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误检测和纠正算法、信号处理算法以及干扰抑制技术详解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电磁兼容性(EMC,即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描述的是设备或系统在特定电磁环境中能够正常且稳定地运行,并且不会对周围其他设备造成不可接受的电磁干扰。这个概念包含两个核心要素:其一,设备在运作时产生的电磁干扰必须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其二,设备必须具备一定的抗扰性,即能够抵御周围环境中存在的电磁干扰,这种抗扰性通常被称为电磁敏感性(EMS,即Electromagnetic Susceptibility)。
系统抗干扰能力是指设备或系统在外部或内部干扰存在时,仍能维持正常功能、保证技术指标稳定性的能力。其核心是抵抗干扰对系统性能的负面影响,确保可靠性与准确性。在远动系统、通信设备等领域,表现为在电磁干扰、信号噪声等环境下保持数据传输与功能执行的稳定性。例如,远动系统需通过信号变换或接收端滤波技术消除干扰。芯片的抗干扰能力则强调在电源波动、电磁干扰等复杂环境中维持数据准确性与功能完整性。
属于电磁敏感性(EMS)范畴,指设备在电磁环境中抵抗干扰并正常工作的能力,需同时控制自身产生的干扰(EMI)。心理学与行为科学中的抗干扰能力,指个体注意力对外部或内部干扰的抵抗水平,属于有意注意范畴,与性格倾向(内向/外向)相关。技术系统:信号处理能力、滤波设计、电磁屏蔽、接收灵敏度等。环境条件:电磁噪声、地理障碍、气候(如湿度、温度)等。总结:定义需结合具体领域,但核心均围绕“干扰下的稳定性”展开。
抗干扰能力是指一个系统或设备在受到外界干扰的情况下,仍能保持其正常功能和性能的能力。这种能力通常涉及到电磁干扰、射频干扰、环境噪声等方面的挑战。提高抗干扰能力不仅需要设计合理的硬件,还需要考虑软件层面的优化。
在硬件方面,抗干扰能力可以通过选择合适的材料和设计来实现。例如,在电路板设计中,使用屏蔽技术和过滤器可以有效地减少干扰信号的影响。布线的合理布局也有助于减少信号干扰。对于无线设备,合理的天线设计和信号处理算法同样重要,这些设计能够有效地隔离和过滤掉来自外界的干扰信号。在软件层面,抗干扰能力可以通过算法来提高。例如,通过错误检测和纠正算法、信号处理算法以及干扰抑制技术,可以增强系统的稳定性和鲁棒性。采用自适应滤波技术和噪声抑制技术也可以有效地减少干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综上所述,抗干扰能力的提升需要综合考虑硬件设计和软件优化两个方面,通过系统的设计和调整,以确保设备能够在复杂环境中稳定运行。为了确保电磁兼容性的有效评估,国际上制定了一系列的标准和规范。包括GB/T17626.2-2018《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GB/T17626.3-2016《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试验》等在内的多项标准,为不同领域的电磁兼容性测试提供了明确的指导和依据。
GB/T17626.10-2017《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阻尼振荡磁场抗扰度试验》规定了如何测试设备在阻尼振荡磁场下的抗扰度。
GB/T 17626.11-2008《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电压暂降、短时中断和电压变化的抗扰度试验》则详细阐述了如何评估设备在电压暂降、短时中断和电压变化时的抗扰性能。
GB/T17626.12-2013《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振铃波抗扰度试验》为设备提供了针对振铃波抗扰度的测试指南。
GB/T17626.13-2006《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交流电源端口谐波、谐间波及电网信号的低频抗扰度试验》旨在测试设备在交流电源端口面临谐波、谐间波及电网信号时的低频抗扰度。
GB/T17626.14-2005《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电压波动抗扰度试验》为评估设备在电压波动下的抗扰度提供了标准。
GB/T17626.16-2007《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0Hz~150kHz共模传导骚扰抗扰度试验》专注于测试设备在0Hz至150kHz频率范围内的共模传导骚扰抗扰度。
GB/T17626.17-2005《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直流电源输入端口纹波抗扰度试验》为直流电源输入端口的纹波抗扰度测试提供了规范。
GB/T17626.18-2016《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阻尼振荡波抗扰度试验》为评估设备在阻尼振荡波下的抗扰度提供了方法。
此外,还有GB/T17626.28-2006《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工频频率变化抗扰度试验》、GB/T 17626.29-2006《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直流电源输入端口电压暂降、短时中断和电压变化的抗扰度试验》、GB/T17626.31-2021《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第31部分:交流电源端口宽带传导骚扰抗扰度试验》,以及针对轨道交通的GBT 24338.5-2018《轨道交通 电磁兼容 第4部分:信号和通信设备的发射与抗扰》等标准,共同构成了完善的电磁兼容测试标准体系。
YY9706.102《医用电气设备 第1-2部分:安全通用要求并列标准 电磁兼容要求和试验》
FCC PART 15/FCC PART 18《美国无线电电磁兼容测试要求》
抗干扰能力是指系统在受到外部干扰时,保持正常工作的能力。在现代工业领域,系统的可靠性直接关系到生产效率和安全性。而抗干扰能力强的系统,则可以抵御外部干扰的影响,从而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当系统受到外部干扰时,如果系统的抗干扰能力不足,则可能造成系统崩溃、故障甚至停机,严重时还可能导致生命安全事故。因此,在设计和制造系统时,考虑到抗干扰能力的问题是非常重要的。
抗干扰技术是指采用特殊的电路设计、信号处理和传输方式等手段,对系统中可能存在的各种干扰因素进行有效的抵抗和消除。例如,可以采用差分输入电路、屏蔽处理、滤波器等方法,对系统进行抗干扰设计。采用冗余设计是指在系统中增加一些冗余的部件或备用部件,当系统某些部分发生故障时,可以快速切换至备用部件上,保证系统的正常工作。采用冗余设计可以提高系统的可用性和可靠性,但也增加了系统的复杂性和成本。
在系统设计阶段,应该对系统的布局进行合理规划,将各个部件尽可能分开,避免互相干扰。例如,可以将DAC和ADC尽可能地分离,增加高保真独立操作的数量,从而提高系统的可靠性。抗干扰设计需要根据具体的环境和系统要求进行设计。例如,在电力系统中,需要考虑电力线电磁干扰的影响;在航空航天系统中,需要考虑辐射干扰和机械振动的影响。
系统的抗干扰能力与电磁兼容性、电源噪声、地线干扰、信号传输质量、屏蔽技术、隔离技术等都有关系,需要进行综合考虑。在实际应用中,需要对系统进行充分的测试,以确保其抗干扰能力得到有效地提高。例如,可以进行温度、湿度、电磁波等方面的测试,检测系统的抗干扰能力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