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众号精选 > SiP与先进封装技术
[导读]自主可控 首先,我们来聊聊自主可控。自主可控就是依靠自身设计研发,全面掌握产品核心技术,实现系统从硬件到软件的自主研发、生产、升级、维护的全程可控。简单地说就是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各类软件全都国产化,自已开发、自己制造,不受制于人。例如电脑自主可控,采用国产CPU处理器、国产B...


自主 可控 

首先,我们来聊聊自主可控。

自主可控就是依靠自身设计研发,全面掌握产品核心技术,实现系统从硬件到软件的自主研发、生产、升级、维护的全程可控。

简单地说就是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各类软件全都国产化,自已开发、自己制造,不受制于人。

例如电脑自主可控,采用国产CPU处理器、国产BIOS、国产操作系统、自主研发的主板和计算机系列配套产品。

可控性是指对信息和信息系统实施安全监控管理,防止非法利用信息和信息系统,是实现信息安全的目标之一。

自主可控是我们国家信息化建设的关键环节,是保护信息安全的重要目标之一,在信息安全方面意义重大。

从产品的研制和应用来说,自主可控可分为两个概念来理解,自主可控

自主,对产品来讲,指产品有主动权,不受别人支配,对产品的研制过程有主动权,并对产品的应用效果负责。

可控,产品遇到所有问题都可以“干预”和“响应”,并有能力解决,这就是可控。

目前来说,国产化的进程大致分为四种类型:

  • 非自主不可控

这类技术或产品全部由国外掌握,我们既不能研发和生产,在使用过程中出现问题也只能找国外厂家解决。例如目前的高端的光刻机等产品。

  • 非自主但可控

这类技术或产品虽然由国外研发或生产,在使用过程中出现问题我们可以自己解决,例如我们现在普遍使用的Window操作系统,虽然不是我们自己研发的,但遇到常规的问题都基本可以自己解决,一些商业的软件也是如此。

  • 自主但不可控

这个大家会有点奇怪,已经都自主了,怎么还会不可控呢?这样的例子不少,例如许多通过反向设计仿造国外的产品,虽然号称自主了,但真正遇到问题自己反而不能解决,因为对其涉及的技术还没有真正掌握。

  • 自主且可控

这当然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完全自主设计,并且关键的工艺参数自主掌握,出了任何问题都可以找到原因,可以实现技术归零:定位准确,机理清楚,问题复现,措施有效,举一反三。

总得来说,自主可控是一个逐渐深化和逐渐完备的过程。

参考倪光南院士对"自主可控"的一个全面诠释,可更准确的理解"自主可控"的概念和重要性。

知识产权的自主可控

在当前的国际竞争格局下,知识产权(IP)自主可控十分重要,做不到这一点就一定会受制于人。如果所有知识产权都能自己掌握,当然最好,但目前实际上根本做不到。

这时,如果部分知识产权能完全买断,或能买到有足够自主权的授权,也能达到自主可控。然而,如果只能买到自主权不够充分的授权,例如某项授权在权利的使用期限、使用方式等方面具有明显的限制,就不能达到知识产权自主可控。

技术能力的自主可控

技术能力自主可控,意味着要有足够规模的、能真正掌握该技术的科技队伍。

技术能力可以分为一般技术能力、产业化能力、构建产业链能力和构建产业生态系统能力等层次。

产业化能力的自主可控要求使技术不能停留在样品或试验阶段,而应能转化为大规模的产品和服务。产业链的自主可控要求在实现产业化的基础上,围绕产品和服务,构建一个比较完整的产业链,以便不受产业链上下游的制约,具备足够的竞争力。产业生态系统的自主可控要求能营造一个支撑该产业链的生态系统。

技术发展的自主可控

有了知识产权和技术能力的自主可控,一般是能自主发展的,但这里再特别强调一下技术发展的自主可控,也是必要的。因为我们不但要看到现在,还要着眼于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对相关技术和产业而言,都能不受制约地发展。

信息领域技术和市场变化迅速,要防止出现收购并购淘汰产业的事件发生。因此,如果某项技术在短期内效益较好,但从长期看做不到自主可控,一般说来是不可取的。只顾眼前利益,有可能会在以后造成更大的被动。

产品增值的自主可控

一般说来,"国产"产品和服务容易符合自主可控要求,因此实行国产替代对于达到自主可控是完全必要的。不过现在对于"国产"还没有统一的界定标准。某些观点显然是不合适的。例如:有人说,只要公司在中国注册、交税,就是"中国公司",它的产品和服务就是"国产"。但实际上几乎所有世界500强都在中国注册了公司,难道它们都变成了中国公司了吗?

也有人说,"本国产品是指在中国境内生产,且国内生产成本比例超过50%的最终产品",甚至还给出了按材料成本计算的公式。显然,这样的"标准"只适合粗放型产品,完全不适用于高技术领域。

此外,采用产品"增值"准则来界定"国产",相对来说是比较合理的。即在本国生产的、增值达到50%以上的产品算本国产品。

现在,人们大多是根据产品和服务提供者资本构成的"资质"进行界定,包括内资(国有、混合所有制、民营)、中外合资、外资等,如果是内资资质,则认为其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是"国产"的。

实践表明,光考察资质是不够的,为了防止出现"假国产",建议对产品和服务实行"增值"评估,即仿照国外的做法,评估其在中国境内的增值是否超过50%。如某项产品和服务在中国的增值很小,意味着它是从国外进口的,达不到自主可控要求。这样,可以防止进口硬件通过"贴牌"或 "组装"变成"国产";防止进口软件和服务通过由国产系统集成商将它们集成在国产解决方案中,变成"国产"软件和服务。


 SiP产品研发 

针对SiP产品的研发,可以从知识产权的自主可控技术能力的自主可控技术发展的自主可控产品增值的自主可控四个方面去考量。

知识产权的自主可控去考量SiP产品研发,主要需要考虑:SiP中用到的晶元或者裸芯片是否纯国产,或者国产化的比例,进一步,需要了解晶元中用到的IP核是否国产,或者国产化所占的比例。

技术能力的自主可控去考量SiP产品研发,主要需要考虑:该SiP研制中采用的技术和工艺是否自主研发,还是仿造国外的产品,考量中可以用8个字来衡量,看看该产品是否做到了“国内首创,国际领先”。

技术发展的自主可控去考量SiP产品研发,主要需要考虑:该SiP研制中采用的技术和工艺是否在未来的5-10年也处于比较领先的地位,至少和国内外同类产品比较是如此。

产品增值的自主可控去考量SiP产品研发,主要需要考虑:该SiP研制的产在本国生产的、增值是否能达到50%以上,如果超过50%以上,则可算本国产品。

SiP是一个系统,要做到纯粹的国产还比较难,目前至少是这样,相对而言第一个考量即知识产权的自主可控最难解决,其它三项则相对容易解决。

所谓“纯粹的国产”可以这样定义:

从中国的海滩上挖到沙子,用国产的设备提纯成硅锭,再切割成硅片;采用国产的EDA工具,自主研发的IP核,设计出SoC或者其它类芯片;并采用国产的光刻设备,以及相应的辅助材料,在国产硅片上生产加工,生产出晶元;然后用国产设备减薄划片,并采用国产EDA工具设计出封装或者SiP的版图和3D结构,并在国产的封测设备中完成封装和测试,这样的一颗SiP才能算是纯粹的国产SiP。

当然,我们知道,纯粹的国产,并不只是一句口号。

实际上,这条路还很长......


本站声明: 本文章由作者或相关机构授权发布,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本站亦不保证或承诺内容真实性等。需要转载请联系该专栏作者,如若文章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
关闭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