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税战催生 “中国芯” 刚需,看见模拟芯片产业链的 “中国制造”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近期,美国的关税政策成为全球共同关心的重点话题。2025 年 2 月 1 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行政命令,对所有进口自中国的商品在现有关税基础上加征 10% 的关税。随后,3 月 3 日,美国方面以 “芬太尼问题” 为由,将中国输美商品的额外关税从 10% 上调至 20%,部分商品综合税率超 40%。4 月 2 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再次签署行政令,宣布实施 “基准关税 + 对等关税” 的双层关税体系,自 2025 年 4 月 5 日起对所有国家的进口商品加征 10% 的基础税率,2025 年 4 月 9 日起对中国等主要贸易伙伴实施差异化对等关税。4 月 10 日,美国政府宣布对中国输美商品征收 “对等关税” 的税率进一步提高至 125%,并于 5 月 2 日宣布美国取消 800 美元以下小包裹关税豁免政策,对其征收 30% 的关税或每件 25 美元的关税 (6 月 1 日后将上升至每件 50 美元)。
中国方面针对美国政府宣布对中国输美商品征收 “对等关税” 的税率政策宣布自 2025 年 4 月 10 日 12 时 01 分起,调整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商品加征关税由 34% 提高至 84%。随后,根据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 4 月 11 日发布的《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关于调整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商品加征关税措施的公告》消息,自 2025 年 4 月 12 日起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商品加征关税措施进一步提高至 125%,新一轮关税博弈再度开启。
但由于双边贸易需求与缓冲关键产业链冲击,两边都设置了短期的豁免窗口。在模拟芯片领域,该领域在最新互惠关税豁免清单之外,美国海关已将 Section 301 附加税率提升至 50%,导致其承受的综合税负从 0% 基准猛增至至少 50%; 而中国为维护国内汽车电子和工业控制等关键产业供应,目前也已对模拟芯片等八类美国产汽车芯片实施零关税豁免。
不断更改与高额的关税悬在头顶,让下游终端客户在选型与备货过程中担忧 “成本何时再度上涨”,多家代理商已出现 “暂停提货、观望政策走向” 的现象,物流周期和报关不确定性使供应链风险陡升。与此同时,电子工程网报道称,一经加征新税后,模拟芯片现货价格单日内暴涨 15%–20%,更加剧了行业焦虑 。
这种双边税率的剧烈跳动,不仅拉高了进出口成本,也使芯片采购成本和交付周期更加难以预估。而在这种形势下,国产模拟芯片企业或将迎来 “危机即机遇” 的转折点。
在中美关税战不断升级、进口成本起伏不定的背景下,国产模拟芯片因源头可控、无需高税负,正成为降低整体供应链风险的可靠之选。
以茂睿芯为例,自 2017 年成立以来专注高性能模拟与混合信号集成电路,截止 2025 年一季度累计在 PD 快充、工业与算力应用、网通以及新能源车充电桩等场景实现出货数量超 8 亿颗,产品性能与稳定性获得客户广泛验证。茂睿芯产品布局和本土化优势,能充分满足国产半导体市场的多样化需求。
在实际应用中,茂睿芯的产品已广泛覆盖从 AC-DC、DC-DC 转换器、隔离驱动、CAN 通信、高边开关、智能功率级、LED 驱动到 SBC 系统基础等多个关键模拟芯片领域,能够与 TI、ST、ON、NXP、Infineon 等国际主流品牌的成熟产品实现高度对标。在电源管理、隔离控制还是车规级通信等场景,茂睿芯产品在性能、稳定性以及 EMI 表现方面均已通过市场和客户验证,能够为终端用户提供持续稳定、可控抗风险的优质芯片解决方案。
在多个关键模拟芯片领域中,DC-DC 转换器、非隔离驱动、隔离驱动和 CAN 通信四个领域在新能源充电机、双向逆变器和户外电源等关键应用中,不仅国产替代率最高、市场反响最为积极,而且与产业链最核心的场景需求高度契合。
DC-DC 转换器在高效能磁性元器件和系统级解决方案的加持下,已实现对进口方案的批量直供,国产化率和供应稳定性显著提升;非隔离与隔离驱动器分别满足低压应用与高安全隔离需求,国内多家厂商的已在批量供货,在成本、性能和可靠性上已足以匹配国际一线品牌;而车规级 CAN 收发器随着 CAN FD 标准的推广,通过速率升级、低功耗休眠和远程唤醒优化,已在新能源车辆与双向逆变控制器中成为首选,国产化进程已在快速推进 。
随着国内模拟芯片企业 2024 年年报及 2025 年一季报的密集披露,市场对这一赛道的关注度显著升温。在关税反制升级、全球半导体供应链加速重构的背景下,模拟芯片作为电子系统的 “基础元器件”,其战略价值与产业动向备受瞩目。过去两年,模拟行业因下游去库存,业绩和估值双双受到重创。而随着消费电子复苏,汽车、工业等市场持续去库,当下库存周期已迎来尾声,上市公司业绩逐步复苏。从最新财报数据来看,模拟芯片企业的营业收入持续复苏,截至今年一季度,连续六个季度实现同比增长,部分公司凭借车规级芯片、工业控制等高壁垒领域的突破实现逆势增长。不过,国产模拟芯片赛道正在走向 “结构性分化”,板块内的盈利能力分化加剧,部分企业仍面临产品的成本压力与库存调整的阶段性挑战。
模拟芯片设计板块的营收持续增长反映周期向上复苏景气度无疑,而盈利的分化显示出赛道已进入 “结构分化期”,一方面,通信、车规、工业控制、服务器、光伏、消费类等各类下游领域的需求增速有所不同,同时,各家企业的业务布局侧重方向,成为拉开业绩水平的重要原因。下游景气度以外,由于 4 月份出台的芯片原产地认定新规,将对自有晶圆厂多位于美国的 TI 和 ADI 造成较大冲击,海外大厂的中低端产品将失去价格优势,市场对国内头部厂商有望填补中低端市场抱有预期。
模拟芯片领域,国内市场空间约 3000 亿元,具体应用场景包括电源管理、信号处理、射频通信等。德州仪器 (TI)、亚德诺 (ADI) 在国内模拟芯片市场占据较高份额。目前关税政策仍然处于快速变化中,政策产生的影响其实也是具有较大不确定性的。“政策端对关键芯片自主可控的加码扶持,叠加海外供应链不确定性催生的国产替代窗口期,为本土模拟芯片企业打开了长期成长空间,今年内有不少芯片设计企业进行了同行业收购,表明国产厂商正在往高端产品市场进军,具备资金实力和更丰富产品矩阵的模拟芯片企业有望在本轮周期实现加速成长。” 某 TMT 行业分析师说。
美国的关税大棒,本意是遏制中国芯片产业发展,却意外成为 “中国芯” 崛起的催化剂。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国产模拟芯片产业链正加速完善,“中国制造” 的身影愈发清晰。从设计到制造,从材料到设备,中国企业正以创新为笔,以坚韧为墨,书写着模拟芯片产业的新篇章。虽然挑战重重,但机遇也同样巨大。在政策支持、市场需求和企业努力的三重推动下,国产模拟芯片必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为中国科技产业的崛起注入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