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家居产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当前,为了更好地跟上科技发展的潮流,格力、美的、海尔等科技公司正大力研发智能家居产品。
因智能硬件蓬勃发展,近年来,在拉斯维加斯举行的国际消费类电子产品展览会(CES)异常热闹,其中以支持各AI语音助手智能硬件无处不在。值得一提的是,亚马逊凭借Amazon Alexa语音助手,在近几届CES展上出尽风头,赚足了眼球,全球各主要硬件厂商纷纷支持和兼容亚马逊语音助手,力压谷歌Google Assistant和苹果Siri,成为智能家居方向最受欢迎语音助手。
当今,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智能家居等高新技术给我们的生活提供了很大的便利。然而,这些技术给我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隐私安全的问题。近日,因小米智能摄像头存在隐私安全问题,谷歌禁用了小米的智能家居产品。
作为千家智客2020年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千家网智慧场景频道于2020年1月10日正式上线,网址:sense.qianjia.com,一共包含60个智慧场景,既包括大家熟知的智能建筑、智能家居、智慧酒店,也有一些新兴的5G智慧场景、智慧工地、智慧茶室等。
当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和科学技术的快速进步,尤其是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家居产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当前,智能家居具有二重定义。
近期,苹果、亚马逊、谷歌和Zigbee联盟等众多科技巨头宣布将联合起来建立可以联通不同语音助手所支持的智能家居设备的全新的家庭IP--Connected Home Over IP(简称CHIP)。
当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快速提升和科技的快速进步,智能家居逐渐从构想实实在在地走进了人们的生活。智能门锁、智能音箱、扫地机器人等一系列智能家居产品都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近段时间,据外媒报道,美国的高科技巨头包括谷歌,苹果、三星、亚马逊、ZigBee、恩智浦等16家涉足智能家居的公司宣布将共同开发一套基于IP协议的智能家居设备连接标准。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进步,智能家居如今正逐渐走入消费者的视野,而华为HiLink智能家居产品一直以来都是让人放心、舒心的,今天小编就帮着大家整理了一些我们日常生活中比较常用的智能家电,用这些来开启你智能生活的第一步再合适不过了,大家可以了解一下。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兴起,科技巨头的发展成为全球十大公司中的核心,科技公司占据七席,苹果和微软的市值超过一万亿美元。科技巨头将数字化转型带入了不同的行业,并促进了变革和产业升级,例如使用云+ AI来帮助传统的数字化转型。
2019年11月27日,在杭州正式举行了2019中国物联网产业大会暨品牌盛会。本次大会的主题为“物聚产业 智联未来”,由慧聪物联网、慧聪安防网、慧聪电子网、慧聪智能家居网共同主办。会上,鸿雁电器摘得“2019十大智能家居品牌”荣誉。
科技正在改变这个世界,在这瞬息万变的时代,新鲜事物不断涌现,思维方式更迭换代,我们生活的时代充满了巨大的不确定性。我国目前每年去世人口约为890万,并且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还会增加,用于墓葬的土地资源十分紧张。生态安葬、网上祭奠、二维码墓碑这种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态型祭奠方式,可以说是很好地响应了如今殡葬行业节地生态的需要,满足人们在快节奏生活中缅怀先人、寄托哀思的需要,又有利于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是中国人对传统火葬、土葬等殡葬形式的一次革新。
在刚刚拉开帷幕的2020北美CES展上,奔驰发布了一款全新车型——Vision Avtr。根据奔驰官方信息显示,这款车的设计灵感源自阿凡达,它是一款能够代表奔驰未来设计趋向的产品。奔驰Vision Avtr还自带生物识别系统,当驾乘者把手放在扶手箱位置的感应装置上后,这套系统可以检测出驾乘者的脉搏等信息,再搭配上车内的面部识别系统,可以全面评估驾乘者的健康及心理状况,从而令人机交互系统更好地满足用户的诉求。而梅赛德斯官方表示,这种生物识别系统在未来也将会广泛应用于自动驾驶辅助和人机交互功能上去。
现今已经出现了许多生物识别技术,如指纹识别、手掌几何学识别、虹膜识别、视网膜识别、面部识别、签名识别、声音识别等,但其中一部分技术含量高的生物识别手段还处于实验阶段。我们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将有越来越多的生物识别技术应用到实际生活中。Juniper Research 新的研究报告《移动支付认证:2019-2024年生物识别,监管和预测》发现,面部识别硬件(例如iPhone上的Face ID)将成为智能手机生物识别硬件中增长最快的组件,出货量将在 2024 年达到 8 亿多,而 2019 年估计为 9600 万个。
随着技术迭代,人们对隐私安全的要求提高,虹膜识别普及化也是不意外的。目前已有三个国家印度、墨西哥和印度尼西亚将虹膜作为国民身份证的标志,印度会给每个人分配编号采集虹膜,已有约 10 亿的采集规模。三星方面也在Note7、S8、S8+系列产品上搭载了虹膜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