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嵌入式 > 嵌入式分享
[导读]但是由于此时总线处于无源驱动状态(若总线有终端匹配电阻时,A和B线的差分电平为0,接收器的输出不确定,且对AB线上的差分信号的变化很敏感;若无终端匹配,则总线处于高阻态,接收器的输出不确

由于RS-485/RS-422在发送数据完成后,要求所有的发送使能控制信号关闭且保持接收使能有效,此时,总线驱动器进入高阻状态且接收器能够监测总线上是否有新的通信数据。但是由于此时总线处于无源驱动状态(若总线有终端匹配电阻时,A和B线的差分电平为0,接收器的输出不确定,且对AB线上的差分信号的变化很敏感;若无终端匹配,则总线处于高阻态,接收器的输出不确定),容易受到外界的噪声干扰。当噪声电压超过输入信号门限时(典型值±200mV),接收器将输出数据,导致对应的UART接收无效的数据,使紧接着的正常通讯出错;另外一种情况可能发生在打开/关闭发送使能控制的瞬间,使接收器输出信号,也会导致UART错误地接收。

解决方法:

1)在通讯总线上采用同相输入端上拉(A线)、反相输入端下拉(B线)的方法对总线进行钳位,保证接收器输出为固定的“1”电平;

2)采用内置防故障模式的MAX308x系列的接口产品替换该接口电路;

3)通过软件方式消除,即在通信数据包内增加2-5个起始同步字节,只有在满足同步头后才开始真正的数据通讯。

串行通信接口标准经过使用和发展,目前已经有几种。RS-232、RS-422与RS-485都是串行数据接口标准。RS-422由RS-232发展而来,它是为弥补RS-232之不足而提出的。为改进RS-232通信距离短、速率低的缺点,RS-422定义了一种平衡通信接口,将传输速率提高到10Mb/s,传输距离延长到4000英尺(速率低于100kb/s时),并允许在一条平衡总线上连接最多10个接收器。

由于EIA提出的建议标准都是以“RS”作为前缀,所以在通讯工业领域,仍然习惯将上述标准以RS作前缀称谓。

RS-232、RS-422与RS-485标准只对接口的电气特性做出规定,而不涉及接插件、电缆或协议,在此基础上用户可以建立自己的高层通信协议。因此在视频界的应用,许多厂家都建立了一套高层通信协议,或公开或厂家独家使用。

RS-232C标准(协议)的全称是EIA-RS-232C标准,其中EIA(Electronic Industry Association)代表美国电子工业协会,RS(ecommeded standard)代表推荐标准,232是标识号,C代表RS232的最新一次修改(1969),在这之前,有RS232B、RS232A。它规定连接电缆和机械、电气特性、信号功能及传送过程。常用物理标准还有有RS-232-C、RS-422-A、RS-423A、RS-485。 这里只介绍RS-232-C(简称232,RS232)。 例如,目前在IBM PC机上的COM1、COM2接口,就是RS-232C接口。

连接器:由于RS-232C并未定义连接器的物理特性,因此,出现了DB-25、DB-15和DB-9各种类型的连接器,其引脚的定义也各不相同。

RS-232接口,也被称为串口,是电脑机箱后方常见的9芯插座,其旁边通常会标有“|O|O|”样式的标识。大多数机箱配备两个这样的接口,但新机箱可能只有一个,而笔记本电脑则可能不配备。该接口在工业仪器中广泛应用,作为标准通信端口,其通信内容和格式通常详述在仪器的用户手册中。

在数据传输方面,计算机与计算机或计算机与终端之间的通讯可以选择串行或并行两种方式。串行通讯因其线路需求少、成本低廉,特别是在远程传输时能有效避免多条线路特性不一致的问题,因此被广泛采用。

为了确保不同设备能够顺畅地连接和通讯,串行通讯要求双方遵循一个共同的标准接口。而RS-232-C接口,又称EIA RS-232-C,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它由美国电子工业协会(EIA)于1970年联合多家行业领先企业共同制定,成为当时最受欢迎的串行通讯接口标准。

该标准全称为“数据终端设备(DTE)和数据通讯设备(DCE)之间串行二进制数据交换接口技术标准”。它详细规定了采用一个25个脚的DB25连接器,并对每个引脚的信号内容以及各种信号的电平进行了明确规定。

RS-232接口专为点对点通信设计,其驱动器能够驱动3至7kΩ的负载。正因如此,RS-232在本地设备间的通信中表现出色。

尽管RS-232接口在许多场合下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它也存在一些固有的不足。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信号电平值较高,可能损坏接口电路的芯片。由于RS-232接口采用负逻辑关系,即逻辑“1”对应-3至-15V的电压,而逻辑“0”则对应+3至+15V的电压,这要求接收器能识别高于+3V的信号作为逻辑“0”,低于-3V的信号作为逻辑“1”。这种高电压标准可能会对接口电路造成损害。

传输速率相对较低。在异步传输模式下,其比特率仅为20Kbps。因此,在51CPLD开发板中,综合程序的波特率只能选择19200,这也限制了其应用范围。

采用共地传输方式,容易受到共模干扰。由于接口仅使用一根信号线和一根信号返回线构成共地传输,这种传输方式容易受到外界电磁干扰的影响,导致抗噪声能力较弱。

传输距离有限。根据标准规定,最大传输距离为50英尺(约15米),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在实际应用中的范围。

本站声明: 本文章由作者或相关机构授权发布,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本站亦不保证或承诺内容真实性等。需要转载请联系该专栏作者,如若文章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
换一批
延伸阅读

自2014年ST公司推出STM32CubeMX以来,这款图形化配置工具凭借“一键生成初始化代码”“跨IDE兼容”“中间件集成”等特性,迅速成为78%的STM32开发者首选工具。然而,伴随其普及的争议始终未息:STM32C...

关键字: STM32CubeMX ST公司

在工业自动化领域,Modbus协议凭借其开放性和易用性成为设备通信的"通用语言"。然而,当工程师面对Modbus RTU、ASCII和TCP三种变体时,如何根据具体场景做出最优选择?本文将从编码机制、通信效率、错误检测等...

关键字: Modbus协议 TCP

在工业自动化、能源管理等实时性要求严苛的场景中,Modbus通信系统的响应延迟直接关系到设备控制的精度与系统稳定性。从智能电表的功率调节到机器人关节的同步控制,微秒级的响应偏差都可能引发连锁故障。本文从硬件架构、软件设计...

关键字: Modbus 通信系统

在新能源发电、电动汽车、数据中心等直流供电系统中,过压故障是导致设备损坏的主要诱因之一。据统计,电力电子设备故障中约35%与过压事件相关,其中直流侧过压占比达62%。本文以基于TVS二极管与MOSFET的复合型直流过压保...

关键字: 直流过压 保护电路

在工业物联网(IIoT)与边缘计算快速发展的背景下,Modbus协议凭借其轻量化特性成为微控制器(MCU)设备互联的首选方案。然而,在资源受限的MCU(如STM32F0系列、ESP8266等,RAM通常小于32KB,Fl...

关键字: 微控制器 Modbus 工业物联网

在工业控制系统中,Modbus RTU协议的CRC校验如同通信网络的"免疫系统",某石化厂DCS系统曾因CRC计算错误导致0.3%的数据包丢失,引发连锁控制故障。本文将深入解析CRC-16/MODBUS算法原理,对比软件...

关键字: Modbus RTU CRC 算法

在工业自动化领域,Modbus协议凭借其简洁高效的设计,已成为设备间通信的"通用语言"。某智能电网项目通过Modbus RTU协议实现2000台电表的数据采集,通信成功率高达99.97%,这背后正是对消息结构的精准把控。...

关键字: Modbus 工业自动化

在工业物联网设备开发中,Modbus从站功能已成为微控制器(MCU)的标配能力。某智能电表项目通过在STM32上实现Modbus RTU从站,成功将设备接入现有SCADA系统,开发周期缩短40%。本文将系统解析MCU实现...

关键字: 微控制器 Modbus 协议栈优化

在嵌入式系统中,Flash存储器因其非易失性、高密度和低成本特性,成为代码存储和关键数据保存的核心组件。然而,MCU驱动Flash读写时,开发者常因对硬件特性理解不足或操作流程疏忽,陷入性能下降、数据损坏甚至硬件损坏的陷...

关键字: MCU驱动 Flash

在嵌入式开发中,STM32的时钟系统因其灵活性和复杂性成为开发者关注的焦点。然而,看似简单的时钟配置背后,隐藏着诸多易被忽视的陷阱,轻则导致系统不稳定,重则引发硬件损坏。本文从时钟源选择、PLL配置、总线时钟分配等关键环...

关键字: STM32 时钟系统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