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口号式宣传开始“烂大街”,但背后实际问题更需明确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广覆盖、低功耗、大连接、低成本”似乎是低功耗广域网络(LPWAN)宣传的标配,不论是基于授权频谱的NB-IoT,还是非授权频谱LoRa、Sigfox、RPMA等技术,都会把这些标签贴在自己身上,往往还会拿一些具体指标和同类技术对比以验证自己更有优势。过去两年里,小编一直致力于跟踪、推广低功耗广域网络在物联网的普及,不过今天从另一个角度,对这些技术的宣传“吐槽”一下。在小编看来,“广覆盖、低功耗、大连接、低成本”标签宣传的背后,有着不少商用的“坑”,我们需要理性看待、理性推进技术普及。
口号式宣传开始“烂大街”,但背后实际问题更需明确
相信随便问一个物联网的从业者,他们都能回答出低功耗广域网络“广覆盖、低功耗、大连接、低成本”的四大“口号式”特点,当然不仅仅是口号,还把其量化了,比如:比GSM覆盖增强100倍、电池使用寿命10年、单站点5-10万连接、5美金模组成本。不论是带有形容词的口号,还是这些数字,都非常好记,这些宣传口径的设计在低功耗广域网络问世初期确实对其快速普及产生重大作用。
不过,经过这两年的推进,目前市场对NB-IoT、LoRa等技术的认知度已经非常高了。但我们看到大量的论坛、研讨会、线上推文等各种形式中传递的内容仍然是那些“广覆盖、低功耗、大连接、低成本”的口号式宣传,以及实现这些特点的背后原理,或者是所谓的抄表、停车等案例的简单介绍。试想一下,一辆汽车设计最高时速220公里、百公里最低油耗4升,但我自己实际开车时速最高只能达到130公里,因为超过该速度汽车会很难控制,而实际油耗是7升,因为只有那些开车大神才能达到4升油耗,如果还在不断强调220公里、4升油耗似乎就比较多余了。类似的,不考虑物联网实际部署情况,仍在不断重复低功耗广域网络的那些特点和数据,无疑成为一些“烂大街”的口号,其实我们更要讨论的是物联网应用落地过程中能够达到那些特点需要跳过的“坑”。
值得关注的一些“坑”
小编和一些从业者交流过程中,发现NB-IoT/LoRa等应用落地过程中仍有不少障碍,而局外人往往会忽视,从而形成一些“深坑”。
(1)以偏概全,造成无所不能的假象
在各种场合中,对低功耗广域网络能够应用的领域,往往给出的智慧城市、公用事业、智慧照明、智慧农业、智慧物流、智能工业、智能家居、智慧医疗等大量的领域,几乎囊括了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各个行业确实都有低功耗广域网络应用的场景,但各行业中都有多样化的连接需求,即使是具体的场景也需要多种连接来支持以保证可靠性,仅NB-IoT或LoRa并不一定能够完全覆盖连接需求,但不少宣传中会避实就虚,给人一种无所不能的感觉。
在各类应用中,低功耗广域网络的四大特点应该有明确的业务定位,比如,该类技术更适合那些低频次、小数据包以及时延不敏感的业务;由于低功耗终端的特点,网络更适合上行为主的应用,不断优化的半双工、Class B等技术让按需下行也能够得到一定保障;也是由于低功耗和定位特征,该技术适合跟踪类或辅助定位应用。类似这些业务定位的内容更应该向产业界来传递,而不是那些“烂大街”的口号和数字。
(2)无视业务模型的差别,强调10年电池寿命的假象
有了具体的业务定位,也需考虑实际落地中的业务模型,因为即使是同一终端、同样数据上报的需求,但业务模型不一样,可能NB-IoT/LoRa这些低功耗广域网络技术就不一定适用。举例来说,同样是一台净水器需要监测使用次数和水量等数据,在家用的时候采用NB-IoT比较适合,但在体育场、机场等公共场所采用NB-IoT就不适合,因为家用的频率并不高,设备每天仅上报少量数据,但在公共场所中使用频率极高,每天需要频繁上报数据,NB-IoT网络可能长时间无法处于节电状态,其低功耗的特点无法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