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极管放大电路设计技巧汇总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三极管放大电路设计需重点掌握元件选择、静态工作点设置、温度补偿等核心技巧,以下是关键要点:
静态工作点设置
静态工作点直接影响电路性能,通常设为Uce约为电源电压的一半,为信号正负变化提供对称空间。例如在共射放大电路中,R1和R2通过调节电流控制三极管处于放大状态(Uce≈Vcc/2)。若Uce偏向Vcc则趋向截止,偏向0V则趋向饱和。
温度补偿技巧
差分放大电路通过双管对称设计有效抑制温度漂移。例如,温度升高导致基极电流上升时,两管集电极电流同步增大,通过输出差分信号抵消温漂影响。实际应用中需合理选择Re电阻值平衡放大能力与温漂抑制效果。
直流偏置电阻调节
R1、R2作为直流偏置电阻,通过控制电流大小决定三极管工作状态。例如,增大R1/R2阻值可使三极管从放大状态进入截止或饱和状态,需根据信号幅度动态调整以优化线性放大区间。
信号耦合方式
耦合电容C1、C2实现信号传递,利用电容电压不能突变的特性完成交流信号耦合。设计时需匹配电容容量与信号频率,避免相位失真。
放大电路的核心在于三极管,因此对三极管的基本了解至关重要。三极管可构成多种放大电路,此处我们仅聚焦于几种常见类型进行解析。图1所示即为一例共射基本放大电路。对于放大电路,我们需要掌握的关键内容包含:深入剖析电路中各元件的职能;透彻理解放大电路的工作原理;具备分析并计算电路静态工作点的能力;以及充分领悟静态工作点设置的意义与策略。
三极管作为放大电路的核心元件,其作用至关重要。在实际应用中,由三极管构成的放大电路形式多样,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我们选取了共射基本放大电路进行详细解析(如图1所示)。在分析此类电路时,我们需要掌握以下关键内容:
深入剖析电路中各元件的具体作用;
理解并阐述放大电路的放大原理;
掌握分析计算电路静态工作点的方法;
明确静态工作点设置的重要性和具体方法。
其中,第四项内容在实际应用中显得尤为关键。接下来,我们将结合图1所示的共射基本放大电路,深入探讨以上各点的具体含义和应用。

图1中,C1和C2作为耦合电容,其核心作用是传递信号。由于电容两端的电压无法突变,当交流信号输入时,输出端的电压会随之变化,从而实现信号的耦合传递。需要注意的是,电容两端的电压并非完全不能变化,而是在一定条件下逐渐响应输入信号。
R1和R2为三极管V1的直流偏置电阻,为三极管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直流偏置的本质是为三极管注入稳定的电能,以确保其正常工作。在电路中,电源必须为直流电源,以保持工作的稳定性。通过电阻供电,如同调节水龙头的水流,控制电流的大小,从而决定三极管的工作状态。
三极管的工作状态可以通过Uce的大小来判别。当Uce接近电源电压VCC时,三极管处于载止状态,此时Ic电流较小,R2两端电压接近0V,Uce因此接近VCC。若Uce接近0V,则三极管进入饱和状态,Ic电流达到最大值,无法再增大。这两种状态合称为开关状态。除此之外,三极管还处于放大状态,此时Uce约为电源电压的一半。通过观察Uce的偏向,可以判断三极管的工作趋势。
在理解静态工作点的设置目的和方法时,我们需明确其关键作用。静态工作点不仅影响三极管的工作状态,还对电路的性能和稳定性产生深远影响。因此,合理设置静态工作点对于优化电路性能至关重要。
放大电路的核心任务是将输入信号进行放大后输出,这通常涉及电压、电流和功率的放大,但本文不深入探讨这些细节。以正弦交流信号为例,我们关注的是信号大小的变化,即其正负变化。在图1所示的放大电路中,静态工作点的设置至关重要,通常设定为Uce接近电源电压的一半。这一设置的目的在于为信号的正负变化提供对称的空间。当没有信号输入时,即信号输入为0,Uce作为参考点,通常设定为电源电压的一半。随着输入信号的增大,Ib和Ic电流也会相应增大,导致电阻R2上的电压U2升高,进而Uce降低。理论上,U2最大可达到VCC,使得Uce最小降至0V。反之,当输入信号减小时,Ib和Ic电流会减小,U2降低,Uce则相应升高。这样,在输入信号的一定范围内发生正负变化时,以1/2VCC为基准的Uce能够获得一个对称的变化范围。
为了将Uce设计成接近电源电压的一半,我们需要考虑几个关键因素。首先,Ic和Ib是三极管的核心电流,它们之间存在关系Ic=β×Ib。然而,对于初学者来说,确定Ic和Ib的合适值并不容易,因为这涉及到多个复杂因素。但一般来说,对于小功率管,Ic通常设定在零点几毫安到几毫安的范围内;中功率管则在几毫安到几十毫安;而大功率管则在几十毫安到几安的范围。通过合理选择这些电流值,我们可以有效地设置静态工作点,优化放大电路的性能。
在图1所示的电路中,若设定Ic为2mA,我们可以通过电阻R2的阻值来计算。已知VCC为12V,那么1/2VCC即为6V。通过电阻定律R=U/I,我们可以得出R2的阻值为6V除以2mA,即3KΩ。接下来,若Ic保持为2毫安,那么Ib可以通过公式Ib=Ic/β来推算,其中β是关键参数。通常,β的理论取值约为100,因此Ib的值为2mA除以100,即20μA。进一步地,R1的阻值可以通过公式R1=(VCC-0.7V)/Ib来计算,其中0.7V是三极管的基极-发射极电压。将已知数值代入公式,我们得到R1的阻值为56.5KΩ。然而,实际情况中,小功率管的β值可能远大于100,甚至可能达到150到400或更高。因此,按照上述计算方法进行设计时,电路可能会进入饱和状态。
这解释了为何有时我们的计算看似无误,但实际效果却不佳。这背后的原因是理论计算与实际情况之间存在差异,特别是受β值的影响。在进行电路设计时,必须考虑这种差异以确保稳定性。
相比之下,图2所示的分压式偏置电路在分析和实际测量上更为一致。这种电路的设计和计算方法在实际应用中更为可靠和稳定。

在图2所示的分压式偏置电路中,我们同样设定Ic为2mA,并设计Uce为1/2VCC,即6V。那么,如何确定R1、R2、R3和R4的取值呢?我们可以利用以下公式进行计算:由于Uce设计为6V,那么Ic乘以(R3+R4)应等于6V,同时近似认为Ic等于Ie。由此,我们可以推算出R3与R4的和为3KΩ。在实际操作中,R4通常取100Ω,而R3则一般选择2.9KΩ。但需要注意的是,由于E24系列电阻中不存在2.9KΩ,因此我们通常会选择更接近的2.7KΩ,这样取值并不会带来显著差异。此外,R2两端的电压等于Ube加上UR4,即0.7V加上100Ω乘以2mA,约为0.9V。
接下来,我们设定Ic为2mA,并采用β的理论取值100来推算Ib,得到Ib=2mA/100=20μA。同时,我们需要估算流过R1的电流,通常这个电流取值约为Ib的10倍,即200μA。然后,我们可以利用电阻定律来计算R1和R2的阻值。得到R1约为56KΩ,而R2的阻值则取决于β的实际取值,若考虑实际情况中β值可能远大于100,那么R2的实际取值可能为4.7KΩ。
温度补偿与稳定性◉ 温度补偿
最后,我们来了解放大电路的稳定工作原理。温度升高会导致电流增加,因此通过R4反馈电阻和Ub偏置电压的变化,可以抑制这种增加以稳定集电极电流。具体来说,当温度升高导致集电极电流Ic增加时,发射极电流Ie也会相应增大。由于R4两端的电压与Ie成正比,即IeR4增大,而Ub由分压电阻提供且基本保持稳定,因此Ube(Ub减去IeR4)会相应下降。这一变化会导致基极电流Ib减小,从而抑制了集电极Ic的进一步增加,有助于稳定集电极电流的直流工作点,进而减轻了温度上升对电路的负面影响。
◉ 电流负反馈偏置电路
通过合理选择偏置电阻和直流工作点,电流负反馈偏置电路因其出色的温度稳定性而备受推崇。这种偏置电路在放大电路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了减少交流能量在R4上的损耗,可以加入C3电容,使交流信号旁路到地,从而提高放大电路的交流增益。因此,这种设计可以确保放大电路的稳定可靠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