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集成电路特征线宽的持续缩小以及芯片密度和工作频率的相应增加,降低功耗已经成为亚微米和深亚微米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中的一个主要考虑因素。功耗的增加会带来一系列问
手上有一片1602的LCD,ks0066的驱动芯片,带LED背光.参考网站上的一些资料,写了个驱动程序,写完了才发现,跟网上流传的代码基本上差不多/*======================================= 1602lcd模块驱动程序===============
FIQ(Fast Interrupt Request)FIQ异常是为了支持数据传输或者通道处理而设计的。在ARM状态下,系统有足够的私有寄存器,从而可以避免对寄存器保存的需求,并减小了系统上下文切换的开销。若将CPSR的F位置为1,则会禁
//----------------------------------------------------------------------------// 复位 DS1820 //CPU将数据线拉低480us,然后释放, //当DS18B20收到信号后等待16~60us左右,后发出60~240us的存在低脉冲,
利用C8051F350我们做到了稳定的19~20位,24bitADC结果中最后四位跳变。总结一下影响精度的主要原因:1、采样速率、字输出速率和抽取比决定了ADC的有效分辨率和精度,手册给出了详尽的表格(表4.4~表5.9),这是350AD
移植环境1,主机环境:VMare下CentOS 5.5 ,1G内存。2,集成开发环境:Elipse IDE3,编译编译环境:arm-linux-gcc v4.4.3,arm-none-linux-gnueabi-gcc v4.5.1。4,开发板:mini2440,2M nor flash,128M nand flash
R3EQU0X03PORT5EQU0X05PORT6EQU0X06R3EQU0X03KEY_STATUSEQU0X10;低半字节为按键标志,高半字节为控制标志SIGNAL_LOWEQU0X11;信号电平低计数器SIGNAL_HIGHEQU0X12;信号电平高计数器DATA_RECORDEREQU0X1
ADS1115通过模拟I2C驱动:(部分代码借鉴了网络上的几个,并且根据引脚进行了配置,都没有运行成功,今天调了一天,终于在晚上调了出来)注意:本部分代码需要只是ADS1115的部分程序(一些用到的数组在此没有写),模
RS232 标准是诞生于 RS485 之前的,但是 RS232 有几处不足的地方:接口的信号电平值较高,达到十几 V,使用不当容易损坏接口芯片,电平标准也与 TTL 电平不兼容。传输速率有局限,不可以过高,一般到一两百千比特每秒
关于DSP和普通51 AVR还有STM32的区别 DSP是为运算而生的芯片,他最强大的地方就在与它的数**算性能,那是由它的指令集支持的。那些拿DSP和STM32比较的,省省吧,如果你两者都熟悉你就知道根本没啥好比的, 如果我需要
一 leds的驱动程序位置:linux 2.6.29/drivers/char/mini2440_leds.c#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具体头文件位置/opt/FriendlyARM/mini2440/linux-2.6.29/arch/arm/mach-s3c2410/include/mach/*.h#includ
问题:在调STM32的程序的时候,发现定时器(timer2)比自己设定的中断周期缩小了一倍。设定为10ms中断一次,但实测发现5ms便中断了一次。初始化代码如下:void InitTimer2(void){RCC->APB1ENR|=0x01; //enable cloc
1、 算术逻辑单元(ALU)2、 累加器A,B寄存器、暂存器3、 程序状态字(PSW):C AC FO RS1 RS0 OV - P4、 十进制调整电路、布尔处理器它们功能包括: 加、减、乘、除算术运算加1、减1运算十进制数调整 位操作置1、清
数码管依次显示1-6,并保持造成视觉停留状态,也叫动态扫描显示1#include 2#define uint unsigned int3#define uchar unsigned char4sbit dula=P2^6;5sbit wela=P2^7;6uchar timer,numwe,numdu; //timer定时器计数 t
最近和一位8051都老前辈接触51单片机(接触arm之后返璞归真??不过,51是个好东西),我用keilC写了一个test,他用汇编(他的汇编功力的是恐怖),我c生成的hex,经过反汇编之后对比两个程序,发现c生产的hex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