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有了指纹识别,我们在为移动设备解锁、登录账号,甚至线上支付时,都无需再输出繁琐的密码,更不用担心忘记了那些不常使用的密码。然而,在便捷的同时,指纹识别也可能置你于“危险”境地。究竟怎么回事呢?
你见过蒙娜丽莎动起来的样子吗?只要一张照片,就能把静态的人物变成动态的,而且还可以根据你的表情动起来。要是用在换脸上,恐怕Deepfakes被要拍在沙滩上了。
AI,全称是Ar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能的意思。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人工智能从诞生以来,理论和技术日益成熟,应用领域也不断扩大,可以设想,未来人工智能带来的科技产品,将会是人类智慧的“容器”。
伴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与日常生活融合的不断深化,“智慧社区”已成为智慧城市的建设重点。在5月22日举办的2019腾讯全球数字生态大会智慧建筑专场上,腾讯海纳智慧社区总经理章显展示了腾讯云助推智慧社区建设的历程、思路和方案成果,并现场发布了腾讯海纳智慧社区开放平台的升级版解决方案——腾讯海纳2.0蝴蝶模式。
随着人们对显示视觉追求的日益提高,观众在展览中已不再仅仅满足于扮演看客角色,而沉浸式体验的出现恰好满足了人们的需求。
作为全球最大的致力于工业自动化与信息化的公司之一,从1903年至今,罗克韦尔自动化已经向全球提供了先进的工业动力、控制和信息解决方案,产品种类多达50万种,市场遍布80多个国家……
当 Google 在去年的 I/O 大会上公布利用 AI 帮助人类预订餐厅的服务Google Duplex时,相信很多人都和笔者一样好奇其中有多少订单是完全由 AI 完成的。不过从 Google 最近透露的数据来看,情况并非你想的那样。
近些年来,随着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不断发展成熟,以人类生物特征进行身份认证的各种智能设备正在逐渐取代原有的各种秘钥,成为人们开启便捷、智慧生活重要手段。
种种迹象表明,自动驾驶汽车的革命性发展即将全面来临。汽车公司正在与Google和Uber等科技巨头以及知名创业公司合作开发新一代自动驾驶汽车,这些汽车技术将改变我们的城市道路和高速公路,为未来的智慧城市奠定基础。他们将利用机器学习、物联网(IoT)和云等技术等加速这一发展。
人工智能(AI)就是破坏金融产业运作的最先进技术,其允许这些公司在营运,人员配备,流程以及人机合作中的工作方式变得有所不同。
传感器的不休眠工作,人工智能的处理和理解所有信息的能力爆发式的增长,未来我们改如何面对传感器的安全,如何做到隐私不被24小时窃取呢?
近期,ACM中国图灵大会(ACM TURC 2019)在中国成都举行。中科曙光大数据智能研究院院长宋怀明博士以特邀嘉宾身份出席了本次大会,并发表题为《智能计算驱动产业升级》的主题演讲,重点分享了智能产业发展的趋势和实际需求,介绍了人工智能公共服务平台对驱动智能应用发展和产业升级的重要作用。
近年来在科学家和研究人员的不懈努力下,医学领域和人工智能领域取得了一些惊人的飞跃,例如国内科学家首次成功克隆了猴子;莱斯大学3D打印了呼吸器官。近日由明斯特大学、牛津大学和埃克塞特大学组成的科研团队创建了包含类似于人类大脑“人工神经元网络”的芯片。利用光的力量,这些人工神经元可以模拟人类真实神经元以及突触的基本行为。
随着移动支付的快速发展,银行 ATM 机等现金自助设备受到不小冲击。据彭博社报道,在2008年经济危机爆发后,原美联储主席保罗·沃尔克(Paul Volcker)曾称自动取款机(ATM)是改善社会的最新金融创新。然而仅仅10年后,ATM的受欢迎程度就开始下滑。
与人工智能、自动驾驶、5G等等新技术一样,目前人脸识别技术也是一门被认为“很有潜力”的新兴技术。基于人面部的生物特征,结合身份确认及查找系统,这项技术能够在短时间内辨认生物个体。目前,刷脸支付、刷脸登录、刷脸进站乘车、智能签到等实际应用落地场景都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方便。
以“赋能城市智慧,打造中心智慧城市示范区”为主题的新加坡南京国际人工智能高峰论坛近日在南京生态科技岛举行。作为新加坡-南京重点项目合作委员会第七次会议的重要活动,论坛汇聚近200位中新两国人工智能专家、政府官员、业界大咖,共谋智慧城市建设与发展。
什么是医疗物联网(IoMT)?随着物联网使用案例在各个行业中的激增,医疗领域也毫无例外地加入了这场时代潮流。
将人工智能的触角将延展到边缘设备上,STM32全面升级应对AI挑战
在人工智能(AI)大热的这些年里,技术突破不断刷新着人们的认知,应用范畴也不断延伸到新的领域。尤其万物智联大趋势下,新场景、新需求、新机遇倏然出现,对AI提出更加多元、精准、高性能等新的要求。AI的能力与物联网(IoT)的需求结合越来越紧密,它们互为因果,共同加速着AIoT挖掘新的潜能。
物联网的世界从来没有霸主一统江湖。调查显示,2022年全球物联网业务规模将超过2550亿美元,而中国将占据其中近1/4的份额,这将是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