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DDR5-6400内存的普及,时序收敛成为高速PCB设计的核心挑战。在Fly-by拓扑结构中,地址/命令/时钟信号的菊花链连接方式虽能降低电容负载,但时序偏差需控制在±5mil以内以满足tCKmin=0.625ns的严格要求。本文结合复合结构传输线技术、三维绕线算法及AI辅助优化,提出一套实现±5mil等长精度的工程化方案。
随着112G PAM4及224G SerDes技术的普及,多板高速互连系统的信号完整性面临严峻挑战。传统物理隔离方法受限于PCB空间与工艺成本,而基于电磁拓扑理论的串扰抵消算法通过数学建模与信号处理,为高密度互连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本文结合电磁拓扑模型与神经网络技术,提出一种动态串扰抵消布线算法,并验证其在高速背板系统中的有效性。
在112G PAM4背板设计中,信号完整性是决定系统性能的核心指标,而Megtron 6板材的介电常数(Dk)和损耗因子(Df)频变特性对插入损耗的影响尤为关键。本文结合工程实践与材料科学,揭示其频变模型在高频信号传输中的核心作用,并提出优化策略。
有报道显示,台积电2纳米工艺研发取得关键进展,目前芯片良率已达60%的量产门槛,远超竞争对手40%的水平,技术优势显著。
单片机定时器通过晶振频率来产生精准的计数脉冲,从而实现微秒级别的时间控制。 单片机定时器依托于一个稳定的计数器,该计数器与单片机上的晶振部件相连。晶振经过12分频后,为单片机提供稳定且精准的1MHZ脉冲。由于晶振的频率极为准确,因此单片机计数脉冲之间的时间间隔也极为精确,达到1微秒级别。若晶振的内部工作频率为12MHZ,则其时钟脉冲频率相应地设定为合适值,以确保定时器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MPU和MCU各有优缺点,选择哪种器件取决于具体的应用需求。对于需要高性能计算的场合,MPU是更好的选择;而对于注重低功耗、低成本和小型化的嵌入式应用来说,MCU则是理想的选择。
芯片两个引脚间加电容是为了稳定供电电压、滤除噪音、提供瞬时电流、降低功耗。这些设计都是为了提高电路的稳定性和性能。例如,稳定供电电压 是非常关键的,电源线上不可避免地会存在电压波动,这些波动可能来源于电源本身的不稳定或者电路中其他部件的电流变化。在芯片工作时,如果供电电压发生较大波动,可能会导致芯片工作不正常,甚至损坏。因此,在芯片的电源引脚与地引脚之间加入旁路电容或去耦电容,可以作为一个小型的能量存储单元,当供电电压暂时下降时,电容可以释放存储的能量,确保芯片供电电压的稳定。
红外遥控技术作为一种成熟且普及的技术,已经深入影响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了解并掌握这一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场景,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利用这一技术为生活和工作带来便利。同时,我们也应关注这一技术的发展趋势,期待未来能够带来更多令人惊喜的创新应用。
交流接触器所使用的线圈匝数相对较少,其线径较粗,以支持大电流的通过。而直流接触器的线圈设计则相反,通常更加细长,且匝数显著增多。
6月22日消息,据报道,特斯拉终于将在印度开展电动车业务,目前首批中国产的Model Y已开始抵达印度,这批车辆为中国产的Model Y后轮驱动版,计划将于7月份在印度开设展厅。
6月21日消息,研究与咨询机构Gartner日前发布2025年度全球供应链25强榜单(Gartner Supply Chain Top 25 for 2025)。
6月22日消息,据媒体报道,南开大学段峰教授团队近日取得重大突破,成功完成全球首例介入式脑机接口辅助人体患肢运动功能修复临床试验。这项突破性技术为一位67岁的脑梗死后偏瘫患者带来了重获运动能力的希望。
6月23日消息,据媒体报道,月之暗面(Moonshot AI)正式推出其首款Agent产品——Kimi-Researcher(深度研究),并已启动小范围灰度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