钙钛矿发光二极管(PeLED)寿命优化:界面钝化与封装防潮关键技术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引言
钙钛矿发光二极管(Perovskite Light - Emitting Diodes,PeLED)作为一种新兴的显示与照明技术,凭借其高发光效率、低成本、可溶液加工等诸多优势,在近年来引起了科研界和产业界的广泛关注。然而,PeLED的寿命问题一直是制约其大规模商业化应用的关键瓶颈。界面缺陷和非理想界面接触引发的非辐射复合,以及外界水汽入侵导致的材料降解,是影响PeLED寿命的两大主要因素。因此,界面钝化与封装防潮技术成为优化PeLED寿命的关键所在。
界面钝化技术:抑制非辐射复合
界面缺陷的来源与影响
在PeLED中,钙钛矿层与电子传输层(ETL)、空穴传输层(HTL)之间的界面处存在大量的缺陷态。这些缺陷可能源于制备过程中的杂质、晶格失配、表面悬挂键等。非辐射复合中心会在这些缺陷处形成,当电子和空穴在界面处相遇时,它们可能通过非辐射复合的方式释放能量,而不是以光的形式发射出来。这不仅降低了PeLED的发光效率,还会产生热量,加速器件的老化,从而严重影响器件的寿命。
界面钝化策略
有机分子钝化:一些有机小分子,如硫醇类、胺类等,可以通过化学键合的方式与界面处的缺陷位点结合,填补悬挂键,减少缺陷态密度。例如,苯乙基碘化铵(PEAI)常被用于钙钛矿表面的钝化,它能够与钙钛矿表面的铅离子形成配位键,有效降低表面缺陷,提高器件的发光效率和寿命。
无机纳米粒子钝化:无机纳米粒子如氧化铝(Al₂O₃)、氧化硅(SiO₂)等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它们可以通过物理吸附或化学沉积的方式覆盖在界面处,阻挡电子和空穴与缺陷的接触,减少非辐射复合。同时,无机纳米粒子还可以起到隔离层的作用,防止界面处的化学反应。
聚合物钝化:聚合物材料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聚乙二醇(PEG)等具有良好的成膜性和柔韧性。它们可以在界面处形成一层均匀的薄膜,填补界面间隙,改善界面接触,减少界面处的漏电流和非辐射复合。此外,聚合物还可以起到缓冲层的作用,缓解界面处的应力。
封装防潮技术:抵御水汽入侵
水汽对PeLED的危害
水汽是PeLED的“天敌”。钙钛矿材料对水汽非常敏感,水汽会与钙钛矿发生化学反应,导致钙钛矿的分解和降解。例如,水汽会使钙钛矿中的有机阳离子溶解,破坏钙钛矿的晶体结构,从而降低器件的发光性能和稳定性。此外,水汽还会在器件内部形成导电通道,增加漏电流,加速器件的老化。
封装防潮方法
薄膜封装:采用原子层沉积(ALD)、化学气相沉积(CVD)等技术,在PeLED表面沉积一层致密的无机薄膜,如氧化铝、氮化硅等。这些无机薄膜具有良好的阻隔性能,能够有效阻挡水汽的渗透。同时,还可以结合有机薄膜,如聚对二甲苯(Parylene)等,形成无机 - 有机复合薄膜封装结构,进一步提高封装效果。
玻璃封装:将PeLED芯片封装在玻璃基板和盖板之间,通过密封胶将四周密封。玻璃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和阻隔性能,能够为器件提供一个相对干燥的环境。此外,还可以在玻璃封装内部填充干燥剂,吸收可能残留的水汽。
柔性封装:对于柔性PeLED器件,需要采用柔性封装材料,如聚酰亚胺(PI)薄膜、水氧阻隔膜等。这些柔性封装材料不仅要具备良好的阻隔性能,还要具有一定的柔韧性和可弯曲性,以满足柔性器件的应用需求。
结论与展望
界面钝化与封装防潮技术是优化PeLED寿命的关键技术。通过界面钝化可以有效减少界面缺陷,抑制非辐射复合,提高器件的发光效率和稳定性;而封装防潮则能够抵御外界水汽的入侵,保护钙钛矿材料不被降解,延长器件的使用寿命。目前,虽然在这两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研究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挑战,如界面钝化材料的长期稳定性、封装技术的成本和工艺复杂度等。未来,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界面钝化和封装防潮的机理,开发更加高效、稳定、低成本的钝化材料和封装技术,推动PeLED技术向商业化应用迈进。