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穿戴设备概念正在加快落地的进程,打头阵的既不是谷歌的眼镜也不是苹果的手表,而是看上去并不起眼的手环。日前,奇虎360推出了“360儿童卫士”手环,能让父母随时了解孩子的行动轨迹。360的老对手百度也悄然上线了可穿戴设备官网,首款产品就是之前与咕咚合作推出的“咕咚手环”。越来越多的创业者也将目标瞄准了这一领域。在众筹网站“点名时间”上,一款由杭州团队开发的智能手环“bong”吸引了近两万人关注,目前已经成功完成募集,超募率达到295%。主打健康和安全牌去年夏天,bong团队创始人顾大宇体验了几款国外的智能手环,发现无论在佩戴舒适度和功能上都有所欠缺,于是萌发了自己做一款智能手环的想法,又因为爱好运动,将主要功能定位于运动和睡眠监测。这和国外的Jawbone up,以及国内的咕咚手环在功能上有所类似,都是抓取用户日常生活中的运动状况,记录卡路里的消耗,还能告知每天的睡眠状况,用户可以根据这些数据调整个人作息和运动量。当然bong想做的事更多。首先是帮用户设定一个个人目标,只要你输入自己的身高、年龄、性别和体重,bong的后台会根据运动专家的建议给出一个建议,像每天应当消耗多少热量,保持多久的睡眠等。“bong通过自动识别(运动状态、睡眠质量)让用户实现无感佩戴之后,我们接下来的计划是,根据用户定期的数据给出运动和睡眠的建议。”bong团队品牌总监黄浩说。相比之下,360儿童卫士主打的是安全牌。据奇虎360副总裁沈海寅介绍,儿童卫士的安全功能主要体现在三点,一个是随时定位,获得孩子某段时间内的行动轨迹。“第二个是安全区域预警,手环能智能记录孩子常去的地方,父母也可以设置安全区域。如果某一时刻超出安全区域,父母就能获得预警。”他表示,手环里还内置了GSM通话模块,家长可以随时拨通手环,通过听取孩子周围的声音来了解孩子所处的环境。差异化竞争是难题随着越来越多产品的面市,智能手环身上的光环正在不断褪去。杭州麦策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余江去年以来代理了不少智能手环,在亲身体验时明显感觉同质化情况严重,“功能上都大同小异,戴上去确实酷,过阵子就不新鲜了。”在淘宝上搜“智能手环”,随便就能获得大概10款左右的产品,既有国外代购的,也有国内厂商自己研发的。黄浩表示,智能手环的门槛确实不高。举例来说,多数手环都带有计步功能,其实只需把早年的计步器芯片放到手环里就能实现。但如果要把智能手环做好,难度也不低。拿最基础的佩戴舒适性来说,因为用户要24小时佩戴,手环就必须足够轻薄,更不用说防水、防汗和电池续航。黄浩介绍,bong从设计到完成一共花了半年时间,光工业设计这块就用了3-4个月。再者是功能,比如有些手环只能识别慢走和快跑两种状态,有些就能更有效区分出慢走、跑步甚至游泳,以便更精确地计算热量消耗。“更主要的是把用户留住。”余江认为,如果只是单向地提供数据,用户很快就会失去兴趣,“要是能有个性化的数据分析,进而提供健康建议,就更容易产生用户黏性。”这点也得到黄浩的认同,“目前bong正在抓紧建设开放平台,希望更多的开发者为bong提供丰富的插件应用,主要还是围绕着运动和健康主题,类似于可以针对国内饮食提供完善热量信息的小应用。”
畅想未来 智能手表的前途之辩昨天周鸿祎通过在新浪微博开设的栏目“老周开讲”发表了自己对可穿戴设备的智能手表的看法--不是很看好。老周认为,鉴于互联网的成长,智能手表会是未来的一个趋势,却并非想通过智能手表发财者的机会,他提出了两个问题“智能手表到底解决了用户的什么问题?用户凭什么买你的产品?”老周被一部分人视若中国第一号产品经理,所以他看问题往往站在用户的角度考虑。从生活方式来看,中国人戴表的最主要目的不是看时间,而是为了面子,百达翡丽与飞亚达放在一起,就是高富帅与屌丝的区别,而一块动辄上千的智能手表,只能代表你是个潮人,却并不能给人的身份增光添彩。在功能上,智能手表电池的续航能力是关键,如今智能手机已经让用户每天去充一次电了,如果智能手表不能做到超长的续航,则市场前景依然不明朗。手表的续航能力与其“智能性”也是矛盾的,中国的智能终端往往陷入一个误区,即有屏幕的地方必然充满了各种应用。智能手表成为终端,那么微博、微信、相机、天气、日历,甚至地图、新闻各种客户端都有可能涌入这一亩三分地,功能一多,必然给电池带来压力,而且在智能手表那么小的屏幕上复制手机5寸屏的功能也不切实际。畅想未来 智能手表的前途之辩如果智能手表非得像智能手机那样“多功能”,那智能手机的市场必然会受到冲击,用手表颠覆手机,万一手表又失败了,该当如何?所以如今的一部分智能手表只是作为手机的辅助性配件产品出现的,比如三星的GalaxyGear、索尼的SmartWatch,这两款手表只提供“提醒”功能,例如GalaxyGear会提醒邮件的接收,但你若要查看邮件,还得拿起旁边的Galaxynote3。而映趣科技(专业做智能手表的本土创业企业)CEO王小彬日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却道出做智能手表应该真正让它做到“智能”。王小彬认为,如果我们的智能可穿戴设备不能随时打电话、上网,那还叫什么智能?对于三星和索尼推出的这两款辅助手机的产品,只能叫做智能配件,因其智能性必须要关联手机才能实现。而这个创业团队推出的inWatch则是一款独立的智能终端,像被老周诟病的“多功能”,正是inWatch的目标--微信、微博、QQ甚至百度音乐这些APP都被嵌入到手表的应用中心里。说白了,这就是一款戴在手上的智能手机--而硬趣科技之所以冒天下之大不韪去这样做,还有个原因--它并没有手机制造厂商的背景。移动时代对终端的要求肯定是越来越便利,产品的便携性成为一个设备制造厂商首先要考虑的问题,而智能手表的便携性远高于手机。目前人们认为手表不能取代手机的主要原因在于其屏幕的大小,但可穿戴设备不仅仅只有手表,谷歌已经推出来了谷歌眼睛--既然这样,我们不妨大胆想象,如果你同时穿戴着智能手表与眼镜,电话微信可以通过手表去处理,看新闻资讯可以通过眼镜,那手机还有什么用?而且近端支付NFC功能,也让手表比手机更便捷了一步,而手表与身体的紧密贴近性,也让它成为一种人体健康的检测仪器,其在未来的智能医疗方面将发挥巨大的作用。一位网友这样描述:“智能手表应该是智能家居的入口,需要全新的系统,让谷歌的应用喊谷歌汽车去接老婆,让格力的应用控制温度,让美的的应用控制微波炉,让铁门应用NFC触碰开门。重要的技术是语音控制而不是触摸显示。”当然,这可能是未来,不过按照智能手机替代功能机,甚至给PC带来影响的速度,未来其实就在眼前。
尽管大多数产品还没有走上商用这条道路,但“可穿戴设备”这个新兴词汇早已渗入到世界各个角落,成为继手机、平板后最令人期待的数码产品。和这两者不同的是,“可穿戴设备”的崛起更令人兴奋,谷歌眼镜 (Google Glass)、智能手表无不让人看到未来与科幻,人们对于“可穿戴设备”的期待就像是对未来世界的期待一般。百度公司刚刚公布了一份由百度云创新实验室与国际调研公司联合制作的《可穿戴设备用户需求调研报告》,在“可穿戴设备”的产品认识度上,苹果 (Apple) iWatch 和谷歌眼镜分别排名第一、二名,占比分别为 51.6% 和 41.0%。其它认知度较高的“可穿戴设备”还有 Nike+Sport Watch 手表、咕咚手环、索尼 (Sony) MN2 手表、三星 (Samsung) Galaxy Gear 手表、BrainLin 头箍、Omsignal T 恤,以及果壳手表,用户对可穿戴设备的购买意愿非常高。75% 用户有意购买 市场潜力巨大虽然最受关注的苹果 iWatch 和谷歌眼镜还未上市,当前市面上的“可穿戴设备”中还未诞生一款超级明星产品,但“可穿戴设备”的市场前景已经十分明朗,它将成为科技市场的下一场重大变革。百度调研报告则指出,在面对智能手环、智能手表两大主流“可穿戴设备”产品上,如果不考虑价格因素,可能会购买的用户比例分别占到 49.3% 和 46.6%;一定会购买的用户比例也高达 19.5% 和 29.1%。综合来看,有 70%~75% 的用户都倾向于未来购买智能手环或手表,表示一定会购买的人数达到 50% 左右。此前研究机构艾媒咨询曾给出一组数据,预测到 2015 年中国市场“可穿戴设备”市场出货量将超过 4000 万部,市场规模达到 114.9 亿元。不仅仅是中国市场,来自澳大利亚 (Australia) 最新的市场研究报告也指出,在未来的 1 年中,将有超过五分之一的澳大利亚人会拥有“穿戴式设备”,澳洲市场“可穿戴设备”出货量将达 3600 万台。不难看出,“可穿戴设备”市场潜力之巨大。用户最想要什么?功能首选健康运动 交互期待体感智能有这么大的购买意愿,用户最需要什么样的可穿戴设备呢?据百度的调研报告显示,和电脑、手机、平板等传统数码设备相比,可穿戴设备似乎更有针对性,大多数用户更期望可穿戴设备能够在健康和运动方面带来帮助,其次才是工作效率和娱乐。百度调查指出,在用户期待的可穿戴设备的前十大功能中,“帮助保持身体健康”排名第一,占比高达 62%,第二位功能是“帮我克服懒惰,执行运动计划”,占比 37.4%;“帮我发现健康问题”功能排名第三位,占比 31.4%。剩余七项功能是:让我工作生活更有效率,让娱乐生活更加丰富,与朋友分享运动成就,方便工作,体现我的高端品位和气质,以及方便社交,让我更加时尚。事实上,可穿戴设备确实在“健康方面”具有先天的优势,“长”在我们身上的这些设备就像是人的感官的智能延伸,记录着我们每一天的运动状况、卡路里消耗、睡眠状态,并能在身体需要运动的时候进行主动提示,需要醒来的时候,无声唤醒。而这些还仅仅是手环式穿戴产品的功能,未来还会有更多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的穿戴式设备问世,比如矫正坐姿的腰带,检测心跳、血氧度的指环,能测量体温的 T 恤等等。这些很早之前就出现的概念已经在投资平台上被证明是颇具市场前景,它们将能在人体的各项体征中发挥监控和管理作用。而在产品的交互体验上,用户对目前一些打着可穿戴旗号想要抢先占坑上市的电子设备并不买账,据百度云创新实验室工程师说明,在调研中当为被问及期待什么样的可穿戴设备时,用户的反馈主要集中在需要灵敏的体感交互和有云端数据支撑的跨平台能力上。拿用户的话说,就是不要千篇一律的像手机一样,还用手机触屏,能用语音操控,或者能识别人的动作、表情、身体状况等,还能将数据在手机、电脑和不同的手环、手表等设备之间传输,甚至只用手环或手表就能方便的整合电话、查收邮件、聊天交流等应用,并且期待更多的针对可穿戴设备开发的应用,而不是只把手机上的 App 装到手表里。缺技术和云端大数据 现实与期望还有差距事实上,目前市场中现实的产品与用户们普遍的需求还有一些差距。也是因为功能针对性较强,再加上硬件门槛较低,因此现有可穿戴设备也过早的暴露出一个突出的问题,那就是缺乏核心技术,功能趋于同质化。比如当前的手环产品,无论是国外产品还是国内产品,几乎都支持计步器、卡路里消耗、睡眠检测和叫醒功能,唯一不同的在于算法、品牌和工业设计。所以在可穿戴设备如火如荼的今天,《福布斯》(Forbes)撰稿人克里斯托弗?文萨斯 (Christopher Versace) 的唱衰也是不无道理的,他说:随着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关注这一领域,可穿戴设备市场迟早也将变得同智能手机市场一样拥挤不堪。但这并不意味着工业设计将成为可穿戴设备制胜的法宝,追寻智能手机的发展道路反而可能会推动整个行业的发展。纵观智能手机的发展道路,从功能手机到智能操作系统,再到云端同步,数据的平台化和相互合作化才是用户最需要的。比如说在 A 健康手环上产生的数据,换到 B 健康手环上能够同步并继续使用;或者是 A 健康手环与 B 心率指环、C 坐姿腰带所产生的数据统一能整合到一组数据中,然后进行分析、产出一个人整体的健康报告。前提是 A、B、C、D 并非全是同一个品牌下的产品,因为面对琳琅满目的不同类型的可穿戴设备,用户不可能永远只选择一个品牌。[!--empirenews.page--]所以未来的可穿戴设备市场,缺少的并非是厂商,而是一个类似 Android、iOS 一样的平台,让所有的相关的可穿戴设备都能运作、存储在上面。这个平台能够疏通产业链上的上、下游,并连接用户、厂商与开发商。从这个角度来讲,相比传统的硬件厂商和刚刚崛起的可穿戴设备厂商,互联网公司可能更为适合充当这个平台的角色,比如百度、谷歌。而在智能手机时代所积累的技术和经验,也必然使它们尽早涉足,提前布局。谷歌平台之于谷歌眼镜已经是个很好的开始,最近悄然上线的百度可穿戴设备网站,也暴露出了百度策略的冰山一角,可能近期还会有更大动作。厂商着急 翻越门槛需平台大企业入场技术上云端大数据能力的缺乏让很多试水的厂商的热情都打了水漂。而跃跃欲试的厂商更是着急。据了解,很多深圳的制造企业在谷歌眼镜和三星手表发布后都跟风推出了类似产品,但因缺乏背后的体感交互技术和云端大数据支撑,就成了儿童玩具,市场反应平平。另据了解,目前,大部分硬件企业在 2014 年都有,推出可穿戴设备的计划,“说实话,传统的手机、电脑、笔记本、平板都进入同质化阶段,狭窄的利润空间下只剩下血拼,与可穿戴设备和应用服务的结合是新的增长点。这个方向各家都在憋着劲要拿下。”一位知名硬件企业的负责人表示,“然而,缺乏技术积累和云端大数据支撑以及软件和服务上下游整合能力,很多构想还都停留在规划阶段。”这时,产业合作成了聪明厂商们的捷径。据硬件制造行业人士透露,2013 年下半年以来,很多南方的硬件设备厂商都赶往北京,目的地都一样,位于北京西北的中关村上地,中国互联网和移动云第一大公司百度就在这里。据透露已经有不同领域的十几家硬件厂商在于百度接触,他们想要的就是百度积累的多媒体交互技术和云端大数据能力,及产业链整合能力,而这些都是可穿戴设备不可或缺的。事实上,咕咚手环的快速发展就是很好的明证。据用户调研数据显示,咕咚手环已经成为即谷歌眼镜和三星手表之后的人们认知度最高的品牌产品,而其为其品牌加分的正是其与百度的合作及百度健康云 inside 的背书。最新曝光的信息表明,百度云创新实验室已在今年悄然成立,据知情人士透露,这个实验室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就是可穿戴设备的相关技术整合以及产业链的融合。而百度在可穿戴设备相关技术和合作模式落地上早有布局,并专门为此成立了一支集硬件、软件、云服务的团队,一直在潜心研究未来可穿戴设备的技术和产品设计方案。百度在可穿戴设备领域已经积累了数十项技术专利,并形成了成熟的外观、交互、应用设计方案,特别是围绕着可穿戴设备的关联领域,在云服务、语音交互、人脸识别及技术上,完成了技术准备和落地,前不久,记者了解到百度语音等技术已经在其开发者中心开放给广大开发者。同时在硬件环节,与第三方厂商合作咕咚手环,与 inWatch 合作,利用百度云端大数据技术能力,为用户提供更好的云服务,还与三星 Gear 手表展开了语音交互技术合作拓展,这些为百度可穿戴设备的推出,做足了功课和经验积累。同时,此前也有传闻,百度采取开放策略的可穿戴解决方案已经初步制定,正在与产业链上下游积极展开合作洽谈。我们有理由相信,百度的入场将推动可穿戴设备向着用户需求和市场期待的方向加速落地。而这个时间,按照知情人士的透露很有可能是在 2013 年底,且产品不止一种类型。
据最近获得的一份报告显示,可穿戴设备中国内的咕咚手环成为广受用户认知的领先品牌。这个此前名不见经传的新品牌是如何快速打开市场,而能与苹果、谷歌、三星一起并肩的呢?近日,记者拿到了一份可《穿戴设备用户调查报告》,报告显示,其中用户对于可穿戴设备的产品认知度排名中,苹果还未推出的iWatch牢牢占据第一位;随后是谷歌的Google Glass以及融合运动监测功能的Nike+ Sport Watch。值得一提的是,能与国际巨头一起站在用户认识第一梯队的国内的代表,竟是新品牌--咕咚手环,在用户对可穿戴设备的产品认知度排名中还排在三星Galaxy Gear以及Sony MN2 SmartWatch之上,位列第四。要知道,在与百度合作之前,咕咚手环还只是一家普通的创业公司。那么百度给了咕咚手环何种支持,使其产品认知度能排在了三星、索尼这等巨头之前?对于可穿戴设备行业,核心竞争力究竟是什么呢?事实上,可穿戴设备的概念的提出已经有几十年了,然而真正做出实物并收到市场和用户关注是近几年的事。从2008年,Nike+推出微型传感器并与iPod相连开始,到2010年iPod Nano 6 通过表带摇身一变成为手表,一直到2012年,可穿戴设备成井喷之势爆发,Google Glass, Jawbone Up等可穿戴设备接连推出;三星、HTC、索尼等IT巨头也不甘寂寞,相继推出了自己的智能手表,可穿戴设备渐成星火燎原之势。BIIntelligence的一份报告表明,2014年可穿戴设备的年出货量将达到1亿台,这一数字将于2018年增加至3亿。可穿戴设备毫无疑问正在成为未来最炙手可热的产业。新兴市场也给新的品牌带来了机遇。如何快速掌握契合用户需求,快速得到用户认知,成为撬开可穿戴设备大门的关键。而无疑,咕咚手环一跃成为国内可穿戴设备的领先品牌,广受行业及用户的关注,与百度的合作产生了强大的品牌效应。在与百度合作之前,咕咚手环的制造企业是一家出色的传统硬件提供商,但可穿戴设备和普通硬件设备不同,背后的云端大数据和交互技术以及应用软件整合能力成为决定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此,可穿戴设备有着非常高的进入门槛,其主要是传统硬件、新交互技术(语音、手势识别、眼球识别、骨传导等技术)与云应用服务的结合体,基础架构、产品能力更需要结合云端,利用云服务、多屏云端同步来实现。而除了传统硬件、新交互技术、云计算能力以外,在未来可穿戴设备市场之中,第四大门槛就是开发者关系维护。与智能手机不同,未来可穿戴设备在硬件层面就将体现极大的差异化,智能手表、智能手环、智能眼镜、智能头盔,无论是品种还是功能各家产品都将有极大的差异性。在这种情况下,基于硬件所提供的应用丰富性以及功能性就将决定用户的购买意向。之前的咕咚手环在新型交互技术、云计算技术以及应用开发者三大方面都还需快速补足。而百度在云计算以及人机交互的技术积累远远领先于行业,再加上今年收购91之后,更是使其拥有国内最大的移动应用开发者联盟。毫无疑问,百度为咕咚手环提供了打开市场大门的契机,使其一跃成为用户认知的领先品牌。正如GigaOm研究员朱迪·兰克所说:“全时在线、全时可通讯的可穿戴设备将会带动移动大潮的下一轮革命”。虽然可穿戴设备的市场潜力巨大,但仍旧需要时间和大量在硬件和软件整合上的投入才能挖掘全部的市场潜力。
虽然智能手表市场目前还并没有发展起来,消费人群也主要是健身爱好者和数码极客,但是其前景早却已被外界所广泛看好。尽管如今市场上已经有了多款智能手表和类似的可穿戴式设备,但是它们都很难称得上是革命性的产品。智能健康手环虽然非常轻便而且也比较便宜,但是其功能却相对单一;三星Galaxy Gear智能手表功能倒是比较全面,但是却并不支持邮件功能,同时对其它品牌的Android设备的兼容性也不甚理想;而配备电子墨水屏的Pebble智能手表从各方面来说都不错,但是目前支持的软件数量还比较少,无法与苹果和谷歌强大的软件生态系统相提并论。外界目前对智能手表市场的发展趋势已经达成了共识,认为在一款在价格、功能、外形等方面都足够优秀的智能手表推出之后,沉睡的智能手表市场终将开始爆发式的增长。虽然人们对这款革命性的产品的呼声越来越高,但是目前究竟哪家公司会率先推出这样一款能够像iPhone改变智能手机市场那样引爆智能手表市场的产品目前还不得而知。Google Now会成为谷歌智能手表的杀手级功能吗?据悉谷歌智能手表距离大规模量产只有几个月的时间,并且与其它公司的做法不同,谷歌将在智能手表上押宝Google Now语音助手功能。Goolge Now拥有着丰富的功能和比较完善的开发平台,而且还有报道称谷歌智能手表的价格相比于智能手机来说将会比较低,同时功能相对独立,对智能手机的依赖不会太强。考虑到Google Now能够准确高效地完成人们的命令,因此Google Now很可能将成为谷歌智能手表最大的卖点。通讯和数字媒体咨询公司Tellus Ventures Associates总裁Steve Blum表示,如果一个手腕式可穿戴设备可以为人们提供有用的信息以及个性化的服务的话,那么这款产品很可能会取得突破。总之设备只是一个信息载体而已,试想如果缺少了丰富的软件和数据连接功能,iPhone还能称之为iPhone吗?像Android手机和Chrome OS笔记本一样,设计一个优秀的信息交互平台正是谷歌所擅长的。而这也将促进更多的用户使用谷歌的各项服务,尤其是搜索服务。如果谷歌智能手表能够依托强大的语音助手并且不再仅仅定位于一款手机配件的话,那么谷歌很有机会打破人们对可穿戴式价格的固有印象,即使售价稍高也影响不大。如果能为消费者所接受的话,那么传统手表行业或许将受到巨大冲击。作为Pebble智能手表公司的产品顾问,曾任国外著名科技博客Engadget编辑的Myriam Joire认为Google Now非常出色,并且将成为谷歌智能手表极具竞争力的卖点,而其它智能手表制造商也应该积极投身谷歌的生态系统。Myriam Joire还表示跨平台兼容是Pebble智能手表最大的优势之一,也是其竞争对手不具备的特点。而凭借着跨平台兼容性以及优秀的续航时间和防水机身,Pebble也成为了目前市面上最受消费者欢迎的智能手表。但是,Pebble依然没有摆脱一款附件产品的定位,只能为用户提供协助性的使用体验。如果谷歌能够将重点放在产品功能而不是外在设计上从而压低价格的话,只要外形不要过于不可接受,相信凭借着强大的Google Now和完善的生态系统,谷歌智能手表将成为许多用户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设备之一,并且在市场上将完胜华而不实的Galaxy Gear等竞争对手。当然这并不是说产品的设计美学不重要,而是说对于一款智能手表来说外形并不能成为其首要卖点,而不会让用户觉得不方便使用才是其设计目的。举个例子,虽然Galaxy Note 3甚至比你的脸都大,但是如果你喜欢在大屏幕上看视频或者玩游戏的话,那么其巨大的尺寸对你而言也不算是问题,因为它也能轻易地装进口袋。而对于一款智能手表来说,其外形不能过于笨重,也不能在长期佩戴之后让用户觉得手腕不舒服。而来自Forrester Research的高级分析师Sarah Rottman Epps则认为,智能手表体积对续航表现的限制将成为谷歌在设计方面遇到的最大问题。“现在的智能手表都过于庞大和丑陋,没有一款适合女性消费者佩戴。因此如果想要获得成功的话,谷歌不仅需要展示软件方面的开发能力,更需要证明自己是一家优秀的硬件设计公司”,Sarah Rottman Epps如是说。她还认为,消费者对于智能手表的要求很高,不仅需要时尚的外形和良好的续航时间,还需要优秀的软件功能和实惠的价格,而目前市面上还没有任何一款产品能够满足用户这种多方面的要求。虽然有报道称谷歌即将推出的智能手表需要更少的充电次数,但是谷歌究竟认为对于一款配备屏幕的设备来说究竟需要以什么标准来衡量续航时间目前还不得而知。谷歌智能手表将会采用类似谷歌眼镜的解决方案吗?当然,谷歌智能手表或许将会与Galaxy Gear、Pebble以及众多健康腕带完全不同。从近几年的动作来看,谷歌有时候似乎并不关心一款产品会不会取得销量上的成功,而仅仅是对产品本身的创意感兴趣,比如Fiber光纤计划和气球Wi-Fi计划等。而如果要说谷歌最为超前和脱离主流消费群体的产品是什么的话,那么答案一定是大名鼎鼎的谷歌眼镜。考虑到配备微型投影仪的谷歌眼镜几乎完全走在了主流消费市场的前面,因此谷歌即将推出的智能手表虽然拥有实际的功能,但是面向的用户有可能并不是普通消费群体。在拿到探索者版谷歌眼镜之后,用户表示电量的限制几乎很难使谷歌眼镜达到一天的续航时间,而除了成为高科技代名词之外,谷歌眼镜目前的用途也很有限。不过谷歌眼镜的出现至少向我们证明了这样的可穿戴式设备不再仅仅是科幻小说中的设想。而与谷歌眼镜一样,配备全世界最先进的语音助手的谷歌智能手表或许将像iPhone改变智能手机那样引起可穿戴式设备的热潮。
最近智能手表领域甚是喧嚣。苹果会跻身智能手表市场的传言不绝于耳,三星已经推出的Galaxy Gear智能手表有证据表明相当不受欢迎。就像三月份的时候,再次有传言说,谷歌正在研发自己的智能手表。现有多份报告表明,谷歌的智能手表正处于最后的研发阶段。公司目前正在和亚洲供应商商讨大量生产的事宜。传言来自于自称熟悉谷歌计划的知情人士。据说,谷歌智能手表运行安卓系统,并且功能上与Google Now应用软件紧密联系。Google Now类似于苹果的 Siri语音助理。这项应用可以根据使用者正在做的事情提出建议和预测使用者需要的信息。有情报表明,谷歌一直在努力减少电量消耗,确保其智能手表每次充电后能运行更长的时间。这款智能手表将会兼容其他设备,例如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这样的通信功能将允许智能手表访问多种信息。例如,从电子邮件中获取旅游时间表。有情报表明,谷歌智能手表可能准备在接下来的几个月内开始大量生产。硬件和售价的详细信息现在还不知道。
骚熊子/文我不是“土豪”,也谈不上Geek,Pebble是我入手的第一款可穿戴式设备,也是唯一一款。初识Pebble是通过一篇科技文章,报道的内容主要是提及Pebble在Kickstarter众筹平台的融资获得成功,我记得当时文章用醒目的字眼提到这是在Kickstarter平台上融资金额最多的一个项目。我相信很多人也是在这个时候开始认识了Pebble,当然也包括我。不过后来让我做出决定购买它的真正原因是因为另外一篇文章,这篇文章提到Pebble公司决定开放SDK(软件开发工具包)来供开发者进行应用的开发。因为小弟现在还是某校的研究生,所学专业也是搞软件开发,自己也有那么点小小的Geek精神,再加上智能手表当时还属于比较新的事物(现在算吗?),这样我入手一个既能有机会真正了解智能手表这个新鲜事物,同时对自己的编程也有一定的提升,所以后来在网店购买了一个黑色的Pebble。不过可惜的是我入手的Pebble并不是原装的,因为当时原装的要么断货,需要等上一段时间,要么就是有点小贵,我入手的这款是中国加工的,基本上与Pebble在国外的发行价差不多,1100元人民币。入手后就是了解Pebble的使用方法和功能。使用Pebble需要手机下载一个名叫“Pebble”的App,前段时间这个App已经升级成为1.7.0版本,一些新的功能被加入进来。以前的版本基本上只支持电话,短信提示;更新后的1.7.0版本可以支持音乐播放控制,日历提醒等功能,当然Pebble还内置了一些诸如计步器的模块,使用过程中需要手机与Pebble通过蓝牙进行连接,之后就可以正常使用Pebble的功能了。入手到现在,Pebble给我的感觉基本上可以概述为接下来几点:1.响应时间:在使用Pebble的过程中,我认为Pebble的响应速度几乎是无缝的,甚至是比手机还快了那么一点,表现在每次有电话或者是短信进来的时候,Pebble其实都比手机更早进行提示,也就是说如果仔细观察的话,往往是Pebble先提示有电话或者短信进来,接着手机才会响应,对音乐的控制也基本上是无缝的;2.耗电量:这也是现在大家比较关注的一个性能参数吧。因为Pebble采用的是电子水墨屏,所以续航时间还是比较久的;3:外观及界面:Pebble提供的可选颜色还是蛮多的。从整个外观来看,Pebble显得比较中规中矩,不会显得很浮夸,材质方面是塑料制成,所以重量上不会过重,整块屏幕大小也比较适中;4:特色:Pebble提供多种Watchfaces可供用户选择,以及包括内置的一些计步器模块。跟现在市面上的可穿戴式设备相比,Pebble还是显得比较保守。其实在入手Pebble之后,关注腾讯科技的报道,发现接踵而至的就是一系列可穿戴式设备的推出,不管是已经推出了两代的Sony smartwatch,还是声称并不打算进入可穿戴式设备领域的高通Toq(其主要是推广一种技术,可以减少耗电量),还是刚上市不久就面临30%退货的Sumsang Gear,还是国产新秀果壳和映趣科技,又或者是大家都很期待的科技巨头苹果的iwatch,Google的Gem,不管是其主打智能功能,还是健康跟踪功能,似乎看起来都有点太分散,各个厂家都按照自己的理解去定义产品,设计产品,往往给大众的感觉就是“碎片化”,功能本来就不多,还不统一,你主打的功能我没有,我主打的功能你没有,这让消费者很难做出抉择,毕竟价格也是硬伤。尤其是对于想入手一只智能手表的消费者来说就显得很被动,名气小的厂商没有足够的品牌吸引力,名气大的又面临着退货,耗电量快,甚至是隐私的问题。我自己是很看好这类产品的,之所以造成大家对可穿戴式设备持有怀疑的态度,估计也是厂商们太急于推出自家的可穿戴式设备,但这些设备往往更偏向于试水,功能简单,没有规范,耗电量,退货等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而且价格偏高,不能够说服消费者,不能够让消费者眼前一亮,所以给大家造成了一种印象:这就是可穿戴式设备,这就是智能手表?不管怎样,不管是智能手表这个属于可穿戴式设备的垂直领域,还是整个可穿戴式设备大家庭,都亟需一个行业标准出现来作为指导,有了标准整个生态环境就相对规范了很多,所以骚年,快去创造奇迹吧!关于我骚熊子,男,24岁,成都某高校研究生,软件工程专业。
内嵌式触控面板市场商机正快速延烧。在苹果、索尼与三星等国际品牌大厂加持下,On-cell与In-cell解决方案已成为触控产业最热门的话题,而触控面板业者与传统面板业者为争抢此一商机,亦纷纷加速布局相关解决方案,让双方竞合关系日趋复杂。内嵌式(In-cell)触控方案对面板厂而言系已发展多年的技术,但一直到苹果(Apple)iPhone 5正式采用后,才为产业界所关注。在iPhone 5之前,其实已经有夏普(Sharp)把光学原理的内嵌式触控面板应用于笔记型电脑的触控板。不仅如此,索尼(Sony)的Xperia P手机与宏达电的Evo Design也是采用内嵌式触控面板。此外,三星(Samsung)的Super主动式矩阵有机发光二极体(AMOLED)也是内嵌式触控面板的一种,只是感应线路的位置与前者采用的解决方案不同。正因为有这些成功的应用,面板厂对触控面板产业景气充满信心,甚至认能取代目前的触控模组厂商。 减少厚度与贴合次数 内嵌式触控面板好处多 不过,考虑到整个供应链里所需的零组件、流程、采购、良率门槛等因素,产业界认为在未来2年内,面板厂还无法对既有的触控模组厂商造成致命的威胁。但是,即使内嵌式触控面板尚未重塑整个触控面板供应链,但是也对产业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内嵌式触控面板主要的概念就是将触控感应线路整合进面板里,这种整合最直接的好处就是少掉原有的感应线路载体(Sensor Substrate),可减少厚度与贴合次数。虽然保护玻璃(Cover Glass)并不是触控功能的一部分(除OGS外),但是绝大多数使用投射式电容触控的装置均有保护玻璃设计,所以即使是内嵌式触控面板也无法减少保护玻璃这一层的贴合。也就是说,内嵌式触控面板对整个触控供应链的影响仅是在感应线路上,让面板厂有机会成为触控模组厂的竞争者之一,而不是革命性改变了整个触控技术与产业。 不论是薄膜电晶体液晶显示器(TFT LCD)或是AMOLED,面板通常是由上下两片无硷玻璃所包覆,下玻璃通常是TFT驱动线路。上玻璃在LCD上成了彩色滤光片(Color Filter),而对采用RGB排列(RGB Side-by-side)显色的AMOLED面板来说,由于上玻璃并没有彩色滤光片,所以拿来镀膜、蚀刻做为感应线路相当合适,三星的Super AMOLED正是采用这样的做法。由于两面玻璃的中间不是液晶就是有机发光材料,所以当要把触控感应线路嵌入面板并选择线路位置时,往往不是在上玻璃,就是在下玻璃。 如图1所示,如果位置是在上玻璃(不论是玻璃上方或下方),那就是On-cell,而在下玻璃的话,就是In-cell。依照此定义,可以将内嵌式触控面板分为On-cell和In-cell两种。不过,有些厂商有不同的见解,例如仅有感应线路位在上玻璃上方才叫On-cell,位在上玻璃下方和下玻璃上,都是称为In-cell。 图1 触控感应线路位置内嵌式触控面板指的是感应线路的位置而不是技术,相关业者曾经考虑、开发过的In-cell技术包含电容式、电压式和光学式三种,不过目前应用于消费性电子产品上主要是以电容式为主。虽然On-cell的感应线路与彩色滤光片共用同一块玻璃会致使良率受到影响,但On-cell制程相对于In-cell来说,还是比较容易实现。 早期面板厂在开发In-cell TFT LCD时试图加入额外的感应线路于面板中,但是最近的趋势则是利用面板中既有的元件(如Vcom)同时做为感应线路。如图2所示,随着面板技术的差异,使得In-cell TFT LCD内的感应线路位置也有所不同,例如索尼Pixel Eyes若是在IPS面板上时,X-Y线路分别位在上下两块玻璃上,但若是在VA面板上则变成上玻璃的上下方。苹果的专利则是将X-Y线路置于下玻璃的Vcom线路,并与之进行整合。 图2 主要厂商触控感应线路位置不论是何种做法,In-cell内嵌式触控面板所面临的最大技术在于对抗杂讯的影响。以相对距离而言,使用者的手指距离感应线路较远,但面板的TFT线路与感应线路却距离较近。因此,必须设法提高杂讯比,且触控控制晶片与其演算法需相当的灵敏度以抵抗来自LCD的杂讯。 单从技术面来看,In-cell内嵌式触控面板有两大问题要克服;第一项是面板制程,第二项是控制晶片。前者在于触控感应线路设计,以及将原有的面板元件转成触控感应线路所需,属于面板厂在面板制程端要解决的问题;后者的挑战在于能与感应线路设计相匹配的控制晶片,同时又要能对杂讯有比较有效的处理,而面板厂却未必有足够的经验与知识来解决,因此与晶片商合作也是必要的。例如索尼的Pixel Eyes与新思(Synaptics)有密切的关系,而iPhone 5的In-cell虽然来自JDI、LGD和夏普三家面板厂,但是其技术专利却是直接来自苹果本身。 除技术问题外,内嵌式触控还面临供应链端的问题,特别是采购上的考量。内嵌式触控面板的规格整合度相当高,包含了面板与触控两大部分,且应用端对零组件的客制化程度要求亦相当严苛,因此,应用端的产品设计、采购与内嵌式触控面板厂之间的拉锯战无可避免。 客制化程度高 In-cell短期难冲量 对应用端的品牌采购来说,某项零组件仅有单一供应商的情况是相当危险的,因此通常会寻找二到三个供应商。除货源不会受制于单一供应商外,还可比较不同供应商之间的报价。 另一方面,对内嵌式触控面板厂而言,如果应用端采购零组件的客制化程度高、订单数量又不足,那么面板厂将未必有兴趣承接该订单。由于iPhone的订单可以轻易超越一亿支以上,因此苹果就可以找到三家面厂板生产所需要的In-cell Touch LCD,但是像苹果与三星这样有实力成功销售单一机种的品牌,在市场上仍是少数。 对其他二线、甚至接近一线的品牌厂而言,能从多家面板厂采购到客制化的面板模组就已经相当不容易,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会看到手机面板一直有以俗称「空玻璃(Open Cell)」型态出货的缘故。面板厂仅出「空玻璃」规格品,让品牌与后端模组厂去进行必要的走线、客制化。 [!--empirenews.page--]试想,如果触控模组也要客制化,那么除非是像苹果这类单一机种就有大量订单的品牌,否则面板厂多半不会愿意承接订单。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对大多数的品牌与面板厂来说,其实内嵌式触控面板反而比较适合中低阶机种。品牌高阶机种为了强调特色与效能,很难不在零组件上客制化,而中低阶机种比较重要的是成本而不是客制化。例如若同时二到三家面板厂均有4寸WVGA的内嵌式触控面板去导入中低阶机种,那么内嵌式触控面板就会更有机会,而不至于像如今主要仅有苹果与三星的高阶机种导入,并有较大的出货量。 制程分工精细 产业界竞合关系趋复杂 广义而言,当前整个投射式电容触控模组供应链至少包含了保护玻璃加工成型、触控感应线路蚀刻、触控模组贴合等三个阶段,实际上从触控模组厂出货时的半成品组件却不仅于此,还要包含其他机构件的配合组装。 举例来说,iPhone 4S的半成品组件从宸鸿、胜华出货时,不是仅有保护玻璃、触控模组、面板,还包含卡勾件与边框。面板厂提供内嵌式触控面板,主要是在触控感应线路的整合,同时也将自己的面板一同推给客户;对面板厂来说,这个解决方案可以提高零组件单价,有助益于营收。但是,从完整的供应链来看,内嵌式触控面板厂仍未必具备有保护玻璃、模组贴合、系统组装等服务,因此与一般能提供这些服务的触控模组厂相比较,就会处在一种又竞争、又合作的状况(图3)。 图3 触控产业供应链的合作与竞争示意图在合作上,例如iPhone 5 In-cell Touch LCD的供应链中,LGD是唯一整合模组贴合的面板厂,让In-cell Touch内嵌式触控面板与保护玻璃直接在自己厂内进行贴合,但是JDI和夏普就仅出货内嵌式触控面板,与保护玻璃贴合的部分就委外。iPad mini的上下游供应链关系又呈现另一种情况;宸鸿与英特飞仅做保护玻璃与DITO感应线路薄膜的贴合,该线路蚀刻薄膜的供应商是日写(Nissha Printing),但是日写并不涉入贴合制程。 在竞争上,除了面板厂有兴趣以内嵌式触控面板进入触控产业外,保护玻璃加工业者也有兴趣涉入OGS结构的触感应线路,因为OGS就是以保护玻璃当线路载体。原先的触控感应线路玻璃供应商,由于内嵌式触控、OGS触控与薄膜触控的竞争,也想延伸到OGS上。甚至一般的系统厂也有兴趣从口字胶贴合延伸到光学胶全贴合。这些供应链上关系的变化、又竞争又合作的状况,说明了触控产业的复杂度。 从上述例子就可看出,若说内嵌式触控面板已对触控产业造成巨大的影响,这个说法未免太过乐观,且多半是由于受苹果推出iPhone 5的缘故。内嵌式触控面板整合了触控感应线路,因此影响了原有触控模组厂在触控感应线路部分的营收,但未必影响贴合的部分。若是面板厂要进一步取代触控模组厂,那么面板厂就必须像触控模组厂般,学习如何进行贴合、提高良率,甚至须重新招募模组端的人力,以进行半成品组件的组装,但这对于才刚精简面板模组端人力的面板厂来说恐怕会是个左右两难的决定。 对触控业者现阶段的市场策略而言,短期间内嵌式触控面板最关键的是提高生产良率、解决OEM对于单一供应商的疑虑,并藉此进一步扩大内嵌式触控面板与OGS、外挂式触控面板竞争的出货比重。 否则,一旦下一代iPhone改用其他触控感应结构,那么市场的关注度与兴趣就会从此转移。若是内嵌式触控面板可提高出货比重、站稳基础,那么面板厂就可进一步考虑延伸到触控感应线路端的上下游、贴合与半成品组件组装,届时面板厂就有机会成为取代触控模组厂的对手,并真正改变触控产业的供应链。 (本文作者为NPD DisplaySearch研究总监)
大智慧阿思达克通讯社11月1日讯,长信科技(300088.SZ)董事长陈奇在接受投资者活动特定对象调研中表示,随着今后发展趋势面板都要减薄,减薄市场预计四季度12月份有一定的量,比较大的量会在明年发生。陈总表示,随着消费观念的改变,换手机的频率很高,以及平板电脑如德普特做的步步高产品应用在学生学习领域越来越多,减薄市场具有很大的潜力。同时,他补充道,目前中小尺寸出货量很大,很多终端厂商都拿不到货;大尺寸方面如京东方A(000725.SZ)北京8.5代线也投入生产,也将会产生一定的量。他认为,今后的趋势都要减薄,厚度减薄,重量减轻,但最关键是要做好环保工作,由于减薄特殊性,很多公司难以介入。公司和国内多所高校合伙,做好减薄的后续工作,保证没有后顾之忧。据了解,公司第三季度营业收入为2.95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35.11%,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7351.08万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31.39%,略低于预期。
专家认为企业不用紧张今年三季度的彩电销量表现不好,这让有些人士担心面板厂商或遭受面板能过剩危机。京东方透露,还没有出现过剩情况,但通过市场预估已经开始做品结构调整。中国视像协会副会长郝亚斌也表示,面板行业的过剩与紧缺是循环状态,企业很容易调整品结构,业内不用紧张。大陆厂商投建高世代生近几年,我国政府正在鼓励大陆面板企业自建高世代生。据了解,大陆平板电视面板自给率是40%,而工信部给出的“十二五”规划要求则是在2015年实现平板电视面板80%的自给率。在这样的利好状态下,中国大陆地区的面板厂商开始扩大能:京东方和TCL旗下的华星光电正加速投建8.5等高世代生。据了解,目前京东方已经建成两条8.5代生,并投使用,而就在最近几天,TCL也对外宣布华星光电第二条8.5代生也开始建设,据称已经投资了244亿人民币。TCL的公告显示,华星光电第二条8.5代设计能为每月2500mm×2200mm的玻璃基板10万片。新项目预计2013年底开工建设,2015年第三季度投。本项目建成后,预计每年增加供应液晶面板1000多万片。两大面板厂商的竞相投建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国面板依赖进口的现状。彩电销量下降不会造成面板过剩一边是面板厂商不断扩大能兴建新的生,但另一边却出现了彩电销量下降的情况。10月30日下午,奥维谘询发布了今年3季度彩电销售的市场数据,今年6月国内彩电销量同比下跌20%左右;7月同比下跌超过10%;8月销量同比略增,但价格和利润都在下降;9月同比下降超过10%;“十一”国庆假期,国内彩电销量十年来首次同比下跌。中怡康的每周报告和十一数据报告也显示了3季度彩电下滑的状态。同时奥维谘询也预测,2013年第四季度国内彩电销量为1272万台,将同比下降2.8%。彩电面板是面板厂商的一个重要业务,彩电销量下降让一些业内人士担心面板行业面临能过剩的危机,有专业也预测明年一季度面板价格将出现下行情况。面对这样的观点,京东方表现得比较淡定。据透露,京东方拥有一个市场调研和预估团队,一直在关注彩电销量下滑的情况,并且已经开始进行品结构调整,逐渐向中小尺寸面板生方向调整。“近几年平板电脑和大屏手机的市场需求很大,这块也是京东方的重要业务。”内部人士如是透露。同样淡定的还有中国视像协会副会长郝亚斌,他认为面板生投资和销售阶段性波动很正常,从政策规划来看,面板厂商的投资并不是盲目的,以后可能会出现能过剩情况,但随市场的调整和企业品结构的调整这种过剩很可能会转变为紧缺,“屏幕无处不在,厂商可及时进行品调整,不用对过剩危机过分紧张”。晨报记者 陈瑞培
科技部落格AppleInsider报导,据说配备视网膜萤幕(Retina)的第二代iPad mini即将上市,但面板供应却严重不足,迫使苹果找上三星电子提供萤幕。AppleInsider引述日经新闻的报导,指出苹果已找上三星,代工7.9寸的高画质视网膜萤幕,因目前为苹果生产面板的制造商夏普与乐金显示器,无法满足预定的产量需求。报导的消息来源部分出自日本电信龙头NTTDoCoMo,NTTDoCoMo曾对新一代iPad mini的供应表示疑虑,担心供应量很低。该公司9月才成为苹果的合作夥伴,开始贩售iPhone 5s与iPhone 5c。据说夏普是造成面板供应紧缺的主因。不过,夏普只为苹果提供约40%的新iPad mini面板。而DisplaySearch Japan公司分析师表示,主要供应商乐金显示器也有生产良率不足的问题,「产能并未接近最大」。因此,苹果被迫向三星下订单(数量未知),因三星是少数有能力制造视网膜萤幕的业者。然而苹果要到明年才能取得这批面板,意味年底假期购物季期间的供应依然将相当紧俏。
如果大家不健忘的话,应该都记得06年奇美电子创办人许文龙先生说过了一句很兴奋的话,他说:「面板业是百年来最好的产业。」但09年他又改口说:「这是一生最困难的选择。」后来他决定把奇美电嫁出去,由郭台铭的群创接手经营。这个许文龙口中的百年来最好的产业,未来很可能带给台湾空前灾难。中国挖角数百人才被视为台湾四大惨业之首的DRAM,在华亚科卖给美光之后,在台湾只留下一丝血脉,但台湾却缴出了上兆台币的设备投资支出,单是南亚科及华亚科在五年内就亏损2500亿的钜额亏损,加上茂德、力晶留下的数千亿银行贷款。台湾的DRAM产业可说是大败特败收场。 最近面板双雄都公告了第三季季报,其中友达净利25.1亿元,EPS0.27元,友达今年前三季扭转亏损局面,净利达31.72亿元;有郭台铭团队入主的群创第三季净利6.83亿,前三季净利64.36亿;这是群创连续亏损4年后,首度出现赚钱的转机讯号。似乎预告台湾面板业脱离苦海,迈向复苏。 不过事实却不是如此,友达在10月30日召开的法说会预告面板产业的冬天提前来临,友达的总经理彭双浪说第三季不旺,彷佛遭到台风吹袭,接着冬天提前到来。面板业乍暖还冷,最直接的困难仍然是来自中国面板厂的挑战。 今年深圳的华星光电获得TCL加持入股3成,扩产银弹大增,最新的8.5代线产能全面开出,压缩了台厂空间。中国广大市场提供给面板业肥沃的养分,连过去被台湾面板两只老虎打得抬不起头来的京东方已连续5年获利,第三季净赚5亿人民币,比去年同期成长230%。 更可怕的是中国大陆的面板厂全面向台厂展开挖角,这几年之间已有数百个技术人才被网罗到中国大陆发展。 这个情况也引来友达董事长李焜耀的反弹,他参加南山人寿论坛时很有所感地说:凡是大陆政府所鼓吹的重点支持产业,往往是灾难产业的开端,中国全能扩产造成巨大的杀戮,台湾的太阳能,LED都尝到苦头,现在台湾的面板已距灾难不远。 金融海啸后,台湾的面板业进入困难调整期,除了今年赚钱外,从09年到12年友达亏损1426.39亿元,奇美电背景的群创连4年亏损,今年的转亏为盈,只是九牛一毛而已。 双虎负债逾6千亿更可怕的在后头,面板业留下了庞大的债务,友达总负债高达3472.9亿元,群创也达3320.36亿元,面板双虎总负债达6793.26亿元,但是两家公司股价已跌到面额附近,面板双虎股价市值加起来也不过是1996.8亿元,这已是标准资不抵债的现象,纵使群创有够实力的郭台铭鸿海集团背书,但今年奇力科技的倒债风波仍不可小觑。台湾的面板业若是起不来,最大的苦主恐怕会是联贷的银行,最后很可能是全民埋单。台湾的面板业向前无力抗衡南韩三星及LCD,两家小南韩面板厂AMOLED的市占率已高达98%。现在中国大陆的面板追兵又追上来,台湾的面板双虎前进无力,后面的追兵又追上来,几年之内,恐怕又会是全民埋单的「大惨业」。 财金文化董事长 《苹中信》作者群:张铁志、殷乃平、柯文哲、郭正亮、米果、胡晴舫、马维敏、杜震华、王尚智、刘静怡、谢金河 、何飞鹏
当 Samsung、Sony 都推出自家智能手表,LG 亦蠢蠢欲动,最近有传闻指 LG 正在开发智能手表,而手表名字将会叫 LG G Health,意味 LG 将会以健康作为智能手表的卖点。LG G Health 被发现出现在美国的商标注册名册中。有传 G Health 将会在明年发表。其实,早于 2009 年就已经发表过手表型电话 GD910,比起不少品牌更早尝试进军佩戴式装置市场。来源:geeky-gadgets
根据市调机构DIGITIMES Research调查,2013年第四季全球大尺寸(9寸及以上)TFT-LCD液晶面板总出货量预估将达1.77亿片,较第三季估增0.7%。主要成长动能来自于平板电脑面板、该季出货量季增估达15.8%。但电视与IT应用面板出货量可能减少。其中,台厂今年第四季大尺寸面板出货量预估将达6209万片,较第三季减少3.8%、年减7.6%,主要原因是台厂的平板电脑应用面板出货恐未见成长。此外,台厂着墨较多的电视应用及IT应用面板,第四季出货量亦将下滑。就个别应用来看,DIGITIMES Research资深分析师兼副主任黄铭章指出,今年第四季台厂在液晶电视面板出货量减少幅度可能相对较大,主因是中国大陆十一长假液晶电视销售不如预期,减少彩电厂追加面板订单诱因。另外,随着中国大陆面板大厂及三星均有新增的8.5代线产能开出,在需求成长受限、但供给增加情况下,亦将压抑台厂电视面板出货表现。IT应用方面,据调查,今年第四季整体液晶监视器Monitor及笔记型电脑NB终端需求不振,全球监视器及NB生产厂商第四季出货量估将季减2%-4%不等。加上明年第一季又是传统淡季,因此短期内台厂对于IT应用面板出货动能看法亦较保守。整体而言,台厂2013年在大尺寸TFT-LCD液晶面板市场出货量占有率预估将达36.4%,较2012年(35.9%)可能小幅提升,主因是韩厂减少了IT应用面板出货规模所致。
威锋网 11 月 1 日消息,根据日本媒体 Nikkei 报道,目前苹果因为 7.9 英寸 Retina 面板产量低的问题,已经决定和三星合作,由三星来生产该Retina面板。虽然 Sharp 和 LG Display 都是该面板的供应商,但是最近消息表示,因为技术问题夏普无法大量供应,可能导致 Retina iPad mini 上市后出现紧缺。报道表示,此前因为 LG Display 也曾出现产量问题,所以苹果不得不向三星下订单,因为三星是为数不多的可以制造 Retina 屏幕的厂家,不过具体的订单量为多少并不清楚。这些 Retina 面板要等到明年才能正式用于设备的组装上,也就是说在假期季期间 Retina iPad mini 的供应仍会保持紧缺的状态。9 月份也有报道表示,因为产量太低的关系,Retina iPad mini 可能会推迟到明年才能上市。在本周的财报会议上,当被问及可能出现的 Retina iPad mini 供应问题时,库克也表示新品未上市他也无法预知这个问题。目前苹果官方还没有宣布 Retina iPad mini 的上市时间,仅表示会在 11 月份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