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有业不就”的看法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部分毕业生嫌工资低“有业不就”,频繁跳槽。3月30日,在全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上,湖北省教育厅副厅长陈传德对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中的不正确观念“深感痛心”。(3月31日长江日报)
说实话,对于厅长的所谓“痛心”,笔者很有些莫名其妙。因为现实中,大学生挑三拣四“有业不就”,非但不是一个普遍现象,有时给人的印象甚至恰恰相反,大学生为了就业够“委屈”自己了:且不说各地的公务员考试,往往应者云集屡创新高,就连相对较有保障的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招工,也往往是万人争抢的火爆场面,这就不免让人纳闷:对“看大门”、“掏大粪”都已经趋之若鹜了,大学生何来“有业不就”?
如果厅长所说的“有业不就”频繁跳槽,是指那些进入私企的大学生,则这种指责更无道理。因为完全市场化的私企,显然与有着严格编制约束的国家单位不一样。在这个领域,大学生没饭吃了,自然会降低身价以求谋生;企业老板招不来工,自然会增加工资以吸引人才,这是市场经济下双方的一种正常博弈。博弈中的大学生频繁跳槽,属于主动性失业,一方面是为了实现自身最大价值和谋求更好发展,另一方面也是推动社会公平、提高劳工待遇水平的重要动力之一,实在没有什么可指责的。
当然,不可否认,大学生中也的确存在因找不准定位、期望值太高,而过于挑剔频、繁跳槽的现象,这种现象多了,既影响个人生活,又影响企业生产,实在有必要给以纠正。但更应当看到的是,频繁跳槽的问题,虽然表现在大学生身上,但其根源却在教育在社会,正是教育部门对当前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引导不够,就业指导与服务没有跟上,才引发了一些人“有业不就”频繁跳槽。很显然,更应当对此反思并有所作为的,是教育厅长们而不是那些大学生。
对于厅长的“有业不就”指责,有网友认为这是官员“站着说话不腰疼”,甚至有人挪揄:厅长如果有个博士毕业的儿子,现在某酒店刷盘子,再说这话就有说服力了。这样说也许有点尖酸刻薄,却有可能触及了问题的症结:将就业压力归咎于大学生“有业不就”,谁又能保证这不是个别领导出于对“就业率过低”的担心,而产生的本能性失误呢?屁股决定脑袋式的结论,有时在无意识下就已经完成了。
无论报酬高低,人人都安分干活,大家再不用担心就业率问题,这也许是指责“有业不就”者所期待的理想境界。可如果认真做一下换位思考——将自己的孩子,甚至自身,置于为了工作而疲于奔命的境地,一面却还要因为影响了领导的就业率而备受指责——我们也许会为这种本能下的自私想法而羞愧难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