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家把脉2006下半年半导体产业走势

      我们再度拂掉水晶球上的灰尘,试力洞察今年剩余时间内的半导体产业形势。今年对于半导体产业来说可能是动荡的一年。随着未知数的增多,对芯片产业的预测似乎每周都要进行调整。利率不断上升,能源成本高居不下,材料短缺和无情的全球化,继续令产业观察家们感到困惑。以下是我们对于半导体产业现状的看法和对2006年下半年前景的预测。    每年的这个时候,芯片产业观察家们都会各说各话,莫衷一是。    有些预测机构最近调高了对2006年的预测,而另外一些机构则因PC和消费领域增长乏力而降低了预测。Pacific Crest Securities Inc.的分析师Mark Bachman警告说:“市场中还存在库存问题。”    目前分析师对2006年IC市场增长率的预测值介于6-11%区间。两家独立独行的调研机构——Future Horizons和Semico Research Corp.的预测仍然高高在上,分别预测2006年IC市场将比2005年增长20%和17%左右。    象通常一样,该市场中存在大量不确定性。问题是产业分析师很少能作出正确预测,总是根据当前的市场形势来调整其预言。    一个比较冷静和实际的预测来自市场调研公司iSuppli Corp.,它把IC市场增长率预测提高了0.5个百分点,从7.4%提高到7.9%。据iSuppli,预计2006年全球IC销售额将从2005年的2370亿美元上升到2557亿美元。    iSuppli公司警告称,虽然对半导体制造设备的需求情况还不错,但半导体市场前景并非一片光明。继第一季度成长率高于预期之后,今年下半年市场表现将有所疲弱。下半年5%的增长率低于正常的季节性期望值。它警告说,库存在增长,订单增长势头似乎在减弱。    另一个令人担忧的因素是,据称苹果电脑的下一代iPod的推出时间延后。该产品是推动NAND闪存、MP3处理器和其它器件的关键动力。    但在iPod推迟的消息出现以前,在看到市场中至少出现了一个危险信号之后,分析师就已然加入了悲观者行列。    4月份的低迷数据促使Wedbush Morgan Securities Inc.把2006年半导体增长率预测降低了一个百分点至10%。对于2007年,它预测IC市场增长速度将会放缓,仅比2006年增长6%。    Handelsbanken Capital Markets在一份新近发表的报告中预测,2006年半导体市场将比2005年增长5%,低于其先前预测的6%。该投资银行把降低预测归因于全球PC产业放缓。    Handelsbanken预测预测5月份销售情况不佳。它预测5月份芯片销售额的三个月移动平均值为193.7亿美元,低于4月份的196亿美元。    不是所有的人都如此悲观。半导体产业的啦啦队长——美国半导体产业协会(SIA)最近提高了对2006年全球半导体销售额的预测,现在它预测今年半导体销售额将增长9.8%至2490亿美元,它先前的预测是增长7.9%至2450亿美元。SIA表示,调高预测主要是因为手机产业对于芯片的需求情况好于预期。    SIA调整后的预测,对于2006-2009年半导体销售额的看法更加乐观。SIA表示,2007年半导体产业将增长11%,2008年增长12%,2009年增长4%。    全球半导体贸易统计组织(WSTS)也调高了它对半导体市场的预测。据它的春季预测,预计2006年全球IC市场增长10.1%,达到2500亿美元。同时它预测2007年全球半导体产业增长率将上升至11%,2008年增至12.8%。    进入2006年下半年,电子设计自动化(EDA)产业可能象过去几年那样一样健康。该产业在今年稍早的时候恢复了两位数的增长率,现在正在准备它的头等大事——即将在7月召开的设计自动化会议(Design Automation Conference)。    合格率问题继续令芯片生产商感到头痛,而且对于能够提供可制造性设计(DFM)解决方案的供应商来说,悠关巨额资金。人们经常讨论DFM,但它难以捉摸。产业最近在一个最紧迫的DFM僵局上取得了突破:晶圆代工巨头台积电和联电提供工厂数据模型,用于向无厂客户提供关于制造工艺的信息。此举可能使无厂公司和IDM在DFM问题上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Canaccord Adams的分析师及副总裁Dennis Wassung最近表示,DFM工具市场目前年销售额达3.5-4亿美元,而且有望显著增长。    对于DFM市场的准确定义各有不同,Aprio Technologies总裁兼首席执行官Mike Gianfagna等高管曾指出,如果EDA厂商能够设法染指芯片厂商的制造预算——比设计预算高得多——EDA产业就可能大发横财,从而找到其急需的一个新财源。    经过数年的发展之后,有迹象显示DFM工具开始盛行起来。DFM一直就象一场营销活动一样,但现在至少有些DFM工具已经进入生产活动。Deepchip.com的负责人John Cooley最近出版了一项调查结果,包括用户对DFM工具的评估,他认为这是第一份得到发表的这类评估——联电的Chien Kuo Wang评估了ClearShape Technology的InShape工具。    据对现有数据的分析,电子系统级(ESL)工具,理应是EDA的另一个重要技术推动因素,但一直没有流行起来,至少在美国是这样。但ESL厂商和一些观察家——比较突出的是Gartner的分析师Gary Smith表示,ESL工具流最终是强壮的。多数观察家都认为,设计师最终将转向ESL。问题是什么时候。    现在,有迹象显示ESL的使用仍然主要集中于日本,以及美国以外的其它一些市场。    那么,EDA在2006年下半年会有何表现呢?正如Mentor Graphics的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Walden Rhines本周对《EE Times》所言,EDA可能保持它在第一季度设定的年增10%的步伐。这取决于IC市场是否能继续扩张。由于多数分析师预测芯片市场增长6-20%,因此EDA可能在2006年表现强劲。    平板显示器产业似乎在疯狂扩张产能,该产业2006年下半年前景可能颇为动荡。    虽然平板显示器出货情况保持强劲,但由于需求增长慢于预期、库存上升和价格下跌,有些供应商最近几周已降低销售额及利润预测。此外,至少有一家大型LCD面板供应商说过,它将削减产量。    价格迅速滑,令人更加担心企业的利润率。    LCD电视价格的下跌势头一直最为剧烈,有些分析师指出,在2004年第一季度和2005年第四季度之间,用于生产32英寸电视的面板价格从1200美元下挫至600美元。    据市场调研公司DisplaySearch Inc.编撰的数据,6月下半月32英寸WXGA LCD电视面板的价格从1月份的550美元下跌至450美元。而同期42英寸WXGA LCD电视面板的价格亦从1050美元下跌至815美元。    等离子显示器价格也在持续下滑。DisplaySearch报告称,6月份42英寸高清等离子电视面板价格从1月时的759美元下跌至682美元。    iSuppli公司的LCD与投影研究主管Sweta Dash在最近出席一个显示器行业会议时表示:“每当平板市场出现价格下跌,企业的收入和利润就会下降,随后有些厂家就会被淘汰出局。”    迄今为止,没有迹象显示有人出局。但Dash表示,LCD供应商将继续面临压力,在电视市场竞争加剧之际需要降低面板价格。    有些供应商正在采取预防措施。LG.Philips LCD Co. Inc.降低了对于第二季度业绩的预测,并称将降低产量,以解决库存增多问题。LCD玻璃供应商康宁也降低了第二季度的目标,尽管仍然预期玻璃产量较去年同期增长40-50%。     但三星电子表示,它的LCD业务保持赢利,第二季度的利润率将为一位数。    如果你相信显示器行业将遵循其历史型态,即价格低迷/需求不振之后紧接着就是价格走强/需求强劲,则下半年的形势会较好。分析师认为,诱人的价格将刺激年底假日季节的需求,进而帮助清除过剩库存,最终使价格下跌速度变慢。    去年的情况就是这样,当时上半年结束时一些显示器厂商报告称利润令人失望。但去年下半年随着平板电视成为主流产品,厂商的销售额开始大增。LCD供应商继续在第七和第八代工厂上投入数亿美元的资金,而等离子显示器制造商也在不断开设新厂。  倒填日期做法令人担忧    除了利率上升将导致资金成本上涨以外,能源价格稳步上涨和多晶硅等关键材料短缺,增加了半导体产业下半年全面爆发股票选择权倒填日期丑闻的可能性。过去一周,甚至业内的坚定份子苹果电脑公司也未能幸免。人们越来越担心,在建立在股票选择权基础上的半导体产业,上述做法非常普遍,可能招来监管机构的严格审查。    为了对压力作出响应,预计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随时可能针对股票选择权倒填日期问题发布新的规定。不管怎样,业内的许多财报可能需要重写。    另一个财务问题正在出现,可能影响到全球产业资本流动的方式。一位产业分析师认为,美国国会在安龙(Enron)破产之后批准的财务披露规则,可能大大地抑制美国高科技企业的首次公开发行(IPO)活动。据GrandBanks Capital的任事股东合伙人Charley Lax,Sarbanes-Oxley法案的规定可能迫使高科技初创公司选择在伦敦证交所上市。    能源成本继续损害企业利润,但也促使一些供应商把其重点转向半导体和消费电子以外的新市场。例如:德国Wacker    Chemie AG本周表示,它将扩大多晶硅产量以满足太阳能电池产业日益增长的需求。这家制造商表示,它希望在2009年底把产能提高到14500吨,以满足能源产业以及传统半导体客户的旺盛需求。    这家公司的声明可能预示,随着半导体的商品化程度越来越高,半导体产业的焦点将发生根本性的转移,转向新的市场。 

    半导体 半导体产业 BSP DFM EDA

  • Renesas 科技扩展全球开发和设计能力

    瑞萨科技公司(Renesas Technology Corp.)宣布,决定在胡志明市建设一座新的建筑物,为其越南设计分公司——瑞萨越南设计有限公司(RVC)扩展开发和设计能力。瑞萨增加投资的计划已经得到胡志明市出口加工区当局的批准,一旦获得建筑许可,瑞萨将启动新建筑物的建设。预计新建筑将在2007年9月开始投入使用。 瑞萨一直积极地扩展和提升其全球开发和设计的规模。该公司目前在日本以外运作的各种设施包括,中国的北京和苏州、越南的胡志明市、法国的雷恩、马来西亚的槟榔屿、英国的伦敦、德国的杜塞尔多夫,以及美国的圣荷西;瑞萨的外包设计工作由印度的公司完成。 RVC建立于2004年10月,是开发先进多功能系统级芯片(SoC)的主要中心之一,拥有高水平的设计能力。目前RVC约有100名工程师,开发和设计用于移动、汽车和数字消费应用的SoC软硬件。 他们已经完成了验证工作的项目包括SuperH™ CPU内核、视频I/O和USB模块的IP模块设计、SH-Mobile产品开发,以及数字电视软件的开发。随着RVC业务的扩展,瑞萨决定建设新的建筑物以支持这种需求。预计到2008年,RVC的工程师数量将增加到500名。 在越南,该公司正以各种方式促进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的进展和高科技产业的增长。其中包括RVC对本地工程师的雇佣,经常的技术培训,大学半导体设计课程的开设,以及为学生提供的技术教育活动。 瑞萨希望通过加强其全球范围的开发和设计能力,为无处不在的网络社会提供系统解决方案。

    半导体 工程师 SoC RENESAS BSP

  • 华强北:一条街牵动全球电子神经

      “你必须在7时以前进入华强北,如果再晚一会儿,根本就找不到车位。”昨天早上一起床,胡宾一边驾驶着那辆白色面包车,一边抱怨。作为新加坡海讯电子公司驻深圳的业务代表,他的工作是拿着从总部发来的货单,尽快跑到赛格电子市场找货、问价,然后当天将其发往新加坡。    “世界上最新款的电子产品,总会在第一时间出现在华强北,这就是公司在华强北设代办处的原因。”胡宾介绍说,他原来在华强北做电脑生意,认识现在的老板后,就改做这家新加坡公司的业务代表。他最得意的一件事是,上班第一天,他按照总部发来的邮件,跑遍华强北找到了一种从来没听说名字的端子。公司派人跑遍包括美国硅谷在内的所有地方都没能找到,但被他在华强北找到了。这件事令新加坡老板对他刮目相看。   李敬和是华强北电子市场的龙头企业中电投资股份有限公司的总经理。他很喜欢和深圳电子商会的蓝天辅副会长畅想华强北的未来。他放开嗓子说:“有人喜欢把华强北比喻为一条淌金流银的河,也有人说这里是深圳的聚宝盆,可我想说华强北是一棵树——扎根深圳高新技术的沃土,枝枝叶叶却连遍全球电子行业。”   在电子大厦不远处的一间90多平方的房间里,徐焱龙和他的朋友们正在埋头研发一种世界上最新款的手机。这种手机的特点是可以省去输入电话号码的麻烦,只要将名片在手机前拍张照片,名片上的姓名和电话号码就自动输入、储存起来。华强北管委会主任何国平说,由于华强北电子市场与制造业和研发机构的紧密联结,促进了研、产、供、销及市场信息的良性循环,吸引了更多的生产商和销售代理商聚集华强北。国内外电子企业的新产品往往先在华强北试水,最新款的手机和数码产品也总是先在华强北出现。这里不仅成为世界电子创新能力最强的地方,更是全球电子交易最活跃的市场。2005年华强北商圈年销售额达280多亿元,其中电子市场就占了70%以上。   “尽管人满为患,可还是离不开这里,这里已经形成了哪个地方都无以替代的独特市场。”胡宾将刚刚买到的货放在赛格一楼的一个柜台前,打了个电话。不一会儿,物流公司的一个小伙就过来取货,胡宾从付款、到发货不出赛格就全部搞定。华强北如一棵根深叶茂的参天大树,形成了包括市场交易、信息中心、现代物流业、电子商务、电子支付结算、解决方案供应商等具有整体配套能力和高科技含量的产业链。通过入驻这里的国际总部和贯通八方的各种渠道,华强北与世界紧紧连在一起。就如胡宾走出赛格,指着高耸云端的大楼说的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有人说这里打个喷嚏,全球电子都会感冒,这话一点都不夸张!” 

    半导体 电子 华强 新加坡

  • PGI为国家气候研究中心提供编译器

    意法半导体全资子公司Portland Group(PGI)今天宣布,国家气候研究中心利用PGI的高性能64位并行Fortran编译器和工具,成功地将其广泛使用的天气研究预报模型(WRF)移植到Microsoft Windows Compute Cluster Server 2003操作平台。本周一个64位的WRF原型将在2006年国际超级计算机大会微软展台上向观众展出。 WRF项目是一个由几个公司组织联合成立的合作项目,合作目标是研发下一代地区天气预报模型以及业务数值天气预报和气候研究所需的数据同化系统。 WRF开发已有几年,得到了各种版本的UNIX操作系统和计算机平台的支持。在美国国家气象局、美国空军气象局以及几家其它国家的天气预报中心,WRF业务实施测试已进入冲刺阶段。WRF模型免费提供给气候科学界,目前已有3000余名来自全球各种研究机构、大学和商业的注册用户。 国家气候研究中心(NCAR)、微软、AMD和PGI在2005年11月的国际超级计算机大会上经过磋商后,决定开始执行一项将WRF移植到Windows Server 2003 x64集群器的计划。根据这项计划,联盟在科罗拉多州的国家气候研究中心利用Portland Group的PGI Workstation 6.1 Fortran编译器和工具开发出一个WRF的原型,并向公众展示一个在基于AMD Opteron处理器的集群系统上并行运行的WRF模型。 WRF模型V2.1.2软件发行版由大约360,000行源代码组成。如果利用PGI编译器和工具在Windows Compute Cluster Server 2003平台上建立一个业务版WRF,需要修改的源代码数量不超过750行。

    半导体 模型 编译器 RF BSP

  • Tensilica授权PnpNetwork两款钻石内核

      Tensilica公司今日宣布, PnpNetwork Technologies 公司获得两款钻石系列标准处理器内核的授权,面向移动消费类广播电视应用和带视频功能的手持产品,进行数字移动广播芯片的设计。PnpNetwork将应用Diamond 330HiFi进行高质量的音频处理,Diamond 212GP作为芯片的控制处理器。   PnpNetwork公司首席技术官(CTO) Benett Oh表示,“我们对Tensilica公司的Diamond 330HiFi内核印象非常深刻,因为其他的市场领导者已经将其应用于手持产品的设计中,并且该架构支持广泛的音频和声音的编解码算法。同时,Diamond 330HiFi和Diamond 212GP处理器内核在业界领先的低功耗特性也对我们极具吸引力。”   Tensilica公司市场副总裁Steve Roddy表示,“PnpNetwork公司在数字移动广播芯片领域已经获得很大成功,在韩国和中国拥有成功的设计案例。他们进行了对市场上所有可供选择的处理器内核审慎而深入的研究,最终选择Tensilica公司钻石系列标准处理器内核。”

    半导体 内核 NETWORK TENSILICA BSP

  • 富士通选用PMC-Sierra城域网传输半导体方案

      PMC-Sierra公司今天宣布,富士通公司已选取PMC-Sierra的城域传输半导体方案,用于其城域光通信旗舰产品FLASHWAVE® 7500可重构光分插复用器(ROADM)和FLASHWAVE 4500多工服务供应平台(MSPP)。FLASHWAVE 7500 ROADM使用PMC-Sierra CHESS™ III芯片组,将完整的SONET分插复用器(ADM)功能集成在一个Flexponder™接口卡上,而具互补性的FLASHWAVE 4500 MSPP,不仅使用CHESS III芯片组,还用到了PMC-Sierra的CHESS宽带芯片组。CHESS宽带芯片组可实现高容量VT1.5疏导,将数据和TDM流量传送到SONET/SDH支路,以满足下一代MSPP的需求。   服务供应商正需要更高的集成度与灵活性,CHESS系列方案可使富士通提供分布式可延展的城域传输解决方案,同时降低功耗、成本与复杂度。这些特性可提高光纤效率,降低资本与运营费用,使服务供应商能推出并有效管理新的以太网及现有T1/E1服务。   “富士通不断为光网络市场提供最佳的平台,PMC-Sierra的CHESS产品系列具有高集成度成帧器、可扩性的无阻塞交换结构和强大的处理器,PMC-Sierra的解决方案最能满足三重业务用户增长不断的需要,PMC-Sierra以其关键性能革新、优异的模拟与混合信号技术以及无可比拟的客户服务,明显有别于其他供应商。”富士通公司光系统事业部总经理Minoru Takeno说道。   “技术领先的富士通公司具有强大的FLASHWAVE产品系列,不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都占据了重要市场份额。”PMC-Sierra通信产品营销与应用部副总裁Dino Bekis说道。“我们非常重视与富士通之间的策略伙伴关系,并很高兴成为其旗舰城域平台的重要合作伙伴。我们经生产验证的CHESS III和CHESS宽带产品系列可以使富士通提供更可扩性和更灵活性的光网络架构,以实现先进的服务,同时也能满足服务供应商对质量的要求。” 

    半导体 半导体 富士通 城域网 PMC-SIERRA

  • 安捷伦携手飞思卡尔开发ZigBee解决方案

      安捷伦科技公司和飞思卡尔半导体公司宣布,双方的携手合作已经取得了多项重要成果,这将显著加快ZigBee解决方案的开发。安捷伦对N4010A无线连接测试仪便于操作的特性做出了改进;同时飞思卡尔也成功地简化了其最新ZigBee芯片组的开发和检验流程。ZigBee是一种全球性的技术规范,旨在以IEEE 802.15.4标准为基础,开发可靠、低成本和低功耗的无线应用。   飞思卡尔商用无线设备部经理Brett Black先生说:“使用N4010A测试仪,我们可以根据ZigBee联盟制定的标准高效地对芯片组平台进行测试。它使我们获得了精确、可重复的测量方法,能够迅速确定设备的性能,及时敲定芯片组的最终设计方案来满足市场需求。”   安捷伦科技副总裁兼无线部总经理Earl Thompson先生表示:“我们相信,要创建理想的测试解决方案,必须与正在开发最新产品的行业领先公司紧密合作。在为诸多市场设计和制造嵌入式半导体芯片(包括ZigBee)方面,飞思卡尔处于全球领先地位。Agilent N4010A测试仪为其芯片组平台的开发提供了巨大帮助,我们对此深感自豪。”    Agilent N4010A结合89601A矢量信号分析仪软件,为所有的IEEE 802.15.4测试提供了全面的调制测试结果。这些工具还为评估其他2.4 GHz无线连接技术(例如蓝牙®、蓝牙EDR和WLAN标准)提供了强大的分析能力。此外,使用Agilent 93000 RF测试系统,还保证了测试结果的连续性。飞思卡尔计划在ZigBee设备投产时使用这款高性能设备。    

    半导体 安捷伦 Zigbee 飞思卡尔 BSP

  • 2010年EMS市场将达到3280亿美元

      据在圣何塞的市场调查公司Electronic Trend Publications(ETP)称,随着电子制造业的外包持续存在, 全球电子制造服务业(EMS)市场收入在2005年已达1900亿美元,比2004年增长14%,预计到2010年将达3280亿美元。   该公司还发现电子制造业,在2005年亚洲工厂贡献了45%的产品,计算机及外围设备市场的收入占行业的39%。   最后,该公司还指出,富士康(鸿海)是世界上最大的EMS厂商,其收入比排名第二的竞争者Flextronics高出75%。

    半导体 电子 ELECTRONIC FLEX BSP

  • 机顶盒IC战火燃至65纳米 ST卷土重来

      意法半导体的家庭娱乐部门经理Christos Lagomichos表示,继2005年在曾经主导的机顶盒市场份额下降之后,意法半导体正在“卷土重来”。     据意法半导体透露,去年该公司在一部分机顶盒市场领域的份额有所下降。具体表现在:在一家美国低端卫星经营商的份额有所下降,在该公司决定不参与的某些低端客户的份额有所下降,在没有实现目标的无线市场份额有所下降。    意法半导体反攻的关键是业内首款单芯片H.264/VC-1/MPEG-2解码器IC——STB7100。意法半导体在2005年1月宣布了这款芯片。而Broadcom声称STB7100解码器还需要进行一些重要的调试。Lagomichos表示,意法半导体仍然是具有采用90纳米工艺技术的单芯片多标准解码器IC的唯一一家厂商,这使意法半导体“领先9-12个月”。     机顶盒IC的下一个战场将转移到65纳米芯片   Lagomichos表示,“去年,我因过早采纳这项新技术(90纳米工艺)而受到批评”,当时采用这项技术是为了把多标准解码器芯片推向高清晰度机顶盒市场。而今年,他的锐意进取策略获得了回报。意法半导体去年秋季宣布,意法与Sagem Communications一起发布了可以立即供应全球第一款基于其单芯片STB7100的MPEG4机顶盒。    为了保持自己的领先地位,意法半导体正在向65纳米工艺努力。该公司基于65纳米工艺的原型芯片将在今年夏季推出,计划在2007年中期量产。    但意法半导体的竞争对手没有袖手旁观。Broadcom宽带通讯部的机顶盒与数字电视营销副总裁Brian Sprague承认其现有的解码器芯片基于0.13微米CMOS工艺,但他说Broadcom已决定跳过90纳米节点。他表示:“我们认为,在密度或降低功耗方面,0.13微米已经没有任何优势。Broadcom正在迅速转向65纳米。”    Broadcom目前正在供应其两颗芯片的解决方案BCM7030/7411,专门用于处理H.264/MPEG-2解码。Sprague称,这种已批量生产的两颗芯片解决方案,已被EchoStar、DirecTV、B Sky B、Sky Italia、Premier等公司的机顶盒所采用。Broadcom即将推出的单芯片H.264/VC-1/MPEG-2解决方案——BCM7401和7402,在今年下半年以后才可能批量生产。    Lagomichos认为,意法半导体由于采取了两家晶元厂代工的策略而具有优势。他表示,由于Crolles 2 Alliance所采用的工艺与台积电的工艺是可以互换的,“我们可以利用二者之间的竞争”。Crolles 2 Alliance是意法半导体、飞利浦半导体和飞思卡尔合资的工厂。  转向高清(HD)    Lagomichos表示,高清内容在有线电视、卫星、地面和IPTV的推出,“已扭转了机顶盒的商业化趋势”。为了在不牺牲频道的情况下提供HD节目,服务提供商需要H.264。在回答什么是目前最重要的机顶盒市场趋势时,市场调研公司In-Stat的融合市场与技术首席分析师Michelle Abraham也表示:“重点在H.264。”    向HD方向转变意味着半导体厂商可以获得更高的利润率。Lagomichos表示,对于支持HD的卫星、有线和IP机顶盒,目前价格已低于10美元的MPEG-2解码器芯片正在被支持H.264/VC-1/MPEG-2的芯片所取代,而后者的价格将是前者的两倍。    一旦产业开始采纳H.264,显然不会走回头路。Lagomichos表示:“如果你今天不介入多标准芯片,明天就会出局。”    据In-Stat的调研,除了一些光纤入户应用以外,全球各地的电信电视将在标准清晰度(SD)和高清应用方面采用H.264,“在美国和欧洲开通的所有新的卫星HD频道都将采用H.264。”虽然Abraham认为美国有线电视迄今坚持采用MPEG-2,但Lagomichos表示,时代华纳(Time Warner)和Comcast都在最近开始推出支持H.264的机顶盒。    据In-Stat的调研,预计2006年北美有线和卫星机顶盒市场出货量将分别为940万和2000万个。    但在总体机顶盒市场中,全球IP机顶盒市场仍然仅占一小部分。In-Stat估计,今年全球IP机顶盒市场将从300万个增长到450万个左右。但Lagomichos预期IPTV可能出现井喷式增长。他说,除了法国电信以外,目前的机顶盒都基于Linux。他说,法国电信去年末开始大批量供应机顶盒,采用的是其内部开发的操作系统。    微软对意法半导体IPTV解决方案的认证,以及Sigma Design的芯片,应该也有助于意法半导体参与采用微软平台的大型电信运营商的IPTV布署活动。但迄今为止,微软的大型IPTV商业发布活动仍未举行,当然,主要还是因为微软的软件开发延后。

    半导体 意法半导体 ST IC BSP

  • 北电全球裁员1900人 成为下轮并购绯闻主角

    北电网络公司(下称“北电”)近日宣布,作为重组计划的一部分,该公司将在全球裁减1900个职位,北电在过去六年内已经使员工总数从9万降低到3.5万。北电同时将在墨西哥和土耳其的新工厂新增800个工作岗位。北电此外还宣布调整其退休金计划。北电希望通过这些措施提升运营利润率,节约资金。  这次裁员计划预计将在 2007 年和2008 年分别为该公司节约1亿和1.75亿美元开支。新养老金计划从2008年开始实施之后,该公司当年可削减1亿美元的养老金支出,预计2012年可削减4亿美元的养老金支出。  由于陷入会计丑闻,北电将为和解赔偿5.75亿美元现金以及接近6.287亿股股票或当前资产值的14.5%,其价值相当于19亿美元。过去几年北电的业绩持续下滑。  华尔街分析师们赞成北电裁员,但部分人士目前担心新一轮的电信设备商合并风波使北电陷入孤立的境地。  目前,全球电信业出现整合趋势,大量传统电信公司都谋求通过整合扩大规模,如爱立信收购马可尼,阿尔卡特并购朗讯等。迫于业界及市场压力,北电最终也可能参与到整合之中。  北电至今尚未进行过大规模并购交易。有分析师表示,北电目前潜在合作伙伴包括,思科、摩托罗拉、华为和中兴。  此前,北电与华为合资计划搁浅。BDA电信咨询高级顾问张宇认为,合资搁浅的主因在北电,目前该公司的亏损局面无法扭转,对于战略性投资计划或将因此收缩。  北电一季度财报显示,该公司净亏损额达到了1.67亿美元,高于去年同期的1.04亿美元。财报还显示,今年首季北电的利润率为38%,比去年同期下降4个百分点。

    半导体 华为 中兴 华尔街 BSP

  • Intel将 xScale 部门卖给Marvell

      英特尔本周二宣布,美国Marvell科技公司将以6亿美元的现金收购其通信与应用处理器部门。英特尔通信与应用处理器部门主要开发和销售用于智能手机、掌上电脑等手持设备的芯片。   两家公司表示,这一交易将进一步巩固Marvell在手持设备处理器市场的地位,而英特尔则可以更加专注于自己的核心业务。通过此次收购,Marvell将获得英特尔的xScale产品线。目前,XScale芯片主要应用于黑莓和Treo手持设备中。英特尔通信与应用处理器部门共有约1400名员工,Marvell表示收购完成后将保留大部分员工。如果获得监管部门的批准,英特尔和Marvell之间的交易将于未来四到五个月内完成。   为了从高速增长的通信、网络和存储设备市场获益,英特尔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生产用于手机和其它手持设备的芯片。但在这一领域,英特尔一直落在德州仪器和高通等竞争对手的后面。尽管英特尔一直未公布通信与应用处理器部门的业绩,但分析师预测该部门一直处于亏损状态。Linley集团分析师里恩莱·温纳普(Linley Gwennap)表示:“英特尔过高地估计了自己进军其它市场的能力,因此‘一头撞在墙上’。”   与此同时,英特尔在计算机处理器市场也遇到了麻烦。凭借着高性能、低功耗的新型处理器,AMD从英特尔手中抢占了相当一部分市场份额。根据市场研究公司Mercury Research公布的数据,过去三年AMD在计算机处理器市场占有的份额增长了4.5个百分点,几乎全部来自于英特尔。英特尔今年4月发布了第一季度财报,报告显示该公司第一季度净利润同比下滑38%,同时其核心业务的毛利率也未能达到预期。   为了扭转颓势,英特尔CEO欧德宁当月宣布将进行大规模重组,每年削减支出10亿美元。Edward Jones公司分析师特里·丹尼尔斯(Terry Daniels)表示,出售通信与应用处理器部门是英特尔重组计划的一部分。通过这一交易,英特尔可以摆脱并不成功的业务,提升核心处理器业务的研发能力。根据协议,英特尔有权获得Marvell价值1亿美元的股票,用于代替部分现金。

    半导体 Intel 英特尔 MARVELL XSCALE

  • Neterion和Tensilica续签IP授权协议

      Tensilica日前宣布, Neterion公司与其续签IP授权协议,继续使用Xtensa LX可配制处理器内核。Neterion是万兆位以太网适配器市场的领导者,正用Xtensa LX处理器内核进行下一代产品设计。   Neterion硬件工程副总裁Dennis Shwed表示,“Tensilica公司自动化可配制处理器设计方法让我们如愿地快速设计出更低功耗和更小面积的产品。Xtensa LX处理器内核提供了高速服务器和网络存储应用中万兆以太网所需的高性能。”   Tensilica公司的市场副总裁Steve Roddy表示,“Neterion将自身在高速网络架构设计方面渊博的知识和低成本、通用的以太网技术相结合,在显著降低网络存储成本的同时,提高了其性能。他们决定继续采用Xtensa LX内核的决定,显示了他们同时具备了前沿IC设计方法的广博知识,并将在该领域市场继续保持关键创新者地位。”

    半导体 IP NET RIO TENSILICA

  • 液晶屏产能严重过剩 部分企业利润率1%

      新浪科技讯 6月25日,继京东方、LG、台湾中华映管、胜达等加速在华建液晶屏生产线后,国内企业上广电也宣布加入扩军备战,将投1.9亿美元建液晶面板模块厂。与此同时,液晶面板被指产能严重过剩,液晶平板电视行业本身的毛利率也严重下降,部分企业的利润率甚至仅为1%。   上广电新增月产能40万块   上广电近日发表声明称, 该公司旗下附属上广电光电子公司与台湾宝成集团全资附属Mindtech Investments, 将共同投资建设上海及昆山的两处液晶面板模块厂, 总投资1.9亿美元, 每家工厂投资9,500万美元。    据悉,上述两家工厂注册资本均为3500万美元, 上广电光电子将分别持有两家工厂的60%股权。    声明并称, 当中上海液晶面板模块厂将为液晶电视厂商提供产品及接纳代工定单, 其设计月产能为40万块; 昆山厂则为笔记本计算机厂商提供产品, 其设计月产能30.4万块。    液晶屏产能被指严重过剩   根据信产部统计,今年前4个月液晶电视产量为187.1万台,等离子电视产量为17.2万台,加起来为204万台,预计全年最多为700万台。但是,仅上广电一家设计的液晶面板模块月产量就达40万台,几乎达到目前中国全年平板电视产量的一半。   而液晶屏产能同样被指可能在中国将严重过剩。6月16日,国家发改委刚核准同意上海广电NEC液晶显示器有限公司增资扩产,再加上京东方、江苏昆山的龙腾5代线、山东东营的胜达6代线、深天马的4.5代线以及中华映管的福州生产线等等,目前中国的液晶屏产能总量已多得无法计算。有业内人士估计,目前已建成的已超出实际需求数倍。   由于中低端的液晶屏被产能日益过剩,目前一些国际大厂商正在朝利润率更高的第七代、第八代液晶屏进军。   等离子屏产量也惊人   除液晶屏产能外,等离子屏生产线也规模惊人。LG电子于去年5月在中国投入了近6亿美元投资建成第四期生产线,每月产量已经达到了12万块,在必要时,不需要任何投资,就可以月产量达到16万块。而LG在华前三期生产线产能已经是19万块。   因此,两者加起来,仅LG一家PDP总产能将达到35万块。但是,等离子电视的产量今年前四个月仅生产17.2万台。   部分平板电视企业利润率仅为1%   在平板电视上游企业拼命扩张的同时,平板电视终端企业的境况却已呈现不佳。   知情人士透露,2005年,部分平板电视企业尤其是外资企业,利润率能达50%。但时隔半年,历经数轮价格战的洗礼后,平板电视全行业的毛利率从一年前的50%降到了2%-3%,部分企业的利润率甚至仅为1%。 

    半导体 平板电视 液晶屏 液晶面板 BSP

  • ST 任命新的亚太和新兴市场区公司副总裁

      意法半导体(ST)今天宣布任命两名新的公司副总裁,Francois Guibert主管亚太区公司,Thierry Tingaud主管新兴市场区。   Francois Guibert现任公司副总裁,新兴市场区总经理,从2006年10月1日起,改任公司副总裁,亚太区首席执行官。亚太区现任公司副总裁 Jean-Claude Marquet从1995年开始任职,成功地管理了亚太子公司,在他决定今年10月退休后,公司宣布了对Guibert的任命。   在Marquet的领导下,公司在亚太地区包括中国的业务经历了巨大的发展,ST全球销售收入的近50%来自该地区客户的贡献。在过去的10年中,Marquet帮助ST在亚太地区国家建立了综合业务,将世界一流的制造设施、研发和设计中心、客户支持服务以及物流和行政基础设施扩展到了该地区。他还为公司在这个经济快速增长的地区取得成功,建立ST新大中国区做出了贡献。   Guibert,53岁,是亚太区公司副总裁的最佳人选,拥有成功的管理记录和渊博的工业知识,他为ST在亚太地区的成功做出了重大贡献。 1980年终,Guibert 帮助ST在台湾、韩国和香港成立了设计中心。1989-1992年期间,他还曾担任ST台湾公司的总裁。随后,他还与深圳的电子团队建立了后端合资厂。2004年,在他的推动下,ST与海力士在中国合资建存储器前端制造厂的谈判取得成功,新厂计划于今年开始量产。   现任电信部欧洲销售市场副总裁的Thierry Tingaud接任Guibert的职务,从2006年7月1日起晋升为ST公司副总裁兼新兴市场区总经理。   从Guibert接过指挥棒,现年47岁的Tingaud完全胜任这一职务,有能力领导并推动ST在非洲、中东、印度、拉美、俄罗斯和东欧地区的营销业务。在开拓公司重要的电信市场业务期间,Tingaud积累了二十余年的营销经验,在与亚洲、中国、欧洲、日本和美国的主要电信客户发展固话和无线业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他还为公司在手机市场上取得领先地位和高速增长做出了贡献。      “亚太经济区和全球新兴市场区被列入全球电子工业增长最快的行列。我期望Francois和Thierry能够让我们的领先地位保持下去,扩大对我们的未来成功具有战略意义的地区的公司业务,提高我们的影响力。” 意法半导体首席运营官Alain Dutheil表示,我还想借此机会感谢长期为公司奉献的Jean-Claude Marquet,他为公司今日的成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ST的新兴市场区覆盖了四大洲的多个经济走向繁荣的国家,其中包括巴西、印度和俄罗斯。作为一个宽产品线的半导体供应商,完整的系统解决方案提供者,拥有深厚的合作双赢的公司文化,和悠久的地区多元化历史,ST能够结合各国的特殊情况,有效地服务和刺激新兴经济国家所有工业的电子市场的发展。该公司2005年新兴市场销售额约6亿美元。   从37年前在亚太地区开办业务以来,ST已成为这个世界增长最快的地区性半导体市场的一个主要厂商。ST在亚太地区建立了一个强大的综合业务网络,与本地主要厂商一道促进了所在国家的特别是通信和汽车市场的销售额和商业增长。据最新的市场报告,ST2005年亚太区销售额约41亿美元,是亚太地区第四大半导体公司,公司亚太区不包括大中国区2005年销售额约18亿美元。

    半导体 ST GUI AN BSP

  • 方舟事件调查: "中国第一芯"破灭了吗?

      2001年,方舟科技生产出第一块“中国芯”(商业化的嵌入式芯片),名噪一时。国家科技投资也相继滚滚而来。令公众惊讶的是,方舟科技董事长兼总裁李德磊被人披露公开宣称做嵌入式芯片没有市场,搁置了承接的科技部“863”(中国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中国科技界著名人物,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对此愤愤然:“‘863’项目不能说不做就不做了,从来没有遇到过这种事情,这是第一次。”   在业界不解之时,方舟科技的方舟大厦却在拔地而起,这引起科技部的警惕。据报载,科技部已经着手开始对方舟是否挪用资金进行调查。“方舟事情没有那么容易完,李德磊不管吃进多少最后都要吐出来”。一位863专家十分愤慨,他认为国家为这个项目配套投入那么多,说不做就不做了,哪有这么便宜的事?   受此事牵连,直呼看错了李德磊的倪光南为此深深自责,主动向科技部“负荆请罪”。   第一章:李德磊何许人也   自“方舟1号”开始,媒体和业界已经赋予了李德磊太多的角色:有人称他为爱国学者;有人说他只是一个纯粹的商人;当然,还有人直指其为投机者。那么,李德磊有着怎样的个人历程?方舟科技又是怎么来的?    倪光南:我花了20年才认识他   “李德磊相当聪明。认识他这么多年,经历了这个事我才算认识他。”倪光南后悔晚了,李德磊现在已经不把他放在眼里。   一位接近李德磊的人说,方舟科技没有挪用科研资金,不过是倪光南和李德磊的个人恩怨。李德磊和倪光南渊源深厚,甚至传言倪光南去加拿大做访问学者都是李牵的线。   1977年年中,李德磊从哈尔滨工业大学毕业后来到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读研,后赴加拿大阿尔伯特大学读博。   1981年,倪光南应邀到加拿大国家研究院(NRC)工作,认识了与NRC有合作关系的阿尔伯特大学戴维斯教授。1983年,戴维斯请前者到该校访问。在这里,倪见到了正在读书的李德磊夫妇。不过从此以后,倪李两人基本上没有什么联系,直到后来李德磊到摩托罗拉工作,回中国的机会多了,和倪光南的联系也多了起来。   在阿尔伯特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李德磊去了加拿大约克(York)大学担任终身教授。同期,方舟公司历史上的另外一位重要人物胡铭曾,从李德磊的母校——哈工大来到约克大学做访问学者。1995年,李德磊加入美国摩托罗拉公司,担任体系结构设计师。方舟的故事从此正式开始。   第一桶金的秘密   直到目前还很少有人了解李德磊的发家史。   同为哈工大校友的李德磊和胡铭曾早期开始接手做摩托罗拉的外包项目,那个时候他们还没有一个正式公司。随着业务的增长,1997年1月8日,方舟科技的前身百拓立克公司(以下简称BBT)在京注册成立,注册资本100万元。这个主要靠李德磊介绍外包业务,并为他实际控制的BBT公司,法人代表是胡铭曾(当时为哈工大计算机学院教授)。   根据公开资料,李德磊最初在BBT不占有丝毫股份,而胡铭曾占30%股份,赵建勋出资40万占股40%,李德磊的亲戚李洪泽占30%。让人诧异的是,李洪泽竟然是替BBT公司晚上守夜的“火头僧”(BBT内部员工对李的私下称谓)。   1997年,离开摩托罗拉的李德磊加入日立(美国)半导体公司,担任微处理器设计总监,与此相对应,BBT承接的外包业务也从摩托罗拉转向后者,主要做基于日立芯片的相关业务。同年底,即将从中科院计算所获得博士学位的优秀学生刘强踌躇满志,受李德磊拉拢进入BBT公司,并作为公司主管研发的副总裁开始招兵买马。   既然BBT的业务主要围绕李德磊展开,他为什么不出面担当公司法人?一位知情人士透露,美国人最忌讳把公司内部员工把负责项目承包给与自己有关系的公司,因此李德磊不敢越界。   纸包不住火,日立公司日本总部最终发现其中的猫腻,停止了外包项目。不过还有一种版本的说法,日立(美国)半导体公司和总部对外包有不同意见而终止了这个项目。   虽然如此,包括对李德磊很有意见的人都认为,那个时候国内在研发芯片领域一片空白,BBT磨练了一支做CPU的技术队伍,为国产CPU打下了实力功不可没。   第二章:不可不提的倪光南 李德磊一朝人贵   方舟科技的曾经风光,与倪光南密不可分。可以说,没有倪光南,就没有了方舟科技的中国第一芯的神话,也不会有后来的方舟闹剧。   倪光南入局   1999年,失去日立项目的BBT公司面临解散,李德磊离开日立(美国)回到中国直接出面收拾残局。2000年3月8日,李在原公司基础上重新成立了北京中芯微系统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芯微”)。趁此机会,他一方面削弱老股东赵建勋的股份和剥离李洪泽的股份,一方面把弟弟李德晶、弟媳张雅军安插到董事会,并让后两人各持35%的股份。胡铭曾保留了原先的30%股份,仍作为新公司法人代表。   “原BBT公司的芯片技术团队培养起来不容易,就这么散了实在让人心疼”。一筹莫展的李德磊想到了倪光南。这个时候的倪刚刚从联想退了出来,鼓着劲要做中国自主的操作系统和芯片。当时的背景是,中国产业界一直为没有自主操作系统和芯片耿耿于怀。科技部部长徐冠华就曾说,“中国信息产业缺芯少魂”。其中的芯是指芯片,魂则是指操作系统。   后来,一位曾追随倪光南的业界人士对此唏嘘不已,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他固执的坚持中国非要自己做这些东西,因为他们不如倪光南能够深刻体会中国IT产业任人宰割的滋味。   但是中国立刻研发高性能的CPU芯片技术难度大,市场推广难度更大,如果转做嵌入式芯片加上Linux操作系统,难度低了很多,倪光南认为这或许就是一个推动产业起跑的契机,契机的载体就是NC。   中芯微的技术团队让倪光南眼睛一亮,他仿佛感觉“中国芯”的梦想或许能在他们身上实现了。经过考察,倪认为这个队伍基本具备自主研发嵌入式CPU的技术能力。倪光南开始把自主创新的热情放在了中芯微,并协助后者寻找风险投资。这时已是1999年9月了。   倪光南在业务推广上不遗余力,他以NC可能存在的巨大市场前景和自己的信誉打动了一位热心于“中国芯”的深圳民营企业家,后者立即拍板投资2000万元(另有说法是2700多万)。   谁导演了“中国芯”的神话   千禧年世纪之交,中国制定了雄心勃勃的“十五规划”。发展起来的中国已经不甘心在世界经济产业链中看别人眼色行事,为了摆脱世界加工厂的帽子开始布局谋篇。高科技产业,尤其是集成电路和软件成了实现这个梦想的不二捷径。在这个背景下,中国出台了支持集成电路发展的“18号文”。   方舟科技作为这段时期芯片行业的最耀眼明星,集万千恩宠于一身。在前些年召开的一次国家科技工作会议上,谈论的就是方舟科技一直追逐的网络计算机(NC)项目。据说后来胡锦涛主席参观中关村,第一个见的是李德磊。   倪光南不停四处奔走,中芯微的研发人员也在没日没夜的埋头苦干。2001年4月,中国第一片自己设计的嵌入式芯片“方舟1号”终于在中芯微横空出世。实际上,在此之前北大等单位也推出过中国自主设计的嵌入式芯片,但方舟作为第一款可以商品化的32位芯片,尽管它在技术上还不成熟,仍然受到举国瞩目。   2001年5月,倪光南以相当于战略市场部副总裁的身份加盟中芯微。2001年7月10日,国家几个部委召开了盛大新闻发布会,主办单位阵容豪华,北京市前副市长刘志华亲自主持,科技部高新技术与产业化司、信息产业部电子信息产品管理司、中国工程院学部工作部和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分别各自作为部委代表出席。技术鉴定委员会更是权威,由中国工程院出面,前任院长宋健、前任副院长朱高峰亲自担任鉴定委员会正、副主任。这在中国工程院历史是破天荒的第一次。“方舟1号”被推上了技术神坛。   接下来,为了配合内嵌方舟芯片的NC推广,北京市第一个吃螃蟹,刘志华专门把各个行业的头召集起来,“逼着”他们支持推广NC。北京市政府更是直接掏腰包订购了几万台NC机,中关村管委会还以中关村软件园名义入股方舟5000万人民币。   对NC的支持不仅体现在北京市,中央决策高层直接对NC的支持也是前所未见。2002年10月,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科技部联合实施“缩小数字鸿沟—西部行动”。这场几乎动员了国务院众多部门、西部地方政府和科研单位的浩大行动,重点就是推广应用国产NC和基于Linux的软件产品。方舟芯片就是国产NC的核心。   中芯微成了很多厂商追捧的对象。最荒谬的是,神州数码刚刚宣布携手中芯微进军NC市场,连分管部门都还没有成立,北京海淀区政府的一万台订单已经追到了办公桌上。   借着如日中天的气势,2002年12月9日,中芯微再次改名,正式启用“方舟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名称。此后,胡铭曾被扫地出门,李德磊成为方舟科技法人。   胡是中国计算机体系结构方面的专家,在中国信息产业界桃李满天下,很多“863”项目的专家、国内科研院所的院长都是他的学生,但他又有着中国知识分子典型的好面子的行业特征。李利用这一点,一步步将胡排挤出去。胡铭曾在方舟的最后一天来得很突然。他到公司时发现自己的办公室被撤掉了,,尴尬之余,胡不再来方舟上班。   完成人事布局后,为了便于日后方舟科技上市和符合国家政策等原因,李德磊在英属开曼群岛注册时重新捡起中芯微系统(集团)公司(公司)名字。   最后方舟公司的股权分配尽显家族味道。据媒体披露,公司法定代表人兼董事长李德磊,以人民币现金37.52万元加场地、设备等入股,共分得24.8%的股份;深圳市中纬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董事长刘斌(倪拉来的第一笔投资人)以人民币现金279.744万元,占21.06%股份;北京中关村软件园发展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董事长李保欣以5000万元入股占5%股份;其弟李德晶占剩余所有的45.36%股份。   第三章:国家科研资金流向何方   在国家为推广NC付出了上亿元的投资之后,形势的变化令所有人都没有想到。   李德磊说方舟芯片是“狗屎”   政府对NC的巨大支持,使李德磊根本看不上市场上的厂商客户,他眼里只有政府采购,别的什么市场都不放在眼里,也不在乎市场开拓工作。但在倪光南和刘强的极力说服下,李勉强同意建立市场部。这让他感觉倪“有官瘾,非要做主管市场部的副总裁”。   不管如何,倪光南给方舟公司拉来了第一个客户——北京裕兴科技公司。出于对倪的信任, 裕兴科技投入上百万元,弃英特尔投向方舟芯片阵营。可令倪光南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李德磊却拒绝供货。   电脑芯片很难更换,但一旦换了就几乎被套牢。李德磊拒绝供货令裕兴科技十分恼火,但因为相信倪光南,他们没有和方舟签署合同。倪光南也十分尴尬,因为自己在公司作不了主。到后来,陆续又有几个客户被方舟公司用同样方式撵走。   不做上门生意,李德磊为何还要撵走自己的上帝?有当事人回忆,李对手下说“这帮客户就是要饭的乞丐,我才不愿意做要饭的头。他们爱买不买,反正我不支持”。“他不稀罕这些小钱,他眼里只有政府NC采购这个大客户。”一位长期接触李德磊的方舟员工这样解释业界的疑惑。   接下来的市场变化令李德磊无法预料。   一方面,采用了方舟芯片的NC是基于Linux工作环境,它联上互联网后同样需要服务器端的支持,而服务器端被微软和英特尔(WinTel)联盟把持,他们根本不支持NC内嵌的Linux工具软件,因此NC在互联网环境下的使用大受局限,这让早期狂热追捧NC的用户叫苦不迭。比如在重点推广NC的学校,一有领导来视察,这些校长就嚷嚷“NC不能用啊,让我们换PC吧”。   另一方面,虽有领导支持,政府市场推广也是困难重重。当时北京公安局干脆直接请了一帮清华专家做出NC不能用的鉴定,并扬言“管你什么司长不司长,就是不用”。有的地方政府采购负责人说,难得采购一次,还不赶紧买好的!   政府在NC上的失败,令跟风的国内企业马上停止和方舟合作。2004年,方舟科技几乎就要关门了事。李德磊当时对身边人士解释说,刚回国没有看清市场,天真的以为NC有市场,现在才算看清了市场。于是,李德磊被人指责又到处公开宣扬芯片无市场论,同时放弃了“方舟3号”的研发。“这是中关村都知道的,他说“‘方舟3号’是‘狗屎’”,一位前方舟员工愤愤不平。   背信弃义停止履行义务?   刚开始,“方舟1号”的成功也大大激励了国家对“方舟2号”芯片的信心,名目繁多的支持开始滚滚而来。比如中国科技史上最宏大的“863项目”、信产部最大的科研基金项目,出钱最多的记录都落在了方舟科技公司身上。   方舟芯片被视为“狗屎”后,李德磊不仅放弃了“方舟3号”的后续研发,他还向自己的员工鼓吹做小灵通。在2005年2月底的员工大会上说每年要卖上千万片,几年纯利就是上亿美金云云。很多人怀疑李德磊是否有科研实力拿到小灵通的芯片外包,而且那个时候做小灵通最出名的UT斯达康都快“黄”了。但有意思的是,方舟芯片在2005年开始有所起色,这没能挽回李德磊对方舟的信心。   对于方舟科技老员工指称李德磊主动放弃“方舟3号”之说,李德磊给出的辩解是:我们并没有放弃它的研发,方舟科技与科技部签订的合同要求是两款CPU的研发和流片,但是在研发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一款CPU已经为市场淘汰,而且研发的另外一款完全可以加以取代,所以放弃了对前一款的研发。   关于这一点,坊间传说的另一个版本是,“方舟3号”的确作出模拟版本的CPU,但还没有流片,不符合科技部的合同要求而放弃研发。   不管哪种说法才是事实,李德磊对方舟芯片的鄙视使主管研发的刘强伤透了心,虽然自认和前者的感情情同父子,但刘强还是不满李德磊的“狗屎论“,坚决从方舟离职。一位接近李德磊的人也间接承认公司发展方向的分歧是导致李刘反目的原因。此后,刘强鉴于因为李曾经许诺刘强有股份(刘认为这是签了合同的),所以他想用自己的股份换方舟芯片技术,但遭李德磊拒绝。李也根本不承认刘强有股份,说他只是一个打工的。   刘强一气之下考虑用法律讨回自己的尊严。一纸律师函递到了方舟科技,而李德磊却认为刘强偷走方舟技术去开公司。刘强和倪光南一直不明白,不管方舟芯片怎么样,毕竟给李德磊带来了巨大的荣誉,他为什么一直骂方舟芯片是“狗屎”呢?   现在回忆起来,许多方舟科技的老员工认为倪光南和刘强,以及前述的胡铭曾都不过是李德磊用完即仍的棋子。   刘强早期被李德磊邀请进入BBT,后来倪光南加入后,刘成为李用来平衡倪的杠杆。   2000年5月,李德磊与深圳企业家、倪光南等一起吃饭,李夸奖刘强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人才,并透露“刘强是自己的侄女婿”。倪光南没有想到李德磊会在亲属关系上造假,从此就认为李德磊和刘强是一伙,沉默寡言的刘强也完全被蒙在鼓里。直到5年后,刘强把遭李德磊排挤的情况告诉倪光南,倪奇怪地问:“你是他的侄女婿,他怎么能这样对你?”刘强莫名其妙地说:“我和李博士没有任何关系呀!”至此两人才恍然大悟,刘强发现自己也被李德磊利用了。   而倪光南则是在“方舟1号”刚刚通过鉴定不久就被李德磊赶了出来。因为方舟科技的很多客户都是冲着倪的面子而来,李德磊得罪了他们,令倪颜面扫地,不得已离开方舟。   国家科研基金被挪用了吗?   作为“863”的重点支持课题,有“中国芯”美誉的“方舟3号”项目的夭折备受各方关注。据相关媒体披露,2006年初,科技部开始悄悄调查“863”项目的运作实情。   李德磊承认项目在通过科技部的验收前出了问题,原因是他“不想作假”。李德磊算了一笔账:“方舟3号”研发经费拨款1538万元,如按照“863课题”的项目预算要求,给科研人员的工资部分不得超过15%,约230万元,那么方舟公司参与研发的近60位工程人员每月工资也就2千多块钱。这么低的工资在行业怎么可能?    按照科技部有关科研资金使用的相关政策规定,用于工资、劳务费、单位提成等方面的资金,在事业单位不超过5%,科研转制企业不超过10%,企业单位不超过15%。“863课题”如果是给高校来做的,15%给科研人员发奖金很正常,但是公司做课题这么15%发工资肯定不够。   李德磊的说法遭到“863”专家的嘲笑。这位专家解释说,芯片项目资金主要用在流片和EDA工具上面,人员工资只是小头。倪光南认为,如果说项目做不出来可以理解,但挥霍国家科研基金就不能容忍了。方舟究竟怎么用科技项目的钱应当查清楚。   根据2004年12月份的财务报表显示,方舟科技当月的总工资开支为102.5万元。其中,工程部与市场部的普通员工总工资为67.5万元;6位行政人员(包括一个行政副总)的总工资为3万元;剩余的32万元左右则属于李德磊等三名高管的薪金,人们所知道的另外两位是他的弟弟行政副总李德晶和妻舅财务总监王小苏。   作为方舟科技股东之一,深圳中纬实业发展公司派驻方舟董事会任董事的苏佳伟对此予以否认。他指出:申报“方舟3号”863课题的人有61位,组长是李德磊,副组长是刘强。李德磊没有在863资金里领取工资,刘强则是部分工资出自于此。他认为挪用863科研基金向高管发放高薪是一种无稽之谈.   在工资支出表现出巨大疑点的同时,方舟大厦的问题也出现了。一面是业务不济的公司,一面是拔地而起的在建大厦,方舟科技的矛盾之态不得不令公众怀疑李德磊挪用了“863”科研基金。   为了鼓励高科技企业发展,国家往往在地皮方面给予企业极大优惠。方舟作为中关村软件园的明星企业也享受了半地价优惠。方舟科技盖楼的方式颇有戏剧性。2002年,中关村软件园有限公司十分看好方舟科技公司的发展潜力,经倪光南院士为首的专家组评估后,,中关村软件园有限公司以5000万元入股方舟公司(占5%股份),条件是其中2000万元必须返回作为购买软件园地块的款项。   方舟拿到地皮后,因为业务没有起色,地皮一放就是三年。2004年下半年,在放弃CPU研发作为公司重心的同时,中关村软件园和方舟科技各自出资3000万元建方舟大厦。双方约定,建成后中关村软件园公司对其中一半面积拥有4年的使用权,此后方舟科技公司归还3000万元本金,中关村软件园则归还使用权。方舟科技从此开始忙着盖大楼,不少到方舟的人都被李德磊拉着去看大楼。“在中国,有了地就有钱。中国真正赚钱的不是高科技,而是房地产。”    对于公众的质疑,苏佳伟解释说,2004上半年公司面临破产,公司做出了两个战略调整。一个是从研发向市场为重心转变,另外一个是业务多元化转变。通过借助美国公司Spansion的资金、市场和渠道,方舟科技联合国内企业和他们在消费电子产品上进行合作。2005年,经过多元化的方舟公司总收入已超过4000万元,完全能够支付盖楼的钱。李德磊也证实了这个说法。   虽然如此,“863”专家仍不禁质问,李德磊说2004年方舟科技面临破产,那么那里来的钱启动新业务?倪光南质疑,UT斯达康因为小灵通几乎被纳市摘牌,李德磊靠小灵通就赚了钱?再说方舟的科技队伍和资源是国家的钱支撑起来,国家任务不做,却去做面向Spansion公司的外包挣钱,这又是什么行为?   记者手记:我的采访历程   “汉芯造假”被曝光之前,业界对方舟事件已经不太关注。但倪光南院士公开承认在方舟研发上的错误引发记者关注此事,并亲自跑到方舟科技公司求证此事。   方舟科技市场部专门负责此事的一位小姐让记者发传真。过了几天,李德磊亲自致电记者,说“要用事实说话,以给自己清白”。记者如约见到李德磊,奇怪的是,李不仅没有出具什么资料,还只在简单地解释原因后要求记者不能报道。李德磊的说法是顾虑涉及利益太多,为一些人的忌讳,还没有想好怎么给公众一个官方的解释。在记者后来的调查过程中,发现此事涉及高层多多、方方面面很多利益。   当天中午,李德磊授权公司董事苏佳伟(股东公司深圳中纬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在方舟董事会的派驻代表)和记者吃饭沟通。苏先生认为事情根本的原因是刘强和倪光南与李德磊在公司发展方向不一致而造成了各种问题。苏佳伟还说李德磊业务很忙,现在不便公开接受采访。记者然后开始采访倪光南、胡铭曾等其他知情人士。   采访工作全部结束后,记者联系把报道草稿发给各受访方。除了因李德磊出差(方舟科技市场部人士语)联系未果,其他当事人都认可了报道内容。奇怪的是,方舟科技市场部曾答应周一(6月5日)给出答复,但记者迟迟不曾等到。   6月15日,本刊总编室为表慎重,再次将文章发给各个当事人核实。当事人再度表示对稿件无任何异议。是日深夜,记者接到苏佳伟从广州打来的电话,对记者报道进行大量质疑,并威胁记者文章一旦刊发将到“法庭上见”。他还要求记者将此意转告倪光南等人。   6月16日,本文正式成稿交付印厂付印。

    半导体 中芯 软件 日立

发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