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驾驶汽车作为汽车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成为汽车零部件产业链的重要增长点。国内外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积极布局自动驾驶传感器领域,在车载摄像头、毫米波雷达和激光雷达三大核心部件,以及产业链上下游的拓展为零部件供应商带来增长机遇。
近日,四维图新正式获得了北京市政府颁发的自动驾驶车辆道路测试试验用临时号牌——即我们常说的“路测牌照”。等级为T3级,是北京市迄今颁发的最高级别路测牌照。同时它也是第一家获批T3路测牌照的位置服务提供商。这家传统图商开启了向自动驾驶领域的布局。
在“走红”数年、在总线领域应用广泛的CAN(控制器局域网络)终要回归“幕后”——随着新能源汽车、自动驾驶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对于ADAS和人机交互需求的增加,CAN总线在传输速率和带宽等方面越来越显得“力不从心”,其升级版——CAN FD(可变速率应运而生。
为了减少排放,包括欧盟和美国在内的世界各国政府已对内燃机提出了强制的燃油经济性标准。这些举措需要技术方面的创新进步,因而推动对提高燃油效率的需求,但这会增大设计团队的负担,并可能影响开发循环时间。
自动驾驶汽车,这些年,我们已经对这些新闻失去了兴趣,不过是对汽车进行了更加智能化的升级应用。但近些年,对自动驾驶的严格要求,让我们对智能化汽车驾驶的应用追求更加严苛。
“联网汽车”这个词一般让人联想到自动驾驶汽车。但联网汽车其实可以提供多种功能,其中一项是胎压监测系统(TPMS)。
智能驾驶舱,正在掀起一波发展热潮。这一点从刚刚结束的CES Asia上就能发现:同级别车型间,反映在车辆产品力层面的竞争正在弱化,水平都差不多;体验和功能上的智能座舱和车载OS 的竞争还进行地十分火热。
随着我们向自动化驾驶迈进,驾驶功能越来越多地从驾驶员身上转移到车辆上,包括跑车。交通拥堵时,跑车无法利用其动力与灵活性,该设备提高了此时驾驶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又一家自动驾驶领域的明星公司倒下了。 最近,由吴恩达参与运营的Drive.ai被媒体爆出已经向加州就业发展部提交了文件,将裁员90人,并且在6月28日永久关闭其位于硅谷山景城的办公室。
5G时代,有太多不确定的想象空间。但有一点是明确的,就是日常生活的“第五屏”之争。
美国风河公司宣布与Airbiquity公司合作整合关键技术,为网联汽车和自动驾驶汽车研发一个端到端软件生命周期管理解决方案,该方案涵盖了从汽车到云的所有领域,可支持安全、智能的软件无线更新(OTA)和数据管理。
中国,北京——Analog Devices, Inc.(ADI)今日宣布与First Sensor AG合作,共同开发旨在加速推出自主传感技术的产品,服务于交通、智能农业、工业制造及其他行业应用中的无人驾驶汽车、飞行器和水下交通工具。作为合作的一部分,ADI和First Sensor将开发更小尺寸的LIDAR信号链,以帮助制造商为其自主安全系统注入传感和感知技术时,能够实现更高的系统性能以及更小的尺寸、更低的重量、功耗和成本。两家公司还计划开发面向汽车和工业制造应用的其他LIDAR产品。
汽车的发展经过一百多年来的不断改进、创新,并得益于石油、钢铁、铝、化工、塑料、机械设备、电力、道路网、电子技术多种行业的支撑,成为今日这样具有多种型式、不同规格,广泛用于社会经济生活多种领域的交通运输工具。
一家领先的汽车制造商宣布用其基于矩阵的应用专用型芯片设计取代GPU(图形处理单元),为汽车中的AI系统和自动驾驶系统提供支持。
据多家外媒报道称,苹果周二对媒体证实,已经收购了美国陷入困境的自动驾驶研发公司Drive.ai,并挖来了数十名自动驾驶技术工程师。此举一定程度上表明苹果并没有放弃其自动驾驶项目。
前脚上汽、百度等大厂跑马圈地,后脚初创企业纷纷入局。
当前受到车企追捧的L3自动驾驶方案,也以视觉派占据上风,激光雷达、高精地图等此前被认为不可或缺的感知技术都开始动摇。
北京时间6月24日早间消息,据路透社援引报道,自动驾驶激光雷达厂商Velodyne已聘请多家投行,筹备IPO事宜。
脸部辨识技术的进步意味着机器不仅可以辨识人们之间的差异,甚至还可以辨识人们脸部所显示的感受。这意味着下一代汽车可能可以透过扫描驾驶员脸部疲劳或其他迹象来帮助行车安全。
毫米波是指波长介于1-10mm的电磁波,波长短、频段宽,比较容易实现窄波束,雷达分辨率高,不易受干扰。毫米波雷达是测量被测物体相对距离、现对速度、方位的高精度传感器,早期被应用于军事领域,随着雷达技术的发展与进步,毫米波雷达传感器开始应用于汽车电子、无人机、智能交通等多个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