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了解自动驾驶,自动驾驶L2、L3核心区别是什么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自动驾驶领域是人工智能创新的主要驱动力,推动人工智能系统处理复杂且不可预测的现实场景。为增进大家对自动驾驶的认识,本文将对自动驾驶L2、L3之间的核心区别予以介绍。如果你对自动驾驶具有兴趣,不妨继续往下阅读哦。
一、系统控制权:从 “辅助操作” 到 “主导驾驶”
1. L2 级:驾驶员仍是 “掌舵者”
在 L2 级辅助驾驶阶段,驾驶员依旧牢牢掌控着驾驶的主导权,系统仅在特定场景下协助完成部分任务。自适应巡航(ACC)能依据前车速度自动调整车速,实现自动跟车,缓解驾驶员长途驾驶时右脚的疲劳;车道居中(LCC)则让车辆稳稳地保持在车道中央行驶,减少因偏离车道带来的安全隐患;自动泊车(APA)更是新手司机的福音,能自动规划泊车路线,轻松将车停入车位 。
虽然这些功能看似强大,但驾驶员绝不能掉以轻心。系统允许驾驶员双手短暂离开方向盘,不过通常时间不超过 15 秒,且驾驶员必须时刻保持对路况的高度关注。比如在高速行驶开启自适应巡航和车道居中功能时,车辆能按照设定速度和车距自动行驶,可一旦前方突然出现静止车辆这类突发障碍物,系统往往难以快速、准确应对,此时就需要驾驶员迅速作出反应,紧急接管车辆,采取刹车、避让等操作,避免碰撞事故发生。像特斯拉 Autopilot、小鹏 XPILOT,它们都是典型的 L2 级辅助驾驶系统,车企也反复强调,使用时驾驶员必须 “手不离盘,眼不离路”,时刻做好应对突发状况的准备。
2. L3 级:系统成为 “临时司机”
到了 L3 级,驾驶场景有了质的变化,在特定场景下,系统摇身一变成为 “临时司机”,全面接管车辆的加速、刹车、转向等动态驾驶任务 。在路况良好、标识清晰的高速公路或者封闭道路上,驾驶员可以适度放松,不用时刻紧盯着前方道路,甚至能抽空查看下导航、回复几条信息 。
但这并不意味着驾驶员可以完全置身事外。当系统检测到难以处理的复杂情况,比如遭遇暴雨、大雪等恶劣天气导致视野严重受阻,或者遇到道路施工、交通管制等特殊场景时,会提前 10 秒左右发出接管请求,此时驾驶员必须迅速响应,重新掌握车辆控制权,确保行车安全。以奔驰 DRIVE PILOT、华为 ADS 3.0 的高速 NOA(Navigate on Autopilot)功能为例,它们能凭借先进的算法和传感器,自主完成变道超车、进出匝道等复杂操作,无需驾驶员实时干预,极大提升了驾驶的便利性和舒适性,不过驾驶员依然是安全驾驶的重要防线,需时刻保持待命状态。
二、责任归属:从 “用户全责” 到 “系统担责” 的法规突破
1. L2 级:事故责任全由驾驶员承担
依据《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国家标准,L2 级辅助驾驶系统本质上只是帮助驾驶员减轻驾驶负担的辅助工具,无论系统是否处于开启状态,驾驶员始终是保障车辆安全行驶的第一责任人,需要对车辆的一切状态负责 。2021 年发生的蔚来 ES8 事故就是典型案例,车主在驾驶过程中过度依赖 L2 级辅助驾驶功能,没有时刻关注路况,在车辆遇到危险时未能及时接管,最终导致了严重事故,经过调查,责任认定为驾驶员全责。这一事件给广大车主敲响了警钟,L2 级辅助驾驶绝非 “自动驾驶”,驾驶员切不可放松警惕,将安全完全托付给系统。
2. L3 级:特定场景下车企需分担责任
随着 L3 级辅助驾驶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责任归属问题也有了新变化。2023 年,北京率先试点新规,明确规定在 L3 级系统激活状态下,如果是因为传感器识别失误、算法缺陷等系统自身问题引发交通事故,车企需要承担部分赔偿责任 。这一规定意义重大,它标志着 L3 级辅助驾驶系统从单纯的 “辅助工具” 向 “责任主体” 迈出了关键一步,法律地位有了质的转变。不过目前这一规定仅适用于封闭道路等特定场景,在实际应用中,责任认定还需综合多方面因素进行判断,且不同地区的法规可能存在差异。但无论如何,这一突破为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提供了更清晰的法律依据,也促使车企更加注重技术研发和系统安全性,保障消费者的权益。
以上便是此次带来的自动驾驶相关内容,通过本文,希望大家对自动驾驶已经具备一定的了解。如果你喜欢本文,不妨持续关注我们网站哦,将于后期带来更多精彩内容。最后,十分感谢大家的阅读,have a nice 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