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33所研制的全光纤电流传感器首次正式在河北省邯郸市贾河口村110千伏智能变电站成功挂网应用,为国家智能电网工程扫清了一处重要障碍。所谓智能电网是将先进的传感测量技术、信息通信技术、分析决策技术、压力
12月9日,世界上海拔最高、高寒地区建设规模最大、施工难题最多的输变电工程――青藏联网工程提前一年建成并投入试运行。这条跨越青海、西藏两省区的“电力天路”,结束了西藏电网长期孤网运行的历史,从根
我国电力工业的大发展给绝缘子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全行业应紧紧抓住难得的机遇,依靠技术进步,开发新品种,强化质量管理,满足当前电力工业的需求,特别是高档空心瓷绝缘子和套管类产品的市场需求。我国绝缘
智能电网的核心在于构建具备智能判断与自适应调节能力的多种能源统一入网和分布式管理的智能化网络系统,可对电网与用户用电信息进行实时监控和采集,且采用最经济与最安全的输配电方式将电能输送给终端用户,实现对
0 引 言 电力系统是人类迄今为止制造的最复杂、最庞大的系统,是20世纪人类所取得的最辉煌的工程技术成就之一。但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电力系统的不断老化,线路扩容困难,系统运行效率降低,节能减排
1.智能电网的发展1. 1 《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2009年2月17日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了2009年《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American Recovery and Reinvestment Act—ARRA)。此法案规定拨款给美国能源部(Department o
智能电网必将是未来电力网络的演变方向,它涵盖了发电、输电、配电、终端使用的整个过程。2011年至2015年为全面建设阶段,初步形成智能电网运行控制和互动服务体系。随着智能电网的迅速发展,通信系统作为建设配电自
工信部近日公布关于印发《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的通知,规划开篇提到“物联网已成为当前世界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战略制高点之一,发展物联网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中美等国家智能电网概念的提出和建设,与其关系紧密的智能电表再次成为焦点。据预测,全球年需求量仅美国智能电网计划就会增加1800万块智能电表,使美国智能电表总数达到4000万块,这还不包括配套的抄表系统。国际
应用于智能电网的下一代无线传感器系统领先提供商IntelliSAW已与巴西公司Adperc达成独家经销协议。Adperc将为IntelliSAW巴西输配电系统的创新无线/无源温度监控系统提供分销、系统整合与营销服务。Adperc是一家电力行
来自Alvarion的副总裁Mohammad Shakouri先生以智能电网为例,谈到4G网络建设的急迫性以及当前标准化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在他看来,4G智能网络标准化面临的第一个难题就是频谱,而这也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以下是
近日,由中国航天科工三院33所研制的全光纤电流传感器首次正式在河北省邯郸市贾河口村110千伏智能变电站成功挂网应用,为国家智能电网工程扫清了一处重要障碍。所谓智能电网是将先进的传感测量技术、信息通信技术、分
自从2010年智能电网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智能电网由企业行为上升为国家战略之后,智能电网就成为我国电网发展的方向和电力行业关注的焦点。智能电网到底是什么样子,如何建设智能电网,一时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
30年来,湖南电网电源建设如火如荼,装机容量增长迅猛,先后兴建、扩建了株洲、湘潭、岳阳、耒阳电厂和东江水电厂等支撑和改善负荷中心电源结构的机组和电厂。截至2010年底,全省统调装机容量达2206.6万千瓦,基本满
21ic讯 Semitech半导体公司日前宣布,廊坊高山电子科技公司采用了和Semitech合力研发的GS18电力线通信半导体产品制造的智能电表系统已在河北省电网公司实现部署应用。在初期部署阶段,廊坊高山在三个居民小区安装了超
时至年末,市场翘首以盼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一个也没有出台,但是物联网有望打破这一僵局。记者日前从工信部获悉,《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即将走过最后的审核程序,有望近期发布。《规划》将超
近年来,随着中美等国家智能电网概念的提出和建设,与其关系紧密的智能电表再次成为焦点。中国政府计划未来五年全国范围内,安装2.4亿块智能电表,这么大的数量意味着这将是一个巨大的蛋糕,竞争将会异常惨烈。这意味
采用和Semitech公司合力研发的的GS18集成电路,廊坊高山电子科技公司为国内电网提供最可靠的高级电表架构(AMI),已经安装运行于多个居民小区。专注于推动传统电网向智能电网提升的电力线通信解决方案供应商Semitech半
低压开关柜市场经历了2010年良好的增长,随着智能电网、基础设施的建设实施、制造业的投资以及新能源行业的发展,未来几年将保持稳定的增长。2010年作为中国智能电网的试点“攻关年”,其工程建设的投资总
无论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最终有怎样的结果,这样一个能将全球近200个国家和地区的上万名代表聚拢到谈判桌前的会议让我们看到:控制碳排放,延缓甚至改变气候变暖是大势所趋。控制碳排放议题既属责任范畴,也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