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穿戴设备出路在哪?该如何争夺物联网的入口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可穿戴设备曾被寄予厚望,成为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关键力量。从智能手环到智能手表,从智能眼镜到智能头盔,这些小巧便携的设备似乎开启了一扇通往未来生活的大门。然而,现实的发展却并非一帆风顺,可穿戴设备在历经初期的火爆后,逐渐陷入了发展的瓶颈,面临着诸多挑战,出路问题亟待解答。与此同时,物联网的兴起为可穿戴设备提供了新的机遇与方向,争夺物联网入口成为可穿戴设备寻求突破的重要途径。
可穿戴设备的发展困境
市场增长放缓与功能瓶颈
近年来,可穿戴设备市场的增长速度逐渐放缓。以智能腕戴设备为例,曾作为市场 “入门产品” 的智能手环,自 2020 年第三季度达到销售高点后,便陷入持续下滑状态。至 2024 年第三季度,其出货量已降至 1000 万台左右。智能手环市场萎缩的原因主要在于功能单一,与智能手表功能重叠,且市场需求趋于饱和。早期手环主打的计步、睡眠监测、来电提醒等轻功能,随着智能手表功能的下沉,已难以满足用户日益增长的需求。用户对健康指标要求的提升,使得手环在传感器配置、显示尺寸、续航平衡等方面面临瓶颈,无法实现 “精确 + 综合” 的新需求。
即使是备受瞩目的智能手表,也未能完全摆脱困境。尽管智能手表已诞生 10 年,但在性能、续航与功能的平衡上始终未能取得实质性突破。以 Apple Watch 为例,其最新的 Series 10 虽引入了更强的 S10 芯片、更大的屏幕和更强的传感器,可续航时间仍维持在 18 小时左右,与第一代产品持平。这意味着用户仍需每天充电,难以将其作为 “全天候信息终端” 使用。在 AI 交互、多任务运行、视频调用等真正体现 “智能” 的功能方面,智能手表在当前硬件体量下也显得力不从心。
系统与生态的不完善
在系统与生态层面,可穿戴设备同样面临诸多问题。在苹果生态中,watchOS 虽闭环稳定,但作为智能手表的代表,却未能孵化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 “杀手级应用”,应用商店中的新晋应用数量也十分有限。安卓阵营的情况则更为混乱,Wear OS 长期处于边缘状态,不同厂商自建自调,导致生态碎片化严重。这种应用生态的缺陷,随着时间的推移将被不断放大。缺乏完善的平台和生态,可穿戴设备就难以形成有效的 “留人机制”,只能依靠功能升级与硬件换代来维持热度,这无疑限制了可穿戴设备的长期发展。
AI 应用的局限性
AI 虽已成为智能设备的重要发展方向,但在可穿戴设备上的应用仍存在诸多局限性。受限于手表体积和散热能力,即使是旗舰级芯片,也无法在本地支撑真正意义上的推理,更难以运行大型语言模型。将算法置于云端,又会引发网络依赖、响应延迟与隐私存储等问题。同时,AI 算法的常驻运行会迅速消耗电池电量,这对于续航本就不足的可穿戴设备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此外,可穿戴设备的屏幕尺寸较小,交互逻辑也不适合承载复杂交互,用户难以在 1.5 - 1.7 英寸的屏幕上完成多轮对话。而且,可穿戴设备的使用习惯具有间歇性,不像手机那样全天候使用,这使得 AI 模型难以采集足够密度的数据,无法建立完整的用户画像,更难以实现长期学习与行为预测。
争夺物联网入口:可穿戴设备的新机遇
物联网发展现状与趋势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通过互联网将各种物理设备连接起来,实现信息的收集、传输和处理。其核心在于赋予传统物理设备智能,使其能够自主感知、识别、处理和传递信息。近年来,物联网发展迅速,从全球市场来看,过去三年,全球物联网专业服务市场增长了 46%。2024 年,物联网系统集成和专业服务市场规模约为 560 亿美元。从国内市场来看,自 2013 年以来,我国物联网行业规模保持高速增长,2024 年完成包括云计算、大数据、移动物联网、数据中心等在内的新兴业务收入 4348 亿元,比上年增长 10.6%,其中移动物联网业务收入比上年增长 13.3%。移动物联网用户也呈现快速发展态势,截至 2024 年底,三家基础电信企业发展移动物联网(蜂窝)用户 26.56 亿户,全年净增 3.24 亿户,超过移动电话用户数 8.66 亿户,占移动网终端连接数的比重达 59.7%。
可穿戴设备在物联网中的潜力
可穿戴设备凭借其贴身佩戴、实时采集数据等特性,在物联网生态中具有独特的潜力。首先,可穿戴设备能够成为物联网感知层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智能手表可以实时采集用户的心率、血压、运动步数等健康数据,智能手环能监测睡眠质量,这些数据对于个人健康管理以及相关医疗服务的提供具有重要价值。在工业领域,智能头盔可以收集工人的工作环境数据、运动轨迹等信息,为安全生产和效率提升提供依据。其次,可穿戴设备具备便捷的交互特性,能够为用户提供与物联网设备便捷交互的入口。用户可以通过智能手表快速查看智能家居设备的状态,控制智能家电的开关,实现对整个家居物联网系统的便捷操作。再者,随着 5G 技术的普及,可穿戴设备能够更快速、稳定地与物联网中的其他设备进行数据传输,进一步发挥其在物联网中的作用。
可穿戴设备争夺物联网入口的策略
技术创新突破
提升硬件性能与续航能力:研发更先进的芯片技术,在不增加设备体积的前提下,提高芯片的计算能力和能效比,以支持更复杂的功能运行。例如,探索新型芯片架构和制程工艺,降低芯片功耗。同时,加大对电池技术的研发投入,开发高能量密度、快速充电的新型电池,解决可穿戴设备续航短的问题。此外,通过优化硬件设计,如采用低功耗的传感器和显示屏,进一步降低设备整体功耗。
强化 AI 与可穿戴设备的融合:突破 AI 在可穿戴设备上的应用瓶颈,将 AI 从 “功能插件” 转变为 “底层能力”。一方面,研发适合可穿戴设备硬件条件的轻量化 AI 算法,实现本地推理,减少对云端的依赖,降低响应延迟。另一方面,利用可穿戴设备采集的丰富数据,结合 AI 技术进行深入分析,实现真正的个性化服务和行为预测。例如,通过对用户日常运动、健康数据的长期分析,为用户提供定制化的运动健身和健康管理方案。
加强通信技术应用:充分利用 5G、蓝牙等通信技术,提升可穿戴设备与物联网其他设备的数据传输速度和稳定性。5G 的高带宽、低延迟特性,能够使可穿戴设备实时传输大量数据,如高清视频、复杂的健康监测数据等。同时,优化蓝牙连接技术,减少连接中断和信号干扰,确保可穿戴设备在近距离范围内与周边物联网设备实现高效交互。
拓展应用场景
深耕健康医疗领域:可穿戴设备在健康医疗领域具有巨大潜力。除了现有的健康监测功能,可与医疗机构、保险公司等合作,开发更专业的健康管理和医疗服务应用。例如,与医院合作,实现患者健康数据的实时上传与远程医疗诊断;与保险公司合作,根据用户的健康数据制定个性化的保险方案。还可以研发针对特定疾病的监测与预警设备,如用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管理的可穿戴设备,为患者提供 24 小时不间断的健康守护。
融入智能家居生态:将可穿戴设备作为智能家居系统的核心控制入口之一。用户可以通过智能手表或手环,随时随地控制家中的灯光、空调、窗帘等智能家电设备,实现家居的智能化管理。同时,可穿戴设备还可以与智能家居安防系统联动,如当智能门锁检测到异常开门时,立即向用户的智能手表发送警报信息,提高家居安全性。
开拓工业与物流应用:在工业和物流领域,可穿戴设备能够为工作人员提供便捷的操作和信息获取方式。例如,为工业工人配备智能手环或头盔,实时显示工作任务、设备状态等信息,提高工作效率和安全性。在物流配送中,快递员可以使用智能手表接收订单信息、导航到目的地,实现高效配送。
构建生态系统
统一标准与规范:行业内企业应加强合作,共同制定可穿戴设备的统一标准与规范,包括硬件接口、通信协议、数据格式等方面。这有助于解决不同品牌和型号设备之间的兼容性问题,促进设备之间的互联互通,为构建完善的物联网生态奠定基础。例如,制定统一的传感器数据输出标准,使得不同品牌的可穿戴设备采集的健康数据能够在同一平台上进行分析和处理。
加强平台建设与合作:企业应积极打造可穿戴设备的应用平台,吸引更多的开发者参与应用开发,丰富应用生态。同时,加强与物联网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合作,包括芯片厂商、通信运营商、内容提供商等,实现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例如,可穿戴设备厂商与芯片厂商合作,共同研发适合设备的高性能芯片;与通信运营商合作,获取更优质的通信服务;与内容提供商合作,为用户提供丰富的娱乐、教育等内容。
提升用户体验与数据安全:注重用户体验的提升,优化可穿戴设备的设计、交互和功能,使其更加便捷、舒适、实用。同时,高度重视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建立完善的数据安全管理体系,确保用户数据在采集、传输、存储和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例如,采用加密技术保护用户数据传输安全,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数据使用权限,获得用户的明确授权,让用户放心使用可穿戴设备。
可穿戴设备虽面临诸多困境,但在物联网蓬勃发展的背景下,通过技术创新、拓展应用场景和构建生态系统等策略,有望突破困境,成功争夺物联网入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在未来,可穿戴设备或将成为连接人与物、物与物的关键纽带,为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带来更多的变革与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