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职屡碰壁 被“宅”常焦虑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早上睡到自然醒,午饭叫外卖,然后上网看招聘信息、投简历。晚饭等父母下班回来做,吃饱继续上网,看电视,凌晨1时多睡觉。一整天都不出门很正常。”思思说,7月份从广西大学毕业后,因一直没找到合适的工作,两个多月的时间里,她几乎每天的作息都是这样。
“高不成低不就,只好在家宅着。每天上网都是先进邮箱,看有没有通知去面试的,没有就再继续找其他招聘单位、投简历。”思思坦言,在家的时候,她时常感到焦虑、烦躁,特别是家人念叨和看到其他同学找到工作的时候。
像思思这样因为求职失败而不得不在家啃老的人已经渐渐发展为一个群体,人们给这个群体起了个新名词——“被宅族”。
关于被宅族,百度百科的解释是:指那些能力、学历并不差的人因求职屡屡受挫,不得不长时间赋闲在家,焦虑情绪频发的一族。
求职者:屡受挫成了被宅族
和思思一样,今年毕业于长春税务学院的小何至今仍在家宅着。过去两个月尽管有3家证券公司、2家保险公司向她伸出了橄榄枝,但最终都因为工作岗位或待遇与心理预期有差距而放弃了。
“很多东西强求不来。求职受挫肯定有自身原因,也有招聘单位的原因。反正年内我还是应届毕业生,也不需要我养家,所以边炒炒股票边等合适的工作。如果年底还没找到,就先随便找个工作做,因为明年又有人毕业,到时我不是应届的了,更不好找。”家在外地的小何说,每次南宁有大型招聘会,她都会坐3个小时的大巴来南宁寻找合适的岗位。“虽然成本比较高,跑来跑去也辛苦,但总要碰碰运气,多尝试就多个机会。我可从没想过要做'啃老族'。”
2007年毕业于西南财经大学的小李是桂林人,原来在重庆一家私营企业做销售,受金融危机影响公司裁员减薪,2009年初他从重庆辞职回到广西,回来后发现找个自己满意的工作很难,就断断续续地做了几份兼职。“最近3个月一直在家待着,有时候会突然很烦,冒无名火。越来越不想找工作了。”他说。
家长:有些无奈但不强求
“我一看她整天在家上网、看电视就着急,刚开始天天催她去人才市场看看,可她这个嫌累那个嫌薪水低。现在我们很少说她了,可心里还是着急啊。我们不求她大富大贵、做出多大的成就,但至少做些有用的事,能养活自己啊。读了那么多年书,到头来在家啃老是不可能的。而且,越是在家宅就越难找工作。”思思的妈妈说。
比起思思妈妈的无奈、着急,自己开公司的小何爸爸显得淡定许多。他说:“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出息,干出一番事业,但这些急不来,需要一个过程。她刚毕业,反正家里养得起,不需要她马上找工作进入职场。相反,我和她妈妈希望她想清楚自己的目标,规划好自己的职业生涯后再出发,然后朝着目标好好努力就行了。”
专家:合理定位降低期望值
“越宅,期望值越高,上岗越难,形成恶性循环。”广西心理协会、广西大学大学生心理研究所的刘教授分析,在家宅的时间越长,脱离社会越久,将导致自信心缺失和求职积极性下降,最终成为“被宅族”。大部分“被宅族”刚失业或者只遭遇一两次失败时,对重新上岗还是信心十足的。他们积极参加招聘会,对每一次面试充满期待。然而,当一次次希望变成失望后,“被宅族”开始对求职变得麻木,没了积极性,这更容易导致求职失败,因此产生各种不良情绪。
“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其实,工作还是有的,关键是现在的人自我期望值太高,'宁缺毋滥'。其实,大多数人的成功都是要经过十年八年磨练的,一毕业就能找到一个专业对口薪水又高的工作的人少之又少。宅只是暂时的,应尽快调整好心态,降低期望值,积极融入社会。”刘教授建议,年轻人不要好高骛远,要制订一份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从初级的、基层的工作做起,先完成“有工作”这个小目标,再实现“有事业”的大目标。实在不能马上找到正式工作的,可以先找兼职来做,慢慢适应职场,积累社会经验,特别是锻炼与人交往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