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igBee是短距离通信的一种新兴双向无线通信技术。它具有近距离、低复杂度、低功耗、低数据速率、低成本的优点,使用2.4GHz波段。
自从2012年GoogleProjectGlass以“拓展现实”为传统眼镜的修饰词,结合了文字信息处理、语音拍照、方向辨别等功能从新定义了人们对传统眼镜的理解。
TCP/I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Internet Protocol,传输控制协议/互联网协议)作为互联网通信的基石,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雷达脉冲压缩技术通过扩展信号时宽提升距离分辨率,其核心在于匹配滤波器的设计。在FPGA平台上实现该技术时,需解决资源占用与实时性的矛盾。本文结合频域脉冲压缩算法与FPGA资源优化策略,提出一种基于动态补零和流水线复用的匹配滤波器实现方案,在Xilinx Zynq UltraScale+ MPSoC验证中,资源占用降低42%,处理延迟缩短至传统方法的1/5。
在4K/8K超高清视频、远程医疗、工业视觉检测等实时性要求严苛的场景中,传统软件编码器因计算延迟难以满足需求。FPGA凭借其并行处理能力和硬件可定制特性,成为实现H.264实时编码的核心平台。本文聚焦帧内预测与熵编码两大核心模块,探讨基于FPGA的硬件加速实现方案。
在异构计算领域,FPGA凭借其可重构特性与高能效比,成为加速特定算法的理想平台。然而,基于OpenCL的FPGA开发中,主机-设备通信与数据传输效率直接影响整体性能。本文将从通信协议优化、内存模型适配和流水线设计三个维度,探讨如何突破数据传输瓶颈,实现算法加速效率的质变。
在5G/6G通信、卫星通信及NAND闪存纠错等场景中,低密度奇偶校验(LDPC)码因其接近香农极限的纠错性能成为核心编码技术。然而,传统串行译码架构受限于时钟频率与存储带宽,难以满足高速通信需求。本文聚焦FPGA平台,通过并行译码器设计与内存架构优化,实现LDPC译码的吞吐量提升与功耗降低。
在高速数据通信领域,HDLC(高级数据链路控制)协议凭借其面向比特的同步传输机制和强大的错误检测能力,成为工业总线、卫星通信等场景的核心协议。其帧同步功能通过标志序列(0x7E)实现,但比特流中可能出现的伪标志序列(连续5个1后跟0)需通过状态机进行精确解析。本文基于FPGA平台,结合三段式状态机设计与比特流动态分析,提出一种低资源占用、高可靠性的帧同步实现方案。
光电转换模块作为光通信、激光雷达等领域的核心组件,其热管理性能直接影响信号转换效率与器件寿命。在高速光模块中,光电器件的热流密度可达100W/cm²以上,若未及时散热,芯片结温每升高10℃,失效概率将提升50%。本文以高速光电转换模块为例,系统阐述散热结构仿真优化与实测验证的全流程,为高功率密度场景下的热设计提供参考。
TCP/I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Internet Protocol,传输控制协议/互联网协议)作为互联网通信的基石,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BLE因其低功耗特性,广泛应用于物联网、健康监测、智能家居等领域。在设计和开发这些蓝牙设备时,需要关注如何优化功耗、确保通信稳定性和降低延迟。
在当今复杂的电子通信世界中,CAN(Controller Area Network)技术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历经岁月的洗礼,愈发闪耀。从诞生之初到如今,CAN 技术不仅持续进化,还在众多领域扎根生长,应用市场呈现出日益广泛的态势。
在6G通信、太赫兹安检、量子计算等前沿领域,太赫兹频段(0.1-10 THz)的精准测量正成为技术突破的关键瓶颈。传统校准方法受限于金属波导的截止频率与接触式探头的寄生效应,在300 GHz以上频段面临测量不确定度飙升至10 dB以上的困境。基于准光学技术的自由空间路径损耗补偿方案,通过非接触式光场调控与智能算法融合,成功将太赫兹频段校准精度提升至0.5 dB量级,为下一代无线通信与精密检测开辟了新路径。
在低轨卫星互联网从技术验证向规模化部署加速跃迁的进程中,智能波束赋形与动态资源分配技术正成为驱动星座组网效率革命的“神经中枢”。这两项技术通过重构卫星通信的时空资源调度逻辑,使低轨卫星网络突破传统架构的物理限制,为全球无缝覆盖、实时动态服务提供核心支撑。
2025年8月,中国卫星互联网牌照发放进入倒计时,这一政策信号标志着我国卫星通信产业从技术试验向规模化商业运营的关键转折。牌照发放不仅是市场准入的门槛,更是对卫星通信全产业链技术成熟度的综合检验。从低轨星座组网到终端直连技术,从频轨资源管理到天地一体融合,中国卫星通信产业已构建起覆盖“空间段—地面段—用户段”的完整技术支撑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