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2004年,加拿大人伍伸俊和丁健、林仁俊、潘晓峰一起创办了金沙江创投,一个取长江源头寓意、专注投资中国早期的高科技公司的小基金。丁健、林仁俊专注于互联网行业,而潘晓峰与伍伸俊这两位北电网络的老搭档则涉猎半导体器件、无线通信和新媒体领域。过去7年,在伍伸俊的主导下,金沙江创投先后在LED产业上投资额高达近2亿美元,投资公司数量也达到8家之多,这占到金沙江总共管理的7亿美元资金的三分之一。 摘要: 2004年,加拿大人伍伸俊和丁健、林仁俊、潘晓峰一起创办了金沙江创投,一个取长江源头寓意、专注投资中国早期的高科技公司的小基金。丁健、林仁俊专注于互联网行业,而潘晓峰与伍伸俊这两位北电网络的老搭档则涉猎半导体器件、无线通信和新媒体领域。过去7年,在伍伸俊的主导下,金沙江创投先后在LED产业上投资额高达近2亿美元,投资公司数量也达到8家之多,这占到金沙江总共管理的7亿美元资金的三分之一。关键字: LED, 芯片, 咖啡机, 插头, 电源指示灯 如果你要问金沙江创投的创始人伍伸俊下一个中国首富会诞生在哪个行业?他一定会很肯定地告诉你是LED(发光二极管)。对,你没有听错,就是这个小小的、嵌在芯片上的发光体,它原来仅仅被用在咖啡机或插头的电源指示灯,但现在,它将是中国下一个亿万富豪的集中诞生地。 确切地说,伍伸俊所谓的“首富先生”已经出现了,而且现在就站在他旁边。“他是未来的中国首富。”6月8日晚上,广州香格里拉酒店,伍伸俊代表金沙江创投宣布向LED照明公司SunSun Lighting(中文名为上舜)投资1000万美元。签约仪式上,伍用这种半开玩笑的方式隆重推出了SunSun Lighting创始人兼CEO孙建宁。 面对台下40多家媒体和金沙江创投投资的另外7家LED公司老总,“未来首富”孙建宁非常腼腆。“我们公司不怎么样,产品还没有。”当伍伸俊兴奋地向人介绍这家最具潜力的LED新星时,孙说,“还马马虎虎吧”。 显然,至少从表面看来,这位创业者并没有像他的投资人那样显得信心十足。但倘若你了解伍伸俊过去7年在LED产业上的大胆押宝,你会理解他为何对SunSun Lighting寄予厚望。 2004年,加拿大人伍伸俊和丁健、林仁俊、潘晓峰一起创办了金沙江创投,一个取长江源头寓意、专注投资中国早期的高科技公司的小基金。丁健、林仁俊专注于互联网行业,而潘晓峰与伍伸俊这两位北电网络的老搭档则涉猎半导体器件、无线通信和新媒体领域。过去7年,在伍伸俊的主导下,金沙江创投先后在LED产业上投资额高达近2亿美元,投资公司数量也达到8家之多,这占到金沙江总共管理的7亿美元资金的三分之一。 在中国风险投资界,8家公司的数量足以让金沙江创投登上“史上最笃定LED产业风投”的宝座;而即便在全球范围内,其在LED全产业链的布局也让同行惊叹,“有人认为我们疯了。”伍伸俊对《环球企业家》说。 LED被全球公认为最高效的人造照明技术,从1990年代就已开始应用,但限于技术瓶颈,彼时仅用于少量仪表和公共场合的单色显示屏。在近几年,随着技术突破式发展,LED正在改变全球照明业格局—这种直接可以将电转化成光的半导体器件耗电量仅是传统灯具的五分之一,使用寿命却能达十年,这让LED正在成为世界主流的光源。而且,在显示领域LED也正向LCD技术发起冲击,笔记本、电视背光都开始采用LED照明。 金沙江创投希望成为这轮产业变革的最大受益者。伍伸俊说,就像数码摄影让传统胶卷业关闭工厂一样,LED的崛起也将动摇飞利浦、欧司朗和GE这三家在全球照明业统治了100多年的跨国公司的地位,“你会发现传统照明在关厂,而LED在不断开厂。”伍伸俊说。他向三大跨国公司叫板的武器即是手中的8家LED公司。 这并非唐吉珂德式的狂想。全球20%的电力被用于照明,如果都用LED,这一数字将减至4%。最新的研究数据则显示,10年之后,将近半数的商用照明业务将为LED照明所占据。 这得益于最近几年LED价格不断下降。2009年,LED灯泡的价格还在75至100美元之间,如今LED照明灯泡已只需20美元左右就能买到,这也是在商业环境中采用LED照明的价格拐点。如果价格能继续降到10美元,这将被看作是居民市场出现爆炸式增长的转折点。届时,LED市场规模要远远大于新能源、电动汽车等其他任何清洁技术产业,“它不是几十亿美元,而是几万亿美元,有钱赚,就这么简单”。伍说。 但伍伸俊追求的还不仅是财务回报。4月28日,他站在南昌的晶能光电员工大会主席台上说:“大家知道拉手网有我们400万美元的投资,但是你们要知道,这(LED)才是真正有意义的事情。”这时他用食指重重地敲了敲主席台的桌面。 为了成为这场全球性产业变局的大赢家,过去7年伍伸俊做了一系列看似“疯狂”的举动,远超过一般风险投资人对一个热门产业的投入程度:他投资的8家公司,几乎全部处于商业计划书的早期阶段;他亲自担任包括SunSun Lighting、晶能光电等在内的多家投资公司的董事长;他在全球寻找人才,准备在中国做出一个LED领域的“贝尔实验室”……“他比我更激进,也比我更激动。”孙建宁对《环球企业家》说。 现在,这些大赌注已经越来越接近见分晓的时刻了。伍伸俊预计,中国LED行业的大爆发时间点已经确定,就在未来两年,但竞争环境险恶—全球各路资本都正在向LED集结,以抢在产业爆发前夜进入:就在1个月前,金沙江创投楼上的青云创投即向一家名叫亚威朗的LED公司做出了一笔1800万美元的投资。同时,中国十几家已经完成融资的LED公司正在跃跃欲试地等待IPO。而在全球,包括三星、台积电、LG等在内的亚洲巨头都在过去半年内高调宣布进军LED…… 激烈的市场竞争留给伍伸俊的时间窗已经不多,能否在短时间内迅速做大规模并拔得上市头筹,成为伍伸俊过去十年赌注的成败关键,那么,他的胜算有多大? 下注 4月28日,闷热,南昌高新区晶能光电总部的一间教室大的会议室里,作为董事长的伍伸俊拿着麦克风在主席台上来回踱着步子,以一种脱口秀的方式对台下的100多个员工讲话,诚恳而幽默。15分钟的演讲中他提到了每一个高管的名字,并向他们一一致谢,他今天要宣布自己卸任并任命新任CEO的消息。[!--empirenews.page--] 他将两个用红布包着的公章交给了台下坐着的黄勇林,算是象征性地完成了权力交接。这个曾做出过几家上市公司的新CEO是伍伸俊四个月之前认识的,也是他“踏破铁鞋”之后找来的帮手,“黄总对上市轻车熟路,近期我们还会有多位高管加入。”伍伸俊说。 这家名叫晶能光电的公司是伍伸俊2006年投资的第一家LED公司,也是他向传统照明公司发起挑战的旗舰,多年来伍伸俊绝大部分的精力都倾注于此,但过去5年,这个由一个大学教授创办的技术型公司一直都处于“一分钱不挣”的状态。 晶能光电涉足的是中国企业极少触碰的LED核心环节—芯片,且采取的是非常冷门硅衬底技术。LED业界主流的蓝宝石衬底和碳化硅衬底技术路线占了80%以上的市场份额,但二者的核心技术专利都被垄断在日本Nichia(日亚)、美国Cree(科锐)等几个国外巨头手中,他们得以攫取产业60%以上的利润。而大部分的中国制造商,则只能争夺余下不到40%的利润。 晶能光电试图在硅衬底这个跨国公司最薄弱的环节取得突破,成为继日本日亚、美国科锐之后第三家具有原创芯片技术的企业,届时它将获得LED产业链的最丰厚利润。更重要的是,用硅这种廉价材料作为衬底的成本,仅仅是蓝宝石衬底的四分之一,这对于成本高企而未能大规模产业化的LED产业而言,有着不可比拟的物理优势。 如果将这一切实现产业化,晶能光电或将有一个远大前程。但一个基本的常识是,如果那么容易,这也不会成为世界性难题。在晶能光电刚起步研究硅衬底技术的2003年,伍伸俊甚至在国际上找不到一篇关于硅衬底的学术论文,直到最近两年,三星、台积电等巨头才宣布开始研发硅衬底技术。“主流的蓝宝石衬底是在蓝宝石上生长晶体,而硅衬底就相当于在木头上长晶体。”伍伸俊解释说,技术难度可想而知。 经过3年的尽职调查,金沙江决定赌一把。2006年,金沙江创投联合Mayfield、永威投资向晶能光电投资1000万美金。一年后,钱花完了。伍伸俊找来淡马锡和凯鹏华盈,晶能光电再获4000万美金注资。但烧钱的速度仍然超出预期,仅2010年晶能光电就需要8000万美金以购买扩产的MOCVD等相关设备,在资金链紧绷的2010年底,伍伸俊再次找来包括IFC、海益得投资等在内的5550万美元,“这一路磕磕绊绊,经历了几次死亡”,回想起2010年之惊险,伍感觉像是“从梦里走来”。 在晶能光电成立的5年内,一分钱收入都没有,生产的产品成品率仅有一半,这一度让伍伸俊感到悲观。但这个物理学专业的投资者又近乎偏执的相信,既然理论上是可行的,那为什么就做不出来?“没有技术就去找技术,没有顶尖人才就去找人才,没有钱了就去找钱,实在不行就喝很多酒壮壮胆。”伍说。 2009年6月,艰苦的前期研发终于暂时告一段落,晶能光电开始生产LED最核心的芯片。2010年,其销售收入达到了1亿元,预计2011年的收入能达到4亿。“我的7瓦产品跟通用电气 9瓦的产品比,它成本40美金,我的6美金。”伍伸俊不无得意地说。 “他们的投资风格就是看大势,对具体细节关注甚少。”一位熟悉金沙江创投的投资人说,他们的分析师数量凤毛麟角,不会像我们一样看这么仔细—正是对产业大势的笃定,让伍伸俊得以在晶能光电最艰难的时光中坚持下来。最近,在美国清洁技术产业投资集团所做的“2010全球清洁技术100强”评选中,晶能光电成为中国仅有的三家入围企业之一。 “现在晶能光电就像一门待发的礼炮,角度调好了,路线设好了,就差最后一点火。”上任第一天,黄勇林对本刊说,他的挑战是尽快帮助晶能光电上市,并在未来5年内将其做成一家10亿至30亿美元规模的大公司。 加码 在晶能光电之后,要不要再投资易美芯光,伍伸俊又跟团队吵架吵了几十天。他说,就像一家人好不容易炒股挣了点钱,要不要再去做点别的生意?分歧往往这样产生。 争论的焦点仍是风险。2009年,晶能光电刚刚从磕磕绊绊的弯路中走出来,在经历了3年“找钱又找人,找人又找钱”的艰苦尝试后,是否要再投资一家跟晶能光电一样,除了两个科学家之外什么也没有的新公司,成为争吵的核心。 伍伸俊最终选择了继续加码。 为此,他连续三个月每月都飞往波士顿三四次,只为把两位LED科学家范振灿和刘国旭“弄回来”。 当时,三星在全球推出的首款LED背光电视,收到了出人意料的好反响。随即,中国LED电视背光市场在一年之内迅速火爆起来,用于电视背光的大功率LED产品的需求也开始暴增—但这一切都来得太快,尽管当时国内有上千家LED封装公司,但几乎没有一家能做这类产品。 LED产业链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上游主要包括LED芯片和外延片公司,它决定了LED产品的性能,有着最高的技术含量和知识产权壁垒,因此毛利率也较高;中游是LED封装公司,他们通过购买外延片/芯片封装成器件,技术含量低,毛利润也低,是风险投资较少涉足的领域;下游主要从事LED照明的应用,即将封装后的LED按应用领域进行系统集成,毛利也很丰厚。作为全球最大的电视机制造国,中国LED电视背光显示市场的崛起让伍伸俊感到“决不能放弃”,他想到了自己去拉一个团 队。 他飞到波士顿,找到了现任易美芯光的总裁范振灿,范当时已在美国从事了近20年的大功率封装产品的研发,“他们都曾在贝尔实验室工作,做了美国最难做的LED封装。”伍希望他们能回国创业,但说服工作一开始并不轻松。“他们的小孩都是我们包的,帮他们上北大附小,他们才能安心回来。”伍伸俊说。经过了9个月的尽职调查之后,他再次向这两个只有一份商业计划书的海归科学家投资了1000万美金。 仅半年后产品就做出来了。成立不到1年后的2010年底,IDG和北极光创投也加入进来,和金沙江一起再向易美芯光注资 5000万美金。目前,易美芯光成为国内唯一一家能够为电视机厂提供电视背光LED封装的公司。 但有两个核心科学家仍远远不够,伍伸俊需要找来足够多的高管、中层和一线技术工人,现在他一半以上的时间都花在了找人上面。他给这些人才开出高薪,在湖边为他们建别墅,解决他们孩子上学的后顾之忧,只为让他们全部聚集到金沙江的LED平台上来。[!--empirenews.page--] “你不会相信,现在一个LED生产线组长的年薪已经到了两百万。”他说,即便这样,在中国任何一所大学里都还找不到相关的毕业生。伍伸俊只能先将LED产业园建在常州,那里有10多所职业技术学校正为生产线培养技术工人,“以后每个厂都需要几千人,所以我做LED的贝尔实验室,自己培养。” 但时间仍异常紧迫。女科学家张翎刚刚抛下了才1岁的孩子从美国回来加入晶能光电,她认为这个产业的历史性机会就在明后两年,错过了就不再有了。张翎显得非常着急,但她手下的那些南昌本地员工看上去却一直不紧不慢。“我无论跟他们讲多少遍机会难得和时间紧迫,他们好像都不能完全理解。”这些一线技术工人迷茫的眼神时常让张翎感到又气又急。 看来,伍伸俊亟需在这些一线员工中做一场鼓舞人心的动员大会。同样重要的,是在南昌、常州、马鞍山、蚌埠等多个城市同时投资LED产业园,以为明后年市场爆发后储备大规模的制造工厂。“每个工厂都需要几千人。”伍伸俊说,与太阳能电池95%都出口海外不同,LED产品的市场就在中国本土,本地生产和本地采购让其必须同时将制造工厂布局在全国各地。 开盅 10年前,还在北电网络从事通信行业的伍、潘二人就目睹了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所掀起的巨大浪潮是如何成就华为这一世界级公司的过程。二人当时想的问题是,中国下一个大机会在哪里?哪个行业能像通信一样从零开始大规模建设?“我们第一个看到的就是LED,后来我们又看到了新能源和清洁技术。”潘晓峰对《环球企业家》说。 彼时伍伸俊在麻省理工学院的论文题目就选择了LED,但他没有写技术,而是分析了巨大的市场潜力。在“一定要相信市场的力量”的指导下,伍伸俊开始倒推回来寻找可行的LED技术,于是他首先发现了有低成本优势的上游芯片公司晶能光电,然后他又投资了中游的封装公司易美芯光,以及做红光LED芯片的太时芯光,做下游LED散热的大连三维,做LED模块的晶和照明,以及将上述所有公司的产品集大成的系统集成公司SunSun Lighting。 他相信未来5年这8家公司中一定会有一家脱颖而出成为一个百亿级的公司,“要么晶能光电,要么易美芯光,要么是SunSun Lighting,然后他可以反过来把其他7家全部收购了。”伍伸俊说,LED行业的垂直整合是必经之路,要么从上到下,要么从下往上,“谁能垂直整合,谁就是大赢家,就是未来的GE。” 最近两年的形势的确让伍伸俊越来越自信,他说,没有人想到气候变化和全球能源危机会这么大,这让各国提前出台了禁止传统白炽灯销售的时间表:美国在2014年将全面禁止白炽灯的销售,澳大利亚的时间是2010年,日本是2012年,而这些数亿计的白炽灯的替代品,则全部是LED或OLED照明灯具(节能灯因为材料的有毒物质而不被鼓励)。 最近几年中国精英阶层的海归科学家纷纷愿意回国发展,也给伍伸俊的LED事业带来十分关键的支持。伍伸俊寻找的LED顶尖人才绝大部分都来自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的高端研究机构和LED大公司。“天时、地利、人和的时间到了。”他说。 伍伸俊说8家公司还并不是他LED王国的全部,产业链更深处的关键设备制造将是他下一步的方向。有人说他做这件事太累,他说如果自私一点的退路是把它们全部卖掉,“卖几十亿美金,但这太亏了。” 这就像一场历史性的盛大宴会,伍伸俊分析了所有情报预见了它的发生,又蛰伏7年准备制作了大量必备的道具,只为最终出现在这个全球瞩目的舞台上。对于伍来说,这一切已经进入倒计时,但他仍显得有点慢了。比如,SunSun Lighting和易美芯光都是在近两年刚刚成立,而其旗舰企业晶能光电虽然步入收获期,但从规模上仍落后于很多上市只差临门一脚的同行。这或许是完美主义者注定要面对的风险,他需要更快,也需要一点点运气。
【导读】目前业界在针对中小屏的、个人观看的裸眼3D技术上不断取得突破,整个生态环境正在形成,在HTC、夏普和LG等品牌的带动下,今年将会有更多的裸眼3D手机上市。“并且,据我们和一些3D玩家分析,苹果近来申请的各种专利中发现不少是与3D视频相关的专利,我们猜测苹果正在为裸眼3D产品布局,很有可能再给大家一个震撼。”杨亚军对昌旭分析道。不过,虽然个人观看的裸眼技术已成功,但裸眼3D的大屏幕、多人观看还存在很 摘要: 目前业界在针对中小屏的、个人观看的裸眼3D技术上不断取得突破,整个生态环境正在形成,在HTC、夏普和LG等品牌的带动下,今年将会有更多的裸眼3D手机上市。“并且,据我们和一些3D玩家分析,苹果近来申请的各种专利中发现不少是与3D视频相关的专利,我们猜测苹果正在为裸眼3D产品布局,很有可能再给大家一个震撼。”杨亚军对昌旭分析道。不过,虽然个人观看的裸眼技术已成功,但裸眼3D的大屏幕、多人观看还存在很大技术挑战,下面将有分析解释,3DVstar也在进行这方面研究。关键字: 裸眼3D, 手机, 3DVstar, CMMB 时间进入火热的夏季,电子卖场或网店的各种裸眼3D移动终端也随之火热起来。爱国者的裸眼3D电影本、裸眼3D月光宝盒、佳的美P83、纽曼的D40、爱普泰克的裸眼3D视频DV,以及凤凰的裸眼3D数码相机PH-C1和3D电影本PH-M1等等走入消费者的视线,也打开了消费者的钱包。 在以上各种大屏播放器与拍摄相机火热的同时,国际品牌的手机也在今夏推出多款最新的裸眼3D手机,HTC EVO 3D和夏普006SH是最新推出的裸眼3D手机,相比以前的老款具有更高分辨率、更大屏并更加炫酷,掀起全球手机业不小的浪花,“夏普已经先后发布了5款裸眼3D手机,国内发布2款(8158U/8168U),LG发布一款,HTC也发布了两款。”深圳市维尚视界立体显示技术公司(3DVstar)总经理杨亚军对昌旭说道,“年底前将会有国内品牌的手机上市,到时国内与海外品牌加起来,裸眼3D手机将出现十款以上。” 3DVstar是何公司?也许是过份低调的原因,很少人知道它。其实,以上提到的国内这几款裸眼3D播放器与裸眼3D拍摄机都是采用该公司的整体方案与3D显示屏模组,而他们也正在与超过十家手机设计公司或手机品牌厂商合作,“手机设计公司中已有龙旗,鼎为,华勤,合兴基业,锐嘉科,安可信等超过十家公司采用我们的裸眼3D技术授权,已立项在设计裸眼3D手机,还有几家品牌厂商不方便透露名字。今年内这些公司中肯定有上市的裸眼3D手机产品。”杨亚军非常肯定的表示。 他解释,目前业界在针对中小屏的、个人观看的裸眼3D技术上不断取得突破,整个生态环境正在形成,在HTC、夏普和LG等品牌的带动下,今年将会有更多的裸眼3D手机上市。“并且,据我们和一些3D玩家分析,苹果近来申请的各种专利中发现不少是与3D视频相关的专利,我们猜测苹果正在为裸眼3D产品布局,很有可能再给大家一个震撼。”杨亚军对昌旭分析道。不过,虽然个人观看的裸眼技术已成功,但裸眼3D的大屏幕、多人观看还存在很大技术挑战,下面将有分析解释,3DVstar也在进行这方面研究。 在这一波全球裸眼3D潮流中,3DVstar起步不算晚,他们从2008年开始研究裸眼3D技术,至目前已成功研发出可商用的裸眼3D全套方案,提供从裸眼3D显示屏模组(2-20寸),到菜单/UI设计,2D/3D转换的全套软硬件方案,去年5月集团下还成立一个专业的3D网站——名为“立体中国”,已可提供海量的3D视频内容。“目前,立体中国上已有超过14万专业用户或玩家,很多内容都是他们上传上去的,每天的在线网友达一万多。并且,这半年来用户/玩家的数量爆涨,表示大家对3D的热度也在迅速上升。”杨亚军表示。 除技术外,3D内容是裸眼3D终端能否被用户迅速接受的一个很重要因素,“立体中国”是3DVstar的一个重要尝试。然而,目前以上几家国际品牌的3D播放器还不能互通,用户也只能看手机内置的3D内容。3DVstar正在研究,可能会推出通用的3D视频播放器,将来内容就可以共享了,国际国内的3D手机都可以观看“立体中国”上的海量内容。 裸眼3D对很多人来讲都还是一个神秘的技术,实现方式多种多样,技术流派也不少,3DVstar提供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技术?还有哪些技术是大家正在挑战的?下面让杨亚军为我们揭开裸眼3D的神秘面纱吧! 裸眼3D播放的几种技术流派比较 目前裸眼3D显示已经发布或披露的有以下几种: 1.视差屏障式(视障式):通过在液晶显示表面一定高度设置光线障碍方式使左右眼看到对应的画面 2.柱镜式(棱镜式):通过凸透镜原理将左右画面折射至左右眼 3.指向背光式:通过将TFT背光源配合画面以交替显示的方式使左右画面显示至左右眼 4.双液晶显示:通过双层液晶不同指向光线方向实现左右眼画面 目前已经上市的裸眼3D产品主要以视障式为主,视障式优点是电子可控,可开关使3D/2D切换时对2D显示没有影响,可控制能用于横屏竖屏显示切换,局部3D显示等,缺点是横向分辨率下降一半(3D下单眼),亮度有一定损失,个别展示和发布的有柱镜式,优点是对流明没有损失,缺点是分辨率也是横向下降一半(3D下单眼),而且由于不可开关和控制,所以柱镜多用于大面板,大面板观看距离比较远,不容易看到柱镜对2D图像造成的影响,其他技术目前还都没有形成产品,都是因为技术和成本的原因,短期不可能商用。 我们采用的技术(夏普也是)是基于视障式技术而经过优化的,优化主要改善的是亮度损失降低、可视距离增加(看原理示意你就明白可视距离理论上不够),优化的实现方法鉴于保密的原因为暂时不做描述,总之用视障式实现并不复杂,但是优化却是有难度的。[!--empirenews.page--] 2D内容转3D播放,3D观累了一键回2D 由于目前3D内容仍少,所以2D转3D成为必要功能。目前有两种技术实现,一种是前期人工干预制作,一种是实时处理。目前主要以前者为主,后者全球还没有一家公司能做得好。前期人工干预制作基本就是人工将画面景深赋值,将原画面加工产生另一视角画面,实时技术实际应该叫2D视频3D播放技术,是在2D视频解码后利用视频画面移动的特点,由于移动是画面不同景深物体移动量是不同的,播放时根据多帧缓存画面简单处理衍生另一视角画面。不过,这样的效果是无法和3D拍摄的画面、人工转制的3D画面的效果比较,具体体现在比如:物体本身的形状无法还原,景深逻辑一定几率是错误的等等,这样的3D效果会让大多人长时间产生眩晕等不适,所以我们将此技术对外称为“准3D”,内部称为“伪3D”。 此外,很多人担心长期观看3D视频会导致不适,其实,这大可不必担心,由于双眼在不断的景深变化时也在不断调整焦距,对保护视力、预防近视都是有益的,而且我们在不想看3D时可以一键切换至2D播放。由于我们3D/2D切换时,普通产品视频解码和刷新都能达到每秒20帧以上,所以我们切换时只需1/20秒以内,客户可以无缝切换,感受画面立体和平面显示变化。 我们3D/2D切换主要应用于真3D内容,所以技术处理很简单,将2个画面丢掉其中一个,显示一个单画面、关掉3D视障就成为普通2D了。普通产品视频解码和刷新都能达到每秒20帧以上,所以我们切换时只需1/20秒就不是什么技术难度了。 多人裸眼观看的技术壁垒:双目转多目 在前面我介绍各种技术方式将左右眼画面隔离显示从而达到立体显示的效果,但是这样的实现只能满足单人观看,其他人观看是需要调节自己双眼到合适位置才能看到正确图像,要实现多人观看就要使用多目画面。所以,目前能够实现多人观看的裸眼大屏电视都是播放的广告节目,通过特定的多摄相机拍摄的多目画面。 然而,目前全球3D制作现状是为了院线和TV观看,拍摄时一个机位2个镜头,我们不可能改变目前这种双目视频采集方式,因此,双目转多目图像的技术成为目前业界在攻克的一个重要瓶颈。我们相信全球很多公司都在研发,我们只是其中一家。相比2D转3D实时技术,双目转多目从理论上是完全可以做到真3D而不是伪3D效果,由于要产生第三个以上的视角画面,那实际是根据已有的2目图像进行同帧比对、多帧移动比对产生景深系数,根据景深系数将其中一幅画面的赋值产生相邻新视角画面。 讲起来原理并不难理解,但是实际上要将画面变化和物理类别各种水平视差现象拆分为很多种情况,这些情况又能让软件可以判断,每种情况软件所做的事情又有区别,所以我们搞了一年多了,只能说有部分进展。考虑到转换运算量和效率,我们的目标是争取在未来2年内实现人工不用干预可以后台制作,最后再考虑实时转换,总之双目转多目技术是决定裸眼3D在家用TV上商用的最后一个技术壁垒。 在电视机上多人观看裸眼3D需要多目转双目技术,目前是业界最大挑战 如何在手机上实现3D拍摄? 消费者除了希望看到精彩的3D大片外,也希望能看到自己拍摄的3D内容,我们认为人们对于自己的3D内容更感兴趣,并会乐于与人分享。所以3D拍摄也是一个重要的应用。 在手机上实现3D拍摄并不复杂,由于普通手机平台的摄像头数据总线只有一路,技术点就在于怎么将2路视频数据交给系统进行编码处理,我们利用我们一颗芯片将2个摄像头采集的数据进行结合,使数据以普通方式经过总线,系统编码压缩后形成的就是3D视频了。 如前所述,爱普泰克的裸眼3D视频DV,以及凤凰的裸眼3D相机,主要部分都是采用了我们的方案。 爱普泰克的双摄相头拍摄裸眼3D DV 凤凰立体即将推出国内首款裸眼3D数码相机PH-C1 CMMB上将开通3D视频频道 我们正在与有关部门和公司研讨在CMMB上开通3D频道的可能性,其中一个重要的挑战是希望现有的CMMB播放器在收到3D频道时,能还原成为2D播放,这样就不会影响现有的用户体验。 在技术上来看,CMMB实现3D频道实际是没有任何问题了,由于开通3D频道时视频压缩标准以我们3DV的封装格式就可以做到原有CMMB设备只识别2D部分数据,以正常2D显示,加密的3D图像部分仅会在新的3D CMMB设备上解码,相信以后也会有其他技术可以实现这个效果。 我们目前已在与几个省的CMMB运营商尝试这个3D视频频道,这将会给CMMB带来一个新的卖点。 如能在CMMB上开通裸眼3D频道将是一个新的卖点 裸眼3D显示模组的成本与良率 目前市场上的主流裸眼3D采用了夏普的二层LCD屏的方式,我们也是二层屏方式,但是成本要低很多。 3DVstar的液晶模组是结合了视障技术和柱镜技术的基,础经过几年的研发和实验,技术上做了很多的演进,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1.我们帮客户设计的产品并没有颠覆客户的使用习惯,产品上包括UI菜单都是可以在2D/3D之间无缝切换的,比如3D电影观看中不舒适可以切换至2D观看。[!--empirenews.page--] 2.由于夏普自身的优势,他们采用的2D显示玻璃是根据3D需要而独立设计的,成本较高。3DVstar经过长时间的研发,已经可以根据我们的2D玻璃或者客户指定的2D玻璃设计光线干涉部分,所以对客户来说,原来的2D模组继续使用,3D又保证了效果,成本也有较大优势。我们以采用台湾和大陆面板厂商的玻璃为主。 3.从08年我们设计出QVGA的第一款产品至今,我们已经可以提供的产品从2寸~10.2寸(可以定制更大),分辨率从320x240到1280x800一系列产品,已经帮助客户从手机、数码相机、摄像机、数码相框、PMP、MID等产品上实现3D功能,客户无需为了3D付出很大的风险。 此外,针对目前市场上有宣传帖膜的方式提供3D功能,这只是增加了一种趣味性,并不科学。他们是在传统TFT或其他显示屏上叠加光线干涉电子光栅,由于这个技术对对位精度要求达到±0.0025mm,否则将影响可视距离及范围,市面已经出现的薄膜式裸眼3D配件是无法应用在产品设计中的,是为增加产品趣味性而存在的,千万不要混为一谈。 根据量产一年多的经验积累(我们首次实现量产是2010年5月22),我们对产品提高直通率和良品率已经做了多次技术革新,由于影响原因主要是精度要求很高,对设备和工艺制程要求很多,人工干预很少,在传统的液晶生产领域很少用到这样的要求,所以我们光设备的更改都已经进行5次,2010年首次量产的时候已经都使用的3代设备,目前投入使用最新的是6代设备,已经将直通率和损耗控制在比较稳定和比较满意的水平了。
【导读】LED产业就像一块巨大的磁铁,在短短几年之间便吸引了上千亿资本。到目前为止,与LED 相关的上市公司就已经超过30家,如浙江阳光、德豪润达、清华同方、雷士照明、佛山照明、国星光电、雷曼光电、鸿利光电、洲明科技、上海亚明和三安光电等。就连刚刚结束的第16届广州光亚展也成了LED 的天下,大大小小1400多家LED 企业纷纷登台亮相。LED 产业的蓬勃发展无疑为今年低迷的灯饰照明市场带来了一股新鲜活力 摘要: LED产业就像一块巨大的磁铁,在短短几年之间便吸引了上千亿资本。到目前为止,与LED 相关的上市公司就已经超过30家,如浙江阳光、德豪润达、清华同方、雷士照明、佛山照明、国星光电、雷曼光电、鸿利光电、洲明科技、上海亚明和三安光电等。就连刚刚结束的第16届广州光亚展也成了LED 的天下,大大小小1400多家LED 企业纷纷登台亮相。LED 产业的蓬勃发展无疑为今年低迷的灯饰照明市场带来了一股新鲜活力。关键字: 清华同方, 雷士照明, CCTV, 灯饰 LED产业就像一块巨大的磁铁,在短短几年之间便吸引了上千亿资本。到目前为止,与LED 相关的上市公司就已经超过30家,如浙江阳光、德豪润达、清华同方、雷士照明、佛山照明、国星光电、雷曼光电、鸿利光电、洲明科技、上海亚明和三安光电等。就连刚刚结束的第16届广州光亚展也成了LED 的天下,大大小小1400多家LED 企业纷纷登台亮相。LED 产业的蓬勃发展无疑为今年低迷的灯饰照明市场带来了一股新鲜活力。然而,LED 产业的“羊群效应”却引起了业内人士的普遍担忧。所谓的“羊群效应”也称从众心理。它是指由于对信息了解不够充分,投资者很难对市场未来的不确定性作出合理的预期,往往是通过观察周围人群的行为而提取信息,在这种信息的不断传递中,许多人的信息将大致相同且彼此强化,从而产生从众行为。“羊群效应”是由个人理性行为导致的集体的非理性行为的一种非线性机制。每个人都有从众心理,一旦从众心理取代了严密的逻辑思维,就会导致盲从,从而陷入骗局或遭到失败。其实,不仅仅是个体,企业作为一个组织,同样必须警惕“羊群效应”对企业生存和发展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 在灯饰照明行业,“羊群效应”现象比比皆是。例如,前些年行业领头羊欧普照明牵手“同一首歌”在央视大放异彩后,不少灯饰照明企业根本没有考虑自身的综合实力和实际需求,便争相在央视上露脸,结果,除了拿个“CCTV 上榜品牌”的招牌去忽悠经销商和消费者外,其广告本身的实际效果几乎可以忽略不计;雷士照明通过冠名照明设计大赛在隐形渠道大获成功后,很多二三线商业照明企业也纷纷跟进;三雄·极光开创照明行业明星代言先河后,灯饰照明行业的明星代言很快蔚然成风…… 尽管“羊群效应”有利于中小企业降低决策风险,有利于新兴行业和新产品的市场培育,……但其可能带来的各种危害却不容忽视。从行业发展的角度来看,“羊群效应”将会导致行业产能相对过剩,行业利润空间严重缩水,从而破坏整个行业的生态环境;再从企业发展的角度来看,“羊群效应”将会导致企业战略方向迷失,产品和营销手段严重同质化,最终企业不得不在“红海”市场中苦苦挣扎。 总而言之,无论是在市场定位、竞争策略上,还是在产品创新或品牌塑造上,企业只有在做好充分的市场调研和可行性论证后,才能制定出符合企业客观实际的发展战略。否则,一味地效仿,一味地盲从必然会陷入“羊群效应”的误区,导致“自救”的初衷最后换来“自困”的后果。
【导读】由产品大类出货金额来看,被动组件衰退5%,连接组件衰退8.5%,变换组件衰退27.2%,其它电子组件则衰退30%。各别产品亦出现13品项都比2010年同期衰退的状况。尤其是汽车应用较多的小型马达,大幅衰退32%,出货金额仅为219亿日圆。电视用调协器等高频组件衰退幅度亦达35%,出货金额124亿日圆,持续处于低迷状态。之前智能手机用出货持成长的小型麦克风等音响组件也转为衰退。 摘要: 由产品大类出货金额来看,被动组件衰退5%,连接组件衰退8.5%,变换组件衰退27.2%,其它电子组件则衰退30%。各别产品亦出现13品项都比2010年同期衰退的状况。尤其是汽车应用较多的小型马达,大幅衰退32%,出货金额仅为219亿日圆。电视用调协器等高频组件衰退幅度亦达35%,出货金额124亿日圆,持续处于低迷状态。之前智能手机用出货持成长的小型麦克风等音响组件也转为衰退。关键字: 日本, 电子组件, 调协器 根据日本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协会(JEITA)统计指出,4月份日本厂商之电子组件海外出口出货金额,较2010年同期衰退15%,仅达2595亿日圆,已出现连续四个月衰退。受到东日本大震灾之影响,日本国内与海外生产工厂的供应链发生断链现象,导致出货不顺。日本国内之出货金额也出现19%的衰退。 由产品大类出货金额来看,被动组件衰退5%,连接组件衰退8.5%,变换组件衰退27.2%,其它电子组件则衰退30%。各别产品亦出现13品项都比2010年同期衰退的状况。尤其是汽车应用较多的小型马达,大幅衰退32%,出货金额仅为219亿日圆。电视用调协器等高频组件衰退幅度亦达35%,出货金额124亿日圆,持续处于低迷状态。之前智能手机用出货持成长的小型麦克风等音响组件也转为衰退。
【导读】许多电子厂商其实在地震当日停工后,就已经陆续恢复全线生产,复工的过程中最大的障碍就是地震灾区基础设施的损坏以及停电问题。部分已复工的芯片厂商还正朝着恢复全线产能的目标努力,包括瑞萨电子(Renesas Electronic)位于那珂(Naka)的厂房,以及德州仪器(TI)位于美保(Miho)的晶圆厂,恐怕在9月底之前难以恢复全线产能。 摘要: 许多电子厂商其实在地震当日停工后,就已经陆续恢复全线生产,复工的过程中最大的障碍就是地震灾区基础设施的损坏以及停电问题。部分已复工的芯片厂商还正朝着恢复全线产能的目标努力,包括瑞萨电子(Renesas Electronic)位于那珂(Naka)的厂房,以及德州仪器(TI)位于美保(Miho)的晶圆厂,恐怕在9月底之前难以恢复全线产能。关键字: 日本大地震, 电子产业供应链, 瑞萨, 德州仪, 晶圆 市场研究机构IHS iSuppli表示,电子产业供应链可望在第三季末从311日本大地震的冲击中完全恢复。该机构指出,在震中附近拥有营运据点、建筑与设备受到损害的电子厂商,预计可在震后半年的9月初恢复全线出货,赶上电子与半导体产业传统第三季旺季。 许多电子厂商其实在地震当日停工后,就已经陆续恢复全线生产,复工的过程中最大的障碍就是地震灾区基础设施的损坏以及停电问题。部分已复工的芯片厂商还正朝着恢复全线产能的目标努力,包括瑞萨电子(Renesas Electronic)位于那珂(Naka)的厂房,以及德州仪器(TI)位于美保(Miho)的晶圆厂,恐怕在9月底之前难以恢复全线产能。 “在电子产业链发展史上,不曾遭遇过像这次日本大地震、海啸与核灾所带来的广泛冲击。”IHS半导体市场研究部门资深副总裁Dale Ford表示。 该机构指出,日本当地电子厂商因地震而停工的持续时间,依据与震中的距离而有不同程度。距离震中最远的大概只花1~2周就恢复全线生产,但最接近震中的厂商恐怕得花上4~6个月才能恢复正常、端看其灾害应变能力。 其中,Ford赞许富士通半导体(Fujitsu Semiconductor)是所有日本半导体厂商中,复原最快也最有效率的。但尽管厂房距离震中很近,该公司6月9日时表示,已经有5座晶圆厂恢复到地震前的产能水准。Ford表示,富士通能迅速复原,是因为该公司在三年前日本岩手县(Iwate prefecture)的一次地震后,建置了完善的灾害应变策略。 根据IHS的统计,日本共有14家半导体供应商与4家硅晶圆制造商受到地震冲击。该机构预期,全球半导体营收将在第三季获得加强力道,当季成长率可达7.4%,与日本厂商恢复全面生产相互呼应。全球半导体营收成长率在第一季呈现1.4%的衰退,第二季则是成长2.9,预期第四季可成长3.1%。
【导读】6月23日,张文义被中芯国际董事会增选为非执行董事。知情人士称,张文义被增选为董事会成员,主要是刚刚过世的董事长江上舟的建议。张文义是江上舟的同学,都做过官员和大型半导体制造公司董事长,有丰富行业经验。张是江心目中接替董事长职位的最佳人选。 摘要: 6月23日,张文义被中芯国际董事会增选为非执行董事。知情人士称,张文义被增选为董事会成员,主要是刚刚过世的董事长江上舟的建议。张文义是江上舟的同学,都做过官员和大型半导体制造公司董事长,有丰富行业经验。张是江心目中接替董事长职位的最佳人选。关键字: 中芯国际, 张文义, 王宁国 处于控制权争夺风波中的中芯国际迎来了新一任执行董事。 7月4日,知情人士向记者透露,在7月2日紧急召开的董事会上,十多天前刚刚入选董事会的张文义取代现任CEO王宁国,当选为公司新任执行董事。 资料显示,现年64岁的张文义毕业于清华大学无线电系,曾任电子工业部副部长,并曾先后担任陕西彩色显像管总厂厂长、彩虹集团董事长、上海华虹集团董事长等职务,在半导体及彩色显像管行业拥有丰富经验。 6月23日,张文义被中芯国际董事会增选为非执行董事。知情人士称,张文义被增选为董事会成员,主要是刚刚过世的董事长江上舟的建议。张文义是江上舟的同学,都做过官员和大型半导体制造公司董事长,有丰富行业经验。张是江心目中接替董事长职位的最佳人选。 中芯国际董事长江上舟的突然辞世引发了公司大股东与管理层之间的控制权争夺。在6月29日召开的股东大会上,由于大股东大唐电信的反对,中芯国际CEO王宁国意外落选执行董事之职,被除名董事会。执行董事、董事长重要职务出现空缺。 “我认为很有可能还是短暂的代理。”知情人士表示,7月2日中芯国际召开董事会,通过了张文义成为执行董事的决议,但董事长一职仍然空缺,这是各方在现有紧急状态下做出的妥协。 该人士称,张文义出任执行董事,目前看来至少有三个层面的好处。 首先,由于中芯国际的主要股东分别隶属不同地级政府、工厂也分布在各地,张在政界的人脉和背景可以帮助中芯国际协调好北京、上海、武汉等地的关系。 其次,芯片制造的发展关系到国家整体战略,因此需要站在更宏观角度对产业进行布局,张在电子工业部的经验可以帮助中芯争取更好的政策。 第三,张本人有过半导体产业从业经历,能够服众,有利于稳定中芯国际目前动荡的局面。 中芯国际公司历史上共有三位董事长。第一任董事长张汝京系公司创始人。第二任王阳元系中科院院士,拥有中科院院士、北大教授、北大微电子研究院院长等诸多头衔,2005年取代张汝京成了董事长。第三任董事长江上舟曾任三亚市副市长、上海经委常务副主任、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辞世前仍是上海决策咨询委员会专职委员。王阳元与江上舟的出任,被认为是中芯国际“本土化”的标志。 知情人士称,中芯国际本周内还将召开董事会,就董事长一职进行选举投票,张文义能否当选董事长目前仍是未知数。中芯国际相关发言人对此表示不予置评。
【导读】出口欧盟国家需要通过包括安全认证测试(LVD)和电磁兼容性认证测试(EMC),其主要的认证标示有CE和ENEC,认证引用标准主要包括:IEC/EN:60598-1(灯具的一般要求与试验),IEC/EN:60598-2-3(道路与街道照明灯具的安全要求),IEC/EN62031(LED模块通用安全要求)IEC/EN:61000-3-2(单相输入电流≦16A设备谐波电流发射限值),IEC/EN:610 摘要: 出口欧盟国家需要通过包括安全认证测试(LVD)和电磁兼容性认证测试(EMC),其主要的认证标示有CE和ENEC,认证引用标准主要包括:IEC/EN:60598-1(灯具的一般要求与试验),IEC/EN:60598-2-3(道路与街道照明灯具的安全要求),IEC/EN62031(LED模块通用安全要求)IEC/EN:61000-3-2(单相输入电流≦16A设备谐波电流发射限值),IEC/EN:61000-3-3(低压供电系统中电压波动和闪烁的限值),IEC/EN61547(一般照明用设备电磁兼容抗扰度要求),IEC/EN55015(电气照明或类型设备的电磁干扰特性的限值和测量方法),CE认证与ENEC认证引用的标准基本一样,但是在认证方面却有很大的差别,主要表现如下:关键字: LED标准, LED照明, 安全, 欧美, 电磁兼容 据LEDinside,谈及LED标准,对中国厂商说,欧美高要求的技术及安全标准则是隐形技术性贸易壁垒。业内认为,国内LED照明从业者要打破这些技术壁垒,走向海外市场,首先需要了解欧美LED标准对LED灯具产品的安全、电磁兼容、性能等要求。 一、主要标准机构和认证标识 ANSI:美国国家标准协会(AmericanNationalStandardsInstitute),是由公司、政府和其它成员组成的自愿性组织,本身很少制订标准,ANSI的标准是自愿采用的,但被法律引用和政府部门制订的标准,一般属强制性标准。 UL:是美国保险商实验室(UnderwriterLaboratoriesInc.)的简写,UL安全试验所是美国最有权威的,也是世界上从事安全试验和鑑定的较大的民间机构。 FCC:美国联邦通讯委员会(FederalCommunicationsCommission),是美国政府的一个独立机构,直接对国会负责。FCC通过控制无线电广播、电视、电信、卫星和电缆来协调国内和国际的通信。 ETL:ETL是美国电子测试实验室(ElectricalTestingLaboratories)的简称,ETL试验室是由美国发明家爱迪生在1896年一手创立的,在美国及世界范围内享有极高的声誉。右下方的"us"表示适用于美国,左下方的"c"表示适用于加拿大,同时具有"us"和"c"则在两个国家都适用。 EnergyStar:能源之星,是一项由美国政府所主导,主要针对消费性电子产品的能源节约计划,能源之星计划于1992年由美国环保署(EPA)所启动,目的是为了降低能源消耗及减少发电厂所排放的温室效应气体。 IEC:国际电工委员会(InternationalElectrotechnicalCommission),是世界上成立最早的国际性电工标准化机构,负责有关电气工程和电子工程领域中的国际标准化工作,世界各国有近10万名专家在参与IEC的标准制订、修订工作。 ENEC:(EuropeanNormsElectricalCertification,欧洲标准电器认证)是针对特定并符合欧洲标准的产品(如照明设备,组件,及办公室&数据设备)所使用的通用欧洲标,ENEC标志是欧洲安全认证通用标志,2000年开始原来只允许欧洲制造商采用的“ENEC”标志开始对全世界所有制造商开放使用。 GB:"国标"的汉语拼音缩写,编号由国家标准的代号、国家标准发布的顺序号和国家标准发布的年号(采用发布年份的后两位数字)构成,由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编制,由国家标准化主管机构批准发布,在全国范围内统一的标准。 CCC:中国强制认证(ChinaCompulsoryCertification),于2001年12月3日开始实行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将原来的“CCIB”认证和“长城CCEE认证”统一为“中国强制认证”,其英文缩写为“CCC”,简称“3C”认证,其产品目录包含19大类132种,目录内的产品,必须经国家指定的认证机构认证合格,取得相关证书并加施认证标志后,方能出厂、进口、销售和在经营服务场所使用。 二、LED产品出口欧盟市场的标准 出口欧盟国家需要通过包括安全认证测试(LVD)和电磁兼容性认证测试(EMC),其主要的认证标示有CE和ENEC,认证引用标准主要包括:IEC/EN:60598-1(灯具的一般要求与试验),IEC/EN:60598-2-3(道路与街道照明灯具的安全要求),IEC/EN62031(LED模块通用安全要求)IEC/EN:61000-3-2(单相输入电流≦16A设备谐波电流发射限值),IEC/EN:61000-3-3(低压供电系统中电压波动和闪烁的限值),IEC/EN61547(一般照明用设备电磁兼容抗扰度要求),IEC/EN55015(电气照明或类型设备的电磁干扰特性的限值和测量方法),CE认证与ENEC认证引用的标准基本一样,但是在认证方面却有很大的差别,主要表现如下: 1.ENEC必须有经过ENEC成员国认证机构的测试和认证方可,CE属于自我宣称性认证,如果企业认为自身产品已经满足了CE认证标准,不需要经过第三方的测试和发证,可自行贴CEmark; 2.ENEC认证,其制造商的产品管理必须符合ISO9002,或于其相等的标准,CE认证不需要ISO相关方面的标准; 3.ENEC认证,需要根据调和检查程序,最初的和最小年产量将受发证机构的检查,CE认证产品不需要相关认证机构的检查; 4.ENEC认证,需要每隔一年对认证过的产品进行有选择的重测,且需要重测费用,CE认证产品在产品未变更情况下,可持续有效; 5.ENEC采用“标准欧洲标准化委员会(EN)”标准,CE采用“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标准,但两种标准内容完全一样;[!--empirenews.page--] 6.ENEC认证,如果电源是外购,电源需有通过ENEC认证,再将电源作为灯具配进行认证测试,如果电源是申请商自己生产,可不需要ENEC的认证,但需要配合灯具做随机测试,引用标准为EN61347-1(灯的控制装置的一般要求和安全要求),EN61347-2-13(LED模块用交流或直流电子装置控制的特殊要求),CE认证电源如有CE认证标示,就只测试电源配合灯具的EMC测试,不再对电源进行随机的安全测试。 三、LED产品出口北美市场的标准 出口北美市场的主要认证有UL、ETL、FCC和ENERGYSTAR(能源之星)等几种,LED道路照明产品UL认证引用UL8750或UL60950、UL1598两个标准,不测试灯具的EMC特性,ETL认证测试引用完全同于UL的标准。FCC认证引用FCC Part15B,ClassAdigitaldevice的测试限值标准,不测试灯具的安全特性;ENERGYSTAT(能源之星)主要针对住宅区和商业照明用类LED灯具的光电性能要求,LED道路照明暂不在列;这里主要介绍比较常见的UL和FCC认证进行介绍和分析: 美国法律法规对电子产品的强制性认证总包括Title1至Title50,其中Title47为电传视讯类产品,一共有Part0至Part499部分,其中Part0至Part199为FCC。FCC认证的方式分为Verification(自我认证)、DeclarationofConformity(公告宣称)和Certification(认证)三种模式,采用Verification时,没有对测试实验室做任何要求,可不用测试(只要确保产品能够符合相应的技术要求)且不需要提供资料给FCC;采用DeclarationofConformity时,测试实验室需取得NVLAP,A2LA资质或FCC制定认证的实验室,而且需要多边的互认协议,但不需要提供资料给FCC;采用Certification时,测试实验室需在FCC网站上注册,得到FCC官方认可,有FCC或FCC指定的TCB机构发证,且需要提供资料给FCC,同时可得到一个FCCID。采用何种认证方式,取决于产品的类型,LED灯具产品FCC测试的标准为FCC Part15B,认证类型为:Verification。 FCC是美国联邦法律规定的对电传视讯产品的EMI特征限值的强制性认证,LED灯具的FCC认证测试与欧盟CE中的电磁兼容认证测试有较大区别,主要表现如下: 1、LED灯具的FCC认证只测试EMI,不包涵EMC测试项;CE中的电磁兼容测试则两项都需要认证测试; 2、LED灯具的FCC认证分为ClassA(工业、商业环境中使用的LED灯具)和ClassB(居民环境中使用的LED灯具)两类,两类的测试限值完全不一样,CE认证中的电磁干扰测试限值标准只有一种,限值大小与FCC中的ClassB相当; 3、LED灯具的FCC认证传导干扰扫瞄测试频率从0.15MHz开始至30MHz结束,CE认证中的传导干扰扫瞄测试频率从9KHz开始至30MH结束; 4、LED灯具的FCC认证空间辐射干扰扫瞄测试频率从30MHz开始至1GHz结束,CE认证中的空间辐射干扰扫瞄测试频率从30KHz开始至300MH结束; 5、FCC认证要求较苛刻,其EMI认证测试限值标准通常要求在6dB以上的余量,CE认证的EMI测试余量在3dB或以上时(包括读点后的余量)即可。 UL认证在美国属于非强制性认证,主要是产品安全性能方面的检测和认证,其认证范围不包涵产品的EMC(电磁兼容)特性。以下简单介绍LED道路照明产品涉及到的有UL8750、UL1310及UL60950。UL8750适用于将安装在额定600V支路或更低的非危险位置的LED照明光源元件的最低安全要求,同样适用于连接到电池、燃料电池等隔离(无有效连接)电源的LED光源的最低安全要求;UL1310适用于包含输入电压120或240Vac电压通过软件或直接插入的连接15或20A交流电分支电路或潜在少于150V接地的,使用绝缘变压器和可以并入整流器及其它组件提供直流或交流电能源的,预期可用于提供能源给低压用电操作的CLASS2电源设备;UL60950适用于信息技术类(简称IT)设备的安规标准,包括手机、电脑及其周边设备,比如投影仪,打印机等等,也包括输出可带LPS(受限制电源)安全回路的电源供应器; 在LED照明产品的UL认证中,驱动电源认证测试可选用UL1310或UL60950。两款标准的主要差异如下: 1、UL1310是CLASSII(提供有限电压和容量的电源)电源设备安全标准,通过UL1310认证的电源为CLASSII电源,使用CLASSII电源做cUL(加拿大市场)的LED照明灯具认证时,可豁免相关安全测试;UL60950是信息技术类(简称IT)设备的安规标准,其适用的认证范围要大于UL1310,但使用通过UL60950认证的电源做cUL(加拿大市场认证)的LED照明灯具认证时,不可豁免相关安全测试; 2、UL1310标准规定输出电压在任何负载条件下电源最大输出电压(包括无负载)的外露接触电压峰值为42.4V,当设备不包含可自动在输出电路断电装置的最大输出伏安不多于100伏安;UL60950则定义输出电压正常条件下,任何两个可触及的电路零部件之间的电压,或者其任何可触及的电路零件与I类设备的保护接地端子之间的电压,不超过42.4V交流峰值,或60V直流值; 3、UL1310认证只适用于120或240Vac标定电压的电网中CLASSII电源设备,UL60950适用于额定输入电压不超过600Vac的信息技术类产品,对于277V电压系统UL认证的LED照明产品的驱动电源,只能引用UL60950标准认证测试。
【导读】事实上,“人才与团队决定中国芯成败”的主题意义不仅在于分析中国IC产业发展的瓶颈,更是为本土IC设计企业深思如何让自己的人才成长为国际化、复合型的IC设计人才,最终为缓解中国IC设计人才短缺、提高整个社会对IC设计产业的认识和重视,以及为动员更大的社会力量做了一个开创性的工作。 摘要: 事实上,“人才与团队决定中国芯成败”的主题意义不仅在于分析中国IC产业发展的瓶颈,更是为本土IC设计企业深思如何让自己的人才成长为国际化、复合型的IC设计人才,最终为缓解中国IC设计人才短缺、提高整个社会对IC设计产业的认识和重视,以及为动员更大的社会力量做了一个开创性的工作。关键字: 中国, IC设计, 人才匮乏 6月29日上午,由华强电子网联合半导体应用联盟策划的“人才与团队决定中国芯成败”演讲在深圳会展中心召开的集成电路技术创新与应用展上激情上演。KT人才顾问(上海)有限公司总经理胡运旺为大家集中分析了当下中国IC设计人才匮乏的现实问题。 胡运旺详细介绍了中国IC设计公司对人才需求的常见误区并做出了案例分析。他认为,芯片业目前最大的特点是“技术门槛高、高智力密集”,而中国IC设计人才的现状可以用“五个消费”来形容——人才高消费,过份注重文凭;人才低消费,不注重文凭;人才随意消费,能用则用不追求完美;人才乱消费,嵌入式的做IC设计,做硬件的负责流片;人才招募欠消费,依赖人才网站和朋友介绍。这些都是导致中国IC人才短缺的重要因素之一,并将逐渐成为阻碍产业发展的瓶颈。 胡运旺表示,中国最紧缺的IC人才就是踏实并精益求精的技术工程师、产品线管理者和市场销售高手。“随着我国IC设计产业向高附加值转变,也需要大量的创新型高级专业人才。” 针对深圳IC设计企业人才匮乏问题,胡运旺提出了“三个充分利用和一个结合”,即充分利用渠道的成熟资源、充分利用方案创新的经验、充分利用客户近的优势,结合硅谷与上海的IC设计能力,让产学研结合得更加紧密,才能加快发展中国的IC产业,增强中国的IC设计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事实上,“人才与团队决定中国芯成败”的主题意义不仅在于分析中国IC产业发展的瓶颈,更是为本土IC设计企业深思如何让自己的人才成长为国际化、复合型的IC设计人才,最终为缓解中国IC设计人才短缺、提高整个社会对IC设计产业的认识和重视,以及为动员更大的社会力量做了一个开创性的工作。
【导读】据iSuppli预测,在政府刺激措施、在国内拓展新的市场以及轿车功能更加先进等因素的推动下,中国汽车电子市场预计将在2012年超过美国。届时中国汽车电子销售额将从2009年的160亿美元增长到206亿美元。而2012年美国汽车电子市场将为205亿美元。最大的单一市场,这个诱惑力显然是无穷的,于是各家厂商开始了在中国的跑马圈地。 摘要: 据iSuppli预测,在政府刺激措施、在国内拓展新的市场以及轿车功能更加先进等因素的推动下,中国汽车电子市场预计将在2012年超过美国。届时中国汽车电子销售额将从2009年的160亿美元增长到206亿美元。而2012年美国汽车电子市场将为205亿美元。最大的单一市场,这个诱惑力显然是无穷的,于是各家厂商开始了在中国的跑马圈地。关键字: 恩智浦, 汽车电子, 安森美, 新能源 今年4月份,恩智浦不仅在中国成立了全新汽车技术中心,同时还将其汽车电子事业部全球销售与市场营销总部迁至中国上海。恩智浦半导体汽车电子事业部全球销售与市场营销副总裁Drue Freeman已正式从德国汉堡落户上海,自4月1日起开始办公。这是国际半导体巨头第一次把某个产品全球业务总部搬到中国,由此可以看出中国的汽车电子市场已经成了众多半导体厂商的主战场。 据iSuppli预测,在政府刺激措施、在国内拓展新的市场以及轿车功能更加先进等因素的推动下,中国汽车电子市场预计将在2012年超过美国。届时中国汽车电子销售额将从2009年的160亿美元增长到206亿美元。而2012年美国汽车电子市场将为205亿美元。最大的单一市场,这个诱惑力显然是无穷的,于是各家厂商开始了在中国的跑马圈地。 对中国市场的投入,最普遍的做法就是建立研发中心,为本地客户提供贴身的服务。不过,同样是研发中心,各个厂商的定位和做法也会不同。以安森美为例,他们去年就成立了中国方案中心,这个方案中心最大的特点是它在公司内部是一个独立部门,不归当地业务部门管辖,它的职能除了给当地的客户提供参考设计方案以外,还担负了市场部门的职责,也就是要收集客户需求信息和竞争对手信息,并且通过这些信息来改变公司的产品定义。这种组织架构和功能的设定是非常独特的,这个也源于汽车电子业务在安森美内部的重要地位,所以专门设立了方案中心这么一个部门。而在国内汽车电子市场份额最高的意法半导体则显示了规模方面的优势,他们在中国有100多人的芯片设计中心和30人左右的方案中心,并且这些研发中心都是服务于整个亚太区,已经不限于中国市场。 而几乎所有的半导体大厂在国内的研发体系通常包含三个层面,一是芯片的设计,二是系统开发,三是应用支持,针对中国市场的特征,系统方案开发和应用支持是主要的职责,因为中国本地客户的产品开发能力是比较弱的,光提供一个芯片显然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当然,在中国不单单有本土的零部件和整车厂商,也有国际一线大厂,他们的开发体系是全球一体的,这些半导体大厂可以像全球其他市场一样协同研发和全球供货。 也正是客户集中的原因,几乎所有的半导体大厂的汽车电子中国总部和研发中心都集中在上海。飞思卡尔亚太汽车电子部中国区市场经理易生海表示:“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是汽车客户最多最集中的区域。华南珠三角地区主要的强项是后装市场,而华中华北主要是国营企业,客户数量少。”意法半导体汽车电子部大中华暨南亚区资深总监刘建宏则透露,现在全球前十大的汽车零部件厂商,有八家在上海设立了产品研发中心。Freeman在回答汽车电子业务部门总部为何搬到上海的问题时承认因为他们的客户大都进入了中国,而且可以关照日韩的客户。这方面上海的确是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和产业链集中的优势。 中国市场巨大而独特 中国市场虽然马上就要成为世界第一的汽车电子市场,但是和发展了上百年的成熟汽车市场比,中国汽车电子市场的起步很晚,技术水平也还不高,显然会有自己鲜明的地域特征。关于这个问题,几大巨头看法大致相同,不过侧重点稍有差异。 易生海认为中国汽车电子产品的整体技术很落后,落后发达国家有10到15年的距离,所以很多芯片产品不能拿来直接卖,需要给出具体的参考设计方案,而且产品定位要重新规划,因为中国市场对成本更加敏感。安森美半导体的高级销售经理孙煜珉则认为除了对价格敏感以外,中国市场对车载娱乐系统和后装市场非常热衷。当然这点是整个东亚国家的共同点,所以消费电子市场已经被东亚厂商所统治。 虽然中国市场技术还不成熟,但是它的潜力实在令人垂涎。刘建宏认为中国汽车市场的半导体金额还很低,丰田汽车现在的半导体金额是业界最高的,中国汽车有望在2015年追上丰田的金额,以后则会超过它,所以中国汽车电子市场的潜力令整个行业心动。 虽然中国技术落后,但是市场竞争激烈,由此也带来与成熟市场巨大的差异。德州仪器半导体事业部混合信号汽车产品市场经理Jeff Kohnle觉得中国本地汽车电子系统开发商的开发节奏非常快,完整的产品开发可在短短几个月时间内完成从概念到开发、到设计、确认、认证,再到投产的整个过程,而传统上发布新平台的过程往往需要几年的时间。 开发周期短以外,国内厂商也比较开放。英飞凌汽车电子总监刘鲁伟认为:“由于海外的汽车产业集中度很高,汽车的供应链高度集中,所以海外的汽车零部件和整车厂商都有自己稳定的半导体供应商,而国内很多本土厂商因为还处于技术的积累阶段,所以很乐于接受不同半导体厂商的方案,这也给半导体供应商改变自己的市场份额带来了巨大的机会。还有就是本土厂商的数量也很庞大,好处是机会很多,坏处是难以一一满足他们的需求,这个属于幸福的烦恼。” 针对中国汽车电子市场的这些特点,各家半导体厂商也制定了不同的应对策略。对半导体厂商最关键的一个决策是:是否针对中国市场提供定制的芯片。易生海认为没有必要,因为从投资收益比来衡量,现在中国市场的出货量还不够大,专门定制芯片不够经济。飞思卡尔还是提供更多芯片种类供中国本土客户选择,并提供整体解决方案。意法半导体、英飞凌、ADI都表示已经在开发或者即将推出针对中国市场需求的芯片产品。ADI大中华区汽车电子商务经理李防震则透露他们同时也和本地一些研发实力比较强的公司合作,为本地做参考设计方案。他们主要的客户是一线车厂和模块供应商,成功以后,再复制到二线模块供应商以及车厂。[!--empirenews.page--] 此外所有的半导体厂商都会非常注意与中国本土厂商的长期合作,因为虽然这些客户还不够大,在出货量中比例不高,但是他们的增长速度却是非常快的,很有可能在几年后成为国际巨头,现在占领他们的产品平台显然是上上之选。比如英飞凌与力帆摩托就结成了战略伙伴关系,为力帆专门研发了摩托车的电喷控制芯片。而且据易生海透露,有极个别领域的本土厂商已经成长为某领域的世界出货量第一。 新能源成为所有巨头的新目标 Mentor Graphics亚洲集成电气系统部战略项目经理Russell Swanson在比较中日韩三国的汽车市场的区别时,认为日本厂商比较保守,韩国厂商紧盯日本厂商,而中国厂商因为在传统汽车技术方面的巨大差距而把战略重点放在了新能源汽车上。对于新能源汽车的重视也成为中国汽车市场的一大特征,因为在这个技术平台上,中国和海外汽车巨头基本在同一起跑线上,只有通过跨越式发展,才可能真正在汽车市场上超过传统巨头。正是由于对新能源汽车技术的重视,半导体巨头也在新能源技术方面不惜成本,将大量研发资源投入中国市场。恩智浦把他们的电池技术团队放在了中国,以应对新能源汽车在中国的大力发展。英飞凌则在他们优势的IGBT产品线上花费重金,将工业用的IGBT产品经过改造以适用于汽车的需求,并且在北京建立了专门的研发中心。ADI则从自己擅长的模拟产品入手,开发用于铅酸电池和锂电池控制的芯片。所有的公司都看到了新能源汽车的巨大市场潜力,而且电动汽车的半导体金额会进一步上涨,这对所有的半导体厂商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金矿。 不同的半导体厂商会有自己不同的市场策略,但是由于中国市场的日益重要,所有的半导体巨头都在中国投入了巨大的资源,这些投入极大地促进了整个中国汽车电子行业的发展,也给中国本土汽车产业的飞跃打好了基础,中国汽车行业前景可期。
【导读】无线通讯研究机构 In-Stat 在一份最新的 LTE 市场与技术研究报告(2Q11 WiMAX/LTE Contracts, Deployments, Infrastructure, and Subscriptions Database)中指出,LTE超越现今3G无线网路的效能与优异的表现不仅逐步吸引全球各国的服务供应商增加其部署,也会鼓励更多执照的申请以及订户的增加。 摘要: 无线通讯研究机构 In-Stat 在一份最新的 LTE 市场与技术研究报告(2Q11 WiMAX/LTE Contracts, Deployments, Infrastructure, and Subscriptions Database)中指出,LTE超越现今3G无线网路的效能与优异的表现不仅逐步吸引全球各国的服务供应商增加其部署,也会鼓励更多执照的申请以及订户的增加。关键字: LTE, 无线宽频 第四代行动通讯长期演进技术(LTE)不仅是目前在市场上备受瞩目的新一代行动无线宽频技术,更被许多人认为是未来无线标准技术的主流。 无线通讯研究机构 In-Stat 在一份最新的 LTE 市场与技术研究报告(2Q11 WiMAX/LTE Contracts, Deployments, Infrastructure, and Subscriptions Database)中指出,LTE超越现今3G无线网路的效能与优异的表现不仅逐步吸引全球各国的服务供应商增加其部署,也会鼓励更多执照的申请以及订户的增加。 In-Stat 指出,2010年全球 LTE 用户突破100万,今年正快速增加到800万以上,尤其在以 FDD-LTE 为主的强劲需求之下,预计2014年将可突破全球1.5亿用户的大关。 In-Stat表示,LTE可以让服务供应商透过较为经济的方式提供无线宽频服务,除了能够针对无线宽频数据设计出最佳化的性能,它能与GSM服务供应商的网路相容,因此对于服务供应商的营运规划具有相当大的吸引力。 然而LTE的用户数量一直面临到许多挑战与质疑:对于初始建置者而言,在 LTE 开始佈建之前,通讯频谱(spectrum)必须清除、授权、重新定址或售出。加上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通讯法规,这些均是LTE在部署与用户成长会面临的挑战。 In-Stat 无线通讯分析师 Chris Kissel表示:「美国的 LTE 网路业者持续与积极的投资,将会逐渐把目前全球无线通讯技术的领导地位由亚洲与欧洲拉回美国;由2009年到2014年,In-Stat预计将美国在 LTE 的投资将佔全球的四分之一以上,而用户的成长将远远超过欧亚;到2014年美国的LTE用户将超越欧洲与亚洲合计。」 LTE LTE的快速发展将为无线通讯产业的软硬体供应链带来巨大商机,包含电信业者(如Verizon、NTT DoCoMo、TeliaSonera等)、基地台供应商(Huawei、ZTE、Alcatel Lucent、Ericsson)、手机厂商(HTC、Samsung、LG、Nokia)、平板电脑品牌与製造商(Apple、Acer、ASUS、HP、Motorola)、无线网卡与用户端设备製造商(Samsung、LG、正文、合勤、智邦、广达)等等。 In-Stat在报告中指出以下最新发现: ˙主要的 LTE 用户仍以 FDD-LTE 为主,佔所有 LTE 用户的84%以上,但TD-LTE成长亦十分快速,并由今年的未满70万成长到2014年的2,400万。 ˙透过华为(Huawei)与易利信(Ericsson)的共同技术合作,电信运营商 Vodafone 光去年一年便在德国佈建了1,500个基地台。 ˙以北美而言,随着 LTE 的快速建置,在2014年其频宽容量将会达到一般以 WLAN 为最后一哩(Last Mile),而 WiMAX 为骨干的频宽容量的一半以上。 ˙以亚洲地区而言,中国与印度将会是 LTE 服务最有潜力的地区,不过到2014年为止日本的用户数仍会是亚洲的翘楚。
【导读】6月30日中芯国际于港交所公示,现任公司CEO、台湾出身的美籍华人王宁国遭股东会否决担任执行董事,遭到最高决策核心董事会的削权。由于CEO是公司管理阶层灵魂人物,遭撤执行董事,公司内斗浮上台面,引发市场哗然。财经《第一财经》、《21世纪经济报道》等都大篇幅跟进报导。 摘要: 6月30日中芯国际于港交所公示,现任公司CEO、台湾出身的美籍华人王宁国遭股东会否决担任执行董事,遭到最高决策核心董事会的削权。由于CEO是公司管理阶层灵魂人物,遭撤执行董事,公司内斗浮上台面,引发市场哗然。财经《第一财经》、《21世纪经济报道》等都大篇幅跟进报导。关键字: 中芯国际, 权力斗争, 王宁国, 大唐 中芯国际权力斗争愈演越烈,公司在悬缺最高领导董事长、执行董事的情况下,于2日召开董事会,据了解,会中7席董事,至少以4票多数通过,推举中投国际董事长张文义出任执行董事。这项结果也意味,大股东大唐为代表执董推举案宣告失败,「保王(王宁国)」派暂时取得上风。 6月30日中芯国际于港交所公示,现任公司CEO、台湾出身的美籍华人王宁国遭股东会否决担任执行董事,遭到最高决策核心董事会的削权。由于CEO是公司管理阶层灵魂人物,遭撤执行董事,公司内斗浮上台面,引发市场哗然。财经《第一财经》、《21世纪经济报道》等都大篇幅跟进报导。 推执董 两阵营对垒 2日中芯国际在董事长江上舟过世、执行董事王宁国被削权的情况下,由于董事长、执行董事等大位双双出现悬缺,以致在港股的交易也暂停。 为了解决在港股未能开盘的问题,2日,中芯国际紧急召开董事会,并拟在会中推举出新任的执行董事。 据了解,大股东大唐属意推举自身法人董事代表出任,与中投国际加上以王宁国为首的「保王派」结合两阵营对垒下,双方于董事会内一番激战。 会中,第一大股东大唐推举现任营运长杨士宁出任执行董事,却遭「保王派」一致否决;第二大股东中投则推举董事代表张文义出任执行董事。 江上舟属意张文义 张文义曾任大陆原电子工业部副部长,之后曾担任华虹集团及旗下子公司华虹NEC的董事长,与刚过世前董事长江上舟是同学更是老友,江上舟生前自觉来日恐不多,拟将张文义视为董事长的接棒人选。 据有关人士了解,尽管大唐两位董事代表陈山枝、高永岗代表大唐投下反对2票,而中投代表张文义、刘遵义2人之外包括2位独立非执行董事川西刚、陈立武等4人则赞成由张文义出任,最后张则在「保王派」至少4票护航下出任执行董事。 知情人士分析,之前大唐于股东会中投票弄下王宁国,就已属意派任自己的人马,因此对此董事会决议相当不满;而中投及「保王派」为主的阵营则因为张文义的顺利接任暂时松一口气,也对于张文义之后接任江上舟出任董事长,胸中更有胜算。 结构不对等 仍藏变量 不过一位中芯内部人士分析,目前中芯股权结构与董事会中的权力结构不对等,很可能为日后推举董事长的人选埋下变量。 中芯国际主要股东包括大唐电信、中投、上海实业、台积电、华登投资等,其中,大唐电信控股19.14%,中投占股11.6%,上海实业和台积电则分别占股8.2%和6.543%。 大唐与中投两大股东分裂,目前董事会虽是站在中投一方的明显占多数,但大唐握有的股权是将近中投的两倍。因此,未来推举董事长及关键决策上,大唐的动向仍备受关注。
【导读】7月22日,业界知名电源管理设计厂商PI公司,将出席“第三届家电IC创新技术与节能管理研讨会”,PI公司高级工程师郭春明将着重介绍PI全新的LinkZero-AX产品,并将介绍低功率,中等功率及高功率的家电产品应用的一系列创新解决方案,这些方案可将空载输入功耗降低到3 mW之下,轻松满足IEC16301所定义的"零耗瓦“待机功率。 摘要: 7月22日,业界知名电源管理设计厂商PI公司,将出席“第三届家电IC创新技术与节能管理研讨会”,PI公司高级工程师郭春明将着重介绍PI全新的LinkZero-AX产品,并将介绍低功率,中等功率及高功率的家电产品应用的一系列创新解决方案,这些方案可将空载输入功耗降低到3 mW之下,轻松满足IEC16301所定义的"零耗瓦“待机功率。 关键字: 家用电器, 能效标准, 待机功耗, PI, LinkZero-AX 现今,大多数家用电器具有了待机功能,例如电池充电、遥控、数字显示、定时、触控与保温等功能。然而,待机功能在方便我们生活的同时,也造成了大量的能源浪费。制定和实施各种家电产品能效标准,已成为世界各国提高产品能效、进而达到节能、环保的重要政策。 最近,欧盟宣布将对ERP指令做出新的调整和修订,不仅要新增洗衣机、洗碗机等产品的生态设计指令,还会对一些产品的能效标识和能效等级做出修订。比如,欧盟在未来4年将致力于提高冰箱产品的市场准入门槛,即将能效标准提高到A+++级。 中国方面,去年12月1日,强制性标准《平板电视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正式实施,规定平板电视分为3个能效等级,达不到3级标准的要在2011年3月1日前强制退市;今年6月1日,《房间空气调节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正式实施,原来的5个能效等级调整为3个能效等级。 能效标准越来越严苛,意味着必须降低家电产品待机(空载)功耗,家电设计师面临着更大的的挑战。 7月22日,业界知名电源管理设计厂商PI公司,将出席“第三届家电IC创新技术与节能管理研讨会”,PI公司高级工程师郭春明将着重介绍PI全新的LinkZero-AX产品,并将介绍低功率,中等功率及高功率的家电产品应用的一系列创新解决方案,这些方案可将空载输入功耗降低到3 mW之下,轻松满足IEC16301所定义的"零耗瓦“待机功率。 (2010年家电会议照片:PI公司郭春明) 关于第三届家电技术研讨会 “第三届家电IC创新技术与节能管理研讨会”是由国内知名资讯机构全力打造,会议将于2011年7月22日在广东顺德举办,该会议是家电研发工程师获取最新、最全面的数字家电技术解决方案的最佳渠道,也是家电产业上中下游企业的之间交流与互动的最佳平台。 知名的家电电源管理方案商Infineon、PI、Iwatt、Chipown、Chipsea,在家电领域具有深厚经验的MCU厂商Fujitsu、Holtek、Haier都已确定出席此次会议。会议涉及话题将包括,高能效家电电源管理技术应对低碳时代挑战、高效节能技术应对更严格电源能效规范要求、加速家电智能化进程的新MCU控制方案,以及家电触控技术精准度最新解决方案、家电变频技术新方案等。
【导读】从现在开始,新生产的PC,包括台式机、笔记本,其USB接口将全面定位USB 3.0,换句话说,再过一小段时间,如果你的笔记本坏了,需要更换新的机器,你将再也买不到USB 2.0配置的机器。因此随着AMD等大厂推出支持USB 3.0的笔记本和PC机,今年下半年将是USB 3.0产品的一个增长点。 摘要: 从现在开始,新生产的PC,包括台式机、笔记本,其USB接口将全面定位USB 3.0,换句话说,再过一小段时间,如果你的笔记本坏了,需要更换新的机器,你将再也买不到USB 2.0配置的机器。因此随着AMD等大厂推出支持USB 3.0的笔记本和PC机,今年下半年将是USB 3.0产品的一个增长点。关键字: USB3.0, 银灿, 集成电路, PC 2009年USB 3.0标准诞生以来,我们大多为其高于USB 2.0十倍的理想传输速率而惊喜,但也仅此而以。大多数USB 3.0技术的推进公司们都专注于该相技术的技术指标,尽可能得将其传输速率提升,甚至接近理想值,但是他们往往忽略了消费者的接受心态,因此,这对USB 3.0技术的普及推动作用甚微。银灿科技(深圳)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为银灿科技)的总经理林奕臻日前在会展中心参加深圳(国际)集成电路技术创新与应用展上与电子工程专辑记者分享了该公司对USB 3.0技术的现状的把握和产品策略。 USB 3.0即将淘汰2.0成为PC标配 据悉,作为市面上第一家推出USB 3.0 Flash控制芯片的公司,银灿科技于去年8月份开始出货型号为PASS USB-IF USB 3.0 Logo IS902芯片,累积至2010年末,已经出货300万颗。林奕臻透露,银灿科技估计2011年USB 3.0产品的出货量可达到月均80到100万颗,年出货量突破1千万颗。 林奕臻表示,从现在开始,新生产的PC,包括台式机、笔记本,其USB接口将全面定位USB 3.0,换句话说,再过一小段时间,如果你的笔记本坏了,需要更换新的机器,你将再也买不到USB 2.0配置的机器。因此随着AMD等大厂推出支持USB 3.0的笔记本和PC机,今年下半年将是USB 3.0产品的一个增长点。 USB 3.0普及面临的首要问题不是技术问题 针对目前有很多厂商一味追求USB 3.0的“性能”,却忽略了消费者的认同感和接受度,这种理念向导往往不能为USB 3.0的推广产生积极的作用。针对市场的需求,银灿科技将重点关注U盘产品和移动硬盘产品,将会通过这两个产品来提升USB 3.0的接受度。 在理想状态下,USB 3.0的传输速率为USB 2.0的十倍,达到4.8Gbps。在速度方面,USB 3.0技术几乎肯定要优于USB 2.0(例如,在实际应用中,目前银灿的产品的性能能够做到USB 2.0的3倍以上),同时,USB 3.0能够向下兼容USB 2.0。这时,要使消费者迅速接受USB 3.0,最先要解决的是价格问题。 打个比方,如果USB 3.0的产品价格能够做到与USB 2.0的持平或者相近,那么USB 3.0就必然成为消费者的首选项。因此,USB 3.0普及面临的最大问题不是技术问题,而是市场问题,是要找到让消费者接纳USB 3.0产品的理由。如何做到与USB 2.0持平的价格,银灿将有自己的产品策略来解决这个难题。 目前市面上USB 3.0的U盘价格已经可以与USB 2.0产品接近 USB 3.0产品的现实表现力 与目前普遍存在的四通道芯片不同,银灿科技的首款USB 3.0 Flash主控芯片IS902为一款双通道的产品,通过减少通道的数量,实现制造工艺成本的降低。IS902采用0.13um制程,成本方面有着最佳的C/P值,在功耗上也有适当调校,在此低功耗的条件下,控制芯片的工作温度都能低于55℃,接下来。针对U盘产品设计,银灿科技推出的IS916芯片,将会是一款单通道的产品,这又将进一步降低成本,使得与USB 2.0产品的成本更为接近。据称,IS916的成本仅为0.75美元,该技术领先同行2季。 银灿科技USB 3.0控制芯片IS902相对USB 2.0产品的性能测试评比图 另外,银灿科技还通过拓宽产品的支持度来满足低端市场的需求。IS916支持SLC/MLC/TLC,写入速率达到100MBPS。 银灿科技的产品规划 银灿科技计划明年将推出一款四通道芯片IS946,这也将是一款瞄准高端市场的产品。简而言之,银灿科技的产品将从低、中端产品入手,先抢占市场占有率,然后再突破高端市场。
【导读】7月22日,国际知名功率器件厂商英飞凌半导体公司将参加“第三届家电IC创新技术与节能管理研讨会”,该公司高级工程师周伟将发表《用于电机驱动的创新IGBT: RC Drives IGBT》演讲,重点介绍英飞凌全新的RC-Drives技术,该技术适用于节能家电电机驱动,可使采用多个电机的家电(如洗衣机、冰箱、空调和洗碗机等)节能30%。 摘要: 7月22日,国际知名功率器件厂商英飞凌半导体公司将参加“第三届家电IC创新技术与节能管理研讨会”,该公司高级工程师周伟将发表《用于电机驱动的创新IGBT: RC Drives IGBT》演讲,重点介绍英飞凌全新的RC-Drives技术,该技术适用于节能家电电机驱动,可使采用多个电机的家电(如洗衣机、冰箱、空调和洗碗机等)节能30%。 关键字: 家电下乡, 英飞凌, IGBT, 电机驱动 据中怡康数据显示:2010年全年国内家电市场零售额规模超过10400亿元。其中,黑电行业1700亿元以上,白电行业2500亿元以上,IT、通讯产业4500亿元以上,厨卫、小家电1700亿元以上。 诚然,中国家电市场成绩斐然,成为全球重要市场之一,然而随着家电下乡等政策的逐渐淡出,中国家电企业势必将迎来更为激烈的市场争夺战。变频技术在家电市场的应用,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欢迎,变频技术也逐渐从空调应用,普及到冰箱、微波炉等家电产品,成为了家电企业产品升级的重要技术。 7月22日,国际知名功率器件厂商英飞凌半导体公司将参加“第三届家电IC创新技术与节能管理研讨会”,该公司高级工程师周伟将发表《用于电机驱动的创新IGBT: RC Drives IGBT》演讲,重点介绍英飞凌全新的RC-Drives技术,该技术适用于节能家电电机驱动,可使采用多个电机的家电(如洗衣机、冰箱、空调和洗碗机等)节能30%。 据了解,英飞凌RC Drives IGBT具备极低的通态损耗(Vce(sat))和开关损耗(Ets),具有5us的短路能力,可以通过调节门级驱动电阻较大范围内调整开关时间,并且极软的开/关行以降低电磁干扰,同时具有竞争力的价格。现在可用小的IPAK (TO-251)或DPAK (TO-252)封装代替TO-220或D2PAK封装,使2.5A至15A电流等级的产品可节省成本和空间。 (2010家电会议照片:英飞凌) 关于第三届家电技术研讨会 “第三届家电IC创新技术与节能管理研讨会”是由国内知名资讯机构全力打造,会议将于2011年7月22日在广东顺德举办,该会议是家电研发工程师获取最新、最全面的数字家电技术解决方案的最佳渠道,也是家电产业上中下游企业的之间交流与互动的最佳平台。 知名的家电电源管理方案商Infineon、PI、Iwatt、Chipown、Chipsea,在家电领域具有深厚经验的MCU厂商Fujitsu、Holtek、Haier都已确定出席此次会议。会议涉及话题将包括,高能效家电电源管理技术应对低碳时代挑战、高效节能技术应对更严格电源能效规范要求、加速家电智能化进程的新MCU控制方案,以及家电触控技术精准度最新解决方案、家电变频技术新方案等。
【导读】从2003年蓝牙技术展开大规模部署后,2010年时蓝牙技术在手机设备中已达到了100%的采用率。同一时期来看,由于Wi-Fi技术必须等待市场的成熟以及技术的融合,其部署明显落后于蓝牙。然而,从2008年起,Wi-Fi的部署开始经历爆炸性成长,截至2010年,Wi-Fi技术的采用率已达到92%。这一结论来自于2010年的样本组(包括26款手机)。 摘要: 从2003年蓝牙技术展开大规模部署后,2010年时蓝牙技术在手机设备中已达到了100%的采用率。同一时期来看,由于Wi-Fi技术必须等待市场的成熟以及技术的融合,其部署明显落后于蓝牙。然而,从2008年起,Wi-Fi的部署开始经历爆炸性成长,截至2010年,Wi-Fi技术的采用率已达到92%。这一结论来自于2010年的样本组(包括26款手机)。关键字: 单芯片, 三星, 博通, Wi-Fi, 创锐讯 几年前,我为了想买一部具有Wi-Fi功能的新款手机而到处寻觅,但在我住处附近的手机商家却都没卖这样的手机。事实上,还有一些商家对于我的询问甚至报以茫然的眼神,似乎我讲的是外星话。 很快,几年后,业界的努力已经为今天的无线环境带来一些重大的技术创新。 由于高通(Qualcomm)公司收购了创锐讯(Atheros Communications)公司,UBM TechInsights决定,在进行整个WPAN市场动态研究之际,先重新审视高通和创锐讯这两家公司的产品组合,以评估合并后对于手机市场以及其它无线芯片供货商的影响。 创锐讯一向以其无线局域网络(WLAN)产品组合闻名,仅仅Wi-Fi相关产品就占了该公司约80%的营收。然而,过去六年来,该公司通过五次收购不断设法增加更多元化的产品组合。现在,该公司已经可以提供蓝牙、GPS、以太网络、电力线网络以及无源光纤网络(PON)等解决方案。 UBM TechInsights这次所进行的研究,分析了过去十年来所发布的采用高通基带芯片的220款手机,这项研究还以技术的采用率作为衡量标准之一。 从2003年蓝牙技术展开大规模部署后,2010年时蓝牙技术在手机设备中已达到了100%的采用率。同一时期来看,由于Wi-Fi技术必须等待市场的成熟以及技术的融合,其部署明显落后于蓝牙。然而,从2008年起,Wi-Fi的部署开始经历爆炸性成长,截至2010年,Wi-Fi技术的采用率已达到92%。这一结论来自于2010年的样本组(包括26款手机)。 该研究中同样有趣的是复合芯片(combo chip)的采用率。复合芯片是一种多功能的芯片,或是集成蓝牙与Wi-Fi技术的多芯片模块(MCM)封装;在许多情况下,复合芯片也支持FM功能。例如村田(Murata)等一些公司正打造较小占位空间的复合MCM。还有一些芯片供货商,如博通(Broadcom)和德州仪器(TI)则开发蓝牙/Wi-Fi/FM单芯片解决方案,而模块制造商们也开始利用这一技术趋势的优势。 2010年时,单芯片解决方案成为趋势,占有率约62%,而复合MCM模的采用率则为69%。迈向整合更多无线连接功能的趋势正持续上升中,如集成Wi-Fi、蓝牙和FM;而且目前大部分的复合产品多半都是单芯片解决方案。 以来自模块制造商的一般简化解决方案来看,例如村田或三星(Samsung)公司的模块产品中都包含了一款带有分离式组件组的单芯片──三星Galaxy Spica智能手机中可看到三星的模块产品。这款Galaxy Spica手机采用了博通BCM4325、一款单刀双掷(SPDT)开关以及各种分离式组件。该模块尺寸约为8.25 × 7.75mm。 一般来说,多芯片、多功能的解决方案较不常见,例如在Sony Ericsson X2手机中发现的模块。在这种情况下,模块制造商──村田将一颗创锐讯AR6002 Wi-Fi芯片、一颗高通蓝牙单芯片以及开关与其它组件整合在一个封装中,该封装尺寸约为 9.70 × 9.17mm。 有些公司仍然选择在主电路板上放置多芯片与分立器件,例如,三星GT-I5503 Galaxy 5手机的Wi-Fi部分采用了创锐讯AR6003,并采用博通BCM2078芯片实现蓝牙/FM功能。 随着多功能(蓝牙/Wi-Fi)的单芯片解决方案采用率超过60%,其中有许多是由创锐讯、博通以及Marvell所提供的──看来高通最好尽速采取扩展产品系列的行动,将单封装(MCM)的无线连接解决方案纳入其产品组合之中。然而,要看到高通推出单封装的解决方案可能要再过几年,即使该公司已收购了创锐讯。 图1:三星Galaxy Spica智能手机采用了Wi-Fi/蓝牙/FM整合模块。 图2:三星GT-I5503 Galaxy 5手机采用的主要器件。 博通和TI目前在复合蓝牙/Wi-Fi/FM芯片市场中拥有大部份的设计订单,这可从我们过去一年来所拆解的多款手机和平板计算机中窥见端倪。在整合方面,TI发布了集成蓝牙/Wi-Fi/FM/GPS等四种无线技术的单芯片解决方案WL1283,并成为黑莓PlayBook平板电脑的复合芯片首选。博通至今尚未发布集成四种RF技术的单芯片方案,因而随着TI成功地设计出这款解决方案,在这个目前已由其掌握的连接性市场中,TI更有机会取得较大的市占率,甚至可望取代博通成为市场龙头。 尽管如此,如果高通能够善加利用与其新合作伙伴创锐讯的优势,提供一种更具成本效益的整合解决方案,那么在抢占连接市场占有率方面,高通公司仍可说是占据了一个十分有利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