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器件交易网第二期微信营销培训课程—实战篇元器件交易网第二期微信讲座于4月19日下午2点半在新中发电子大厦隆重拉开帷幕。本次讲座由元器件交易网副总裁刘涛主讲,主题为《微信营销实战培训》,内容主要分为3个部分:创建、推广和管理。现场座无虚席,与会嘉宾达到78人。威刚:内存芯片缺货恐延续两个月以上受到DRAM大厂通知客户将调降4月、5月供货数量影响,加上DRAM晶片厂之前已将不少产能移转至Mobile DRAM的产能排挤效应,威刚科技( 3260 )看好PC DRAM供给出现缺口的情形可望维持两个月以上,第二季DRAM可望淡季不淡。中移动示好本土芯片商:不再强求五模单芯片在工信部电信研究院和TD产业联盟联合举办的“中国智能终端产业高峰论坛”上,中国移动终端公司产品部项目经理郑铮对中国移动下半年TD-LTE终端产品策略做了解读,明确了下半年定制机全部五模的方针,但不再强求全部单芯片SoC方案。LED灯泡陆厂跌价最大15% 取代60瓦价格相对持稳2014年3月全球取代40W的LED灯泡售价呈现约1.3%小幅下跌至14.9美元,约447元,其中以中国地区价格下跌最为明显,降幅达14.7%,而取代60W的LED灯泡全球均价基本无变动,仍然维持在20.8美元,约新台币624元。Micronas开发两款新型霍尔效应传感器Micronas授权应用了被称为“Hall-in-One”的pixel cell像素技术,并将其调整应用于HAL 36xy/HAL 38xy系列。这些传感器系列包括7个不同的产品,因而覆盖了从离合器位置或空档检测到方向盘角度测量的广泛应用。
Kingston金士顿今(22)日宣布为SSDNow mS200 mSATA固态硬碟产品线,新增240GB和480GB两款大容量选择。这款mSATA固态硬碟不仅耗电量低于传统硬碟,也让系统製造商与狂热玩家能享受到更快的开机速度,以及更流畅的使用体验。mS200坚固可靠、小巧的外观尺寸可与笔记型电脑、平板电脑及Ultrabook超薄笔记型电脑等系统完美地搭配使用,读写速度高达每秒550MB与520MB,并支援Intel SRT技术,能有效提升系统效能。mS200提供30GB、60GB、120GB、240GB、480GB五种储存容量选择,採用无壳式单片PCB设计且不含任何活动式零件,并享有二至三年保固、免费技术支援服务及Kingston品质保证。
转自台湾工商时报的消息,4月下旬面板报价出炉,电视面板需求强劲,带动32寸、42寸电视面板价格持续走扬,下旬小涨1美元,在产能排挤效应之下,IT面板也翻扬,部分尺寸小涨0.1~0.2美元。展望后市,观察点重点在于大陆五一后,品牌控制面板库存的力道,至于大陆8.5代新产能陆续开出,第3季面板价格走势可能出现转折。WitsView研究协理刘陈宏表示,整体液晶电视面板和整机库存十分健康,配合五一、世界杯及新机种铺货,加上韩国电视品牌策略备货影响之下,带动整机铺货以及品牌面板备货提前发酵。WitsView预估,第2季电视品牌出货量将达4,960万台、季增4%~5%、年成长约7%;第2季面板出货量约为6,040万片,季成长7%~8%,年成长也有3%,皆优于预期。韩国面板厂集团策略大量供给自家品牌,使得4月下旬32寸、40寸、42寸面板价格持续涨价1美元,至于48寸以上大尺寸面板跌幅也将缩小在1~4美元以内,由于65寸产能渐渐扩大,65寸面板价格跌幅维持在达10美元。由于40寸涨价以及供给紧张影响,促使品牌加速39.5寸面板导入。值得注意的是,近来夏普32寸产能增加,势必会影响后续32寸报价走势。由于电视面板尺寸需求畅旺,对监视器面板产能造成排挤,韩系面板厂主推IPS和PLS规格产品,台湾面板厂则转以VA广视角技术产品为主,加上微软针对AIO机种补贴等因素,使得部分监视器产品供需紧俏。预计4月除了27寸产品价格下跌约0.2~0.3美元之外,其余尺寸之面板报价皆持平到小涨0.2~0.3美元。由于微软针对低价笔电和平板(249美元以下)之补贴政策扩大至所有尺寸产品,带动品牌备货潮,WitsView预估NB出货量将会由原本预估的衰退,反转为持平到季成长1%~3%。
半导体设备需求强劲,让三月份北美半导体设备订单出货比达1.06的4个月新高。(图/涂志豪)国际半导体设备材料产业协会(SEMI)昨(22)日公佈2014年2月份北美半导体设备订单出货比(Book-to-Bill Ratio,B/B值)为1.06,连续6个月维持在代表半导体市场景气扩张的1以上,也来到去年11月以来的4个月新高。SEMI总裁暨执行长Denny McGuirk表示,半导体市场景气持续复甦,目前仍没有反转问题存在。
Between the one-day public sale of Google Glass smart goggles and the revelation that it is working oncontact lenses smart enough to seefor the people wearing them, there's an argument to be made that Google has done enough for nontraditional gadget design for one week.However, the April 16 debut of the modular, endlessly customizableProject Arawas only the appetizer in Google's you-won't-believe-this-is-a-phone sweepstakes.Project Tango -- a Project Ara spinoff that includes a vision processor, a depth sensor, a motion-tracking camera, and hardware sophisticated enough tobuild a detailed three-dimensional modelof its surroundings by collecting precise motion and positional data 250,000 times per second -- has become a space bowling ball.The Samsung Nexus S-equipped SPHERE robotic satellite sits on its charging post before being launched to the ISS in late 2013.(Source: NASA)Since 2003, NASA has been using the enclosed but near-zero-gravity environment of the 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 (ISS) to test propulsion, control, navigation, and self-piloting systems for satellites, using the bowling-ball-shaped Synchronized Position Hold, Engage, Reorient, Experimental Satellites (SPHERES) robots, whose name appears to embarrass no one.The robots, which can be remotely controlled or fly autonomously, are used as test beds for control of larger robots or satellites and as prototypes to help the ISS crew or other planetary explorers by doing things like inspecting the outer hull or other objects in orbit, on Mars, or in other environments unfriendly enough to make the jobs more appropriate for space bowling balls than for humans.NASA's website offers atimeline of experimentsand results, along with theSPHERES origin story. The gist is that David W. Miller, an aeronautical engineering professor at MIT, is to blame. In a 1999 lecture, he showed students the scene inStar Warsin which a blast-helmeted Luke Skywalker is embarrassed by a floating, spherical, ray-gun-armed droid that has no trouble avoiding his light saber. "I want you to build me some of those," he said, so they did, according to NASA.The SPHERES robots used mostly custom-designed circuits until 2011, when an Android-based Samsung Nexus S was strapped to the outside of a SPHERE and connected using an expansion port. The phone became the brains for almost everything except the robot's internal operation.
雾霾之都伦敦有机太阳能电池,它可以通过3D打印来快速生产,大范围铺设,让太阳能电池在一些永远阴沉的城市,比如伦敦和西雅图也实现发电。这是一个很直观的道理,太阳能电池始终要在有很多阳光的城市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然而,在很多雾霾连天的地方,比如伦敦和西雅图,这些城市怎么实现太阳能发电?最近,科学家们已经找到了方法。这个解决的方案可以归结为有机太阳能电池。不同于传统的硅基太阳能电池,这种被称之为OPV的有机太阳能电池,可以通过3D打印或者是涂敷覆盖相当大的面积。比起传统硅基电池,OPV的光电转换效率并没有优势。但是在光线有限的时候,OPV的发电能力明显要比硅基电池更高。而且,这种电池的效率一直在进步,从2008年的5%,到现在已经有了12%效率了。而普通的硅基电池15%-20%的效率比起OPV来,成本不占优势。电池的铺设只要借助简单的工具就能完成硅基电池需要阳光直射才能有效率,有机太阳能电池则无这方面的缺点。任意角度、即使是较弱的光线,都能发挥作用。白天阳光强烈的时候效率固然很高,总体而言,还是光线不足的时间更长。而且即使是阴天,仍然有一定的光线穿过云层。因此,OPV可以在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发挥作用。OPV电池在目前的评级中尚被定位为“低效率”品牌,这对于潜在的投资者们来说不得不考虑。但是,OPV电池更薄、更灵活、更便宜。颜色、形状、透明度也更为多样。因此,只要证明了他们的工作效率,OPV将会获得广阔的商业发展空间!事实上,这也正是卡斯特罗和他的团队在做的事情。让有机电池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证明它们的价值,而不仅仅是在实验室中提高它们的效率。寻找国际合作者的进展虽然很慢,但他预计3年内将取得进展。
真正经营过支付业务的人士都明白,支付业务的竞争主战场往往不在支付本身,而是支付所处的完整的商业场景是否成功有效益,例如产业定位与客户受众是否合适、商业模型与收益模式是否可持续、软硬件及监管条件是否成熟等。其中,NFC近场支付更是一个典型案例,其业务还远未称得上已规模开展,但自从诞生之日起就饱受各方的关注,或褒或贬。原因就在于其预期的商业场景足够庞大而颠覆,而其实现又极大地受制于硬件技术。我有幸参与了国内NFC近场支付的各种关键时期,并在其中或多或少发挥了一些作用。撰写本文,是因为我个人觉得,这项业务已经到了一个历史突破点,即将进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时刻(而不是种种巨头和媒体每年都号称的“元年”哦)。因此,我想在此从“硬件+运营”的视角,再来回顾一下历史的各个阶段,并适当预测一下接下来的发展,希望能对产业中的同仁有所帮助。于我本身,则是延续一贯的兴趣,从业务经营者的角度记录真实的产业观察和感悟。NFC支付的第一阶段,以SIM全卡为硬件基础,硬件、运营全在运营商一年前,我从亲手参与创建的某运营商集团支付公司离开,心里已有明悟,运营商主导移动近场支付的时代已经过去。原因其实很简单,当运营商放弃了以SIM全卡为基础的业务模式时,本质上就是放弃了用户。在和谐的NFC-SWP模式中,运营商看似获得了金融机构的谅解,却事实上将用户主动拒之门外,更对用户的交易场景和交易过程一无所知。试问,脱离了这些高黏度的在网用户,运营商与移动支付还有何关系呢?抛开种种不给力的事实,单从模式上来看,运营商是当之无愧的近场NFC支付最有力最核心的主导者,根本原因就是在于用户。具体来说有三点:1、只有运营商拥有着高黏度的海量手机用户,除此以外你找不到每个月都会主动与运营机构至少发生一次联系的用户了(缴话费)。再加上国内每18个月换一部智能手机的热潮,以及铺天盖地的短信和电话营销,只有运营商才具备大规模推广NFC手机支付的可能性;2、只有运营商存在最健康的商业起步模式,那就是投入硬件成本、换取高套餐低离网率的手机用户,这样才有足够的资金规模向产业链其他环节输血,渡过最艰难的产业萌芽期;3、只有近场支付用户(如NFC)才是运营商“真正可依赖”的忠实用户,做远程支付先不论是否竞争得过支付宝,关键在于用户的迁移成本极低,无法给运营商主业带来直接的帮助。因此,当年我们在设计运营商移动近场支付业务时,坚决以SIM全卡为基础。所谓SIM全卡,就是用户只需要更换SIM卡、无需其它改造。具体的方案包括初期的2.4G,中期的SIM-PASS,以及后期昙花一现的全天线SIM卡等。其中,仅中国电信就累计发放各类SIM全卡近1500万张。这就是国内移动近场支付的第一阶段。因为种种原因,2.4G失败了,SIM-PASS以及全天线SIM卡等仍在运营中,却渐渐无法适应苹果的iPhone4/5等小卡的技术挑战,更致命的是,运营商在与央行、银联博弈的过程中渐渐迷失,陆续宣布以NFC-SWP模式为未来方向,在市场预期和资源投入上不再向SIM全卡方案倾斜。巨头的转向,直接导致了技术研发型卡商/芯片商的重大损失,不能不说是种遗憾。时至今日,卡商已经基本上没有能力再创新出更好的SIM全卡产品了。NFC支付的第二阶段,以NFC-SWP 技术为硬件基础,运营商相对控制硬件,银联银行相对控制运营那所谓的国际主流的NFC-SWP模式究竟是什么呢?技术的问题不在这里多讨论,咱们还是看看用户流程吧:1、首先,用户需要更换一个NFC手机,但是请注意,不是手机厂商号称自己有NFC就行哦,必须是所在运营商认可的定制机型才行。否则就算你对照着型号去买,很可能也不管用;2、其次,用户需要到营业厅更换一张NFC-SWP SIM卡,还别说,这张卡看起来跟正常的SIM卡差别不大,比以前的SIM-PASS好多了;3、接着,用户需要下载运营商特定的“手机钱包”客户端,不同家的运营商有不同的客户端名称,但大同小异,打开、注册、使用即可;4、再接着,用户需要按照营业员的指引,在客户端内即时申请某张银行卡。注意哦,必须是你已有的银行卡,顺利的话1分钟内你将在客户端内可视化得看见这张电子化的银行卡。如果你非得新申请某家银行的卡,也行,客户端提供了提交用户申请资料的功能,您就等着吧;5、好了,看似一切完成了,怎么用呢?等等,突然出现的这个“电子现金”是什么?“圈存”是什么?你就听营业员满头大汗给你解释吧。总之,就是你所申请的银行卡其实不是你所熟悉的那张银行卡,而是它的一个附属钱包,而且你只能用这个附属钱包去进行所谓的刷手机消费。(用户:我能说脏话么?)。而且,这个附属钱包是不记名不挂失的哦(靠,那我填那么多资料干嘛?),也就是说手机丢了,那钱包中的余额就丢了,找不回来了。附属钱包中的钱从哪里来呢,也只能从那种特定的主银行卡划账过来,上限最多1000元;6、好吧,我认了。说吧,这个究竟可以在哪儿用?“请到支持银联 QuickPass闪付 的商户POS处刷卡,目前全国已经改造300万台,主要城市均已支持。”这不错,比运营商靠谱。等等,为毛商户的收银员用看神经病的眼光看我?我不是骗子呀,你到底会不会用呀,不会也别问我呀…….7、算了,收银员惹不起,我还不能咨询一下客服MM么?就说业务不好用,体验一下上帝的感觉。“我办了你们这个手机支付业务,不好用呀!”“对不起,请联系发卡银行,向其咨询如何使用该业务,我们只提供SIM卡通信服务”,“对不起,请先联系运营商,向其咨询如何使用该业务,我们只提供账户服务”……8、最后,恭喜你,多了一个不要丢手机、也不要随意换手机的理由,因为那个附属钱包是没法远程关闭的,谁拿到都可以直接使用,无需密码哦。[!--empirenews.page--]这就是运营商与银联、银行等金融机构妥协之后,目前国内最主流的移动近场支付业务。资深人士会出来澄清,只有前3点才是NFC-SWP模式的特征,后面几点都是人民银行规定的PBOC金融IC卡业务所带来的副作用。是的,的确如此。但事实上,由于运营商在与金融机构的博弈中全面妥协,导致国内只有金融界才有如此大规模标准化的NFC发卡和受理环境,因此,如果脱离了金融应用,目前的NFC近场支付可说基本上一无是处。这也就是我想告诉大家的、国内移动近场支付的第二阶段,当前正在进行中。在这个特殊的阶段,运营商已逐渐被旁路,而银联则代表整个金融界,在争取金融应用在NFC技术上得以大规模应用。其最大的依托就是,1)人民银行强势的支持和统一的金融标准(有心人很快会联系到近期的各种央行发言,禁止二维码,力推NFC),以及——2)大规模布放的“闪付QucikPass”非接触POS。然而,正如上面的用户流程所暴露的,这个阶段有着先天性的不足。首先,运营商集团总部的战略妥协,并不意味着运营商各省诸侯能同意投入真金白银、甘为金融界的孺子牛。因此,我们看到几次所谓的大规模招标都是雷声大雨点小,NFC手机也没那么快得以普及,所以用户的办理门槛还太高;其次,央行的过于强势和保守,特别是在PBOC 电子现金的业务和技术标准上的长期僵化,导致了银行无法有效创新,无法推出适应用户需求、符合互联网场景的移动支付应用;此外,银行银联距离手机及相关技术的层级太远,而手机NFC芯片支付与传统的卡基支付的技术差异又非常大,银行银联的控制力极其有限,也导致了在如今的产业培育期有力使不上,只能干着急。总之,这是个特殊的时期,是巨头博弈后所出现的一个特殊的时间窗口。如果银联银行能抓住这个宝贵的时间,那国内的移动近场支付有望就此定型。如果没有,那要么NFC模式彻底失败,要么必然进入第三个阶段。银联做了很多努力,而且也没有完全依赖与运营商的合作,比如前期尝试做NFC SD卡,后来又尝试与早期的NFC全终端手机厂商直接合作,而且一直在力推银行通用的TSM平台。但就我看来,基本上是失败的。客观上,还是因为这个PBOC标准框死了业务创新和推广的上限,让人无力回天。挑几个比较明显的问题举例如下:1、消费时的闪卡问题:如果电子现金卡(或手机)在POS上挥卡过快,会出现卡已扣款、而商户POS机交易失败的现象,因此商户会拒绝给用户提供商品。该情况下,用户即使投诉,也只能先停止使用该卡(甚至需要交回卡片,那手机怎么办呢?),一个月后发卡机构确认用户损失,才能告知用户处理结果,然后给用户更换新卡、或者柜面恢复金额;2、充值问题:使用普通银行IC卡时向其附属钱包“电子现金”充值,只能在银行柜面或特定的ATM机上;若使用NFC模式的金融电子现金,可以使用客户端进行“空中充值”,但通常也只能从其所从属的主账户卡中进行划转,无法从用户的本行其他卡或其他银行的卡来划转。目前,央行也在推行所谓的“非指定账户跨行圈存”,但进展较为有限。而且,整个充值过程需要信息交互的多个来回,尤其是涉及到芯片硬件的响应,过程较长,按照国内现有的移动互联网网速条件,30s是一个合理的预估,除了客户体验不佳以外,更必然充斥着各种单边账、不平账,给清算带来了较大的困扰,而银行又是个追求账目一丝不苟的机构,所以更是给内部财务与风险管理增添了无数烦恼;3、客户投诉问题:当客户就电子现金卡的使用咨询发卡机构时,其实发卡机构是无能为力的,大多数情况下根本不知道客户究竟做了什么交易,因为通常而言商户还没有把交易上传呢,且规则上就明确不能以发卡系统中的账务信息为准。一般情况下,只能请客户到服务网点来详细阐述情况,并通过读卡器/POS机等设备现场查验电子现金卡的交易记录。我认为,第二阶段已经进行到了尾声,总体并不看好,但仍有一线生机:金融向公交应用的渗透,打造NFC受理市场真正无可替代的巨无霸。上文提到,闪付POS环境是国内唯一大规模的非接触NFC受理环境,而且是标准化的。排名第二的则是公交应用(第三则是校园一卡通,呵呵,其实这两个领域当年在电信都干过,最终还是死在沙滩上了),而且相对而言,公交地铁的非接触刷卡相比消费购物要更加“刚需”一些。现阶段,也恰逢城镇化建设、智慧城市改造的高潮时期,“全国统一的公交应用”这样的提案屡屡提起,部分省份已经在所辖区域内开始进行整合兼并。目前多方都在争抢这个“统一”的核心运营角色,相对而言,金融集团还是占据一定优势的,至少可以要求从技术标准上使用或兼容金融规范。如能成功,那金融标准的NFC受理环境将立于不败之地,哪怕在发卡方面仍然做得如此之差,也有足够的时间来更新完善了。除了公交以外也还有其他领域可考虑,如菜市场、出租车、快餐店、自动售货机等等,相对而言实际上更好做,只是战略意义没有公交这么大罢了。央行对此也非常重视,甚至为此更新推出了PBOC3.0技术标准。但我对这个标准持保留态度,因为它实在是太复杂了,完全是技术统治世界的思维,变本加厉地不考虑用户到底是否接受。NFC支付的第三阶段,以NFC全终端手机为典型的硬件模式,运营权由手机厂商和应用提供方共同主导,并逐步开放好了,我们再说说第三阶段,也就是本文的标题、我所欲言的将来,我认为很快会到来。首先说说为什么会有第三阶段?上文不是说第二阶段还没结束呢,正在尾声么?世事就是这么奇妙。国内的移动近场支付一直以来是巨头们的游戏,不管是运营商还是金融,都是超大体量、超级强势的实权机构,他们制定规则“允许”用户可以怎么来用移动支付,但结果是用户并不乐意,“惹不起我还躲不起么”?投入很巨大辉煌,结果很惨淡尴尬,然而副作用却很有意思。最重要的就是教会了、忽悠了不少手机厂商来真刀实枪地改造NFC了。不同于当年寥寥几款的明星概念机,仅以国内为例,一些有较强的品牌意识、有较好的利润空间的手机厂商,真刀实枪地开始做NFC了,如OPPO、魅族、小米等等。刚开始做,自然还会受到运营商的定制、银联银行的合作等影响,可随着手机厂商对NFC业务的逐步了解和掌握,他们慢慢会发现,原来世界可以更美的。正如我一直所说,支付只是手段、只是实现目标的一个关键环节,运营商做移动近场支付业务的本质是为了“提高通信业务的黏性和高附加值”、银联银行做移动近场支付业务的本质是为了“增加发卡、提升用卡活跃度”类似,手机厂商们很快会找到自身的定位,做NFC是为了“手机卖点更多、客户更忠诚、增值服务更厉害、品牌价值更高”,总之,如果NFC支付业务能做好,手机主业就能发展得更好,那为此付出区区的成本算得了什么呢?而且,既然芯片是我的,客户是我的,品牌是我的,那业务形态、商业模式必然要以我为主![!--empirenews.page--]当然,目前大多数手机厂商还没到这一步,特别是国内的手机厂商,毕竟一直以来受欺压惯了,虽然闷声发大财,但大方向上还是听巨头的;不过,这又是个趋势,如小米、OPPO这样的品牌至上的公司必然会如此演进。特别是,传闻说国际老大哥A公司已经按照这个模式酝酿着下一代产品了。一旦推出,将是对前两个阶段的彻底颠覆(特别是对运营商),也就宣布着第三阶段的正式来临。而即使这次又爽约了,也没关系,不过是延后一点罢了,仍然势不可挡。在第三阶段中,最明显的特征是手机厂商自身将直接作为移动支付的运营核心主体,而各种移动支付应用有了一个公平公正的机会参与进来。与前两个阶段相比,运营商的移动支付应用、银联银行的PBOC应用都将只成为可选应用之一,可能仍有先发优势,但不再成为任何形式上的唯一。在第三阶段中,由于手机厂商的良莠不齐,会导致运营平台标准的混乱,会造成NFC应用适配的困难,会造成线下NFC受理环境的纷争。按照历史惯例,也会逐步出现平台整合者或产业联盟,联合一大批手机厂商制定相对标准化的NFC运营平台,帮助手机厂商以最小的代价加入盛宴、获取收益。类似当前手机自有的APP商店、与平台通用的APP商店的关系。当然了,先行发力的手机厂商、注重品牌运营的厂商会有能力独占自己的领域,其中拥有支付牌照的手机厂商优势更加明显。在第三阶段中,具有线下影响力的NFC应用提供者将最具优势,可以以最小的代价实现用户的汇集与O2O模式的普及。NFC联机应用将成为绝对的胜者,相比PBOC之类的脱机应用,其优势太明显了。逐渐的,做得最好的NFC应用提供商可能成为新的移动支付王者之一。在第三阶段中,用户和商户才能真正的逐步熟悉和接受手机支付,并交由市场来解决安全、可信、投诉的问题。现有的TSM平台模式,必然会有较大的调整变革。在第三阶段中,NFC和SE芯片厂商将大有可为。希望国内的芯片厂商,能及时参与到这场盛宴中。而现在红遍半边天的移动支付卡商,则很可能会遭受重大挫折,反正现在也是干炒概念瞎忽悠。在第三阶段中,监管的问题必然还会时时出现,比较典型的官老爷是工信部和央行。相信一些快速成长的手机巨头们,有能力应对一些波折。毕竟,用户为王。第三阶段,合理的预期是在2015年正式启动,花2-3年的时间基本普及。第三阶段,可能不仅是NFC手机,还会衍生其他硬件模式,以及其他可穿戴设备。但是NFC支付这些年来的艰难生长,将会给这些更多的创新带来更易接受的发展环境。
加拿大的TagTalk公司在众筹网Kickstarter对一系列的互动礼物标签,发起了一项筹资活动,该礼物标签允许发送者上传语音信息,照片或视频,收件人可以通过点击他们的NFC手机上的标签进行访问。每个礼物标签包含一个嵌入式ntag203 NFC芯片,为照顾那些没有NFC手机的客户,在其背面还印有一个二维码。上传内容时,用户需要下载免费的TagTalk App ,利用他们的NFC手机激活标签或在背面扫描QR码。他们可以上传图片,音频和视频,创建个性化的互动问候。接受者可以通过他们的智能手机获取信息,而不需要下载TagTalk App。使用“直接回复”功能,发送者也可以实时接收到读取通知。该团队正在筹集15,000加币的资金,计划在2014年5月16日启动该项目,“所筹集的资金大部分会在批量生产合格的NFC礼物标签的过程中使用。”TagTalk 解释说,“我们也将使用该基金,拓展进入地方市场,通过高速发展的网络进行推广,你将能从当地的零售商直接购买到我们的标签。”(RFID世界网编译)
吉大附中高中部高二一班李京儒近日研究出的《基于智能手机的多功能旅游团队管家婆》项目,与实际生活非常贴近。21日,记者来到吉大附中高中部,见到了他和他的研究项目。两个月攻克软件编程难关李京儒今年17岁,由于热爱旅游,李京儒也常和家里人一起出去。在外面旅游时,李京儒发现,在旅行团中经常会有游客走散的情况。于是,李京儒就有了利用现有技术来解决困难的设想。在他的项目中共包括三部分,有一个每名游客拿在手的一个RFID卡片,每个卡片对应一个编号,里面放置一个芯片。还有一个清点器是其中的核心部分,也是主要模块,再有一部分就是智能手机。只要把智能手机与这套系统相连接,就可以实现清点、计数、搜寻、超区提示、显示信息等功能。如果在旅游团队里,哪名游客走散了或是掉队了,导语的手机就会发出提示音,很轻松地找到游客。李京儒说,他在研究项目过程中遇到了不少困难,不仅有电路焊接上的难题,挑战更大的是软件编程问题,由于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储备,他就翻阅资料,上网查询,还找专业人员进行请教,用了近两个月时间终于攻克了这个“难关”。成本较低已经申请专利李京儒的母亲马申说,“起初我不太同意京儒研究这个项目,因为他所在的班级是快班,如果搞项目,必然会分散精力,怕耽误他的学习。”但看到李京儒很坚持,家人也就同意并支持他做这个项目了。从去年9月份到今年3月份,将近半年的时间里,李京儒把除了学习以外的时间都用在了这上面。在研究进行到户外测试阶段时,正值隆冬,李京儒发动自己的亲属、朋友一起到外面去做测试。李京儒来做“导游”,手里拿着手机,亲属、朋友充当“游客”,测试如果出现掉队的情况,五项功能是否能发挥作用。零下20多摄氏度的天气下,李京儒的手冻得通红,但当他测试成功时,一种成就感、满足感油然而生,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现在这个项目正在申请专利,马上就要批下来了。”马申介绍道,很多旅游团队会发生小孩走失的情况,也许这个项目今后会造福于社会。而且,这套系统的造价也很低,如果按照一个团队需要50个RFID卡片来计算,一套系统只需要500元。老杳吧推出微信公共平台,想阅读更多老杳文章,请订阅老杳吧微信,资讯内容:手机、集成电路、面板、专利、老杳独家视点及手机概念股相关业务进展等;微信平台使用帮助发送“help”。关注办法:微信关注‘集微网’、‘jiweinet’或扫描以下二维码:
4月21日,记者从长春市图书馆获悉,经过两年的内部装修改造,长春市图书馆将于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当天,以崭新的面貌重新向读者开放。经过重新装修改造的长春市图书馆,采用大开间、多元化、智能化、多功能的服务格局,宽敞明亮的阅读区和自修室,崭新的桌椅、台灯、书架等家具设施,温馨的咖啡茶座和休闲阅读区,为读者创造优雅舒适的阅读环境。全馆应用RFID技术和智能管理设备实现了读者借还书籍的自助化服务、自修室座位号的自助申请、读者证的自助化办理,使读者的阅读活动更具选择性、自主性。同时, 长春市图书馆还开通了微信公众平台和手机图书馆,全馆实现了Wi-Fi无线网络的全覆盖,读者可以通过手机轻松免费阅读数万种电子图书、期刊。重新开放后的视听艺术馆采用先进的高保真、立体声调音音响设备,为广大读者提供优质的音乐文献鉴赏、借阅服务,有兴趣的读者朋友还可以在此举办音乐沙龙讲座和艺术赏析活动。在功能区设置上,长春市图书馆还推行均等化的读者服务模式,设立老年读者阅览室、视障人士阅读室、低幼儿童活动室等具有针对性的阅读服务区,满足各类人群的阅读需求。
近期 Haswell Refresh 处理器以及 Z97 晶片主机板的消息不断,但我们在稍早掌握到 Devil's Canyon 这颗处理器发佈时间。Intel 将会在 5 月 11 日释出 44 颗 Haswell Refresh 处理器以及 Z97 和 H97 晶片,意味著消费者可以在通路上买到相关产品,不过这之中可以超频的 K 系列处理器 Devil's Canyon 并没有在早前曝光的明名单中出现。这或许是 Intel 在行销佈局的一些考虑。在早前的简报中,Intel 确认 Devil's Canyon 会在 2014 年中旬发表,现在时间点已经获得确认,将会在 6 月 2 日发表(这一天也是 WWDC 开展),另外还会有一款 Pentium 系列的不锁频版本将同步登场。目前还无法确认两款不锁频处理器的确切型号以及时脉。devils canyonDevil's Canyon 这款 K 系列处理器主要两个部分获得改善,首先是 TIM(Thermal interface material),另一个则是封装材料(packaging materials),主要可以改善这几代 K 系列处理器的一些问题,例如散热表现以及增进整体效能等。
【时报记者沉培华台北报导】DRAM现货价近一天上来,全球最大记忆体模组厂金士顿Kingston亚太区业务行销副总裁陈思轲表示,此仅为短期因素,在供货商只剩三家下,今年价格视供需状况呈现波动,短期第二季价格可望落底。金士顿2013年营收约为50亿美元,成长率2~3成。去年受惠DRAM缺货,金士顿Kingston获利创新高佳绩。DRAM这两天价格上来,Kingston亚太区业务行销副总裁陈思轲表示,这几天行情波动,主要是海力士继去年无锡厂火灾后再传出製程出状况,是否有人为炒作因素则不做评论。
经济部统计处长林丽贞指出,台湾的4K2K面板深具竞争优势,但大陆与南韩面板厂相继大量投产并低价竞争,对台湾面板业接单的负面衝击很大,复甦不确定性非常高。林丽贞表示,3月精密仪器产品外销订单为28.6亿美元,较上月增35.2%,较去年同月减少3.6%,而且是连续11个月负成长,惟减幅已缩小。至于第1季表现较去年同期减少5.8%。主要原因是精密仪器中的面板受到大陆与南韩面板厂低价抢市。林丽贞进一步表示,大陆「五一」长假的消费需求已经开始显现,电视及电脑面板需求渐增,会在3、4月接单中反应,只不过,未来面板复甦的不确定性依然很高。以订单金额之动向指数来看,多数业者仍认为4月精密仪器的接单依然会衰退。
车联网作为物联网的一个分支,早已超出传统汽车产业的范畴,它不仅将打通芯片、设备、车厂、应用、服务运营等多个环节,更将覆盖整车售前、售中、售后的完整生命周期,甚至颠覆汽车产业的现有商业模式。车联网生态系统从横向可划分为五层,自上到下依次为应用层、基础平台层、传输层、设备层、芯片和技术层。其中,“应用层”负责服务运营,打通设备和内容,是用户最直接的使用体验之源;“基础平台层”负责各设备间的数据信息、控制命令、能源的互联互通;“传输层”是通过无线或有线的传输技术,打通上下层之间的信息流通;“设备层”负责具体的传感和控制,向上提交采集到的数据,向下执行接收到的行动指令;“芯片和技术层” 是实现设备各种功能的基础所在。只有完善这五层的建设,才能真正推动车联网从概念走向现实。从上图可知,任何一家企业都难以一肩挑起车联网生态构建的重担,各人只有在车联网生态系统中找准自己的定位,相互协同合作,一起把饼做大,才能大家都有饭吃。目前国际汽车大厂车厂已经纷纷构建封闭的自主车联网,比如通用汽车的OnStar,福特汽车的SYNC,丰田汽车的G-BOOK以及宝马公司的iDrive系统,而中国自主品牌目前比较有代表性的产品则是上汽集团的inkaNet,长安汽车的InCall,吉利汽车的G-NetLink和一汽的D-Partner等,本土电动汽车领军企业比亚迪也在今年高调展示自有车联网系统。不过借鉴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轨迹不难推断,车联网的核心价值在于互联互通,开放、融合是必由之路。在4月24日深圳科兴科学园召开的思锐达传媒“2014汽车电子应用及技术发展论坛”上,与会嘉宾将从以上不同层面入手,探讨车联网时代如何重构汽车产业价值链。从芯片端来看,传统车载主控芯片市场主要有瑞萨电子、飞思卡尔和德州仪器等几大厂商,不过随着4G LTE建设步伐的加快,一些移动芯片制造商现在也开始来抢这块蛋糕,包括NVIDIA、英特尔和高通,这三家公司均有专门的汽车业务部门。英特尔与高通已快速切入车载系统市场,比如英菲尼迪Q50上的双屏系统采用的就是英特尔的凌动处理器,而高通也在今年年初发布了骁龙602A应用处理器,专门用于汽车级信息娱乐解决方案,更不用说NVIDIA Tegra 3因为成功推动电动汽车特斯拉的17寸巨屏显示而名声大噪。预计今年车载主控芯片格局将开始产生变化。在此次“2014汽车电子应用及技术发展论坛”上,领先汽车电子芯片厂商飞思卡尔将介绍最新车联网与信息娱乐解决方案,瑞萨电子带来了其车载导航解决方案,而NVIDIA的嘉宾则将与观众分享如何打造未来的智能汽车。从应用层来看,车联网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各家均围绕一键通、实时路况、远程防盗、违章代办及紧急救援等几个项目做文章,盲目堆砌功能,没有真正做好用户体验与应用开发,导致车主免费试用后感觉“不好用”、“没有用”而不愿意续费,车联网的可持续发展也就无从谈起。我们应该如何破解这一困局?此次论坛还特别邀请到TCL康钛、比亚迪以及国内知名的地图提供商高德等厂商,将分别从整车以及服务平台的角度分享行业经验及专业观点,探讨跨界融合带来的应用体验,为珠三角广大汽车电子企业提供发展思路。关于“2014汽车电子应用及技术发展论坛”详细信息,请访问:www.siridamedia.com/aeta2014。
4月21日,瑞萨电子株式会社宣布瑞萨电子印度私营有限公司正式成立,该公司是隶属于瑞萨电子新加坡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位于印度班加罗尔市。作为业务扩展计划的一部分,瑞萨把在印度的分支机构提升为全资子公司。瑞萨可以在印度的其他城市扩展业务并进行更广泛的推广活动,而客户有望就近得到更高水平的服务支持。通过成立新公司,可进一步强化本地支持,并凭借瑞萨在工业和汽车应用领域的实力,瑞萨将提高在印度的MCU市场份额,以其丰富的方案工具包和参考开发板套件,加强解决方案提供能力,帮助客户缩短产品上市时间。瑞萨电子公司高级副总裁川嶋学表示,“通过在印度设立职能完备的子公司,能够为印度不断增长的客户提供更好、更广泛的支持”。瑞萨印度将扩大应用工程团队,开发和推广“以印度为中心”的解决方案。团队将首先着眼于两轮车的汽车应用解决方案,未来将进一步扩展到工业和电子消费类应用领域。瑞萨印度希望可以将其业务拓展到印度其他城市。“团队的目标是市场调研,了解市场对解决方案的需求,并准备针对印度市场的开发方案,以符合印度市场对价格和规格的要求,”瑞萨电子印度公司总经理Sunil Dhar解释说。“除了和客户合作之外,这个团队也希望与设计公司合作,共同打造创新的解决方案以满足未来印度市场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