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意法半导体FD-SOI技术配备Memoir嵌入式存储器

    比较:体校晶体管和FD-SOI晶体管元器件交易网讯 11月7日消息,据外媒 Electronicsweekly报道,Memoir Systems宣布已采用其算法内存技术为意法半导体独有的 FD-SOI(Fully Depleted Silicon-on-Insulator,全耗尽绝缘体上硅)技术,配备嵌入式存储器。意法半导体负责设计支持和服务的副总裁Philippe Magarshack说:“就FD-SOI本身而言,FD-SOI配备了ASIC和SoC设计工具,从而实现最优性能的同时确保温度不超过安全限制。而且较传统制造技术,FD-SOI技术可在大幅提升性能的同时大幅降低功耗,因此ST-Ericsson选择采用意法半导体的FD-SOI技术设计未来的移动平台。“Memoir Systems作为第三方知识产权进一步表示:“我们正在让FD-SOI更具吸引力,并演示其简单的移动特点。“意法半导体ST将是FD-SOI技术的第一个半导体供应商。作为其独有的FD-SOI技术为意法半导体制造28纳米和20纳米芯片。同时,FD-SOI是一种扩展和简化现有平面、体硅制造方法的新技术。而FD-SOI晶体管相比同等采用传统CMOS工艺的晶体管,拥有更高的制造过程工作频率,这源于FD-SOI技术提高了晶体管的静电特性、缩短了沟道长度。Memoir首席执行官Sundar Iyer说:“内存技术的不断突破缩短了设计时间,也提高了设计性能,这使我们的算法内存技术有能力内嵌入FD-SOI晶体管,这对于我们来说是一种承诺,这对我们和我们的客户都是很重要的。期待FD-SOI技术更高性能突破,以实现更低工作功耗和更低待机功耗。”(元器件交易网龙燕 译)外媒原文:Memoir Systems provide embedded memory for FD-SOI ASICsMemoir Systems has made its Algorithmic Memory Technology available for embedded memories in STMicroelectronics’ fully-depleted silicon-on-insulator (FD-SOI) Asics.“On its own, FD-SOI produces ASICs and SoCs that run faster and cooler than devices built from alternative process technologies,” says ST evp Philippe Magarshack, “in adding third-party intellectual property from Memoir Systems, we are making FD-SOI more appealing and demonstrating how simple porting is.”ST is the first semiconductor supplier to make FD-SOI available as a technology that extends and simplifies existing planar, bulk-silicon manufacturing approaches.An FD-SOI transistor operates at higher frequencies than equivalent transistor manufactured using bulk CMOS because of improved transistor electrostatic characteristics and a shorter channel length.“With our commitment to breakthrough memory technology, accelerated design times, and extreme high-performance, making our Algorithmic Memory Technology available on FD-SOI was important to us and our customers,” says Memoir CEO Sundar Iyer (pictured), “the ease of porting, together with the performance we’ve seen, confirms that FD-SOI is faster, cooler, and simpler.”

    半导体 意法半导体 嵌入式存储器 晶体管 SYSTEMS

  • 长虹变革:布局云端 做强终端

    对话人物:长虹公司总经理刘体斌、长虹多媒体产业集团总经理叶洪林、长虹公司副总工程师阳丹布局云端、做强终端目前智能电视对于长虹整个彩电业务来说,处于什么样的位置?未来几年是如何规划的?叶洪林:智能电视在长虹的产业定位中,是一个不可或缺且在未来几年之内都占据核心地位的角色。实际上,长虹对于智能电视的布局已经有几年之久,2014年我们将全面终止非智能电视的生产。我们的战略方向是布局云端、做强终端。在云端,我们会有基于云端的应用内容提供的服务,来保证电视机的交互,尤其是在人机交互越来越智能的未来。记者:据了解,长虹2004年至今投入巨资发展家庭互联网,而现如今,家庭互联网仍处在起步阶段,如果继续大规模投入研发,未来几年是否会对利润造成一定的影响?叶洪林:现在我们谈拥抱互联网,如果我们还用传统企业的视角或者是价值观来判断一个企业,客观上与我们转变的方向是背离的。中国的传统企业要想转型,更好地为消费者服务,投入是必然的。就目前家庭互联网行业的客观现状来讲,短期内未必会有多大的收益,但是这种战略的布局和方向是必须坚持的。所以我个人的观点,我们的投入还会持续的跟进,在未来的时间里,基于硬件和平台的基础上,获得的利益会对长虹的未来有更大的贡献。记者:从最近家电行业发布的数据来看,总体销售额明显出现下滑态势,您如何看待?长虹多媒体内外销情况目前如何?后续在销售策略上会有哪些措施?叶洪林:在我看来,下滑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个是今年上半年节能惠民政策的退出,使市场有一些透支。第二,从未来的市场来看,整个经济在好转。最近一段时间不管是消费市场,还是证券市场或者是房地产市场都有所反弹。我们认为四季度会对彩电有所帮助,相对去年来说,持平或者说略有增长是可以期待的。第三个原因,在国内市场,我们看到面板价格持续下降,现在50英寸的面板在市场上的通行价格是三千左右,但乐视近期抛出的2499元,也给传统市场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从今年海外市场的数据来看,确实有下降,但同时我们看到市场有两个主要的表现,一个是以日本为首的家电企业的衰退,我们在全球已经看出这一市场机会的出现。另外从相关数据上看,三线企业、甚至在沿海一带低端OEM厂家的衰退是非常明显的,因为全球对中国彩电制造能力和创造能力的认同度在逐步提高。从长虹的海外表现来看今年是增长的,而且是50%以上的增长。我们认为目前的市场对于中国家电企业而言更多意味着机遇,是中国彩电企业全球化的一个绝佳机会。 12 责任编辑:Mandy来源:家用电器 分享到:

    半导体 互联网 终端 智能电视 长虹

  • 进化DDR4 Intel在2015年将推Greenlow平台

    Broadwell 之后将会有由 SkyLake CPU 取代,目前在 Workstation 方面已经确认平台名称。Greenlow Platform 将会期待 Broadwell,而这个平台将包含了 SkyLake CPU、Sunrise Point PCH 以及 Jasksonville Phy。首先 SkyLake CPU 方面,在 Intel Xeon 处理器方面,将会是 E3-1200 v5(Core i 6th),这样的命名方式也是延续著现行的传统。脚位方面将会有所更懂,这次将从 Broadwell 的 LGA 1150 变换为 LGA 1151。至于核心数方面,并没有任何变动,依旧会维持在 2C4T 或是 4C8T。双通道同样保持不变,因此只有 4 Dimm 记忆体插槽,最大记忆体容量为 64GB,所使用的记忆体将会是 DDR4-2400MHz。Sunrise Point PCH 部分应该就没有什么特别的部分。产品名称为 Intel C230 晶片,採用 DMI Gen 3,最大拥有 20 通道的 PCIe 3.0,而非之前消息指出的 PCIe 4.0,同时还有 8 Port 的 SATA 6Gb/s 和 10 组 USB 3.0。当然,Sunrise Point 支援 SATA Express至于 Jasksonville Phy 方面,拥有 AMT 会是 Intel Ethernet Controller I219LM,没有 AMT 则是 Intel Ethernet Controller I219V。发表时间将会在 2015 年,採用 14nm 製程,在接下来的时间应该陆续会有更多资讯曝光。

    半导体 Intel DDR4 GREEN SKYLAKE

  • 资本市场看好光伏 分布式电站仍需探索中国之路

    昔日光伏明星企业尚德近两年来备受煎熬和痛苦,而最近的两则消息似乎宣告了尚德即将获得重生。一是与顺丰光电宣布出资30亿收购无锡尚德;二是无锡国联拟向美国上市的尚德电力(母公司)注资1.5亿美元。尽管一切还未尘埃落定,但无锡政府、包括银行和各路供应商在内的债权人希望“激活”尚德的愿望总算是初步实现了。资本市场热情高涨事实上,无锡尚德一路的兴衰荣辱也全然阐释了光伏行业的发展历程。其中,资本对行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行业好了,资本蜂拥而至;行业不好,资本冷若冰霜。现如今,资本对尚德的重新“眷顾”,市场上的种种活跃,光伏似乎重新又进入了资本市场的眼帘。“下半年以来,光伏在资本市场的活跃度很高,”申银万国分析师周旭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受利好政策驱动,光伏行业整体进入复苏周期。今年三季度,光伏板块在资本市场上可谓是火了一把。数据显示,前三季度A股26家光伏企业合计实现了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近16亿元,均值为6108万元,较上年同期的3133万元增长了约95%。美股光伏上市公司三季度也将有向好的表现。继二季度晶科盈利之后,阿特斯和昱辉成为三季度最有可能盈利的两家企业。有分析机构表示,包括英利、阿特斯与天合光能在内的几家领先中国光伏组件制造商三季度的出货量或创新高。“当前太阳能系统电站投资开发热情高涨,这是因为国家补贴政策和鼓励政策出台之后,使得电站投资的收益率明显提高。另外,国家长期设定的发展目标给市场一个巨大的想象空间,使得光伏企业注入了巨大的信心。”保利协鑫能源控股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执行总裁舒桦较为全面地解释了近来市场火热的原因。接下来,《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管理办法》以及国开行光伏融资细则的出台还将继续刺激和鼓舞着光伏市场。分布式电站“如鲠在喉”纵观全球光伏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周期:第一个周期是德国主导,第二个周期是西班牙主导,第三个周期是意大利主导,而第四个周期将由中国、美国、日本主导。其中,中国的增速和增量最为迅速。“今年国内的光伏装机量预计在10GW左右,大型地面电站和分布式电站分别占七成和三成。”SOLARZOOM资深分析师WilliamTao表示。2013年中国光伏市场仍以大型地面电站装机为主,分布式光伏因为补贴细则、融资渠道、退出机制、电网接入的便利性等诸多问题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WilliamTao告诉记者,“从8月底补贴意见出台到现在,还没有看到谁拿到0.42元的补贴。没看到钱,大家没有投资欲望,项目很难动起来。”“另外,0.42元到底是示范区享有,还是所有的分布式都有?这是个关键问题。”有业内人士指出,企业投资追求短平快,但是政府想建立长期良性的体系。这两种想法最直接的冲突点就是投资收益率。“这个问题不解决,谈分布式的发展犹如天方夜谭。”“个人屋顶投资价值不大,公共屋顶没有投资冲动,厂房屋顶包括产权、寿命存在相当大的不确定性,而且在运行过程中隐藏许多风险。”分布式电站的发展面临尴尬的处境,如鲠在喉。有人建议,中国分布式光伏电站的发展还需要继续摸索,对国外成熟的商业模式进行引进、消化、吸收、创新,从而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民用分布式光伏电站。“中国光伏行业电站交易及金融峰会”寻纾困之道中国能源经济研究院首席光伏研究员、光伏研究中心主任红炜日前指出,光伏正从产业时代悄然进入金融时代。“顺风光电在无锡尚德的成功是资本意识、资本手段的成功,而投融资问题一定是中国光伏产业未来一段时间的主要问题,是产业是否能够加速成长的问题。”企业要想做大做强,要想具有市场竞争的优势,资本或资本市场的因素越来越突出它的重要性和急迫性。也成为民营光伏企业迫切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晶科能源CEO陈康平在今年两会时就曾说过,要形成一个成熟的商业模型,只有市场化是不够的,资本化也是成功商业模型的重要前提。资本化包括两个重要的方面,一是要解决行业先期投资方面的问题,二是要解决企业及项目的长期融资方面的问题。资本的逐利性是与生俱来的,投资进入光伏显然是为了获得短期或长期的利润。投资收益率和投资年限问题不能解决,就无法吸引资本的热情。与此同时,光伏行业也亟须创新的电站投融资模式及合理有效的退出机制,打造适合中国电站发展的商业模式,才会引发资本市场的密切关注和资金进入,也将更有力地促进产业的快速发展和良性循环。即将于12月19日-20日举办的“中国光伏行业电站交易及金融峰会”将就如何提振市场信心,如何降低融资成本,如何吸引更多资金入场,如何保证投资方收益等大家普遍关心和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全面而又深入的剖析。不仅如此,会议现场,参会企业可以当场登记需要转让或出售的电站信息。会议同期举办的资本与行业对接酒会将帮助投资方和电站持有方达成交易。“中国光伏行业电站交易及金融峰会”的召开可以说是主办方SOLARZOOM和PGO光伏绿色生态合作组织直面行业热点难点的纾困之举。来源:Solarzoom

    半导体 分布式 光伏 电站 分布式光伏

  • 复旦研发分布式光伏并网逆变器综合测试系统

    近年来,在节能减排,发展战略新型产业的背景下,国家积极开展了“金太阳”工程,“分布式光伏发电”等一系列政策,扶持和激励太阳能商业化应用,促进新能源发电与智能电网的产业化,使得中国光伏并网发电的应用得到飞速的发展,和美国一起成为目前世界上光伏发电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随着并网型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对光伏系统的质量控制和性能评估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中国政府和国家相关测试机构相继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提高光伏发电系统与装置的质量评估能力。但是满足测试能力的高性能实验测试设备绝大多数需要进口,在来自于复旦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孙耀杰、林燕丹团队的不懈努力下,研究开发出了国产光伏并网逆变器测试系统,以满足太阳能发电系统的检测之需。该产品将在明天(11月5日)开幕工博会上正式对外展出。光伏发电易用、便捷孙耀杰教授告诉记者,新能源发电的途径包括风力、光伏、潮汐、地热、生物质等多种方式,其中规模化应用中最成熟的就是风力和光伏,特别是光伏发电和建筑结合方便,使用也更简便一些,适合于大面积推广应用于千家万户和超市、工厂等屋顶的分布式发电。但是,由于太阳能电池板发出的是直流电,需要先转变为交流电才能并入电网。因此,承担这种转变功能的设备——逆变器就成为了光伏发电产业的核心器件之一,目前市面上的逆变器品质参差不齐,无论是家用发电或参与并网发电都有着极大的安全隐患,为了保证生产出来的逆变器品质合格必须要有相应的检测评价手段,特别是可用于现场评价的手段。由于实际电池组件受天气、环境等因素的改变而不可控,最初的检测设备是使用人造光源模拟太阳光来照射实际电池组件,进行长时间的测试,造价很高,调节也不方便,之后有人就采用固定电压源,但是考虑到恒定电压源输出的“电流-电压(I-V)曲线”是一条直线,与实际电池板的I-V曲线会产生较大偏差,为此人们又在检测设备中接入了一个电阻,即利用定电压的直流源和固定电阻近似模拟实际电池板,但动态性能难于评价,因此就出现了利用程控电源作为PV组件模拟源的方案,但是目前国内制造的检测设备尚不成熟,实际所用的设备绝大多数来自于进口,价格很高。为了解决以上这些问题,复旦大学研制了一套新型的检测设备,包括:光伏电池阵列模拟电源、电网特性模拟电源,以及系统综合测试与评价系统,内嵌主流的国际/国内测试标准和完善的动态MPPT追踪控制评价方法,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完全可以胜任对逆变器的性能检测。技术新突破光伏电池阵列模拟电源可以不受天气影响,实现全天候不间断测试;能够模拟普通单峰值光伏曲线,还可以模拟阴影遮挡下的多峰值曲线以及随温度和照度变化而变化的曲线族,能够全方位的模拟真实光伏电池阵列的特性,评价并网逆变器MPPT追踪能力和动态过程的误差,实现对逆变器外特性进行动态建模与性能评价。“与国外的光伏电池阵列模拟电源相比,我们的模拟源在技术、性能水平上与国外先进水平持平,而电网特性模拟电源,作为我们特有的一些新尝试,又有了新的突破。”孙耀杰说。据介绍,普通的电网模拟电源不具备真实电网的双向电能交换能力,在进行长时间的测试或老化工作时,逆变器产生的电能会变为热量消耗掉,如果能将这一部分无效损耗的电能再利用,节能的水平将大幅度提高。而孙耀杰团队就基于这一点,研发出了具有“反向馈能功能”的模拟源,实现交流测反馈和循环利用,实现电网特性最真实的模拟,能够将85%以上电能回馈至电网,测试、节能两不误。此外个体产品功能最大化也是节能的另一体现,此电网特性模拟电源成功实现了“一机两用”,除了作交流电源使用,也可以作为馈能式交流负载使用,模拟阻性、容性、感性以及阻容、阻感性负载,可以用于UPS等交流电源的老化测试。为迈入智能电网探索未来基础设施孙耀杰教授认为,“分布式光伏发电最适合于东部地区的应用,可以建立小区微网或商业屋顶电站,简单来说就是每家每户利用太阳能自行发电自行使用,多余的电存储起来或卖给电网公司。这样的一种双向用电机制,无疑使得能源利用最大化。”而前一段时间流行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书中能源互联网也描绘出了这样的一幅场景。然而要实现这一点,孙耀杰教授认为在技术上还有很多难关需要克服。传统电网难以满足分布式发电大规模接入,同时居民储电、反向卖电对电网的调度、继电保护也是个大考验,由此必须设计出满足智能电网运行机制,具备自适应调控能力的智能化策略,实现大范围的电能协调优化,这样的话,各个系统之间的协调机制和互相影响因素就很复杂,现有测试系统很难在实验室完全复现现场的实际情况,实现复杂工况下的模拟和评价,这就需要研发可用于现场在线测试的综合测试与评价系统,具备现场自适应激励、在线动态建模、云端数据综合等先进功能,模拟电源系统也会因此需要进一步的升级。下一步,研究团队将瞄准光伏发电智能电网的应用,继续研究新型的综合测试系统,争取在智能电网领域做出的开创性研究成果。来源:复旦新闻文化网

    半导体 测试系统 模拟电源 分布式光伏 光伏并网逆变器

  • 中山古镇:成立半导体照明稀土新材料院士工作站

    “去年5月份古镇政府和学校谈起建立院士工作站的设想,6月份敲定合作形式,效率之快也是我们未曾料想过的。”半导体照明稀土新材料院士工作站核心成员、中山大学稀土与光电子信息材料研究中心副教授王静回忆,政府在寻求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表现出了极大的决心和诚意。工作站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物理学会发光分支学会名誉理事长苏锵为团队核心,拥有博士生导师4名,硕士生导师6名。依托光电子材料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生物无机与合成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平台,这个工作站将为古镇白光LED这一高效、节能、环保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可更好地引进国内稀土光电及半导体照明专业的创新人才,并培养行业内的骨干技术人才,有力地推动古镇产业集群向新兴产业迈进。来源:科技日报

    半导体 电子信息 光电子 新材料 半导体照明

  • 台积电工业:晶圆20nm已投产16nm正研发

    讯:台积电将在2014年初批量投产20nm工艺,并已完成多款产品的流片,而一年之后就会再量产16nm FinFET。今日台积电又首次向公众展示了这两代工艺下的最新晶圆。这是20nm SoC工艺的晶圆。我们知道,台积电的20nm分为两种版本,分别是通用的“CLN20G”,以及这个面向SoC片上系统的“CLN20SOC”。台积电表示20nm SoC工艺已经通过了生产验证。SemiAccurate则表示它其实已经投产了,而且现在市场上就有设备在用它,只不过没有披露具体的细节。这是16nm工艺的,首次用上FinFET立体晶体管,但目前还处于开发阶段,尚未最终定型,预计2014年底试产,2015年初量产。 责任编辑:Tinxu来源: 分享到:

    半导体 晶圆 SoC 台积电 FINFET

  • 威刚:DRAM价格持稳 明年Q2前仍供给不足

    DRAM现货价于9月急涨后又回档,记忆体模组厂威刚(3260-TW)表示,PC DRAM实际供应量有限,而且市场库存水位仍持续降低,现货市场也在短线休息后,于11月初再度反弹,威刚看好价格将持稳,供给不足的问题至明年第2季前仍无法解决。威刚表示,海力士无锡厂失火后实际状况不明,若真如外界传闻无锡厂无尘室受到火灾微尘污染,再加上漫长的巨额理赔勘验时间,可能要延宕至明年下半年才有可能完全复工。短期内,虽传出韩系两厂陆续将部分NAND Flash产能移转至生产PC DRAM及Mobile DRAM来应急,但因移转的量能相对有限,PC DRAM供不应求的缺口依然存在,而且至明年第2季前仍供给不足。威刚10月营收月增9.96%达29.98亿元,年成长28.35%,累计今年前10月营收为280.3亿元,较去年同期大增20.11%。其中DRAM单月比重为54.08%,NAND Flash及其他比重为45.92%。威刚表示,10月在DRAM销售上仍採审慎接单态度,NAND Flash则表现平平,价格未同步走扬,但外接式硬碟及固态硬碟销售增温,推升非DRAM产品线营收比重向上。第3季获利虽与第2季历史高点有相当差距,但预期低价库存效益可望自第4季陆续发酵,今年将是获利丰收的1年。

    半导体 DRAM Flash PC NAND

  • 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发展趋势及对数字信号处理器的挑战

    引言生物特征识别技术是指利用人体固有的生理特征或行为特征来进行个人身份鉴别认证的技术。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包括采用人体固有的生理特征(如人脸、指纹、虹膜、静脉)进行的身份认证技术和利用后天形成的行为特征(如签名、笔迹、声音、步态)进行的身份认证技术。与传统的身份鉴定手段相比,基于生物特征识别的身份鉴定技术具有如下优点:(1)不会遗忘或丢失;(2)防伪性能好,不易伪造或被盗;(3)“随身携带”,随时随地可用。正是由于生物特征身份识别认证具有上述优点,基于生物特征的身份识别认证技术受到了各国的极大重视。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及其发展趋势目前,常用的生物特征识别技术所用的生物特征有基于生理特征的如人脸、指纹、虹膜,也有基于行为特征的如笔迹、声音等。下面就这些常见的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作一简单介绍。人脸识别人脸识别作为一种基于生理特征的身份认证技术,与目前广泛应用的以密码、IC卡为媒介的传统身份认证技术相比,具有不易伪造、不易窃取、不会遗忘的特点;而人脸识别与指纹、虹膜、掌纹识别等生理特征识别技术相比,具有非侵犯性、采集方便等特点。因而人脸识别是一种非常自然、友好的生物特征识别认证技术。人脸识别技术包括图像或视频中进行人脸检测、从检测出的人脸中定位眼睛位置、然后提取人脸特征、最后进行人脸比对等一系列相关的技术。最早的人脸识别系统建成于20世纪60年代,该系统以人脸特征点的间距、比率等参数作为特征,构建了一个半自动的人脸识别系统。此时的人脸识别研究多集中于研究如何提取特征点进行人脸识别,如人脸特征器官(眼角、嘴角、鼻孔)的相对位置、大小、形状、面积及彼此间的几何关系等。由于这些特征点难以准确定位、鲁棒性差,因而采用这些方法的人脸识别系统的性能都很低。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人脸识别技术出现了基于面部图像的方法。与基于特征点的方法相比,基于面部图像的方法不是提取人脸特征器官这一高层特征,而是将人脸作为一个图像整体,从图像中提取反映人脸特性的特征如DCT变换特征、小波特征、Gabor特征等等。基于面部图像的方法由于利用了更多的底层信息,以及统计模式识别方法的引入,使得这类方法具有非常高的识别率和非常好的鲁棒性。由于基于面部图像的人脸识别算法具有很高性能,目前已经出现了不少推广人脸识别技术的厂商,如国内的北京海鑫科金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国外的L1ID等。 12345 责任编辑:Mandy来源:eefocus 分享到:

    半导体 数字信号处理器 指纹 识别技术 生物特征识别

  • 华为懂得小米:参数不重要 炒作讲用户喜欢听的故事才重要

    这其实是一场不对称战争,一方讲的是出货量与纯硬件盈利模式,而另一方则是互联网估值模式,以经营用户为核心。传统制造商不一定会输,但活得好的无疑都将是开始重估用户价值,并为此改变的企业。为此黑马哥分享这篇IT经理世界(刘琪)的文章。以小米、雕爷牛腩和黄太极煎饼为例,如何成为一家牛哄哄的产品公司与百亿美元公司,需要满足三个条件,一是产品是活的,二是产品是可平台的,三是用户是“犯贱”的。不久前,有媒体受邀前往华为终端参观,发现这家手机制造巨头正在发生一些静悄悄的变化,一改我对华为终端的印象。其一是华为消费者BG已成立一个消费者研究室,它有点类似于情报部门或智囊团,会从全球采购最前沿的智能硬件设备,拿来研究,并提出自己的研究报告。在我看到的一份关于2013年新业务趋势报告中,量化自我、多屏协同、感应技术、移动社交以及移动购物等均在华为关注的视野之内。其二是华为终端专设了一位主管战略的副总裁芮斌,主抓消费者洞察。这位副总裁带领团队进行了一些有趣的实验,比如给华为主打户外防水的荣耀3手机添加了一些新程序,在手机入水受压之后,屏保图像会切换为一群自由游动的热带鱼。他还会专门研究颜色对消费者购买欲望的影响,你所不知道的一件事是,手机颜色跟宗教有着密切的关系,比如西藏喇嘛非常喜欢土豪金,而穆斯林更喜欢绿色系的手机。此外,他还正对华为的消费者群体进行细分,逐步梳理出包括技术红颜、屌丝逆袭等八大类型人群,然后再找到技术团队,开发有针对性的功能,融入到产品当中。在交谈中,芮斌有一句重复了多次,这可算是他加盟华为后的最大冀望:“不要再谈参数了,要讲用户喜欢的故事。”他甚至自喻为鲶鱼,希望用新的方式改变华为在用户心目中的印象。其三是一句话,来自华为终端营销副总裁邵洋,他说,华为终端现在正在进行一场大的转变,即要从产品经营转向用户经营。潜台词是说,华为其实有很多技术积累和产品研发制造的积淀,但多不为普通消费者所知,也很少“炒作”引爆点话题,“如何让用户知道”恰恰成为华为需要补课的地方。写到这里,很多人会问这个小米或雷军丝毫没有关系,是的,但华为的上述这些改变几乎全部都是围绕用户洞察,其背后也源于一种鲶鱼效应,而最大的一只鲶鱼就是小米。 123 责任编辑:Flora来源:黑马 分享到:

    半导体 华为 小米 终端

  • 国产智能机二次出海:联想欲并购 OPPO结盟CM

    经过几年的征战,国产品牌已逐步适应了智能手机市场竞争的节奏,并在中国市场上打下了半壁江山。但在中国市场之外的全球市场,三星、苹果们才是绝对的焦点,国产智能手机仍然只能扮演存在感薄弱的配角。作为第一批出征海外的智能手机代表,中兴、华为两大公司凭借过去多年与全球各大运营商的良好合作,获得了大量的中低端手机订单,迅速成长为全球智能手机市场的前几位,但这条路对其他国产智能手机厂商借鉴意义并不大。一言以蔽之,海外市场尤其是欧美市场,运营商占据着绝对统治地位,但中国智能手机厂商却很难获得海外各大运营商的垂青。在这种情况下,华为、中兴之外的中国智能手机厂商该如何走出国门?在多数厂商保持观望态度时,联想和OPPO两家公司已经开始从不同的角度寻求突破海外市场的方式,尽管具体做法完全不同,但两家公司均不约而同的选择在品牌上增加附加价值,以期寻求突破。联想:发力特型产品 尝试并购知名手机品牌在本月初的Yoga平板媒体沟通会上,联想集团董事局主席兼CEO杨元庆透露,联想智能手机将在2015年进入成熟市场,要留出一年的时间多做一些准备。联想智能手机的品牌形象在年轻一代当中还要重新建立。事实上,Yoga平板本身就是联想进军成熟市场的一次预演,这款形状与市场常规平板不同的产品并不是Yoga笔记本团队的产品,而是联想手机团队的作品。据悉,这款被联想视为平板产品先锋的产品将在多个国家同步上市,其中就包括联想智能手机未来将要进军的欧美市场。有业内人士向腾讯科技表示,联想智能手机进军像成熟市场时,很难沿用在中国市场上的机海战术,只能依靠单款旗舰产品来进行市场突破。但他同时表示,联想在成熟市场上知名度尚无法与一线品牌相比,即使单款产品优秀,也很难引爆市场。对于这个问题,联想显然早有考虑,据来自投行界的消息显示,联想此前确实在参与了对黑莓的竞购。尽管并购黑莓今天已不现实,但联想确实有意通过并购来解决智能手机品牌上的短板。随着联想近期融资15亿消息的传出,展开收购的可能性也在大幅增加。OPPO:结盟CM公司 重塑专业形象对于Steve Kondik这个名字,外界往往呈现两极分化的态度,一种是从未听说,另一种是崇拜已久。这位CyanogenMod公司的创办人在业内一直被誉为安卓系统定制之父,包括小米在内第三方ROM都在不同层面上参考或使用了CM的代码,罗永浩也曾在锤子ROM发布会上高调的向其致敬。没有多少人知道,Steve和CM公司已是OPPO在海外最重要的合作伙伴之一。早在四个月前,OPPO Find 5就成为了国内首款CM官方适配的手机,随后OPPO也作为国内唯一一家厂商受邀出席了CM举办的XDA开发者论坛大会,未来OPPO和CM间还将有更大的合作公布。据腾讯科技了解,OPPO的海外业务分为总部直接管理的欧美市场和由代理商控制的包括印尼、俄罗斯、越南、泰国等地区市场。在欧美市场之外,OPPO往往愿意以时尚、明星作为推广旗舰产品的主要手段,但在美欧市场,OPPO则借助CM先行吸引了智能机发烧友和极客人群。显然,OPPO试图在美欧市场打造出专业和发烧的品牌形象,这和此前OPPO在海外市场凭借蓝光DVD获得的良好口碑一脉相承。事实上这一做法已经取得了一定效果,OPPO已经在海外智能手机发烧友群体中产生了相当的知名度。品牌已成国产智能机最大短板据业内人士透露,美欧手机销售依然主要依靠运营商渠道,而运营商渠道更倾向于与长期客户进行合作,想要进入当地运营商的集采名单的前提就是需要拥有独特的品牌价值和目标人群,这也是联想和OPPO将品牌作为进军成熟市场第一要务的原因。联想和OPPO两家公司均选择在品牌上做足文章,作为进军成熟市场的突破口。这样的不约而同并不令人意外,即便是在美国智能手机份额已经排名进入前四的中兴公司,也在近期通过独家签约NBA火箭队,来加强自己在北美市场的品牌影响力。显然,品牌问题或许就是国内智能手机出海需要解决的第一大问题或者前提,在品牌问题之后,还有诸如专利、地方政策等问题需要留意。现在联想和OPPO的尝试才刚刚迈出第一步,到底这一轮中国智能手机能否出海顺利,只能靠时间来证明。

    半导体 智能手机 联想 智能机 OPPO

  • 高通第四财季净利润15亿美元 同比增18%

    高通今天发布了2013财年第四财季及全年财报。报告显示,高通第四财季净利润为15.0亿美元,比去年同期的12.7亿美元增长18%;营收为64.8亿美元,比去年同期的48.7亿美元增长33%。高通第四财季营收超出分析师预期,但调整后每股收益和对2014财年第一财季的业绩展望不及分析师预期。受此影响,高通股价在盘后交易中下跌逾4%。在截至9月29日的这一财季,高通的净利润为15亿美元,比去年同期的12.7亿美元增长18%,比上一财季下滑5%;每股摊薄收益86美分,比去年同期的73美分增长18%,比上一财季下滑4%。高通第四财季运营利润为15.9亿美元,比去年同期的12.35亿美元增长29%,比上一财季下滑5%。每股收益不及预期不计入特殊的一次性项目(不按照美国通用会计准则),高通第四财季净利润为18.2亿美元,每股收益为1.05美元,这一业绩不及分析师预期。财经信息供应商司FactSet Research调查显示,分析师此前平均预期高通第四财季每股收益1.09美元。高通第四财季营收为64.8亿美元,比去年同期的48.7亿美元增长33%,比上一财季增长4%,这一业绩超出分析师预期。FactSet调查显示,分析师此前预计高通第四财季营收为63.5亿美元。高通第四财季运营现金流为25.2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79%,在营收中所占比例为39%。高通第四财季有效税率为18%。高通在第四财季中向股东返还了39.1亿美元资本,其中包括5.92亿美元的现金股息,合每股股息0.35美元;此外,高通还以33.2亿美元的价格回购了5070万股普通股。截至2013财年底为止,高通持有的现金、现金等价物和有价证券总额为294亿美元,截至去年第四财季末为268亿美元,截至上一财季末为304亿美元。业务划分高通第四财季来自设备和服务的营收为45.13亿美元,高于去年同期的32.13亿美元;来自授权和专利费用的营收为19.87亿美元,高于去年同期的16.58亿美元。高通第四财季总运营支出为48.92亿美元,高于去年同期的36.36亿美元。其中,设备和服务营收成本为27.14亿美元,高于去年同期的18.41亿美元;研发支出为13.48亿美元,高于去年同期的11.14亿美元;销售、总务和行政支出为6.57亿美元,高于去年同期的6.27亿美元。高通CDMA技术集团第四财季营收为44.57亿美元,同比增长42%,比上一财季增长6%;税前利润为7.02亿美元,同比增长44%,比上一财季下滑5%;高通技术授权集团营收为18.74亿美元,同比增长19%,与上一财季持平;税前利润为16.22亿美元,同比增长18%,比上一财季下滑1%;高通无线及互联网集团营收为1.54亿美元,同比下滑4%,比上一财季下滑3%;税前利润为1200万美元,去年同期税前亏损为100万美元,上一财季税前亏损为1600万美元。高通2013财年营收为248.7亿美元,比2012财年增长30%;净利润68.5亿美元,比2012财年增长12%;每股摊薄收益3.91美元,比2012财年增长11%;运营利润72.3亿美元,比2012财年增长27%。高通2013财年运营现金流为87.8亿美元,比2012财年增长46%,在营收中所占比例为35%。高通2013财年有效税率为16%。业绩展望高通预计2014财年第一财季营收为63美元到69亿美元,同比增长5%到15%,超出分析师此前预期。不计入一次性项目,高通预计第一财季每股收益为1.10美分到1.20美元,同比下滑5%到13%。高通还预计,2014财年营收为260亿美元到275亿美元,比2013财年增长5到11%;不计入一次性项目,高通预计2014财年每股收益为4.95美元到5.15美元,比2013财年增长10%到14%。当日,高通股价在纳斯达克常规交易中上涨0.74美元,报收于69.74美元,涨幅为1.07%。在随后截至美国东部时间16:40(北京时间7日4:40)为止的盘后交易中,高通股价下跌3.02美元,至66.72美元,跌幅为4.33%。过去52周,高通的最高股价70.37美元,最低股价为58.11美元。

    半导体 AC RESEARCH

  • 三星2015年推可对折屏幕 像素密度高至560ppi

    网易科技讯 11月7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三星于本周举行的分析师会议上表示,公司计划在2015年某个时段推出“可对折”的柔性屏幕。此类屏幕将不仅能用于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常见设备,更适用于日渐兴起的可穿戴设备,如三星Galaxy Gear等。此外,来自外媒TheVerge的消息还指出,三星同时计划在未来将用于智能手机的AMOLED显示屏像素密度提升至560ppi——结合分辨率为1440p的5.2英寸屏幕,三星的新显示屏将会比现在同尺寸但分辨率为1080p的LG G2智能手机多出78%的像素点。而如果这样仍不能满足市场,三星在2015年还会推出所谓的4k分辨率Ultra HD(超高清)显示屏,该屏幕实际分辨率将达3840 x 2160。

    半导体 三星 智能手机 GE PI

  • 中国移动4G抢跑:覆盖还是最大的问题

    中移动昨日在北京开售4G手机。尽管并未同步公布套餐计划,但作为4G产业化中最重要的一环,终端产品的加快成熟意味着4G生活真的已触手可及。从腾讯科技了解的信息看,目前移动4G万事俱备,只待牌照发放。有最新消息称,工信部或将于12月中旬发布4G牌照。千元4G终端明年引爆腾讯科技从中移动了解到,首批推出的4G手机包括三星N7108D、索尼M35t等型号,用户可在10家营业厅选择合约计划或者直接购买裸机。以三星N7108D(Note II的TD-LTE版)为例,其裸机售价4999元,选择两年期每月328元合约,可零元购机。对于用户关心的专属4G资费套餐还未推出,目前只提供预约办理。4G手机的开卖,使中移动在国内三大电信运营商抢得终端首发的先机。经历了惨痛的3G教训后,中移动一直等待在4G时代卷土重来,终端或许是最好的切入点。根据中移动的终端发展规划,2013年仍将以3G终端为主,2014年3G与4G终端并举,2015年以全面力推4G终端,并实现高中低端产品的全面覆盖。让人意外的是,随着芯片厂商、终端厂商和运营商的协同发力,4G终端的价格普及化进程或将加速。中国移动终端副总经理唐剑峰此前曾对外透露,中移动在2014年将推出千元档TD-LTE手机,这对用户来说无疑是好消息。回顾3G时代,千元智能手机的快速普及也使我国3G用户迅速增长。截至今年7月,国内3G用户总数已超过3.4亿,其中中国移动3G用户数达到1.47亿。目前,联发科已经启动4G芯片的规模化试产,预计今年四季度或者明年一季度正式推出4G手机芯片。依照联发科一贯的性价比路线,采用该公司芯片平台的4G手机很快就会进入千元时代。中兴通讯高级副总裁叶卫民向腾讯科技透露,中兴首款4G手机Memo LTE,会首先推出移动版,随后推出联通版和电信版。叶卫民表示,该款4G手机的价格将会控制在1000-2000元区间。华为终端中国区总裁王伟军对腾讯科技表示,“明年第三季度,华为将推出支持4G网络的千元智能机,推动4G手机价格平民化。”其他国产手机厂商也不甘于后。联想、海信、酷派、天语等企业均表示,随着明年4G终端井喷期到来,千元级别产品将是各家主导策略。据了解,中国移动在测4G手机类终端超过10款,数据类终端达到50款。苹果最新发布的iPhone 5s/5s,不出意外也将会被中移动在4G时代引入。资费门槛没有3G高此次中移动在北京开售4G手机,提供的依然是3G套餐。主要是由于国家尚未发放4G牌照,目前运营商还无法推出4G业务套餐。不过,腾讯科技从中移动内部得到一些消息,4G套餐已基本制定完毕。只要4G发牌商用,即可同时推出。那么,用户关心的4G资费究竟会是什么样?先来看下4G的网速。和3G相比,4G时代网络速度将得到大幅提升。目前4G手机理论最高下载速度超过100Mbps,是主流3G网络的10多倍。且使用延时小于0.05秒,仅是3G的1/4。腾讯科技科技在广州、深圳、香港、杭州多地实测结果显示,TD-LTE 的4G网下行平均速率在31Mbps左右;上行平均速率在10Mbps左右。这意味着下载一部2GB大小的高清电影,只需要几分钟。由于TD-LTE技术的先进性,4G网络承载能力得到成倍提升。且在提供更高容量的同时,并不显着增加运营商的网络建设成本。预计4G时代运营商资费政策将更加灵活,消费者花在4G上的费用不会比3G更多。从目前推出试商用套餐的广东、青岛等地看,中移动的4G套餐性价比整体不错,共设有两档:每月138元套餐包含600M、可在2G、3G或4G网络中任意使用的数据流量,及500分钟通话时间;每月238元套餐则包含1G数据流量和1000分钟通话时间。除套餐外,中国移动还制定了单独的4G上网流量包,每月50元可获得600M数据流量。中移动全球通3G每月158元套餐,数据流量只有30M和900分钟语音通话。中联通的每月158元3G套餐也只包含500M数据流量和420分钟通话时间。从上述信息可以看出,中移动希望通过增加套餐数据流量,来适应以流量为主、语音为辅的4G商业模式。但考虑到4G时代高网速带来的更多应用创新,每月600M左右的流量未必够用。如何在流量与价格之间寻找平衡点,是中移动4G套餐设计的一大考量。有业内人士提出,在4G前期,中移动的资费应当采取多角度促销策略,让用户真正愿意体验4G是重点。后期在丰富套餐数量的同时,可加强与互联网公司合作,推出个性化定制服务的专属套餐。覆盖是最大问题国内4G牌照即将发放,全行业对这个可能高达万亿元的巨大市场充满了期待。即便仅从从投资建设角度看,4G对中国经济的拉动力也是毋庸置疑的。一旦正式商用,其上下游产业链必会成为资本市场的投资热点。据工信部和中科院等权威部门和机构预测,4G网络前期建设拉动的投资规模在5000亿元左右,网络正式商用后,还将带动终端制造和软件等上下游行业,产业规模有望突破万亿元大关。4G启动后,中国信息消费市场将掀起史无前例的热潮。但在一片大好的背后,4G的发展也暴露出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工信部部长苗圩曾表示:“4G是通信业发展的趋势,但在推进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基站建设和终端产品研发是制约国内4G发展的最大短板。”目前,终端随着芯片产业链的成熟,已不再是问题所在。但基站建设,即4G信号覆盖的问题,眼下并不乐观。中移动今年在全国启动了20万个TD-LTE基站的建设,目标年底内实现100个重点城市主城区的4G连续覆盖。现在距离年底仅有一个多月的时间,实际覆盖情况又如何呢?从腾讯科技在多个城市的实地测试来看,较早参与4G规模试验的十几个城市基本完成了目标覆盖。但后续启动的基站建设城市,目前覆盖并不理想。以首都北京为例,目前4G网络还未实现全城覆盖,只到达东、西、北三环内,南至两广路,以及清华、北大、国贸、CBD及园博园等区域。且上述覆盖仅限于室外,室内信号表现非常不稳定。更边远的区域,信号会自动转换为3G或2G。类似情况在其他城市亦大多如此。[!--empirenews.page--]有相关人士向腾讯科技透露,“中移动要求的覆盖目标,年底前不太可能实现。从6月底发标到9月招标结束,已用去两个月时间,剩下3个月建设20万个基站,覆盖100个城市,即便是采用F频段基站升级和共址的方式,也很难完成。”据中国移动此前透露的消息,今年将投资417亿元用于20万个4G基站建设;TD-LTE终端采购将超100万部,TD终端补贴超过300亿元。上述700多亿元投资,只是中国移动4G网络建设的启动序幕。由此推断,4G建网和后续的投入,将对资金的依赖极高。一旦建网不到位,将直接影响用户体验,中移动期待的4G时代翻身也将无从谈起。持续巨额投入之下,中移动必须思考盈利的问题,这也是其一直高调、加速推进4G的主要原因。一旦4G信号覆盖不全,即便牌照发放,终端丰富,用户也很难买单。对中移动而言,当下乃至未来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覆盖、覆盖、再覆盖。

    半导体 中国移动 腾讯 4G 4G手机

  • 评论:芯片市场真的已恢复健康?

    市场研究机构Semiconductor Intelligence 的分析师Bill Jewell日前表示,如云霄飞车般跌宕起伏的全球芯片市场已经回归“健康成长”;该机构将 2014年全球芯片市场成长率预测值,由先前的12%提升为15%,不过仍将该市场 2013年成长率预测值维持在6%。Jewell整理了来自数个市场分析机构的预测数据,观察到各家对于2013年芯片市场成长率的意见大不相同,最低有半导体贸易统计组织(WSTS)所预测的2.1%,最高则是Objective Analysis所预测的“10%以上”;而该市场2014年成长率的预测值范围更广,最低从IDC所预测的2.9%,到最高同样是来自Objective Analysis的“20%以上”。各家市场研究机构对2014年芯片市场成长率预测的平均值为9.4%,甚至高于2004年至2010年间的半导体产业复合年成长率(CAGR) 5.8%。2013年中各家分析机构对半导体市场成长率测值比较Jewell预期,芯片市场将会再有两季取得平均约6%的季成长率表现;而他表示,根据几家芯片大厂的第三季预测,以上情况是会实现的。不过他并没有考虑到市场传得沸沸扬扬的28奈米芯片可能供应过剩问题,而智慧型手机市场已经越来越饱和。EETimes美国版根据WSTS的数据计算,近十年芯片市场在第三季与第四季的季成长率,平均各自为8.7%与-1.7%;也就是说,预估第三季芯片销售额约将达809.9亿美元,第四季则为796.1美元,全年度芯片销售总额为3,057.0亿美元,年成长率是温和的4.8%。根据笔者对市场分析的经验,除非你正好身处于一个景气大萧条或是大成长的中期,预测数据几乎不可做到2或3个季之后;而当然你也不会知道何时会是景气发展的中期,因此我认为2014年市场变化仍然是个谜。Semiconductor Intelligence的Jewell则预期,2014年全球经济景气将有所改善,从而推动芯片市场成长;他引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7月时发表的预测数据,指2013年全球实际国内生产总额(GPD)成长率估计为3.1%,2014年该数字则为3.8%。他表示,虽然中国市场GDP成长率预测值8%低于先前预测的10%,其他新兴市场的表现将抵销中国的需求衰退,包括东欧、俄罗斯、印度、拉丁美洲与东南亚各国。 责任编辑:Flora来源:eettaiwan 分享到:

    半导体 芯片市场 ST INTELLIGENCE ANALYSIS

发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