其他厂商进行竞争,这也是华为、小米、美的、海尔、TCL、创维等厂商推出智能门锁产品线的诱因,它们需要智能门锁这一品类来满足自身对智能家居产业链的布局,门锁并不是重点。 对于传统智能门锁厂商来说,大厂和跨界名企的加入,无疑会增加行业的竞争压力。传统门锁厂商为了图突围,也在不断丰富自身的产品线,期望能抵抗其他厂商的竞争。可以看到的是,当厂商互相跨界扩张后,会产生几个问题: 第一,主营产品不稳定,号称某生态链企业的产品线达上百款,然而没有一款产品是精品; 第二,容易尾大不掉,一旦行业发生变化,不赚钱的业务线可能成为炮灰。 第三,浪费消费者对该品牌的信任。 在消费端,最终还是“产品为王”,品质和服务才是王道,然而,在残酷的竞争面前,公司很难只专注于产品本身,那些搞价格战的厂商,反倒成了行业的“搅X棍”。可以想见的是,跟当年的O2O、智能硬件、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一样,许多浑水摸鱼的智能门锁企业会沦为行业的炮灰,至于大厂和跨界的名企,虽然顶着巨大的名头,但任何行业最终都是深耕细作,大厂和名企同样会失败。商场竞争,失败才是常态,成功的企业反倒屈指可数。
“苹果的营销就是牛,把头部难看的刘海屏一番运作,竟然变成了灵动岛,买部iPhone 14就相当于拥有自己的岛,苹果又一次引领了创新。”2022苹果秋季发布会结束后,有网友在朋友圈里打上了这句话。 安卓机用户对于iPhone 14系列发布会并不这样看,iPhone14系列再次呈现“全程无尿点”的状态,除所谓的“灵动岛”外,iPhone 14系列的外观、屏幕、处理器等看起来都没有太大的创新,与上一代机型iPhone 13系列差别也很小,苹果哪里来的自信说自己又双叒叕搞出了创新? 早在iPhone 14发布之前,外界就盛传iPhone14系列会涨价,擅长在价格上搞出花样的苹果这次依旧没有脱离“怪圈”,iPhone 13系列的起售价为5199元,而iPhone 14系列的起售价为5999元,起售价上涨800元。但是,苹果为了营造“不涨价”的假象,直接取消了mini机型,一上来就是iPhone 14,而iPhone 14与iPhone 13的起售价一致,这样涨价的差异化就不存在,而其他机型则出现不同幅度的涨价,其中,1TB版的iPhone 14 Pro Max比iPhone 13 Pro Max涨价1000元。 为了满足低端、中端、高端市场用户,华为、荣耀、小米、vivo、OPPO的策略是针对不同人群推出不同系列机型,因此,一年内华米OV和荣耀们会推出多款机型,而苹果只能一年一更,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买得起/舍得买iPhone的新机,怎么办呢?苹果的策略就是推出多个层级的产品,2017年苹果首次推出了针对高端市场的iPhone X大获成功,此后,苹果便推出常规机型和高端机两个系列。 iPhone 14系列中,苹果推出了四款机型,iPhone 14、iPhone 14 Plus、iPhone 14 Pro、iPhone 14 Pro Max。以往即使是低端机,其与高端机使用的是同款处理器,比如iPhone 12、iPhone 13,但苹果这次又搞了一次“创新”,iPhone 14和iPhone 14 Plus搭载的处理器是上代机型iPhone 13系列的处理器——A15,要想买A16处理器的产品,只能花费高价购买iPhone 14 Pro和iPhone 14 Pro Max,起售价7999元。 苹果这样做,是从差异化定价的策略来考虑,但对于想要购买苹果手机的用户来说,以前5199元就可以够到苹果的门槛,现在却需要7999元才可以,换了谁似乎心情都不会好,这不是把苹果用户当“冤大头”或“韭菜”吗? “你不买,我不买,苹果还是有人买”,iPhone14和iPhone 14 Plus搭载iPhone 13系列的底气,或许就是来自于苹果手机不愁卖的现状。 果粉对iPhone 14系列的追捧与安卓机用户对它的吐槽,形成鲜明的对比,前者人少,后者人多。 苹果“抄袭”安卓 苹果公司的魅力,不只是巴菲特对它的追捧以及乔布斯的极客光环,更在于它的产品本身。一方面,苹果成立的时间更早,其对技术和市场的感知度要比其他手机厂商更灵敏。乔布斯早在2007年就推出了第一款智能手机iPhone,2009年iPhone 3GS进入中国市场。小米直到2011年8月才推出第一款手机,2013年荣耀公司成立。vivo和OPPO虽然做手机的时间早,但是它们大力推动智能手机业务的时间并不早。在同样的时间段内,苹果比其他手机厂商拥有更多的经验。 另一方面,身处于硅谷的苹果公司在接触新技术、新的元器件上拥有更多的优势。 iPhone 5S的指纹识别、iPhone6S的玫瑰金、iPhone 7Plus的双摄像头、iPhone X的人脸识别都让苹果看起来创新力十足,其他手机厂商虽然在极力弥补这方面的差距,但是苹果的名气依然盖过了其他手机厂商,苹果的“创新”声名在外。 iPhone XR系列成为苹果的“滑铁卢”,产品创新亮点不足,导致没能延续iPhone X的传奇。直到iPhone 11推出后,苹果才回过劲。 iPhone 12、iPhone 13这两代机型身上的创新力就有所不足,但苹果手机的销量并未下滑,这跟三个因素有关: 1)华为的失位。 2)它们没有像iPhoneXR一样,有明显缺点。 3)苹果的降价促销。 一开始安卓机厂商确实看起来像在“抄袭”苹果,但随着华米OV和荣耀成长速度的提升,它们与屏幕、芯片、内存等元器件厂商的合作也很紧密,这就导致,在新技术方面,安卓机并不落后,甚至还领先于苹果,特别是在一些新技术方面,看起来比苹果更酷,而苹果却看起来更保守,比如挖孔屏、水滴屏、屏下指纹识别、弹出式摄像头等,尽管这里面有些是“伪创新”,但苹果看起来没那么“厉害”。 如果说保守是因为苹果更倾向于使用成熟的技术,那么向安卓机“抄袭”却正成为现实,或者说,苹果手机好不容易推出来的创新,安卓机可能很早就已推出,比如录屏功能,小组件功能,画中画视频功能等,都是安卓机率先推出。 最近两年内,安卓机在创新上也是下了一番工夫,从屏幕到电池,今年则轮到摄像头,从后置三摄增加到后置四摄,有的机型前置摄像头增加到两颗,而摄像头的像素则被达到“1亿”,用户的手机可以放大50倍拍月亮。 一加、华为、荣耀、vivo、OPPO、小米最新的旗舰机在拍照方面都有非常大的提升,因此,苹果过去的优势——拍照“厉害”似乎被比了下去。 这次苹果也向安卓“抄袭”,iPhone14系列最大的亮点可能就是摄像头升级,主摄像头的像素由1200万升级到4800万,1200万像素的摄像头苹果用了7年,因此,主摄像头的提升很有可能让iPhone 14的拍照变得也“能打”。 当今年所有的手机厂商都在主打“拍照”的时候,你会买哪一款? 华米OV们能打过iPhone 14吗? 华为、荣耀、vivo、OPPO、小米早就开始将拍照作为旗舰机的主打亮点,电池、屏幕等方面,他们同样有着非常大的优势,iPhone 14系列看起来却平平无奇,如果不是拿着新的配色,用户甚至会认为你拿着的是iPhone 13,优势如此明显的情况下,华米OV们能打过iPhone 14吗? 尽管一些果粉在“尬吹”iPhone 14系列的“灵动岛”,认为它算是一种创新,将某个看似无用的区域变得有趣,但从实际效果来看,这种“华而不实”的功能用处并不大,用户并不会因为“灵动岛”的出现而欢呼雀跃,恰恰相反,这种硬造出来的功能会随着最初新鲜感的退却而退却,毕竟用户更看中的是实用的创新。 早在去年12月,雷军即在微博上表示,“小米高端手机正式开始对标苹果,向苹果学习”,如今过去近10个月时间,小米的高端手机跟苹果差距如何?小米集团2022年Q1季度财报显示,小米中国大陆地区定价在3000元或以上及海外定价在300欧元或以上的高端智能手机,全球出货量接近400万台。从销量来看,小米的高端化之路仍在前进,但与苹果相比,差距还是很大。IDC的数据显示,2022年Q1季度,苹果手机仅在中国市场的出货量就达到了1240万台,远远超过小米。 华为、荣耀、小米、vivo、OPPO的旗舰机并不弱,但苹果的多年来构建的护城河有着非常强大的优势: 1)系统加持。现在的安卓旗舰机与iPhone的差距并不大,甚至在某些功能上更方便。但为什么还会有人从安卓转向iPhone?库克就曾在2022年Q1季度财报会议上提到称,大量Android用户转向iPhone,升级转换速度达到了两位数,帮助iPhone业务取得了成功。 造成安卓用户向iPhone转移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苹果的系统加持。苹果的iOS系统不只是手机,AirPods、Apple Watch、iPad、MacBook,用户只要用过其中任何一个品类的商品,它们与iPhone之间的搭配就是最边界的,这种整体性优势正是安卓机厂商需要补课的地方,所以安卓机厂商近几年也在不断扩张产品的品类,打造更全的生态,这样用户选择就不只是某款手机,而是某一个厂商的商品。 2)广告少。iOS带给果粉最舒适的用户体验就是广告少。虽然花费四五千元也能买个安卓的旗舰机,但安卓旗舰机在广告上却一点也不比千元机少,特别是系统自带应用的通知,即使用户手动关闭,等系统下一次更新后,这些系统自带App的通知又悄无声息地弹出。有些用户之所以不想用安卓,就是不愿意接收广告。 当用户将安卓旗舰机与iPhone进行对比的时候,并不只有硬件方面的堆料,手机的操作系统同样占一半优势。就算iPhone 14系列看起来平平无奇,但只要它在芯片上有所提升,趋于系统的因素,用户也没办法远离它。安卓机用户对iPhone 14系列的吐槽和鄙视,影响不到果粉,或者说果粉就算知道这些问题,依然没办法脱离iPhone,问题在于换不换新的问题。 经过多年来的不断洗牌,苹果在中国市场的用户量趋于稳定,很难再回到20%市占比的巅峰,也很难跌到10%市占比以内。IDC的数据显示,2022年Q1季度,苹果手机在中国市场的市占比为16.7%,2022年Q2季度的市占比为14.1%。 某种程度上,鄙视iPhone 14系列的人,和想要买iPhone14系列的像是两条平行线,双方互不影响,任你怎么说,该买还是买,任你好还是坏,该不买还是不买。 当手机厂商集体聚焦于“拍照”的时候,从侧面却也反映出手机行业面临的创新者的窘境,当创新过于新奇,消费者不愿意买账,因为价格高,就像当前火爆的折叠屏手机,哪怕再好,售价近1万元也是劝退了很多人。当创新力不足的时候,又会显得平平无奇。 苹果到底有没有创新,取决于你怎么看,以及,你是不是它的目标用户,一切拿买来说话。
腾讯、百度、阿里巴巴、字节跳动等互联网巨头的“神话”正在破灭,一方面,巨头们面临增速放缓;另一方面,为了做出更好的经营业绩,巨头们不得不降本增效,不断削减经营成本,由此向外界展示出巨头的另一面,它们不是做什么成什么,它们没那么恐怖。 据Tech星球报道,从今年1月到8月,腾讯、百度、阿里巴巴、字节跳动、京东等互联网巨头下架的App有60多款,其中不乏一些用户量达百万级别的产品。 与此同时,巨头们对于推出新App的热情正在下降。七麦数据显示,最近半年内,腾讯、百度、阿里巴巴、字节跳动等互联网巨头推出的新App非常少,目前仍然在架的有:网易云音乐推出的社交App MUS,百度推出的笔记类App有医笔记,360推出的记录打开类App CUE,抖音旗下的音乐类App汽水音乐,印象笔记推出的收藏类App收藏家,美图秀秀推出的拍照类App蛋啵。 互联网巨头不仅被称为“App工厂”,更是有着“全家桶”的俗称,巨头旗下的App产品通常多达上百款,在短视频热和第二波移动社交热的浪潮中,仅腾讯一家公司就频频推出数10款产品与市场竞争,而字节跳动、百度、阿里等巨头们对于热门领域也敢于尝试。 然而,面对现实的经营压力,一切都戛然而止,向来财大气粗的互联网巨头也按下了刹车键,App该下架的下架,哪怕是多年的老品牌,新App没特别大价值就直接不上架,一切向净利润看齐,巨头终于不再搞App工厂。 中国的互联网行业曾流传过不少关于巨头的段子,比如,创业者会经常被投资人问到,“如果XX巨头抄袭了你的产品,你怎么办?”、“你的这款产品XX巨头也在做,你有什么优势?” 某次互联网从业者交流会上,我就遇到过类似的事情。一名创业者并不愿意透露他的创业项目,因为怕被XX抄袭。几年前,互联网行业关于产品抄袭的话题确实经常出现,多家巨头都被卷入其中。 当巨头拿着巨额资金到处扩张的时候,创业公司确实很难跟他们竞争。如今巨头们自砍手脚,不再热衷扩张的时候,是不是属于创业者的机会要来了呢?横亘在创业者面前的大山没了,它们会好起来吗? App工厂战略失败 巨头们之所以热衷于做App工厂的原因在于: 1)成本够低,且巨头们有足够的资金和人力支持它们做内部创新。 2)成功的诱惑。抖音和拼多多的成功,让巨头们看到了App创业成功所带来的诱惑,一次性开发多款App,只要有一款App能成功,都会带来巨额收益。 3)渠道优势。百度花费19亿美元收购的91无线,腾讯有应用宝,阿里巴巴则收购了豌豆荚,有第三方应用商店在手,拉动App的下载量似乎不是问题。 从2015年后,创投圈比较流行一种策略,即投资赛道,而不是投资公司,投资方会想办法把整个行业的第一名、第二名都投一遍,然后等着双方合并,或者某个第一名绝对领先,这样投资方完全不会失败。 App工厂的背后实际上也践行着这种“赛道制”,或者叫“内部赛马制”,同时在某个领域推出多款产品,再等其中一款冒头。 然而,最近几年内,这类“内部赛马制”策略开始失效。 一方面,成功本身就是稀缺的,行业只能允许一两款产品取得成功,其他产品只能陪跑,巨头也没办法处处成功。 另一方面,巨头的敌人其实是它自身,既要在内部跟多个部门抢资源、抢人、抢投入,同时还缺乏跟创业初期一往无前的勇气,往往会造成舍不得投入,又期望产品能爆红,最终产品只能低调上线、低调下架。 巨头对自身的降维打击还表现在隐性提升了产品的拉新成本。百度、字节跳动、腾讯、阿里巴巴等巨头早就成为国内最大的广告主,这意味着任何一家公司的产品要想拉动下载量,除了自家公司产品的支持外(多数情况下得不到任何支持,因为内部竞争非常激烈),还需要向其他巨头买量。 因此,最近几年在互联网行业会看到一个非常常见的现象,即明面上几家巨头争得头破血流,但是暗地里各家的广告合作不断,腾讯、百度、阿里巴巴、字节跳动都会从别家公司购买流量。最终导致App的成本上升,因为大家都要靠广告赚钱,甚至同一家公司旗下的产品,也需要向具体广告方付钱。 唯广告收入至上的后果很严重,即自家公司旗下的产品受损。据郭静的互联网圈观察,某搜索引擎平台甚至将旗下知名产品的关键词广告卖给了其他公司。在新闻资讯产品中,Feed流广告中也经常会出现“友商”的产品踩踏自家公司产品。 巨头推新产品时看起来处处是出路和机会,但在行业和自身的掣肘下,只能变成海市蜃楼。 向“钱”看齐 移动时代的互联网公司与PC时代互联网公司之间的显著区别在于,用户规模为王,哪怕一年亏几十亿元,只要能快速获得巨量用户,资本市场就愿意为它买单。进入2022年后,资本市场对互联网行业的看法发生了彻底转变,现在只看谁能创造更高的净利润,就能获得更高的估值,用户规模成为过去式。 CNNIC的数据显示,中国App行业的巅峰期是2018年,截至2018年12月,我国国内市场上监测到的APP数量为452万款。然而,到2021年12月,仅剩252万款。显然,不只是互联网巨头在下架App,大量中小型开发者也在下架App。当然,App数量的减少,小程序的崛起也有关系,微信、百度、支付宝等巨型App都在力推小程序,小程序的推出让不少中小型创业者选择以小程序为载体,而不是以App为载体,相对来说,App的成本更高。 对于创业者来说,巨头们不再跟他们拼命抢夺市场肯定是好事情,但难点却在于当下的互联网市场谁都不好做,与巨头相比,创业者的优势在于,它们没有退路,要么做成,要么失败。 互联网在中国发展20多年后,它的底色来自于中国庞大的网民规模。CNNIC的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为10.5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4.4%。有了这层底色,创业者要想在这个行业找到机会似乎并不难。 互联网行业的第二个变化来自于用户付费。杨致远和菲洛创建的雅虎用免费模式敲开了互联网的大门,此前互联网主要只为少数企业服务,且对方还需要付费,雅虎的免费模式让越来越多的公司看到了互联网的契机。中国的互联网公司最开始也是走的Copy To China路线,即在国内复制国外的模式。 2015年之前,提到用户付费,很多人还是把它当成是一个“笑话”来看待,谁都不信在免费模式大行其道的情况下,用户付费会行得通。然而,用户付费模式却在中国悄然埋下了种子。2015年7月,爱奇艺的网络自制剧《盗墓笔记》首次向会员全量开放,没想到付费的人把爱奇艺的服务器都给挤爆了(当时的云计算行业刚起步)。 之后,各个领域的用户付费开始爆发。数字音乐领域:QQ音乐、酷我音乐、网易云音乐;知识付费领域:得到、樊登读书;视频网站领域:爱奇艺、优酷、腾讯视频、哔哩哔哩;电商领域:京东、淘宝、拼多多。 在如此庞大的用户规模下,有足够多的用户愿意为互联网进行付费服务。因此,对于创业者来说,直接向“钱”看齐,而不是跟以往的创业路数一样,通过烧钱来换规模。早期通过烧钱换规模的互联网公司,如今大多数都沦为行业的炮灰,即使有公司还在美股上市,其市值也与当初打了好几折。 以往创业者们过多关注免费市场的机会,现在付费的机会来了,创业者们可以大肆施展手脚。 面对10.51亿网民规模,偏见永远存在。就像得到和知乎,很多人认为他们是在割韭菜,但并非所有10.51亿网民都这样认为。 思维造物招股书显示,2021年得到App充值用户及付费用户分别为51.35万人、157.45万人。知乎2022年Q2季度财报显示,第二季度,平均月付费会员数量为850万,同比增长78.3%;付费会员收入为2.712亿元,同比增长75.1%。 腾讯视频和爱奇艺的付费会员数分别稳定在1亿人左右。 腾讯音乐2022年Q2季度付费用户人数为8270万人。2022上半年网易云音乐的在线音乐服务付费人数为3761.3万人。 当前的互联网行业,不是内容太少,而是太多,好内容更是需要进行深度挖掘。 直接做付费模式,或许连巨头也没习惯这种玩法,巨头习惯了搞免费,反而在付费上显得生疏。这年头,谁还没在网上花过钱。
互联网“大厂”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优势,让外界相信,互联网“大厂”无论做任何新产品,都会如排山倒海一般,迅速冲击某个领域,而该领域的创业公司则毫无还手之力,事实亦是如此,电商、游戏、新闻资讯、短视频等领域,最终只剩下“大厂之间的游戏”。因此,只要腾讯、阿里巴巴、字节跳动等“大厂”任何风吹草动,都会被视为要在某个领域“大干一场”。 然而,互联网行业的成功路径并不能持续套用。PC时代的路数拿到移动互联网时代来完全没用,五年前的路数拿到现在来肯定也不实用,互联网行业的经营规则、流量模式、消费习惯、用户群体等都发生了变化,五年一变已变成三年一变。即使是互联网“大厂”,面对移动互联网行业的变化,也是慌乱无比、惊慌失措,常常会在某个领域“跌跟头”。 是时候扯下互联网大厂的“巨头面具”,来看待“大厂”们新产品的动向。 抖音上线种草App“可颂”,对标小红书 七麦数据显示,7月7日,抖音上架了一款名为“可颂”的App。抖音并未直接提到“种草”,而是用内容社区来对“可颂”进行定义。不过,从产品来看,“可颂”与小红书长得非常神似,feed流都是双列展示,“可颂”的标题字数限制也与小红书一样,都是20字内。上半部分只有“区域”版块不同,底部“可颂”用“搜索”代替了小红书的“购物”频道,可能是因为“可颂”目前还没有打通电商版块,七麦数据显示,该App暂无“应用内购”功能。 “可颂”的账号体系与抖音是打通的,登录前者账号后,用户在抖音上的关注列表和粉丝会自动到“可颂”的ID上。 抖音之所以推出“可颂”,有可能是出于两方面原因: 第一,为抖音“瘦身”。论日活,抖音完全能够跻身国内App的前五名。抖音方面在2022年5月公布的数据显示,抖音日活用户已超6亿。拥有如此庞大的日货量,抖音当然很高兴。但在庞大日活的背后,却是产品侧的臃肿,抖音早就不是一个只能看短视频和直播的App,电商、游戏等越来越多的功能被加载在抖音之上,这意味着用户在抖音上要找到某项功能其实并不方便。 国内所有大型App几乎都面临这个问题,包括微信、支付宝在内,一方面,用户离不开它们,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功能让人眼花缭乱,其实用户只是想要一款简单聊天、支付工具而已。 “可颂”的推出,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抖音的臃肿。 第二,补全抖音电商拼图。抖音电商总裁魏雯雯曾透露,过去一年(2021年),有超过100亿件商品通过抖音电商走入千家万户。显然,抖音电商目前仍处于上升周期内,还有提升的空间。 外界并不看好抖音、快手这类短视频平台的电商业务,然而,这并不影响直播电商的业绩攀升。快手2022年Q1季度财报显示,一季度,快手电商交易总额(GMV)达1751亿元,同比增长47.7%。日活低于抖音的快手尚有如此高的增速,日活更高的抖音电商显然也不会弱。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2年1—5月份,全国网上零售额49604亿元,同比增长2.9%。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42718亿元,增长5.6%,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4.9%。 就整个零售行业的环境来看,电商零售市场仍在继续增长,抖音、快手们在这块并不是毫无机会。 种草并非电商的核心项目,但却是电商平台必不可少的一环,包括淘宝、京东、拼多多等电商App在内,都会推出种草版块。因此,抖音要想把电商业务做起来,必然也会补全种草这块拼图。 至于为何会选择对标小红书,就互联网以往的经验来看,互联网巨头们要想对标,必然会选择行业内做得最好的产品。 据郭静的互联网圈观察,小红书对于强势的“可颂”也很硬气。在App Store内搜索“可颂”,第一条就是小红书App的广告。要知道“可颂”在App Store上架连一周时间都不到,小红书的反应速度不可谓不快。此类搜索广告关键词竞争在互联网行业很常见,也有公司因此而与对方大动干戈。 互联网“大厂”面临App成本上升 很多人可能都想不到国内第一款日活过亿的新闻客户端产品是哪款,既不是今日头条,也不是腾讯新闻、网易新闻、新浪新闻,而是看起来平平无奇的搜狐。 移动互联网刚开始的时候,手机App预装是一块完全空白的市场,华为、小米、vivo、OPPO等手机厂商一开始还求着某些App跟它们合作,因为有些用户本身就会有这些需求有没有微信,能不能看新闻,而搜狐很快就嗅到了手机App预装的机会,几近于免费的情况下,获得了大量用户。拼多多、今日头条等App也迅速嗅到了这块市场的机会,也靠着低价的预装费用获取了大量用户。 手机厂商明白预装的价值后,App预装的费用也是水涨船高,哪怕是互联网“大厂”,可能也得掂量掂量。小米2022年Q1季度财报显示,2022年第一季度,小米互联网服务收入达到71亿元,同比增长8.2%,增速超过智能手机和IoT与生活消费产品业务线。 除了手机预装这条路外,互联网“大厂”的另一个优势点是第三方应用商店。2013年8月,百度以近19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91无线,而后者最大的价值点就是91手机助手,通过与百度手机助手的合力,百度迅速坐稳国内第三方应用商店第一的宝座。 2016年7月,阿里巴巴收购了另一个第三方应用商店豌豆荚,收购价近2亿美元,比91无线便宜不少。然而,就像购物一样,便宜没好货。91手机助手好歹还为百度做出了贡献,而豌豆荚在阿里手里并未发挥出足够的价值。 手机厂商不仅明白了App预装的价值,同时还看中了另一块“肥肉”——应用商店。一方面,手机厂商不断加大对应用商店的建设,另一方面,它们借着手机安全等名义,驱逐了第三方应用商店的位置,在手机厂商的应用商店内,几乎将第三方应用商店都给屏蔽了,而用户即使安装了应用宝、百度手机助手、豌豆荚等App,每次新App安装的时候,系统都会进行安全提示,并且还不能自动更新,在用户体验的胁迫下,用户可能干脆就使用手机厂商自带应用商店,而不去使用第三方的App。 手机厂商应用商店的水涨船高,大大降低了第三方应用商店的地位和价值。据郭静的互联网圈观察,即使腾讯、阿里巴巴、百度推出新App,也并未在自家的App上有多少优待,纵然他们给出了重要的banner广告位,对App下载量的帮助也不大。 手机App的下载、安装权逐渐被转移到手机厂商身上,而手机厂商并不属于互联网“大厂”。预装和应用商店是手机App拉新的两个重要手段,如今成本都在上升,大厂也躲不过。 “可颂”的难题 几年前,不少传统企业都试图杀入移动互联网领域,认为能在爆红的移动互联网市场掘一桶金。然而,互联网行业的一大增长秘诀就是巨额投入圈用户量,传统企业一听要花这么多钱去拉新用户,就开始缩手缩脚,最终多数传统企业的互联网项目都无疾而终。 传统企业遇到的问题,也被互联网“大厂”遇到了。“可颂”,必然也会遇到同样的难题,即App的用户量和留存率,特别是前者,更是决定性的指标,对于向来讲究效率的字节跳动来说,“可颂”的最终命运,更是与这一指标息息相关。字节跳动愿意在“可颂”上进行多少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决定了它的前途。 除运营指标外,“可颂”的另一大难题是种草社区的运营。社区产品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并不受欢迎,百度贴吧、天涯、豆瓣等社区产品如今的地位都不如PC时代辉煌。一方面,社区产品很难获得巨量用户,另一方面,社区产品面临着商业化变现难的问题。小红书虽然解决了用户量问题,但是在商业化变现方面,依然不够好。 种草类产品最容易的变现方式就是电商,如果是自营电商,必然会涉及到成本问题,事实上多数社区产品的自营产品最终都不得不放弃,很难在淘宝、京东、拼多多之外再造一个巨型电商App。如果是非自营电商,相当于给第三方平台“打工”,只能赚到整个零售环节的零头。 “可颂”在电商业务方面可以与抖音电商进行衔接,但是,如何将种草社区给运营好?这对“可颂”而言是一个考验。不同于信息分发、短视频直播可以大干快上,社区产品更讲究精细化运营,而精细化运营就意味着节奏慢,很有可能需要几年才能做出一定的成绩。 扯下互联网大厂的“巨头面具”后不难发现,互联网“大厂”对于新产品并没有耐心,短则几个月,长则两年,只要没效果就立刻关停。 2020年,360也曾上架了一款种草类App“轻选”,对标小红书,然而运营不足100天后,这款App即从AppStore下架。 2021年3月,腾讯上架了一款潮流社区App“嚯”,对标得物、nice。到2021年8月底,腾讯即宣布潮流社区“嚯”停止运营。 腾讯曾连续推出的十几款短视频App、近十款社交App,阿里巴巴曾推出的社交产品图钉、Real 如我等,都是快速推出,又快速关停的案例。 所以说,当“巨头面具”被扯下之后,互联网“大厂”的新产品并没有那么恐怖,没必要一听到“大厂出品”,就认为会必胜,其实,“大厂”失败的产品多如牛毛,即使在“大厂”内部,也存在各种竞争,更别提跟当前市场上已经非常成熟的产品进行竞争。产品力并不是决定成败的关键,投入多少钱,以及运营能力是否强悍,才是重点。
领先的芯片设计平台即服务(Silicon Platform as a Service,SiPaaS®)企业芯原股份(股票代码:688521.SH)今日宣布其图像信号处理器IP(ISP IP)ISP8000L-FS V5.0.0作为独立安全单元(Safety Element out of Context;SEooC),已获得IEC 61508:2011 SIL 2级工业功能安全认证。认证证书由领先的功能安全咨询公司ResilTech颁发。该图像信号处理器IP此前已通过ISO 26262 ASIL B认证,是芯原首个通过国际工业及汽车功能安全标准双认证的IP。 ISP8000L-FS V5.0.0 IP专为先进且高性能的摄像头应用而设计,支持两个摄像头,可实现单路4K@60fps或者双路4K@30fps的视频拍摄。该IP集成了高动态范围(HDR)处理和2D/3D降噪技术,并内置功能安全机制。 ISP8000L-FS V5.0.0 IP通过ISO 26262和IEC 61508功能安全标准双认证,是芯原扩展其功能安全IP产品组合的重要里程碑。采用获得双认证的ISP IP将帮助客户加快其产品的开发流程,降低对功能安全要求严苛的汽车及工业应用中系统故障和随机硬件故障的风险。 芯原执行副总裁兼IP事业部总经理戴伟进表示:“在生产自动化中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制定关键决策的趋势正在加速发展,电子设备的功能安全变得尤为重要。芯原已获得ISO 26262和IEC 61508功能安全标准双认证的图像信号处理器IP可应用于汽车、智能制造和工业设备等领域,并能够满足这些应用中日益增长的安全要求。芯原被广泛采用的从摄像头输入到显示输出(Glass to Glass)的智能像素处理IP组合正在陆续通过功能安全认证流程,将助力汽车和智能制造领域的升级发展。”
被收购,就意味着这家公司的结局大概率不会很好,从互联网行业的历史来看,多数被收购的公司最终沦为“弃子”。搜狗公司的命运,或许早在它被腾讯收购的时候就已写定。 日前,搜狗地图发布公告称,将于2022年5月15日23点正式下线,届时关闭所有相关服务。同时推荐用户下载腾讯地图。 与高举高打的百度地图、高德地图不同,搜狗地图平常很是低调,几乎不主动对外发声,这就导致百度地图、高德地图不断获取新用户的时候,它只能跟在后面“捡”剩余的用户。用户规模的不足,让它很难跟腾讯地图PK,因此,若腾讯非要在腾讯地图和搜狗地图之间“二选一”,被关闭的只能是搜狗地图。 通过多年努力,百度地图、高德地图确实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七麦数据显示,百度地图、高德地图近一年内多数时候均位于App Store免费总榜的前100名以内。百度地图的月活用户数早在2017年Q4季度就达到了3.41亿,高德地图月活用户数则超过5亿。 在移动互联网行业,用户量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它既是赚钱的基础,同时也是让投资方青睐的硬指标。按照移动互联网巅峰时期的标准来判断,百度地图、高德地图无疑是非常成功的产品。然而,互联网行业一直在变化,过去的成功标准,并不意味着现在还能延续下去,当前对互联网产品的标准是,能否巨头主动造血能力,即是否能帮助公司盈利,对于不能盈利的产品,能关则关,不能关停的产品也在压缩成本。 百度地图、高德地图是典型的工具型产品,众所周知,工具型产品的弱项就是盈利能力,哪怕坐拥数亿用户,不能赚钱也是枉然,搜狗地图的关停,同样与自身盈利能力弱有关。 手机地图变现难 百度地图、高德地图怎样实现盈利? 地图导航最初面向用户收费,但2013年百度导航宣布免费后,手机地图行业彻底走向免费,手机地图向C端收费这条路被手机地图自己给挖断。 2015年,中国互联网行业迎来O2O的浪潮。百度董事长兼CEO李彦宏表示,3年内对糯米业务投资200亿元。随着百度对糯米业务的支持,百度地图的地位也迎来水涨船高,手机地图是O2O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同时也是O2O的一大重要抓手,用户可以通过手机地图来来购买相关O2O类服务,比如,买电影票、订酒店等。 然而,互联网巨头很快就在O2O领域撞得头破血流,一方面,所谓O2O中的“线下”部分,远不是200亿就能做出成绩,另一方面,互联网公司的长处是做平台、规模化,但线下市场非常分散,且非常依赖互联网公司在线下的输出能力,巨头们对此无能为力。轰轰烈烈的O2O市场也不得不偃旗息鼓,巨头们悄声撤退。 巨头们的试错,让手机地图不得不重新考虑变现问题。 2017年,高德打车上线。2017年10月,百度也推出了聚合打车服务。到2020年,百度地图与高德地图在打车领域激烈竞争。打车业务方面,百度地图、高德地图走的依然是“平台化”思路,即通过聚合其他打车产品来达到打车的目的。 近几年来,网约车平台越来越多。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2月底,全国网约车平台已有258个,月订单量超过30万的有17个,其中,比较常见的有享道出行、阳光出行、T3出行、如祺出行、首汽约车、曹操出行、美团打车、万顺叫车、滴滴出行、花小猪出行等。 平台越来越多,用户不可能每个平台都去下一款App,高德地图、百度地图的聚合式打车就非常有效,很多时候用户可能在某个打车平台打不到车,但是通过高德地图、百度地图的聚合功能就可以打到车,东边不亮西边亮,聚合式打车功能在急用车时很靠谱。 《晚点LatePost》曾在2019年6月报道称,高德打车业务日订单已经超过400万单,每单收入1.5—2.5元。对于此数据,高德表示数据不属实。 聚合式打车平台虽然提升了用户的打车体验,但它的弊端在于: 1)对司机端的控制力较弱,导致服务水平参差不齐。 2)网约车司机可能同时使用多个打车软件,导致司机的忠诚度较低; 3)核心模式依然是“卖流量”,除非平台能取得绝对的优势,否则,很难达到盈亏平衡。 据郭静的互联网圈观察,聚合式打车平台目前吸引司机的手段仍然是补贴模式,长期来看,补贴模式在互联网行业越来越难生存下去,平台的最终考核指标是盈利,增收不增利没用。聚合式打车平台何时能盈利?就当前的情况而言,仍旧遥遥无期,聚合式打车平台遇到的一个新问题是,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网约车的订单量出现一定下滑,打车平台显然也会受到冲击。 C端的盈利受到掣肘,手机地图开始考虑向B端收费,其主要盈利点是面向车企、自动驾驶企业提供高精度地图的数据服务,然而,高精地图的市场规模有限,很难让手机地图在这块市场赚到大钱。 百度地图、高德地图并不满足于只做工具,但赚钱之路委实很难。 不同的路 尽管百度地图与高德地图在打车业务上再度出现竞争关系,但两者实际上早已相去甚远,“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 2014年被阿里巴巴收购后,高德地图的命运彻底被改写,进入阿里巴巴体系,让高德地图的“格局”彻底打开,用户规模甚至超过百度地图,若没有阿里系的加持,仅靠独立的高德地图公司,很难完成这个成绩。 最初百度地图与高德地图还在用户端有着激烈的竞争,但随着百度和阿里巴巴战略的转变,百度地图与高德地图的定位也完全不同,甚至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百度在O2O业务上的试错,让百度地图对于O2O相关业务愈发谨慎,不再进入线下的“深水区”。但高德地图却因为跟阿里系的协同,反而进入生活服务领域。2021年7月2日,阿里级宣布将基于地理位置服务的高德、本地生活和飞猪三大业务组成生活服务板块,实际上高德地图于饿了么也有一定的业务协同,乍看之下,与百度地图最初的O2O非常相似,只不过高德地图是以飞猪为主,而不是美食团购。 百度地图并未放弃对流量的变现。2020年,百度地图即跟贝壳和安居客进行了合作,用户在百度地图的搜索框即可看到“房产”频道,用户可以在百度地图上查看到相关“二手房”的信息,点击信息详情后即可跳转到具体二手房页面。百度地图跟安居客的合作模式,其实还是互联网惯用的“平台”模式,本质上是对流量进行置换,至于效果究竟如何,要看实际成交情况。 百度地图跟高德地图最大的差异化在于,百度地图与百度近几年力推的人工智能和无人驾驶协同,而高德地图则与阿里巴巴的打车出行和生活服务协同。AI在百度地图上有诸多体现,比如“AI租房”、“智能语音”、“智能导航”等。相对来说,高德地图则更加务实,比如打车、代驾等。 如果只是地图导航功能,两者颇为类似,但在更细致的功能上,百度地图与高德地图早就开始分化。在用户习惯方面,两者也毫不相同,比如,有的用户喜欢金莎语音,有的用户则喜欢郭德纲。 走向不同的道路对于百度地图、高德地图来说有很大的帮助,比如,减少由竞争所带来的消耗,这样彼此就能专注于各自的领域,互联网行业的恶性竞争屡见不鲜,没有外部的竞争后,手机地图反而有精力来做好“内功”。 实际上作为一款地图导航App,百度地图、高德地图在用户体验上并不算差,功能方面也很齐全,最大的弊端还是商业化问题。从互联网行业的历史来看,工具型产品的商业化,强推这条路走不通,关键的时间节点以及用户的使用习惯、付费习惯以及其他行业的变化,才真正能让工具型产品迎来变现的通路。百度地图、高德地图或许需要等待更长的时间,我们对于它们的盈利时间点,也要有点耐心,只要不做“杀鸡取卵”的事情,地图的未来还会很长。
2022年5月17日,亚马逊云科技宣布,IBM与亚马逊云科技签署了一项战略合作协议,计划在亚马逊云科技平台上以SaaS的形式提供广泛的软件产品。 基于在IBM云上提供的IBM SaaS服务,IBM与亚马逊云科技达成此项首创协议,将为客户提供快速、便捷的IBM软件访问,这些软件涵盖了自动化、数据和人工智能、安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基于Red Hat OpenShift Service on Amazon Web Services(ROSA),并以云原生的方式在亚马逊云科技上运行。同时,两家公司承诺将进行广泛的联合投资,帮助客户更轻松地在亚马逊云科技上购买IBM软件,具体包括整合市场营销、渠道激励、开发人员赋能和培训、以及石油和天然气、旅游和运输等关键垂直行业的解决方案开发。 如今,企业不断寻求行业领先的服务和解决方案,从而实现敏捷、弹性和持续地扩展。为了在全球范围实现高可用性扩展,企业在本地部署和混合云环境中运行的软件量持续增加,导致企业的需求进一步复杂化。 今后,企业将能够在亚马逊云科技平台上以云原生的形式运行广泛的IBM软件产品,这样他们就可以快速启动和运行,从而实现商业价值。这些软件包括IBM API Connect、IBM Db2、IBM Observability by Instana APM、IBM Maximo Application Suite、IBM Security ReaQta、IBM Security Trusteer、IBM Security Verify和IBM Watson Orchestrate,今年晚些时候还将推出其他服务。 客户将能够在亚马逊云科技 Marketplace上采购IBM SaaS服务,然后设置、并与亚马逊云科技服务集成,只需点击几下就能开始使用,无需部署、更新或管理任何基础设施。这些产品旨在按需提供高可用性和弹性扩展,以满足不可预测的吞吐量需求,并将提供亚马逊云科技云原生体验,通过深度集成亚马逊云科技开箱即用的服务,以及支持API、CloudFormation和Terraform模板以实现端到端的工作流程自动化。 例如,使用IBM Maximo应用套件即服务,制造商将能够以灵活的、按需的方式进行人工智能驱动的资产管理,从而更有效地监测和维护设备,或预测潜在的机械故障,并在它们造成中断之前修复它们。通过利用这些应用的可扩展消费模式,他们可以专注于创新、原型设计、工具和生产,并根据不断变化的市场趋势和生产需求,轻松扩大使用范围。 此外,凭借超过10,000项亚马逊云科技认证和13项亚马逊云科技能力认证,IBM咨询公司和IBM安全服务部可以帮助客户利用亚马逊云科技上的IBM软件构建和部署现代、安全和更智能的工作流程。 这些SaaS服务补充了IBM目前可在亚马逊云科技Marketplace上手动部署的30多种软件产品的组合,并且可以为已经拥有许可证的用户提供自带许可证(BYOL)的能力,帮助他们更快地部署软件,并为企业提供了一套全面的选择,以最符合其业务独特需求的方式构建和运行软件。 IBM软件部高级副总裁Tom Rosamilia表示:"随着混合云继续在客户中实现常态化部署,IBM已经准备好并愿意以灵活的、云原生的软件组合来满足他们的需求,无论是来自云端或数据中心。通过深化与亚马逊云科技的合作,我们又向前迈出了一大步,让企业有能力选择最适合其自身需求和工作负载的混合云模式,使他们能够专注解决其最紧迫的业务挑战。" 亚马逊云科技销售和营销高级副总裁Matt Garman表示:"我们与IBM的合作可以加速我们共同客户的云上现代化进程,并在亚马逊云科技平台上以云原生方式购买IBM的服务。通过我们双方的多年协议,亚马逊云科技将与IBM合作,在我们的云平台上提供一系列广泛的IBM SaaS服务。此外,我们还将共同为客户带来更为丰富的联合营销和销售计划。" Banco Inter首席技术官Guilherme Ximenes表示:"像我们这样的公司正在寻求更快的价值实现时间,并迅速启动和运行业务。在亚马逊云科技平台上成为一家云优先组织,使我们走上了数字化创新的道路,利用技术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客户。IBM SaaS服务在亚马逊云科技平台上正式可用,使我们这样的企业能够专注于为客户提供价值,而不必担心IT基础设施的管理,让我们能够以更快的速度进行创新。" 这项合作凸显出IBM、红帽和亚马逊云科技三方携手的价值所在:为各行业客户提供灵活的云服务组合,助力其释放更大的商业价值。 目前,亚马逊云科技在IBM咨询、IBM软件和红帽平台上拥有超过100个专项资源,专注于业务开发、技术支持和市场营销。 今天发布的合作协议进一步扩展了对企业内部部署的IBM软件和IBM云上SaaS服务的现有支持。 在亚马逊云科技Marketplace购买IBM SaaS软件的客户也将有资格抵扣他们的亚马逊云科技企业折扣计划中的承诺。
具有集成 10V 栅极电源的 TPSI3050-Q1 隔离式开关驱动器以及 TPSI2140-Q1 1400V、50mA 隔离式开关均使用独特的方法,通过单一隔离栅集成了电源和信号隔离,从而提高可靠性,同时显著减小解决方案尺寸和降低成本(与现有的机电继电器和固态光继电器相比)。这些器件是全新固态继电器产品系列中的第一款,该产品系列还将包括专为高压工业应用设计的集成电路器件。要详细了解固态继电器的优势,请阅读技术文章"如何使用固态继电器实现更高可靠性的隔离和更小尺寸的解决方案"。 "高压系统正变得越来越普遍,尤其是随着电动汽车的普及。在 TI,我们非常专注于为系统设计人员寻找解决复杂隔离难题的新方法,例如在行业向 800V 电池过渡时确保车辆可靠和安全运行,同时减小解决方案尺寸和降低成本,"德州仪器 (TI) 电源开关、接口和照明副总裁兼总经理 Troy Coleman 说。"通过在隔离技术中集成了更多功能,我们的新型固态继电器使工程师能够减小高压电源的尺寸并降低其成本和复杂性,同时保障下一代汽车和工业系统的安全性。" 通过集成隔离技术实现更高的系统可靠性 新型固态继电器可以在几微秒内通过单个隔离栅断开和连接负载(而机电继电器则需要数毫秒),从而实现高压汽车系统的更安全运行。TPSI3050-Q1 提供高达 5kVRMS 的增强型隔离,其工作寿命也比机电继电器高10倍,机电继电器的性能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退化。此外,TPSI2140-Q1 提供高达 3.75kVRMS 的基础型隔离,使其能够实现比固态光继电器高四倍以上的时间相关电介质击穿可靠性。 借助集成电源和信号隔离减小系统尺寸和降低系统成本 固态继电器将电源和信号传输集成在单一芯片中,同时还从其设计中消除了至少三个元器件,从而显著减小了解决方案尺寸,同时将 BOM 成本降低了多达 50%。与机械继电器解决方案相比,TPSI3050-Q1 通过集成隔离电源、数字隔离器和栅极驱动器的功能,可将解决方案尺寸缩小多达 90%。与传统固态光继电器解决方案相比,TPSI2140-Q1 通过集成信号 FET 和电阻器并消除了对舌簧继电器的需求,可将解决方案尺寸减小多达 50%。 提高 800V 电池管理系统的安全性 TPSI2140-Q1 专为高压测量和绝缘监测而设计,可与 BQ79631-Q1 等电池组监测器配合使用,可比固态光继电器更快、更准确地检测 800V 电池管理系统中的绝缘故障。TPSI2140-Q1 支持使用小于 1MΩ 的电阻器,并且承受的雪崩电流比传统光继电器多 300%,有助于实现更安全的人机交互。 供货情况 TI.com 上已发售预量产版本的TPSI3050-Q1和TPSI2140-Q1,千片起售。工程师可通过 TPSI3050Q1EVM 和 TPSI2140Q1EVM 评估模块评估这些产品,评估模块在 TI.com 有售。 通过多样化的隔离产品实现不同的设计 固态继电器是 TI 不断增长的用于隔离信号和/或电源的产品系列的新成员。其他新产品包括 UCC14240-Q1 隔离式直流/直流偏置电源模块,该模块利用 TI 专有的集成变压器技术实现高功率密度、低电磁干扰和高可靠性,从而延长电动汽车行驶里程;其他隔离产品还包括 AMC23C12,它是业界较早推出的增强型隔离比较器。AMC23C12 结合了标准比较器的功能与电隔离屏障,可将解决方案尺寸缩小 50%,同时可在不到 400 纳秒的时间内提供超快速的隔离式双向过流和过压检测。如需更多信息,请参阅 https://www.ti.com/isolation。
上海2022年5月10日 /美通社/ -- 为期三天的全球首届智能网卡高端行业峰会(SmartNICs Summit)近日在美国硅谷成功举办。芯启源(Corigine)作为唯一受邀发表主旨演讲的中国企业,在会上首次介绍SmartNICs第四代架构。此次多家全球智能网卡领域企业都出席了本次峰会。 虽然作为芯片"新贵"的DPU近年来在国内不断升温,但事实上国内目前可以实现量产供货的企业屈指可数,作为专注于DPU芯片的智能网卡设计企业,芯启源在此次美国硅谷的智能网卡(SmartNIC)峰会中首次公开了第四代智能网卡架构、软件生态架构和完备的DPU开放生态。此次中国DPU企业芯启源亮相国际舞台,不仅引起了业内同行的热议也同时受到了国内媒体的关注。 多家主流及行业媒体都对芯启源这家中国企业亮相国际智能网卡领域的盛会进行了报道,着重关注了芯启源基于DPU的新一代智能网卡产品及其架构。 芯启源产品加速迭代升级 构建生态是DPU公司谋求发展的关键,具备良好DPU生态的公司也将是推动行业发展的主力军。未来DPU除了可卸载CPU负载外,还将成为释放CPU算力的关键芯片。针对链路速度的指数级增长和大规模应用,芯启源目前正在加速DPU升级,满足更高带宽 (200Gbps+) 以太网端口提供的增加流量负载所需的处理要求。从满足数据中心、网络安全等场景加速到未来云计算、自动驾驶、人工智能等场景需求。 芯启源提供从DPU芯片到上层应用的完整DPU生态系统,能快速满足不同业务场景下不断变化的业务需求,芯启源智能网卡从第一代到现在提出第四代架构正是在不断适应变化中完成的,我们打造的是不仅仅是一张卡,而是一个生态圈,DPU的生态圈。 -- 芯启源创始人、董事长兼CEO 卢笙 芯启源SmartNICs 第四代架构: 芯启源智能网卡SmartNIC拥有基于SoC架构的成熟DPU完整解决方案,自主知识产权并已成熟量产,可以提供从芯片、板卡、驱动软件和全套云网解决方案产品,同时具有可编程、高性能、低功耗、低成本、节能减排等独特优势,可以为5G通讯、云数据中心、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应用提供极有竞争力的解决方案。第四代架构兼具了FPGA高效、灵活可编程和专用处理器芯片(ASIC)低成本、低功耗的优势,致力于为客户提供高性能、低成本、产业化、生态化的解决方案,同时考虑到了一些附加属性,比如可扩展性,用以支持400Gbps及以上的性能目标、低功率且具有成本效益等;芯启源第四代智能网卡(SmartNIC)将基于Chiplet技术,达到200/400 Gbps (800 Gbps) 的性能水平。第四代SmartNIC将允许在较低级别进行更多状态处理,并支持外部 AI/存储加速而不需要服务器参与。
北京2022年5月5日 /美通社/ -- 2022年5月5日,亚马逊云科技宣布,通过与光环新网的紧密合作在北京区域推出Amazon DocumentDB,该服务是一款快速、可扩展、高度可用且完全托管的文档数据库服务,支持 MongoDB 工作负载。Amazon DocumentDB可轻松存储、查询和索引JSON数据。用户使用Amazon DocumentDB只需按实际使用容量支付费用,无需预先付费。此前,该服务此前已经在亚马逊云科技中国(宁夏)区域(由西云数据运营)推出。 用户使用Amazon DocumentDB可运行MongoDB工作负载,而不必承担管理和运维MongoDB的繁重工作。Amazon DocumentDB采用全新设计,为用户提供大规模运行任务关键型MongoDB工作负载所需的性能、可扩展性和高可用性。Amazon DocumentDB专为99.99%高可用性而设计,使用亚马逊云科技多可用区(Availability Zone)技术,支持在三个可用区中复制六份数据副本。用户还可以使用 Amazon Database Migration Service (Amazon DMS),轻松将本地或 Amazon Elastic Compute Cloud (Amazon EC2) MongoDB 数据库迁移到 Amazon DocumentDB,几乎无停机时间。 Amazon DocumentDB可自动扩展存储,可轻松满足用户未来增长需求。Amazon DocumentDB将存储和计算分离,两者可以单独扩展,用户可在几分钟内为三个可用区添加多达 15 个低延迟只读副本,轻松将读取容量扩散至每秒百万次请求。Amazon DocumentDB 采用分布式、有容错能力、可自我修复的存储系统,使每个数据库集群自动扩展到最高64TB。 杭州觅睿科技(Meari)聚焦于物联网视音频智能终端领域,集研发、销售、供应链为一体,是一家专注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智能家居视音频解决方案的技术型公司。智能家居和视频智能终端对数据安全性和稳定性要求极高,杭州觅睿的各种音视频数据都加密后存放在Amazon Simple Storage Service(Amazon S3)上, 同时将音视频索引信息从自建 MongoDB迁移至Amazon DocumentDB,数据稳定性从 95%提升到99.99%,大大节省了运维工作量和成本。同时。Amazon DocumentDB的扩展性也支持了用户应用的不断增长。
上海2022年5月3日 /美通社/ -- 4月26日-28日,为期三天的全球首届智能网卡高端行业峰会(SmartNICs Summit)在美国硅谷召开。包括英特尔(Intel)、超威半导体(AMD) 、英伟达(NVIDIA)等国际知名企业在内一百多家全球智能网卡领域企业出席了本次峰会。 芯启源Corigine作为唯一一家受邀参与主旨演讲的中国企业,首次对外公布了芯启源"SmartNICs第四代架构"。英特尔前副总裁,今年年初加盟芯启源担任执行副总裁的Jim Finnegan介绍:"SmartNIC为当今的网络提供了更高水平的可扩展性、灵活性和性能,而芯启源基于DPU芯片的第四代SmartNIC则提供了高度的可编程性,以及极度灵活的可扩展性处理,能够适应于各个应用场景,满足不同客户的定制化需求。虚拟化,独立于服务器主机;支持大规模并行处理的MIMD架构;可支持200Gbps速度的多个链路;可编程性和灵活性等这些都是芯启源智能网卡第四代架构的特点。" 芯启源发布“SmartNIC 第四代架构” 从2019年起,芯启源的智能网卡研发团队开始在全球布局,中国的上海、南京以及美国硅谷和南非开普敦,各地的芯启源研发团队在不同的领域为芯启源智能网卡的持续升级优化提供支持,最终形成了目前从DPU芯片到上层应用的完整DPU生态系统,并凭借强大的硬件卸载能力和灵活可编程能力,为不同行业、领域的客户创造价值。 芯启源智能网卡(SmartNIC) 助力SD-WAN网络增质提效 SD-WAN作为SDN 技术在广域网领域的应用落地,是一种可以快速部署、低成本、高灵活性的广域网解决方案,也是云网融合发展的重要落地手段。SD-WAN方案中的核心部件vPE,以虚拟机的形进行部署,通常使用CPU资源对数据面进行软件处理。虽然这种软件化的处理方式为云专线业务带来了灵活部署、便捷开通、自助弹性服务等优势,但也同时存在着弹性业务空间有限、CPU计算资源负荷过高、业务时延加大等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芯启源提出了DPU智能网卡卸载的解决方案:将需要消耗大量CPU资源的IPSec加解密的处理工作卸载到硬件智能网卡,方案最终实现性能提升3倍、节省CAPEX 70%+、时延降低1/3等目标,在提升用户业务处理能力的同时,推动了节能减排,为实现"双碳"目标做出重要贡献。今年4月,芯启源与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浙江分公司,通过基于DPU的智能网卡卸载加速功能,打造的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新一代软硬件一体化高性能SD-WAN网络方案成功入选"2021年度中国SDN、NFV、网络AI应用创新案例",这也是国内首个DPU提升SD-WAN网络业务能力应用案例。 实现高性能负载均衡和容器 芯启源智能网卡兼具可编程和卸载能力,是目前全球业界屈指可数可支持eBPF XDP卸载的智能网卡。芯启源DPU智能网卡及其提供的成熟JIT工具,帮助用户快速落地高性能负载均衡、容器网络等应用。芯启源DPU智能网卡支持用户使用P4/C等语言进行灵活编程,并实现可定制级别的卸载注入,有效降低了CPU的负荷,同时芯启源DPU智能网卡支持通过XDP接口将eBPF程序卸载到硬件网卡上,比如Cilium容器性能可提升2-4倍,延时降低50%,并可使负载均衡的并发能力提升3倍。 毛军发 中国科学院院士 "构建生态是DPU公司谋求发展的关键,具备生态能力的公司将是推动行业发展的主力军。芯启源拥有全球化的技术、人才、产品整合和迭代能力,在DPU/智能网卡领域有成熟完整产品链,研发和销售双轨并进,因而具备先发优势,在DPU这个细分赛道上可以和国际厂商同台竞技。" 卢笙 芯启源创始人、董事长兼CEO "芯启源DPU芯片及智能网卡产品将有力助推运营商‘云算网融合'和‘网络转型',助力运营商打破‘管道化'困境,提供‘网络+算力'变现的新模式,构建开放共赢的算力生态,推动千行百业数智化转型。作为一家中国企业能够获邀参加智能网卡领域全球顶尖的盛会并分享成果我们非常荣幸,我们的技术得到了国际同行的认可,我们的产品得到了国内外头部客户的肯定,这些都将鼓励我们在DPU赛道上去创造更多的业界可能。" 应用场景 根据公开数据显示,目前全球每年数据中心芯片业务增长速度已经超过移动端,科技界对于相关技术和产品的关注度也在不断提高。此次在美国硅谷举办的全球首届智能网卡峰会上,芯启源DPU芯片及相关产品就引起了与会者及业界的广泛关注,目前芯启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DPU芯片已经可以应用于5G/6G,云计算,路由交换,网络安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领域,未来也将积极赋能元宇宙、自动驾驶、金融和医疗健康等行业及产业,所覆盖市场总规模超过一万亿。
上海2022年4月30日 /美通社/ -- 美国西部时间26日,为期三天的全球首届智能网卡高端行业峰会(SmartNICs Summit)在美国硅谷正式召开。芯启源(Corigine)在峰会召开当天首次对外公布 "SmartNICs第四代架构"。27日,芯启源(Corigine)在智能网卡峰会(SmartNICs Summit)中继续同英伟达(NVIDIA)、美满(Marvell)等国际头部DPU厂商共同参与了智能网卡(SmartNIC)最佳架构小组讨论。 芯启源第四代智能网卡(SmartNIC) 智能网卡(SmartNIC)是具有自身处理能力和内存的网络接口卡,现在已经迅速成为全球网卡(NIC)市场的主要增长领域。智能网卡(SmartNIC)允许系统设计人员将任务卸载到他们的板载处理器上,从而减少中央处理单元的开销负担。随着网络速度的提高和协议的复杂化,这种卸载变得愈发重要。 与大多数半导体设备一样,智能网卡(SmartNIC)发展迅猛,近几年重要的发展变化包括更大的处理能力、更强的灵活性、可编程数据包处理、可扩展chiplet(小芯片)结构等。灵活的数据路径、400-800 Gbps范围内的性能水平和DPU功能足以满足当今的需求,而下一代智能网卡(SmartNIC)则将采用高度优化和面向数据包的RISC-V内核、可支持多个chiplets(小芯片)的可扩展互连结构,以及用于数据路径的即用型(ready-to-run)软件,包括上游驱动程序。 可编程、可扩展、高性能 芯启源智能网卡(SmartNIC)从诞生之初,就将网卡的可编程灵活性和高性能作为首要目标,以满足当前快速迭代的新技术、新应用不断对基础设施提出的新需求。 第四代智能网卡(SmartNIC) 芯启源第四代智能网卡(SmartNIC)是基于DPU芯片的新一代智能网卡,采用NP-SoC模式进行芯片设计、多线程的处理模式,使其可以达到ASIC固化芯片的数据处理能力。在高性能数据处理的同时,芯启源智能网卡(SmartNIC)还具备灵活高效的可编程能力,支持P4/C语言等高级编程语言的混合编程能力,以及支持基于XDP的eBPF卸载,帮助客户实现贴合自身业务的定制化功能。 全新Chiplet芯片技术 在芯在此次芯启源首次公开的"SmartNIC第四代"架构中,Chiplet(小芯片)技术是一种全新的芯片设计方式,也是业内众多企业正在引入的关键芯片技术。Chiplet将满足特定功能的Die(裸片)通过Die-To-Die内部互联技术实现多个模块芯片与底层基础芯片封装在一起,形成一个系统芯片。 Chiplet技术将原本一块复杂的SoC芯片分解为芯粒,类似模块化设计,有利于缩短产品商用时间和后续产品的迭代。在芯启源最新的第四代智能网卡架构中,通过最新一代DPU芯片的Chiplet技术,极大的提升了自有智能网卡的性能;同时通过支持与第三方芯片的Die-To-Die互联,还可以集成更多的特定专业领域的芯片。在性能和功能丰富度有飞跃式提升外,第四代智能网卡(SmartNIC)为芯启源的客户提供更多业务场景的支持能力。 多个小芯片(Chiplets)的扩展互连 此外,芯启源DPU智能网卡通过卸载数据处理工作到网卡硬件,可以大大缓解数据中心和SDN网络对宝贵的CPU算力资源依赖。在同样服务器规模下,芯启源DPU智能网卡可极大的提升服务器CPU资源的业务利用率,降低单位CPU成本,有效减少数据中心用电规模、机房空间需求和CO2 排放量,助力企业实现节能减排和"双碳"目标。 完整产品链及大客户开拓的先发优势 芯启源DPU芯片所具备的超高性能和可扩展性,能够广泛适应不同行业、领域客户的需求,适用于多种产品形态及解决方案,如标准网卡,智能网卡,路由器,智能交换机,防火墙,负载均衡,IPS/IDS,O-RAN,SD-WAN等。芯启源扎根中国的本地化研发团队,能够快速响应各类客户的定制化以及国产化需求,提供最具效率和专业的定制化服务。 芯启源在中国的客户包括且不限于运营商及二级运营商,路由器交换机设备商,OTT及互联网厂商,网络安全厂商,5G/6G设备商等:如在移动云,电信天翼云等公有云场景下,已商用落地SDN解决方案,在中国移动网络云场景下,已商用落地国产化核心网,在浙江移动商用落地SD-WAN解决方案,以及未来在5GC UPF等场景下,都可完备落地运营商客户的定制化需求。同时,在二级运营商,与网宿科技,有孚网络以及BAT等头部互联网客户均开展了交流与合作;在政企路由器,智能交换机,网络安全如防火墙,固网分流器及O-RAN等领域,均有各客户需求的相关推进。 运营商客户代表:"芯启源自有的DPU开源社区,拥有多年丰富的社区运营经验,引领众多高校、科研机构和开发者的参与,从而能够保证芯启源DPU的先进性,这也是为什么我们采用他们产品的原因。" OTT企业客户代表:"芯启源基于DPU的智能网卡所具备灵活可编程能力可以快速满足我们新业务发展需要,大大缩短上线周期,为我们的业务快速推进提供强大助力。" 未来DPU蓝海市场 未来,DPU智能网卡首先将致力于解决"网络协议处理、数据安全、算法加速"等问题,这些问题有着"CPU做不好,GPU做不了"的特点。数据中心与云计算领域将是我国DPU智能网卡近几年最大的应用市场,可为终端政企用户提供较为成熟安全的软件定义及硬件加速解决方案。 此外,在通信产业,网络虚拟化(Network Functiong Virtulizaiton)是5G关键技术之一。在NFV技术推动下,运营商对于边缘计算开放生态、降本增效、缩减部署周期的诉求愈发明晰。边缘计算是赋能行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技术,对网络带宽、时延、可靠性要求严苛,而DPU智能网卡的硬件加速技术可有效提升边缘机房单位面积算力。 在信创安全领域,DPU智能网卡能将传统分散运行在操作系统内和用户态的安全策略统一整合到底层的硬件中执行,将网络数据和应用数据收缩到智能网卡进行统一防护和管理,并提供灵活的数据路径监控和可视化的流量服务,配合加密算法,实现从二三层数据传输到上层用户数据的立体化防护。 芯启源搭载DPU芯片智能网卡的架构和能力,可以很好的满足日益增长的云计算需求。其核心芯片的NP-SoC架构是性能和灵活性的完美结合,兼具了专用固化芯片的高性能和可编程芯片的灵活性,相对其他架构的智能网卡具备高性价比、高效和快速落地的优势。 芯启源创始人、董事长兼CEO 卢笙"芯启源在智能网卡领域积累多年,从第一代到如今的第四代,一直对自身技术充满信心,对研发迭代富有远见,并利用自身灵活、高效、可扩展的架构,快速满足客户需求,为客户创造价值。"
“苹果公司或迎来大滑坡”,每年唱衰苹果的声音不绝于耳,网友们的声音与“股神”巴菲特的声音形成强烈反比,巴菲特曾多次表态支持苹果,从过往的经历来看,巴菲特似乎每次都对了,唱衰者则显得智商不足。 过去几年,全球科技行业都迎来高速增长,苹果、微软、亚马逊等公司股价一路上涨,苹果公司市值一度超过3万亿美元。不过,2022年的科技行业正处于考验之中,FAANG等科技公司的股价从年初至今均出现不同幅度下滑。 “苹果到底行不行”?苹果的高增长会不会持续下去?它站得越高,外界的质疑声就越强烈,而苹果公司屡屡用硬实的数据来回击质疑。苹果2022财年第二财季财报显示,总营收972.8亿美元,同比增长8.59%;净利润250.1亿美元,同比增长5.84%。苹果该季度营收再度创下非假日季新高。 实际上2022年手机、平板电脑、PC等行业的表现并不算好。数据分析机构Canalys公布的2022年Q1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数据显示,受不利的经济形势和典型的季节性需求低迷等多方因素影响,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下降11%。 IDC的数据显示,包括台式机、笔记本电脑和工作站在内的传统PC全球出货量在2022年第一季度下降了5.1%。 苹果公司的增长率显示出它的韧性,即使行业不景气,但对它的影响有限。不过,若将时间拉长到更长的维度来看,苹果2022年Q1季度的表现并不算好,增速远低于去年,也低于2018年Q1。 苹果2022年Q1季度的成绩,究竟是它本身的原因,还是其他因素导致?外界常常将苹果的成功归因于踏实、本分、创新等,有很多公司都试图学习苹果的各种能力,多数都处于失败的境地。 我们不妨回到产品来看。2022年Q1季度,iPhone/Mac/iPad/可穿戴设备、家居设备和配件/服务的营收分别为:505.7亿美元、104.35亿美元、76.46亿美元、88.06亿美元、198.21亿美元。其中,营收贡献最大的就是iPhone。 在内因方面,苹果所做的改变并不多,甚至就连iPhone 13,也并没有像当初的iPhone 6、iPhone X一样让人有惊艳感。 外界才是促使苹果公司本季度总营收创纪录的原因。库克在财报会议中提到:“我们在第二财季的升级数量达到了创纪录的水平,我们的转换率增长了两位数。”也就是说,越来越多的安卓用户向iOS转移。 为什么会有越来越多的用户变成iPhone用户?安卓旗舰机价格不断上涨是主要原因。2022年,华为、小米、vivo、OPPO等手机厂商为了不约而同地力推折叠屏手机,其目的在于: 1.体现公司拥有制造高端智能手机的能力; 2.与旗舰机形成差异化,这样旗舰机的高价就不显得突兀; 3.满足少部分高端用户需求; 4.不掉队,当其他手机厂商纷纷力推折叠屏手机的时候,如果自己没有,会显得掉队。 折叠屏手机的浪潮并未波及苹果,恰恰相反,折叠屏手机的出现,反而促使用户向iPhone13转移,尽管折叠屏手机看起来很酷,很有科技感,但是在实用性上并不强,而折叠屏手机的价格,更是吓退不少购机者,花费近1万元去购买一部看起来很酷的产品,还不如用这个预算去买一部成熟稳定的iPhone 13。 安卓旗舰机的价格上涨同样很明显,其价格普遍达到近4000元,如果再考虑配置等因素,安卓旗舰机的价格甚至可以买iPhone 13 mini。 面对涨价,手机厂商也是有苦说不出,芯片、内存、屏幕等各个元器件的成本都在上涨,手机厂商只能被动涨价。 当安卓机不断涨价的情况下,iPhone 13 mini的起步价变低,苹果的优势不言自明,安卓机不断涨价算不算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IDC 公布的2022年Q1季度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数据显示,苹果以1240万台的出货量排名第四,同比下滑5.8%,增幅超过OPPO、小米、vivo以及行业平均水平。 外界的影响并不会只有好消息。库克表示,因受到疫情和全球芯片短缺等因素影响,预计对苹果公司的影响将达40亿到80亿美元,苹果盘后股价下跌超过2%。 疫情对科技公司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此前,不少办公人士因需要居家办公, PC、手机、iPad等硬件产品都受到消费刺激,但随着疫情的好转,消费者对手机、电脑等产品的需求逐渐下降,2022年,有多家手机厂商都被传出“砍单”的消息。 疫情对消费行业的另一个影响在于,消费者的购买力逐渐下滑,而在智能手机上的影响则体现在,消费者会延长老机型的使用期限,降低更换新机的频率,安卓机上出现的问题,同样会在苹果身上出现。 因此,要衡量“苹果到底行不行”?苹果未来即将发布的iPhone 14才是关键。 第一,它能否延续新iPhone的表现,还是跟当初的iPhone XR一样“拉胯”。如果只是表现出“普通”升级,那么,换新的需求可能不会很明显,与iPhone 12相比,iPhone 13的主要表现就是5G性能更加稳定,2022年,苹果又该如何刺激用户换新呢? 如果它跟iPhone XR一样拉胯,那么,新iPhone疲软是必然的局面,现在的消费者并没有那么容易被忽悠,面对一代又一代iPhone,消费者要理性得多,包括从安卓到iPhone的转移,也是理性的表现,消费者不再对某个品牌表现出绝对的忠诚度,而是综合多方面考虑,比如,产品的创新能力、价格等,用一款表现平平的产品,要想让大量用户买单是不可能的,当前的智能手机市场,谁都不是“神话”,消费者换起来绝不手软。 第二,尽管苹果间或发布低端产品iPhone SE,但苹果整个年度周期内影响最大的,仍是新iPhone产品。 服务业务成为苹果表现最为稳定的业务,无论iPhone销量如何,App Store、Apple Pay等服务营收都不会大幅变化,因为用户即使不换新iPhone,但其在软件端的消费,依然有可能为苹果带来收入。 对于手机厂商来说,手机业务下滑是不可逆转的现实,手机厂商纷纷拓展业务线以自救,比如智能家居、汽车等。小米2021年财报显示,2021年小米IoT与生活消费产品业务收入850亿元,同比增长26.1%。截至2021年12月31日,小米AIoT连接设备(不包括智能手机、平板及笔记本电脑)数已达4.34亿件。在众手机厂商的带动下,苹果很有可能在将来也进入智能家居和汽车等领域。 一家公司究竟怎样才会进入下坡路,从诺基亚、摩托罗拉等老牌公司来看,能够打败一家巨头的,往往是新技术的出现,巨头们在面对新技术的时候,很有可能会试错,诺基亚的衰落,某种程度上也跟死守塞班系统有关。苹果的iOS系统看似强大,但它本身是封闭的,并没有让其他行业的设备进来,对苹果来说,iOS或许有可能成为将来走向滑铁卢的导火索。 与苹果不断破纪录相比,更多的人可能在等着看苹果的“笑话”。
上海2022年4月25日 /美通社/ -- 随着智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自动驾驶功能已经逐渐成为新款上市车型的标配,而车规级大算力芯片将成为实现自动驾驶功能的基础。业内普遍认为,2022年将成为中国L2++级别自动驾驶汽车量产元年,也是国产大算力芯片量产的元年。经过几年的积累和快速发展,本土的车规芯片企业已经做好准备迎接量产的考验。近日,黑芝麻智能的创始人兼CEO单记章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表示:"大算力SOC芯片、AI计算平台、良好的图像处理能力是自动驾驶演进的基础。黑芝麻智能研发的华山二号A1000自动驾驶计算芯片已经在功能安全、信息安全、可靠性方面完全成熟,将在今年实现量产上车,实现L2-L3级别自动驾驶的功能。 华山二号A1000自动驾驶计算芯片 迈过多重门槛,实现量产 车规芯片达到量产状态是一个十分艰辛的过程,这期间需要迈过诸多门槛,包括打造可靠的芯片产品、开发成熟的软件系统以及构建完善的车规体系。例如黑芝麻智能的华山系列自动驾驶芯片,从产品设计、流片、封测、车规认证和打造算法工具链,到功能安全认证,自动驾驶软件包开发再到完善支持行业生态,前后经历了超过三年的时间。 自2020年正式发布以来,华山二号A1000芯片已经实现了芯片体系的优化升级,各方面达到稳定量产的要求。 认证方面,华山二号A1000芯片已通过AEC-Q100 Grade 2级别认证和ISO26262功能安全产品ASIL B认证,并已随时可向客户提供PPAP相关支持文档。 操作系统方面,华山系列芯片已完成对行业各主流操作系统的移植和验证,包括Linux、QNX、RT-Thread和Windriver等。 工具链方面,黑芝麻智能自主研发的山海人工智能开发平台性能优异,充分发挥A1000多维度神经网络加速器的优势,在行业典型模型网络上达到超4000fps的优异性能。山海人工智能开发平台拥有50多种AI参考模型库转换用例,以降低客户的算法开发门槛;能够实现QAT和训练后量化的综合优化,保障算法模型精度;支持动态异构多核任务分配与客户自定义算子开发,提供友好易用的工具链开发包及应用支持,助力客户快速移植模型和部署落地的一体化流程。 自动驾驶应用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是高效支撑系统运行的中间件, 通过两年时间的打磨黑芝麻智能自研的业界领先的面向分布式计算的自动驾驶中间件,适配CyberRT,DDS,SOME/IP多种标准协议,支持传感器抽象,时间同步,执行管理以及各种系统服务以及软件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基于黑芝麻智能提供的完善的中间件,客户可以快速地构建上层应用,形成量产级的自动驾驶系统框架。 同时,黑芝麻智能是最早布局并支持AUTOSAR的国内自动驾驶芯片企业。经过近一年与生态伙伴的密切合作,华山二号A1000系列芯片已全面适配支持Elektrobit等多家的基础软件。这将大幅度帮助使用AUTOSAR的客户节省开发验证时间,缩短量产周期。 此外,黑芝麻智能提供了大量的适用于不同自动驾驶功能及场景的示例代码,例如用于3D环视渲染的GPU应用,用于前向侧向融合感知的算法应用,用于行车记录的H264/H265的编解码程序,用于自动泊车的鱼眼感知等。系统层面提供诊断及安全程序,再辅以各种产线工具,为不同需求的行业客户快速量产提供最大的便利性。 持证上岗,满足车规级要求 华山二号A1000芯片是目前国内算力最大,性能最强的可量产的自动驾驶计算芯片,凭借极高的运算效率和完整齐备的功能单元,综合性能在国际市场上也处于领先地位,同时满足车规级各项可靠性要求。 黑芝麻智能创始人兼CEO单记章强调:"黑芝麻智能的所有芯片都是严格按照车规要求进行设计开发。芯片‘上车'最重要的就是安全认证,我们肯定要‘持证上岗'。"黑芝麻智能已获得ASPICE CL2车规级软件认证、ISO 26262:2018 ASIL D功能安全流程认证、ISO26262功能安全产品ASIL B认证和AEC-Q100 可靠性认证,是国内首家集齐了功能安全专家认证、功能安全流程认证和产品认证的自动驾驶芯片公司,构建起完善可靠的车规认证体系。 目前,华山二号A1000芯片已投入规模生产,开始向行业客户持续发货,将于2022年内实现量产上车。 以自研实力推动中国自动驾驶产业发展 从2016年成立至今,黑芝麻智能基于自主可控技术自研两大车规级核心IP——NeuralIQ ISP 图像信号处理器及高性能深度神经网络算法平台DynamAI NN引擎,并将此作为自动驾驶芯片技术差异化的关键,现已发布了多款华山系列高性能大算力自动驾驶芯片。 据《中国智能交通产业生态发展战略研究》报告预计,到2035年,我国智能交通产业生态将处于全球领先水平。在智能新能源汽车领域,中国的汽车产业真正地第一次走在了全球前列,而这背后更需要本土汽车产业链的支持,以满足国内车厂的增长和定制化需求。 作为第一个实现国产大算力芯片量产上车的本土企业,单记章表示大算力车规芯片的量产是一条漫长和充满挑战的过程,黑芝麻智能将继续深耕行业,致力于通过领先的技术优势、完整的产品体系、开放的生态系统、灵活的商业模式,不断实现国产大算力芯片的量产落地,推动中国自动驾驶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