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凌力尔特推出16位、210Msps可提供80dBSNR ADC

    凌力尔特公司推出16 位 210Msps 高性能高速模数转换器 (ADC) LTC2107,该器件适用于高端通信接收器和仪表应用。LTC2107 具备卓越的 AC 性能规格,实现了 80dB SNR 性能,这比其他产品高 4dB,该器件还在基带提供了业界领先的 98dB SFDR。LTC2107 的孔径抖动仅为 45fsRMS,从而能够以卓越的 SNR 性能实现频率高达 500MHz 的直接采样。LTC2107 的独特功能可简化接收器设计,并改善系统性能。一个可选内部透明高频颤动电路改善了 ADC 的 SFDR 响应,使其在低电平输入信号时远远好于 100dBFS。数字输出随机函数发生器和交替位极性模式极大地降低了因数字反馈所引起的不想要音调干扰。灵活的数字输出使该器件在低于 100Msps 采样速率时可作为全速率 CMOS 运行,或者作为双数据速率 (DDR) LVDS 运行,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至 FPGA 的布线。LTC 2107LTC2107 还具备可编程增益放大器 (PGA) 前端,该前端将 ADC 输入范围设定为 2.4VP-P 或 1.6VP-P。这使用户能够灵活地权衡噪声和失真。最佳失真性能在 1.6VP-P 范围内实现,而 2.4VP-P 范围则产生最佳噪声性能。LTC2107 在 7mm x 7mm QFN 封装内提供了丰富的功能,仅消耗 1.3W 功率且无需散热措施。LTC2107 易于使用,工作时仅需要单 2.5V 模拟电源,具备时钟占空比稳定器,以在占空比变化时保持 ADC 性能。LTC2107 可接受高频、宽动态范围信号,从而提供很宽的 800MHz 模拟输入带宽。

    半导体 ADC 凌力尔特 PS LTC

  • 触屏PC销量惨淡 拖累触控面板厂商收入下滑

    平板显示产业专业市场研究机构NPD DisplaySearch的最新报告指出:虽然全球触控显示面板总销量呈增长趋势,但是受触控PC销量惨淡以及市场竞争加剧的影响,触控显示面板厂商将面临收入下滑和行业洗牌。根据NPD DisplaySearch的最新《触控面板市场季度分析报告》(Quarterly Touch Panel Market Analysis)报告,2014年全球触控面板出货量预计将同比增长15%,但是行业收入预计将下降1%。“触控面板厂商数量增加、竞争加剧,正在让平均销售价格(ASP)和收入下降,即便出货量预计会持续增长。”NPD DisplaySearch主管谢忠利(Calvin Hsieh)如是说道。他还认为触控面板行业将会出现一波兼并行情:“在即将到来的洗牌过程中,一些触控模块厂商将无法生存下去,但是其他一些厂商已经开始为新的机遇进行准备,包括增加新型氧化铟锡(ITO)替代材料的产量。”触控面板行业面临的一大核心问题是原材料过剩——这些原材料本来是为生产触屏PC准备的,但是目前的实际市场需求远不及预期。已故“苹果之父”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曾经公开批评触屏PC“严重不符合人体工学设计”,并且在2010年出席一次活动时说道:“我们已经就这一产品(触屏笔记本)做过很多用户测试,但事实证明这样做行不通。”软件巨头微软近年来一直大力推广触屏PC,其新一代操作系统Windows 8就是为了迎合触屏PC市场而设计的。但是微软的这一战略目前来看很失败,消费者对于触屏PC和Windows 8并不买账。“除非10英寸及更大的显示屏的应用迅猛增长从而创造新的市场增长点,否则触控模块厂商之间的竞争将会进一步加剧,这将压低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市场的平均销售价格和收入。”谢忠利补充道,“Windows 8目前还不能说服终端用户为了使用触控屏幕而支付更高价格。”

    半导体 面板厂 触控面板 PC DISPLAYSEARCH

  • 联想双品牌:新兴市场用联想 摩托罗拉攻欧美

    据科技网站ubergizmo 4月27日报道,今年1月联想以29.1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82亿元)的价格从谷歌手里收购了摩托罗拉。我们可以预想联想一定会充分利用摩托罗拉在西方市场上的品牌效应和销售网络。联想供应链消息称,对于摩托罗拉的新名字,联想或将采用双品牌的策略。双品牌的意思就是在美国和西欧市场继续使用摩托罗拉,来销售中档和高档的手机,而对于中国和拉美市场则使用联想,来销售低档和中档的手机。该消息表示今年联想计划出货8000万台手机。联想官方对此并没有评价,类似“联想产摩托罗拉”的名字也在考虑中。然而,使用双品牌不失为一个好办法,毕竟摩托罗拉过去曾是世界上最大的手机零售商之一,它的品牌效应并没有消散。但是联想官方对摩托罗拉的新名字并没有透漏任何消息,我们可能要在收购正式完成后才能知晓摩托罗拉的新名字了。

    半导体 供应链 联想

  • 手机芯片混战升级:联发科攀高枝 高通放低姿态

    芯片的竞争正在走向台前,它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激烈。4月23日,芯片厂商联发科在北京宣布其新品牌策略——创造无限可能(Everyday Genius)。和以往“闷声赚大钱”的姿态不同,联发科这一次主动讲起了“品牌”故事。事实上,无论是英特尔的“intel inside”还是高通的“骁龙”,越来越多的B2B公司开始注重品牌的打造,而联发科的改变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智能手机的普及和中国手机厂商的崛起。“联发科成立到现在已经有17年了,随着客户形态和结构的改变,我们需要让更多的人知道联发科产品差异化的地方,甚至有时候要让终端消费者知道我们这些新技术,从而加强客户在产品的品牌溢价能力。”联发科中国区总经理章维力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从最初的追随者,到推出差异化的四核、八核产品,联发科正在改变。相比之下,拥有良好“出身”的另一家芯片厂商高通在中国市场的投入也日益加大。从2010年起,中国区便第一次成为高通收入最高的市场,占到公司营收总额的29%。而这个比例在近两年依然继续上升。有趣的是,英特尔似乎也对手机芯片虎视眈眈。这个PC芯片巨头刚刚宣布了其雄心勃勃的平板芯片倍增计划,该计划将帮助英特尔加强生态系统的建立,以更好地切入移动芯片领域。在这个迅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中,固有的格局正在被打破,似乎谁都想成为手机芯片的霸主。但在站上鳌头之前,它们必须突破固有的商业模式。“屌丝”联发科能否逆袭,“高富帅”高通、英特尔能否接受“屌丝”的活法?这些都有待时间见证。互踩地盘事实上,无论是领先者高通,还是后来者联发科,它们都在觊觎对方的市场,并拉开了互踩地盘的大幕。在新品牌发布会上,章维力对记者表示,之所以提出“超级中端市场”的概念,就是希望产品线可以扩展到各个产品类别,包括中高端。“我们的产品会用宽众布局的策略来拓展更广的产品线,而这一策略将覆盖80%的产品分类。”显然,联发科并不满足于目前的市场,它希望获得更多的客户。联发科的优势在于性价比和对市场的快速反应。它在8年前推出的“Tunkey”(交钥匙)方案,让复杂的手机设计和制造过程简化为“一块芯片+几块主板=无数款手机”的链条,更低的成本和更快的出货速度催生了大批中国手机厂商。联发科由此在功能机时代大获成功,但同时也背上了“山寨”这个毁誉参半的名号。彼时,联发科的很多客户是白牌的代工厂。他们从小品牌和渠道商处接到几万到几十万不等的单子,在几天内就能完成组装和交货。一个代工厂,最少甚至只需要20万元就能周转。寄望这些工厂来冲击高端,显然是非常不现实的。进入到3G时代,联发科一度没能及时跟上导致业务和产品跌至谷底,然而从2011年开始,两年间就靠着惊人的产品更新速度重新回归,并成为了高通最大的竞争对手。根据联发科在今年1月发布的财报,2013年,其营收为1360.56亿元新台币,超过其2009年1155亿元新台币的历史高点。联发科2013年的净利润为274.85亿元新台币,上一年为157亿元新台币,营收创下公司上市以来的最高纪录。此外,联发科还将目光抛向了高通的大本营——欧美等发达市场。联发科总经理谢清江表示,联发科规划了“立足亚洲,放眼全球”的企业战略,亚洲和中国仍然是联发科最重要的市场,联发科要固守住这个市场,但同时也在向欧美地区扩展业务。为此,联发科在美国圣地亚哥成立了分公司,在瑞典设立了全球营销中心,目前在全球设立了22家分公司。其中,瑞典营销中心的负责人Johan Lodenius曾是高通CDMA技术的营销高管。对于联发科的举动,高通显然不会袖手旁观。2011年12月,高通首次对外介绍了QRD解决方案,并推出了骁龙S1系列的两款芯片组。这几年来,为应对联发科的产品速度,高通也在不断加快QRD的速度。在业内看来,高通的策略仍然是固守高端,但同时要通过QRD渗透联发科的中低端市场,打乱联发科的阵脚。高通战略和运营高级副总裁比尔·戴维森在今年2月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希望让大家把QRD的计划从项目转到高通的策略上来,而QRD的策略就是面向新兴客户和入门级产品,并将加大投入。一个有趣的事情是,高通副总裁和首席营销官曾嘲笑联发科推出八核产品是一件“愚蠢的事”,“不是说把八台除草机引擎装在一起就能变出一辆八缸法拉利的”。但在今年2月MWC大会上,高通却也推出了八核芯片,并解释只是为了适应消费者的需求。手机芯片领域可能还存在另外一个搅局者英特尔。英特尔是PC芯片龙头,但由于战略失误错失了移动芯片的良机。现在,英特尔开始拉近与深圳白牌厂商的距离,以实现2014年4000万台平板芯片出货量的目标。可以看出,新任CEO科再奇十分看重英特尔在深圳重新塑造的这条生态链,它不惜通过高额补贴来吸引更多的合作伙伴。PC时代,英特尔正是用这种方法打败了AMD。去年11月,英特尔某高管在财务分析师会议上曾暗示,合作伙伴在采用了英特尔最新的移动芯片产品之后,若比采用ARM架构的制造成本更高,那么英特尔将会为合作伙伴补贴高出的成本,甚至会为设计的成本买单。争夺未来话语权事实上,无论是出于营销的目的还是产品开发经验的积累,智能手机的竞争已经过了单纯比拼性能和参数的阶段,对于联发科和高通,甚至是英特尔,如何揽住更多的客户是首要的任务,更多的客户代表着更大的话语权。市场调研公司IDC在今年2月的报告中指出,2014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预计将增长19.3%,低于上年的39.2%。在北美和欧洲等智能手机成熟市场,今年的增幅将仅为单位数百分比。智能手机市场今年的增幅将主要来自于售价低于150美元的设备,以及新兴市场。按照联发科首席营销官Johan Lodenius的说法,目前手机市场是两头重、中间轻,即高端和低端的手机都有不错的用户基数,反而中间定位略显尴尬。但从全球趋势来看,未来中端市场将成为主流,占据80%以上的份额,而高端和低端各占10%左右的份额。高端市场放缓的原因之一在于,发达国家市场逐渐饱和,运营商迫于各种压力开始削减补贴。在补贴减少或者没有补贴的情况下,高价手机将不会有那么大的市场。而低端市场的收缩缘于消费者更高阶的需求。华强电子产业研究所手机和电子行业分析师潘九堂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低端市场主要集中在新兴市场,而新兴市场以前以山寨和白牌产品为主,随着经济发展,新兴市场的消费者也开始萌生品牌意识。[!--empirenews.page--]“这也是联发科提出‘超级中端市场’的原因,即满足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广大中低阶消费的升级和品牌化的需求。”潘九堂说。至于高通,高端市场是其主要战场,但面对逐渐放缓的高端市场,高通也不得不考虑将部分精力放到中低端市场上,而4G窗口也给了其更好的机会。高通并未将“64位”完全定位于“高端市场”。此前高通发布了骁龙615/610处理器同样支持64位,支持LTE双卡双通及全球模,满足中国市场所有需求,而最早发布的骁龙410处理器,是高通首款支持64位的芯片组,支持双SIM卡和三SIM卡,支持北斗,面向千元LTE手机。可以说,在千元市场上,高通也有和联发科正面交锋的实力和机会。此外,另一个崛起的领域让联发科和高通不得不重视英特尔这个对手。虽然英特尔第一季度的业绩显示出它大多数的营收仍来自于发展速度逐渐下滑的PC业务,但从最近一系列的动作来看,英特尔很可能会成为高成长可穿戴技术领域的领先厂商。在上个月底,英特尔对外宣布已经收购了总部设在旧金山的热门可穿戴技术公司Basis Science。英特尔在一份书面声明中表示,“Basis Science是可穿戴健康追踪设备市场的领导者,收购这家公司让我们得以马上进入这一市场。随着我们加快在可穿戴设备市场的开拓步伐,我们将建立产品发布的基础架构,这些产品可以给人们带来更大的实用性和价值。我相信两家公司的资源和技术融合在一起,将让我们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在手机中国联盟秘书长王艳辉看来,英特尔在国内市场的终极目标并不只是平板市场,而是希望与ARM平分未来的移动芯片市场。他说:“一旦英特尔的4000万平板倍增目标真的实现,其X86处理器便在Android终端中占据一席之地,软硬件生态得以建立起来。届时,英特尔可能会像ARM一样对外授权内核,然后再凭借晶圆厂的优势对合作伙伴进行支持,以进一步掠夺ARM的市场份额。”不管怎样,联发科已经看到了这种趋势。谢清江认为,实际上我们不应该局限于看现在,因为这个行业在不断地扩大,包括物联网、可穿戴设备,还有很多应用开发公司,它们的成长是非常快的,而且数量是巨大的,可能都是成千上万戒者更大量级的,所以我们不能够局限于看现在有限的手机的厂商。“穿戴式产品,我们自己大概量产时间在今年第二季底或第三季度。”联发科无线通信事业部总经理朱尚祖对记者表示,不同的客户对可穿戴的理解不同,希望做成什么样子、产品配合什么功能出现,每个客户都有不同的需求,客户量产的时间最快应该是在第三季度或第四季度。

    半导体 联发科 英特尔 手机芯片

  • 中国4G首季:三大运营商战略差异化详细解读

    2013年12月发放4G牌照,2014年第一个季度,是当之无愧的“中国4G首季”,由于背景不同,对牌照和技术的“喜好”程度不同,三大运营商采取完全不同的策略。在1季度的经营数据中,已经有了充分体现。可以说,各家有各家的特点,各家有各家的难处。中国4G首季,三大运营商战略差异化明显。   一、2014年第一季度,三大运营商主要财务及运营数据4月17日,中国联通率先发布季度数据。主要数据如下:营业收入764.7亿元,同比增长8.3%,其中服务收入为638.0亿元,同比增长11.8%。EBITDA为240.0亿元,同比增长18.7%,EBITDA占服务收入37.6%,比上年同期提高2.2个百分点。实现税前利润43.9亿元,净利润33.0亿元,同比增长73.9%,每股基本盈利0.139元。移动业务服务收入406.8亿元,同比增长15.4%,移动用户净增871.0万户达2.89693亿户,移动业务ARPU值47.6元。其中:移动宽带(3G+4G)业务服务收入269.1亿元,占移动业务收入比重由上年同期54.6%升至66.2%,净增用户970.0万户达1.323亿户,ARPU为70.3元。移动宽带业务中断补贴17.9亿元,占移动宽带业务服务收入比重由上年同期11.6%的下降至6.7%。固网业务服务收入229.2亿元,同比增长5.8%。其中:固网宽带服务收入124.4亿元,同比增长11.0%,占固网收入比重由上年同期51.8%升至54.3%,累计净增用户179.4万户达到6644.1万户,ARPU为63.3元。注意:网间结算成本为人民币37.2亿元,同比降22.4%。按此计算:网间结算调整,给联通增加税前利润10.7亿元。税前利润的同比增幅将从约73%降到31%。4月22日,中国移动公布季度数据。主要数据如下:营运收入1548.28亿元,同比增7.8%,EBITDA为575.92亿元,同比减-5.9%,EBITDA率从同期的42.6%下降到37.2%,下降5.4个百分点。股东应占利润252.44亿元,同比降9.4%。股东应占利润率从去年同期的19.4%下降到16.3%,下降3.1个百分点。净增用户1388万达7.8亿,其中净增3G用户3335万达2.2亿,4G用户达279万。总通话10433亿分钟,无线上网业务流量5668亿MB,其中移动数据流量1901亿MB,WLAN流量3767亿MB。ARPU值62元,2013年1季度为63元,MOU值456分钟,2013年1季度为488分钟。短信1530亿条,2013年1季度1927亿条。4月28日,中国电信最后一个公布了一季度运营数据。经营收入831.84亿元,同比增加6.9%;扣除移动终端销售后的经营收入741.46亿元,同比增长8.1%。按此计算移动终端收入为90.38亿元,同比下降2.1%。EBITDA为250.85亿元,同比增0.6%。利润55.69亿元,同比增17.7%。与2013年1季度相比,利润增加约8.39亿元,税前利润73.31亿元,比去年同期(62.55),增加10.76亿元。移动用户数达到1.83亿户,累计净减238万户,其中3G移动用户为1.04亿户,累计净增103万户。第一季度平均每月每户移动服务收入(ARPU)与去年全年相比稳中略有上升。固网本地电话用户数减少297万户。其中小灵通用户还剩407万,比上季末减少138万。固网宽带用户数达到1.02亿户,净增223万户。整体固网业务基本面继续保持坚稳,固网业务收入稳中略有上升。   二、差异原因分析:1、中国移动布网4G,强推3G,老大还是很有实力的。三大运营商中,中国移动是相关数据公布最少的,不过三大运营商拿到一起,就会发现三因素导致中国移动利润下降,而最主要的是网间结算政策调整。首先,净利润下降26亿元,官方解释是“移动互联网对传统通信业务的影响进一步凸显,传统通信市场更趋饱和,行业内同质化竞争愈演愈烈”,但注意到,网间结算调整,给联通增加税前利润10.7亿元。电信没有单独公布这个数,而是公布了“2014年1月1日起生效的移动网间互联结算标准调整,节省部分结算支持,促其他经营费用同比降5.4%(约7.13亿元)”,从电信公布的其他信息看,网间结算收益应与此金额接近,也就是说,中国移动净利润下降近七成是受网间结算政策影响。其次,中国移动未公布终端补贴对利润的影响,这肯定不是一个小数。从2013年开始,中国移动明显加大了终端补贴力度,2014年1季度,这种力度仍在加大,TD-SCDMA新增用户在全国新增3G用户占比达到78%,远高于中国移动在全国移动用户中的占比,到3月末TD用户站到了移动宽带用户的50.7%。(工信部官网:移动宽带用户(即3G和4G用户)累计净增4620万户,总数达到4.48亿户,对移动电话用户的渗透率达35.9%。TD用户(含TD-SCDMA和TD-LTE用户)净增3609.8万户,总数达到2.27亿户,占移动宽带用户的比重达到50.7%。)第三、受OTT、多卡用户影响,ARPU值下降,也会一定程度上影响利润。2、中国联通受益3G、4G转换时间窗,但主要利润增长来自网间结算。首先,网间结算调整,给联通增加税前利润10.7亿元。税前利润的同比增幅将从约73%降到31%。其次,WCDMA升级到42M HSPA+,网速有明显提升及与竞争对手的比较优势。移动宽带(3G+4G)业务服务收入269.1亿元,占移动业务收入比重由上年同期54.6%升至66.2%,成为中国联通主营业务的最主要的增长动力。但需注意,移动宽带(3GG)对整个移动业务ARPU值的提升已有限,在新的4G、3G一体化套餐商用前,已难抵消2G用户ARPU值下降及新用户低端化或多卡现象,带来的ARPU值下降。第三,固网宽带稳定增长。[!--empirenews.page--]奇怪的是,3月2G用户反弹增加,幅度还不小,不知是何原因。3、中国电信战略转移果断,FDD牌照无期。中国电信的季度业务公告中,不公布不同业务的收入细分和ARPU值,减少了可对比性。但在三大运营商中中国电信是4G牌照发放后处境最困难的一个运营商。但利润增加的主要来源并不是主营业务,而是两个意外因素:(1)2008 年收购CDMA时购入的客户关系价值已于2013年摊销完毕,促折旧摊销费用下降约10.17亿元。(2)2014年1月1日起生效的移动网间互联结算标准调整,节省部分结算支持,促其他经营费用同比降5.4%(约7.13亿元)。如果去掉这两个因素,中国电信的利润很可能是负增长。中国电信的官方解释是:期内移动用户数下降主要是由于竞争对手推出LTE服务及加强营销推广,加剧市场竞争。但这并不足以解释移动用户增幅明显下降。我认为背后的原因是:中国电信果断转略转型。中国电信是一季度三大运营商最沉寂的一个,但这并不代表中国电信没做什么。终端补贴减少,促销力度降低,是3G用户增长缓慢的重要原因。中国电信的4G布局已经展开,只是与TD-LTE融合受制与终端,而FDD牌照还未发放。 三、2014年全年展望1、中国联通将受益与4G/3G一体化策略凭借明显领先的3G优势,中国联通有能力等到FDD牌照发放后规模上4G。基于领先的3G全国一体化套餐运营经验,中国联通推出的4G/3G一体化套餐,更利于得到用户的认可。3G/4G转换的时间窗至少将持续到2015年5月。虽然资本层面已有明显改善,但如何协调2G/宽带/3G/4G/应用投资,仍是联通必须面对的课题,如何将2G用户转移到3G,2G资源用于3G,需要大智慧。宽带将面临中国移动的战略骚扰,3G/4G将面临中国移动的高补贴、高促销,前路也不会平坦。2、中国移动4G高起高打,仍有数个难题要解。中国移动是最积极布局4G的,其充沛的资金将成为其4G发展的主要支撑。但网络、终端、语音都还有问题待解,其中大多见效的时间要到今年4季度。融合通信商用也到了4季度。3G网络的差距将成为其4G业务发展的最大障碍。在互联网领域融合发挥7亿用户的作用(此数据只有腾讯可以媲美),仍未见明显思路,严谨的管理仍将成为束缚中国移动拥抱互联网的最大障碍。全年利润将保持持续缓慢下滑局面。3、中国电信如何破解CDMA产业链颓势?五年多前中国电信购买力中国联通的CDMA网络,为3G发牌打下基础,CDMA从2G到3G演进的优势,也为中国电信获得了短期的3G先发优势,但几年来,CDMA走向了颓势,CDMA+TD-LTE的组合更是中国电信独一家,而且在移动用户的数量和质量上,中国电信明显落后于另外两个运营商,在中国移动4G和中国联通4G/3G融合策略夹击下,中国电信的日子会越来越难过。即使FDD牌照能在今年上半年发放,中国电信全年仍都将是攻坚期。备注:此文未考虑营改增对三大运营商的影响。

    半导体 固网 中国移动 中国电信 4G

  • 福布斯:小米扩张采用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理论

     小米公司管理层4月29日消息,《福布斯》网站日前发布了一篇名为《苹果得当心了,小米正进军国际市场》(Apple, Be Afraid: China’s Xiaomi Going Global)的文章,该文章分析了小米的运营和扩张模式,并指出,小米帝国的扩张之路采用了毛泽东的农村包围城市理论。以下是文章摘要:   小米3比iPhone 5C出色? 小米上周四宣布,今年计划进军十个海外市场。这意味着,到元旦前夕,用户应该能在印度、巴西和俄罗斯以及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墨西哥、菲律宾、泰国、土耳其和越南等国买到小米3手机了。苹果公司应该感到担心。小米3在中国的售价比iPhone 5c更便宜,而且性能也更出色——小米手机配备了更大、更清晰的屏幕和像素密度更高的摄像头。除非用户坚持自己的设备要有那个苹果标志,否则,在二者之间,一般都会选择小米产品。这也使得小米手机在中国的销量超过苹果手机不足为奇。研究公司Canalys数据显示,小米手机在去年第四季度的出货量达到730万部,苹果公司同期出货量约为700万部。小米计划明年出货量达到1亿部。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扩张市场规模是必须的。目前,小米手机在新兴市场处于有利地位,因为这家公司愿意接受微薄的利润。去年,从谷歌公司离职的雨果·巴拉(Hugo Barra)接手了这家中国初创企业的全球业务,他本月公开宣布,小米公司将在国外市场采用同样的定价模式。对于那些习惯赚取丰厚利润的市场领导者来说,这可不是个好消息。小米在新兴市场获得的利润让其有能力向发达国家市场发起进攻。雷军和雨果·巴拉所正在做的相当毛泽东的农村包围城市战略,这种战略在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解放战争中非常成功。小米是在扩张还是在逃离? 不过,也有人对小米进军国际市场有不同看法。有一种说法是,小米并不是为了统治世界,而是为了从本国市场逃离。中国智能手机市场销售额增长空间似乎有限,而且近期正遭遇下滑。在连续增长九个季度后,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现在出现下滑。这种下滑势头始于去年第四季度,当时智能手机出货量达到9,080万台,比2013年第三季度的9,480万台下降了4.3%。出货量出现下滑的原因之一是中国移动网络正从3G向4G网络转换。比如,中国移动的4G网络在去年12月上线后,支持移动4G手机的手机当时还没有上市。其他原因包括平板手机的普及,运营商削减对小屏幕手机的补贴。如果说一个季度的出货量下滑或者上升并不足以代表趋势。那么两个季度的连续下滑就可以说明趋势了。今年第一季度,工信部数据显示,第一季度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减少9.8%。当然,也有种观点认为这种下滑只是暂时现象。

    半导体 智能手机 小米 福布斯 小米手机

  • 受惠MEMS带动Sensor Hub出货量可望翻倍

    受惠于微机电(MEMS)需求增加带动,2014年传感器集线器(Sensor Hub)出货量也将增加。 2013年全球Sensor Hub出货最大厂,则为Atmel。通常传感器执行时会相当耗电,例如手机与平板内建的动作传感(Motion Sensor)、麦克风,与光颜色感应器(Light Sensor)都极耗电。分析师表示,由于市场要求传感器要能具备永不断讯(always on)需求,让可达到低功耗要求的Sensor Hub越来越重要。因为透过Sensor Hub将所有传感器集中执行,便可达到省电与延长电池寿命结果。从2013年Sensor Hub出货量观察,Atmel以32%居冠,其次则为29%高通(Qualcomm),第三则为恩智浦半导体(NXP),占24%。IHS Technology指出,2014年Sensor Hub出货量将达到6.58亿组,相较前1年成长1.54倍,且其成长已从2011年开始,2012年年成长率更高达20倍之多。估计到2017年,将出现13倍成长,出货量也将攀升到13亿组。目前Sensor Hub的集中运算主要是透过三种方式达成,第一种是透过专属的微控制器(MCU),供应厂商包括Atmel、意法半导体(STMicroelectronics)、德州仪器(TI)与恩智浦半导体。最新采用该Sensor Hub技术的手机,包括苹果(Apple)iPhone 5S、三星电子(Samsung Electronics)的Galaxy S5与摩托罗拉行动(Motorola Mobile)的Moto X。第二种方法则是透过低功耗核心,让Sensor Hub成为应用处理器(AP)一部分,该产品供应商有高通、英特尔(Intel)与NVIDIA,未来还将包括三星电子Exynos、联发科与海思半导体。该方法优点可减少额外芯片设计且无须其他元件,但功耗表现则不如专属MCU。 IHS也预测在2016年之后,专属MCU将被AP相关的整合技术取代,但苹果仍可能在其高阶手机采用专属MCU。第三种则是透过结合以MCU为主的处理器与加速传感仪(accelerometer)与陀螺仪(gyroscope)等其他传感器,其主要供应商包括应美盛(InvenSense)与意法半导体,而博世(Bosch)、飞思卡尔(Freescale Semiconductor)与Kionix也推出类似产品。另外还有其他两种新方法也开始出现,包括以现场可程式化逻辑闸阵列(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为基础的Sensor Hub,其特点包括具备低功耗及可重新设计,以及以GPS- chipset为基础的Sensor Hub。据IHS分析师指出,专属MCU由于可发挥最佳效能及最具弹性特点,未来几代高阶手机及平板都将采用该技术。至于结合AP方式则具便利性等特点,将成为中高阶手机采用对象。第三种结合新传感器方式,由于具备低功耗,也会获得中阶以上手机厂商所青睐。事实上,具备低功耗特点的Sensor Hub,无疑将成为包括手机及穿戴式装置等电子产品大量采用传感器后,最重要的关键角色。

    半导体 传感器 MEMS SENSOR

  • 联发科紧抓穿戴装置、物联网商机相关芯片3Q量产

    针对2014年最新的穿戴装置及物联网(IoT)应用商机,联发科身为台湾第一大及全球第三大IC设计公司,近期也开始推出自家专门芯片解决方案,并预定将在2014年第3季开始配合客户大量生产。由于联发科这次仍一贯针对穿戴装置及物联网应用推出平台式解决方案,意谓芯片、软体、韧体及公板一次到位,两岸相关IC设计业者恐怕将再次遭逢极大的市场竞争压力,毕竟联发既出、谁与争锋,早已成为两岸IC设计产业的市场竞争定律。联发科已公布旗下最新穿戴装置芯片解决方案Aster,透过仅5x5毫米的晶粒面积,搭配先行整合MCU、低功耗蓝牙、面板控制、存储记体及输出入接口为单芯片,并可与公司目前手机、平板电脑芯片平台有效连结。Aster已可以满足目前市面上所有穿戴装置新品,甚至还具备未来软体直接升级功能,并可以与主行动装置有效连结及更新,更大大加值客户穿戴装置新品的附加价值。据了解,联发科这次甩开Google旗下Android平台,抢先一步推出自家Aster穿戴装置芯片解决方案的关键,就是Aster其实可以提供客户更便宜、便快速及更高整合度的穿戴装置设计想法。目前联发科已与大陆客户积极合作,预期Aster芯片产品线最快在第2季底之前就将导入量产,客户新品则将在2014年下半百花齐发。至于2014年被台积电董事长张忠谋高度肯定的物联网商机,联发科旗下手机芯片元老2.5G芯片,近期也频频被大陆物联网客户导入采用。由于2.5G芯片平均单价目前已低于1.5美元,并且具备主动、被动连结及随时传输讯号等优势,已有大陆客户将整栋智能型大楼的电表,全部内建联发科2.5G手机芯片,并透过联发科手机开发平台相关的软、韧体应用,让联发科无心插柳、柳成荫,反成为切入两岸物联网商机的最大黑马。台系IC设计业者表示,面对联发科大军压境穿戴装置及物联网芯片市场的情形,虎口争食绝对是未来可预见的竞争情形。毕竟,联发科挟手机芯片平台横扫两岸市场的竞争优势,搭配客户群既多且广的影响力,台系IC设计业者若无法跟联发科的芯片平台作有效搭配,则未来恐怕只能改打游击战,寻求国内、外品牌厂以外的白牌及山寨品商机。

    半导体 联发科 芯片 物联网 ST

  • 华为P7真机清晰照曝光 将推高配版

    即将发布的华为P7相信是不少人期待的对象,这款在外观和功能上都可圈可点新机日前又有清晰的真机照片在网络上曝光。同时根据最新曝光的信息显示,华为不仅会在全球推出多个版本,甚至还会有所谓高配版本登场,但目前尚不清楚会在功能规格上有怎样的提升。清晰真机照曝光从此次网络上曝光的华为P7真机来看,该机在整体上基本延续了华为P6的设计风格,但在部分细节上进行了修改,比如前置摄像头和传感器的位置变化,电源键变成了圆形,并且还对扬声器和机身底部也进行重新设计。此外,华为P7还据称在用料和工艺上较之过去有所改进,并采用了双玻璃,机身厚度在7mm左右。尽管从目前泄露的信息来看,华为P7的硬件规格并不算豪华,但在外形设计和内在品质上还是花费了一些功夫。比如除了该机的触控屏采用的是JDI的显示屏面板,以及第二代incell触控技术,不及显示效果出色,而且反应速度也更快。同时第三代大猩猩防刮玻璃的使用,无疑会为手机提供更好的防护性能。5.0英寸触控屏至于华为P7的其他配置则与此前的传闻并无差异,包括配有5.0英寸1080p分辨率的触控屏,拥有800万像素前置镜头和1300万像素主镜头,配备2GB的RAM内存和16GB的存储容量,支持存储卡扩展。搭载全新Android4.4.2系统和Emotion2.3界面,配备1.8GHz主频的麒麟910T处理器,但目前尚不清楚该机相比麒麟910到底在哪些方面有所升级。尽管我们已经知道华为P7将会推出多个版本,并支持LTE 4G网络,但根据网络上曝光一份资料显示,华为P7将会面市全球市场推出多个版本。其中,型号为P7-L05,P7-L07,P7-10分别为移动渠道版,移动定制版和海外通用版,采用单Micro-SIM卡,支持存储卡扩展。而型号为P7-L00和P7-L09的联通版和电信版则支持双卡双待,但采用的是主卡Micro-SIM卡和副卡Nano-SIM卡的组合,并且电信版不支持存储卡扩展。高配版本曝光除此之外,华为P7还会针对海外市场推出型号为P7-L11的澳洲版,P7-L12拉美通用版,为单卡设计。不过,真正值得注意的是,华为还会有高配版本推出,其中联通版的型号为P7-L01,支持双卡功能;而电信高配版型号为P7-L08,支持双卡功能,但取消了NFC功能。此外,采用单卡设计的海外高配版的型号为P7-L16,但目前尚不清楚相比普通版本会有怎样的功能提升。而根据知情人士在微博上的爆料称,华为P7将会有黑色、白色、金色和粉色等四种色彩款式可选,而手机的价格则为2688元,与当初华为P6上市时的价格持平。

    半导体 华为 电信 触控屏 SIM卡

  • 宏碁发布旗下首款智能腕带 将于7月上市

    北京时间4月29日22点,宏碁公司在美国纽约市召开新品发布会,发布了一系列平板、笔记本以及传闻中可穿戴设备。其中,可穿戴设备的形式为智能腕带,支持运动监测、智能手机通知及其他功能,命名为“Liquid Leap”,宏碁表示该设备将更注重简洁化的使用体验。显然,目前市场中大部分的智能腕带或是手表功能都比较复杂,而宏碁似乎并不认同这种产品基调,我们也期待Liquid Leap能为可穿戴设备市场带来不一样的影响。这款智能腕带将在今年7月上市,宏碁表示它有可能会与新的“Liquid J”智能手机捆绑销售。不过,具体将在哪些国家和地区销售、售价几何宏碁暂时并未透露。

    半导体 智能手机 可穿戴设备 LEAP LIQUID

  • vivo Xshot真机曝光 将支持光学防抖

    vivo之前在网上正式宣布将在5月7日于北京水立方举行发布会,正式发布vivo旗下首款拍照手机Xshot,而今天这款手机的真机照在网上曝光。这组照片来自知名微博@长春国贸,从他披露的照片来看,vivo Xshot将延续之前Xplay 3S的大致外观设计,只不过背部摄像头下方的指纹扫描模块将被取消。而根据之前披露的消息,vivo Xshot将主打拍照功能,机身配备了F1.8超大光圈+光学防抖镜头,以及目前技术非常成熟的双色温双LED闪光灯,据传手机的主摄像头使用的是索尼的IMX214镜头。在前置镜头上,Xshot将选择768万像素的摄像头,并在全球首次采用全光谱LED补光灯,另外还将配备独立的拍照专用物理键。

    半导体 摄像头 光学防抖 VIVO

  • 比亚迪纯电动大巴正式进入美国市场

    第一辆在美国生产的比亚迪纯电动大巴28日在加州兰开斯特市正式下线并交付,标志着比亚迪的电动大巴正式进入美国市场。比亚迪公司当天向羚羊谷交通局交付的“零排放”K9纯电动大巴长40英尺(约12米),单次充电可行驶155英里(约250公里),容纳最多60名乘客。羚羊谷交通局执行总裁朱丽叶·奥斯汀表示,首批购买的大巴预计将于今年8月左右正式投入使用,交通局希望明年再购买12辆比亚迪电动大巴。加州州长杰里·布朗当天在比亚迪兰开斯特电动大巴生产厂举行的下线和交付仪式上发表演讲说,这是令人激动的一天,尽管只是一个小小的开始,但就像许多事情一样,其中蕴含着十分巨大且重要的前景。布朗说,加州人开车比过去任何时候都多。要减少对石油的依赖,改善空气和环境,就要将交通工具转变为电动汽车。比亚迪对于加州是全新的,同时也是加州与中国合作关系的重要部分。比亚迪正与加州一起成为清洁能源、高新汽车技术和治理污染方面的先锋。“比亚迪在绿色技术领域已经成为领导者,环保、经济、清洁的比亚迪电动大巴技术使洛杉矶人民受益,”洛杉矶县县长迈克尔·安东诺维奇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去年5月,比亚迪公司在洛杉矶县兰开斯特市设立了其在美洲第一家电动大巴生产厂,这也是第一家由中国公司在美国独资建造的汽车生产厂。此外,比亚迪公司还在兰开斯特市设立了大巴用电池工厂。比亚迪公司高级副总裁、美国业务负责人李柯表示,比亚迪正在履行其为当地提供零排放、高级交通技术的长期承诺。

    半导体 比亚迪 电动 清洁能源 MIDDOT

  • OPPO Joy瞄准印尼市场 4英寸屏联发科处理器

    据科技网站androidcommunity 4月29日消息,OPPO新款智能手机OPPO Joy近日发布。该款手机面向低端消费群体,参数包括4英寸 (800×480像素)屏幕,1.3GHz双核联发科处理器。因为配置相对低端,Joy的价格也会相应低廉。

    半导体 联发科 Android 处理器 OPPO

  • 芯片告诉你是否中毒

    肉毒神经毒素由肉毒杆菌产生,它是人类已知最致命的毒素之一。这种毒素通常会出现在腐坏的罐头食品中,并一直被认为是潜在的恐怖武器。这是因为即便很低浓度的毒素,一旦被添加到食物、水和空气中就会有致死的可能。如果人感染上它,不及时治疗的话有60%的可能性会导致患者瘫痪。但如果接受治疗,致死的几率还不到5%。不幸的是,目前针对成人血液中肉毒杆菌毒素的标准检测又慢又糟糕。通常是将病患的血液注入小鼠体内,如果小鼠发生肉毒中毒的症状甚至死亡,那么检测结果为阳性。但四天后才能从小鼠身上得出测试结果,在需要很快做出决定的情况下,这种做法就显得很不实用。更重要的是,病人也没那么多空闲时间,而且他们的测试结果通常不为阳性。肉毒杆菌毒素会随着病情的发展从血液进入肌肉。当血液中毒素的浓度逐渐下降,即使病人的病情越来越重,小鼠也不太容易及时跟体内的毒素产生反应。分子神经生物学家Christian L v que来自法国医学研究结构INSERM,并且在普罗旺斯的Aix-Marseille大学就职,他认为这是一个改变的契机。所以他和他的团队开始着手设计新的测试,该测试利用的是肉毒毒素致瘫效果背后的分子过程。他们专注研究肉毒神经毒素A,该病毒类型导致美国大部分中毒事件(其实肉毒神经毒素B、E和F也可以导致疾病)。肉毒神经毒素A通过阻隔SNAP-25蛋白质的效用导致瘫痪,这种蛋白质有助于神经和肌肉间的沟通。L v que和团队成员在SNAP-25蛋白质上安装微型芯片,并把它放在含有A毒素的血清中。随后,研究人员介绍了一种基因工程抗体,它在SNAP-25蛋白质以特定方式被移至A神经毒素上后能与之反应。如果抗体与芯片反应,他们就知道血液样本中含有毒素。通过这种方法,Christian L v que和他的团队在几小时之内就可以检测出毒素而并非几天,况且检测的浓度范围比小鼠实验低得多。L v que表示,给SNAP-25加上芯片是这种新方法的核心部分。这种方法让反应直接面向病人的血样,这意味着不用把时间浪费在样品分析的准备工作上。要知道,在临床测试中,样品的准备工作常常代表一个制约瓶颈。换句话说,他的团队工作很简单,只需要将样品稀释并引入装置中即可。哥伦比亚密苏里大学的纳米分子医学专家Luis Polo-Parada说,新的测试方法快速,同时具有高度的灵敏性。但同时他也提出警告,将该测试应用到病人身上之前,务必要对其准确性进行确认。还有专家希望毒素的检测种类可以扩大到B、E、和F神经毒素,L v que表示他的团队早就向着这个目标迈进了。

    半导体 芯片 蛋白质 ST

  • 博通第一财季利润同比下滑14%

    4月25日消息,博通今天发布了2014财年第一财季财报。报告显示,博通第一财季净营收为19.8亿美元,比去年同期的20.1亿美元下滑1.0%;净利润为1.65亿美元,比去年同期的1.91亿美元下滑14%。博通第一财季业绩超出华尔街分析师预期,但第二财季业绩展望不及预期,推动其盘后股价下跌逾3%。在截至3月31日的这一财季,博通的净利润为1.65亿美元,每股收益28美分,这一业绩不及去年同期。2012财年第一财季,博通净利润为1.91亿美元,每股收益33美分。不计入股权奖励支出、和解费用及其他一次性项目(不按照美国通用会计准则),博通第一财季调整后净利润为3.18亿美元,每股收益为51美分,超出分析师此前预期。财经信息供应商FactSetResearch调查显示,分析师平均预期博通第一财季每股收益为46美分。博通第一财季净营收为19.8亿美元,比去年同期的20.1亿美元下滑1.0%,比上一季度的20.6亿美元下滑3.9%,但超出分析师此前预期。FactSetResearch调查显示,分析师平均预期博通第一财季营收为19.6亿美元。博通第一财季运营利润为1.70亿美元,低于去年同期的1.98亿美元。博通第一财季来自于业务运营活动的净现金流为6.06亿美元,去年同期为3.88亿美元。按部门划分,博通第一季度来自于产品的营收为19.84美元,去年同期为19.62亿美元;来自于高通协议的收入为零,去年同期为4300万美元。博通预计,2013财年第二季度营收为20亿美元到21亿美元,其中值不及分析师平均预期。FactSetResearch调查显示,分析师平均预期博通第二季度营收为20.7亿美元。博通还预计,2013财年第二季度产品毛利率环比增长100到200个基点,不按照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为环比增长75到175个基点;研发支出以及销售、总务和行政支出总额环比增长2000万美元,不按照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为环比减少500万美元至增长1500万美元。当日,博通股价在纳斯达克常规交易中上涨0.73美元,报收于31.14美元,涨幅为2.40%。在随后截至美国东部时间18:17(北京时间25日6:17)为止的盘后交易中,博通股价下跌0.99美元,至30.15美元,跌幅为3.18%。过去52周,博通的最高股价为37.85美元,最低股价为23.25美元。

    半导体 博通 华尔街 AC RESEARCH

发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