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孔焊接相对于标贴焊接而言对虚焊问题解决优势在哪里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在电子制造领域,焊接是实现电子元器件电气连接与机械固定的关键工艺。通孔焊接与标贴焊接作为主流焊接方式,在应对虚焊这一常见且棘手问题时,各自呈现出独特特性。虚焊会导致电气连接不稳定、信号传输异常,严重影响电子产品性能与可靠性,甚至引发设备故障。而通孔焊接凭借其自身工艺特点,在解决虚焊问题上展现出诸多显著优势。
从焊接原理层面深入剖析,标贴焊接,即表面贴装技术(SMT),是将表面贴装元器件直接贴、焊到印制电路板表面规定位置。其焊点形成主要依靠焊膏在回流焊过程中受热熔化,在表面张力作用下包裹元器件引脚与焊盘,从而实现二者连接。而通孔焊接,以常见的通孔回流焊(THR)为例,先将锡膏印刷在通孔焊盘上,插入元器件引脚后进行回流焊。在这一过程中,锡膏熔化,不仅在焊盘表面形成焊点,还会在重力与表面张力共同作用下流入通孔内,填充引脚与孔壁间的间隙,实现对引脚的全方位包裹焊接。
探寻虚焊产生的根源,无论是标贴焊接还是通孔焊接,都面临着诸如元器件引脚与焊盘氧化、焊料润湿性不佳、焊接温度和时间控制不当等共性问题。然而,这些因素对标贴焊接和通孔焊接产生虚焊的影响程度及表现形式存在明显差异。
对于标贴焊接,因其表面贴装元器件引脚与焊盘的接触主要集中在焊盘表面,接触面积相对较小。一旦元器件引脚或焊盘出现轻微氧化,或者焊膏在回流过程中未能充分铺展、浸润,就极易在引脚与焊盘之间形成微小缝隙或空洞,进而导致虚焊。这种虚焊在初期可能仅表现为电气连接不稳定,随着设备在使用过程中遭受振动、温度变化等因素影响,虚焊处的接触电阻会逐渐增大,最终可能引发断路故障,严重威胁设备正常运行。
相较而言,通孔焊接在应对虚焊诱因方面优势尽显。从机械连接角度考量,通孔焊接中元器件引脚插入通孔并被焊料填充包裹,这种连接方式类似 “嵌入式” 连接,与标贴焊接的表面附着式连接相比,机械稳定性更强。即便设备在使用中受到一定程度的振动或外力冲击,引脚也不易从焊点中脱落,大大降低了因机械应力导致虚焊的风险。在工业控制设备、汽车电子等高振动环境的应用场景中,这一优势尤为突出。例如汽车发动机控制系统的电子电路板,需经受发动机运转产生的持续强烈振动,采用通孔焊接可确保电子元器件的连接在长期振动环境下依然稳固可靠,保障汽车电子系统正常运行。
在焊料填充与浸润方面,通孔焊接的焊盘设计和焊接过程使得焊料能够充分流入通孔内部,对引脚进行全方位包裹。当元器件引脚或焊盘存在一定程度氧化时,较大体积的焊料在熔化过程中,其内部的助焊剂有更多机会与氧化物发生反应,从而更有效地去除氧化层,促进焊料浸润。而且,通孔内丰富的焊料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因局部润湿性不佳而可能产生的虚焊缺陷。在航空航天电子设备制造中,对焊接质量要求极高,任何虚焊都可能引发严重后果。通孔焊接能够确保焊点在复杂太空环境(如强辐射、极端温度变化)下长期保持稳定可靠的电气连接,为航空航天设备的安全运行提供坚实保障。
在焊接工艺控制方面,通孔焊接的工艺窗口相对较宽。以通孔回流焊为例,尽管回流焊过程中的温度曲线控制同样重要,但由于通孔焊接中焊料量相对较多,对温度变化的缓冲能力更强。在实际生产中,即便回流焊温度在一定范围内出现小幅度波动,通孔内的焊料仍能较好地完成熔化、填充和凝固过程,保证焊接质量,减少因温度控制偏差导致虚焊的可能性。而标贴焊接中,由于焊膏量相对较少且焊点结构较为单薄,对回流焊温度曲线的精度要求更为苛刻,温度稍有偏差就可能引发虚焊等焊接缺陷。
众多电子制造企业的实际生产应用经验,也有力证明了通孔焊接在解决虚焊问题上的显著优势。通过大量样本的高温高湿老化测试、振动测试以及长期的实际现场运行监测发现,采用标贴焊接的电路板出现虚焊故障的概率约为 5% - 8%,而采用通孔焊接的电路板虚焊故障率仅为 1% - 2%。这一显著的数据差异直观地体现了通孔焊接在提高焊接可靠性、降低虚焊风险方面的卓越表现。
综上所述,通孔焊接在解决虚焊问题上相较于标贴焊接具有多方面的优势。无论是从焊接原理、机械连接稳定性,还是焊料填充浸润以及工艺控制的角度分析,通孔焊接都为减少虚焊提供了更为可靠的保障。在对焊接可靠性要求极高的应用领域,如医疗电子设备、军事装备等,通孔焊接凭借其解决虚焊问题的优势,成为确保电子产品高质量、高可靠性的关键工艺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