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连引进投资幕后 一封信叩开机遇之门

        横跨3年,悬而未决的亚洲芯片厂选址,终于尘埃落定。      如果说,强大的内需市场和突出的制造能力,是决定英特尔倾“芯”中国的主导因素。那么,是什么令苛刻的英特尔对大连青睐有加?这个无论在中国还是在全球半导体版图上均寂寂无名的后生城市,既不具备半导体重镇上海的产业基础,又没有半导体新贵成都的成本优势。西方媒体议论纷纷,他们认为,项目背后,特殊的优惠政策和政府有力的资助是零起点的大连制胜的决定因素。      全球市场调研机构Gartner的一位分析师曾经猜测,英特尔在大连的投资计划很可能获得政府10亿美元的资助,消息一出,大连市市政府旋即否认,“大连的胜出更重要的是依靠高效的服务和团队的敬业精神。”      自1992年在爱尔兰建厂,事隔15年,英特尔择址大连,进一步抢滩亚洲市场的战略意义不言而喻。贯以严谨著称的英特尔,果真会因为“高效服务”和“敬业精神”,决定数十亿美元投资的归属?      《IT时代周刊》深入大连,意图了解英特尔选择大连背后的故事,了解在漫长的2年零3个月的日子里,大连什么特殊的东西令这家引领全球IT市场的跨国企业真正“芯”动。  第一章 皇天不负苦心人      2007年3月26日,人民大会堂澳门厅,这是一次足够隆重的新闻发布会。全球170余家媒体高度聚焦,充分印证了这一点。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晓强、信产部副部长娄勤俭、商务部副部长廖晓淇、辽宁省副省长刘国强,美国驻华大使雷德、美国商务部长特别助理凯勒林,中美官员的悉数到场,令英特尔大连建厂陡生了更多的政治意味。      这个被美国大使雷德誉为“里程碑意义”的项目,对尚在起步阶段的中国半导体业显然意义深远。在中国半导体发展版图中,镌刻上了“大连”字样。由于英特尔芯片厂落户带来的群聚效应,使这个后来者的潜力不容小觑。      想到这里,大连市信息产业局局长栾庆伟有些激动,为了使大连拥有自己的半导体产业,为了吸引英特尔的投资,大连市市政府费尽周折,想尽办法。回首3年前的策略部署,2年多时间的艰苦谈判和夜以继日的工作,甜酸苦辣,五味杂陈。      难怪大连市市长夏德仁在人民大会堂的发布会上讲话时声音哽咽:往事不堪回首!  一封信件叩开机遇之门      “06项目”,这个目前在大连家喻户晓的名词,当年正是为保密起见,给英特尔大连项目起的代称。      为项目编号“06”,首先是因为英特尔大连项目启动的日期是2005年1月6日,在市政府,由戴玉林副市长主持召开了第一次会议。“6”是中国民俗文化中的吉祥数字,寓意着顺利;命名“06”,一是希望能够吸引英特尔投资项目顺利完成,二是希望在2006年最终谈成这笔投资。      从“06”的命名不难看出大连人对这个项目的看重,为争取到这个项目,大连市用心良苦,一封信为大连与英特尔的结缘,创造了先机。      2004年年初,英特尔在全球选址投资建厂的消息,开始在业界流传。由信息产业局起草的《吸引英特尔战略投资大连的报告》,放在了大连市市长夏德仁的办公桌上。      为促进芯片业发展,大连早在2003年就设立了鼓励芯片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即便如此,大连市芯片产业的发展速度并不理想,2004年,大连仅有为数不多的几家芯片设计企业,而且涉及的都是较为低端的领域。与上海、深圳、苏州等城市的芯片业发展相比,大连已被远远甩在后面。      没有发展产业的“先天”优势,只能采取迂回策略。2004年3月8日,趁着全国两会的机会,夏德仁拜访了英特尔中国总部,双方有了第一次近距离的接触。夏市长向英特尔发出邀请,欢迎英特尔到大连投资,却故意只字未提“投资建厂”的话题。      近几年,国内各城市招商引资的竞争异常激烈,像芯片产业这样的高科技项目,高投入高产出,更成为各地竞相争食的香饽饽。各地由市长亲自挂帅,争取大笔芯片项目投资的情况屡见不鲜。夏德仁的主动拜访,充分表明大连的诚意,然而,真正要给傲慢的英特尔留下足够深刻的印象,一次会面还远远不够。      2004年4月7日,时任英特尔全球总裁的贝瑞特第9度访华,第2站是沈阳。在大连市市政府看来,这是个介绍大连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夏德仁市长写了一封热情洋溢又态度诚恳的书信,托主管科技的副市长戴玉林交给贝瑞特。4月8日,戴玉林揣着信赶到沈阳,果然获得了与贝瑞特15分钟的会面机会。事实证明,正是这封信为大连叩开了机遇的大门。      当时,英特尔正为在国内搭建Wimax无线宽带技术试验网,寻觅合作城市。机不可失,戴玉林抓住这15分钟的见面机会,主动表示大连愿意参与这项试验,当着贝瑞特的面,这位前任东北财经大学经济学教授声情并茂地介绍了大连。从未去过这座海滨城市的贝瑞特显得十分兴奋,对大连流露出浓厚兴趣。戴玉林再次向英特尔发出投资大连的邀请,却仍旧未提及建厂的事。      这种被称为“曲线救国”的方式,获得了很好的效果,2004年6月9日,英特尔与大连市签约,Wimax技术为大连提供宽带接入能力,这让英特尔有了更全面接触大连的机会。      植入土中的种子,终会开花。一次基于Wimax技术的试验,为吸引英特尔大连投资搭建起了桥梁。此后,大连市市政府曾多次前往英特尔全球总部,时任大连市市委书记的孙春兰、戴玉林副市长、信息产业局副局长唐忠德都曾经带队专程赴美,加强与英特尔总部的沟通,为吸引英特尔的落户,做足功课。      2004年11月,英特尔CEO贝瑞特亚太行出访印度时透露,英特尔不久有在亚洲设立芯片厂的规划,中国和印度都将成为重要的候选国。      2004年12月31日,大连市信息产业局接到英特尔中国总部的电话,中国策略合作总监王黎告知大连已成为英特尔投资项目的候选城市。     2个月后,大连得知这是个4亿美金的封装测试厂项目,虽然它的“含金量”并不算高,但在大连市市政府看来,只要能够吸引到英特尔投资,无论多少,对于发展大连芯片行业,都是一个契机。  失而复得的入场券      参与这场激烈竞技的是全球的20个城市,在国内与大连竞争的就有4个,强手云集。      有产业规模令人艳羡的上海,有贵为7大国家级IC设计产业化基地的成都、西安,就连产业实力较弱的青岛,也有知名整机企业作后盾,具备良好的市场基础。      更重要的是,所有的国内城市还需要面对共同对手——印度。      印度在芯片设计上拥有强劲的实力,拥有英特尔的强大支持。英特尔对在印度培植IC设计人才不遗余力。仅在2004年,英特尔在印度班加罗尔IC设计中心的人力就增聘50%,达到2400名,到2007年该设计中心实现3000名工程师规模。一切都让业界对这场中印之争胜者的猜测,更多导向了印度一方。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为了试图探听竞争对手争取项目投资的进展情况,栾庆伟确实盘算过要派人到对方城市,但又害怕这样的做法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一旦被英特尔知道,留下坏印象。最后栾庆伟打消念头,选择脚踏实地,做好自己。      2005年6月的一天,英特尔中国区总裁陈伟锭突然来访,在市政府会议室里,陈开门见山,和盘托出英特尔项目已有归属,将不会落户大连。为保密起见,当时在场仅有的夏德仁和戴玉林,虽然万分失望,但仍然不能将消息公之于众。辛苦筹备了一年多的时间,大连芯片项目会这样在默默中戛然而止,两人心中的懊丧可以想象。      然而事情在7月却有了转机。由于印度信息产业部长DayanidhiMaran在2005年5月4日对外提前公布了英特尔封装测试厂将落户印度的消息,违背了双方的保密协议,强硬的英特尔中止了印度建厂项目。      印度项目意外流产,让世界见识到了英特尔的严谨和苛刻,也给予了大连第二次机会,况且,这是一次更好的机会。这次项目的标的不再是4亿美金,而是25亿美金。建造的也不是8寸的封装测试厂,而是更为高端的12寸芯片制造厂。      这将是英特尔在亚洲修建的第一座工厂。  运气之外的努力      机会二度垂青,依靠的不仅仅是运气。      在英特尔中国区对外事务总监Allenlu的眼中,大连这座城市深深吸引他的除了蔚蓝的大海、清新的空气和整洁的街道外,还有当地人的坦诚和政府官员的敬业态度。      Allen是最早介入并全程参与大连项目的英特尔官员,2005年1月17日,第一个英特尔全球的投资考察团在没有说明来意的情况下走进大连开发区。Allen正是考察团的主要成员,对大连的基础设施情况进行实地考察。Allen与同事陆续问了很多的问题,大家你有问,我有答。大连给他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Allen至今记得2006年7月10日晚,英特尔与大连签署最终协议的前夜,为了与大连市商讨协议的最后细节,英特尔一行人离开大连市市政府的时候,已经是晚上9点多了。当时,整个政府大楼依旧灯火通明,几乎所有的办公室都亮着灯。这让Allen心里十分感动。      2005年3月,另一批英特尔的经理从美国飞来;夏天,又换了一批人来到大连。每次都是不同的人,不同级别,不同目的,分别是考察人力资源、教育环境、基础设施、周边环境,每次人员人数都不一样。      通过长达近7个月的调查,800多个问题,1200多项问卷,英特尔掌握所有的信息和数据,足以统统存进数据库,与其他城市的资料,逐一比对甄别。      2005年的一天,离开经济技术开发区不到一个月的英特尔公司考察人员突然转回开发区,在事前没有得到任何预约信息的情况下,开发区的接待人员将他们再次带到选址地点——开发区董家沟街道。让英特尔方面大为吃惊的是,上次来时还是民房幢幢的居住区,此时已经看不见一栋民房,取而代之的是一大片进行初步铲平的空地。      短短一个月的时间,怎么可能有这么大的变化?仔细询问之后,美方人员才得知,为了能够尽早赢得英特尔项目落户,大连方面在开发区各部门的通力配合下,以最短的时间动迁了300户居民。英特尔感慨于“董家沟速度”,而在这个速度背后是大连政府高强度的工作和耐心的动员。      令英特尔惊奇的还不仅仅于此。在提前一天得知英特尔公司考察开发区的消息之后,开发区连夜赶制宣传材料。为确保宣传材料印刷的质量和速度,工作人员守在印刷车间,一宿没有合眼。当第二天图文并茂的宣传手册呈现在考察人员面前时,英特尔考察团成员深受感动。      在大连人看来,要赢得一家敏捷而讲求执行力的公司的青睐,必须有令英特尔都惊叹的速度和能力。      2005年3月份,英特尔全球的大队人马到大连看现场,看过项目组展示的基础设施图板后,要求要一份电子版资料。      考察团下午看完现场后就要直奔机场上飞机。时间无多,怎么办?      行程中有一项是在考察结束后安排英特尔的人去开发区的银帆宾馆上洗手间,就在这样的空当,负责招商的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王延辉立即打电话安排,当考察团成员坐上开往机场的出租车前,刻好的光盘已经由专人送到他们的手里。      就是这样的速度,让一贯严谨高效的英特尔一次次惊叹、感动、信服,也让大连赢得了大把的分数。2006年2月7日,大连成为英特尔项目的首选城市。以结果为导向的老美在一次次为大连的高效所叹服的同时,也为它持之以恒的努力所传达出的诚挚所感动。 第二章 艰难的谈判之旅      男儿有泪不轻弹。然而,当2年多的艰辛换来英特尔大连芯片厂的落户,参与项目的有关人员都禁不住流下自己的男儿泪。      在英特尔落户大连的新闻发布会现场,夏德仁感慨成功背后的付出,忍不住热泪两行,两天后,当唐忠德向记者谈起2年来的许多细节时,声音哽咽。压力与喜悦,在此刻倾泻而出。      “那段日子的压力是前所未有的,尤其是谈判过程中那些最艰难的岁月。”以往感受历历在目,唐忠德甚至不愿意再过多触碰那段日子,或许是回忆确实有些沉重。      既要确保数十亿美元的投资谈成,又要充分维护大连的利益。项目最核心阶段——谈判,考验着每一个参与者。  坦诚换来尊重      几乎跟所有重要的商务谈判一样,从2005年11月17日开始的大连项目谈判,也有它的起承转合。      这个历时8个月的谈判,双方都派出了阵容强大的谈判团队,谈判代表达到63位之多。大连市由戴玉林副市长亲自挂帅,英特尔派出了两位全球副总裁担任首席谈判代表,他们是全球副总裁南希·帕曼蒂瑞和斯蒂夫·格兰特。      尽管大连从各单位抽调出33位精兵强将组成谈判团。但这个由政府机关工作人员组成的团队,与英特尔长期的谈判专家代表团相比,在专业性上显然逊色很多。英特尔谈判团队里不仅有集成电路方面的专家,而且在基础设施、交通、物流供应、人力资源、财政税收乃至法律方面也都有专业人士,要跟这样一个团队进行较量,谈判注定困难重重。      唐忠德回忆,“从谈判一开始,我们就处在一个忐忑不安的情境下,虽然与英特尔的接触时间很长,却无法确保项目最终能够谈下来。”      为了给谈判组核心成员打气,11月17日,夏德仁独自坐在了香格里拉4楼房间里,静候谈判组的消息,楼下,大连项目首轮高层谈判正在秘密举行。      英特尔会在正式谈判时开出怎样的条件,所有人心里完全没有底。在此前一些半咨询式的外围谈判中,英特尔曾经向大连介绍了在以色列、爱尔兰建厂时,当地政府给予的政策支持,以及在中国国内其他城市建厂时,地方给予的优惠政策。       这些政策对于大连而言,都已经超越了底线。      是表态接受对方的提议,还是断然拒绝。作为首席谈判代表,戴玉林十分为难。各国经济发展状况不同,各地的财政实力也不一样,以同一标准衡量不同城市,戴玉林觉得这样的方式对大连有些不公平。他需要稳定自己的情绪,思考出对策。1杯水,接着1杯水,在连灌自己4杯水后,戴玉林借故去了卫生间。在卫生间里,他连蹦了几次,试图让自己冷静。      与国内一些一线城市每年七八百亿元的财政收入相比,大连政府不具备提供同等优惠政策的能力。当优惠政策再一次成为谈判焦点时,戴玉林副市长再也沉不住气了。       当时,他用极为诚恳的语调介绍:“大连,被誉为‘北方明珠’,这个三面环海的城市,最早以旅游业闻名,然而人均收入仅列全国42位,人口590万,城区人口为250万~260万。农村大量贫困人口的存在,成为大连发展首要解决的问题。”      接着,他向谈判对手发问:“你知道我们农村有多少小学的校舍还没有完善?你知道大连还有多少贫困人口?你知道大连在全世界是一个现代化的城市,但是你知道有多少农村的孩子没有钱上学,你知道我们的孩子在什么样的校舍里?你知道多少孕妇没有钱,做不了B超?英特尔是一个讲社会责任的公司,不应该无视这一切。”      见惯了谈判桌上唇枪舌剑的英特尔专家代表团,此刻哑口无言。而在场包括唐忠德在内的中国人无不为这段话而动容。      真实,坦诚,英特尔没有想到对方会以这样的方式来阐述在优惠政策上的立场,但是这番言辞恳切的话却赢得了英特尔对大连团队的尊重,英特尔首席谈判代表南希·帕曼蒂瑞评价,“你们是一支非常优秀的团队。”  既是马拉松又是头脑风暴      这场旷日持久的谈判,并没有像外界所猜想的那样有激动人心的时刻,谈判的过程十分艰苦,双方在每个领域每个细节几十甚至上百次的磋商,为各自利益锱铢必较。      既要维护中方尊严,又不至于让谈判破裂,其中分寸的拿捏十分重要。英特尔对于基础设施要求的严苛是出了名的。承诺的任何一项基础设施达不到标准,都会使大连失去对方信任,谈判随时中止。      为了达到美方提出的标准,大连市在基础设施改造上的费用不薄。其中,仅区域电网改造,就要数亿元。而污水处理厂的修建,天然气管道的铺设,需要投入的资金更加巨大。      如果谈判告吹,代表前期的投入就会付诸东流,谈判团队难辞其咎,每一个人都承受了巨大的压力。每一项条款的磋商都变得极为谨慎。      物流通关是英特尔最为关心的问题,也成为双方在谈判过程中争论的焦点,谈判漫长而艰难。由于涉及英特尔向全球客户的承诺,英特尔严格要求按照其全球通行的标准进行通关,这包括实现一天24小时,一周7天,随时随地提供通关服务;英特尔通关申请单送交海关窗口,两个小时内,确保货物放行。在大连海关通关后,到达产业链下游所在城市(上海、成都),要求直接放行。      这对大连海关提出了严峻挑战,尤其是涉及通关直运模式,大连必须向相关海关协调。一项项的条款需要落实,一次次登门造访。从2005年6月直到2006年7月,整整1年的时间,通关所需的各项事宜才初步得以解决,这样的例子一再出现。为了保证物流效率,英特尔需要大连保障大连到北京、大连到华北等高速公路达到一定数目,所有公路限宽、限高、限重,大连市需要在一周不到的时间调集各高速公路各路段的具体数据,工作强度可想而知。      英特尔大连项目谈判的每一个环节,多如牛毛的条款,需要双方一则一则协商,再由大连一条一条落实,长达5万多字的协议经过8次修改,其间经历了3次大规模谈判和数以百计的小规模磋商,没有一个谈判能轻而易举完成。  曾经谈不下去      2005年8月的一天,商检谈判陷入僵局。由于在二手设备进口的商检问题上,存在巨大分歧,英特尔公司代表Allenlu表示,如果大连对英特尔二手设备的进口进行强行控制,项目要重新考虑。大连商检局毫不退让,要求英特尔必须执行中国政府的政策。剑拔弩张之下双方愤然离席。      Allenlu当时主动电话联系了唐忠德,使事情有了回旋的余地。作为大连谈判团核心成员,唐忠德是团队里唯一的集成电路方面的专家,在小规模谈判出现问题的时候,唐忠德常常充当“消防员”的工作。      通过了解,唐发现,导致谈判无法进行的最主要原因在于中方缺乏对于芯片行业背景知识的了解,在芯片制造领域,芯片设备造价高昂,进出口二手设备,非常普遍。而大连商检局的谈判人员误将芯片设备等同于普通设备,认为英特尔是在处理淘汰设备,要进行严格控制。英特尔不理解在全球通行的设备进口,为什么在大连遭到了严格控制。双方在激烈争论中互不想让,导致谈判中止。      唐忠德向商检局的谈判人员详细解释了芯片产业的特殊性,方才紧张的现场气氛,迅速缓和下来,谈判得以继续进行。       2006年7月11日,大连与英特尔正式签署合作协议。然而,英特尔落户大连并没有板上钉钉,因为如果实现不了协议中规定的诸多要求,协议也只是一纸空文。      特别是关于出口加工区的审批问题。英特尔公司最终选址经济开发区,一个重要原因正是看中了开发区的出口加工区计划。英特尔大连芯片厂将来不仅可以享受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优惠政策,还可以享受国家的出口加工区退税政策。      但是好事多磨。按照双方协议,国家出口加工区的审批将在9月完成,然而,9月结束,批文却还没有拿到。眼看协议面临流产,经过双方协商,英特尔同意再给两个月的时间。11月,国家正式批文在最后关头终于到位。  第三章 “中国制造”的胜利      大连厂被命名为68号工厂,英特尔试图用这组阿拉伯数字来昭示它对于亚洲市场的重视和决心。1968是英特尔诞生的日子,而6和8也同时是中国的吉祥数字,代表着发展和繁荣。      英特尔对于大连芯片厂项目的投资绝不止于25亿美金,在国务院“振兴东北办”的网站上刊登的消息显示,“美国英特尔公司在大连出口加工区内投资兴建的半导体芯片项目,一期投资25亿美元,建设一个12英寸芯片制造线,计划2009年初投产,年销售收入约200亿元人民币。二期拟投资35亿美元左右,再建设一个12英寸芯片生产线、四个封装测试厂、一个研发中心和一个销售公司,拟在2009年中期开始建设。两期项目全部建成后,预计年销售收入约为500亿元人民币,产品70%出口。”      这是一笔总额达到60亿美金的大投资。      争取到英特尔芯片厂落户大连,令夏德仁最为感慨的是,从过去跨国公司对中国、大连态度一点点的变化来看,大连的最终胜出实际上源于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      2004年,贝瑞特曾经公开指责美国的出口管制制度,“如果我想在中国修建300毫米、90纳米制程的芯片厂,美国政府肯定会说‘绝对不行’。”早在10年前,贝瑞特就曾经有到中国修建芯片厂的想法,但是由于严格的出口管制政策,始终未能如愿。      眼下,英特尔最终拿到了美国政府(90纳米制程)的出口许可证,尽管90纳米制程的技术并不领先,但是美国政府的正面放行,已经具有相当的意义。      西方媒体评价,英特尔亚洲芯片厂落户大连是“中国制造”的胜利。长期对中国采取技术出口限制的美国,首度对英特尔大连项目放行,显然成为一个标志性事件。而就在最近,韩国的海力士(Hynix)公司、美国的美光半导体公司、欧洲的意法半导体公司都分别加大了对中国的投资,国际知名的半导体企业不约而同的行为,似乎预示着全球芯片业一次新的浪潮。      作为全球芯片业巨头,英特尔的战略性投资,很可能成为一个风向标。上世纪80年代,英特尔进驻以色列兴建芯片厂,极大推动了以色列国内的芯片产业。2007年,英特尔在中国的动作频频,先是宣布从2007年1月1日起,英特尔中国区将脱离亚太区,作为一个独立的地区进行销售与市场运作,接着又宣布英特尔亚洲第1座芯片厂在大连落户,这会极大推动产业的群聚效应,不仅对大连,也将对中国的芯片产业产生深远影响。

    半导体 BSP 芯片厂 芯片产业 封装测试

  • IDC亚太区副总: 融合是中国IT发展大趋势

        在全球化、集成化向服务导向性架构转变和“一切皆服务”的大潮推动下,整个行业的状况正在迅速发生变化,各个方面几乎都处在创新和变革的动荡时期。“但是,每次剧变和动荡也都是一次独特的商机。”24日召开的主题为“动荡中寻找商机”的IT趋势论坛上,IDC亚太区副总裁霍锦洁指出。    据IDC最新数据显示,2007年全球IT产业市场规模达1.2万亿美元,电信服务市场规模达到1.3万亿美元。而两大行业的融合、重叠趋势也更加明显,电信运营商和IT供应商相互竞争和合作,交叉产生了包括IP语音、代维服务、IPTV等在内的新市场。    创新、混乱和机遇实际上是一个事物的三个侧面。创新造成了市场的增长和变化,变化带来混乱,而混乱又增加了机遇。“是从A到B,由B及C的关系”,霍锦洁表示。    此外,她分析指出,Google和微软正在竞争,迪斯尼通过设立在线广告网络,与前两者都存在竞争关系;Xbox和Playstation是合作的结晶;通过测试版“弹性计算云”(Elastic Compute Cloud)服务,亚马逊也在提供存储能力和计算能力;Google在销售办公套件;苹果成了一家娱乐公司。无不可以看出“一种混乱融合和创新的趋势。”    对未来IT发展的前景展望,霍锦洁认为,今后5年该领域年均复合增长率将达到5.8%。主要的市场驱动因素将来自于包括中国、印度、俄罗斯及巴西在内的新兴市场“金砖四国”。其中,以中国IT行业的发展最为引入注目。中国目前的增长速度是全球市场的两倍,拥有更为良好的机遇。

    半导体 IP IDC GOOGLE BSP

  • 半导体行业或将继续上演转移重组

        半导体市场未来将保持温和增长,继续保持转移的趋势,分分合合的重组也将继续上演。     几十年来半导体市场都遵循着振荡向上的发展趋势,产业则根据半导体技术和下游需求不断进行调整,业界公司则一直都在不断重组,技术更是沿着摩尔定律一走就是几十年。发展至今,虽然未曾发生突变,但是半导体行业也一直在变化中不断前进。       半导体市场每隔四年左右就会出现所谓的波峰或者波谷的振荡,最近的一次波谷是2001年,该年全球半导体增长率为-32%,按理来说2005年也应该是预期的波谷,但事实上并没有出现市场的大滑坡,反而呈现出了6.8%的温和增长,同样,半导体市场2004年的波峰和2000年36.8%的增长率相比也相差了10个百分点,从数据可以看出半导体市场的发展似乎变得稳定了。     为什么市场会变得稳定?半导体公司在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之后,在规避风险和应对产业周期变化方面显得更加成熟,尤其是库存方面,各个厂商都学会了如何控制库存来尽量保证自身利润。虽然紧跟最新技术,抢先推出新品能带来高利润,但往往也会带来老产品库存积压的问题。目前,厂商们通常的做法往往是在解决库存和尽快发布新品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以现在的Intel为例,相信其Intel Santa Rose产品开始销售之前,其前期库存的消化肯定是在一个可以接受的范围内了。虽然厂商们已经在周期振荡中变得成熟,但将来市场的周期性振荡仍然将长期存在,只是振幅会越来越小。此外,随着亚太地区度过快速的增长时期,全球半导体市场的增长速度将会缓慢下降。     除了扩大产能以满足市场需求以外,半导体设备的更新和增加往往是为了生产工艺要求更高的产品而进行的,近两年半导体设备更新的主要动力来自工艺要求较高的存储器产品。从未来的发展来看,半导体市场将趋于平缓,半导体产业的发展将更多地依赖技术创新。截至2006年底,全球已有12英寸硅片生产线46条,而且自2006年以来全球新建的芯片厂都是12英寸65纳米以下。即便如此,至2006年底,全球12英寸硅片的产出仅占全球硅片总产出的18%。因此,为适应先进工艺技术所进行的产业更新还有很大潜力。     此外,从区域来看,由于具有成本以及当地政策优势,半导体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仍将来自亚太地区。     近几年来,半导体业界演绎了一系列让人目不暇接的“重组运动”,究其原因不外乎是有的公司要进行“多元化”发展,收购其所需要的稀缺业务来壮大自己,或是要分拆或剥离非核心业务,专注于核心业务的发展。     除了重组之外,半导体行业的分工将更加清晰。随着半导体工艺技术的发展,投资半导体生产线所需的资金也急剧增长,设计公司一般都无力涉及生产投资,而部分IDM则为了降低向高工艺技术过渡的风险,甚至选择卖出现有的生产线而成为Fabless,比如LSI Logic,就售出了位于Gresham的8英寸的芯片制造厂,成为一家Fabless。     总体来看,半导体行业无论是市场、产业还是公司,都是随着技术的更新而发展的。半导体市场未来将保持温和的增长,主要原因是因为亚太地区的增长将逐渐趋缓;而半导体产业则会继续保持转移的趋势,尤其是向低成本地区转移;而半导体公司分分合合的重组也将继续上演。

    半导体 半导体市场 半导体行业 振荡 BSP

  • 安富利第三财政季度销售疲软 但运营收入升高

        安富利公司(Avnet Inc)日前发布报告,通过内部运营改善推动业务提升已经取得成果,2007年第3财政季度运营收入跃升42%。     尽管本季度销售不佳、以及收购Access Distribution带来的重组开支,安富利表示运营边际收入仍然扩大到4.6%,带来1.81亿美元的运营收入。     该财政季度,扣除420万美元税后开支后,安富利整体销售收入39亿美元,净收入1.052亿美元。上年同期,安富利整体季度收入为36.1亿美元,净收入7,210万美元。安富利在收购Access后,将计算供应商服务合同的方式进行了改变,这影响了销售收入在季度报告上的体现。该公司表示,第3财政季度如按原方式计算将达到40.9亿美元。     安富利旗下元器件分销业务部Electronics marketing,录得季度销售收入24.4亿美元,与上年同期持平。EMEA地区(欧洲、中东及非洲)的销售比上年增长7.4%,美洲和亚洲分别下跌5.9%和1.1%。该业务部运营收入为1.41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5.4%。     微处理器市场严重下滑,极大冲击了Technology Solutions业务部门的总体表现。第3季度销售额14.6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5%,但是扣除收购Access以及剥离Avnet Enterprise Solutions后基本持平。     根据pro forma计算,美国和EMEA地区的第3季度销售分别比上年下跌0.6%和1.3%,而亚洲地区销售增长1.8%。该业务部门运营收入为6,060万美元,与上年同季度相比增加61%。

    半导体 安富利 ACCESS NET BSP

  • 特许贷款6.1亿美元 提高300mm晶圆厂产能建设

         特许半导体已与摩根大通(J.P. Morgan)达成协议,向后者借款6.1亿美元,以加快提高其首座300mm晶圆厂的产量。该笔贷款由美国进出口银行担保,将用于向美国供应商购买芯片制造设备。     特许半导体的Fab 7工厂的产能建设正进入第二阶段。特许半导体与IBM和三星联合开发通用制造工艺,上述工厂是特许半导体执行此项战略的关键资产。预计这些厂商联合开发的45纳米低功率工艺将在2007年末进行验证。     台湾风险投资公司iD SoftCapital Group创始人Wufu Chen表示:“现在本地芯片厂商难以在这个领域投资,但长期来看,随着WiMAX的发展,台湾应该有很大的可能性抓住这个机会。”

    半导体 半导体 晶圆厂 API BSP

  • 传华虹NEC重启赴港上市计划 拟融资3亿美元

        据国外媒体报道,消息人士透露,NEC合资半导体企业上海华虹NEC正重启其赴港上市计划,有望年内在香港首次公开招股(IPO),融资约3亿美元,以支持其产能扩张。    消息人士指出,早在2004年,华虹NEC便有海外上市计划,但因市场环境不利,被迫数次推迟。目前华虹NEC已聘请巴黎百富勤为IPO保荐人,普华永道将为审计。    消息人士表示,今年华虹NEC已达到香港上市的财务条件,而且公司所有董事均同意公司应尽快赴港上市,因为华虹NEC确实需要更多的资金来完善生产线和建设新厂。

    半导体 华虹 IP NEC BSP

  • 高盛调低先进半导体盈利预测 维持中性评级

        高盛日前发表报告表示,先进半导体(3355.HK)首季业绩虽符合预期,但基于第二季度业绩展望令人失望及新产品进展减慢,将07年每股盈利预期由持平降至亏损0.04元人民币,预期08年每股盈利由0.11元降至0.03元。      高盛指出,先进半导体发展8英寸晶圆新产品,可能因产能限产令步伐减慢。虽然该股现价并不昂贵, 但短期缺乏催化剂,维持“中性”评级及目标价1.2港元。

    半导体 半导体 晶圆 BSP

  • 风河公司与Curtiss-Wright扩展战略合作

        风河系统公司日前宣布,Curtiss-Wright公司的Linux专业中心将支持采用风河Wind River General Purpose Platform, Linux Edition和风河Linux解决方案Real-Time核心,作为Curtiss-Wright基于x86架构平台产品的标准Linux操作运行环境。    Curtiss-Wright长期以来一直使用VxWorks作为其COTS板件生产线的标准化高级实时操作系统(RTOS)解决方案。随着此次与风河公司战略合作的扩展,作为嵌入式系统集成方的Curtiss-Wright能够更轻松快捷地将风河Linux和VxWorks解决方案 (产品部署) 应用于要求极为严格的军用系统,极大地降低风险,加快产品的市场响应速度。     Curtiss-Wright Controls Embedded Computing公司副总裁、模块化解决方案总经理Lynn Patterson 表示:“风河公司作为业界领先的设备软件供应商,深知稳定、可靠、持久、高效、安全的设备软件系统对航空与国防行业的重要性。我们之所以选择与风河公司扩展战略合作关系,除了因为风河公司推出的市场领先的VxWorks平台产品外,更重要的是依靠风河提供的高度可靠的实时Linux软件产品,能够为我们的客户推出目前业界无可比拟的高品质解决方案。”     风河公司企业开发副总裁Vincent Rerolle认为:“Curtiss-Wright作为业界最全面和最具经验的关键任务级嵌入式解决方案部署厂商,通过与风河的合作,将会面向航空与国防市场提供愈来愈高级的解决方案。通过扩展与Curtiss-Wright的战略合作关系,我们将共同为客户提供更高层次的集成化综合解决方案,满足他们的各类应用需求。”

    半导体 Linux RIGHT CURTIS BSP

  • 飞利浦再次出售所持台积电25.6亿美元股份

        在今年3月与台湾集成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台积电)达成减持协议后,上周六飞利浦再次宣布出售所持台积电价值25.6亿美元的股份。      飞利浦所持全球最大的芯片代工厂商台积电股份将从这次交易之前的12.78%降低至8.13%。飞利浦方面表示,2010年公司将会把持有的台积电股份全部卖完。

    半导体 飞利浦 台积电 芯片代工 BSP

  • Cypress出售PSRAM业务给台湾晶豪科技

        赛普拉斯半导体公司(Cypress Semiconductor Corp)日前宣布,将退出现有的虚拟静态随机存取内存(pseudo SRAM)市场,将这部分业务出售给台湾地区的晶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Elite Semiconductor Memory Technology Inc, ESMT)。       赛普拉斯没有过多解释为何退出这部分市场,只是表示交易“与赛普拉斯新的战略指导思想一致”。有可能是业务表现不足以让公司保留这部分产品线。赛普拉斯表示,晶豪科技将继续提供产品,并向赛普拉斯当前PSRAM客户提供支持。     晶豪科技主要业务集中在低密度内存芯片,容量从1Mb到256Mb,应用领域包括DVD播放器、 LCD显示器、MP3播放机、机顶盒以及游戏机等。     晶豪科技公司一直渴望建立自己的手持应用业务,但是产品线中缺乏pseudo SRAM。通过从赛普拉斯手中获得这部分业务,期待显著推动收入增长,并且进入到手持设备市场。ESMT主席Hsing-Hai Chen表示:“由于赛普拉斯是全球顶级PSRAM供应商,这将让晶豪迅速切入主流手机厂商的供应链体系。”     日前多家内存公司建立了CellularRAM工作组,成员包括赛普拉斯、美光、奇梦达、瑞萨(Renesas)、Etron Technologies、海力士(Hynix)、Silicon 7和Winbond Electronics。这些公司已商定,使用pseudo SRAM作为产品名称。     赛普拉斯是倡导CellularRAM的重要成员。晶豪科技暂时没有澄清是否将仍然维持CellularRAM同盟的一部分。     在手持应用的内存领域,晶豪科技已完成多款低功耗SDRAM产品线,包含16Mb、32Mb、64Mb至128Mb等产品。透过本次取得赛普拉斯的PSRAM产品技术后,晶豪科的移动内存(Mobile RAM)产线将拓展较低容量产品领域,包括2Mb、4Mb、8Mb、16Mb及32Mb等PSRAM产品。

    半导体 Cypress 赛普拉斯 PSRAM BSP

  • 首款加密中国芯研制成功 将在科博会上亮相

        记者昨天获悉,首款加密“中国芯”——WT6205基带/MAC芯片研制成功,并将在科博会上与观众见面。      信息安全是事关国家利益的重大问题。而无线局域网偏偏在安全性方面非常脆弱,为防止数据在传输中被截取,同时掌握加密的主动性,我国一直致力于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无线局域网核心芯片的开发。      这款WT6205基带/MAC芯片由北京微电子技术有限公司研制,系首款全硬件支持中国WAPI2.0加密标准的万通5号芯片,除具备万通4号主要功能模块(MAC,BBP,ADC/DAC以及RF Interface)的所有特性外,芯片还嵌入WAPI2.0硬加密模块,全面支持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WAPI加密。它是基于WT4芯片平台进一步进行低功耗设计的产品,对WT4的AD模块和基带模块设计进行了优化。      该芯片除了继承WT4的所有接口外还扩展了一组SPI接口,提高了芯片对射频模块的兼容性,使该芯片具有更广的运用领域。展览会上,不仅将有实物展示,还将有基于无线传输技术的数码相框无线传输演示。      除此之外,六合万通2007年3月研发的可应用于有线电视HFC双向改造的降频WLAN芯片组“万通EoC(Ethernet over Cable)”也将在展览会上展出,参展商还将用笔记本电脑代替电视提供现场演示,供观众观摩体验。      据了解,该芯片组将大大推动HFC数字化双向改造和三网合一的应用发展。

    半导体 加密 中国芯 基带 BSP

  • 台积电投资2亿美元扩充产能 45纳米九月量产

        台积电(TSMC)董事会日前核准资本预算美金2亿500万元,将用以扩充该公司晶圆十二厂的45纳米制程产能。台积电预计于今年九月即可完成45纳米制程验证并开始为客户进行量产,该制程结合了193纳米浸润式曝光显影制程、应变硅晶(Silicon strains)以及超低介电系数(Extreme low-k dielectric,ELK)组件连接材料等优势。     台积电计划先推出45纳米低耗电量(LP)制程,之后再推出泛用型(General purpose)及高效能(High performance,GS)制程。此外45纳米逻辑制程也提供低耗电量三闸级氧化层(Triple gate oxide,LPG)的制程选择。此三种制程皆提供多种不同运作电压以及1.8伏、2.5伏或3.3伏的输入/输出电压以满足不同产品的需求。台积电并同时宣布推出45纳米制程设计生态环境。

    半导体 台积电 电量 ST BSP

  • Jason Rhode获任Cirrus Logic总裁兼首席执行官

        Cirrus Logic 公司今天宣布,任命Jason Rhode博士为公司新任总裁兼首席执行官。Jason Rhode博士现年37岁,原为Cirrus Logic公司混合信号音频产品部副总裁兼总经理。     Rhode博士于1995年加盟Cirrus Logic公司,担任模拟设计工程师,并于2004年12月开始负责公司的混合信号音频产品线。在任职总经理期间,Rhode先生重振了Cirrus Logic公司模拟和混合信号转换器及接口产品线,为用户、专家及汽车音频提供了更为先进的应用性能。此前,Rhobe 先生担任模拟和混合信号产品线的市场总监。     Cirrus Logic公司董事会主席Mike Hackworth先生表示:“在做出此决定之前,我们也面试了众多申请此职位的外部候选人。然而,董事会最终认为公司很幸运能在内部拥有众多卓越的领导者。无论在技术领域还是业务领域,Jason博士都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因此得到了董事会的一致认同和青睐,并最终促使董事会做出该决定。Rhode先生卓具远见,工作热情且兢兢业业,他有足够的能力将公司的发展推入一个新纪元。并且在公司现有的基础上,将公司发展成为模拟和混合信号半导体行业的领先供应商。”     Rhode先生表示:“在过去几年中,Cirrus Logic公司不断努力,致力于将公司发展成能持续盈利、具备良好的资产负债情况和强大的知识产权组合,并且不断推出极具竞争力产品的公司,公司的这种努力成效显著。我非常高兴能有此机会,在此坚实的基础上能够为公司的进一步发展略尽绵薄之力。”     作为新任总裁兼首席执行官,Rhode先生将统筹管理Cirrus Logic公司在全球的运营,包括所有的产品部门、设计中心以及运营和销售团队的工作。     Rhode先生拥有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的电气工程博士和硕士学位,在圣迭戈州立大学也获得了电气工程专业理学士学位。同时,作为IEEE的成员,Rhode先生已经在混合信号技术领域公布了19项美国专利。

    半导体 混合信号 LOGIC CIRRUS BSP

  • RIGOL综合楼落成典礼在京隆重召开

        2007年5月18日,RIGOL(北京普源精电科技有限公司)在北京总部举办了主题为“精诚合作、共赢未来”的综合楼落成典礼仪式。     RIGOL(北京普源精电科技有限公司)自1998年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计算机测控平台和系统的研发、生产及制造。短短几年时间里,RIGOL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公司已经发展到拥有几百名员工,年销售额超亿元的规模。     作为近年测量测试市场国内品牌的佼佼者,RIGOL在基础测量仪器领域取得了突破性发展,以示波器产品一举打破国外品牌的垄断局面,并以其性能优异的产品和服务深受国内用户欢迎。     会上,RIGOL董事长王悦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首先向与会的各界宾朋以及媒体的记者朋友多年来给予公司的关注和支持表示了衷心感谢。他表示,RIGOL能够取得今天的成果与各界友人的关怀密不可分,RIGOL是所有人的RIGOL,今后RIGOL还将与各方一起努力,共同营造更美好的未来。另一方面,RIGOL还要不断超越自己,不断实现企业的第N次创业,继续推动国内测试测量行业的发展,实现科技报国的理想。特别是随着新产品的推出以及新综合楼的落成,RIGOL的研发实力将会得到更大的提升。

    半导体 计算机 示波器 RIGOL BSP

  • 富士通展示电子纸屏幕 已进商业应用阶段

        5月18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在经历了数年的开发之后,富士通公司已经改善了电子纸技术,目前已进入电子纸显示的商业应用阶段。    有数家公司正在开发电子纸显示技术。这种电子纸是用塑料板制造的,所以整个屏幕可弯曲,重量也轻很多。新显示技术无需那种为保持屏幕图像的背光灯和连续电源,因此也是高度节能的。    富士通公司在周三发布了最新的电子纸显示技术,人们看到,在东京举办的富士通论坛屏幕终端用上了电子纸屏幕。    今年新展示的电子纸屏幕给人以更深刻的影响,这种12英寸和8英寸的屏幕可显示4096种颜色,八种颜色的屏幕刷新率为2秒,4096种颜色刷新率为10秒钟。与早期产品相比,新技术分辨率更高,可达到1024X768。    富士通电子纸屏幕应用的第一个阶段是零售业显示。由于这种轻型和可弯曲屏幕可以方便地附加在超市货架上,并通过无线网连接至电脑,商家就可以便捷地更新产品价格和相关信息。    富士通还展示了采用电子纸屏幕的新型手写板电脑,以此作为延长笔记本电池工作时间的一种办法。富士通称,这款采用Windows CE操作系统电脑的电池工作时间陶长达50个小时。

    半导体 电子 富士通 显示技术 BSP

发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